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19世纪90年代,美国南方各州的法律规定公共场合的种族隔离合法化;1896年,最高法院在一场针对性诉讼中裁决“隔离但平等”的设施并不违宪,因为隔离并不必然意味着一个族群的低劣。上述行为体现了( )
A.解放黑奴势在必行 B.司法解释的理性公正
C.种族歧视得到默许 D.南北矛盾已不可调和
2.下图所示内容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
局限性不彻底性:保留了大盘的封建残余 剥夺性:农民可以赎买土地,但是要交纳大量赎金 欺骗性:改革后,农民受到的剥削加重
A.德意志统一 B.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 C.日本明治维新 D.美国内战
3.1788年,美国革命家帕特里克·亨利说,新体制的原则是“极其有害、失策和危险的”,新宪法“偏向于君主制”。此观点主要是依据新宪法
A.确立了分权制衡原则
B.赋予了总统军政大权
C.联邦法官实行终身制
D.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4.有学者认为英国光荣革命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据此,对光荣革命的高评价主要是因为
A.光荣革命结束了君主理政时代 B.政变实现了永久性政治转型
C.避免暴力革命而采取和平方式 D.光荣革命铲除了天主教势力
5.美国1787年宪法对最高法院权限的规定笼统,也没有明确它对国会立法的司法审查权。联邦最高法院第一位首席大法官约翰·杰伊(1789—1795年在任)情愿回纽约去当州长,也不愿意继续留任。据此判断,当时美国( )
A.三权制衡机制尚未健全 B.最高法院未获得各州认可
C.国会权力高于最高法院 D.权力部门间存在尖锐矛盾
6.美国学者马文·佩里主编的《西方文明史》一书说:“在大革命期间,人们不再效忠于某个村庄、某个省份或国王本人,而是效忠于整个国家。整个法国成为祖国。雅各宾派统治时期,法国人民将原有的宗教虔诚转变为一种世俗的忠诚,即完全崇敬自己的国家。”这一材料表明,当时法国社会中起主导作用的精神力量是
A.理性主义 B.民族主义 C.自由主义 D.保守主义
7.在德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互相背离的两种趋势。一种是狂热追逐军国主义和权威崇拜的保守的德意志,另一种是积极倡导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的自由的德意志。双方力量对比消长决定着德意志民主化的进程。造成这一局面主要是因为
A.德意志地区工农业极不发达 B.工业革命在德国开展的较晚
C.德意志长期处于封建割据状态 D.德意志地缘政治环境恶劣
8.1873年11月20日,法国第三共和国议会上有一个顽固的年老议员拒绝接受三色旗作为法国国旗,为了等待那个议员去世,议会故意延长麦克马洪元帅的执政任期而通过了总统七年任期的有关法律。这反映了( )
A.法国宪法具有高度灵活性 B.共和制的确立异常艰难
C.法国的民主政治日趋完善 D.共和派的力量日益强大
9.有人认为美国宪法是一部“活着的宪法”,其理由是
A.参与制宪的代表具有广泛性 B.宪法原则和实践不断被修正
C.宪法吸收了人类历史优秀成果 D.宪法体现了相互制衡的原则
10.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最大特点是( )
A.皇帝是世袭的象征性的礼仪性的 B.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C.皇帝和首相掌握了国家最高权力 D.政府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
11.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提出:“1689年,英王威廉接受了《权利法案》。这一法案规定,国王不能中止法律;除非经国会同意,不得提高税收或保持军队;若没有法律手续,不可逮捕和拘留臣民。虽然这些规定并不意味着英国已成为一个民主国家——直到19世纪后期确立普选制时,才实现这一目标。”这体现了英国民主进程的
A.革命性
B.和平性
C.渐进性
D.妥协性
12.随着启蒙运动的深入,美国在18世纪70年代的10年中,各州“选举宣誓对代表的训令、群众大会、委员会及协会出现,都从立法机关的大门外加强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压力,增加了对于政治决策的影响。”这种情况被称为“抗议的政治”,这表明美国
A.掌握政权的保守派忽视了人民群众的愿望
B.人民群众为美国取得丰硕的民主成果做出了贡献
C.人民群众在革命期间受到了美国政府的极大重视
D.人民群众有权参与制定美国各州法律及训令
13.19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内阁几乎垄断了全部立法提案权。仅1887~1897这10年间,内阁参加议会会议的时间平均达到会议时间的84.5%,致使议员个人根本无法提出议案。这反映出
A.议会不再是英国的权力中心 B.内阁和议会已没有本质区别
C.英国代议制民主制更趋完善 D.内阁成为英国实际权力核心
14.下图是1850~1914年德国铁路建设的情况。据此可知
A.铁路建设推动了德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B.国家统一推动了德国铁路事业快速发展
C.德国在工业革命中最早采用了新技术
D.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推动了德国经济腾飞
15.“在危急的关头,他的宝剑曾拯救了议会的事业”、“他使(他的)国家重新对海洋发出了强有力的呼声”。材料中的“他”
A.创立了一条反抗殖民统治的独特道路
B.领导的革命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C.为美国的独立和民主国家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D.以对外战争的形式将法国大革命推广到欧洲其他地区
16.2008年又是美国总统大选年,共和党的麦凯恩和民主党的奥巴马、希拉里呼声最高,他们中的一位有望成为新一届总统。当选者任职期间
A.拥有立法、行政和司法权 B.主持国会工作
C.行使最高司法权 D.掌握最高行政权
17.《德国简史》中说:“这是一个融分治与统一、传统与现代、专制与民主为一体的政治混合体,体现了俾斯麦既保守又面向现实的政治手腕。”这说明《德意志帝国宪法》
A.充分照顾了各方面利益
B.是俾斯麦掌控国家政权的T具
C.充满矛盾难以真正实行
D.体现了德国的国情与时代特色
18.1792年4月,当时的美国国会通过了调整各州在参、众两院中代表名额比例的法案,这个法案使得北方各州在国会中新增加的席位偏多,于是华盛顿否决了它。华盛顿总统这一行为可以表明
A.华盛顿是南方各州利益的代表 B.违背了中央政府分权制衡的原则
C.符合了宪法对总统权力的规定 D.激化南北矛盾,不利于美国稳定
19.1831年,英国《人民之声报》发布工人阶级政治纲领,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工人们是中间和上层阶级的支持者”。1834年,英国“全国各业统一工会”宣布“要建立一种新的秩序,只有社会中真正有用的和有智慧的阶层,才能管理国家事务”。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工人阶级思想觉悟提高 B.工人阶级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
C.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成熟 D.工人阶级率先推动社会的变革
20.“亲属性质的联系让位于地区性质的联系,氏族性制度不知不觉地演变成地区性制度,因而才能和国家相适应”。以下的执政措施与材料相应的
①废井田开阡陌 ②克里斯提尼改革 ③令郡国举孝廉 ④推行废藩置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制宪会议代表麦迪逊认为:“1787年制宪会议的与会者担负着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以无比纯正的动机,彻底的献身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全心全意投入会议工作,以实现人民所寄托的伟大目标,即设计并提出一套完整的宪法体系,补充原有宪法的不足之处……”
——摘编自戴维·惠特尼《美国总统列传》
美国历史学家查尔斯·比尔德认为:美国宪法制定的动机是取决于制宪者各自所寻求的经济利益,其制定过程明显反映出是不同利益集团互相角逐的过程,而宪法之制定便是此种角逐的结果。
——摘编自查尔斯·比尔德《美国宪法的经济观》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麦迪逊和查尔斯·比尔德认识上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联邦制下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之间的关系。
材料二 瓦隆巧妙地提出了一项宪法修正案:“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总统任期7年,连选后连任。”1875年1月30日,该议案在议会以353票对352票,即以一票之差获得通过。议员们既无热情,又无掌声。在温和的君主派眼里,这是他们无可奈何地接受的共和国,是“较小的坏事”;而在温和共和派眼里,这是一个与其设想的宪政计划相去甚远的“妥协的共和国”,它还需要大力改造。
——摘编自吕一民《法国通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特点及意义。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2年议会改革前的英国议会代表制……许多原来的城市虽然已变成杳无人烟的荒村,从而被称为“衰败的市镇”,但仍有权选派代表出席会议!而新兴的工业城市虽人烟稠密,却没有取得选区的地位,无权派代表参加会议。……另一方面剥夺了新兴城市的居民的选举权。
——《英国史讲义》
材料二 如果我们耐心考察一下英国政体的组成部分,就会发现他们是……两种暴政的残余。第一,由国王所体现的君主政体暴政的残余。第二,由上议院所体现的贵族政治暴政的残余。第三,由下议院所体现的新的共和政体的成分;而英国的自由便是以下议院的效能为基础的。
——《潘恩选集》
材料三 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颁发了一系列法律文件来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1689年,英国议会制订的《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被视为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确立的标志;1776年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美国制定的1787年宪法,规定了美国一整套国家体制,被视为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1832年前英国议会制度的弊端。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32年改革的主要原因及改革后英国议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指出美国实现民主的具体表现。
三、论述题
23.解读材料信息,提取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两处不同,并予以阐述。
——摘编自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南方各州的法律规定公共场合的种族隔离合法化,体现了种族歧视得到默许,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种族歧视得到默许,而美国内战消灭了奴隶制,解放了黑人奴隶,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最高法院裁决“隔离但平等”的设施并不违宪,不符合理性公正,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当时种族歧视得到默许,并不说明南北矛盾已不可调和,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根据题干内容“保留了大盘的封建残余剥夺性,农民可以赎买土地,但是要交纳大量赎金欺骗性,改革后农民受到的剥削加重”可知是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B项正确;ACD与题无关。故选B项。
3.B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1788年”、“新宪法”等,本题实际上考查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相关认识。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CD三项的表述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干材料内容意思,体现不出材料里“偏向于君主制”,排除ACD.进一步判断可知,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1787年宪法·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相关认识
4.B
【详解】依据材料中“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光荣革命”改造了英国的专制制度,以制度创新摆脱了革命和专制的循环,实现了永久性的政治转型,使国家走向长治久安,因此B选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光荣革命”后的国王仍掌控行政大权,君主理政时代并未结束,A选项错误;“光荣革命”使英国通过和平方式完成了政权的更迭,避免了流血冲突,但材料并未体现,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光荣革命”在宗教方面的作用,结合所学可知,“光荣革命”没有完全铲除天主教势力,该表述不符合史实,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5.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787年宪法刚颁布时,对司法权的界定并不清晰,以致大法官不愿留任,这说明当时美国的三权制衡机制尚未健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法院与各州间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说明的是“三权分立”原则的实施有待完善,并未体现国会权力凌驾于最高法院之上,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各权力部门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法国人民将原有的宗教虔诚转变为一种世俗的忠诚,即完全崇敬自己的国家”可见法国人民由爱国主义萌发而成的民族主义思潮,B项正确;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自由主义产生于工业革命后,法国尚未进行工业革命,排除C项;保守主义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根据材料“存在着明显的互相背离的两种趋势”、“一种是狂热追逐军国主义和权威崇拜的保守的德意志”、“另一种是积极倡导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的自由的德意志”及所学知识可得,这是由于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没有统一的整体,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具体的农业不发达,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不是地缘政治,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8.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后,君主派和共和派围绕复辟帝制还是巩固共和制激烈斗争,1873年君主派麦克马洪出任法国总统后,君主派的复辟活动日益猖獗,两大君主派正统派和奥尔良派之间加强了融合,商定由正统派的尚博尔伯爵登基,然而由于尚博尔伯爵要求采用波旁王朝时代的白旗为国旗,这一态度和主张保留三色旗的奥尔良派大相径庭,双方各不相让,加上广大人民群众和共和派的坚决反对,于是君主派的复辟计划也随之流产。为了赢得时间,在奥尔良派重要头目布罗伊的操纵下,国民议会通过了七年任期法,意图通过延长麦克马洪的任期,稳定麦克马洪的地位并巩固没有共和党人的共和国,从而为复辟创造条件。上述事件中可见君主派和共和派的斗争,以及共和制确立的艰难,B项正确;材料现象只能说明妥协性,而不是灵活性,排除A项;材料现象说明法国共和制度尚不稳固完善,排除C项;材料中看不出共和派的力量日益强大,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活着的宪法”的意思为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的,结合所学知识也可以得出,美国宪法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和修正,故B正确;《1787年宪法》制定之时没有人民的广泛参与,故A不正确;C不能的出其发展完善的情况,排除;制衡原则与材料无关,故D不正确。
10.C
【详解】根据所学,1871年建立的德意志帝国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国家,皇帝和首相掌握了国家最高权力,C正确。
11.C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1689年,英王威廉接受了《权利法案》”“虽然这些规定并不意味着英国已成为一个民主国家——直到19世纪后期确立普选制”中可以看出,英国的民主化进程是渐进的特点,故C项正确;ABD项都不全面。所以答案选C。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2.B
【详解】美国各州都从立法机关的大门外加强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压力,增加了人民群众对于政治决策的影响,说明人民群众对美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掌握政权的保守派,也无法体现人民群众的愿望被忽视,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美国政府对人民群众的重视,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人民群众参与制定美国各州法律及训令,排除D。
13.D
【详解】从材料来看,内阁虽然垄断了议会,但是依旧是议会在起主导作用,所以议会依旧是英国权力中心,故A选项错误。B选项说法错误,内阁与议会之间依然有明显区别;C选项说法错误,材料反映出的是英国民主进程不利的一面;D选项说法正确,内阁垄断议会说明内阁实际上掌握了英国的权力。
14.B
【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根据材料图表可知,1870年即德国统一之前,德国铁路里程虽然也有所发展,但大大慢于1870年德国统一之后的发展速度,这说明国家统一推动了德国铁路事业快速发展,B项正确;德国统一市场的形成推动铁路建设发展,排除A项;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最早采用新技术的是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最早采用新技术的是美国,排除C项;此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强调自由贸易政策,不会对经济进行干预,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5.B
【详解】根据材料“在危急的关头,他的宝剑曾拯救了议会的事业”“他使(他的)国家重新对海洋发出了强有力的呼声”等信息可知,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克伦威尔,他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独立派的首领,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他率军战胜了王党的军队,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宣布成立共和国,因此他领导的革命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B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克伦威尔,他与反抗殖民统治无关,A项错误;克伦威尔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人物,与美国独立和民主国家的建立无关,C项错误;克伦威尔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人物,与法国大革命无关,D项错误。
16.D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国家行政大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因此选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
17.D
【详解】德意志统一以前,各邦国有相当的独立性,统一后要中央政府或普鲁士直接掌控各邦国,困难较大,所以采取联邦制,给邦一定自治权,但又必须是联邦的一员,这体现了德国的国情。当时德国资本主义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封建势力依然十分强大,宪法既不能无视资本主义势力的存在,也无力(实际上当权者也不愿意)铲除封建落后势力,所以宪法体现了传统与现代、专制与民主共存的特点,故答案为D项;A项,宪法体现了各种因素的妥协,妥协是相互的,每一方面都需作出让步,没法“充分”照顾各方面利益,排除;B项,运用政治手腕的目的不一定就是为了掌控政权,而且当时权力最大的是德意志皇帝,排除;C项,“难以真正实行”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18.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可以否决国会的议案,但是国会再次以三分之二以上的票数通过该议案时,将强行通过此议案,C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华盛顿在位南方的利益发声,排除A项;材料的反映的程序是符合1787年宪法对三权分立的要求,排除B项;华盛顿的做法实际上缓和了南北矛盾,有利于美国的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
19.A
【详解】据材料“英国《人民之声报》发布工人阶级政纲,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工人们是中间和上层阶级的支持者’;1834年,英国‘全国各业统一工会’宣布‘要建立一种新的秩序,只有社会中真正有用的和有智慧的阶层,才能管理国家事务’”可知英国工人阶级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思想觉悟得到提高,A项正确;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是巴黎公社,排除B项;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848年,排除C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工人阶级率先推动社会的变革,排除D项。故选A项。
20.C
【详解】材料“亲属性质的联系让位于地区性质的联系,氏族性制度不知不觉地演变成地区性制度”指的是血缘关系逐渐转向地缘关系,结合所学可知,克里斯提尼改革中,以行政选区代替部落选区,打破了部落贵族对政权的控制。而日本明治维新推行废藩置县,结束了日本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为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奠定了基础。故②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废井田开阡陌涉及的是土地制度,而令郡国举孝廉涉及的是选官制度,都与材料主旨无关,故①③错误,排除ABD项。
21.(1)不同之处:麦迪逊从当事人(会议代表)角度,认为宪法的制定秉持了公平正义,宪法体系完整。查尔斯·比尔德从后来人(历史学家)角度,认为宪法的制定是不同利益集团角逐和妥协的结果。关系: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各州保持一定程度的自治地位,拥有一些州权,行政上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2)特点:一票多数通过,称为“一票共和”;总统和参议院的权力很大体现保皇派与共和派的妥协。意义: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利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欧洲启蒙运动的民主思潮再次由理论付诸实践。
【详解】(1)不同之处:根据彻底的献身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全心全意投入会议工作,以实现人民所寄托的伟大目标,即设计并提出一套完整的宪法体系,补充原有宪法的不足之处……"得出麦迪逊从当事人(会议代表)角度,认为宪法的制定秉持了公平正义,宪法体系完整。根据”美国宪法制定的动机是取决于制宪者各自所寻求的经济利益,其制定过程明显反映出是不同利益集团互相角逐的过程,而宪法之制定便是此种角逐的结果。“得出查尔斯·比尔德从后来人(历史学家)角度,认为宪法的制定是不同利益集团角逐和妥协的结果。关系:结合所学可得出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各州保持一定程度的自治地位,拥有一些州权,行政上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2)特点:根据”即以一票之差获得通过“得出一票多数通过,称为“一票共和”;根据”这是一个与其设想的宪政计划相去甚远的“妥协的共和国”,它还需要大力改造。“得出总统和参议院的权力很大体现保皇派与共和派的妥协。意义:结合所学可得出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利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欧洲启蒙运动的民主思潮再次由理论付诸实践。
22.(1)弊端:选区分布不合理(或议会代表分配不合理),新兴工业城市居民无连举权;上议院的权力依然被贵族把持(或存在暴致残余)。
(2)原因: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
变化: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政治权利,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3)特点:通过立法确立民主政治;建立健全议会民主制度;倡导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原则
表现:三权分立: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
【详解】(1)弊端:依据材料一中“‘衰败的市镇’,但仍有权选派代表出席会议”,“新兴的工业城市虽人烟稠密,却没有取得选区的地位,无权派代表参加会议”可知,选区分布不合理(或议会代表分配不合理);根据材料一中“夺了新兴城市的居民的选举权”可知,新兴工业城市居民无连举权;根据材料二中“(英国)上议院体现的贵族政治暴政的残余”可知,上议院的权力依然被贵族把持(或存在暴致残余)。
(2)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32年改革后的英国议会,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政治权利,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3)特点:依据材料三中“资产阶级颁发了一系列法律文件来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立法确立民主政治;根据“1689年,英国议会制订的《权利法案》”,“美国制定的1787年宪法”,“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立健全议会民主制度,倡导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原则。具体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实现民主的具体表现主要是,实行三权分立,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
23.不同1: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激烈程度不同。
论述:如图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是否信仰国教为标准纵向地把社会分开,但从社会成分来看,两大阵营的组成人员没有区别,都有贵族、商人、乡绅、农民。因此,无论哪一阵营胜利,社会结构都不会发生太大变化,所以我们说英国革命不是一次彻底的阶级革命,带有极强的妥协色彩。而如图中法国是横向地把社会切割开来,因此如果国王和贵族这个阵营胜利,那么原有的社会结构会被保留,但是如果是第三等级取得胜利,那么整个社会就会被颠覆,将出现一个全新的社会,这意味着法国革命是一场社会阶层的殊死搏斗。
不同2: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阶级存在差异。
阐述:如图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纵向地把社会分开,但从社会成分来看,两大阵营的组成人员没有区别,都有贵族、商人、乡绅、农民,因此从当时的经济力量而言,英国贵族和商人经济力量更为强大,因此英国新贵族和资产阶级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而如图中法国革命是两大阵营的殊死搏斗,因此第三等级中的资产阶级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
【详解】不同1:结合所学知识和两国革命的群体范围可知,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激烈程度不同。论述:根据材料,如图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是否信仰国教为标准纵向地把社会分开,但从社会成分来看,两大阵营的组成人员没有区别,都有贵族、商人、乡绅、农民。因此,无论哪一阵营胜利,社会结构都不会发生太大变化,所以我们说英国革命不是一次彻底的阶级革命,带有极强的妥协色彩。而如图中法国是横向地把社会切割开来,因此如果国王和贵族这个阵营胜利,那么原有的社会结构会被保留,但是如果是第三等级取得胜利,那么整个社会就会被颠覆,将出现一个全新的社会,这意味着法国革命是一场社会阶层的殊死搏斗。
不同2:从参与革命的阶层来看,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阶级存在差异。阐述:如图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纵向地把社会分开,但从社会成分来看,两大阵营的组成人员没有区别,都有贵族、商人、乡绅、农民,因此从当时的经济力量而言,英国贵族和商人经济力量更为强大,因此英国新贵族和资产阶级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而如图中法国革命是两大阵营的殊死搏斗,因此第三等级中的资产阶级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