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引发英国工业革命的直接、必要条件是
A.圈地运动 B.手工工场扩大 C.资金充足 D.国内外市场扩大
2.下列图表内容与人类工业化进程有关,左侧是史实陈述,右侧是对陈述的推论。其中这些推论正确的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3.1851年5月1日,伦敦召开了第一次世界博览会(Great Exhibition),下列不可能出现的展品是
A.美国:麦考密棵收割机 B.印度:一头大象标本
C.德国:西门子发电机 D.英国:水力印刷机
4.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在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系统化改革,如普及初等教育,扩大中等教育规模,改革高等教育,大量开展职业教育等,把文化知识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这一改革
A.适应了德国工业化发展需要 B.是德国经济迅速崛起的决定因素
C.源于德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D.表明德国已经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5.如表是1761—1831年英国粮食进口数量的变化。根据表格可知英国
年份 粮食总产量(指数) 粮食净进口(指数)
1761 124 -4
1781 136 0
1801 159 5
1831 226 12
A.农业生产逐渐萎缩 B.工业生产逐步扩大
C.轻工业占主导地位 D.世界工厂地位丧失
6.19世纪上半叶,英国伦教爆发了多次大型的霍乱。根据统计,在1831年伦敦爆发第一次霍乱疫情时,共有6336人死亡:1848~1849年,伦敦共有1437人死亡:之后是1853~1854年,有10783人死亡。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城市环境遭到破坏 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居民生活水平下降 D.社会医疗水平下降
7.观察下表并结合所学,判断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1870年、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情况
年份 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俄国
1870 22% 8% 13% 10% -
1913 15% 11% 13% 8% 4%
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失衡
B.英国丧失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C.世界贸易中心已经转移到了美国
D.世界贸易格局已经发生改变
8.阅读下列示意图表,结合所学判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梁赤民译:《全球通史》
A.英国资本总额的增加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密不可分 B.英国资本总额的不断增加催生了大工厂制度
C.电力的广泛使用推动了英国资本总额的增加 D.英国资本总额的变化得益于垄断组织的建立
9.“如果没有麦克斯韦在理论上证明无线电波的存在以及赫兹的实验验证,除了幻想家外,谁都不会想到不要导线就可以传递信号。”材料中“不要导线就可以传递信号”的发明出现于
A.第一次工业革命 B.第二次工业革命
C.第三次科技革命 D.“新经济”时代
10.“18世纪的英国恰好是煤炭价格低廉而人力成本昂贵的国家。在逐利的工厂主看来,推广机器生产可以利用廉价的煤炭替代昂贵的劳动力,从而产生更大的利润。”据此可知工厂主推广机器生产的原因是
A.煤炭资源缺乏 B.劳动力较丰富
C.海外市场广阔 D.追逐更大利润
11.“1700年时,英国总人口中尚有60%在田野中耕作,而到18世纪末时,只剩不到33%。”材料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近代交通促进了人口迁移
B.环境严重污染导致了人口死亡
C.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D.工业化发展加剧了耕地的减少
12.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条件不包括( )
A.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和市场条件
B.圈地运动的进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并扩大了国内市场
C.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更多的劳动力由农业生产转入工业生产
D.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
13.1896年,卢米埃尔的电影作品《火车到站》(见下图)上映。影片中一列来自马赛的火车缓缓进站,乘客们正在站台等候。放映总时长55秒。有趣的是,观众深怕被屏幕中的火车撞击,紧张地静坐在座位上。这一幕反映了( )
A.电影时代已经到来 B.有声电影开始出现
C.火车成为法国人必乘的交通工具 D.内燃机为动力的火车率先在欧洲大陆普及
14.19世纪中后期,德国人冯·西门子发明了自激式直流发电机和有轨电车弗里德里希·本茨和戈特利布·戴姆勒最先开始应用核心内燃机。据此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 )
A.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技术成就贡献突出
C.工业革命受到科学理论指导 D.垄断组织进展迅速
15.马克思认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这一观点可用于说明
A.西方资产阶级的历史贡献 B.工业革命后经济结构变化
C.无产阶级专政的时机成熟 D.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
16.英国启蒙文学家笛福曾经说:格拉斯哥城是“大不列颠最清洁、最美好、结构最好的城市之一……1818年格拉斯哥的魅力消失了……1839年,它被称为存在如此大量的肮脏、犯罪、痛苦与疾病的地方”。导致格拉斯哥魅力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A.1825年经济危机爆发 B.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C.其他城市的竞争 D.工业革命带来负面影响
17.1879年,一位名为王之春的官员在游记里用新式钟点来记录他的日常活动。19世纪90年代出版的《老残游记》《海上花列传》《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通俗小说中的人物,都已经在使用新式钟点计时。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列强对华文化侵略加剧 B.新式生活方式日益扩散
C.市民阶层的生活奢侈化 D.工业制造能力进步明显
18.1846年,英国政府宣布立即完全废除玉米的进口税,降低小麦、燕麦、大麦、黑麦的关税税率。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已无力主导世界市场 B.经济思想发生变化
C.政府加强对经济干预 D.国内粮食价格低迷
19.如表反映了16-19世纪间西欧夜间生活的变化情况,这说明
时间 夜间生活的情况
16世纪前 读故事,禁止外出,采取宵禁和夜巡的治安措施。
16—17世纪 宫廷舞会盛行,晚间剧场出现。
18世纪 咖啡馆、酒馆、俱乐部兴起;一些城市不再夜晚关闭城门:夜间劳动现象出现。
19世纪 剧院和音乐厅成为夜间娱乐的主要场所,俱乐部出现24小时营业,出国娱乐出现并发展;夜间劳动的时间延长,强度增大。
A.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 B.夜间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C.自由主义思潮影响式微 D.市民生活幸福指数提升
20.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出现了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这主要是由于
A.发电机的发明 B.电动机的发明 C.内燃机的发明 D.电力的广泛应用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松江府(今上海地区)成为中国棉纺织业中心的历史已数百年。明清时期人口攀升,对于棉布的需求日益增大。北方地区冬季气候寒冷,纺织不易,而南方地区气候温暖,再加上区间贸易优势明显。从明代开始,江南苏州、松江等地棉布便已经行销全国。明清江南私营纺织业生产各个工序保持独立,形成了纺纱、织布、染布、踹布四道工序。同时在生产和销售之间也存在分离,客商牙行与当地棉商起到了沟通买卖双方、促进交易的桥梁作用。生产效率的提高把江南纺织业发展推向了顶峰。19世纪中期以后,松江不仅丢掉了其棉纺织品的海外市场,自己还成为了外国棉纺织品的市场。松江地区棉纺织业逐渐衰落了。
——摘编自高建刚《明清纺织业中的分工与效率》等
材料二 工业革命使英国棉纺织业长期居世界首位。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英国在工业产量方面已降到世界第3位,棉纺织业也开始衰落。纺织业是一种组织复杂、劳动力密集产业,由于其投资少、收效快、生产周期短等特点使其在工业化初期会率先发展起来。但工业革命带动了机械、钢铁等重工业的发展,使棉纺织业处在次要位置。资产阶级对于工业化继续进一步发展已经缺乏热情,对于发明和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也不再感兴趣,更不愿意支付一大笔资金用以更新设备。英国工业革命完成不久,新兴资本主义国家便迎头赶上。如美国在纺织上的新发明:环锭纺纱机和自动织布机,使其纺织品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美国棉布成为英国货的主要竞争对手。当然,世界大战的爆发让英国损失惨重,无暇顾及本国工业发展并失去了广阔的出口市场。英国不重视现代科技教育,沿用传统的师徒传授,使其教育在规模和质量上远远落后于美国、德国等。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对纺织品的出口十分不利,使其在与外国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等。英帝国本身的崩溃和衰落、经济的下滑也都是其纺织工业走向衰落的原因。
——摘编自胡霄睿、于伟东、王华《英国纺织业的兴衰及对中国纺织业发展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松江地区棉纺织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棉纺织工业由盛转衰的原因。
(3)综上,结合当今时代分析中英两国棉纺织业的兴衰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22.曼彻斯特城市发展
材料一 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700年至1841年间,曼彻斯特人口从8000人上升到235000人。从1780年开始的四十年中,曼彻斯特棉纺织工业占英国的1/4,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原棉和棉纱的贸易中心,各国的公债和证券在这里进行交易。1830年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材料二 1842-1844年,恩格斯居住在曼彻斯特,看到了英国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变化及带来的工业飞速发展。他认为“曼彻斯特是现代工业城市的典型”,并进行了深入调研。他发现资产阶级聚居在远离工业区和工人居住区的环境良好的城市外围,而每家雇工在500或1000人的大工厂周围,工人阶级极其简陋的住宅成排或成堆地聚在一起。恩格斯曾这样描写曼彻斯特的工人居住区,“只要哪里还空得下一个角落,他们就在哪里盖起房子”,“空气由于成打的工厂烟囱冒着黑烟”而污浊沉闷,而且“一堆堆的垃圾、废弃物和令人作呕的脏东西不断地发散出臭味”,“街道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大部分没有铺砌,也没有污水沟”。尽管当地工人的工资较高,他们的平均寿命却要低于其他城市和乡村地区。
——摘编自梁远《近代英国工业城市规划演进研究(1848-1940)》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曼彻斯特发展为近代大都市的有利条件。
(2)1840年一位市民认为,“曼彻斯特城市发展是以脏乱和疾病为代价的”。结合材料和所学,谈谈你对这一看法的理解。
三、论述题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李筠《西方史纲-文明纵横3000年》
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目录中的标题(一个或多个),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在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所有条件中,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和需求是必要条件,也是直接原因,故答案为D;A是劳动力条件,排除;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排除B;资金充足是工业革命的资金来源,不是最直接条件,C错误。
【点睛】本题需要掌握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和条件。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直接原因”。
2.C
【详解】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中期的工业革命,加速了英国城市化的进程;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德国加快了统一的进程;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现代工厂制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故选C。
3.C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第一次工业革命是1840年完成的,1851年展出的作品应该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科技发明。西门子发电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并不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其他三项都符合时间段限。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成果
4.A
【详解】20世纪初的德国正在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大力发展教育,能够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从而适应了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故选A;大力发展教育有助于推动德国的崛起,但不能说是决定因素,排除B;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德国科技的发展,C项因果颠倒,排除C;D项说法无法体现,排除D。
5.B
【详解】根据材料“1761—1831年英国粮食进口数量的变化”表的内容,可知,1761—1831年英国粮食进口数量逐渐增加。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正值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业生产逐步扩大加大了对粮食的需求,B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英国农业生产逐渐萎缩,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轻工业占主导地位”,排除C项;“世界工厂地位丧失”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6.A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世纪上半叶是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英国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破坏,城市环境遭到破坏使得疫情情况加剧,A项正确;化学工业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排除B项;第一次工业革命实际上带来了居民生活水平的上升和社会医疗水平的提升,排除CD项。故选A项。
7.D
【详解】根据材料“1870年、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情况表”可知,从1870年到1913年,英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比的比例下降,美国和德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比的比例上升,表明世界贸易格局已经发生改变,D项正确;材料只强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情况,无法体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失衡”,排除A项;到1913年,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依然是最高的,因此英国没有丧失世界经济霸主地位,排除B项;世界贸易中心已经转移到美国是在二战后,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8.A
【详解】据图示内容可知,与1750年相比,1865年英国的资本总额有了大幅增长,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段时间内英国发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应用使工厂的创办摆脱了自然环境的限制,所以资本总额的增长与工业革命中的核心动力—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密不可分,故选A;是工厂制度的出现催生了资本总额的不断攀升,排除B;地理的广泛使用和垄断组织的建立都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与题意不符,排除CD。故选A。
9.B
【详解】材料反映先有理论上的突破,才有传递信号的发明,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真正结合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特点,故选B;第一次工业革命没有传递信号的发明,排除A;第三次科技革命、“新经济”时代电报、电话已经发明出来,排除CD。
10.D
【详解】根据材料“在逐利的工厂主看来,推广机器生产可以利用廉价的煤炭替代昂贵的劳动力,从而产生更大的利润。”可知,工厂主推广机器生产的原因是追逐更大利润。故答案为D项;材料涉及煤炭价格低廉,没有煤炭资源多少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仅仅涉及人力成本,没有涉及劳动力数量,排除B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海外市场,排除C项。
11.C
【详解】18世纪末英国工业革命开展,导致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故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减少,故C正确;近代交通发展,不是主要原因,故A错误;环境严重污染导致人口死亡,与材料无关,故B错误;耕地的减少并不是主要原因,故D错误。故选C。
12.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城市化进程加快是工业革命的结果和影响,不是条件,C项符合题意;海外殖民扩张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市场和资本,A项不符合题意;圈地运动有利于扩大国内市场的扩大和自由劳动力的产生,有利于工业革命的产生,B项不符合题意;手工工场的发展为工业革命奠定了技术基础,D项不符合题意。
13.A
【详解】根据“1896年,卢米埃尔的电影作品《火车到站》(见下图)上映。……有趣的是,观众深怕被屏幕中的火车撞击,紧张地静坐在座位上。”可得出当时已经出现了电影,电影时代到来了,A项正确;当时的电影是无声的,排除B项;C项太绝对,排除C项;当时的火车是蒸汽机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19世纪中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德国人发明发电机、有轨电车、最先开始应用核心内燃机,说明德国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A项正确;B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科学理论的指导,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垄断组织,排除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的含义是资本主义大工业发展必将摧毁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D正确;材料未涉及资产阶级的历史贡献,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工业革命后经济结构变化,B错误;无产阶级专政的时机成熟与题意不符,马克思时代并未提出无产阶级专政的主张,C错误。
16.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英国在18世纪中后期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导致英国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引发了环境污染等负面问题,所以格拉斯哥魅力消失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带来的负面影响,故选D;据“1818年格拉斯哥的魅力消失了”可排除AB;其他城市的竞争明显不是1818年格拉斯哥的魅力消失的原因,排除C。
17.B
【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90年代出版的《老残游记》《海上花列传》《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通俗小说中的人物,都已经在使用新式钟点计时。”可知,19世纪80至90年代,普通人的社会生活受到新式钟点的影响,这表明新式生活方式日益扩散,B项正确;使用新式钟点来记录生活并不属于文化侵略,排除A项;使用新式钟点来记录生活并不意味着生活奢侈化,排除C项;新式钟点计时并一定都是由中国自己制造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8.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自由主义思想兴起,因此这一时期英国降低关税税率,B项正确;无力主导世界市场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放松对经济的干预,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英国粮食价格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19.A
【详解】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16—19世纪,西欧夜间从禁止外出到夜间娱乐活动丰富,而且夜间劳动时间也在延长,说明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西欧的城市夜生活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加快,故选A;材料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夜间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自由主义思潮的发展,排除C;根据对夜生活的描述并不能说明市民的生活幸福指数上升,排除D。
20.C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汽车和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都以内燃机为动力机器,所以这些新市交通工具的出现都得益于内燃机的发明,C项正确;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以及电力的广泛应用不是这些新式交通工具产生的主要原因,排除ABD项。故选C项。
21.(1)长期繁荣;近代逐渐衰落;环境优越,交通便利;处于区域贸易优势;分工细致;销售体系发达;生产技术比较高;
(2)英国工业技术优势的丧失;国外竞争的愈发激烈;世界大战的爆发;不重视现代科技教育;自由贸易政策的影响;英帝国的衰落。
(3)技术创新;体制调整;保护环境;政策支持。
【详解】(1)根据材料“成为中国棉纺织业中心的历史已数百年……行销全国”得出长期繁荣;根据材料“南方地区气候温暖,再加上区间贸易优势明显”得出环境优越,交通便利、处于区域贸易优势;根据材料“各个工序保持独立,形成了纺纱、织布、染布、踹布四道工序”得出分工细致、生产技术比较高;根据材料“生产和销售之间也存在分离”得出销售体系发达;根据材料“19世纪中期以后……逐渐衰落”得出在近代逐渐衰落。
(2)根据材料二“工业革命带动了机械、钢铁等重工业的发展,使棉纺织业处在次要位置……于发明和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也不再感兴趣……新兴资本主义国家便迎头赶上……英国不重视现代科技教育……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对纺织品的出口十分不利……英帝国本身的崩溃和衰落、经济的下滑也都是其纺织工业走向衰落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从英国工业技术、国外竞争、世界大战、科技教育、贸易政策、帝国衰落进行分析阐述。
(3)综合上述材料,可从加快技术创新,推动经济体制调整,加强保护环境及政府政策支持等层面进行总结。
22.(1)随着工业革命,棉纺织业的发展,曼彻斯特城市规模扩大,成为工商业和金融业中心;曼彻斯特较早修建了现代化铁路、通海运河,交通便捷,便于商品流通;较早通过议会和市政府进行行政管理,制度突破有利于资本主义城市发展。
(2)工业革命促进了曼彻斯特城市的发展。与此同时,资产阶级良好的居住环境与工人阶级简陋的居住环境形成鲜明对比,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分化明显。工人阶级简陋的居住环境进一步加剧了工业生产造成的污染,随意丢弃的垃圾以及污水沟更会滋生传染病,导致原本贫困的工人阶级,健康状况恶化。
总之,曼彻斯特的发展反映了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资本主义的财富积累建立在对工人的残酷剥削之上。
【详解】(1)条件:依据材料“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700年至1841年间,曼彻斯特人口从8000人上升到235000人。从1780年开始的四十年中,曼彻斯特棉纺织工业占英国的1/4,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原棉和棉纱的贸易中心”,结合工业革命的推动,得出随着工业革命,棉纺织业的发展,曼彻斯特城市规模扩大,成为工商业和金融业中心;依据材料“1830年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得出曼彻斯特较早修建了现代化铁路、通海运河,交通便捷,便于商品流通;依据材料“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得出较早通过议会和市政府进行行政管理,制度突破有利于资本主义城市发展。
(2)理解:依据材料“恩格斯居住在曼彻斯特,看到了英国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变化及带来的工业飞速发展”,得出工业革命促进了曼彻斯特城市的发展。依据材料“他发现资产阶级聚居在远离工业区和工人居住区的环境良好的城市外围,而每家雇工在500或1000人的大工厂周围,工人阶级极其简陋的住宅成排或成堆地聚在一起”,得出资产阶级良好的居住环境与工人阶级简陋的居住环境形成鲜明对比,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分化明显。依据材料“一堆堆的垃圾、废弃物和令人作呕的脏东西不断地发散出臭味”,得出工人阶级简陋的居住环境进一步加剧了工业生产造成的污染,随意丢弃的垃圾以及污水沟更会滋生传染病,导致原本贫困的工人阶级,健康状况恶化。最后总结出曼彻斯特的发展反思,得出曼彻斯特的发展反映了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资本主义的财富积累建立在对工人的残酷剥削之上。
23.论题:内部政治经济变革成为英国霸权确立的重要助力。
论证:新航路开辟后,英国一方面奉行重商主义政策,推动本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纵容国内兴起的圈地运动.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此为基础,英国积极参与殖民扩张与争夺,摧毁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17世纪中后期.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进行三次英荷战争.摧毁了荷兰的海上霸权。之后,英国通过七年战争挫败了法国,成为“日不落帝国".18世纪后期,英国工业革命兴起,机器大工业迅速发展.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伦敦成为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
综上所述,英国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变革,增强国力,逐步确立了世界霸权。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评卷标准答案)
【详解】论题:据材料“自由和强国何以兼容?英国凭什么成了世界第一”等信息可拟论题为:内部政治经济变革成为英国霸权确立的重要助力。
论证:据所学可从新航路开辟后,英国一方面奉行重商主义政策,推动本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纵容国内兴起的圈地运动,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英国积极参与殖民扩张与争夺,摧毁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17世纪中后期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确立了君主立宪制;1651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进行三次英荷战争,摧毁了荷兰的海上霸权;英国又通过七年战争挫败了法国,成为“日不落帝国";18世纪后期,英国工业革命兴起,机器大工业迅速发展,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伦敦成为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等史实论证。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