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历史冲刺卷(三)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分)
1. 明中叶以后,在经济作物和水陆交通发达的地区,先后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工商业巨镇。如苏州的盛泽、平望、唯亭,嘉定的南翔,湖州的南浔、乌镇,以及嘉兴的王江泾、濮院镇等。据此可知,这些市镇( )
A. 说明经济重心开始移向江南 B. 促进了区域贸易网络的发展
C. 反映了工商业资本日趋分散 D. 表明了各地商人群体的兴起
2. 教皇英诺森三世上台后,发表了《宇宙的创造者》,声称:宇宙的创造者设立了两大尊位;较大的那个主管灵魂,较次的那个主管肉体。君王的权力从教皇的权力而取得威望。1309年,腓力四世把教廷从罗马迁到法国的阿维农城,史称“阿维农之囚”,使教皇成为法国国王的御用工具。以上事件反映了( )
A. 宗教改革摆脱教会的精神控制 B. 专制教权阻碍人文主义发展
C. 民族意识增长与西欧王权强化 D. 中世纪政教合一的时代特征
3. 美国加州的第一任州长利兰 斯坦福曾指出:没有华工,这条重要的国家交通干线(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的西段,就不能在国会法案所要求的时限内完工。加州的矿产亟待开掘,农田亟待耕种,各项实业亟待发展,这一切也因华工的到来而有所改善。利兰 斯坦福意在强调,华工( )
A. 为美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B. 改变了北美大陆的人口结构
C. 在美洲传播和发展了中华文化 D. 得到了美国民众的普遍认可
4. 在中国,经济的贫困和文化的丰富是共存的,民族文化遗产大多留存在经济较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1997年,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在贵州建立。随后数10年里,费州、广西、内蒙古和云南相继建立了苗、侗、瑶,壮等多座生态博物馆。少数民族生态博物馆的建设( )
A. 表明中心城市缺乏文化遗产资源 B. 利于推动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
C. 说明文化发展与经济繁荣不相容 D. 目的是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5. 关贸总协定自成立以来,进行过八大回合的多边贸易谈判,世界关税税率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已从1948年的36%降到90年代中期的3.8%,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同期降至12.7%,这一状况( )
A. 确保了发展中国家主导全球化 B. 成功避免成员国之间贸易纠纷
C. 说明各国间贸易壁垒已被清除 D. 为实现贸易自由化创造了条件
6. “南海一号”是南宋初期一艘向外运送商品时失事沉没的木质古沉船,它将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提供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2019年8月6日,国家文物局召开工作会,发布了“南海Ⅰ号”保护发掘项目考古工作成果,总共出土文物14000余件套,其中瓷器13000余件套。该材料可以佐证( )
A. 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B. 指南针广泛运用于航海
C. 外贸税收成为国家收入主要来源 D. 政府废除重农抑商政策
7. 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下列不属于货币白银化所带来的影响的是( )
A. 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 B. 有利于中国商业资本的集聚
C. 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 D. 冲击了原有的钱钞货币体系
8. 法国学者谢和耐指出:“在1600年左右,欧洲的世界观和科学基本内容仍是中世纪的。利玛窦在其中国合作者的帮助下,试图在中国传播的是天文学、几何学、托勒密的博物学等……如果我们转向历史观和人文方面,利玛窦等耶稣会士都大大落后于中国人的观念。”谢和耐意在说明()
A. 明清传统文化的优势明显 B. 中国固守天朝上国的思想
C. 中西方思想文化交融增强 D. 西学东渐对欧洲影响深远
9. 阿育王(公元前303-公元前232)经过连年的征伐,消灭了实力强大的羯陵伽国,征服了除半岛极南端的迈索尔地区外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和今阿富汗的主要地区。此后,在佛教高僧优波毯多的感召下,阿育王成了一名虔诚的教徒,并向全国宣布:“战鼓的响声”沉寂了,代替它的将是“法的声音”。阿育王的这些做法( )
A. 利于封建帝国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B. 促进了印度教在帝国境内的传播
C. 助推了孔雀帝国社会秩序的稳定 D. 表明帝王在国家治理中的主导性
10. 1948年中央一份关于农村工作的文件指出不能“群众要怎样办就怎样办”不要“忙于进行土地改革”,农民“要在自愿原则下逐步地组织为现时经济条件所许可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各种生产的和消费的合作团体”。这一政策旨在
A. 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B. 保障解放战争的顺利发展
C. 尊重农民生产独立自主权 D. 全面推行经济合作化道路
11.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我国一些地方的红薯种植面积竟占到耕地总面积的40%至50%, 形成了“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的局面,而“那些热衷于红薯生产的官员,则被冠以红薯专员、红薯县长、红薯书记等”。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需要 B. 左倾错误带来的经济困难
C. 红薯有着极高的药用价值 D. 农业生产关系的急剧变革
12. 1920年2月,列宁高兴地认为:“我们通过粮食委员会的机制来筹集,我们凭借社会主义的而不是资本主义的方法来筹集,以固定价格来筹集,通过在农民中分配而不是在自由市场上出售来筹集——这就是说,我们找到了自己的路。”列宁找到的这条路
A. 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B. 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C. 调动了广大工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 制约了苏联政治和经济的发展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3. 制度的不断创新是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秦朝彻底废除了周朝的分封制度……全国共设36郡,后来陆续增设至40余郡,郡下设县。郡、县主要官吏均由朝廷任免,他们通过自战国沿用下来的“上计”制度接受中央考核。县以下又有乡、里两级基层管理组织……这样,秦王朝的统治由朝廷下至郡、县、乡、里,层层控制,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延伸到社会最底层,又自下而上逐级集中到最高统治者皇帝手中。这也是秦以下中国历代王朝的基本统治模式。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上郡岁三人,中郡二人,下郡一人,有才能者无常数。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明法,有书,有算。自京师郡县皆有学焉。
——摘引自《通典》卷十五《选举三》
材料三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管理地方的举措,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初科举制发展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指出隋唐时期科举制的积极意义。
(3) 根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公元11世纪到12世纪,西欧各地的城堡、主教堂、大修道院附近地区出现了许多新兴城镇。第一类城市如英国的约克和法国的奥尔良等,它们的产品主要满足地方市场的需要;第二类城市如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等,它们主要生产和经营某些专业产品,与国内外市场都有密切的联系;第三类城市如意大利的热那亚等,它们主要从事国际贸易。一些城市中,如法国的巴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还建立了大学,成为著名的大学城。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级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广大西欧城市开展了争取自治权利的斗争,并制定自己的法律,建立自己的武装,向封建王权和各级封建主发起挑战。到14—15世纪,从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的中等阶级,已经与封建社会制度水火不容,成为欧洲反封建王权的强大革命力量。
——摘编自侯建新《西欧城市的兴起》等
材料二 “我刚刚从英格兰回来。在那个国家,伟大的成就——我或许该说是难以置信的成就——已经取得。英国的经验成功证明了被灌输了同样精神、抱定同样目标的个人联起手来一同工作会造就何等伟业。但是,这幅图景还有另一面:商品实际生产者——那些真正的工人,而不是坐在办公桌后面的人——的处境,并不值得羡慕,尽管他看上去可能薪水高。成千上万的英国工厂的工人没有一个拥有哪怕一小片土地。他们不能享受大自然千姿百态的美(但我们可以)。即使这些美存在于英格兰,它们也会被从成千上万的烟囱里冒出的烟雾给遮蔽。”
——摘编自韩德森《费希尔和他的工业英格兰日记(1814—1851)》
(1)结合材料一,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发展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发展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分析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的影响。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在探讨中国向何处去这个大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开始显示出威力。在十月革命的强烈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1918年起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并于“五四”之后以异常迅猛之势形成高潮。研究马克思学说的团体相继在各大城市组成,一个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活跃于各地论坛。舆论界表现出来的热情,正是反映出马克思主义适应灾难深重的中国社会改革之急需。马克思主义在先进的中国人的心目中,已经不再仅仅是被当作西方社会主义的一种新奇流派来看待,而是被作为能够使国家民族解危救难的理论和方法受到热切欢迎。
——选编自《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
材料二
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道路的艰辛探索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在反对“左”倾机会主义的斗争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终于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整编自丁俊萍主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一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分析其开辟的意义。
答案
1.B2.C3.A4.B5.D6.A7.A8.A9.C10.B11.B12.A
13.(1)举措: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实行“上计”制度,考核官员;县以下设乡、里两级基层组织。
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后世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2)特点:沿袭前朝旧制;人数有定制或无定制;分科取士;普及度较高。
意义: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或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社会阶级的流动;推动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走向成熟与完善。
(3)创新: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或:在地方管理上实行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或:中央的宰相机构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
意义:提高行政效率;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中国省制的开端;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14.(1)特征:商品经济发展;对外经济联系加强;出现了新的阶级和阶层;反封建斗争取得了成果。(任答3点即可)
意义: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2)影响:第一,生产组织方式发生了变化:由手工工场发展成为机器大工厂;第二,生产规模扩大,由分散在手工工场到集中在大工厂,人数增多,规模扩大;第三,分工协作越来越细致,工人被集中在工厂流水线前,进行密切的分工协作;第四,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大批农民在圈地运动下丧失生产资料——土地,成为自由出卖劳动力的廉价工人;第五,工人的生产生活条件、环境比较恶劣;第六,工业革命造成严重的社会环境污染;第七,社会贫富差距拉大,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对立越来越严重。
15.(1)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科学性和革命性;资产阶级斗争的失败;以李大钊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广泛宣传;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提供阶级基础;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十月革命的推动;“一战”的影响。
(2)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意义:马克思主义原理必须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为中国革命胜利指明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