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新人教版鲁湘辽)第九单元 第7课时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新人教版鲁湘辽)第九单元 第7课时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5-10 16:54:06

文档简介

(共96张PPT)
第7课时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课标要求
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规律。
2.举例说明利用物质循环,人们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
3.阐明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富集的现象。
4.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行为信息的传递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和种间关系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考点二 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考点三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内容索引
重温高考 真题演练
课时精练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
(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 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
(2)特点: 、反复利用、 。
(3)与能量流动的关系:二者 , ,不可分割。
(4)意义:使生态系统中的 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归纳 夯实必备知识
碳、氢、氧、氮、磷、硫
全球性
循环流动
同时进行
相互依存
各种组成成分
2.碳循环
(1)循环形式: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以 的形式循环。
(2)过程图解
CO2
归纳
总结
(1)碳的存在形式与循环形式
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主要以二氧化碳形式循环。
②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
③在非生物环境中:主要以二氧化碳和碳酸盐形式存在。
(2)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3)碳返回非生物环境的途径: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质是呼吸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
3.生物富集
(1)概念: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 ,使其在机体内浓度 的现象。
(2)特点
①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生物富集的某种物质浓度就 。
②生物富集也具有 。
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
超过环境浓度
越大
全球性
4.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生物富集的关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生物富集
范围 生态系统________ 生物圈 生态系统_________
特点 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式 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 不易分解或排出的重金属化合物或有机化合物
过程 沿食物链(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沿食物链(网)
各营养级
各营养级
单向流动,逐级
递减
全球性、反复利用
单向流动、逐级积累、全球性
光能→化学能→
热能
无机物 有机物
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间往复循环
联系 ①在群落中它们的流动渠道都是 ,且_______

②能量的 ,离不开 ;
③物质是 ,能量是____________

④某些物质在沿食物链(网)流动时会发生生物富集
食物链和食物网
相互联
系,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
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
物质在生物群
落和非生物环境间循环往返的动力,也是生物富集的动力
源于选择性必修2 P67“练习与应用·拓展应用1”:生物圈_____
(填“是”或“不是”)一个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____
(填“是”或“不是”)一个在“能量”上自给自足的系统,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是
物质可以在生物圈内循环利用,而能量不能循环利用,它必须由生物圈外的太阳能源源不断地输入,方可维持正常运转
既然物质是循环的,为什么农田生态系统还需要经常施肥呢?
拓展 提升科学思维
提示 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是指在生物圈内进行的循环,而农田是一个较小的人工生态系统,不断有粮食作物的输出,即物质的输出大于物质的自然输入,因此要不断施加肥料。
1.(2023·湖南湘潭高三模拟)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碳循环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
B.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图中E生物数量大量减少,
推测短期内与之相邻的两个营养级生物数量
发生的变化是D增多,F减少
C.该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包括图中的D、E、F、B
D.在A→C过程中碳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在F→B过程中以含碳有
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
突破 强化关键能力

分析题图可知,A、B、D、E、F均有箭头指向C,则C是大气中的CO2库。A、C之间为双向箭头,A为生产者。A、D、E、F均有箭头指向B,则B为分解者,D、E、F为消费者。图示中
包含的食物链为A→D→E→F,故E减少,短时间内D增多,F减少。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三看法”快速判断碳循环模型中的成分
归纳
总结
2.(不定项)(2023·江苏扬州中学高三期中)为更好地建设雄安新区,科研人员调查了白洋淀水域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中,难降解的有机氯杀虫剂DDT的浓度,得到如表所示的检测结果。
不同成分 水 底泥 水生植物 浮游动物 底栖动物 鲫鱼 乌鳢
DDT浓度/ (μg·kg-1) 0.1 0.7 6.3 21.0 37.9 19.4 124.4
注:鲫鱼主要以植物为食,乌鳢为肉食鱼。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DDT浓度越高
B.DDT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循环往复
C.DDT几乎污染了白洋淀生态系统的所有成分
D.水生植物同化的太阳能只有少部分传递给乌鳢



不同成分 水 底泥 水生植物 浮游动物 底栖动物 鲫鱼 乌鳢
DDT浓度/ (μg·kg-1) 0.1 0.7 6.3 21.0 37.9 19.4 124.4
DDT属于在生物体中难降解的有机农药,也很难排出体外,因此其会随着营养级的增加,在生物体内不断的富集,不会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循环往复,B错误。
不同成分 水 底泥 水生植物 浮游动物 底栖动物 鲫鱼 乌鳢
DDT浓度/ (μg·kg-1) 0.1 0.7 6.3 21.0 37.9 19.4 124.4
考点二
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实验原理
(1)土壤中存在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是 成分。
(2)分解者的作用是将环境中的 分解为无机物,分解速度与环境中的 、 等生态因子相关。
归纳 夯实必备知识
分解者
有机物
温度

2.实验流程
项目 案例1 案例2
实验假设 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 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实验设计 实验组 对土壤 处理 A烧杯中加入30 mL土壤浸出液
对照组 对土壤 处理 B烧杯中加入30 mL蒸馏水
自变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 溶液中是否含有分解淀粉的微生物
高温
不做任何
土壤中是否含微生物
实验现象 在相同时间内实验组落叶腐烂程度小于对照组 A A1 不变蓝
A2 产生____________
B B1 变蓝
B2 不产生___________
结论分析 微生物对落叶有 作用 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分解
砖红色沉淀
砖红色沉淀
注:在A1、B1中加入碘液,在A2、B2中加入斐林试剂并加热。
3.实验结论:土壤中的微生物具有分解作用。
1.探究土壤微生物在落叶分解中的作用
(1)本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什么?
提示 自变量是土壤中微生物的有无;因变量是土壤中落叶的分解程度。
(2)在本实验中是如何控制自变量的?
提示 实验组的土壤经高温(60 ℃恒温箱中处理1 h)处理,以消灭土壤中的微生物;对照组的土壤不做处理。
拓展 提升科学思维
2.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1)本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什么?
提示 自变量是土壤中微生物的有无;因变量是淀粉的分解程度。
(2)本实验中选用什么试剂检测因变量的变化?
提示 用碘液和斐林试剂检测。
3.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深5 cm左右)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温度下的分解作用,对土壤处理情况见下表。
突破 强化关键能力
项目 1组 2组 3组 4组
土壤处理 灭菌 不灭菌 灭菌 不灭菌
干燥程度 湿润 湿润 较干燥 较干燥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实验的因变量为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
B.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土壤是否灭菌处理,实验中的对照组是1组和3组
C.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
D.预期结论是1、3组中的落叶分解现象不明显,2、4组中的落叶被不同
程度分解

项目 1组 2组 3组 4组
土壤处理 灭菌 不灭菌 灭菌 不灭菌
干燥程度 湿润 湿润 较干燥 较干燥
该实验的自变量有2个:是否灭菌和湿度,以是否灭菌为自变量的对照实验有:1组和2组、3组和4组,以不同湿度为自变量的对照实验有:1组和3组、2组和4组,B错误。
项目 1组 2组 3组 4组
土壤处理 灭菌 不灭菌 灭菌 不灭菌
干燥程度 湿润 湿润 较干燥 较干燥
4.(2023·河北邢台高三调研)下列有关“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气候、温度等因素均会影响落叶分解的时间
B.探究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时,对照组土壤要灭菌处理
C.具有分解作用的土壤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多种类型
D.探究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时,需提前制备土壤浸出液静置备用

探究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时,自变量是微生物的有无,自变量是人为改变的量,因此实验组土壤要灭菌处理,B错误。
考点三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信息和信息流
(1)信息:通常将可以传播的消息、 与信号等称作信息。
(2)信息流: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之间,以及它们内部都有信息的产生与交换,能够形成 ,即信息流。
2.生态系统信息的种类
(1)物理信息
①概念:通过 传递的信息。
②举例: 、 、 、湿度、磁场等。
③来源:非生物环境、生物 。
归纳 夯实必备知识
情报、指令、数据
信息传递
物理过程


温度
个体或群体
(2)化学信息
①概念: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可以传递信息的 。
②举例:植物的 、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动物的 等。
(3)行为信息
①概念:动物的 (主要指各种动作)在 之间传递的信息。
②举例: 、雄鸟的“求偶炫耀”等。
化学物质
生物碱
性外激素
特殊行为
同种或异种生物
蜜蜂跳舞
3.信息种类与生物的关系
(1)生物可以通过 信息类型进行交流。
(2)信息传递既存在于 之内,也发生在 之间。
4.信息传递的过程
(1)信息源:信息 的部位。
(2) :信息传播的媒介。
(3)信息受体:信息接收的 。
一种或多种
同种生物
不同生物
产生
信道
生物或其部位
热图
分析
据图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模型:
(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来源于______

(2)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范围_______
(填“包括”或“不包括”)细胞之间的传递。
(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既存在于 ,也发生在_______
。信息传递的方向一般是 的。
生物和
非生物环境
不包括
同种生物之内
不同生
物之间
双向
5.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稳定
生命活动
繁衍
生物的种间关系
6.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
实例:若能利用模拟的动物信息吸引大量的传粉动物,就可以提高果树的
;养鸡时,延长光照时间,可以提高 。
(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①控制动物危害的方法主要有 、 和机械防治等三种类型。
②生物防治的特点:对人类生存环境 、有效。
③实例:利用光照、声音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利用昆虫 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 ;利用特殊的化学物质扰乱某些动物的雌雄交配,降低有害动物的繁殖力。
传粉效率和结实率
产蛋率
化学防治
生物防治
无污染
信息素
种群密度
7.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关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 全球性、循环性 往往是双向的
范围 食物链(网)的各营养级 整个生物圈 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
途径 _________________ 多种
地位 生态系统的动力 生态系统的基础 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联系 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形成统一整体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食物链和食物网
判断下列措施中哪些是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原理来提高农畜产品产量的。请说明理由。
①适时灌溉与定时饲喂 ②施放过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 ③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率 ④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
提示 ②③④。②性引诱剂是一种化学物质,此实例属于对化学信息的利用;光照是物理信息的一种,故③④均属于对物理信息的利用;①中适时灌溉与定时饲喂是生物对营养物质方面的需求,不属于对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原理的运用。
拓展 提升科学思维
5.(2023·湖南邵阳高三模拟)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利用生长素类调节剂杀死单子叶农作物周围的双子叶杂草,属于化学
信息的应用
B.利用光照、声音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远离农田,属于生物
防治
C.生态系统中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某种鸟类通过点头或鞠躬追求配偶,这一现象说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
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突破 强化关键能力

生长素类调节剂不属于生态系统的化学信息,A错误;
生态系统中能量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C错误;
某种鸟类通过点头或鞠躬追求配偶,这一现象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D错误。
6.(2023·辽宁锦州高三期末)下列信息的传递中,与其他三种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A.小囊虫在发现榆、松寄生植物后,会发出聚集信息素,召唤同类来共
同取食
B.榆树通过分泌一种化学物质,与栎树产生相抗衡的现象
C.雄蚊能根据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而找到雌蚊
D.群居动物通过群体气味与其他群体相区别

小囊虫发出的聚集信息素、榆树分泌的化学物质、群居动物的群体气味均属于化学信息;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属于物理信息。
生态系统中信息类型的辨析方法
方法
技巧
(1)涉及声音、颜色、植物形状、磁力、温度、湿度这些信号,通过动物感觉器官皮肤、耳朵、眼或植物光敏色素、叶、芽等感觉到的信息,则判断为物理信息。
(2)若涉及化学物质挥发性(如性外激素等)这一特点,则判断为化学信息。
(3)凡涉及“肢体语言”的,则判断为行为信息。
(4)若在影响视线的环境中(如深山密林),生物间多依靠“声音”这种物理形式传递信息。
(5)若在噪音嘈杂的环境(如洪水、瀑布旁),生物间多以“肢体语言”这种“行为”进行信息交流。

重温高考 真题演练
1.(2021·北京,11)野生草本植物多具有根系发达、生长较快、抗逆性强的特点,除用于生态治理外,其中一些可替代木材栽培食用菌,收获后剩余的菌渣可作肥料或饲料。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种植此类草本植物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B.菌渣作为农作物的肥料可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
C.用作培养基的草本植物给食用菌提供碳源和氮源
D.菌渣作饲料实现了物质在植物、真菌和动物间的转移
1
2
3
4
5

此类草本植物根系发达可以固定更多的土壤,故种植此类草本植物可以减少水土流失,A正确;
能量可多级利用,但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
草本植物含有蛋白质和纤维素,可给食用菌提供碳源和氮源,C正确;
草本植物可栽培食用菌,而菌渣可作肥料或饲料,故实现了物质在植物、真菌和动物间的转移,D正确。
1
2
3
4
5
2.(2020·全国Ⅲ,6)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和氮循环等过程。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消费者没有参与碳循环的过程
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C.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D.碳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
1
2
3
4
5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参与了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其中消费者可以通过呼吸作用等加快生态系统的碳循环,A项错误。
3.(2022·湖南,8)稻—蟹共作是以水稻为主体、适量放养蟹的生态种养模式,常使用灯光诱虫杀虫。水稻为蟹提供遮蔽场所和氧气,蟹能摄食害虫、虫卵和杂草,其粪便可作为水稻的肥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种养模式提高了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B.采用灯光诱虫杀虫利用了物理信息的传递
C.硬壳蟹(非蜕壳)摄食软壳蟹(蜕壳)为捕食关系
D.该种养模式可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1
2
3
4
5

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该种模式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A错误;
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有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采用灯光诱虫杀虫利用了光,是物理信息的传递,B正确;
捕食关系是指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的关系,硬壳蟹(非蜕壳)和软壳蟹(蜕壳)属于同一物种,两者之间的摄食不属于捕食关系,C错误;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1
2
3
4
5
4.(2021·河北,22)为探究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者将20个人工淡水池塘均分成两组,对照组保持环境温度,实验组始终比对照组高4 ℃(利用温控装置),并从附近淡水栖息地搜集水生生物投入池塘。连续
1
2
3
4
5
多年观测发现,池塘逐渐形成主要由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组成的群落。第15年时,池塘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生物量(单位体积水体中生物体的质量)的检测结果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池塘生物群落区别于湖泊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池塘生物群落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发生了______演替。
(2)某种水生生物被投入池塘后,其种群数量
1
2
3
4
5
将呈______形增长,若该生物种群密度在较长时期保持相对稳定,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____________。
群落的物种组成
次生
“S”
环境容纳量
(3)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升温导致该生态系统总生物量降低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生物自身呼吸消耗增加,分解者分解作用加快
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升高温度可能会导致每一营养级生物自身呼吸消耗增加,分解者分解作用加快,从而导致生态系统总生物量降低。
(4)碳在池塘生物群落中主要以__________的形式传递,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含碳有机物
碳在非生物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
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大气中的CO2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5.(2021·广东,17)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在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于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峰值),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这是中国向全世界的郑重承诺,彰显了大国责任。回答下列问题:
(1)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等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释放碳的速率大致相等,可以自我维持________。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CO2的浓度持续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生态后果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碳平衡
极地冰雪和高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光合作用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释放碳的速率大致相等。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使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而积存的碳元素,在短时间内释放出来,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平衡,使大气中的CO2浓度迅速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地冰雪和高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严重的生态后果。
1
2
3
4
5
(2)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获取碳元素的方式分别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消费者通过食物网(链)取食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光合
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捕食、分解作用
从而将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
生产者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获取碳元素,从而碳元素将通过生产者进入生态系统,消费者通过摄食生产者和低营养级的消费者来获取碳元素,分解者通过分解生产者的遗体残骸和消费者的粪便、遗体残骸来获取碳元素。
(3)全球变暖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从全球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来看,减少________和增加________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1
2
3
4
5
碳释放
碳存储
1.判断关于物质循环与生物富集概念的叙述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往复循环(  )
(2)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CO2形式进行(  )
(3)碳循环中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导致了温室效应现象的出现(  )
(4)镉、汞等重金属可沿着食物链不断积累和浓缩(  )

五分钟 查落实
×
×
×
2.判断关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的叙述
(1)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物质能够循环利用(  )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所以物质和能量都是循环往复的(  )
(3)只有在光照的条件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是同时进行的(  )
(4)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不需要从外界获得任何物质和能量补给,就能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  )

×
×
×
3.判断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种类的叙述
(1)花香引蝶和老马识途都属于物理信息(  )
(2)信息只能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
(3)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  )
4.判断关于信息传递的作用及应用的叙述
(1)羊和草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
(2)通过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防治有害动物,也可以提高一些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  )

×
×
×

5.填空默写
(1)(选择性必修2 P63)物质循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性必修2 P64)生物富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择性必修2 P62)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
进行的,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 传递的。
(4)(选择性必修2 P69)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形式。
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
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
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
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
CO2的形式
含碳有机物的形式
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
为信息
(5)①狼能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捕食后者,兔同样也能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这说明信息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昆虫分泌性外激素引诱异性,说明 。
③莴苣、茄、烟草的种子必须接受某种波长的光才能萌发,说明_______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
统的平衡与稳定
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生命活
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

课时精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1.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途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B.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相伴随,且两者离不开信息传递
C.信息传递发生在生物之间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
D.生态系统达到稳态时,系统内部不再有信息传递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A正确;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将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成一个整体,并调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正确;
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发生在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且这种传递往往是双向的,C正确;
生态系统达到稳态时,系统内部仍然存在信息传递,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2023·山东东营高三调研)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碳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
B.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的能量不会再提供给其他生物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了生物群落
D.提倡素食能够使人类的食物链缩短,减少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损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碳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A正确;
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的能量有一部分流向分解者,B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如图为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A.图中由生产者、Ⅱ、Ⅲ和Ⅳ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
递减的
B.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①②⑥⑧之和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
C.①⑦⑧过程以CO2的形式进行,②③④⑤⑥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
D.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来自⑥过程

Ⅳ代表分解者,而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A错误;
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①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B错误;
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即图中①⑦⑧)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即图中②③④⑤⑥)以有机物形式进行流动,C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根瘤菌是消费者,不是分解者,因此它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应该来自②,而不是⑥,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4.(2023·湖南高三模拟)磷循环在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某人工生态系统磷循环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A.生态系统的磷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
的含磷化合物,在非生物环境和生
物群落之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B.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产者、消费
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C.植物磷、动物磷和早期凋落物磷中的某些含磷化合物相同
D.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故该生态系统不需要人工施加磷肥

生态系统的磷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磷(P)元素,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循环的过程,A错误;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组
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B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植物磷、动物磷和早期凋落物磷中均含有磷脂,即存在相同的含磷化合物,C正确;
据题图可知,磷以有机物形式通过牧草、中草药和畜产品等输出,土
壤中的磷不足以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故该人工生态系统需要不断施加磷肥,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5.在煤燃烧、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铅会以微小颗粒被排放进入大气,然后沉降在土壤和植物表面,而铅进入植物和动物体内后将不易被排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铅能沿食物链在生物体内聚集,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铅含量越高
B.铅随大气、水和生物迁移等途径扩散,生态系统中铅循环具有全球性
C.铅最终通过动植物呼吸作用、分解者分解作用和燃烧等返回非生物环境
D.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加大清洁能源利用,可减少大气中铅的来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铅化学性质稳定,不易被分解,不能最终通过动植物呼吸作用、分解者分解作用返回非生物环境,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6.(2023·河北秦皇岛高三模拟)下列关于生命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体内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必须依赖细胞膜上受体的识别
B.生物体内的信息传递一般都具有双向性
C.无论生物体内还是生物体外,传递每一种信息都必须依赖具体的信息
分子
D.人体产生的能促进细胞代谢的甲状腺激素不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中
的化学信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生物体内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不是都必须依赖细胞膜上的受体的识别,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A错误;
生物体内的信息传递往往是信号分子通过一定的途径作用于靶细胞,一般是单向的,B错误;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不一定依赖于具体的信息分子,如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C错误;
人体产生的能促进细胞代谢的甲状腺激素属于体内的信息分子,生态系统的化学信息在同种生物或不同生物个体间发挥作用,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7.下列实例中不能体现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原理的是
A.蝙蝠通过自身发出声波,对目标进行回声定位
B.增加对农田的投入(如施用农家肥)可以有效防止土壤肥力下降
C.某些动物在繁殖季节释放用于吸引异性的信息素
D.森林中,狼根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兔根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
征躲避猎捕

二、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个或多个符合题目要求。
8.(2023·辽宁鞍山高三期末)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植物主要是水稻和少量杂草,存在的动物有一些昆虫和一些田螺等,其中田螺以一些就近的水生植物、藻类、土壤腐殖质为食。下列关于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完成了碳循环等物质循环过程
B.田螺能够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并被水稻和杂草等植物所利用
C.田螺的生命活动伴随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
D.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物质循环具有循环性和全球性的特点,即碳循环等物质循环过程需在生物圈中才可完成,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没有完成碳循环等物质循环过程,A错误;
田螺作为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够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并被水稻和杂草等植物所利用,B正确;
田螺的生命活动伴随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主要通过摄食、消化和呼吸作用实现,C正确;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是相互依存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作为动力推动物质循环,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9.草地贪夜蛾俗称秋黏虫,外号“行军虫”,成虫借助风力可以在一夜之间飞行100公里,是世界十大植物害虫之一。草地贪夜蛾取食范围广,但明显嗜好禾本科,其低龄幼虫对农药的抵抗力最弱。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用性引诱剂对草地贪夜蛾进行诱杀属于化学防治
B.利用黑光灯对草地贪夜蛾进行常规监测利用了物理信息
C.杀灭草地贪夜蛾的最佳时期是其幼虫期
D.在卵孵化初期选择喷施苏云金杆菌进行防治,利用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用性引诱剂对草地贪夜蛾进行诱杀属于生物防治,A错误;
苏云金杆菌能寄生在草地贪夜蛾的体内,在卵孵化初期选择喷施苏云金杆菌进行防治,利用的种间关系是寄生,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0.(2023·湖南永州高三模拟预测)政府工作报告中,“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为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国家要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碳达峰”是碳循环调整的结果,使碳释放速率与消耗速率大致相当
B.“碳中和”就是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措施,使碳实现零排放
C.“碳达峰”是“碳中和”的结果,这需要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D.限制使用不可再生资源是实现“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有效手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即达到相对“零排放”,而不是碳实现零排放,B错误;
“碳达峰”是碳释放速率达到最大时出现的一个峰值,不是“碳中和”的结果,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等特点,因此“碳中和”需要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C错误;
使用不可再生资源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会大大增加碳释放速率,限制使用不可再生资源是实现“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有效手段,D正确。
11.(2023·江苏镇江高三质检)有研究发现,哺乳类动物对辣椒中的辣椒素极其敏感,但是鸟类由于体内缺乏对辣椒素敏感的受体而感觉不到辣味。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辣椒果实鲜红的颜色能传递物理信息,其中含有的辣椒素可传递化学信息
B.吃过辣椒的哺乳类动物再次看到辣椒后不敢取食,该种行为属于条件反射
C.鸟类缺乏对辣椒素敏感的受体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有助于鸟类扩大食物
范围
D.哺乳类和鸟类对辣椒素的敏感度不同,一定会导致两者在同一群落中占
据不同生态位进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哺乳类动物由于吃过辣椒会知道辣椒属于刺激性食物,再次看到辣椒后不敢取食,该种行为属于条件反射,B正确;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对辣椒素的敏感度不同,只是两种生物不同适应性的一方面体现,不足以区别两者的生态位,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三、非选择题
12.(2018·浙江4月选考,29)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字母____表示大气中的CO2库,由于
许多因素的影响,使其含量夏季_____冬季。
D
低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根据图中箭头指向及题干信息可判断,A代表生产者,B代表消费者,C代表分解者,D代表大气中的CO2库,E代表化石燃料。大气中的CO2含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昼夜变化,夏季光合作用比较强,所以夏季大气中的CO2含量比冬季低。
(2)CO2被生产者吸收转变成体内物质进入生物群落,再被图中的A、B的__________和C的分解作用以及E的燃烧,转变成CO2后再重新循环。若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处在正常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CO2量______整个生物群落排放的CO2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呼吸作用
大于
生产者和消费者中的碳有一部分通过细胞呼吸进入大气。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CO2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放的CO2量。
(3)若将本题图修改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可将D的含义改为____________,其他字母及文字代表的含义不变,还需要修改之处有:增加“光→”A、取消“→E→”D、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非生物环境
取消D“→”A
若将图修改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则图中D将表示为非生物环境,生物不能利用热能,所以取消D到A的箭头。
13.(2023·湖南湘阴县高三模拟)生态位宽度是指某一物种在其生存的生态环境中对生态资源的利用状况。研究人员对不同人为干扰强度对传粉昆虫的群落特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不同
干扰强度下传粉昆虫优势类群的生态位
宽度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传粉昆虫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属于_______,传粉昆虫除了有利于植物的繁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的作用。
加快生态系统中的物
消费者
质循环
传粉昆虫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属于消费者,传粉昆虫(消费者)通过传粉有利于植物的繁殖,同时还能加快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在果园放置一个与食蚜蝇翅膀振动频率相同的仪器能引诱更多食蚜蝇来传粉以及捕食蚜虫,该过程利用了生态系统中的______信息,该实例说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的功能,用该方法防治害虫属于_____防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调节种间关系,维持
物理
生态系统稳定
生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人为在果园设置一个与食蚜蝇翅膀相同频率的振动,可引诱更多的食蚜蝇前来传粉,该过程利用的是物理信息。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功能,用该方法防治害虫属于生物防治。
(3)据图可知,人为干扰强度从中度干扰到重度干扰,受影响最大的是________,如何理解蠓科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同等干扰强度下,蠓科的生态位宽度最大,且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大,生态位宽度增大(或人为干扰强度对蠓科生态位宽度的影响最小),而生态位宽度又可反映某一物种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蚤蝇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据图可知,从人为中度干扰强度到重度干扰强度,影响最大的是蚤蝇科(生态位宽度变小)。由图可知,蠓科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非常强(生态位宽度变大),其原因是同等干扰强度下,蠓科的生态位宽度最大,且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大,生态位宽度增大(或人
为干扰强度对蠓科生态位宽度的影响最小),而生态位宽度又可反映某一物种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第7课时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课标要求 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规律。2.举例说明利用物质循环,人们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3.阐明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富集的现象。4.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行为信息的传递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和种间关系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
(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
(2)特点: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3)与能量流动的关系: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4)意义:使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碳循环
(1)循环形式: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
(2)过程图解
归纳总结 (1)碳的存在形式与循环形式
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主要以二氧化碳形式循环。
②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
③在非生物环境中:主要以二氧化碳和碳酸盐形式存在。
(2)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3)碳返回非生物环境的途径: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质是呼吸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
3.生物富集
(1)概念: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
(2)特点
①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生物富集的某种物质浓度就越大。
②生物富集也具有全球性。
4.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生物富集的关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生物富集
范围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 生物圈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全球性、反复利用 单向流动、逐级积累、全球性
形式 光能→化学能→热能 无机物 有机物 不易分解或排出的重金属化合物或有机化合物
过程 沿食物链(网) 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间往复循环 沿食物链(网)
联系 ①在群落中它们的流动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且相互联系,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③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循环往返的动力,也是生物富集的动力; ④某些物质在沿食物链(网)流动时会发生生物富集
源于选择性必修2 P67“练习与应用·拓展应用1”:生物圈是(填“是”或“不是”)一个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不是(填“是”或“不是”)一个在“能量”上自给自足的系统,因为物质可以在生物圈内循环利用,而能量不能循环利用,它必须由生物圈外的太阳能源源不断地输入,方可维持正常运转。
既然物质是循环的,为什么农田生态系统还需要经常施肥呢?
提示 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是指在生物圈内进行的循环,而农田是一个较小的人工生态系统,不断有粮食作物的输出,即物质的输出大于物质的自然输入,因此要不断施加肥料。
1.(2023·湖南湘潭高三模拟)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碳循环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
B.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图中E生物数量大量减少,推测短期内与之相邻的两个营养级生物数量发生的变化是D增多,F减少
C.该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包括图中的D、E、F、B
D.在A→C过程中碳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在F→B过程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
答案 C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A、B、D、E、F均有箭头指向C,则C是大气中的CO2库。A、C之间为双向箭头,A为生产者。A、D、E、F均有箭头指向B,则B为分解者,D、E、F为消费者。图示中包含的食物链为A→D→E→F,故E减少,短时间内D增多,F减少。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归纳总结 “三看法”快速判断碳循环模型中的成分
2.(不定项)(2023·江苏扬州中学高三期中)为更好地建设雄安新区,科研人员调查了白洋淀水域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中,难降解的有机氯杀虫剂DDT的浓度,得到如表所示的检测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不同成分 水 底泥 水生植物 浮游动物 底栖动物 鲫鱼 乌鳢
DDT浓度/ (μg·kg-1) 0.1 0.7 6.3 21.0 37.9 19.4 124.4
注:鲫鱼主要以植物为食,乌鳢为肉食鱼。
A.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DDT浓度越高
B.DDT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循环往复
C.DDT几乎污染了白洋淀生态系统的所有成分
D.水生植物同化的太阳能只有少部分传递给乌鳢
答案 ACD
解析 DDT属于在生物体中难降解的有机农药,也很难排出体外,因此其会随着营养级的增加,在生物体内不断的富集,不会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循环往复,B错误。
考点二 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实验原理
(1)土壤中存在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是分解者成分。
(2)分解者的作用是将环境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分解速度与环境中的温度、水等生态因子相关。
2.实验流程
项目 案例1 案例2
实验假设 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 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实验设计 实验组 对土壤高温处理 A烧杯中加入30 mL土壤浸出液
对照组 对土壤不做任何处理 B烧杯中加入30 mL蒸馏水
自变量 土壤中是否含微生物 溶液中是否含有分解淀粉的微生物
实验现象 在相同时间内实验组落叶腐烂程度小于对照组 A A1 不变蓝
A2 产生砖红色沉淀
B B1 变蓝
B2 不产生砖红色沉淀
结论分析 微生物对落叶有分解作用 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注:在A1、B1中加入碘液,在A2、B2中加入斐林试剂并加热。
3.实验结论:土壤中的微生物具有分解作用。
1.探究土壤微生物在落叶分解中的作用
(1)本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什么?
提示 自变量是土壤中微生物的有无;因变量是土壤中落叶的分解程度。
(2)在本实验中是如何控制自变量的?
提示 实验组的土壤经高温(60 ℃恒温箱中处理1 h)处理,以消灭土壤中的微生物;对照组的土壤不做处理。
2.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1)本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什么?
提示 自变量是土壤中微生物的有无;因变量是淀粉的分解程度。
(2)本实验中选用什么试剂检测因变量的变化?
提示 用碘液和斐林试剂检测。
3.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深5 cm左右)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温度下的分解作用,对土壤处理情况见下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项目 1组 2组 3组 4组
土壤处理 灭菌 不灭菌 灭菌 不灭菌
干燥程度 湿润 湿润 较干燥 较干燥
A.该实验的因变量为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
B.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土壤是否灭菌处理,实验中的对照组是1组和3组
C.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
D.预期结论是1、3组中的落叶分解现象不明显,2、4组中的落叶被不同程度分解
答案 B
解析 该实验的自变量有2个:是否灭菌和湿度,以是否灭菌为自变量的对照实验有:1组和2组、3组和4组,以不同湿度为自变量的对照实验有:1组和3组、2组和4组,B错误。
4.(2023·河北邢台高三调研)下列有关“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气候、温度等因素均会影响落叶分解的时间
B.探究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时,对照组土壤要灭菌处理
C.具有分解作用的土壤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多种类型
D.探究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时,需提前制备土壤浸出液静置备用
答案 B
解析 探究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时,自变量是微生物的有无,自变量是人为改变的量,因此实验组土壤要灭菌处理,B错误。
考点三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信息和信息流
(1)信息:通常将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称作信息。
(2)信息流: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之间,以及它们内部都有信息的产生与交换,能够形成信息传递,即信息流。
2.生态系统信息的种类
(1)物理信息
①概念: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②举例:光、声、温度、湿度、磁场等。
③来源:非生物环境、生物个体或群体。
(2)化学信息
①概念: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②举例: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
①概念:动物的特殊行为(主要指各种动作)在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传递的信息。
②举例:蜜蜂跳舞、雄鸟的“求偶炫耀”等。
3.信息种类与生物的关系
(1)生物可以通过一种或多种信息类型进行交流。
(2)信息传递既存在于同种生物之内,也发生在不同生物之间。
4.信息传递的过程
(1)信息源:信息产生的部位。
(2)信道:信息传播的媒介。
(3)信息受体:信息接收的生物或其部位。
热图分析 据图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模型:
(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来源于生物和非生物环境。
(2)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范围不包括(填“包括”或“不包括”)细胞之间的传递。
(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既存在于同种生物之内,也发生在不同生物之间。信息传递的方向一般是双向的。
5.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6.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
实例:若能利用模拟的动物信息吸引大量的传粉动物,就可以提高果树的传粉效率和结实率;养鸡时,延长光照时间,可以提高产蛋率。
(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①控制动物危害的方法主要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等三种类型。
②生物防治的特点: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有效。
③实例:利用光照、声音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利用特殊的化学物质扰乱某些动物的雌雄交配,降低有害动物的繁殖力。
7.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关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全球性、循环性 往往是双向的
范围 食物链(网)的各营养级 整个生物圈 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
途径 食物链和食物网 多种
地位 生态系统的动力 生态系统的基础 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联系 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形成统一整体
判断下列措施中哪些是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原理来提高农畜产品产量的。请说明理由。
①适时灌溉与定时饲喂 ②施放过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 ③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率 ④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
提示 ②③④。②性引诱剂是一种化学物质,此实例属于对化学信息的利用;光照是物理信息的一种,故③④均属于对物理信息的利用;①中适时灌溉与定时饲喂是生物对营养物质方面的需求,不属于对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原理的运用。
5.(2023·湖南邵阳高三模拟)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生长素类调节剂杀死单子叶农作物周围的双子叶杂草,属于化学信息的应用
B.利用光照、声音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远离农田,属于生物防治
C.生态系统中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某种鸟类通过点头或鞠躬追求配偶,这一现象说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 B
解析 生长素类调节剂不属于生态系统的化学信息,A错误;生态系统中能量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C错误;某种鸟类通过点头或鞠躬追求配偶,这一现象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D错误。
6.(2023·辽宁锦州高三期末)下列信息的传递中,与其他三种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
A.小囊虫在发现榆、松寄生植物后,会发出聚集信息素,召唤同类来共同取食
B.榆树通过分泌一种化学物质,与栎树产生相抗衡的现象
C.雄蚊能根据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而找到雌蚊
D.群居动物通过群体气味与其他群体相区别
答案 C
解析 小囊虫发出的聚集信息素、榆树分泌的化学物质、群居动物的群体气味均属于化学信息;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属于物理信息。
方法技巧 生态系统中信息类型的辨析方法
(1)涉及声音、颜色、植物形状、磁力、温度、湿度这些信号,通过动物感觉器官皮肤、耳朵、眼或植物光敏色素、叶、芽等感觉到的信息,则判断为物理信息。
(2)若涉及化学物质挥发性(如性外激素等)这一特点,则判断为化学信息。
(3)凡涉及“肢体语言”的,则判断为行为信息。
(4)若在影响视线的环境中(如深山密林),生物间多依靠“声音”这种物理形式传递信息。
(5)若在噪音嘈杂的环境(如洪水、瀑布旁),生物间多以“肢体语言”这种“行为”进行信息交流。
1.(2021·北京,11)野生草本植物多具有根系发达、生长较快、抗逆性强的特点,除用于生态治理外,其中一些可替代木材栽培食用菌,收获后剩余的菌渣可作肥料或饲料。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种植此类草本植物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B.菌渣作为农作物的肥料可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
C.用作培养基的草本植物给食用菌提供碳源和氮源
D.菌渣作饲料实现了物质在植物、真菌和动物间的转移
答案 B
解析 此类草本植物根系发达可以固定更多的土壤,故种植此类草本植物可以减少水土流失,A正确;能量可多级利用,但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草本植物含有蛋白质和纤维素,可给食用菌提供碳源和氮源,C正确;草本植物可栽培食用菌,而菌渣可作肥料或饲料,故实现了物质在植物、真菌和动物间的转移,D正确。
2.(2020·全国Ⅲ,6)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和氮循环等过程。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消费者没有参与碳循环的过程
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C.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D.碳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
答案 A
解析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参与了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其中消费者可以通过呼吸作用等加快生态系统的碳循环,A项错误。
3.(2022·湖南,8)稻—蟹共作是以水稻为主体、适量放养蟹的生态种养模式,常使用灯光诱虫杀虫。水稻为蟹提供遮蔽场所和氧气,蟹能摄食害虫、虫卵和杂草,其粪便可作为水稻的肥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种养模式提高了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B.采用灯光诱虫杀虫利用了物理信息的传递
C.硬壳蟹(非蜕壳)摄食软壳蟹(蜕壳)为捕食关系
D.该种养模式可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答案 B
解析 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该种模式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A错误;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有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采用灯光诱虫杀虫利用了光,是物理信息的传递,B正确;捕食关系是指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的关系,硬壳蟹(非蜕壳)和软壳蟹(蜕壳)属于同一物种,两者之间的摄食不属于捕食关系,C错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4.(2021·河北,22)为探究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者将20个人工淡水池塘均分成两组,对照组保持环境温度,实验组始终比对照组高4 ℃(利用温控装置),并从附近淡水栖息地搜集水生生物投入池塘。连续多年观测发现,池塘逐渐形成主要由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组成的群落。第15年时,池塘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生物量(单位体积水体中生物体的质量)的检测结果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池塘生物群落区别于湖泊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池塘生物群落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发生了__________演替。
(2)某种水生生物被投入池塘后,其种群数量将呈______形增长,若该生物种群密度在较长时期保持相对稳定,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______________。
(3)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升温导致该生态系统总生物量降低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碳在池塘生物群落中主要以______________的形式传递,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群落的物种组成 次生 (2)“S” 环境容纳量 (3)生物自身呼吸消耗增加,分解者分解作用加快 (4)含碳有机物 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大气中的CO2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解析 (3)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升高温度可能会导致每一营养级生物自身呼吸消耗增加,分解者分解作用加快,从而导致生态系统总生物量降低。(4)碳在非生物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
5.(2021·广东,17)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在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于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峰值),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这是中国向全世界的郑重承诺,彰显了大国责任。回答下列问题:
(1)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等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释放碳的速率大致相等,可以自我维持____________。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CO2的浓度持续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生态后果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获取碳元素的方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消费者通过食物网(链)取食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球变暖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从全球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来看,减少________________和增加__________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答案 (1)碳平衡 极地冰雪和高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 (2)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捕食、分解作用 从而将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 (3)碳释放 碳存储
解析 (1)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光合作用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释放碳的速率大致相等。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使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而积存的碳元素,在短时间内释放出来,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平衡,使大气中的CO2浓度迅速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地冰雪和高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严重的生态后果。(2)生产者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获取碳元素,从而碳元素将通过生产者进入生态系统,消费者通过摄食生产者和低营养级的消费者来获取碳元素,分解者通过分解生产者的遗体残骸和消费者的粪便、遗体残骸来获取碳元素。
1.判断关于物质循环与生物富集概念的叙述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往复循环( × )
(2)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CO2形式进行( × )
(3)碳循环中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导致了温室效应现象的出现( × )
(4)镉、汞等重金属可沿着食物链不断积累和浓缩( √ )
2.判断关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的叙述
(1)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物质能够循环利用( √ )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所以物质和能量都是循环往复的( × )
(3)只有在光照的条件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是同时进行的( × )
(4)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不需要从外界获得任何物质和能量补给,就能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
( × )
3.判断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种类的叙述
(1)花香引蝶和老马识途都属于物理信息( × )
(2)信息只能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 )
(3)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 × )
4.判断关于信息传递的作用及应用的叙述
(1)羊和草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 )
(2)通过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防治有害动物,也可以提高一些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
( √ )
5.填空默写
(1)(选择性必修2 P63)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
(2)(选择性必修2 P64)生物富集: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
(3)(选择性必修2 P62)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
(4)(选择性必修2 P69)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等形式。
(5)①狼能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捕食后者,兔同样也能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这说明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②昆虫分泌性外激素引诱异性,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③莴苣、茄、烟草的种子必须接受某种波长的光才能萌发,说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
课时精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1.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途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B.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相伴随,且两者离不开信息传递
C.信息传递发生在生物之间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
D.生态系统达到稳态时,系统内部不再有信息传递
答案 D
解析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A正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将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成一个整体,并调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正确;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发生在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且这种传递往往是双向的,C正确;生态系统达到稳态时,系统内部仍然存在信息传递,D错误。
2.(2023·山东东营高三调研)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
B.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的能量不会再提供给其他生物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了生物群落
D.提倡素食能够使人类的食物链缩短,减少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损失
答案 B
解析 碳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A正确;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的能量有一部分流向分解者,B错误。
3.如图为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由生产者、Ⅱ、Ⅲ和Ⅳ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
B.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①②⑥⑧之和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
C.①⑦⑧过程以CO2的形式进行,②③④⑤⑥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
D.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来自⑥过程
答案 C
解析 Ⅳ代表分解者,而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A错误;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①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B错误;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即图中①⑦⑧)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即图中②③④⑤⑥)以有机物形式进行流动,C正确;根瘤菌是消费者,不是分解者,因此它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应该来自②,而不是⑥,D错误。
4.(2023·湖南高三模拟)磷循环在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某人工生态系统磷循环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磷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含磷化合物,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B.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C.植物磷、动物磷和早期凋落物磷中的某些含磷化合物相同
D.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故该生态系统不需要人工施加磷肥
答案 C
解析  生态系统的磷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磷(P)元素,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循环的过程,A错误;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B错误;植物磷、动物磷和早期凋落物磷中均含有磷脂,即存在相同的含磷化合物,C正确;据题图可知,磷以有机物形式通过牧草、中草药和畜产品等输出,土壤中的磷不足以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故该人工生态系统需要不断施加磷肥,D错误。
5.在煤燃烧、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铅会以微小颗粒被排放进入大气,然后沉降在土壤和植物表面,而铅进入植物和动物体内后将不易被排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铅能沿食物链在生物体内聚集,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铅含量越高
B.铅随大气、水和生物迁移等途径扩散,生态系统中铅循环具有全球性
C.铅最终通过动植物呼吸作用、分解者分解作用和燃烧等返回非生物环境
D.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加大清洁能源利用,可减少大气中铅的来源
答案 C
解析 铅化学性质稳定,不易被分解,不能最终通过动植物呼吸作用、分解者分解作用返回非生物环境,C错误。
6.(2023·河北秦皇岛高三模拟)下列关于生命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体内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必须依赖细胞膜上受体的识别
B.生物体内的信息传递一般都具有双向性
C.无论生物体内还是生物体外,传递每一种信息都必须依赖具体的信息分子
D.人体产生的能促进细胞代谢的甲状腺激素不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
答案 D
解析 生物体内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不是都必须依赖细胞膜上的受体的识别,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A错误;生物体内的信息传递往往是信号分子通过一定的途径作用于靶细胞,一般是单向的,B错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不一定依赖于具体的信息分子,如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C错误;人体产生的能促进细胞代谢的甲状腺激素属于体内的信息分子,生态系统的化学信息在同种生物或不同生物个体间发挥作用,D正确。
7.下列实例中不能体现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原理的是(  )
A.蝙蝠通过自身发出声波,对目标进行回声定位
B.增加对农田的投入(如施用农家肥)可以有效防止土壤肥力下降
C.某些动物在繁殖季节释放用于吸引异性的信息素
D.森林中,狼根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兔根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
答案 B
二、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个或多个符合题目要求。
8.(2023·辽宁鞍山高三期末)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植物主要是水稻和少量杂草,存在的动物有一些昆虫和一些田螺等,其中田螺以一些就近的水生植物、藻类、土壤腐殖质为食。下列关于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完成了碳循环等物质循环过程
B.田螺能够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并被水稻和杂草等植物所利用
C.田螺的生命活动伴随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
D.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
答案 BCD
解析 物质循环具有循环性和全球性的特点,即碳循环等物质循环过程需在生物圈中才可完成,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没有完成碳循环等物质循环过程,A错误;田螺作为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够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并被水稻和杂草等植物所利用,B正确;田螺的生命活动伴随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主要通过摄食、消化和呼吸作用实现,C正确;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是相互依存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作为动力推动物质循环,D正确。
9.草地贪夜蛾俗称秋黏虫,外号“行军虫”,成虫借助风力可以在一夜之间飞行100公里,是世界十大植物害虫之一。草地贪夜蛾取食范围广,但明显嗜好禾本科,其低龄幼虫对农药的抵抗力最弱。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性引诱剂对草地贪夜蛾进行诱杀属于化学防治
B.利用黑光灯对草地贪夜蛾进行常规监测利用了物理信息
C.杀灭草地贪夜蛾的最佳时期是其幼虫期
D.在卵孵化初期选择喷施苏云金杆菌进行防治,利用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答案 BC
解析 用性引诱剂对草地贪夜蛾进行诱杀属于生物防治,A错误;苏云金杆菌能寄生在草地贪夜蛾的体内,在卵孵化初期选择喷施苏云金杆菌进行防治,利用的种间关系是寄生,D错误。
10.(2023·湖南永州高三模拟预测)政府工作报告中,“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为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国家要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碳达峰”是碳循环调整的结果,使碳释放速率与消耗速率大致相当
B.“碳中和”就是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措施,使碳实现零排放
C.“碳达峰”是“碳中和”的结果,这需要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D.限制使用不可再生资源是实现“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有效手段
答案 AD
解析 “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即达到相对“零排放”,而不是碳实现零排放,B错误;“碳达峰”是碳释放速率达到最大时出现的一个峰值,不是“碳中和”的结果,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等特点,因此“碳中和”需要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C错误;使用不可再生资源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会大大增加碳释放速率,限制使用不可再生资源是实现“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有效手段,D正确。
11.(2023·江苏镇江高三质检)有研究发现,哺乳类动物对辣椒中的辣椒素极其敏感,但是鸟类由于体内缺乏对辣椒素敏感的受体而感觉不到辣味。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辣椒果实鲜红的颜色能传递物理信息,其中含有的辣椒素可传递化学信息
B.吃过辣椒的哺乳类动物再次看到辣椒后不敢取食,该种行为属于条件反射
C.鸟类缺乏对辣椒素敏感的受体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有助于鸟类扩大食物范围
D.哺乳类和鸟类对辣椒素的敏感度不同,一定会导致两者在同一群落中占据不同生态位进化
答案 ABC
解析 哺乳类动物由于吃过辣椒会知道辣椒属于刺激性食物,再次看到辣椒后不敢取食,该种行为属于条件反射,B正确;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对辣椒素的敏感度不同,只是两种生物不同适应性的一方面体现,不足以区别两者的生态位,D错误。
三、非选择题
12.(2018·浙江4月选考,29)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字母____________表示大气中的CO2库,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使其含量夏季____________冬季。
(2)CO2被生产者吸收转变成体内物质进入生物群落,再被图中的A、B的____________和C的分解作用以及E的燃烧,转变成CO2后再重新循环。若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处在正常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CO2量____________整个生物群落排放的CO2量。
(3)若将本题图修改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可将D的含义改为____________,其他字母及文字代表的含义不变,还需要修改之处有:增加“光→”A、取消“→E→”D、____________。
答案 (1)D 低于 (2)呼吸作用 大于 (3)非生物环境 取消D“→”A
解析 (1)根据图中箭头指向及题干信息可判断,A代表生产者,B代表消费者,C代表分解者,D代表大气中的CO2库,E代表化石燃料。大气中的CO2含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昼夜变化,夏季光合作用比较强,所以夏季大气中的CO2含量比冬季低。(2)生产者和消费者中的碳有一部分通过细胞呼吸进入大气。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CO2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放的CO2量。(3)若将图修改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则图中D将表示为非生物环境,生物不能利用热能,所以取消D到A的箭头。
13.(2023·湖南湘阴县高三模拟)生态位宽度是指某一物种在其生存的生态环境中对生态资源的利用状况。研究人员对不同人为干扰强度对传粉昆虫的群落特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不同干扰强度下传粉昆虫优势类群的生态位宽度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传粉昆虫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属于__________,传粉昆虫除了有利于植物的繁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2)在果园放置一个与食蚜蝇翅膀振动频率相同的仪器能引诱更多食蚜蝇来传粉以及捕食蚜虫,该过程利用了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___信息,该实例说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用该方法防治害虫属于________________防治。
(3)据图可知,人为干扰强度从中度干扰到重度干扰,受影响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如何理解蠓科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消费者 加快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物理 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 生物 (3)蚤蝇科 同等干扰强度下,蠓科的生态位宽度最大,且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大,生态位宽度增大(或人为干扰强度对蠓科生态位宽度的影响最小),而生态位宽度又可反映某一物种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解析  (1)传粉昆虫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属于消费者,传粉昆虫(消费者)通过传粉有利于植物的繁殖,同时还能加快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2)人为在果园设置一个与食蚜蝇翅膀相同频率的振动,可引诱更多的食蚜蝇前来传粉,该过程利用的是物理信息。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功能,用该方法防治害虫属于生物防治。(3)据图可知,从人为中度干扰强度到重度干扰强度,影响最大的是蚤蝇科(生态位宽度变小)。由图可知,蠓科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非常强(生态位宽度变大),其原因是同等干扰强度下,蠓科的生态位宽度最大,且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大,生态位宽度增大(或人为干扰强度对蠓科生态位宽度的影响最小),而生态位宽度又可反映某一物种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