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时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时作业(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1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11 15:41: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图所示是古代日本的中央官制,它直接受下列哪一制度的影响( )
A.唐朝三省六部制 B.明朝内阁制度 C.英国君主立宪制 D.美国民主共和制
2.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世界三大宗教产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基督教 ②佛教 ③伊斯兰教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③②①
3.模仿和创新相结合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主要体现为“汉化”和“欧化”。其中“汉化”是指
A.大化改新 B.奴隶制民主政治 C.《汉谟拉比法典》 D.种姓制度
4.“1453年,征服者征服了君士坦丁堡,一个新的纪元,帝国的纪元,正式开始了。这个新的巨人,跨博斯普鲁斯海峡而屹立,一只脚踏在亚洲,另只脚踏在欧洲。”材料中的“这个新的巨人”是指( )
A.罗马帝国 B.拜占庭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奥斯曼帝国
5.在世界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帝国。其中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有
①波斯帝国 ②俄罗斯帝国 ③阿拉伯帝国 ④奥斯曼帝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中古时期,日本模仿唐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但天皇是一个无可争辩的首脑;日本借用了汉字,但发展出自己的文字;日本人接受了佛教,但根据自己的精神需求对之做了修改。这反映了日本( )
A.善于学习外来文明 B.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C.深受中华文化影响 D.模仿中国的政治制度
7.古代日本“幕府”一词指将领的军帐。12世纪晚期,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此事件的影响是
A.幕府统治开始 B.武士集团形成
C.封建时代来临 D.天皇权力加强
8.公元646年正月,日本开始了大化改新,在政治上废除部民制,将贵族奴隶主私有的屯仓、田庄统统收归国家所有,对大夫以上官员按职级赐予俸禄。这表明当时日本
A.树立了天皇的绝对权威 B.借助改革加强中央集权
C.全面照搬唐朝政治制度 D.谋求与中国的对等关系
9.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此后天皇无实权,幕府将军掌握实权,武士与将军是主从关系。镰仓幕府的建立者
A.源赖朝 B.德川家康 C.丰臣秀吉 D.织田信长
10.朝鲜古代使用汉字,文言分离,只有士大夫可习汉文,因此平民多文盲。1443年,李世宗召集郑麟趾、成三问等学者,在研究朝鲜语音和汉语音韵的基础上,创立了新的表音文字,并编印成书,公布周知。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新的表音文字即为谚文 B.中华文化传播促进了东亚地区发展
C.新文字推动了文化发展 D.《三国史记》的出版得益于新文字
11.下图是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这反映了阿拉伯帝国
A.政教分离政治稳定 B.文化兴盛独立发展
C.经济繁荣领先世界. D.贸易发达范围广泛
12.古代文明各自的扩展,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促进了大帝国的兴起。下图对应的帝国是 ( )
A.波斯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罗马帝国 D.阿拉伯帝国
13.《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以王后给国王讲故事为线索,把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这些故事分别来自当时阿拉伯帝国境内的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这说明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
A.推动了欧亚非文化统一 B.贯通了陆上海上丝绸之路
C.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汇 D.使其成为文化最发达地区
14.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其历史上曾建立过一系列政权。其中,公元4世纪 13世纪的恒河流域先后建立起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下列关于两大帝国说法正确的是
A.笈多帝国统一了印度全境 B.笈多帝国时期伊斯兰教成为国教
C.德里苏丹国由奥斯曼人建立 D.德里苏丹国是政教合一的国家
15.历史学家彼得·佛兰科潘称阿拉伯帝国都城巴格达是一座“豪华镀金装饰的、悬挂着华丽挂毯和丝绸锦缎的殿堂之都”。巴格达被称为“殿堂之都”的理由是
A.巴格达的建筑豪华优美 B.海陆贸易发达经济繁荣
C.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D.重视法律建设维护统治
16.从8世纪中叶起,阿拉伯历史上出现了规模空前的翻译运动,所译书籍涵盖古希腊的科学和哲学,波斯的文学,印度的数学、天文学等。据此可知,这场翻译运动( )
A.丰富了阿拉伯文化的内涵 B.侧重自然科学的研究
C.以翻译古希腊典籍为主导 D.旨在融合东西方文化
17.“大和的世袭大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以及地位近似奴隶的部民,他们之间不断争战使矛盾日益尖锐,而部民也不断反抗。此时中国唐朝的统一和兴盛,强烈刺激了大和统治者。于是天皇决心实行改革。”此则材料反映的是“大化改新”的
A.背景 B.内容 C.性质 D.影响
18.花刺子密是古代阿拉伯的杰出数学家,他第一个使用印度数字和零号代替阿拉伯原来的字母计数法。12世纪,印度数字和零号通过花辣刺子密的著作传入欧洲,被欧洲人称作“阿拉伯数字”,后为全世界所采用,大大促进了数学的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阿拉伯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B.阿拉伯人传播光辉灿烂的西方文化
C.阿拉伯人创立了伊斯兰教 D.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19.16世纪末,日本侵朝失败后,其继任统治者虽有“朝鲜入贡,琉球称臣、安南、交趾、占城、暹罗、吕宋、西洋、柬埔寨等蛮夷之君长酋帅,各无不上书输贡”的愿望,但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战争,崇“和”的明清两朝和朝鲜也不愿再发生战争。这说明当时中朝反击日本侵略( )
A.改变了东亚地区的传统格局 B.使东亚格局获得较长期的稳定
C.阻止了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 D.开创了东亚与中国的朝贡贸易
20.下图是某帝国的扩张路线图,伴随其扩张而传播的宗教是( )
A.印度教 B.天主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继承王位以后立即开始了对波斯帝国的征服战争。十年征战,亚历山大不仅将原来波斯帝国的版图据为己有,而且有所扩大。从地中海到印度河,从黑海、里海、咸海到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几乎都被囊括在他的帝国之下。东征之时,亚历山大就抱有一种把“已知人类居住世界”联合为一体,建立大同社会的愿望。他不仅随军带有专家学者,而且还资助他们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亚历山大的所作所为无疑加深了东西方之间彼此的了解,为新的希腊化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杨俊明《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传播》
材料二 在公元634年到公元750年,阿拉伯人建立起一个西起比利牛斯山脉,东至中国边境的帝国。阿拉伯的地域扩张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进入了繁荣时期。阿拉伯本来就处于东西方贸易的交通要道,帝国建立后的经济繁荣又使阿拉伯商人的足迹踏遍了亚、非、欧三洲。商业贸易频繁交往的同时,科学文化的交流也大大加强了。阿拉伯的统治者对异族文化的宽容态度促成了中世纪阿拉伯科学的进步。……在历史上,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科学的发展也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摘编自纳忠《阿拉伯通史》,彭树智《阿拉伯国家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后采取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阿拉伯帝国能够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条件
22.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类 第二类
(新罗真兴王)二十五年(564年)遣使北齐朝贡。二十六年(565年)春二月北齐武成皇帝诏:以王为使持节东夷校尉乐浪郡公新罗王。——【高丽】金富轼等著,孙文范等校勘《三国史记校勘本》卷第四 三年(562年)……是岁,高丽、靺鞨、新罗并遣使朝贡。……(四年)二月甲寅,诏以新罗国王金真兴为使持节、东夷校尉、乐浪郡公、新罗王。——(唐)李百药《北齐书》卷七
真平王(新罗真平王)四十三年(621年)秋七月,王遣使大唐,朝贡方物。高祖亲劳问之,遣通直散骑常侍庾文素来聘,赐以玺画及书屏风,锦彩三百段。——【高丽】金富轼等著,孙文范等校勘《三国史记校勘本》卷第四 (唐高祖)武德四年,(新罗)遣使朝贡。高祖亲劳问之,遣通直散骑侍郎庾文素往使焉,……自此朝贡不绝。一《旧唐书》卷一九九上
材料二 6世纪初、新罗加快接受中华文化的步伐,实行郡县制、官制、舆服制、谥法、年号、律令,使文物典章基本完备。(到唐朝时期,新罗王朝)完全接受了中华文物典章制度,衣冠、朝廷制度(执牙笏、贺正)年号,皆从唐朝制度,在国家文物典章方面完全中华化,完全儒家化。正如《三国史记》作者所论“新罗一意事中国”者耶!——张碧波《中华文化圈中的新罗》,载《学术交流》2001年第4期
(1)辨析材料一中的史料,指出据此能够确认的事实有哪些。
(2)根据材料一,指出表格中文献史料的类型,并分析其价值。
(3)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评析这一阶段中国与新罗的文化交流。
三、论述题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类的交往的过程也是不同的文化汇聚、升华的过程。西部亚洲、中部亚洲在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流事业中一直扮演着“桥梁”的角色。这些“桥梁”不仅传送东方文明到西方,而且也传送西方文明到东方;同时,“桥梁”自身独特的文化对东西方文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是属于“桥梁”本身的各文明之间也是互动的,从而产生了独特而灿烂的各种文化——苏美尔文化、巴比伦文化、波斯文化、希腊化文化阿拉伯文化,等等。这说明,任何一种文明都不能封闭自守,一种文明要想永葆青春,必须积极吸收各种外来文明。如果一定要讲究文化的“纯正性”,那么反而会因世世代代近亲交配而有退化淘汰之虞。今日世界在急剧地缩小,人类各文明之间的不断交往,已势必将汇合为一个共同的人类文明。
——陈恒《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
请你摘取材料的一个观点进行论述,要求主题鲜明,论述合理,做到有理有据。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日本学习中国唐朝政治制度,进行大化改新,图示反映了日本仿效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A项正确;明朝设立内阁,皇帝直接统领六部,排除B项;CD项与日本中央官制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
2.B
【详解】①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②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③伊斯兰教产生于公元7世纪。先后顺序是②①③。故答案为B项。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3.A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化”即学习中国,公元7世纪,日本学习唐朝实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史称“大化改新”,A项正确;大化改新是学习唐朝的封建制度,排除B项;《汉谟拉比法典》是苏美尔文明的代表,种姓制度是古印度产生的社会体系,与中国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
4.D
【详解】依据材料“—只脚踏在亚洲,另只脚踏在欧洲”,结合所学可知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灭亡了拜占庭帝国,建立起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D项正确;材料中的被征服者君士坦丁堡即东罗马帝国国的首都,排除A项;拜占庭帝国是被征服者,排除B项;7世纪中期,阿拉伯大规模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欧非的大帝园,1258年灭亡,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波斯帝国疆域西抵北非,北达巴尔干半岛,东部疆域覆盖了伊朗高原,①正确,阿拉伯帝国西抵伊比利亚半岛,南到北非,东部疆域覆盖了西亚地区,③正确,奥斯曼帝国疆域西抵埃及北非地区,北到黑海沿岸的欧洲部分,东部地区覆盖了小亚细亚、西亚地区,④正确,C项正确;俄罗斯帝国疆域主要集中在亚洲北部和欧洲东部地区,地跨欧亚两洲,②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日本)。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在学习唐朝文化的同时,形成了专属日本的政治体制、文字体系和佛教文化,反映了日本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B项正确;善于学习外来文明与日本根据自己的精神需求对佛教等做了修改不符,排除A项;深受中华文化影响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非材料核心主旨,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并非日本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模仿,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根据所学,日本幕府时期是指从公元1192年到1867年,在日本历史上是武士阶级掌握政权、实行军事封建统治的“幕府政治”时期。而1192年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标志幕府统治的开始,故A正确;日本武士的产生是在平安时代,大约在九世纪中期,排除B;日本的封建时代与大化改新有关,排除C;大部分幕府将军或武家取代日本皇室与天皇,掌握日本实际政权,天皇权力削弱,排除D项。
8.B
【详解】日本大化改新削弱了贵族力量,将权力向中央集中,即当时日本借助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树立天皇绝对权威和全面照搬唐朝政治制度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C;日本仿效唐朝进行改革,没有谋求与中国的对等关系,排除D。故选B。
9.A
【详解】12 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三国史记》于1145年(高丽仁宗二十三年)由金富轼等以文言文编撰,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描述符合史实,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D项。
11.D
【详解】材料体现额的是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的路线遍布亚洲和非洲,说明的是阿拉伯帝国的贸易范围发达,D正确;阿拉伯帝国是政教合一的体制,A排除;材料与文化兴省及经济繁荣无关,BC排除。故选D。
12.D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地图并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东起印度河及葱岭,西抵大西洋沿岸,北达高加索山脉、里海以及法国南部,南至阿拉伯海与撒哈拉沙漠,是人类历史上东西方跨度最长的帝国之一,也是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故图示对应的帝国是阿拉伯帝国,D项正确;波斯帝国包括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与图示不符,排除A项;亚历山大帝国其版图东起葱岭与印度河平原,南至波斯湾并包括埃及,西到色雷斯和希腊,北抵黑海及阿姆河,与图示不符,排除B项;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西起西班牙、不列颠,东到幼发拉底河上游,南至非洲北部,北达莱茵河与多瑙河一带,整个地中海变成罗马的内海,与图示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根据“这些故事分别来自当时阿拉伯帝国境内的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可知《一千零一夜》融合了许多其他文明的成果,由此可推知阿拉伯帝国的确立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汇,C项正确;“文化统一”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文化的交融,和丝绸之路无关,排除B项;“最发达”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结合学知识,笈多王朝是中世纪统一印度的第一个封建王朝。疆域包括印度北部、中部及西部部分地区。首都为华氏城(今巴特那),全境说法错误,排除A项;笈多诸王都信奉印度教,但采取宗教兼容政策,放任各派宗教自由发展,排除B项;德里苏丹国由突厥人在印度建立,排除C项;德里苏丹国采取的是政教合一,D项正确。故选D项。
15.B
【详解】根据材料“阿拉伯帝国都城巴格达是一座‘豪华镀金装饰的、悬挂着华丽挂毯和丝绸锦缎的殿堂之都’”及所学可知,巴格达成为阿拉伯帝国的政治、经济、贸易、文化和宗教中心。经济繁荣,交通四通八达,商贾辐辏云集,市场店铺林立,并设有专卖中国丝绸、瓷器等商品的市场,海陆贸易发达经济繁荣,故被称为“殿堂之都”,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经济繁荣,不是建筑,排除A项;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重视法律建设维护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
16.A
【详解】阿拉伯帝国翻译了古希腊、波斯的相关知识,这种翻译活动有助于推动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丰富阿拉伯文化的内涵,A项正确;通过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侧重点是自然科学,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古希腊典籍在翻译运动中的地位,排除C项;D项是客观影响而非主观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7.A
【详解】据所学知识,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而此时的中国唐朝统一兴盛,强烈刺激了大和统治者,于是天皇决心实行改革。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诏书,参照中国隋唐制度实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因此题干反映的是“大化改新”的背景。故A选项正确,排除BCD选项。
18.D
【详解】根据材料“花刺子密是古代阿拉伯的杰出数学家,他第一个使用印度数字和零号代替阿拉伯原来的字母计数法。12世纪,印度数字和零号通过花辣刺子密的著作传入欧洲,被欧洲人称作‘阿拉伯数字’,后为全世界所采用,大大促进了数学的发展。”可知,阿拉伯人花刺子密将印度数字和零号代替阿拉伯原来的字母计数法,被欧洲人称作“阿拉伯数字”,后为全世界所采用,大大促进了数学的发展,说明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D项正确;阿拉伯人花刺子密将印度数字和零号代替阿拉伯原来的字母计数法,被欧洲人称作“阿拉伯数字”,而不是发明了阿拉伯数字,排除A项;材料描述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影响,没有体现传播光辉灿烂的西方文化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描述宗教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19.B
【详解】根据“但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战争,崇‘和’的明清两朝和朝鲜也不愿再发生战争”可知,材料反映当时中朝反击日本侵略使东亚格局获得较长期的稳定,B项正确;当时中朝反击日本侵略没有改变了东亚地区的传统格局,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阻止了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东亚与中国的朝贡贸易方面的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
20.C
【详解】据题意可知,这一帝国是从麦地那向外扩张的。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从麦地那向外扩张的大帝国是阿拉伯帝国,伴随阿拉伯帝国而传播的是伊斯兰教,C项正确;印度教是古代印度的宗教,天主教主要是在欧洲地区,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都与阿拉伯帝国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21.(1)举措:对外扩张战争,建立庞大的帝国宣布君权神授,企图建立已知世界的大同社会地方实行行省制资助科学研究,推广希腊文化。
(2)条件:自身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地理位置重要对异族文化的宽容(开明)政策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的促进。
【解析】(1)
举措:根据“亚历山大继承王位以后立即开始了对波斯帝国的征服战争。”得出对外扩张战争,建立庞大的帝国;根据所学得出宣布君权神授;根据“建立大同社会的愿望”得出企图建立已知世界的大同社会;地方实行行省制;根据“他不仅随军带有专家学者,而且还资助他们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得出资助科学研究,根据“为新的希腊化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得出推广希腊文化。
(2)
条件:根据“阿拉伯的地域扩张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进入了繁荣时期。”得出自身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根据“阿拉伯本来就处于东西方贸易的交通要道,”得出地理位置重要;根据“阿拉伯的统治者对异族文化的宽容态度促成了中世纪阿拉伯科学的进步。”得出对异族文化的宽容(开明)政策;根据“帝国建立后的经济繁荣又使阿拉伯商人的足迹踏遍了亚、非、欧三洲。”得出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的促进。
22.(1)新罗接受中国北朝王朝的册封,并从此接受中国王朝的封号;唐高祖时期,又向中国王朝纳贡。
(2)类型:都属于官修史书;第一类是朝鲜半岛史籍,第二类是中国史籍。
价值:《三国史记》是12世纪完成的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书,《北齐书》《旧唐书》都是官修史书,代表了官方的评价和记录,流传久远,对中国与新罗的交流记录具有权威性;《三国史记》从国外史学家的角度记录了历史,与中国史籍形成互证,具有真实性。
(3)6世纪初到隋唐时期,中华文化在制度、礼俗、文教等方面臻于成熟和完备。北朝和隋唐采取了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文化输出更为强大。新罗王朝日益发展,积极向中国学习文化制度。
北朝时期,新罗遣使朝贡获得册封。唐朝时期,在文物典章制度方面逐步中华化。在文化教育方面,以中华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作为教育与培养、选拔干部的主要内容。在习俗方面,将中华衣冠普及全国,实行了完全儒家化的改革。
新罗历代统治者的“一意事中国”,推动了本国文化的进步;促进了新罗与中国王朝的亲密友好关系;进一步传播了中华文化,扩展了中华文化的辐射范围,逐渐形成以中华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有利于东亚地区文化的和谐一体发展。唐朝时期,中华文化对新罗的影响是一个缩影。东亚各国吸收中华文化获得新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世界文化,同时,东亚文化形成多样统一且生气勃勃的有机休地区交流达到了空前规模。(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
事实:根据材料“新罗真兴王)二十五年(564年)遣使北齐朝贡。二十六年(565年)春二月北齐武成皇帝诏:以王为使持节东夷校尉乐浪郡公新罗王。”可知,新罗接受中国北朝王朝的册封,并从此接受中国王朝的封号;根据材料“(唐高祖)武德四年,(新罗)遣使朝贡。高祖亲劳问之”可知,唐高祖时期,又向中国王朝纳贡。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朝鲜之新罗。
类型:根据材料“【高丽】金富轼等著,孙文范等校勘《三国史记校勘本》卷第四......(唐)李百药《北齐书》卷七......《旧唐书》卷一九九上”可知,都属于官修史书;根据材料“【高丽】金富轼等著,孙文范等校勘《三国史记校勘本》卷第四”可知,第一类是朝鲜半岛史籍;根据材料“(唐)李百药《北齐书》卷七......《旧唐书》卷一九九上”可知,第二类是中国史籍。
价值:结合所学知识,从史料价值研究的角度进行分析,如:《三国史记》是12世纪完成的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书,《北齐书》《旧唐书》都是官修史书,代表了官方的评价和记录,流传久远,对中国与新罗的交流记录具有权威性,《三国史记》从国外史学家的角度记录了历史,与中国史籍形成互证,具有真实性。
(3)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唐朝(中国)与古代朝鲜。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首先,结合历史背景进行描述,如:6世纪初到隋唐时期,中华文化在制度、礼俗、文教等方面臻于成熟和完备。北朝和隋唐采取了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文化输出更为强大。新罗王朝日益发展,积极向中国学习文化制度。
其次,从中国与新罗的文化交流的内容,以及过程进行表述,体现双方文化的相互交流与影响,如:北朝时期,新罗遣使朝贡获得册封。唐朝时期,在文物典章制度方面逐步中华化。在文化教育方面,以中华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作为教育与培养、选拔干部的主要内容。在习俗方面,将中华衣冠普及全国,实行了完全儒家化的改革。
最后,对中国与新罗文化的交流所带来的影响以及积极作用,进行详细的描述,如:新罗历代统治者的“一意事中国”,推动了本国文化的进步;促进了新罗与中国王朝的亲密友好关系;进一步传播了中华文化,扩展了中华文化的辐射范围,逐渐形成以中华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有利于东亚地区文化的和谐一体发展。唐朝时期,中华文化对新罗的影响是一个缩影。东亚各国吸收中华文化获得新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世界文化,同时,东亚文化形成多样统一且生气勃勃的有机休地区交流达到了空前规模。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23.示例:主题:人类的交往的过程也是不同的文化汇聚、升华的过程。论证:随着阿拉伯帝国开始兴起,到8世纪已征服从伊比利亚半岛到印度北部的广大地区。阿拉伯人继承和融合了上述地区的文化遗产,把古代埃及、西亚、希腊、罗马以及印度的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至今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公元前4世纪,佛教开始向中亚、东亚、东南亚等地传播,深刻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生活文化各个方面。朝鲜、日本与中国隔海相望,自古以来交往频繁。佛教、道教和儒学从中国传入朝鲜、日本,朝鲜、日本的典章制度、文字、学术文化和风俗习惯都受到中国的影响。总之,人类各文明之间的不断交往,已势必将汇合为一个共同的人类文明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类文化的交流传播的认识与理解,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做此类题目首先通过准确获取、解读概括材料信息得出相应的观点,如人类的交往的过程也是不同的文化汇聚、升华的过程。然后再结合人类文化的交流传播的相关知识进行论证即可,史实可采用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佛教向中亚、东亚、东南亚等地传播;朝鲜、日本与中国的文化交流等。观点鲜明,史实准确,史论结合即可。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