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新人教版鲁湘辽)第五单元 第2课时 基因分离定律基础题型突破(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新人教版鲁湘辽)第五单元 第2课时 基因分离定律基础题型突破(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5-10 11:26:40

文档简介

(共91张PPT)
第2课时
基因分离定律基础题型突破
课标要求
阐明有性生殖中基因的分离使得子代的基因型和表型有多种可能,并可由此预测子代的遗传性状。
题型一 显、隐性性状的判断
基本模型
1.根据子代性状判断
基本模型
2.根据遗传系谱图进行判断
基本模型
3.合理设计杂交实验进行判断
典例突破1
玉米的甜和非甜是一对相对性状,随机取非甜玉米和甜玉米进行间行种植,其中一定能够判断甜和非甜的显隐性关系的是

典例突破1
A中当非甜和甜玉米都是纯合子时,不能判断显隐性关系,A错误;
B中当其中有一个植株是杂合子时,不能判断显隐性关系,B错误;
C中非甜与甜玉米杂交,若后代只出现一种性状,则该性状为显性性状;若出现两种性状,则说明非甜和甜玉米中有一个是杂合子,有一个是隐性纯合子,此时非甜玉米自交,若出现性状分离,说明非甜是显性性状,若没有出现性状分离,则说明非甜玉米是隐性纯合子,C正确;
D中若后代有两种性状,则不能判断显隐性关系,D错误。
题型二 纯合子与杂合子的判断
基本模型
基本模型
特别提醒 鉴定某生物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当被测个体是动物时,常采用测交法;当被测个体是植物时,上述四种方法均可,其中最简便的方法为自交法。
基本模型
典例突破2
番茄的红果色(R)对黄果色(r)为显性。以下关于一株结红果的番茄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可通过与红果纯合子杂交来鉴定
B.不能通过该红果自交来鉴定
C.可通过与黄果纯合子杂交来鉴定
D.不能通过与红果杂合子杂交来鉴定

典例突破2
该红果植株与红果纯合子(RR)杂交后代都是红果(R_),所以不能通过与红果纯合子杂交来鉴定该红果植株是否是纯合子,A错误。
能通过该红果植株自交来鉴定,如果后代都是红果,则其是纯合子;如果后代有红果也有黄果,则其是杂合子,B错误。
能通过与黄果纯合子(rr)杂交来鉴定该红果植株是否是纯合子,如果后代都是红果,则其是纯合子;如果后代有红果也有黄果,则其是杂合子,C正确。
能通过与红果杂合子杂交来鉴定该红果植株是否是纯合子,D正确。
题型三 基因型、表型的推断
基本模型
1.由亲代推断子代的基因型与表型(正推型)
亲本 子代基因型 子代表型
AA×AA AA 全为显性
AA×Aa AA∶Aa=1∶1 全为显性
AA×aa Aa 全为显性
Aa×Aa AA∶Aa∶aa=1∶2∶1 显性∶隐性=3∶1
Aa×aa Aa∶aa=1∶1 显性∶隐性=1∶1
aa×aa aa 全为隐性
2.由子代推断亲代的基因型(逆推型)
(1)基因填充法:根据亲代表型→写出能确定的基因(如显性性状的基因型用A_表示)→根据子代一对基因分别来自两个亲本→推知亲代未知基因。若亲代为隐性性状,基因型只能是aa。
(2)隐性突破法:如果子代中有隐性个体,则亲代基因型中必定含有一个a基因,然后再根据亲代的表型作出进一步推断。
基本模型
(3)根据分离定律中规律性比值直接判断(用基因B、b表示)
基本模型
后代显隐性比值 双亲类型 结合方式
显性∶隐性=3∶1 都是杂合子 Bb×Bb→3B_∶1bb
显性∶隐性=1∶1 测交类型 Bb×bb→1Bb∶1bb
只有显性性状 至少一方为显性纯合子 BB×BB或BB×Bb或BB×bb
只有隐性性状 一定都是隐性纯合子 bb×bb→bb
典例突破3
某植物的红花与白花是一对相对性状,且是由单基因(A、a)控制的完全显性遗传,现有一株红花植株和一株白花植株作实验材料,设计如表所示实验方案以鉴别两植株的基因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选择的亲本及杂交方式 预测子代表型 推测亲代基因型
第一组∶红花自交 出现性状分离 ③
① ④
第二组∶红花×白花 全为红花 AA×aa
② ⑤
选择的亲本及杂交方式 预测子代表型 推测亲代基因型
第一组∶红花自交 出现性状分离 ③
① ④
第二组∶红花×白花 全为红花 AA×aa
② ⑤
典例突破3
A.根据第一组中的①和④可以判断红花对白花为显性
B.③的含义是Aa
C.②的含义是红花∶白花=1∶1,⑤为Aa×aa
D.①的含义是全为红花,④可能为AA

典例突破3
据表格可知,第一组中的①应为不发生性状分离(全为红花),红花植株可能是显性纯合子(AA)也可能是隐性纯合子(aa),故根据第一组中的①和④不可以判断红花对白花为显性,A错误,D正确;
红花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红花对白花为显性,且亲本红花为杂合子Aa,B正确;
②应为红花∶白花=1∶1,为测交比例,故⑤为Aa×aa,C正确。
典例突破4
番茄果实的颜色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下表是关于番茄果实颜色的3个杂交实验及其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实验组 亲本表型 F1的表型和植株数目
红果(个) 黄果(个)
1 红果×黄果 492 504
2 红果×黄果 997 0
3 红果×红果 1 511 508
A.番茄的果实颜色中,黄色为显性性状
B.实验组1的亲本基因型:红果为AA,黄果为aa
C.实验组2的F1红果番茄均为杂合子
D.实验组3的F1中黄果番茄的基因型可能是Aa或AA
典例突破4
实验组 亲本表型 F1的表型和植株数目
红果(个) 黄果(个)
1 红果×黄果 492 504
2 红果×黄果 997 0
3 红果×红果 1 511 508

由实验组2或实验组3可知红果为显性性状,A错误;
实验组1的亲本基因型:红果为Aa、黄果为aa,B错误;
实验组2的亲本基因型:红果为AA、黄果为aa,F1红果番茄均为杂合子,基因型为Aa,C正确;
实验组3的F1中黄果番茄的基因型是aa,D错误。
典例突破4
题型四 分离定律的概率计算(含自交与自由交配)
基本模型
1.用经典公式或分离比计算
(2)根据分离比计算
2.根据配子概率计算
(1)先计算亲本产生每种配子的概率。
(2)根据题目要求用相关的两种(♀、♂)配子的概率相乘,即可得出某一基因型的个体的概率。
(3)计算表型概率时,将相同表型的个体的概率相加即可。
基本模型
3.自交的概率计算
(1)杂合子Dd连续自交n代(如图1),杂合子比例为(1/2)n,纯合子比例为1-(1/2)n,显性纯合子比例=隐性纯合子比例=[1-(1/2)n]×1/2。纯合子、杂合子所占比例的坐标曲线如图2所示:
基本模型
(2)杂合子(Aa)连续自交,且逐代淘汰隐性个体,自交n代后,显性个体中,纯合子比例为(2n-1)/(2n+1),杂合子比例为2/(2n+1)。如图所示:
基本模型
4.自由交配的概率计算
如某种生物的基因型AA占1/3,Aa占2/3,个体间可以自由交配,求后代中基因型和表型的概率。
(1)列举法
基本模型
基因型(♂、♀) 1/3AA 2/3Aa
1/3AA 1/9AA 1/9AA、1/9Aa
2/3Aa 1/9AA、1/9Aa 1/9AA、2/9Aa、1/9aa
结果:子代基因型及概率为4/9AA、4/9Aa、1/9aa,子代表型及概率为8/9A_、1/9aa

结果:子代基因型及概率为4/9AA、4/9Aa、1/9aa,子代表型及概率为8/9A_、1/9aa。
(2)配子法
基本模型
(3)遗传平衡法
先根据“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它的纯合子基因型概率+(1/2)杂合子基因型频率”推知,子代中A的基因频率=1/3+1/2×2/3=2/3,a的基因频率=1-2/3=1/3。然后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aa的基因型频率=a基因频率的平方=(1/3)2=1/9,AA的基因型频率=A基因频率的平方=(2/3)2=4/9,Aa的基因型频率=2×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2×2/3×1/3=4/9。子代表型及概率为8/9A_、1/9aa。
基本模型
典例突破5
(2023·济南高三模拟)假设羊的毛色遗传由一对基因控制,黑色(B)对白色(b)为显性。一个随机交配多代的羊群中,白毛和黑毛的基因频率各占一半,现需对羊群进行人工选择,逐代淘汰白色个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淘汰前,该羊群中黑色个体数量多于白色个体数量
B.白色羊至少要淘汰2代,才能使b基因频率下降到25%
C.白色个体连续淘汰2代,羊群中Bb的比例为2/3
D.若每代均不淘汰,不论交配多少代,羊群中纯合子的比例均为1/2

典例突破5
淘汰前,该羊群中白毛和黑毛的基因频率各占一半,黑色个体数量(B_)所占比例为 多于白色个体数量,A正确;
淘汰一次后,BB∶Bb=1∶2,再自由交配一次,BB∶Bb∶bb=4∶4∶1,淘汰掉bb,BB∶Bb=1∶1,b的基因频率是1/2×1/2=1/4,羊群中Bb的比例为1/2,B正确,C错误;
若每代均不淘汰,不论交配多少代,基因频率不变,羊群中纯合子的比例均为1/2,D正确。
(不定项)黄瓜植株中含有一对等位基因E和e,其中E基因纯合的植株不能产生卵细胞,而e基因纯合的植株产生的花粉不能正常发育,杂合子植株完全正常。现以若干基因型为Ee的黄瓜植株为亲本,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典例突破6



典例突破6
基因型为Ee的个体自交后代F1的基因型及比例是EE∶Ee∶ee=1∶2∶1,F1进行自由交配时,由于E基因纯合的植株不能产生卵细胞,则产生的雌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E∶e=1∶2,由于ee植株产生的花粉不能正常发育,则产生的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E∶e=2∶1,则F2中,ee的基因型频率 EE的基因型频率
典例突破6
E基因纯合的植株不能产生卵细胞,而e基因纯合的植株花粉不能正常发育,因此每代中只有Ee可以自交,因此F2植株中正常植株Ee所
如果每代均自交直至F2,则F2植株有EE∶Ee∶ee=1∶2∶1,其中ee
重温高考 真题演练
1.(2022·浙江6月选考,9)番茄的紫茎对绿茎为完全显性。欲判断一株紫茎番茄是否为纯合子,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
A.让该紫茎番茄自交
B.与绿茎番茄杂交
C.与纯合紫茎番茄杂交
D.与杂合紫茎番茄杂交
1
2
3
4

设相关基因为A、a,紫茎为显性,令其自交,若为纯合子,则子代全为紫茎,若为杂合子,子代发生性状分离,会出现绿茎,A不符合题意;
可通过与绿茎纯合子(aa)杂交来鉴定,如果后代都是紫茎,则是纯合子;如果后代有紫茎也有绿茎,则是杂合子,B不符合题意;
与紫茎纯合子(AA)杂交后代都是紫茎,故不能通过与紫茎纯合子杂交来鉴定,C符合题意;
通过与紫茎杂合子(Aa)杂交,如果后代都是紫茎,则是纯合子;如果后代有紫茎也有绿茎,则是杂合子,D不符合题意。
1
2
3
4
2.(经典高考题)用基因型为Aa的小麦分别进行连续自交、随机交配、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根据各代Aa基因型频率绘制曲线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曲线Ⅱ的F3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
B.曲线Ⅲ的F2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
C.曲线Ⅳ的Fn中纯合子的比例比上
一代增加(1/2)n+1
D.曲线Ⅰ和Ⅳ的各子代间A和a的基
因频率始终相等

1
2
3
4
曲线Ⅱ是随机交配并淘汰aa的曲线,F2(1/2AA+1/2Aa)随机交配以后,得到F3为9/16AA+6/16Aa+1/16aa,淘汰掉aa以后,比例是3/5AA+2/5Aa,A正确;
曲线Ⅲ是自交并淘汰aa的曲线,Aa
自交得1/4AA+1/2Aa+1/4aa,淘汰
掉aa后,则基因型比例是1/3AA+2/
3Aa,如果自交则其后代是1/3AA+
2/3(1/4AA+1/2Aa+1/4aa),淘汰掉
aa以后,得到的后代是3/5AA+2/5Aa,Aa所占的比例是0.4,B正确;
1
2
3
4
曲线Ⅳ是自交的结果,在Fn中纯合子的比例是1-(1/2)n,则比上一代Fn-1增加的数值是1-(1/2)n-[1-(1/2)n-1]=(1/2)n,C错误;
连续自交和随机交配F1中Aa的基因
型频率都是1/2,所以Ⅰ和Ⅳ符合,
但连续自交的结果是纯合子所占的
比例越来越大,杂合子所占的比例
越来越小,而随机交配后代杂合子
的基因型频率不再改变,所以Ⅰ是
随机交配的结果,Ⅳ 是自交的结果。连续自交和随机交配这两者都不存在选择,所以不会发生A和a的基因频率改变,D正确。
1
2
3
4
3.(2021·湖北,4)浅浅的小酒窝,笑起来像花儿一样美。酒窝是由人类常染色体的单基因所决定,属于显性遗传。甲、乙分别代表有、无酒窝的男性,丙、丁分别代表有、无酒窝的女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甲与丙结婚,生出的孩子一定都有酒窝
B.若乙与丁结婚,生出的所有孩子都无酒窝
C.若乙与丙结婚,生出的孩子有酒窝的概率为50%
D.若甲与丁结婚,生出一个无酒窝的男孩,则甲的基因型可能是纯合的
1
2
3
4

1
2
3
4
结合题意可知,假设酒窝的相关基因用A、a表示,甲为有酒窝男性,则基因型为AA或Aa,丙为有酒窝女性,基因型为AA或Aa,乙为无酒窝男性,基因型为aa,丁为无酒窝女性,基因型为aa,则甲与丙结婚,若两者基因型均为Aa时,生出的孩子基因型可能为aa,表现为无酒窝,A错误;
乙与丁结婚,生出的孩子基因型均为aa,表现为无酒窝,B正确;
乙与丙结婚,若丙的基因型为AA,则生出的孩子均有酒窝;若丙的基因型为Aa,则生出的孩子有酒窝的概率为50%,C错误;
若甲与丁结婚,生出一个无酒窝的男孩(aa),则甲的基因型只能为Aa,是杂合子,D错误。
4.(2022·全国甲,32节选)已知玉米籽粒的糯和非糯是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为了确定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某研究人员将糯玉米纯合体与非糯玉米纯合体(两种玉米均为雌雄同株)间行种植进行实验,果穗成熟后依据果穗上籽粒的性状,可判断糯与非糯的显隐性。若糯是显性,则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若非糯是显性,则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糯性植株上全为糯性籽粒,非糯植株上既有糯性籽粒又有非糯籽粒
非糯植株上只有非糯籽粒,糯性植株上既有糯性籽粒又有非糯籽粒
课时精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1.(2023·山东济南高三模拟)安达卢西亚鸡的毛色有蓝色、黑色和白点三种,且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下表为相关遗传实验研究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蓝色安达卢西亚鸡的基
因型为Bb,黑色鸡的基
因型为BB
B.蓝色的安达卢西亚鸡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有两种表型
C.黑色安达卢西亚鸡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无白点鸡
D.一只蓝色安达卢西亚母鸡,如不考虑基因重组和突变,则该鸡的一个
次级卵母细胞的毛色基因组成为B或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组别 P F1
1 黑色×蓝色 黑色∶蓝色=1∶1
2 白点×蓝色 蓝色∶白点=1∶1
3 黑色×白点 全为蓝色
根据第3组黑色鸡与白点鸡杂交后代都是蓝色鸡可知,蓝色安达卢西亚鸡的基因型为Bb,则黑色鸡和白点鸡都是纯合子,黑色鸡的基因型为BB或bb,A错误;
蓝色的安达卢西亚鸡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有三种基因型,分别为BB、Bb、bb,表型有白点、蓝色和黑色三种,B错误;
黑色安达卢西亚鸡都是纯合子,让其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只有黑色安达卢西亚鸡,C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一只蓝色安达卢西亚母鸡的基因型为Bb,若不考虑基因重组和突变,则该鸡的一个次级卵母细胞的毛色基因组成为BB或bb,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2023·江苏徐州高三检测)某植物的重瓣花与单瓣花是由常染色体上基因A、a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选用一株单瓣花植株自交,F1中单瓣花和重瓣花各占50%。对F1单瓣花植株进行花粉离体培养后再用秋水仙素处理,获得的全为重瓣花植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植株可能是含A基因花粉败育,a基因花粉育性正常
B.让单瓣花植株每代都自由交配,F3个体中Aa∶aa=1∶7
C.秋水仙素能使纺锤丝断裂,从而抑制着丝粒的分裂
D.花粉离体培养需经历多个阶段,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秋水仙素作用的机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进而引起染色体数目加倍,但秋水仙素不影响着丝粒的分裂,C错误。
紫花豌豆(Aa)自交产生F1,其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其中紫花豌豆的比例为AA∶Aa=1∶2,紫花豌豆自交产生F2,1/3AA自交后代全是紫花,2/3Aa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2/3×(1/4AA+1/2Aa+1/4aa)=1/6AA+1/3Aa+1/6aa,F2中紫花∶白花=5∶1,故白花豌豆所占比例为1/6,B正确。
3.(2023·辽宁抚顺高三期中)豌豆的紫花(A)对白花(a)完全显性,紫花豌豆(Aa)自交产生F1,取F1中紫花豌豆自交产生F2,则F2中白花豌豆的比例是
A.1/4 B.1/6 C.1/8 D.1/9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4.(2023·江苏南通高三模拟)已知玉米的红粒和黄粒是由一对核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某同学用一粒红粒玉米和一粒黄粒玉米种子发育成的植株通过同株授粉和异株授粉实验(如图)探究显性是否为杂合子。则下列哪项结果是显性杂合子的实验结果
①甲、乙植株上红、黄两种玉米种子都存在
②甲、乙植株均只结红玉米种子
③甲植株只结红玉米种子,乙植株结红、黄
两种玉米种子
④甲植株只结红玉米种子,乙植株只结黄玉米种子
A.①或③ B.②或④ C.①或④ D.②或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图中甲植株为自交,乙植株为杂交。逆向假设四种情况,推断实验结果,假设红粒植株为显性纯合子,AA×AA→AA,aa×AA→Aa,均结红粒种子;假设黄粒植株为显性纯合子,aa×aa→aa,AA×aa→Aa,甲植株只结红玉米种子,乙植株只结黄玉米种子;假设红粒植株为显性杂合子,Aa×Aa→A_、aa,aa×Aa→Aa、aa,均结
红粒和黄粒种子;假设黄粒植株为显性杂合
子,aa×aa→aa,Aa×aa→Aa、aa,甲植株
只结红玉米种子,乙植株结红、黄两种玉
米种子。综上所述,①或③符合题意,A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5.已知牛的体色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为红褐色,aa为红色,在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中,雄牛为红褐色,雌牛为红色。现有一群牛,只有AA、Aa两种基因型,其比例为1∶1,且雌∶雄=1∶1。若让该群体的牛分别进行基因型相同的雌雄个体交配和自由交配,则子代的表型及比例分别是
A.基因型相同的雌雄个体交配红褐色∶红色=1∶1;自由交配红褐色∶红色=
4∶5
B.基因型相同的雌雄个体交配红褐色∶红色=5∶1;自由交配红褐色∶红色=
8∶1
C.基因型相同的雌雄个体交配红褐色∶红色=2∶1;自由交配红褐色∶红色=
2∶1
D.基因型相同的雌雄个体交配红褐色∶红色=3∶1;自由交配红褐色∶红色=
3∶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由题意分析可知,该牛群基因型相同的雌雄个体交配后代中AA∶Aa
∶aa=5∶2∶1,Aa的个体中雌雄各半,雌性为红色,雄性为红褐色,故红褐色∶红色=6∶2=3∶1;自由交配的后代中AA∶Aa∶aa=9∶
6∶1,Aa中一半为雌性红色,一半为雄性红褐色,故红褐色∶红色=12∶4=3∶1,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6.闭花受粉植物甲,高茎和矮茎分别受A和a基因控制(完全显性);雌雄同株异花植物乙,其籽粒的颜色黄色与白色分别由Y和y基因控制(完全显性)。两者的遗传均遵循孟德尔定律。自然状态下,间行种植基因型为AA、Aa的植物甲(两者数量之比是1∶2)和间行种植基因型为YY、Yy的植物乙(两者数量之比是1∶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植物甲的F1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3
B.植物乙的F1中白色籽粒所占的比例为1/9
C.植物乙的F1黄色籽粒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2
D.若植物甲含有a的配子1/2致死,则F1中矮茎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9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植物甲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为自交,间行种植基因型为AA、Aa的植物甲(两者数量之比是1∶2),F1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2/3×1/2=1/3,A正确;
植物乙为雌雄同株异花,间行种植基因型为YY、Yy的植物乙(两者数量之比是1∶2),植物乙为自由交配,种群中产生y雌雄配子的概率均为1/3,植物乙的F1中白色籽粒所占的比例为1/9,B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植物乙自由交配,种群中产生Y雌雄配子的概率均为2/3,种群中产生y雌雄配子的概率均为1/3,植物乙的F1中YY占4/9,表现为黄色,Yy占4/9,表现为黄色,yy占1/9表现为白色,所以,黄色籽粒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2,C正确;
若植物甲含有a的配子1/2致死,则Aa产生配子A∶a=2∶1,则F1中矮茎个体aa占2/3×1/3×1/3=2/27,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杂交组合 亲本类型 子代
雌 雄
甲 黄色(♀)×黄色(♂) 黄238 黄230
乙 黄色(♂)×黑色(♀) 黄111,黑110 黄112,黑113
丙 乙组F1黄色自由交配 黄358,黑121 黄243,黑119
二、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个或多个符合题目要求。
7.(2023·湖南邵阳模拟)动物毛色黄色与黑色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且位于常染色体上。已知在含有基因A、a的同源染色体上,有一条染色体带有致死基因,但致死基因的表达会受到性激素的影响。根据下列杂交组合结果判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杂交组合 亲本类型 子代
雌 雄
甲 黄色(♀)×黄色(♂) 黄238 黄230
乙 黄色(♂)×黑色(♀) 黄111,黑110 黄112,黑113
丙 乙组F1黄色自由交配 黄358,黑121 黄243,黑119
A.在黄色与黑色这对相对性状中,黄色是显性性状
B.乙组在遗传学的研究方法中称为测交
C.致死基因为显性基因,与A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D.丙组子代的雄性个体中,含有致死基因的个体约占2/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由杂交组合丙可知基因型为AA的雄性个体死亡。致死基因与A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且雄性激素会促使致死基因的表达,而若致死基因是显性基因,则后代不存在黄色(A_)个体,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8.(2023·山东日照高三模拟)果蝇的长刚毛和短刚毛为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常染色体上的D和d基因控制。短刚毛果蝇不能产生可育配子。现让一较大果蝇种群内的个体进行自由交配,获得的F1中长刚毛与短刚毛的比例约为35∶1,则亲本种群内DD∶Dd∶dd的比值可能是
A.4∶2∶3 B.6∶3∶2
C.13∶4∶1 D.25∶10∶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根据题干信息“让一较大果蝇种群内的个体进行自由交配,获得的F1中长刚毛与短刚毛的比例约为35∶1”,所以dd的比例为1/36,d的基因频率为1/6,则D的基因频率为5/6,由于短刚毛果蝇dd不能产生可育配子,所以d只能由Dd产生,则D的基因频率∶d的基因频率=(DD+1/2Dd)∶1/2Dd=5∶1,则DD∶Dd=2∶1,A、B符合条件。
项目 实验① 实验②
亲代 黑身雌性×灰身雄性 黑身雌性×黑身雄性
子代 黑身雌性∶灰身雄性∶黑身雄性=4∶3∶1 黑身雌性∶灰身雄性=1∶1
9.(2023·河北衡水高三期中)某种昆虫的体色(A、a)有灰身和黑身两种,雌性个体均为黑身,雄性个体有灰身和黑身两种。杂交过程及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项目 实验① 实验②
亲代 黑身雌性×灰身雄性 黑身雌性×黑身雄性
子代 黑身雌性∶灰身雄性∶黑身雄性=4∶3∶1 黑身雌性∶灰身雄性=1∶1
A.由实验可知,控制黑身性状的基因是显性基因
B.实验①中亲代雌雄基因型是Aa和Aa
C.实验①中子代雌、雄个体随机交配,理论上其后代灰身个体比例为1/8
D.若用黑身雄性个体与实验②子代中黑身雌性个体杂交,所产生后代的
表型和比例为黑身雌性∶灰身雄性∶黑身雄性=2∶1∶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某种昆虫雌性个体均为黑身,雄性个体有灰身和黑身两种,实验①子代中,灰身雄性∶黑身雄性=3∶1,说明亲本的基因型为Aa和Aa,雄性中基因型Aa的个体表现为灰身,因此控制黑身性状的基因是隐性基因,A错误,B正确;
实验①中子代雌、雄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均为AA∶Aa∶aa=1∶2∶1,其雌雄配子的种类以及比例都为A∶a=1∶1,因此实验①中子代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后代中AA∶Aa∶aa=1∶2∶1,由于灰身个体只出现在雄性中,因此后代灰身个体比例为3/8,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0.(2023·重庆高三模拟)某植物子叶的颜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为AA的个体呈深绿色,基因型为Aa的个体呈浅绿色,基因型为aa的个体呈黄色,在幼苗阶段死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浅绿色植株自花传粉,其成熟后代的基因型为AA和Aa,且比例为1∶2
B.浅绿色植株与深绿色植株杂交,其后代的表型为深绿色和浅绿色,且比
例为1∶1
C.浅绿色植株连续自交n次,成熟后代中杂合子的概率为1/2n
D.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选择,A基因频率越来越大,a基因频率越来越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浅绿色植株自交,其后代中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Aa∶aa=1∶2∶
1,即深绿色∶浅绿色∶黄色=1∶2∶1,但由于基因型为aa的个体幼苗阶段死亡,在成熟后代中只有AA和Aa,且比例为1∶2,A正确;
若浅绿色植株与深绿色植株杂交,即Aa×AA,则后代中表型及其比例为深绿色(AA)∶浅绿色(Aa)=1∶1,B正确;
浅绿色植株连续自交,即Aa×Aa,成熟后代为AA∶Aa=1∶2,杂合子的概率为2/3,当自交次数为n时,杂合子的概率为2/(2n+1),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由于基因型为aa的个体在自然选择中被淘汰,所以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A的基因频率越来越大,a的基因频率越来越小,D正确。
三、非选择题
11.(2023·河北唐山高三模拟)绝大多数情况下,小麦的一朵小花内只有一个子房,能够结实一粒种子。但科研人员发现并选育出了多子房小麦新类型“n粒型小麦”,其每朵小花可以正常结实多粒种子。科研人员利用纯合小麦品系T(单子房)和纯合小麦品系D(多子房)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杂交实验。品系T的细胞核与细胞质分别来源于小麦和山
羊草。研究发现,与小麦亲缘关系
较远的细胞质(异源细胞质)会抑制
小麦细胞核中某些基因的表达,且
这种效应可以遗传给子代。请分析
回答下列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根据杂交实验可以判断多子房是______性状,多子房和单子房的遗传受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显性

根据杂交实验一和二的实验结果推测,纯合小麦品系T(单子房)和纯合小麦品系D(多子房)正反交结果不同,说明该性状的遗传受到质基因的影响,由于品系T的细胞核与细胞质分别来源于小麦和山羊草,为了排除异源质基因的影响,根据杂交实验二的结果可知,F1均为多子房,根据孟德尔遗传定律可知,多子房是显性性
状,F1自交获得的F2中多子房
和单子房的性状分离比为3∶1,
据此可说明单子房和多子房这
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受一对等位
基因控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杂交实验一中F2的细胞质基因来自品系_____(填“T”或“D”),F1表现为单子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T
异源细胞质抑制了细胞核中多子房基因的表达
质基因具有母系遗传的特性,据此可推测杂交实验一中F2的细胞质基因来自品系T,F1的质基因来源于T,即来自山羊草,据此推测F1为单子房的原因是异源细胞质抑制了细胞核中多子房基因的表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杂交实验一的F2中出现了多子房,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显性纯合子的细胞核基因(多子房基因)的表达(或异源细胞质不会抑制多子房纯合子的细胞核基因的表达)
异源细胞质不会抑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假设相关基因为A和a,杂交实验一的F2中出现了多子房,单子房和多子房的性状分离比为3∶1,即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多子房)∶Aa(单子房)∶aa
(单子房)=1∶2∶1,
可能的原因是异源细
胞质不会抑制显性纯
合子的细胞核基因(多
子房基因)的表达,因
而F2中出现1/4的多子房性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4)写出杂交实验二F2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子房数量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表示,若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和B、b表示,以此类推)
AA∶Aa∶aa=1∶2∶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在杂交实验二中,由于品系D做母本,因此其后代的性状表现不受异源的山羊草质基因的控制,且多子房为显性,因此该实验的F2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多子房)∶Aa(多子房)∶aa(单子房)=1∶2∶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2.科研人员在种植野生型玉米的田间,发现了一株矮秆玉米,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1)将矮秆玉米单株自交得到F1,F1继续自交得到F2,发现F1、F2均为矮秆,表明矮秆性状是_______的变异,从而将其命名为品系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可遗传
将矮秆玉米单株连续自交,子代均为矮秆,表明矮秆性状是可遗传的变异。
①第1、2组杂交所得的F1均为野生型,F2性状分离比均接近________,判断矮秆性状相对于野生型为______性状,推测矮秆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______定律。
(2)将品系M与野生型杂交,进一步研究其遗传规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组别 亲本 F1 F2
1 野生型♀×品系M♂ 野生型 野生型2 397株、矮秆778株
2 品系M♀×野生型♂ 野生型 野生型2 833株、矮秆951株
3∶1
隐性
分离
野生型与品系M进行正反交,F1均为野生型,F2性状分离比均接近3∶1,判断矮秆性状相对于野生型为隐性性状,推测矮秆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为进一步验证上述推测,可用测交实验验证:第1组(或第2组)的F1与品系M杂交,预期结果为野生型∶矮秆=1∶1。
②为进一步验证上述推测,请补充一组杂交实验并预期结果: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组别 亲本 F1 F2
1 野生型♀×品系M♂ 野生型 野生型2 397株、矮秆778株
2 品系M♀×野生型♂ 野生型 野生型2 833株、矮秆951株
第1组(或
第2组)的F1与品系M杂交,预期结果为野生型∶矮秆=1∶1
(3)科研人员另外又发现一个隐性矮秆突变体Y。为确定这两种矮秆基因是否为等位基因,利用品系M和纯合突变体Y进行杂交实验,统计品系M、品系Y、F1、F2不同株高的个体数量,结果如下图所示。
据图可知,F1表型为____________,F2出现了_________现象,据此推测品系M和品系Y中的矮秆基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野生型(高秆)
性状分离
不是一对等位基因(是非等位基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据图可知,F1表型均为株高100 cm和110 cm,即高秆(野生型),F2的株高从40 cm至150 cm均有,表现出性状分离现象,据此推测品系M和品系Y中的矮秆基因不是一对等位基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3.科学家发现了家蚕的一种突变表型—“新缢”蚕,并对这种表型做了遗传分析。请回答下列问题:
(1)新缢蚕是家蚕在幼虫时期,在身体中央的环呈缢缩状(称为新缢环),而非新缢蚕(正常蚕)在幼虫时期中央部位的环无缢缩状态,该环是否缢缩是一对_____性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相对
由题意可知,该环是否缢缩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是一对相对性状。
(2)科学家将黑缟斑新缢蚕和普通斑正常蚕进行_____,获得的F1进行雌雄个体交配,得到F2。对F2个体的性状进行统计,结果如表格所示。
F2中正常蚕与新缢蚕的性状分离比约为______,可知新缢蚕是由_____对基因控制的____性性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杂交
3∶1


性状 黑缟斑正常蚕 黑缟斑新缢蚕 普通斑正常蚕
个体数(个) 653 322 326
科学家将黑缟斑新缢蚕和普通斑正常蚕进行杂交,获得的F1进行雌雄个体交配,得到F2。F2中正常蚕与新缢蚕的性状分离比约为(653+326)∶322≈3∶1,可知新缢蚕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且新缢蚕是隐性性状,正常蚕为显性性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在F2中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比例为_____,黑缟斑基因与新缢蚕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1
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完全连锁)
分析F2可知,黑缟斑∶普通斑=(653+322)∶326≈3∶1,说明黑缟斑和普通斑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黑缟斑为显性性状。设黑缟斑由A基因控制,普通斑由a基因控制,正常蚕由B基因控制,新缢蚕由b基因控制,则F1的基因型为AaBb,根据F2中黑缟斑正常蚕∶黑缟斑新缢蚕∶普通斑正常蚕=2∶1∶1可知,A黑缟斑基因和b新缢蚕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表现为连锁,同时a和B基因连锁,F1产生的配子为Ab∶aB=1∶1,所以F2中纯合子为AAbb和aaBB,所占比例为1/2×1/2+1/2×1/2=1/2,故杂合子也占1/2,所以在F2中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比例为1∶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4)将F1中的雄蚕与普通斑新缢蚕的雌蚕进行杂交,预期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子代出现了几只普通斑新缢蚕和____________蚕,出现普通斑新缢蚕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黑缟斑正常
黑缟斑新缢蚕∶普通斑正常蚕=1∶1
数分裂Ⅰ前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互换,形成了同时含有普通斑基因、新缢蚕基因的染色体,含有该染色体的精子与母本卵细胞结合,受精卵发育形成了普通斑新缢蚕个体
F1中的雄蚕在减
将F1中的雄蚕AaBb与普通斑新缢蚕aabb的雌蚕进行杂交,由于AaBb产生的配子为Ab∶aB=1∶1,故杂交后代基因型为Aabb∶aaBb=1∶1,性状分离比为黑缟斑新缢蚕∶普通斑正常蚕=1∶1。若F1中的雄蚕在减数分裂Ⅰ前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互换,则会形成同时含有普通斑基因、新缢蚕基因的染色体和同时含有黑缟斑基因和正常蚕基因的染色体,含有该染色体的精子与母本卵细胞结合,受精卵发育会形成普通斑新缢蚕个体和黑缟斑正常个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5)研究发现,家蚕的龙角基因可以导致家蚕蛹出现瘤,黑缟斑基因可以抑制龙角基因,如果家蚕发育到蛹才发现瘤,是养蚕业的损失。人们希望在幼虫期就能诊断出将来的蛹是否长瘤。家蚕在幼虫的第四次蜕皮后才会形成黑缟斑,而在幼虫初期便有了新缢环的表型。综合上述信息,提出在幼虫初期筛选黑缟斑个体的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通过分析F2中个体的性状可知,具有新缢环的家蚕一定具有黑缟斑,可以用幼虫出现新缢环的性状,筛选出黑缟斑个体
黑缟斑基因A和新缢蚕基因b在一条染色体上,表现为连锁,结合F2中个体的性状可知,具有新缢环的家蚕一定具有黑缟斑,所以可以用幼虫出现新缢环的性状,筛选出黑缟斑个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第2课时 基因分离定律基础题型突破
课标要求 阐明有性生殖中基因的分离使得子代的基因型和表型有多种可能,并可由此预测子代的遗传性状。
题型一 显、隐性性状的判断
基本模型
1.根据子代性状判断
2.根据遗传系谱图进行判断
3.合理设计杂交实验进行判断
典例突破1 玉米的甜和非甜是一对相对性状,随机取非甜玉米和甜玉米进行间行种植,其中一定能够判断甜和非甜的显隐性关系的是(  )
答案 C
解析 A中当非甜和甜玉米都是纯合子时,不能判断显隐性关系,A错误;B中当其中有一个植株是杂合子时,不能判断显隐性关系,B错误;C中非甜与甜玉米杂交,若后代只出现一种性状,则该性状为显性性状;若出现两种性状,则说明非甜和甜玉米中有一个是杂合子,有一个是隐性纯合子,此时非甜玉米自交,若出现性状分离,说明非甜是显性性状,若没有出现性状分离,则说明非甜玉米是隐性纯合子,C正确;D中若后代有两种性状,则不能判断显隐性关系,D错误。
题型二 纯合子与杂合子的判断
基本模型
特别提醒 鉴定某生物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当被测个体是动物时,常采用测交法;当被测个体是植物时,上述四种方法均可,其中最简便的方法为自交法。
典例突破2 番茄的红果色(R)对黄果色(r)为显性。以下关于一株结红果的番茄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可通过与红果纯合子杂交来鉴定
B.不能通过该红果自交来鉴定
C.可通过与黄果纯合子杂交来鉴定
D.不能通过与红果杂合子杂交来鉴定
答案 C
解析 该红果植株与红果纯合子(RR)杂交后代都是红果(R_),所以不能通过与红果纯合子杂交来鉴定该红果植株是否是纯合子,A错误。能通过该红果植株自交来鉴定,如果后代都是红果,则其是纯合子;如果后代有红果也有黄果,则其是杂合子,B错误。能通过与黄果纯合子(rr)杂交来鉴定该红果植株是否是纯合子,如果后代都是红果,则其是纯合子;如果后代有红果也有黄果,则其是杂合子,C正确。能通过与红果杂合子杂交来鉴定该红果植株是否是纯合子,D正确。
题型三 基因型、表型的推断
基本模型
1.由亲代推断子代的基因型与表型(正推型)
亲本 子代基因型 子代表型
AA×AA AA 全为显性
AA×Aa AA∶Aa=1∶1 全为显性
AA×aa Aa 全为显性
Aa×Aa AA∶Aa∶aa=1∶2∶1 显性∶隐性=3∶1
Aa×aa Aa∶aa=1∶1 显性∶隐性=1∶1
aa×aa aa 全为隐性
2.由子代推断亲代的基因型(逆推型)
(1)基因填充法:根据亲代表型→写出能确定的基因(如显性性状的基因型用A_表示)→根据子代一对基因分别来自两个亲本→推知亲代未知基因。若亲代为隐性性状,基因型只能是aa。
(2)隐性突破法:如果子代中有隐性个体,则亲代基因型中必定含有一个a基因,然后再根据亲代的表型作出进一步推断。
(3)根据分离定律中规律性比值直接判断(用基因B、b表示)
后代显隐性比值 双亲类型 结合方式
显性∶隐性=3∶1 都是杂合子 Bb×Bb→3B_∶1bb
显性∶隐性=1∶1 测交类型 Bb×bb→1Bb∶1bb
只有显性性状 至少一方为显性纯合子 BB×BB或BB×Bb或BB×bb
只有隐性性状 一定都是隐性纯合子 bb×bb→bb
典例突破3 某植物的红花与白花是一对相对性状,且是由单基因(A、a)控制的完全显性遗传,现有一株红花植株和一株白花植株作实验材料,设计如表所示实验方案以鉴别两植株的基因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选择的亲本及杂交方式 预测子代表型 推测亲代基因型
第一组∶红花自交 出现性状分离 ③
① ④
第二组∶红花×白花 全为红花 AA×aa
② ⑤
A.根据第一组中的①和④可以判断红花对白花为显性
B.③的含义是Aa
C.②的含义是红花∶白花=1∶1,⑤为Aa×aa
D.①的含义是全为红花,④可能为AA
答案 A
解析 据表格可知,第一组中的①应为不发生性状分离(全为红花),红花植株可能是显性纯合子(AA)也可能是隐性纯合子(aa),故根据第一组中的①和④不可以判断红花对白花为显性,A错误,D正确;红花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红花对白花为显性,且亲本红花为杂合子Aa,B正确;②应为红花∶白花=1∶1,为测交比例,故⑤为Aa×aa,C正确。
典例突破4 番茄果实的颜色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下表是关于番茄果实颜色的3个杂交实验及其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实验组 亲本表型 F1的表型和植株数目
红果(个) 黄果(个)
1 红果×黄果 492 504
2 红果×黄果 997 0
3 红果×红果 1 511 508
A.番茄的果实颜色中,黄色为显性性状
B.实验组1的亲本基因型:红果为AA,黄果为aa
C.实验组2的F1红果番茄均为杂合子
D.实验组3的F1中黄果番茄的基因型可能是Aa或AA
答案 C
解析 由实验组2或实验组3可知红果为显性性状,A错误;实验组1的亲本基因型:红果为Aa、黄果为aa,B错误;实验组2的亲本基因型:红果为AA、黄果为aa,F1红果番茄均为杂合子,基因型为Aa,C正确;实验组3的F1中黄果番茄的基因型是aa,D错误。
题型四 分离定律的概率计算(含自交与自由交配)
基本模型
1.用经典公式或分离比计算
(1)概率=×100%。
(2)根据分离比计算
AA、aa出现的概率各是,Aa出现的概率是,显性性状出现的概率是,隐性性状出现的概率是,显性性状中杂合子的概率是。
2.根据配子概率计算
(1)先计算亲本产生每种配子的概率。
(2)根据题目要求用相关的两种(♀、♂)配子的概率相乘,即可得出某一基因型的个体的概率。
(3)计算表型概率时,将相同表型的个体的概率相加即可。
3.自交的概率计算
(1)杂合子Dd连续自交n代(如图1),杂合子比例为(1/2)n,纯合子比例为1-(1/2)n,显性纯合子比例=隐性纯合子比例=[1-(1/2)n]×1/2。纯合子、杂合子所占比例的坐标曲线如图2所示:
(2)杂合子(Aa)连续自交,且逐代淘汰隐性个体,自交n代后,显性个体中,纯合子比例为(2n-1)/(2n+1),杂合子比例为2/(2n+1)。如图所示:
4.自由交配的概率计算
如某种生物的基因型AA占1/3,Aa占2/3,个体间可以自由交配,求后代中基因型和表型的概率。
(1)列举法
基因型(♂、♀) 1/3AA 2/3Aa
1/3AA 1/9AA 1/9AA、1/9Aa
2/3Aa 1/9AA、1/9Aa 1/9AA、2/9Aa、1/9aa
结果:子代基因型及概率为4/9AA、4/9Aa、1/9aa,子代表型及概率为8/9A_、1/9aa
(2)配子法
结果:子代基因型及概率为4/9AA、4/9Aa、1/9aa,子代表型及概率为8/9A_、1/9aa。
(3)遗传平衡法
先根据“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它的纯合子基因型概率+(1/2)杂合子基因型频率”推知,子代中A的基因频率=1/3+1/2×2/3=2/3,a的基因频率=1-2/3=1/3。然后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aa的基因型频率=a基因频率的平方=(1/3)2=1/9,AA的基因型频率=A基因频率的平方=(2/3)2=4/9,Aa的基因型频率=2×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2×2/3×1/3=4/9。子代表型及概率为8/9A_、1/9aa。
典例突破5 (2023·济南高三模拟)假设羊的毛色遗传由一对基因控制,黑色(B)对白色(b)为显性。一个随机交配多代的羊群中,白毛和黑毛的基因频率各占一半,现需对羊群进行人工选择,逐代淘汰白色个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淘汰前,该羊群中黑色个体数量多于白色个体数量
B.白色羊至少要淘汰2代,才能使b基因频率下降到25%
C.白色个体连续淘汰2代,羊群中Bb的比例为2/3
D.若每代均不淘汰,不论交配多少代,羊群中纯合子的比例均为1/2
答案 C
解析 淘汰前,该羊群中白毛和黑毛的基因频率各占一半,黑色个体数量(B_)所占比例为×+2××=,多于白色个体数量,A正确;淘汰一次后,BB∶Bb=1∶2,再自由交配一次,BB∶Bb∶bb=4∶4∶1,淘汰掉bb,BB∶Bb=1∶1,b的基因频率是1/2×1/2=1/4,羊群中Bb的比例为1/2,B正确,C错误;若每代均不淘汰,不论交配多少代,基因频率不变,羊群中纯合子的比例均为1/2,D正确。
典例突破6 (不定项)黄瓜植株中含有一对等位基因E和e,其中E基因纯合的植株不能产生卵细胞,而e基因纯合的植株产生的花粉不能正常发育,杂合子植株完全正常。现以若干基因型为Ee的黄瓜植株为亲本,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如果每代均自由交配直至F2,则F2植株中EE植株所占比例为
B.如果每代均自由交配直至F2,则F2植株中正常植株所占比例为
C.如果每代均自交直至F2,则F2植株中正常植株所占比例为
D.如果每代均自交直至F2,则F2植株中ee植株所占比例为
答案 ABD
解析 基因型为Ee的个体自交后代F1的基因型及比例是EE∶Ee∶ee=1∶2∶1,F1进行自由交配时,由于E基因纯合的植株不能产生卵细胞,则产生的雌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E∶e=1∶2,由于ee植株产生的花粉不能正常发育,则产生的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E∶e=2∶1,则F2中,ee的基因型频率=×=,EE的基因型频率=×=,正常植株Ee所占比例为1--=,A、B错误;E基因纯合的植株不能产生卵细胞,而e基因纯合的植株花粉不能正常发育,因此每代中只有Ee可以自交,因此F2植株中正常植株Ee所占比例为,C正确;如果每代均自交直至F2,则F2植株有EE∶Ee∶ee=1∶2∶1,其中ee植株所占比例为,D错误。
1.(2022·浙江6月选考,9)番茄的紫茎对绿茎为完全显性。欲判断一株紫茎番茄是否为纯合子,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  )
A.让该紫茎番茄自交
B.与绿茎番茄杂交
C.与纯合紫茎番茄杂交
D.与杂合紫茎番茄杂交
答案 C
解析 设相关基因为A、a,紫茎为显性,令其自交,若为纯合子,则子代全为紫茎,若为杂合子,子代发生性状分离,会出现绿茎,A不符合题意;可通过与绿茎纯合子(aa)杂交来鉴定,如果后代都是紫茎,则是纯合子;如果后代有紫茎也有绿茎,则是杂合子,B不符合题意;与紫茎纯合子(AA)杂交后代都是紫茎,故不能通过与紫茎纯合子杂交来鉴定,C符合题意;通过与紫茎杂合子(Aa)杂交,如果后代都是紫茎,则是纯合子;如果后代有紫茎也有绿茎,则是杂合子,D不符合题意。
2.(经典高考题)用基因型为Aa的小麦分别进行连续自交、随机交配、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根据各代Aa基因型频率绘制曲线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曲线Ⅱ的F3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
B.曲线Ⅲ的F2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
C.曲线Ⅳ的Fn中纯合子的比例比上一代增加(1/2)n+1
D.曲线Ⅰ和Ⅳ的各子代间A和a的基因频率始终相等
答案 C
解析 曲线Ⅱ是随机交配并淘汰aa的曲线,F2(1/2AA+1/2Aa)随机交配以后,得到F3为9/16AA+6/16Aa+1/16aa,淘汰掉aa以后,比例是3/5AA+2/5Aa,A正确;曲线Ⅲ是自交并淘汰aa的曲线,Aa自交得1/4AA+1/2Aa+1/4aa,淘汰掉aa后,则基因型比例是1/3AA+2/3Aa,如果自交则其后代是1/3AA+2/3(1/4AA+1/2Aa+1/4aa),淘汰掉aa以后,得到的后代是3/5AA+2/5Aa,Aa所占的比例是0.4,B正确;曲线Ⅳ是自交的结果,在Fn中纯合子的比例是1-(1/2)n,则比上一代Fn-1增加的数值是1-(1/2)n-[1-(1/2)n-1]=(1/2)n,C错误;连续自交和随机交配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都是1/2,所以Ⅰ和Ⅳ符合,但连续自交的结果是纯合子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杂合子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而随机交配后代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不再改变,所以Ⅰ是随机交配的结果,Ⅳ 是自交的结果。连续自交和随机交配这两者都不存在选择,所以不会发生A和a的基因频率改变,D正确。
3.(2021·湖北,4)浅浅的小酒窝,笑起来像花儿一样美。酒窝是由人类常染色体的单基因所决定,属于显性遗传。甲、乙分别代表有、无酒窝的男性,丙、丁分别代表有、无酒窝的女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甲与丙结婚,生出的孩子一定都有酒窝
B.若乙与丁结婚,生出的所有孩子都无酒窝
C.若乙与丙结婚,生出的孩子有酒窝的概率为50%
D.若甲与丁结婚,生出一个无酒窝的男孩,则甲的基因型可能是纯合的
答案 B
解析 结合题意可知,假设酒窝的相关基因用A、a表示,甲为有酒窝男性,则基因型为AA或Aa,丙为有酒窝女性,基因型为AA或Aa,乙为无酒窝男性,基因型为aa,丁为无酒窝女性,基因型为aa,则甲与丙结婚,若两者基因型均为Aa时,生出的孩子基因型可能为aa,表现为无酒窝,A错误;乙与丁结婚,生出的孩子基因型均为aa,表现为无酒窝,B正确;乙与丙结婚,若丙的基因型为AA,则生出的孩子均有酒窝;若丙的基因型为Aa,则生出的孩子有酒窝的概率为50%,C错误;若甲与丁结婚,生出一个无酒窝的男孩(aa),则甲的基因型只能为Aa,是杂合子,D错误。
4.(2022·全国甲,32节选)已知玉米籽粒的糯和非糯是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为了确定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某研究人员将糯玉米纯合体与非糯玉米纯合体(两种玉米均为雌雄同株)间行种植进行实验,果穗成熟后依据果穗上籽粒的性状,可判断糯与非糯的显隐性。若糯是显性,则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非糯是显性,则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糯性植株上全为糯性籽粒,非糯植株上既有糯性籽粒又有非糯籽粒 非糯植株上只有非糯籽粒,糯性植株上既有糯性籽粒又有非糯籽粒
课时精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1.(2023·山东济南高三模拟)安达卢西亚鸡的毛色有蓝色、黑色和白点三种,且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下表为相关遗传实验研究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组别 P F1
1 黑色×蓝色 黑色∶蓝色=1∶1
2 白点×蓝色 蓝色∶白点=1∶1
3 黑色×白点 全为蓝色
A.蓝色安达卢西亚鸡的基因型为Bb,黑色鸡的基因型为BB
B.蓝色的安达卢西亚鸡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有两种表型
C.黑色安达卢西亚鸡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无白点鸡
D.一只蓝色安达卢西亚母鸡,如不考虑基因重组和突变,则该鸡的一个次级卵母细胞的毛色基因组成为B或b
答案 C
解析 根据第3组黑色鸡与白点鸡杂交后代都是蓝色鸡可知,蓝色安达卢西亚鸡的基因型为Bb,则黑色鸡和白点鸡都是纯合子,黑色鸡的基因型为BB或bb,A错误;蓝色的安达卢西亚鸡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有三种基因型,分别为BB、Bb、bb,表型有白点、蓝色和黑色三种,B错误;黑色安达卢西亚鸡都是纯合子,让其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只有黑色安达卢西亚鸡,C正确;一只蓝色安达卢西亚母鸡的基因型为Bb,若不考虑基因重组和突变,则该鸡的一个次级卵母细胞的毛色基因组成为BB或bb,D错误。
2.(2023·江苏徐州高三检测)某植物的重瓣花与单瓣花是由常染色体上基因A、a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选用一株单瓣花植株自交,F1中单瓣花和重瓣花各占50%。对F1单瓣花植株进行花粉离体培养后再用秋水仙素处理,获得的全为重瓣花植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植株可能是含A基因花粉败育,a基因花粉育性正常
B.让单瓣花植株每代都自由交配,F3个体中Aa∶aa=1∶7
C.秋水仙素能使纺锤丝断裂,从而抑制着丝粒的分裂
D.花粉离体培养需经历多个阶段,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答案 C
解析 秋水仙素作用的机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进而引起染色体数目加倍,但秋水仙素不影响着丝粒的分裂,C错误。
3.(2023·辽宁抚顺高三期中)豌豆的紫花(A)对白花(a)完全显性,紫花豌豆(Aa)自交产生F1,取F1中紫花豌豆自交产生F2,则F2中白花豌豆的比例是(  )
A.1/4 B.1/6 C.1/8 D.1/9
答案 B
解析 紫花豌豆(Aa)自交产生F1,其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其中紫花豌豆的比例为AA∶Aa=1∶2,紫花豌豆自交产生F2,1/3AA自交后代全是紫花,2/3Aa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2/3×(1/4AA+1/2Aa+1/4aa)=1/6AA+1/3Aa+1/6aa,F2中紫花∶白花=5∶1,故白花豌豆所占比例为1/6,B正确。
4.(2023·江苏南通高三模拟)已知玉米的红粒和黄粒是由一对核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某同学用一粒红粒玉米和一粒黄粒玉米种子发育成的植株通过同株授粉和异株授粉实验(如图)探究显性是否为杂合子。则下列哪项结果是显性杂合子的实验结果(  )
①甲、乙植株上红、黄两种玉米种子都存在
②甲、乙植株均只结红玉米种子
③甲植株只结红玉米种子,乙植株结红、黄两种玉米种子
④甲植株只结红玉米种子,乙植株只结黄玉米种子
A.①或③ B.②或④
C.①或④ D.②或③
答案 A
解析 图中甲植株为自交,乙植株为杂交。逆向假设四种情况,推断实验结果,假设红粒植株为显性纯合子,AA×AA→AA,aa×AA→Aa,均结红粒种子;假设黄粒植株为显性纯合子,aa×aa→aa,AA×aa→Aa,甲植株只结红玉米种子,乙植株只结黄玉米种子;假设红粒植株为显性杂合子,Aa×Aa→A_、aa,aa×Aa→Aa、aa,均结红粒和黄粒种子;假设黄粒植株为显性杂合子,aa×aa→aa,Aa×aa→Aa、aa,甲植株只结红玉米种子,乙植株结红、黄两种玉米种子。综上所述,①或③符合题意,A正确。
5.已知牛的体色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为红褐色,aa为红色,在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中,雄牛为红褐色,雌牛为红色。现有一群牛,只有AA、Aa两种基因型,其比例为1∶1,且雌∶雄=1∶1。若让该群体的牛分别进行基因型相同的雌雄个体交配和自由交配,则子代的表型及比例分别是(  )
A.基因型相同的雌雄个体交配红褐色∶红色=1∶1;自由交配红褐色∶红色=4∶5
B.基因型相同的雌雄个体交配红褐色∶红色=5∶1;自由交配红褐色∶红色=8∶1
C.基因型相同的雌雄个体交配红褐色∶红色=2∶1;自由交配红褐色∶红色=2∶1
D.基因型相同的雌雄个体交配红褐色∶红色=3∶1;自由交配红褐色∶红色=3∶1
答案 D
解析 由题意分析可知,该牛群基因型相同的雌雄个体交配后代中AA∶Aa∶aa=5∶2∶1,Aa的个体中雌雄各半,雌性为红色,雄性为红褐色,故红褐色∶红色=6∶2=3∶1;自由交配的后代中AA∶Aa∶aa=9∶6∶1,Aa中一半为雌性红色,一半为雄性红褐色,故红褐色∶红色=12∶4=3∶1,D正确。
6.闭花受粉植物甲,高茎和矮茎分别受A和a基因控制(完全显性);雌雄同株异花植物乙,其籽粒的颜色黄色与白色分别由Y和y基因控制(完全显性)。两者的遗传均遵循孟德尔定律。自然状态下,间行种植基因型为AA、Aa的植物甲(两者数量之比是1∶2)和间行种植基因型为YY、Yy的植物乙(两者数量之比是1∶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植物甲的F1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3
B.植物乙的F1中白色籽粒所占的比例为1/9
C.植物乙的F1黄色籽粒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2
D.若植物甲含有a的配子1/2致死,则F1中矮茎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9
答案 D
解析 植物甲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为自交,间行种植基因型为AA、Aa的植物甲(两者数量之比是1∶2),F1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2/3×1/2=1/3,A正确;植物乙为雌雄同株异花,间行种植基因型为YY、Yy的植物乙(两者数量之比是1∶2),植物乙为自由交配,种群中产生y雌雄配子的概率均为1/3,植物乙的F1中白色籽粒所占的比例为1/9,B正确;植物乙自由交配,种群中产生Y雌雄配子的概率均为2/3,种群中产生y雌雄配子的概率均为1/3,植物乙的F1中YY占4/9,表现为黄色,Yy占4/9,表现为黄色,yy占1/9表现为白色,所以,黄色籽粒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2,C正确;若植物甲含有a的配子1/2致死,则Aa产生配子A∶a=2∶1,则F1中矮茎个体aa占2/3×1/3×1/3=2/27,D错误。
二、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个或多个符合题目要求。
7.(2023·湖南邵阳高三模拟)动物毛色黄色与黑色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且位于常染色体上。已知在含有基因A、a的同源染色体上,有一条染色体带有致死基因,但致死基因的表达会受到性激素的影响。根据下列杂交组合结果判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杂交组合 亲本类型 子代
雌 雄
甲 黄色(♀)×黄色(♂) 黄238 黄230
乙 黄色(♂)×黑色(♀) 黄111,黑110 黄112,黑113
丙 乙组F1黄色自由交配 黄358,黑121 黄243,黑119
A.在黄色与黑色这对相对性状中,黄色是显性性状
B.乙组在遗传学的研究方法中称为测交
C.致死基因为显性基因,与A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D.丙组子代的雄性个体中,含有致死基因的个体约占2/3
答案 C
解析 由杂交组合丙可知基因型为AA的雄性个体死亡。致死基因与A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且雄性激素会促使致死基因的表达,而若致死基因是显性基因,则后代不存在黄色(A_)个体,C错误。
8.(2023·山东日照高三模拟)果蝇的长刚毛和短刚毛为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常染色体上的D和d基因控制。短刚毛果蝇不能产生可育配子。现让一较大果蝇种群内的个体进行自由交配,获得的F1中长刚毛与短刚毛的比例约为35∶1,则亲本种群内DD∶Dd∶dd的比值可能是(  )
A.4∶2∶3 B.6∶3∶2
C.13∶4∶1 D.25∶10∶1
答案 AB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让一较大果蝇种群内的个体进行自由交配,获得的F1中长刚毛与短刚毛的比例约为35∶1”,所以dd的比例为1/36,d的基因频率为1/6,则D的基因频率为5/6,由于短刚毛果蝇dd不能产生可育配子,所以d只能由Dd产生,则D的基因频率∶d的基因频率=(DD+1/2Dd)∶1/2Dd=5∶1,则DD∶Dd=2∶1,A、B符合条件。
9.(2023·河北衡水高三期中)某种昆虫的体色(A、a)有灰身和黑身两种,雌性个体均为黑身,雄性个体有灰身和黑身两种。杂交过程及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项目 实验① 实验②
亲代 黑身雌性×灰身雄性 黑身雌性×黑身雄性
子代 黑身雌性∶灰身雄性∶黑身雄性=4∶3∶1 黑身雌性∶灰身雄性=1∶1
A.由实验可知,控制黑身性状的基因是显性基因
B.实验①中亲代雌雄基因型是Aa和Aa
C.实验①中子代雌、雄个体随机交配,理论上其后代灰身个体比例为1/8
D.若用黑身雄性个体与实验②子代中黑身雌性个体杂交,所产生后代的表型和比例为黑身雌性∶灰身雄性∶黑身雄性=2∶1∶1
答案 BD
解析 某种昆虫雌性个体均为黑身,雄性个体有灰身和黑身两种,实验①子代中,灰身雄性∶黑身雄性=3∶1,说明亲本的基因型为Aa和Aa,雄性中基因型Aa的个体表现为灰身,因此控制黑身性状的基因是隐性基因,A错误,B正确;实验①中子代雌、雄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均为AA∶Aa∶aa=1∶2∶1,其雌雄配子的种类以及比例都为A∶a=1∶1,因此实验①中子代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后代中AA∶Aa∶aa=1∶2∶1,由于灰身个体只出现在雄性中,因此后代灰身个体比例为3/8,C错误。
10.(2023·重庆高三模拟)某植物子叶的颜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为AA的个体呈深绿色,基因型为Aa的个体呈浅绿色,基因型为aa的个体呈黄色,在幼苗阶段死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浅绿色植株自花传粉,其成熟后代的基因型为AA和Aa,且比例为1∶2
B.浅绿色植株与深绿色植株杂交,其后代的表型为深绿色和浅绿色,且比例为1∶1
C.浅绿色植株连续自交n次,成熟后代中杂合子的概率为1/2n
D.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选择,A基因频率越来越大,a基因频率越来越小
答案 ABD
解析 浅绿色植株自交,其后代中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Aa∶aa=1∶2∶1,即深绿色∶浅绿色∶黄色=1∶2∶1,但由于基因型为aa的个体幼苗阶段死亡,在成熟后代中只有AA和Aa,且比例为1∶2,A正确;若浅绿色植株与深绿色植株杂交,即Aa×AA,则后代中表型及其比例为深绿色(AA)∶浅绿色(Aa)=1∶1,B正确;浅绿色植株连续自交,即Aa×Aa,成熟后代为AA∶Aa=1∶2,杂合子的概率为2/3,当自交次数为n时,杂合子的概率为2/(2n+1),C错误;由于基因型为aa的个体在自然选择中被淘汰,所以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A的基因频率越来越大,a的基因频率越来越小,D正确。
三、非选择题
11.(2023·河北唐山高三模拟)绝大多数情况下,小麦的一朵小花内只有一个子房,能够结实一粒种子。但科研人员发现并选育出了多子房小麦新类型“n粒型小麦”,其每朵小花可以正常结实多粒种子。科研人员利用纯合小麦品系T(单子房)和纯合小麦品系D(多子房)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杂交实验。品系T的细胞核与细胞质分别来源于小麦和山羊草。研究发现,与小麦亲缘关系较远的细胞质(异源细胞质)会抑制小麦细胞核中某些基因的表达,且这种效应可以遗传给子代。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杂交实验可以判断多子房是____________性状,多子房和单子房的遗传受_______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
(2)杂交实验一中F2的细胞质基因来自品系____________(填“T”或“D”),F1表现为单子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杂交实验一的F2中出现了多子房,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杂交实验二F2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若子房数量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表示,若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和B、b表示,以此类推)
答案 (1)显性 一 (2)T 异源细胞质抑制了细胞核中多子房基因的表达 (3)异源细胞质不会抑制显性纯合子的细胞核基因(多子房基因)的表达(或异源细胞质不会抑制多子房纯合子的细胞核基因的表达) (4)AA∶Aa∶aa=1∶2∶1
解析 (1)根据杂交实验一和二的实验结果推测,纯合小麦品系T(单子房)和纯合小麦品系D(多子房)正反交结果不同,说明该性状的遗传受到质基因的影响,由于品系T的细胞核与细胞质分别来源于小麦和山羊草,为了排除异源质基因的影响,根据杂交实验二的结果可知,F1均为多子房,根据孟德尔遗传定律可知,多子房是显性性状,F1自交获得的F2中多子房和单子房的性状分离比为3∶1,据此可说明单子房和多子房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2)质基因具有母系遗传的特性,据此可推测杂交实验一中F2的细胞质基因来自品系T,F1的质基因来源于T,即来自山羊草,据此推测F1为单子房的原因是异源细胞质抑制了细胞核中多子房基因的表达。(3)假设相关基因为A和a,杂交实验一的F2中出现了多子房,单子房和多子房的性状分离比为3∶1,即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多子房)∶Aa(单子房)∶aa(单子房)=1∶2∶1,可能的原因是异源细胞质不会抑制显性纯合子的细胞核基因(多子房基因)的表达,因而F2中出现1/4的多子房性状。(4)在杂交实验二中,由于品系D做母本,因此其后代的性状表现不受异源的山羊草质基因的控制,且多子房为显性,因此该实验的F2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多子房)∶Aa(多子房)∶aa(单子房)=1∶2∶1。
12.科研人员在种植野生型玉米的田间,发现了一株矮秆玉米,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1)将矮秆玉米单株自交得到F1,F1继续自交得到F2,发现F1、F2均为矮秆,表明矮秆性状是______的变异,从而将其命名为品系M。
(2)将品系M与野生型杂交,进一步研究其遗传规律。
组别 亲本 F1 F2
1 野生型♀×品系M♂ 野生型 野生型2 397株、矮秆778株
2 品系M♀×野生型♂ 野生型 野生型2 833株、矮秆951株
①第1、2组杂交所得的F1均为野生型,F2性状分离比均接近________,判断矮秆性状相对于野生型为________性状,推测矮秆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________定律。
②为进一步验证上述推测,请补充一组杂交实验并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研人员另外又发现一个隐性矮秆突变体Y。为确定这两种矮秆基因是否为等位基因,利用品系M和纯合突变体Y进行杂交实验,统计品系M、品系Y、F1、F2不同株高的个体数量,结果如下图所示。
据图可知,F1表型为________,F2出现了______________现象,据此推测品系M和品系Y中的矮秆基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可遗传 
(2)①3∶1 隐性 分离 ②第1组(或第2组)的F1与品系M杂交,预期结果为野生型∶矮秆=1∶1 
(3)野生型(高秆) 性状分离 不是一对等位基因(是非等位基因)
解析 (1)将矮秆玉米单株连续自交,子代均为矮秆,表明矮秆性状是可遗传的变异。(2)①野生型与品系M进行正反交,F1均为野生型,F2性状分离比均接近3∶1,判断矮秆性状相对于野生型为隐性性状,推测矮秆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②为进一步验证上述推测,可用测交实验验证:第1组(或第2组)的F1与品系M杂交,预期结果为野生型∶矮秆=1∶1。(3)据图可知,F1表型均为株高100 cm和110 cm,即高秆(野生型),F2的株高从40 cm至
150 cm均有,表现出性状分离现象,据此推测品系M和品系Y中的矮秆基因不是一对等位基因。
13.科学家发现了家蚕的一种突变表型—“新缢”蚕,并对这种表型做了遗传分析。请回答下列问题:
(1)新缢蚕是家蚕在幼虫时期,在身体中央的环呈缢缩状(称为新缢环),而非新缢蚕(正常蚕)在幼虫时期中央部位的环无缢缩状态,该环是否缢缩是一对________性状。
(2)科学家将黑缟斑新缢蚕和普通斑正常蚕进行________,获得的F1进行雌雄个体交配,得到F2。对F2个体的性状进行统计,结果如表格所示。
性状 黑缟斑 正常蚕 黑缟斑 新缢蚕 普通斑 正常蚕
个体数(个) 653 322 326
F2中正常蚕与新缢蚕的性状分离比约为________,可知新缢蚕是由________对基因控制的________性性状。
(3)在F2中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黑缟斑基因与新缢蚕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F1中的雄蚕与普通斑新缢蚕的雌蚕进行杂交,预期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如果子代出现了几只普通斑新缢蚕和__________________蚕,出现普通斑新缢蚕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研究发现,家蚕的龙角基因可以导致家蚕蛹出现瘤,黑缟斑基因可以抑制龙角基因,如果家蚕发育到蛹才发现瘤,是养蚕业的损失。人们希望在幼虫期就能诊断出将来的蛹是否长瘤。家蚕在幼虫的第四次蜕皮后才会形成黑缟斑,而在幼虫初期便有了新缢环的表型。综合上述信息,提出在幼虫初期筛选黑缟斑个体的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相对 (2)杂交 3∶1 一 隐
(3)1∶1 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完全连锁) (4)黑缟斑新缢蚕∶普通斑正常蚕=1∶1 黑缟斑正常 F1中的雄蚕在减数分裂Ⅰ前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互换,形成了同时含有普通斑基因、新缢蚕基因的染色体,含有该染色体的精子与母本卵细胞结合,受精卵发育形成了普通斑新缢蚕个体 (5)通过分析F2中个体的性状可知,具有新缢环的家蚕一定具有黑缟斑,可以用幼虫出现新缢环的性状,筛选出黑缟斑个体
解析 (1)由题意可知,该环是否缢缩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是一对相对性状。(2)科学家将黑缟斑新缢蚕和普通斑正常蚕进行杂交,获得的F1进行雌雄个体交配,得到F2。F2中正常蚕与新缢蚕的性状分离比约为(653+326)∶322≈3∶1,可知新缢蚕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且新缢蚕是隐性性状,正常蚕为显性性状。(3)分析F2可知,黑缟斑∶普通斑=(653+322)∶326≈3∶1,说明黑缟斑和普通斑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黑缟斑为显性性状。设黑缟斑由A基因控制,普通斑由a基因控制,正常蚕由B基因控制,新缢蚕由b基因控制,则F1的基因型为AaBb,根据F2中黑缟斑正常蚕∶黑缟斑新缢蚕∶普通斑正常蚕=2∶1∶1可知,A黑缟斑基因和b新缢蚕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表现为连锁,同时a和B基因连锁,F1产生的配子为Ab∶aB=1∶1,所以F2中纯合子为AAbb和aaBB,所占比例为1/2×1/2+1/2×1/2=1/2,故杂合子也占1/2,所以在F2中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比例为1∶1。(4)将F1中的雄蚕AaBb与普通斑新缢蚕aabb的雌蚕进行杂交,由于AaBb产生的配子为Ab∶aB=1∶1,故杂交后代基因型为Aabb∶aaBb=1∶1,性状分离比为黑缟斑新缢蚕∶普通斑正常蚕=1∶1。若F1中的雄蚕在减数分裂Ⅰ前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互换,则会形成同时含有普通斑基因、新缢蚕基因的染色体和同时含有黑缟斑基因和正常蚕基因的染色体,含有该染色体的精子与母本卵细胞结合,受精卵发育会形成普通斑新缢蚕个体和黑缟斑正常个体。(5)黑缟斑基因A和新缢蚕基因b在一条染色体上,表现为连锁,结合F2中个体的性状可知,具有新缢环的家蚕一定具有黑缟斑,所以可以用幼虫出现新缢环的性状,筛选出黑缟斑个体。第2课时 基因分离定律基础题型突破
课标要求 阐明有性生殖中基因的分离使得子代的基因型和表型有多种可能,并可由此预测子代的遗传性状。
题型一 显、隐性性状的判断
基本模型
1.根据子代性状判断
2.根据遗传系谱图进行判断
3.合理设计杂交实验进行判断
典例突破1 玉米的甜和非甜是一对相对性状,随机取非甜玉米和甜玉米进行间行种植,其中一定能够判断甜和非甜的显隐性关系的是(  )
题型二 纯合子与杂合子的判断
基本模型
特别提醒 鉴定某生物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当被测个体是动物时,常采用测交法;当被测个体是植物时,上述四种方法均可,其中最简便的方法为自交法。
典例突破2 番茄的红果色(R)对黄果色(r)为显性。以下关于一株结红果的番茄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可通过与红果纯合子杂交来鉴定
B.不能通过该红果自交来鉴定
C.可通过与黄果纯合子杂交来鉴定
D.不能通过与红果杂合子杂交来鉴定
题型三 基因型、表型的推断
基本模型
1.由亲代推断子代的基因型与表型(正推型)
亲本 子代基因型 子代表型
AA×AA AA 全为显性
AA×Aa AA∶Aa=1∶1 全为显性
AA×aa Aa 全为显性
Aa×Aa AA∶Aa∶aa=1∶2∶1 显性∶隐性=3∶1
Aa×aa Aa∶aa=1∶1 显性∶隐性=1∶1
aa×aa aa 全为隐性
2.由子代推断亲代的基因型(逆推型)
(1)基因填充法:根据亲代表型→写出能确定的基因(如显性性状的基因型用A_表示)→根据子代一对基因分别来自两个亲本→推知亲代未知基因。若亲代为隐性性状,基因型只能是aa。
(2)隐性突破法:如果子代中有隐性个体,则亲代基因型中必定含有一个a基因,然后再根据亲代的表型作出进一步推断。
(3)根据分离定律中规律性比值直接判断(用基因B、b表示)
后代显隐性比值 双亲类型 结合方式
显性∶隐性=3∶1 都是杂合子 Bb×Bb→3B_∶1bb
显性∶隐性=1∶1 测交类型 Bb×bb→1Bb∶1bb
只有显性性状 至少一方为显性纯合子 BB×BB或BB×Bb或BB×bb
只有隐性性状 一定都是隐性纯合子 bb×bb→bb
典例突破3 某植物的红花与白花是一对相对性状,且是由单基因(A、a)控制的完全显性遗传,现有一株红花植株和一株白花植株作实验材料,设计如表所示实验方案以鉴别两植株的基因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选择的亲本及杂交方式 预测子代表型 推测亲代基因型
第一组∶红花自交 出现性状分离 ③
① ④
第二组∶红花×白花 全为红花 AA×aa
② ⑤
A.根据第一组中的①和④可以判断红花对白花为显性
B.③的含义是Aa
C.②的含义是红花∶白花=1∶1,⑤为Aa×aa
D.①的含义是全为红花,④可能为AA
典例突破4 番茄果实的颜色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下表是关于番茄果实颜色的3个杂交实验及其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实验组 亲本表型 F1的表型和植株数目
红果(个) 黄果(个)
1 红果×黄果 492 504
2 红果×黄果 997 0
3 红果×红果 1 511 508
A.番茄的果实颜色中,黄色为显性性状
B.实验组1的亲本基因型:红果为AA,黄果为aa
C.实验组2的F1红果番茄均为杂合子
D.实验组3的F1中黄果番茄的基因型可能是Aa或AA
题型四 分离定律的概率计算(含自交与自由交配)
基本模型
1.用经典公式或分离比计算
(1)概率=×100%。
(2)根据分离比计算
AA、aa出现的概率各是,Aa出现的概率是,显性性状出现的概率是,隐性性状出现的概率是,显性性状中杂合子的概率是。
2.根据配子概率计算
(1)先计算亲本产生每种配子的概率。
(2)根据题目要求用相关的两种(♀、♂)配子的概率相乘,即可得出某一基因型的个体的概率。
(3)计算表型概率时,将相同表型的个体的概率相加即可。
3.自交的概率计算
(1)杂合子Dd连续自交n代(如图1),杂合子比例为(1/2)n,纯合子比例为1-(1/2)n,显性纯合子比例=隐性纯合子比例=[1-(1/2)n]×1/2。纯合子、杂合子所占比例的坐标曲线如图2所示:
(2)杂合子(Aa)连续自交,且逐代淘汰隐性个体,自交n代后,显性个体中,纯合子比例为(2n-1)/(2n+1),杂合子比例为2/(2n+1)。如图所示:
4.自由交配的概率计算
如某种生物的基因型AA占1/3,Aa占2/3,个体间可以自由交配,求后代中基因型和表型的概率。
(1)列举法
基因型(♂、♀) 1/3AA 2/3Aa
1/3AA 1/9AA 1/9AA、1/9Aa
2/3Aa 1/9AA、1/9Aa 1/9AA、2/9Aa、1/9aa
结果:子代基因型及概率为4/9AA、4/9Aa、1/9aa,子代表型及概率为8/9A_、1/9aa
(2)配子法
结果:子代基因型及概率为4/9AA、4/9Aa、1/9aa,子代表型及概率为8/9A_、1/9aa。
(3)遗传平衡法
先根据“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它的纯合子基因型概率+(1/2)杂合子基因型频率”推知,子代中A的基因频率=1/3+1/2×2/3=2/3,a的基因频率=1-2/3=1/3。然后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aa的基因型频率=a基因频率的平方=(1/3)2=1/9,AA的基因型频率=A基因频率的平方=(2/3)2=4/9,Aa的基因型频率=2×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2×2/3×1/3=4/9。子代表型及概率为8/9A_、1/9aa。
典例突破5 (2023·济南高三模拟)假设羊的毛色遗传由一对基因控制,黑色(B)对白色(b)为显性。一个随机交配多代的羊群中,白毛和黑毛的基因频率各占一半,现需对羊群进行人工选择,逐代淘汰白色个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淘汰前,该羊群中黑色个体数量多于白色个体数量
B.白色羊至少要淘汰2代,才能使b基因频率下降到25%
C.白色个体连续淘汰2代,羊群中Bb的比例为2/3
D.若每代均不淘汰,不论交配多少代,羊群中纯合子的比例均为1/2
典例突破6 (不定项)黄瓜植株中含有一对等位基因E和e,其中E基因纯合的植株不能产生卵细胞,而e基因纯合的植株产生的花粉不能正常发育,杂合子植株完全正常。现以若干基因型为Ee的黄瓜植株为亲本,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如果每代均自由交配直至F2,则F2植株中EE植株所占比例为
B.如果每代均自由交配直至F2,则F2植株中正常植株所占比例为
C.如果每代均自交直至F2,则F2植株中正常植株所占比例为
D.如果每代均自交直至F2,则F2植株中ee植株所占比例为
1.(2022·浙江6月选考,9)番茄的紫茎对绿茎为完全显性。欲判断一株紫茎番茄是否为纯合子,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  )
A.让该紫茎番茄自交 B.与绿茎番茄杂交
C.与纯合紫茎番茄杂交 D.与杂合紫茎番茄杂交
2.(经典高考题)用基因型为Aa的小麦分别进行连续自交、随机交配、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根据各代Aa基因型频率绘制曲线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曲线Ⅱ的F3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
B.曲线Ⅲ的F2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
C.曲线Ⅳ的Fn中纯合子的比例比上一代增加(1/2)n+1
D.曲线Ⅰ和Ⅳ的各子代间A和a的基因频率始终相等
3.(2021·湖北,4)浅浅的小酒窝,笑起来像花儿一样美。酒窝是由人类常染色体的单基因所决定,属于显性遗传。甲、乙分别代表有、无酒窝的男性,丙、丁分别代表有、无酒窝的女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甲与丙结婚,生出的孩子一定都有酒窝
B.若乙与丁结婚,生出的所有孩子都无酒窝
C.若乙与丙结婚,生出的孩子有酒窝的概率为50%
D.若甲与丁结婚,生出一个无酒窝的男孩,则甲的基因型可能是纯合的
4.(2022·全国甲,32节选)已知玉米籽粒的糯和非糯是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为了确定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某研究人员将糯玉米纯合体与非糯玉米纯合体(两种玉米均为雌雄同株)间行种植进行实验,果穗成熟后依据果穗上籽粒的性状,可判断糯与非糯的显隐性。若糯是显性,则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非糯是显性,则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