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讲座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 课件(共5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讲座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 课件(共53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1 10:28: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3张PPT)
初中语文语 法 知 识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讲座课件★★
一、语素:
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构词的备用单位,有的可单独成词。人、民、葡萄
示例分析: 他坐在沙发里看书。
  这是一个较大的语法单位,我们把它尽量小的切分,就成了:
他│坐│在│沙发│里│看│书
切下来的每个部分都有意义,都不能再切分了,是一个个的语素了。这里的“沙发”只是一个语素,是英文的译音,表达一个意义,所以不能再切分。
  由此可见语素有两个特点:一是最小、不能再分割了;一是有意义。
语素如果按音节划分,可以分成单音节语素,双音节语素和多音节语素。分别举例如下。
  单音节语素:天、地、人、跑、跳、唱、红、白、民、朋、思……这类语素很多,有上万个。  
  双音节语素,这主要是古代的联绵字和音译外来词。连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来讲的词) ,如:踌躇、狼狈、葫芦、葡萄、彷徨、徘徊;音译外来词,如:吉他、尼龙、咖啡。
  多音节语素,主要是音译的外来词。例如:凡士林、奥林匹克、布尔什维克。
二、词:
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分为实词、虚词。
实词表示实在的意义,能够作短语和句子成分,能够独立成句。
根据实词的不同意义和不同作用,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如学生、品质、早晨、附近等。人的姓名和专业术语当然也是名词。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如表演、考虑、存在、让、可能等。
形容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或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状态的词,如:冷、好、坚硬、全面、漂亮、抑郁等。
数词是表示数目和序的词,如:零、半、百、千、第六等。其中有表示确数的(包括整数、分数和倍数),如:二、三千、二分之一、五倍;有表示概数的,即不确定的数目(约数),如:几、上千、二十来(个),百把(人);有表示序数的,如:第一、初五、老三等。
量词是表示人、事物的单位,或者动作行为的单位的词,如尺、个、次、趟等,其中表示人或事物的计算单位的是物量词,表示动作、行为的计算单位的是动量词。
代词是代替词、短语、句子、句群的词,如:我、谁、这样等。代词有人称代词(我、你、他等),疑问代词(谁、什么、哪个等),指示代词(这、那、这些、那些等)三类。
: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意义,不作短语或句子成分(只有副词可以作状语),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
虚词的分类是以虚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法意义或语法关系为标准的。虚词可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
副词是修饰动词、形容词及短语,表示 范围、时间、程度、语气、情势等等的词,如:都、很、起码、向来、常常、净、只、又、再三、更、越、也、还、不、竟然、居然、屡次、猛然、逐渐、仍旧、确实、简直等。
介词是与名词、代词等组成介宾短语,表示方向、时间、处所、对象、原因等等的词,如:从、自、往、朝、在、当、到(方向、处所或时间),把、对、对于、为(对象或目的),以、按照(方式),比、跟、同(比较),被、叫、让(被动)。
介词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总要组成介词短语(介宾结构)。介词短语主要做状语,有时可做补语。
连词是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如:和、及、不但、而且、甚而、总之、因为、只有、即使等。
叹词是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如:啊、嗬、哎哟等。
助词是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边,表示一定的结构关系、附加意义或语气的词,如:的、着、呢、得、了、吗等。
拟声词是摹拟声音的词,如:呼、啪、轰隆、哗啦啦、叽叽喳喳等。
三、短语:
短语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律构成的造句单位。
基本结构类型:
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补充短语、主谓短语
+
+
+
天气睛朗 发挥作用 仔细翻阅
扫得干净 美好回忆 甜言蜜语
舒活筋骨 认真讲解 歌咏春天
丰功伟绩 打击敌人 黑得发亮
差得很远 长江源头 一粒种子
灵魂深处 性格和蔼 灯火辉煌
白云飘飘 积累经验 狂风暴雨
光明正大 仔细观察 手舞足蹈
句子:在交际中,带有一定语调,表达相对完整意义的基本语言单位。
火!
多美的月亮!
句子的成分
主语、谓语、宾语;
——三种主要成分
定语、状语、补语;
——三种附属成分
句子成分在句子中的位置是有规律的:
[状语] (定语) 主语 // [状语] 谓语 〈补语〉 (定语)宾语 〈补语〉
例: [迄今为止] ,(内向)的李四光[还从来]没有〈过〉(这样)(舒畅)的谈话。
成分口诀:
主、谓、宾、定、状、补
主干、枝叶分清楚,
定语常在主宾前,
谓前状语、谓后补。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例如:
(1)我 写字。
(1)中 国 人 民 志 气 高。
(2)提 高 整 个 中 华 民 族 的 科 学 文 化 水 平 是 亿 万 人 民 群 众 的 切 身 事业。



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的。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
注:狭义的谓语指动词。
例如:
(1)我 写 字。
(2)鲁 迅 是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的 奠 基 人。


(3)满 天 乌 云 顿 时 消 散 了。
(4)小 王 今 年 十 六 岁。
(5)明 天 星 期 日。
(6)树 叶 黄 了。




宾语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
例如:
(1)他打字。
(2)什么叫信息?
(3)门口围观一群看热闹的。
(4)马克思认为知识是进行斗争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手段。
定语是名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
例如:
(1)那 沉甸甸 的稻谷,象 一垄 金黄的 珍珠。
(2)三 杯 美酒敬亲人。
(3)雪野中有 血 红 的宝珠山茶,白 中隐青 的 单瓣 梅花。
(4)中国 的历史有 自己 的特点。
(
)
(
(
(
(
(
(
(
(
)
)
)
)
)
)
)
)
状语是动语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 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例如:
(1)他 已 经 快 速 地 走 了。
(2)咱 们 北 京 见。
[ ]
[ ]
[ ]
(3)歌 声 把 王 老 师 带 入 深 沉 的 回 忆。
(4)科 学 终 于 以 伟 大 的 不 可 抑 制 的力 量 战 胜 了 神 权。
(5)她 很 漂 亮。
(6)月 光 十 分 朦 胧.
[ ]
[ ]
[ ]
[ ]
[
]
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 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
例如:
(1)广 大 人 民 干 得 热 火 朝 天。
(2)他 写 的 字 比 原 来 不 是 好 一 点 ,而 是 好 得 多 。
< >
< >
< >
(3)他 生 于 1918 年 。
(4)他 坐 在 桌 子 旁 。
(5)颜 色 是 那 么 浓,浓 得 好 象 要 流 下 来 似 的 。
< >
<
< >
>
双宾语
例如:
朋友送我一支笔。
  “我”是近宾语(间接宾语),“一支笔”是远宾语(直接宾语)。
现在人们叫它 故宫。
  “它”是近宾语(间接宾语), " 故宫"是远宾语(直接宾语)。
主语 谓语 宾语
(定语)
(定语)
[状语]
〈补语〉
名、代
名、代
动、形
形容词“的”
副词“地”
形容词“的”
助词“得”
1、 根据句意用双竖线划开主语、谓语不正确的是:(  ) A 风在我的耳旁边‖呼呼直响。 B 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呀。 C 人们在延安机场上送行的情景‖常常出现在眼前。 D 我‖想起在延安蓝家坪我们种的菜园来了。
A
2、指出画线部分在句中充当的句子成分是什么。
①我校的文明礼貌活动有两周了。 ( ) ②在学校大会堂我见到了这位见义勇为的英难。 ( )
宾语
状语
3、 “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劳动的结晶”,这句话的主语是: ( ) A 这 B 城市 C 建筑物
C
4、选出对下面句子中加横线部分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写在括号里。( ) A 他给我带来了一小朵雏菊和一根青草。(宾语) B 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 (主语) C 这回我们没有在办公室里停留。 (状语) D 她仍然立在死海附近的山坡上。 (补语)
B
5、选出下面成分分析正确的句子( ) A 鲁迅先生(主语)以“时间就是生命”(状语)律己(谓语)。 B 鲁迅先生(主语)以“时间就是生命”(状语)律(谓语)己(宾语)。 C 经过一年的(定语)努力(主语),农民终于(状语)获得(谓语)丰收(宾语)。 D 经过一年的努力(状语),农民(主语)终于(状语)获得(谓语)丰收(补语)。
B
6、“周总理那慈祥的面容立即跃入我的眼帘。”一句中的主语的中心语是: (  ) A 周总理那慈祥的面容
B 面容
C 周总理
B
7、选出对下面一句话分析正确的一项: (   ) 一轮鲜红的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来了。 A 句子的谓语中心语是“升起来”。 B “从东方”在句中充当状语。 C “鲜红”是定语,“起来”是宾语。 D "一轮"和"冉冉"都是状语。
B
8、在下列句子主语的中心语和谓语的中心语前面分别加上一个修饰定语和一个表示情态的状语,以使句子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形象。
一个女孩在草丛中跳舞。
9、划分下列句子成分。
(1)鲁班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建筑工匠。
鲁班 是 我国 古代 春秋
主语 谓语 定语 定语 定语
一位 著名的 建筑 工匠。
定语 定语 定语 宾语
(2)地球上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地震。
地球上 几乎 每时每刻 都 (状语 ( 状语)(状语)(状语)
在 发生 着 地震。
(状语) (谓语) (宾语)
(3)全世界的科学家们都在努力探索地震灾害的规律。
全世界的 科学家们 都 在
(定语) (主语) (状语)(状语)
努力 探索 地震灾害的 规律。
(状语) (谓语) (定语) (宾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