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明常常看到妈妈将做菜后留下的蛋壳倒扣在花盆中,妈妈认为蛋壳中含有促进植物生长的营养物质。蛋壳真能促进植物生长吗?小明为了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他设计了如下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Ⅰ.首先选取发育情况相同的3株健壮吊兰幼苗,分别栽入体积相同、质量相等的甲、乙、丙三个花盆中(甲和乙中装洗净的细沙,丙中装普通的土壤)。
Ⅱ.甲盆中不放蛋壳,乙、丙盆中放等量的蛋壳,其他管理条件都相同。
Ⅲ.一段时间后,吊兰生长状况发生了变化。小明将变化情况记录在下表中。
植株 实验前质量/g 实验后质量/g 生长情况
甲 41 48 植株弱小、叶色变黄
乙 41 71 植株较健壮、叶色较绿
丙 41 99 植株健壮、叶色浓绿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比较甲乙两盆植株的生长情况,可以得出结论: 。
(2)请仿照如图甲,将表格中的其他数据以直方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3)实验后,小明对丙盆吊兰呵护有加。由于浇水过勤,吊兰烂根死亡。这主要是因为土壤中水分太多,导致 (填字母选项)。
A.土壤中营养成分过少,造成根细胞死亡
B.土壤中氧气过少,根无法进行正常呼吸
C.根吸收了过多水分,造成细胞破裂
D.根部细菌大量繁殖,损伤了植物的根
2.某研究小组在常温下设计如图实验。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可探究的问题是 ;
(2)实验中的加热操作的作用是 ;
(3)预测两天后的实验现象是 。
3.为提高成活率,幼苗移栽时还要考虑土壤结构。某同学在移栽地取了一块形状大小与铁块相同的土壤样品,放入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加水没过土壤样品和铁块,且左右烧杯液面相平。如图所示,土壤样品和铁块体积均为V,两个烧杯中所加水的体积分别是V1和V2。
(1)求土壤样品中空气的体积分数 ;
(2)“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活中入们也发现,将燃烧枯枝落叶得到的灰烬覆盖在土壤上会有利于移栽后植物的生长,这说明植物生长除了要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外,还需要吸收 。
4.同学们准备测定校园某区域内土壤中的空气含量,开展了如下实验:
①在该区域内选择相对干燥的地方,取长、宽、厚分别是5厘米的一块土壤,体积记作V0,另取一块相同规格的铁块,分别放入2只相同的大烧杯中;
②分别沿烧杯壁缓慢地向2只烧杯内注水,开始时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注入,当快要浸没土壤或铁块时,再换用滴管向烧杯内注水,直到水把土壤和铁块刚好浸没为止;
③记录向两个烧杯注入的水量:盛有土壤的烧杯注入水的体积记作V1;盛有铁块的烧杯注入水的体积记作V2,有关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V0/厘米3 V1/毫升 V2/毫升
1 … 225 200
2 … … …
3 … … …
(1)实验时要选取相对干燥的土壤,这是因为 ,实验效果明显。 (2)根据第1次实验可知,该土壤样品中的空气约占土壤体积的体积分数是 。
(3)为使实验更可靠,同学们准备开展多次实验以求得平均值,但每次实验需要重新取土壤样品。就如何选取土壤样品,同学们有下列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要在同一地方(上述区域内)取样;
观点二:要在不同地方(上述区域外)取样。
你认为哪种观点更合理?并说明理由。 。
5.为了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小科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该实验的关键在于保证装置的密封性。实验前,判断此装置的密封性良好的依据是: 。
(2)设置乙装置的作用是 。
(3)静止一段时间后,甲装置内红色水滴会向 (填“左”或“右”)移动。
(4)小科用天平分别称出甲、乙整个装置的质量,若前后质量有变化即可证明种子进行了呼吸作用,对此,你赞同他的看法吗?说明你的理由: 。
6.如图所示为验证动物需要呼吸的实验装置
(1)试管乙的作用
(2)实验10分钟后记录数据如下表,甲装置中,红色液滴向橡皮塞方向有明显移动.为什么? 。
红色夜滴与橡皮塞之间的距离
开始时 10分钟后
甲装置 9.0cm 4.6cm
乙装置 9.2cm 9.1cm
(3)表格数据显示:乙装置红墨水有细小移动,请对此提出一种合理的解释 。
7.小丹在学习了植物的呼吸作用后,对“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进行了创新设计,步骤如下:
①将两个广口瓶分别编号甲、乙,向甲中放人萌发的种子,乙中放入 的种子,将注射器活塞推至底部,注射器与广口瓶连接并将装置密封好。
②以上装置置于黑暗环境中4 h。
③取两个规格相同的烧杯,加入 的澄清石灰水。
④ 。
⑤将注射器中剩余气体通人另外两个大小相同的小瓶(20 mL)中,将点燃的竹签分别放人这两个小瓶中,,观察竹签燃烧情况后,立即将竹签取出。
(1)完善步骤①中的空格。
(2)完善步骤③中的空格。
(3)为验证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请完善步骤④。
(4)根据步骤⑤可得出结论: 。
(5)请根据实验写出呼吸作用的文字表达式:
8.取同一植物的四条大小相同且叶片数相同的嫩枝,A装置中枝条不处理,B装置中枝条叶片的下表皮涂上凡士林油,C装置中枝条叶片的上、下表皮均涂上凡士林油,D装置中枝条切去叶片并在切口处涂上凡士林油,在有光照的正常条件下,组成如图的实验装置。实验开始时,先将各装置的质量调整至80g,其后每隔2h记录各装置的质量变化。实验结果用下面的曲线图表示:
(1)通过对实验方案设计的分析,我们可以根据 来比较植物的蒸腾量。此实验属于 (选填“定性实验”或“定量实验”)。
(2)装置中在水面上滴加几滴植物油是为了 。
(3)曲线Ⅰ代表的装置是 和 。将装置D与装置 对照,能说明植物体内的水分散失的主要器官是叶。
(4)曲线Ⅱ代表的装置是 ;曲线Ⅲ代表的装置是 。
(5)如果实验结束时A装置的质量为65g,B装置的质量为75g,则通过分析可知,叶片上表皮气孔的相对数量 叶片下表皮。
9.世界粮食问题依然十分严峻,饥饿和营养不良仍困扰着人类。因此,研究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提高粮食产量,显得意义重大。玉米是一些省市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世界公认的“黄金食品”。如图是玉米的部分生理活动,请据图分析回答:
(1)将24粒经过清水浸泡的玉米种子平均分成3组,分别做如下处理:
组别 1 2 3
处理方式 将胚乳全部切掉 将胚乳切掉一半 不做处理
几天后,第1组种子没有萌发,第2组种子萌发,幼苗瘦弱,第3组种子萌发,幼苗健壮,这说明 。因此,播种时应选用粒大饱满的种子。
(2)图甲是玉米种子在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中细胞干重变化的曲线,其中曲线bc段上升的原因是 。
(3)图乙中A过程表示叶片正进行 ,水蒸气散失的“门户”是 ;B过程的实质是 ;C过程的反应文字表达式是 。
(4)在保证水、肥等条件下,图丙是叶片遮挡程度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的关系。当叶片遮挡程度为 时,有机物积累最多。因此,在种植农作物时应该 。(5)除上述措施外,在农业生产中还可采取哪些措施来提高农作物产量? (答出一条即可)。
10.小金根据植物叶片气孔越多,蒸腾作用速率越快的原理,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了某种植物叶片上、下表皮气孔数量的关系。
实验步骤:
①取4支长势良好且叶片数量和表面积相同的某种植物相同部位的枝条,分别编号甲、乙、丙、丁。
②甲枝条不作处理,乙枝条每片叶子的下表皮涂上凡士林(凡士林能封闭气孔),丙枝条每片叶子的上表皮涂上凡林,丁枝条每片叶子的上、下表皮都涂上凡士林。
③将4支枝条分别置于装有等量清水的锥形瓶中,并分别加入等量的油,形成油层。
④将4个锥形瓶分别放置于四个大小相同的钟罩内,钟罩内壁贴足量、等质量的硅胶干燥胶片,用以完全吸收钟罩内空气中的水蒸气。
⑤将四个装置相同阳光照射下,相同时间后称得硅胶干燥胶片质量增加分别为△m甲、△m乙、△m丙、△m丁。
请回答问题:
(1)步骤③中加入油形成油层的目的是 。
(2)在该实验中使用了转换法,将蒸腾作用的速率快慢转换为 。
(3)实验测得△m甲>△m丙>△m乙>△m丁,请判断该植物叶片上表皮气孔数 (选填“多于”或“少于”)下表皮气孔数。
(4)小金还利用该实验装置研究了植物的蒸腾作用产生的水占据植物总吸水量的比例,你认为小金还要测量的是 。
11.植物的蒸腾作用受很多因素影响,某科学兴趣小组取了一些梧桐枝叶开展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梧桐的蒸腾作用强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建立猜想】猜想一:梧桐的蒸腾作用强度可能与风速有关;
猜想二:梧桐的蒸腾作用强度可能与光照有关;
猜想三:…
【制定计划.获取证据】
针对猜想一,小组成员选取了两支完全相同的梧桐枝叶,将梧桐枝条的下端分别与灌满稀释红墨水的U形管左侧相连通,设为A、B两组,控制A组有风.B组无风,如图甲所示。
每隔2分钟测出U型管右侧液面下降的刻度并记录。重复实验,得出下表数据。
实验次数 环境 液面下降距离(mm) 实验结论
第一次实验 A 有风 15 ……
B 无风 9
第二次实验 A 有风 16
B 无风 8
(1)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2)兴趣小组选用阔叶的梧桐而不是松树的枝叶进行实验,其原因是 。
(3)实验结束后,在此茎的基部上方横切,观察到其中只有b部分呈红色,如图乙。那么图中的b是植物茎中哪一部分结构? 。
12.某科学兴趣小组为了验证水分和无机盐在茎木质部的导管中能自下而上地向枝端运输,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材料和器具】新鲜带叶的木本植物枝条若干,烧杯(或矿泉水瓶),红墨水,清水,刀片,放大镜等。
【实验步骤】
⑴取粗细大小相似、叶片数相同的同种木本植物枝条3根,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积相似的斜面,再分别按表中的3种处理方法处理。
⑵处理好后,将每组枝条分别插入3瓶盛有等量稀释红墨水的烧杯中,并用3个夹子将各组枝条分别固定(B组枝条只将剥去树皮的木质部部分浸入红墨水中),置于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10分钟后取出枝条,用刀片横切枝条的中上部,用放大镜观察横切面的染色部位,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中。
【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组别 实验现象(记录被染色的部位)
A.自然带叶枝条(不作处理) ×××
B.剥去下半部树皮的带叶枝条 ×××
C.除去木质部和髓的带叶枝条,只留下树皮 ×××
【表达与交流】
(1)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积相似的斜面的目的是 。(2)将处理好的枝条置于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的原因是 。
(3)A和C组结论成立的实验现象是(填表格内×××的信息) 。(4)若不是采用上述的切剥法处理枝条,而是采用石蜡密封切面法处理枝条,则A和C组的处理各组枝条的方法为 。
13.某兴趣小组在进行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时,选用了盆栽的天竺葵,其实验步骤如图所示:
① ;
②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上下两面盖住,放到阳光下照射4h;
③去掉黑纸片,摘下叶片,放在图示的装置中加热,直到叶片由绿色变为黄白色;
④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干净,再把叶片放到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几分钟后,用清水冲洗碘液,观察叶片的颜色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实验步骤①: 。
(2)叶片一部分用黑纸片盖住,其余部分未盖,此处的变量是 。
(3)步骤③中的大、小烧杯中的液体分别是 、 。
(4)步骤④滴加碘液后,叶片的见光部分和遮光部分都变蓝,其可能的原因是 。
14.小金为研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做了如下实验:
(1)该实验的目的是 ;
(2)为了观察到现象1,需要用酒精溶解金鱼藻中的 ,防止其影响对实验现象的观察;由于酒精是易燃物,给金鱼藻脱色需要 (选填“直接加热”或“水浴加热”);
(3)实验过程中有气泡产生,但是现象2未出现预期的现象,可能的原因是 ; (4)小金试图改进实验设计以收集并检验气泡的成分,请你根据下列提供的用品和仪器写出改进后的实验设计方案 (可选用的用品和仪器有:健康的金鱼藻若干、清水、烧杯、漏斗、小试管、木条、火柴)。
参考答案
1.(1)蛋壳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
(2)
(3)B
【解析】1、对照组实验中控制的不同因素是引起实验现象不同的原因,据此可得出结论;
2、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画出直方图;
3、土壤中含有空气,这些空气是土壤生物、植物根呼吸作用氧气的来源。当水过多时,水会将土壤中的空气赶出,而使根不能正常呼吸而死亡。
【解答】(1)甲、乙两盆植物的不同因素是甲盆不放收壳,乙盆放蛋壳,其他因素相同,现象是甲中 植株弱小、叶色变黄 ,乙中 植株较健壮、叶色较绿 。由此可知蛋壳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
(2)访照图甲,由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画出直方图如图所示:
(3)浇水过勤时,水会将土壤中的空气赶出,根无法进行正常呼吸而死亡,B选项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1)泥土中有无微生物
(2)杀死微生物,作对照
(3)甲瓶中无明显现象,乙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解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
(1)由甲乙实验装置可知,该实验通过观察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的现象,来验证土壤中是否存在微生物;
(2)强热处理的土壤中的微生物都被杀死了,与乙组形成对照;
(3)甲组中没有微生物的存在无法进行呼吸作用,所以甲组澄清石灰水没有明显现象,而乙组土壤中存在微生物,其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所以乙组的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
3.(1) ×100% (或 ) (2)无机盐
【解析】(1)先求空气的体积,在根据空气占土壤样品成分解答。
(2)植物需要水分,也需要无机盐才能更好的生长。
【解答】(1)土壤样品中空气的体积为V1减去V2,空气占土壤样品中的体积分数为:。
(2)将燃烧枯枝落叶得到的灰烬覆盖在土壤上会有利于移栽后植物的生长,枯枝落叶燃烧后的灰烬是无机盐,这说明植物生长除了要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外,还需要吸收无机盐。
4.(1)干燥的土壤中空气含量相对较多
(2)20%
(3)观点一,因为本实验要测定某区域土壤中的空气含量,而不同区域内土壤中空气含量可能差别较大
【解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
(1)实验时要选取相对干燥的土壤,土壤的空隙部分较大,含有的空气多,吸收的水分相对较多,实验效果更明显;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土壤的空气体积为225ml-200ml=25ml,;;
(3)不同地方的土壤结构不同,其成分差异较大,所以不能使用不同区域的土壤样品
5.(1)用手 握住试管(或利用热毛巾对该仪器装置进行微加热),观察红色水滴能否移动
(2)对照
(3)右
(4)我不赞同他的看法,理由是:两个装置都是封闭的,总质量不会发生改变
【解析】(1)如果用双手握住试管,那么试管内气体受热后气压增大,红色液滴会向外移动,这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2)甲装置中装有萌发的种子会进行呼吸作用,乙中煮熟的种子不会进行呼吸作用,二者对照,通过红色液滴是否移动,观察呼吸作用是否在进行;
(3)图甲中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又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因此使瓶内的气减少,试管内压强减少,红色水滴向右移动。
(4)不论是甲装置,还是乙装置,它们的装置密闭,前后质量没有变化,因此不能通过质量的变化明种子进行了呼吸作用。
【解答】(1)该实验的关键在于保证装置的密封性。实验前,判断此装置的密封性连好的依据是:用手握住或利用热毛巾对该仪器装置微热,观察红色水滴能否移动。
(2)设置乙装置的作用是:对照作用;
(3)静止一段时间后,甲装置内红色水滴会向右移动;
(4)我不赞同他的看法,理由是:两个装置都是封闭的,总质量不合发生改变。
6.(1)形成对照
(2)动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被碱石灰吸收,装置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液柱向左移
(3)乙装置中空气中二氧化碳被碱石灰吸收/装置温度降低/外界气压变大
【解析】碱石灰是由氢氧化钠和生石灰组成,实验时用来吸收二氧化碳和水,题意中用来验证动物呼吸作用是否产生二氧化碳。
【解答】(1)甲装置中有动物,乙装置中无动物,因此试管乙的作用是形成对照。
(2)由于动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能够被碱石灰吸收,因此试管内的气压会小于外界大气压,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液柱会向左移。
(3)乙装置红墨水有细小移动,比如乙装置中空气中二氧化碳被碱石灰吸收。
7.(1)死亡
(2)等量
(3)用注射器抽取两个广口瓶内气体,分别注入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里,观察现象
(4)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5)有机物+氧气 二氧化碳 +水+能量
【解析】(1)呼吸作用是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氧气有助燃的特性.
(3)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解答】(1)只有活的种子才能进行呼吸作用,因此“甲中放入萌发的种子”,则乙中放入死亡的种子.
(2)根据对照实验的要求: 步骤③中应该加入等量的澄清石灰水。
(3)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因此“为验证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步骤④应该是:用注射器抽取广口瓶内气体,注入烧杯中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
(4)甲中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消耗了大量的氧气,燃烧的竹签熄灭;乙中死亡的种子不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竹签正常燃烧.因此根据步骤⑤可得出结论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5)根据实验写出呼吸作用的文字表达式: 有机物+氧气 二氧化碳 +水+能量 。
8.(1)实验装置中的失水量;定量实验
(2)4
(3)C;D;A
(4)B;A
(5)少于
【解析】此题以实验的形式考查植物的蒸腾作用,此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在题干中获取信息,需要从曲线图中得出相应的结论,熟知: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片,水蒸气则通过气孔进出植物体的,且在叶片上,上表皮的气孔数量少于下表皮的气孔数量。
(1)植物体内的水分会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体外,且由于用油膜盖水面,量筒口用棉花团封,可以阻止量筒里面的水散失到空气中,由于植物体的蒸作用与光照强度和空气的温度有关,所以可以根据量筒中的失水量来比较植物的蒸腾量,所以如要研究光照因素对植物蒸腾量的影响,那么变量就是光照,而其余的条件均相同,由于可以根据量筒中的失水量来比较植物的蒸腾量,所以此实验属于定量实验。
(2)水面加油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水分散失到空气中。
(3)根据题干所述,装置C中叶子的上、下表皮都用凡土林涂抹,和装置D没有中枝条一样,植物无法进行蒸腾作用,所以试管内的水不减少,所以,曲线Ⅰ代表的是装置C、D内水的变化情况。
将装置D没有叶片,装置A有叶片,且没有进行涂抹凡士林处理,可以正常的进行蒸腾作用,所以两者进行对照,可以证明植物体内的水分散失的主要器官是叶。
(4)曲线II代表的装置是B,因为装置B中,叶片的下表皮涂上凡士林油,下表皮气孔数量多,散失水分较多,A装置中枝条不处理,所以该纸条散失水分最多,所以,曲线III代表装置A。
(5)通过A与D组实验结果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植物蒸腾作用主要是通过叶片来进行的,如果实验结束时A装置的质量为65g,B装置的质量为75g,说明通过叶片上表皮散失的水分较少,所以通过A与B两组实验结果的对照分析,可以推断叶片上表面气孔的相对数量少于下表皮的气孔数量。
9.(1)胚乳中含有供胚发育的营养物质(或种子萌发时胚乳提供营养物质等)
(2)幼苗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有机物
(3)蒸腾作用;气孔;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4)50;合理密植(或间作套种、立体种植)
(5)增加光照强度
【解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图乙中A表示蒸腾作用,B表示呼吸作用,C是光合作用。
(1)第1组种子没有萌发,第2组种子萌发长成的幼苗纤弱,第3组种萌发长成的幼苗健壮,这说明种子萌发需要营养物质,胚乳中含有供胚发育的营养物质。
(2)图甲是玉米种子在萌发成幼苗过程中,细胞干重变化的曲线,ab段质量下降,是因为进行了呼吸作用消耗了有机物,其中bc段曲线看出干重质量增加,是因为幼苗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
(3)植物进行蒸腾作用是水分通过叶片上的气孔散失到大气中,图乙中A过程表示叶片正进行蒸腾作用,叶片散失水分的“门户”是气孔,其开闭是由保卫细胞控制的。B过程表示呼吸作用,其实质是有机物分解,释放能量。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分,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同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文字表达式: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4)由图丙可知,叶面积指数为50时,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的强度差最大,植物体内积累的有机物最多。因此在种植农作物时应该合理密植。
(5)在农业生产中,为了提高温室内农作物的产量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增加光照强度或延长光照时间;提高二氧化碳的含量,保持蔬菜大棚内通风,合理密植。
10.(1)防止水分蒸发干扰实验
(2)相同时间后硅胶干燥胶片质量的增加值
(3)少于
(4)锥形瓶内剩余的水的质量
【解析】本实验以实验的形式考查植物的蒸腾作用,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片,水蒸气则通过气孔进出植物体的,且在叶片上,上表皮的气孔数量少于下表皮的气孔数量。
(1)植物体内的水分会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体外,用油膜盖水面,可以阻止瓶中里面的水散失,所以步骤③中加入油形成油层的目的是防止水分蒸发干扰实验。
(2)蒸腾作用的速率快慢不容易观察,因此通过比较相同时间后硅胶干燥胶片质量的增加值,更加明显地观察蒸腾作用的速率快慢,该方法属于转换法。
(3)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因此甲枝条水分散失做多,而乙枝条叶子下表皮涂上凡士林,散失水分量少于甲枝条,丙枝条水分散失少于乙枝条,丁枝条每片叶子的上、下表皮都涂上凡士林,散失水分最少,因此实验测得△m甲>△m丙>△m乙>△m丁,请判断该植物叶片上表皮气孔数少于下表皮气孔数。
(4)小金还利用该实验装置研究了植物的蒸腾作用产生的水占据植物总吸水量的比例,因此小金还要测量的是锥形瓶内剩余的水的质量
11.(1)梧桐的蒸腾作用与风速有关,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有风吹拂的梧桐蒸腾作用快;梧桐的蒸腾作用与风速有关,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风速大的梧桐蒸腾作用快
(2)阔叶的梧桐叶面积大,蒸腾速率大,现象明显
(3)木质部
【解析】 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活的植物体内通过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散失到植物体外的大气中的过程。
(1)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梧桐的蒸腾作用与风速有关,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有风吹拂的梧桐蒸腾作用快;梧桐的蒸腾作用与风速有关,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风速大的梧桐蒸腾作用快。
(2)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实验时候人们大多选用阔叶的法国梧桐的枝叶而不是松树的枝叶进行实验,原因是阔叶植物的蒸腾作用比针叶植物植物强,实验现象明显.
(3)b是木质部。
12.(1)控制变量,增大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面积
(2)加快蒸腾作用,实验现象更明显
(3)A组木质部(和韧皮部)均被染色,且越靠近顶端染色越浅,C组木质部(和韧皮部)没有被染色
(4)A组不封;C组封切面的木质部和髓
【解析】茎是主要的输导器官,其中含有输导组织--导管和筛管。导管位于木质部,具有运输水分与无机盐的作作用;据此解答。
(1)为了让枝条更好地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处理方法是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积相似的斜面,能够增大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等物质的面积。因此实验中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积相似的斜面的目的是控制变量,增大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面积。
(2)实验中将三根枝条同时插入同一瓶盛有适量稀释的红墨水的烧杯中,并用三个夹子将三根枝条分别固定,置于温暖的阳光下,当看到叶脉有点发红时,他将枝条进行横切和纵切,用放大镜和显微镜分别观察,之所以放到温暖的阳光下,原因是植物的蒸腾作用受温暖、光照等因素的影响,在温暖的阳光下,蒸腾作用强,实验现明显。
(3)A组(自然带叶枝条)木质部(和韧皮部)均被染色,且越靠近顶端染色越浅,
C组(除去木质部和髓的带叶枝条,只留下树皮)木质部(和韧皮部)没有被染色,形成对照。
(4)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的导管运输的,且木质部横向运输(或渗透)到韧皮部。若不是采用上述的切剥法处理枝条,而是采用石蜡密封切面法处理枝条,则A和C组的处理各组枝条的方法为A组不封,C组封切面的木质部和髓。
13.(1)将盆栽的植物置于黑暗处24小时
(2)光照
(3)水;酒精
(4)暗处理的时间过短,还留有淀粉
【解析】(1)①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2)用黑纸把一片叶的部分从正面和背面盖住,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3至4小时,一个叶片不同处理是为了设置对照,此实验中的变量是光照。
(3)步骤③将叶片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再放入大烧杯内隔水加热,使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因此大、小烧杯中的液体分别是水、酒精。
(4)淀粉遇到碘液会变蓝,而步骤④滴加碘液后,叶片的见光部分和遮光部分都变蓝,其可能的原因是暗处理的时间过短,还留有淀粉。
14.(1)研究金鱼藻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
(2)叶绿素;水浴加热
(3)氧气中混有太多的水蒸气(或氧气浓度不高)
(4)①在一只烧杯内放入清水,将金鱼藻放入水中,将漏斗盖在金鱼藻上;②在漏斗上面罩上盛满清水的试管;③将整个装置放在阳光下,观察到金鱼藻上产生气泡,气泡进入试管中,当试管中的水被排尽时,用大拇指在水中盖住试管口,将试管取出;④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若木条复燃,则金鱼藻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
【解析】(1)根据实验中对实验组中变量的控制可确定实验目的。
(2)这个实验的因素是有无二氧化碳,暗处理后叶片是不含有机物的,所以滴入碘液后不能变蓝。
【解答】(1)在图片中一组实验不通入二氧化碳,一组通入二氧化碳由此可知,实验是在研究二氧化碳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所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金鱼藻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
(2)为了观察到现象1,需要用酒精溶解金鱼藻中的叶绿素,防止其影响对实验现象的观察;由于酒精是易燃物,给金鱼藻脱色需要水浴加热。
(3)实验过程中有气泡产生,但是现象2未出现预期的现象,可能的原因是氧气中混有太多的水蒸气(或氧气浓度不高)。
(4)根据用品和仪器改进后的实验设计方案为:①在一只烧杯内放入清水,将金鱼藻放入水中,将漏斗盖在金鱼藻上;②在漏斗上面罩上盛满清水的试管;③将整个装置放在阳光下,观察到金鱼藻上产生气泡,气泡进入试管中,当试管中的水被排尽时,用大拇指在水中盖住试管口,将试管取出;④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若木条复燃,则金鱼藻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
生物实验探究(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