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课时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课时作业(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11 15:40: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认为:我们天赋具有平等和理性的潜力,但并不都能实现。自然已规定那些在品德和精神上更优越的人应该统治弱者。雅典人在某些时期成功地履行了公共职责。但他们的国家由于没有确定的等级区别,故未能保持它的良好声誉。这表明西塞罗
A.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认为全体公民掌握权力是不合理的
C.提出并捍卫了自然法精神
D.非常推崇雅典人的民主政治
2.11世纪法兰克的安茹伯爵富尔克不仅对领地的民众百般苛待,甚至将自己的妻子们一个个杀死,担心冤魂惊扰的他因此长期失眠。1046年,富尔克携巨资前往巴勒斯坦,暂居后身心状态好转,富尔克此后多次前往耶路撒冷朝觐。富尔克的经历反映了( )
A.西欧的生活环境恶劣 B.阿拉伯医学水平精湛
C.基督教具有深刻影响 D.罗马正统转移至中东
3.世界古代某一地区的文明成就包括“60进制”、“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这一地区最有可能存在于下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4.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进行改革,让各行省的总督、将军、司税收的大员三权分立,各自对国王负责。这一做法的根本目的是
A.官员之间相互监督和制约 B.便于国王加强对官员控制
C.适应不同地区风俗的需要 D.建立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
5.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亚非文明代表有古代中国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巴比伦文明。孕育这四大文明古国的相同地理因素是(  )
A.海洋 B.沙漠
C.高山 D.河流
6.下图为古代曾出现过的一些著名帝国示意图。这些帝国都( )
A.实行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 B.主动与中国建立了密切联系
C.控制了东西方的贸易商路 D.建立了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7.历史学者齐世荣认为,“希腊化时代”这样一个带有浓厚的希腊中心主义色彩的用语并没有充分反映出这一时代文化的特点。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在历史上第一次全面地接触、碰撞并相互融合,创造出了不同于城邦时代的异彩纷呈、博采众长的希腊化时代的文化。这一观点意在强调( )
A.希腊文化高于东方文化 B.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
C.亚历山大远征的进步性 D.文明交流融合的结果
8.苏美尔人利用两河流域丰富的芦苇杆和泥板进行书写,《吉尔伽美什》反映了两河流域居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的莎草制作纸张,阿拉伯入继承融合了周边文化遗产,创造了阿拉伯文化。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世界各地文化是多样的且各自独立发展 B.不同的生存条件会产生不同的文化类型
C.世界各地共同推动人类文化的繁荣发展 D.区域文化发展是与其他区域交流的结果
9.535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颁布《新律》,如图是其部分内容。这些规定旨在
A.扩大罗马法的适用范围 B.加强对各行省的管理
C.维系罗马帝国有效统治 D.维护人民的基本权利
10.世界上最早的学校诞生在苏美尔,称“埃杜巴”,即“泥板书屋”。迄今发掘的学校遗址大致有三类:一是王宫附近的学校,可能由王宫设立;二是靠近神庙的学校,可能由神庙设立;三是临近书吏居住区的学校。据此可知,“泥板书屋”主要目的是( )
A.传承两河流域的文明 B.适应商业贸易活动的需要
C.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 D.提高苏美尔贵族文化素质
11.苏格拉底在谈到理想中的政体时说:“君主和统治者并不是那些拥大权、持王笏的人,也不是那些由群众选举出来的人……也不是那些用暴力或者欺骗手法取得政权的人,而是那些懂得怎样统治的人。”据此可知,苏格拉底( )
A.倡导君主政体 B.强调权力制约
C.主张专家治国 D.尊崇思想自由
12.约公元前2378年,苏美尔拉格什城邦的国王乌鲁卡基那开始推行社会改革。他采取措施,壮大公民队伍,使许多失去公民权的平民重新恢复公民身份。其做法( )
A.推进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 B.削弱了贵族的专制统治
C.打击了宗教阶层的社会势力 D.扩大了政权的社会基础
13.在人类历史上,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这些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这一状况的出现源于( )
A.生产力水平的限制 B.自然地理的制约
C.语言和文字的缺乏 D.交通条件的落后
14.公元前5世纪至1世纪古希腊部分大事表
时间 希腊世界
公元前460年—公元前446年;公元前431年一公元前406年 雅典与斯巴达之间爆发两次战争
公元前379年—公元前371年 底比斯与斯巴达之间爆发战争
公元前338年 马其顿与雅典、底比斯之间爆发战争
公元前334年—公元前324年 亚历山大东征,建立起希腊化的亚历山大帝国
公元前323年—公元31年 亚历山大病逝,帝国分裂;巴尔干半岛混战重启,最终被罗马人征服
分析上表,可知古希腊被征服的根本原因是( )
A.战争频繁、政治动荡 B.外族入侵、战败而亡
C.各地孤立、差异性大 D.重视自治、离心力强
15.《查士丁尼法典》规定“人人都应该安分守法”,强调努力必须听从主人,不许有任何反抗,这些规定说明拜占庭帝国的法律注重
A.保护私有财产 B.维护帝国统治 C.调节民事纠纷 D.发展商业贸易
16.在处理相邻关系方面,罗马法有“相邻一方不得将污染的水排放到邻人土地中”、“要进行建筑的人应当在自己的房子与邻居的房子之间留出12步距离"等规定。《查士丁尼法学阶梯》对此归纳为:“使任何人不滥用自己的物乃系口口口口之所在。”引文中“口"应该填写的是
A.邻里和睦 B.公共利益 C.司法公正 D.平民利益
17.《摩奴法典》是印度婆罗门教的经典,其中对四种种姓有如下描述:“当时,人类始祖为了繁衍人类,他从自己的口、臂、腿、足,创造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在一切物类中,人在智慧动物中最高,婆罗门在人类中最高。”由此可见,古代印度( )
A.婆罗门地位最高 B.已经建立君主专制统治
C.种姓间等级明显 D.种姓制度缘于宗教权威
18.学者叶舒宪评价某部著作,“反映着古代两河流域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以及广大人民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理想。”该著作是( )
A.《吉尔伽美什》 B.《罗摩衍那》 C.《摩诃婆罗多》 D.《荷马史诗》
19.史学家齐世荣说,亚历山大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他意在强调( )
A.帝国扩张推动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 B.战争成为文明扩展的主要方式
C.和平交流是人类交流的重要方式 D.战争与和平交流同样重要
20.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们极力要求制定新法从而保护自己的权益,让自己的权益不被侵害。贵族们对此并不同意,但在平民的强大压力下,于公元前449年元老院颁布了
A.自然法 B.习惯法 C.《十二铜表法》 D.《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商鞅和梭伦的上台皆因受困于“耕”和“战”,商鞅主要受制于国际环境,而梭伦更多地是受到国内因素的影响。两者都重视耕战,但商鞅打破现状,重在变革,使得农民因爵位非耕不得,军人因爵位非战不可;梭伦承认现实,重在调整,使雅典公民既是农业劳动者,又是城邦的保卫者,还是参与城邦政治的主体。商鞅是通过类似于军事的手段重构了政治秩序,而梭伦则以平衡城邦内部不同阶层利益的方式缓和了公民的内部矛盾。商鞅变法使得秦人因耕战而成为国家严密控制的对象,沦为君主称霸的工具,富国强兵为国家统一奠基;梭伦则使得公民成功地参予了政治,成为城邦的主人,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基。
——摘编自贾文言《商鞅与梭伦耕战思想的比较分析》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重视耕战而进行的打破现状的制度变革,梭伦为重视耕战而进行的承认现实的平衡调整。
(2)据材料,概括指出作者考察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相同点的视角有哪些?排除材料提及,结合所学知识,再举一个视角说明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的不同点。
22.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中写道:“奥古斯都这个狡猾的暴君用温和的办法把他们引向奴役”“在奥古斯都的统治之下,暴政加强了”。
(1)材料中的奥古斯都指的是谁?
(2)“奥古斯都这个狡猾的暴君用温和的办法把他们引向奴役”指的是什么?
(3)简述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及意义。
三、论述题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关系并非总是和平友好的,互相敌对,暴力劫掠,彼此侵略和征服,也时有发生。农耕世界的国家和民族往往以上国或优秀民族自居,蔑视周边的游牧和半游牧民族.称之为“蛮”“夷”戎”“狄”或“蛮族”“野蛮人”。一些农耕文明大国一旦富强,每以绥靖边疆为由,以武力掠取、征服游牧民族的土地,或置“藩属”,或抚其民为“同盟者”,征收贡赋,实行长期统治。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也常伺机入侵,这在东西方历史上都不乏其例。而这类或大或小的武装冲突往往在两个世界各民族之间引发广泛的、经久不断的战争。人员往来愈益频繁,物品交换和文化技术传播也愈益增多。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材料“自然已规定那些在品德和精神上更优越的人应该统治弱者”“雅典人在某些时期成功地履行了公共职责国家却未能保持它的良好声誉”,说明西塞罗对雅典民众掌权存在争议,主张“品德和精神上更优越的人”做统治者,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自然已规定那些在品德和精神上更优越的人应该统治弱者。雅典……由于没有确定的等级区别,却未能保持它的良好声誉”的信息可知,没有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故A项不符合题意;“天赋具有平等和理性的潜力,但并不都能实现”、“自然已规定那些在品德和精神上更优越的人应该统治弱者”,表明西塞罗没有捍卫自然法精神,故C项不符合题意;“雅典人在某些时期成功地履行了公共职责”表明肯定民主政治,但将雅典声誉受损归因于“没有确定的等级区别”, 这表明西塞罗对雅典人的民主政治有所反思,故D项不符合题意。
2.C
【详解】本题考查中世纪基督教的影响。根据材料“巴勒斯坦、耶路撒冷朝觐”等信息可知,富尔克担心作恶多端而无法升入天堂,前往基督教圣城获得教会对其罪行的赦免,因而身心状态好转,这反映了基督教对欧洲社会的深刻影响,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西欧的生活环境恶劣,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阿拉伯医学水平,排除B项;罗马正统转移至中东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上古时期(世界)。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60进制”、“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为两河流域文明的成就,根据地图可知②符合,B项正确;①为古埃及文明,排除A项;③为古印度文明,排除C项;④为中华文明,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大流士一世“让各行省的总督、将军、司税收的大员三权分立,各自对国王负责”,是要通过官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和制约,来达到便于国王加强对官员控制的目的,故B项正确;官员之间相互监督和制约只是手段,不是根本目的,A项错误;适应不同地区风俗的需要和建立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与大流士改革的根本目的不符,CD两项错误。
5.D
【详解】从古代世界文明的扩展来分析,四大文明古国分别兴起在黄河流域、恒河印度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和两河流域,因此孕育四大文明古国的相同地理因素是河流。故答案为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6.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大帝国,这些帝国都建立了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D项正确;亚历山大帝国不属于政教合一,排除A项;亚历山大帝国未与中国建立了密切联系,排除B项;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商路并对过境商品征收重税,其他帝国不符合,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在历史上第一次全面地接触、碰撞并相互融合,创造出了不同于城邦时代的异彩纷呈、博采众长的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作者意在强调文明交流的双向性以及建立在双向交流基础上文明的创造性,“希腊化时代”是以希腊文化为主体,在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下与其他各种文化汇合形成的既多元又统一的文化,体现了文明交流融合的成果,D项正确;A项说法与题干材料意思不符,排除A项;B项说法不是材料主旨所在,且材料中没有说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到“亚历山大的远征”,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苏美尔人利用两河流域丰富的芦苇杆和泥板进行书写,《吉尔伽美什》反映了两河流域居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的莎草制作纸张,阿拉伯入继承融合了周边文化遗产,创造了阿拉伯文化。”可知,在世界的不同地区,受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生存条件的影响,产生了不同的文化类型,B项正确;世界各地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但无法判定其是否自独立发展,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不同地区的文化发展类型,没有描述世界各地共同推动人类文化的繁荣发展,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不同地区的文化发展类型,无法判定是否与其他区域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根据材料“不允许任何人不择手段地利用他人的生命,把别人的土地据为己有,然后对遭受损失的人允诺庇护,或者利用自己的力量毁灭国家”等信息可知,查士丁尼颁布《新律》旨在打击地方非法庇护的大地主势力以维系帝国的统治,因此材料所述规定的目的是维系罗马帝国有效统治,C项正确;扩大罗马法的适用范围主要体现在万民法的形成,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罗马法的适用范围,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打击各省的非法庇护势力,仅仅依据此信息无法得出加强对各行省的管理,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维护土地权利,其他方面的基本权利没有涉及,无法得出维护人民基本权利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依据材料“一是王宫附近的学校,可能由王宫设立;二是靠近神庙的学校,可能由神庙设立;三是临近书吏居住区的学校”可知,苏美尔“泥板书屋”的地点主要在王宫附近、靠近神庙以及临近书吏居住区,而且主要是由王宫和神庙设立,这说明“泥板书屋”是为统治阶级服务,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泥板书屋”了传承两河流域的文明,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商业贸易活动,排除B项;材料没有明确“泥板书屋”针对的对象和内容,无法得出其目的是提高苏美尔贵族文化素质,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根据材料“君主和统治者并不是那些拥大权、持王笏的人,也不是那些由群众选举出来的人……也不是那些用暴力或者欺骗手法取得政权的人,而是那些懂得怎样统治的人。”可知,苏格拉底认为,君主和统治者并不是那些拥大权、持王笏的人,而是懂得怎样统治的人,即所谓的专家治国,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用专家治国,并未提及倡导君主政体,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用专家治国,没有提及权力的制约,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用专家治国,没有体现尊崇思想自由,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根据材料“壮大公民队伍,使许多失去公民权的平民重新恢复公民身份”可知,苏美尔拉格什城邦的国王乌鲁卡基那进行社会改革,壮大公民队伍,让部分失去公民权的平民重新恢复公民身份,目的在于扩大了政权的社会基础,D项正确;推进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削弱了贵族的专制统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打击了宗教阶层的社会势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各个文明呈现出多元特征,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是根本原因,A项正确;自然地理属于客观条件,排除B项;这些文明大多具有语言和文字,排除C项;交通条件属于客观条件,排除D项。故选A项
14.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古希腊各城邦之间战争频发,并且古希腊经常遭遇外来民族侵略,也最终亡于外族入侵,联系所学知识,这是因为古希腊城邦重视自己的独立自治,离心力强,没有形成统一的强大的国家,D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争频繁、政治动荡、外族入侵是导致古希腊被征服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各城邦之间进行着频繁的商贸往来,并非各地孤立,排除C项。故选D项。
15.B
【详解】据材料“人人都应该安分守法”“强调奴隶必须听从主人,不许有任何反抗”可知,这说明法典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故B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维护统治秩序,而不是私有财产,A错误;材料未涉及民事纠纷,C错误;材料未涉及发展商业贸易,D错误。
16.B
【详解】罗马法规定“相邻一方不得将污染的水排放到邻人土地中”“要进行建筑的人应当在自己的房子与邻居的房子之间留出12步距离”,这说明罗马法在处理相邻关系方面注重维护公共利益,B项正确;邻里和睦是目的,排除A项;司法公正、平民利益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CD项。故选B项。
17.C
【详解】本题考查古代印度文化。提取材料信息可知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中四种种姓地位不同,从婆罗门教在人类中最高中可得知等级森严,C项正确;A项只反映了材料的部分信息,未体现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的主要内容是种姓制度等级森严,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从材料可知,宗教有利于维系种姓制度森严的等级,但不能表明种姓制度缘于宗教权威,排除D项。故选C项。
18.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美尔人创作的《吉尔伽美什》反映了古代两河流域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念和道德理想,A项正确;《罗摩衍那》是古代印度史诗,排除B项;《摩诃婆罗多》反映的是印度而非两河流域的文化与社会生活,排除C项;古代希腊的《荷马史诗》与“反映着古代两河流域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但也许横贯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可得出,作者认为商贸往来可以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有利于世界各地的发展,他强调的是和平交往的重要性,C项正确;材料强调和平交往,而不是帝国扩张,排除A项;战争成为文明扩展的方式之一,但不是作者强调的主旨,排除B项;材料没有比较战争与和平交流对世界文明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20.C
【详解】共和国时期,平民为维护自己的利益,于前449年颁布了《十二铜表法》,限制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特权,C正确;自然法是法律原则而非具体法律条文,排除A;习惯法不利于保护平民利益,排除B;《查士丁尼民法大全》颁行于罗马帝国时期,排除D。
21.(1)变革: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法律上承认封建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严禁私斗;废世卿世禄制,实行二十等爵制;实行户籍制度。
调整:承认贵族对土地的所有权,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六一汉制度/颁布土地最大限制法;制定财产等级制度;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四百人议事会为国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公民陪审法庭为最高审判机关。
(2)视角:背景/原因/都受困于耕战;内容/主张/都重视耕战;影响/作用/意义/都产生重大影响。
不同点: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地主阶级的封建化变法;梭伦改革是奴隶制度的自我完善。对奴隶主贵族的态度不同:商鞅变法是打击贵族;梭伦改革是限制贵族。对工商业的态度不同:商鞅重农抑商/限制工商业活动;梭伦重视工商业的发展。
【解析】(1)
制度变革: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打破现状的制度变革有:废除井田制,法律上承认封建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严禁私斗;废世卿世禄制,实行二十等爵制;实行户籍制度。
调整: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为重视耕战而进行的承认现实的平衡调整有:承认贵族对土地的所有权,颁布解负令;制定财产等级制度;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
(2)
相同点:根据材料“皆因受困于‘耕’”和‘战’”得出:原因相同,都受困于耕战;根据材料“两者都重视耕战”得出:内容相同,都重视耕战;根据材料“富国强兵为国家统一奠基、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基”得出:影响相同,通过改革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不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地主阶级的封建化变法;梭伦改革是奴隶制度的自我完善;对奴隶主贵族的态度不同:商鞅变法是打击贵族;梭伦改革是限制贵族。对工商业的态度不同:商鞅重农抑商;梭伦重视工商业的发展。
22.(1)屋大维
(2)屋大维在名义上恢复了元老院的权威,披着共和国的外衣实行独裁统治,使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3)476年,在奴隶起义和日耳曼人乘虚而入下西罗马灭亡,欧洲古代史终结,进入中世纪。
【详解】(1)依据材料中“奥古斯都”、“把他们引向奴役”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罗马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的称号,标志着罗马进入帝国时代。
(2)结合所学可知,屋大维在名义上恢复了元老院的权威,披着共和国的外衣实行独裁统治,使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3)结合所学可知,476年,在奴隶起义和日耳曼人乘虚而入下西罗马灭亡,欧洲古代史终结,进入中世纪。
23.示例一材料认为,两大世界交流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和平友好;二是暴力冲突。我赞同该观点。
和平与暴力不断交错出现的结果,是两个世界之间闭塞的突破,人类文明地区的扩大。秦汉帝国对中国北部和西北部地区的经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对亚欧非广大地区的征服,都导致这样的结果。而和平友好是主要交往方式。南方农耕世界的农产品和手工产品输入游牧世界,并带去农耕世界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管理制度等。东西方各帝国还在边界地区建立治所或据点,这对游牧世界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同样,游牧世界的牲畜、皮革、毛类、乳肉制品、战马、战车、舞乐等也输入南方农耕世界,对推动农耕世界物质和精神生活都起了积极作用。(10分综上所述,人类发展史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借鉴,共同发展,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
示例二:材料认为,人类文明交流和传播的途径有战争、人口迁徙、贸易等方式。我赞同该观点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的迁徙中带来不同文化的交融。古代游牧民族的几次大迁徙对亚欧大陆各主要域文化的形成和转型产生了重大影响。魏晋时期,入主中原的各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羯、氏、羌等在建立政权之前,已经学习汉文化,基本汉化。日耳曼人灭掉西罗马帝国后,接受基督教,也学习罗马法。商路的开辟对促进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物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近代以来,随着世界各洲之间贸易的扩大,全球贸易网逐步形成。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促进了各国的文化交流。战争带给人类深重的灾难,使人们流离失所,但客观上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锋。拿破仑在欧洲建立了一个庞大帝国,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向这些地区传播。拿破仑帝国因战争覆灭后,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成为普遍诉求。(10分综上所述,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汇,推动了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其他观点:人类文明通过人口迁徙进行交流和传播人类文明通过战争方式进行交流和传播人类文明通过战争方式进行交流和传播人类文明通过贸易方式进行交流和传播
【详解】根据“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关系并非总是和平友好的,互相敌对,暴力劫掠,彼此侵略和征服,也时有发生”可知,材料认为,两大世界交流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和平友好;二是暴力冲突。评析: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即我赞同该观点。评析,根据所学史实进行论证,如从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对亚欧非广大地区的征服,说明暴力征服促进世界交流;从南方农耕世界的农产品和手工产品输入游牧世界,并带去农耕世界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管理制度等,说明和平友好是主要交往方式;最后总结说明,和平与暴力不断交错出现,加强了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关系,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其他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即可。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