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黄岩澄江中学:章永华导入新课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魏征《战国策》是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分国别编辑。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叙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邹忌 齐人,有辩才,善鼓琴。齐威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58年),以鼓琴见威王,见三日,拜为相。一年后,又封为成侯,大得信任。注音:
邹(zōu)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蔽(bì) 谤(bàng)
间(jiàn)进 期(jī)年重点词句解释:美我:
私:
诚知:
皆以美于徐公:
地方:
左右: 认为我美
动词,偏爱
确实知道
都认为比徐公美
土地方圆
身边
昳丽:
服:
窥镜:
旦日:
不若:
孰视之:
暮寝而思之:
光艳美丽
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照镜子
第二天
不如
仔细地看
晚上躺着想这件事重点词句解释:蔽甚矣:
善:
面刺:
谤讥:
市朝:
门庭若市:
时时而间进:
期年:蒙蔽很深了
好
当面指责
在这里指议论
公共场合
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形容人很多
有时候,偶尔有人进谏
满一年邹忌在什么前提下“讽”齐王的?三问三答三思三比三赏三变面对妻、妾与客的赞美,邹忌态度如何?邹忌“入朝”是如何“讽”齐王的?纳谏的结果如何?整齐美思考:比较“三问”、“三答”有何不同?“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吾孰与徐公美?”
“吾与徐公孰美?”“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对象不同身份不同语气不同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古文观止》 从文中看,齐威王最终能使齐国“战胜于朝廷”,达到“大治”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思考问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积累下列名言警句。
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
2.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也。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论语》)
3.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
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解释下列蓝色的词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3、受上赏
4、闻寡人之耳者认为……美,形容词意动用法偏爱,形容词作动词。当面,名词作状语头等的,方位名词作形容词使……听到,动词使动用法。词类活用朝服衣冠
入朝见威王
能谤讥于市朝
皆朝于齐朝吾孰与徐公美
徐公来,孰视之孰早晨朝廷泛指公共场合朝见谁,哪一个同“熟”,仔细一字多义一词多义
1. 时时间进(间或,偶然,动词)
又何间焉(参与,动词)
3. 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漂亮好看,形容词)
4.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偏爱,动词)
不宜偏私(私情,名词)1、今齐地方千里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3、邹忌讽齐王纳谏
4、能谤讥于市朝古义今义土地方圆某区域、地区国君旁边的近臣方位名词用委婉含蓄的语言规劝别人讽刺背后批评诽谤,无中生有,说人坏话古今异义 课堂巩固检测(一)
解释下列句中红色的字。
①朝服衣冠 ( ) ②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
④ 闻寡人之耳者( ) ⑤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⑥邹忌讽齐王纳谏 ( )
⑦能谤讥于市朝( )
⑧今齐地方千里 ( )解释下列句中红色的字。(答案)
①朝服衣冠(在早晨 ) ②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以……为美 )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 )
④ 闻寡人之耳者(使……闻) ⑤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国君旁边的近臣)
⑥邹忌讽齐王纳谏 (委婉劝说)
⑦能谤讥于市朝(公开指责)
⑧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二)辨析下列句子中红色字的含义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视之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3.宫妇左右莫不私我也.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4.朝服衣冠,窥镜.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谁 以…为美仔细美丽偏爱有私心早晨朝拜(三)翻译下列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忌不自信.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4.王之蔽甚矣.1.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美?
2.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3.这就是所谓的在朝廷上战胜敌人.
4.大王您所受的蒙蔽太严重了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课外补充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