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3年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12 祝福 夯基提能作业 部编版必修下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2023年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12 祝福 夯基提能作业 部编版必修下册(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0 16:47:01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12
?基础巩固练
一、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天色愈阴暗了,(  ①  ),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壽”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况且,一直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  ②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1.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画横线句子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B.我深深明白:假如不是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决不可能写出那八百个字。
C.他心里想着:这个女孩子完全有条件成为一个优秀的歌唱家,我几乎犯了错误!
D.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在化学系学习;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读机械制造专业;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修改为:“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空的破碗;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更好,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民需要艺术,____①____。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揆诸历史,没有曹雪芹对当时社会生活全景式的观察和显微镜式的剖析,就不可能诞生《红楼梦》这种百科全书式巨著;如果不熟悉辛亥革命前后底层民众的处境和心情,鲁迅就不可能塑造出祥林嫂、闰土、孔乙己等栩栩如生的人物。
当然,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文学家、艺术家的人生价值也要看作品。创作是文艺工作者的中心任务,作品是文艺工作者的立身之本,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____②__。而那些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都是远离浮躁、不求功利得来的,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都是由高尚的品德修养涵养而成的。“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练就高超的艺术水平,需要专注的态度、敬业的精神、踏实的努力;____③____,离不开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精益求精、勇于创新,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把德艺双馨作为毕生的追求,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4.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祥林嫂是《祝福》里的主人公,她是一个封建社会勤劳能干的劳动妇女,最后凄惨地死去的原因是由于黑暗的封建制度。(   )。
她的悲剧历程是从死了丈夫开始的,这次不幸成了她生命历程中屡次遭受打击的基础。初丧丈夫的祥林嫂________,对未来的日子充满了自信。她不堪婆婆的虐待逃到鲁镇做工;被婆婆强行拖回,在________的打闹中嫁与贺老六为妻,不料贺老六得伤寒死了,儿子阿毛不幸被狼吃了。这些连续的不幸使祥林嫂孤身无援;她的大伯趁机收走了她的屋子,把她推向了命运的深渊,使得社会的打击成为可能。她二次到鲁镇,置身于社会伦理之中,饱尝世人的________屈辱冷落,在________的日子里渐渐绝望,最终沦为乞丐,冻死在天地圣众歆享牲醴和香烟的鞭炮声中。
祥林嫂是旧社会广大劳动妇女的典型代表,她的悲惨命运是封建社会中具有一定反抗精神下层妇女共同命运的真实写照。
5.请仿照横线句式,运用例子再写一个分句,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她是封建社会一个不幸的劳动妇女
B.她的人生悲剧给我们提供了多方面的思考
C.我们对她的人生悲剧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
D.她是一个很值得大家同情的人
8.依次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结合祥林嫂的人生遭遇,为她写一副对联,字数不限,不用完全跟示例相仿,但要求能概括出该人物的命运或形象特点。
示例:上联:不言不语,忍人间难忍之痛;下联:至勤至苦,做世上难做之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祝 福(节选)
鲁 迅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纹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壽”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
但是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记忆起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豫感;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福兴楼的清燉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毕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的陪着。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我从他俨然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便立刻告诉他明天要离开鲁镇,进城去,趁早放宽了他的心。他也不很留。这样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10.对选文两次提到“我明天决计要走了”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镇旧习陈俗“年年如此”,“我”回到故乡面对的社会环境几乎一成不变。
B.“我”暂住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与他谈话不投机,他对“我”也不冷不热。
C.与祥林嫂偶遇之后有关魂灵有无的对话,让“我”的惶惑不安之情难以排遣。
D.价廉物美的福兴楼清燉鱼翅,令人难忘,“我”觉得不可不吃,因而要进城。
1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将祥林嫂的悲剧结局放在前面叙述,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这种悬念式的笔法吸引了读者注意,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B.“间或一轮”精准地捕捉和再现了祥林嫂处于崩溃边缘的精神状态,小说中类似的心理描写有效地凸显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C.祥林嫂对“究竟有没有魂灵”的询问,贴合其性格特点,反映她对神权的否定与反抗,这也是小说人物语言个性化的鲜明体现。
D.小说注重展现社会环境,如对短工两次没有抬头看“我”的描写,暗示了鲁镇浓重的礼教氛围,成为影响祥林嫂命运的因素。
12.小说多处运用对比艺术,结合选文分析其艺术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选文两次写到雪景,分别简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镇的黑夜与白天
①我是迈过鲁迅故居的门槛的,我不敢踩它,怕那像历史卷轴一样的门槛会被踏碎了。只记得它很大,门是一重接着一重的,所有的房间都陈设着古旧的家具和器皿,它们就像老人们历经沧桑的眼睛一样,沉静而又略嫌冷淡地望着我们。我注意到屋子没有大窗口,那栗色的窗子又一律是木格的。木格很细碎,就仿佛是横在窗上的一把把剪刀一样,把射进屋的阳光给凭空剪得零落而黯淡,所以几乎很难看到一间阳光充足的屋子。当年的“迅哥儿”流连在这样的深宅大院里,住在永远暮气沉沉的房子里,他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就会更为迫切。而由这寂静和昏暗生发出的幻想,也会像河里游荡的小鱼一样活跃。
②这是绍兴,而绍兴在我的心目中就是鲁镇。已是子夜时分了。没有星星,也没有月亮,大排档正在高潮上。那排档是南北向的一条长巷,有些歪斜,而正是这歪斜,使它显出了随意、世俗和浪漫的气息。巷子里湿漉漉的,这当然不是雨的滋润,而是摊主洗菜时泼出的水。摊位一座连着一座,清一色的塑料棚顶,每个棚子大约放四五张圆桌,每张桌都能容七八个人。摊前的煤火通红通红的,炒菜的声音和着摊主招徕客人的声音,让人觉得亲切和温暖。这种时刻,我心中鲁镇的影子一闪一闪地呈现了。我仿佛看到了孔乙己穿着长衫站着喝酒的情形,我还看到了吕纬甫在酒楼上讲述两朵剪绒花故事时怅惘的神情。我甚至想,如果不远处的护城河下泊着一条船,我们登得船上,在夜色中划桨而行,一定能够看到真正的社戏,喝到戏台下卖的豆浆。如果碰到一个老旦坐在椅子上咿咿呀呀地唱个不休,我也一样会烦得撑船就走。如果偷不成别家的豆子在船上煮着吃,就姑且偷一缕月光来当发带,束着我随风飘扬的长发。夜越来越深了,是凌晨时分了,我们却毫无睡意。
③次日,我起得很迟。沿着绍兴广场的护城河北走,没有多远,老街就呈现出来了。见到它,我的眼睛蓦然一亮,感觉它仿佛扭着身子活跃地动了几下。在狭窄的老街上闲走,我会无限地放松和陶醉。这种时刻,你觉得那街分明像河流一样,它潺潺地流动着,等着你的脚踏出阵阵水花。这街只有两米左右的宽度,它的两侧是层层叠叠的老房子。房前的门楼各具特色,有的高而窄,有的矮而阔。房子多数是两层的小楼,但也有三层的。它们的色彩以栗色和苍灰为基调,屋顶的瓦却基本是深灰的,灰得年头久了,就泛黑了。不过它们与天色是极为协调的,仿佛它们就是天的底座。你不要小觑了这老街,看着它不长,走起来就长了,长得仿佛没有尽头。而且也不是笔直的,略略地弯着,它这种弯不是老人的那种透出暮气的驼背,而是一个少女笑得不能自持时妖娆的弯腰,风情万种。
④街上很少有行人,石板路上干干净净的,给人以明净、妥帖之感。我推开了几处门楼,进得院子,更想直接地接近老房子,真正的老屋比比皆是,它们保持房屋原来的状态,格局是老格局,窗户也是老窗户。如果不是有现代的人影闪现在房子里,我会误以为回到了一百年前的鲁镇,听见了单四嫂子在空虚寂静的夜晚呼唤宝儿的哭声,嗅到了华老栓买来的人血馒头被火焰舔舐过所发出的奇怪的香味,看到了在祝福声中被主人呵斥后凄凉地放下烛台的眼神呆滞的祥林嫂。这是鲁镇,是鲁迅笔下那个永远不会消失的鲁镇。那屋檐上的荒草,那窗棂上所弥漫的蒙昧天光,那院子中的桂花树,那天井中放置的杂物,似乎都透着旧时代的气息,它让人有某种伤感和惆怅,又让人有某种辛酸后的喜悦。
⑤在那条老街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着白衣的盲人。他用一根细而长的竹竿探着走路,走得不急不躁,有板有眼。看来他对这老街熟稔之极,老街也许是他的眼睛仅能看到的一道光。当我们走完老街在一家茶楼坐下时,透过拉起的窗户,我能望见护城河上的拱形石桥。那桥是灰色的,上面匍匐着一些绿色藤萝,有棵高高的柳树越过石桥,它仿佛是一个淘气的少年,赤脚站在水里,笑嘻嘻地看着流水。把目光放得远一些,再远一些,便可望见老街上的房屋,看见灰瓦和飞檐,它们像飘浮在鲁镇上空的凝重的浮云,让我陷于回忆和思索之中。
⑥我总想鲁迅在骨子里其实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从他的故居到老街,我感受到的是栩栩如生的鲁镇,它闲适、恬静、慵懒、舒缓,这是能让人的想象力急遽飞翔的地方。孔乙己是现实的,但也是浪漫的,只不过那是被苦难压榨出的辛酸的浪漫:他赊账喝酒,他偷了书被人打断腿时为自己的辩解,都体现了鲁迅在其身上倾注的浪漫主义的热情。还有那个让人过目不忘的阿Q,他对革命的无知的游戏态度,他自甘其辱的精神上的自我安慰,直至他为自己生命的终结而努力画上的那个圆圈时,都仿佛是神秘的、可爱的,让人憎恨而又同情。而在《故事新编》中鲁迅的浪漫主义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挥洒自如。《出关》里骑着青牛的老子,还有《铸剑》里在滚烫的大金鼎里那颗如泣如诉的报仇的人头,不都是些有光彩、有魅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浪漫主义人物么!
⑦绍兴似乎总是阴气沉沉的,我心目中的鲁镇因了这特定的天色而一直伫立在眼前。它的白天和黑夜仿佛是没有界限的,白天有暗夜的气象,而黑夜又有白天隐约的影子,一如鲁迅作品带给我的气息。待我把目光再转到石桥上时,竟然又看见了先前在老街里遇见的那个盲人,他怀抱着竹竿,坐在石桥上。但他不是沉静地坐着,他不时地转身,用竹竿去抚弄柳树,于是就有一些微黄的柳叶天女散花般地被打落。它们落在水里,向下游荡来,渐渐地接近我们所坐的茶楼。我多想在它们经过的一瞬间泼一杯清茶在它们身上,可我怕同行者笑我痴狂,而且我也不敢肯定,它们确乎能够领受茶的芬芳之气,于是只是静看着它们一摇一摆地远去。
(取材于迟子建同名散文)
14.本文中提到很多与鲁迅小说集《呐喊》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纬甫是小说集《呐喊》中《在酒楼上》的主人公,文中内容指的是小说中他同“我”在酒楼上不期而遇,旧友相聚,互通长短的情景。
B.“看社戏”“偷豆煮”“老旦唱戏”等内容都是《呐喊》中《社戏》里的情节,“它们”描写了乡村少年夏天的生活,充满自由的童趣。
C.单四嫂子是小说集《呐喊》中《明天》的主人公,作品通过寡妇痛失独子的描写,抨击了黑暗社会吃人的本质和没落社会人们的无情冷漠。
D.《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小说向人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以及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实面貌。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将所见之景、之人逐一渲染,在字里行间注入自己对绍兴深沉的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使文章极具感染力。
B.“巷子里湿漉漉的,这当然不是雨的滋润,而是摊主洗菜时泼出的水”一句,反映了绍兴不够浪漫,让人失望。
C.老街上的白衣盲人给作者很深的印象,他“不急不躁,有板有眼”的步态,让作者感受到老街生活的从容平静。
D.这篇散文,作者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展开描写,呈现出浓厚的历史感和想象力,渗透着作者独到的情感体验。
16.作者对鲁迅先生的认识是怎样的?从全文来看,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结尾处画线语句运用了多种手法,产生了良好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石 榴
玄 月
七月,太阳把大地晒得热热的,石榴的花红红艳艳,小石榴即将诞生了。
在枫丹园,一棵石榴树兀自立着。和周边的香樟、朴树、红叶李、桂花树不同,石榴树大热天开花,到了秋天就挂满红灯笼般的石榴。石榴籽抱团,又甜得很,小区人路过,都会仰头看上几眼,畅想一阵子。
石榴是麻叔栽下的。麻叔住一楼,向南的门前是空地,空地植了草坪,他就在这草坪上栽了石榴树,和其他的树隔空相望。
石榴树栽下时,也就手指头粗细,没人注意它,倒是一些宠物狗发现了,常对着它撒上几滴尿。几年过去,树长大了,花开得旺了,小区物业找上门,说绿地是大家共有的,不能乱栽树。麻叔据理力争,说,树不是乱栽的,也不是自己的,有阴凉儿大家乘,有花大家看,好事一桩。围观的人打圆场,物业也就得过且过,石榴树算是有了小区的“户口”,安顿了下来。
叫麻叔为“麻叔”有点儿不恭敬,他小时得过天花,人活下来了,落了一脸的麻子。什么时候、什么人喊了第一声“麻叔”不可考,但既已喊出了,小区人就不分老幼地喊,麻叔也应得脆生生的。
麻叔人好,和石榴树一样好。石榴树在枫丹园是唯一的,一旦开花就诱人得很。做父母的会对孩子说,这红红的花是石榴花。孩子们记下了,实际上做父母的也是想多望几眼的,石榴花多美呀!麻叔多半这时是坐在石榴树下的,含着笑,把粒粒麻子都挣开了。石榴挂果了,孩子们闹着父母要摘了玩儿。父母不允,麻叔就会救急,摘上一枚,把孩子哄笑了。麻叔的理论是,让孩子知道不熟的果子涩,是好事。如此,到秋天石榴熟时,往往就只剩下树梢的几颗石榴了。
树梢上的石榴熟得裂开了嘴,是采摘的时候了,麻叔就找来保安,要他们帮忙,把石榴摘下。这日子一定是在周末,孩子们聚在石榴树下玩的时候。摘三个是三个,摘五个是五个,掰开了让孩子们品尝。孩子们图个新鲜你抢我抢,麻叔在一边乐。
不过麻叔有讲究,不论石榴大小年,麻叔总会让保安留一个在树上。保安也不问为什么,留就留吧,一棵树上挂一个果子,远远地望,还挺好看。
麻叔望着树上仅剩的一个石榴,似有千言万语。
麻叔一个人过日子,儿子买的房子,平时来看望得少,来了也是风一阵雨一阵,匆匆地就过去了。麻叔平时和人说,儿子是好儿子,不容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也没有人多过问。
算算麻叔住枫丹园已有十年了,人们再算,石榴树也在枫丹园草坪上长十年了。十年树木,石榴树已蔚为大观了。
连年石榴都结得多,树长高了,枝头的石榴就难摘到了,又吸引了一批人拿着手机拍照,把拍好的照片发在微信朋友圈,石榴多子(籽)多福,赚了不少的赞。有时拍照片的人还将麻叔拍了进去,多在不经意间,麻叔笑得灿烂,笑容浮在脸上,一粒麻子也看不到。
石榴树大,挂果多,麻叔请人摘下,放在门卫室,见人就送上一个,派送得均匀。这样的日子,枫丹园像过节,人人的嘴都是甜的。
不知为什么,今年六七月间雨水大,不停地下,下得天昏地暗。石榴树起先怀了一树的蕾,麻叔欢喜,心想又是石榴的大年。
雨不停,石榴花还是开了,但开得短命,和雨滴一样的滴落,落得麻叔的心一阵阵绞痛,树上的花都落地上了,还了得!
好不容易天晴了,麻叔看到树上挂了小石榴,心中窃喜,尽管比往年少,还是数不过来。麻叔天天拎把椅子坐在树下,拿了棍棒,怕鸟把石榴踩落了。
没喜上几天,挂枝的石榴开始脱落,成批地落。麻叔想制止,可又有什么办法制止呢?
麻叔仰着头,心中猫抓样难受。
麻叔少有地打电话让儿子回来。儿子进门,麻叔劈头盖脸一句话:“石榴都落了。”儿子问麻叔:“就为这事?”麻叔说:“天大的事。”
麻叔拉着儿子去石榴树下,让儿子找树上的石榴。石榴树上空得很,原本挂满石榴的枝头只剩下了叶片。还是儿子眼尖,一声惊呼:“爸,有一个,有一个!”
麻叔顺着儿子的指示,果然看到一个石榴,周周正正,红彤彤的像张笑脸。
枫丹园的秋天少了一次节庆,本该甜一次的嘴消停了一天。
秋深了,一树黄黄的石榴叶落尽了,只剩下一颗硕大的石榴,裂着嘴挂在枝头。石榴树美,一颗果夺目,还是引来了许多人驻足观望。
下雪了,石榴树上覆了一层雪,那颗独一的石榴仍挂在高高的枝头。一只灰喜鹊盯着红红的石榴籽,半天没下嘴。
麻叔病了,躺在床上,窗口正对着石榴树,独自的石榴灌满了他的眼睛。儿子看到了灰喜鹊,挥手去赶,麻叔忙抬起艰难的手制止了。
灰喜鹊还是飞走了,麻叔突然鼓足了劲儿,喊了声:“石——榴。”声音乘着灰喜鹊的翅膀,飘进茫茫风雪里。
儿子热泪奔涌,父亲喊的是一个人的名字。母亲去世二十年了,她的名字叫作石榴……
枫丹园的石榴成了一景,只是少了麻叔。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扣题,点明在枫丹园里红艳艳的石榴花和红灯笼般的石榴与众不同,并引出了对麻叔的介绍。
B.石榴在枫丹园获得了大人孩子的一致喜爱,善解人意的麻叔还会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小区里的孩子们。
C.麻叔的儿子来得少,麻叔认为石榴脱落是天大的事,他却不以为意,意在表现麻叔的儿子不孝顺。
D.石榴,是小说的行文线索,起到了组织全篇的作用;石榴还具有象征意义,象征了麻叔的生命状态。
19.文中关于灰喜鹊这一意象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灰喜鹊盯着红红的石榴,半天没有下嘴,不忍吃下这夺目的果实,这一画面赋予灰喜鹊人性化色彩。
B.麻叔在病床上,制止了儿子赶走灰喜鹊的行为,表现了麻叔顺应生命、顺应自然的心理状态。
C.灰喜鹊飞走时麻叔鼓足了劲儿喊出亡妻的名字,他把灰喜鹊当作了亡妻的化身,寄托了自己的思念。
D.喜鹊在民间是代表吉祥的鸟,灰喜鹊的出现赋予小说浪漫主义色彩,反衬了小说结局的凄恻哀婉。
20.文章结尾两段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祝福》多次写到祥林嫂的眼睛,这篇小说多次写到麻叔的麻子,请赏析这种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人世间(节选)
梁晓声
四年里,他这位从“大三线”退休的老建筑工人,似乎把光字片当成了“小三线”,把自己家所在那条被违章建筑搞成了锯齿状的小街当成了主要工程。如何让自己的家看上去还有点儿家样,理所当然成了他心目中的重点工程——他似乎要独自承担起改良的神圣使命。在春夏秋三季,人们经常见到他在抹墙,既抹自家的墙,也抹街坊邻居家临街的墙。他抹墙似乎有瘾,四年抹薄了几把抹板。有一年,街道选举先进居民,他毫无争议地当选了,区委副书记亲自奖给他一把系着红绸的抹板。他舍不得用,钉了个钉挂在墙上。他依然是个重视荣誉的人。
他的工具不仅是抹板,还有铁锨。人们也常见他修路,铲铲这儿的高,垫垫那儿的低,填填某处的坑,像在平整自家门前的地方。见到他那么做的人有过意不去的,也有心疼他那么大年纪的,常常劝他,“拉倒吧!一条小破街,弄不弄有什么意思呢?下场雨又稀里哗啦踏烂了。”他却说:“弄弄总归好点儿,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或说:“我往土里掺了炉灰,再下雨不会那么泥泞不堪了。”
四年一晃过去,周志刚更老了。汉字的微妙之处是别国文字没法比的,只有中国才有“一字师”的说法。一晃多少年的“晃”字虽属民间口头语,但把那种如变脸般快的无奈感传达得淋漓尽致。周志刚完全秃顶了,脑壳左右稀疏的头发全白了。他渐渐蓄起了一尺来长的胡子,胡子倒有些许灰色,估计继续灰下去的日子肯定不会太多了。他的腿脚已不灵活,有点儿步履蹒跚,浑身经常这里痛那里酸的。
不论对自家房屋的维修,还是对街坊家临街墙面的义务抹平,他都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抹墙需几道工序,先得备下黄泥,还得有足够的麦秸或谷秸往泥里掺。和好一堆抹墙的泥很需要力气,他和不动了。黄泥也稀缺了,可挖到黄泥的地方越来越少,那种地方往往很快便出现了就地取材建起的土坯或干砸垒的黄泥小屋。当那些小屋住进了人家,如果谁还去周边挖取黄泥,常常引发严重冲突。那些人家会形成一种占山为王的领地意识,攻守同盟,态度凶悍,让企图分享公共资源者望黄泥而却步。
周志刚是洁身自爱的人,当然避免自取其辱。缺少了黄泥,不论他对自家房屋的维修,还是对他们那条脏街所进行的面子工程,都只好停顿下来。毕竟他只是一个老迈的改良者,也只有点儿人生余力做改良者。倘要彻底改造自己家及那条脏街的面貌,需动用推土机和铲车,需有充足的建材,还需有一支建筑队——而单枪匹马的他只有一把抹板,街坊们心劲儿又不齐。对他们而言,维修自家房屋是分内之事,至于那条脏街已经那样了,可以怎样改良一下不在自己考虑范围。他们认为那纯属政府的事,如果政府不觉得有失面子,他们则是特能忍受的,住在那么脏乱差的地方的人家还有面子值得在乎吗?还讲得起面子吗?讲面子起码也得有黄泥呀,连黄泥都稀缺了,就只得让面子见鬼去了。墙皮掉得太不成样子了,才趁夜到这里那里去偷黄泥。倘谁家的男人或大男孩天黑后挑着水桶走往与水站相反的方向,那么准是到什么地方偷黄泥去了,用水桶往回挑是为了掩人耳目,街坊们对此心照不宣。偷黄泥往往引发人身伤害事件,但由于是刚性需求,也就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周志刚断不会做那种勾当。他连自家墙上掉下的墙皮也宝贵地留存起来,积少成多,以备用时。他不敢放在门外,怕被偷,专门放在家中一角。
星期日或年节假日,儿女们回来看望他和老伴时,他嘴里常常会忽然蹦出一句话:“你们谁知道哪儿有黄泥吗?”
儿女们便都装聋作哑。
他是在儿女面前自尊心极强的父亲,不会问第二次的,总用自言自语缓解自己的担忧:“这个家再不修修抹抹,那就不像个家了。”
(有删改)
文本二:在社会和时代面前,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人世间》是对‘好人文化观’的形象表述。它从价值取向上,彰显了梁晓声的现实主义高度。作者写出了时代的变迁与个人命运的交集,这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同时《人世间》并不仅仅满足于此。人是这样的,但可以是那样的,应该是那样的,这是梁晓声提出“好人文化观”的前提。
在《人世间》里,作者善于挖掘人物身上所闪现的正直善良和情义担当。即便生活再艰辛,也要将心比心,为他人着想;就是深陷困境,也要互帮互助,自立自强。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迁,做一个好人,是对人性、人心的内在要求。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作为人本身,更应该向善、向上、向美。《人世间》里无时无处不在体现这种思想的光辉。以周志刚为例,在没有见到女儿周蓉之前,他对女儿不管不顾跑到贵州山区投奔“右派”诗人一事,怒不可遏。等到他见到了这位诗人,看到了女儿的生活现状,他原谅了女儿,理解了女儿,一场潜在的冲突并没有发生。同样,当他得知自己的小儿子与怀着他人骨肉的郑娟相爱时,周志刚也是愤怒至极。他了解到郑娟的付出之后,他帮小儿子整理行李和洗漱用品,把他送往郑娟家里。他对周秉昆说过这样一段话:“有恩不报,那是不义。你和人家郑娟早都把生米煮成熟饭了,如果你不与人家结婚,那是双重的不义。……再愁再难的日子,你都要为那边三口把日子给我撑住,而且让他们觉得有了你就有了希望,不仅仅是多了一口混日子的人!”而周秉昆原以为是父亲要赶他出门。这个时候的他,泪如泉涌。
正是这样,梁晓声把自己的思考和认知,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小说的人物形象上,让人物立起来说话。呈现现实,同时从理想向度上引导现实,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起到了内在的支撑作用。
梁晓声说过的四句话,被广为流传:“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一些人以为这是他对文明、文化的定义,其实这是他从文明、文化的角度,为“好人”定下的标准。从这样的好人标准出发,希望人性向上、向善,社会向美、向好。这是梁晓声“好人文化观”的深厚内涵,同时也是《人世间》的深刻魅力。
(选自李师东《梁晓声?人世间?:
现实主义的新高度》)
22.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志刚独自承担起小街的环境整治工程,是因为他想让自家以及小街看上去更有家样。
B.文中多次将周志刚和街坊们进行对比,来衬托周志刚“改良”工作未得到邻里的支持。
C.儿女们“装聋作哑”,因他们虽理解父亲的做法,但并不想帮助父亲继续治理那条脏街。
D.对“晃”字的解释,强化了作者对周志刚心有余力不足、很快老去的无奈与感伤之情。
23.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晓声提出“好人文化观”,《人世间》形象地表述了人是什么样的,但可以、应该是什么样的。
B.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人更应该向善、向上、向美,这是《人世间》传递出来的一种人性光辉。
C.《人世间》既呈现现实,又从理想向度上引导现实,这种引导正是梁晓声“好人文化观”的投射。
D.作者认为《人世间》的深刻魅力在于,小说为文明和文化进行定义,并以此为“好人”定下了标准。
24.小说中周志刚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祝福》中的“我”虽然有软弱逃避、不敢担责的一面,但对祥林嫂也有同情。请以《祝福》中的“我”为例,并结合现实,谈谈你对“为他人着想的善良”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第六单元12
?基础巩固练
一、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天色愈阴暗了,(  ①  ),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壽”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况且,一直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  ②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1.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画横线句子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D )
A.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B.我深深明白:假如不是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决不可能写出那八百个字。
C.他心里想着:这个女孩子完全有条件成为一个优秀的歌唱家,我几乎犯了错误!
D.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在化学系学习;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读机械制造专业;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解析】 冒号和文中画线句子冒号都表示对上文的总结,是由分到总。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修改为:“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空的破碗;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更好,为什么?
答:原句前一分句把定语“空的”独立出来,起到了强调作用,表明祥林嫂在挨饥受饿中度日,突出了她穷困潦倒的境遇。原句后一分句把定语“下端开了裂”独立出来,意在强调祥林嫂过着乞讨的生活为时已久。
3.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①下午竟下起雪来__②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民需要艺术,____①____。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揆诸历史,没有曹雪芹对当时社会生活全景式的观察和显微镜式的剖析,就不可能诞生《红楼梦》这种百科全书式巨著;如果不熟悉辛亥革命前后底层民众的处境和心情,鲁迅就不可能塑造出祥林嫂、闰土、孔乙己等栩栩如生的人物。
当然,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文学家、艺术家的人生价值也要看作品。创作是文艺工作者的中心任务,作品是文艺工作者的立身之本,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____②__。而那些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都是远离浮躁、不求功利得来的,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都是由高尚的品德修养涵养而成的。“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练就高超的艺术水平,需要专注的态度、敬业的精神、踏实的努力;____③____,离不开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精益求精、勇于创新,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把德艺双馨作为毕生的追求,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4.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①艺术更需要人民 ②那也只是表面文章
③铸就高尚的人格修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祥林嫂是《祝福》里的主人公,她是一个封建社会勤劳能干的劳动妇女,最后凄惨地死去的原因是由于黑暗的封建制度。(   )。
她的悲剧历程是从死了丈夫开始的,这次不幸成了她生命历程中屡次遭受打击的基础。初丧丈夫的祥林嫂________,对未来的日子充满了自信。她不堪婆婆的虐待逃到鲁镇做工;被婆婆强行拖回,在________的打闹中嫁与贺老六为妻,不料贺老六得伤寒死了,儿子阿毛不幸被狼吃了。这些连续的不幸使祥林嫂孤身无援;她的大伯趁机收走了她的屋子,把她推向了命运的深渊,使得社会的打击成为可能。她二次到鲁镇,置身于社会伦理之中,饱尝世人的________屈辱冷落,在________的日子里渐渐绝望,最终沦为乞丐,冻死在天地圣众歆享牲醴和香烟的鞭炮声中。
祥林嫂是旧社会广大劳动妇女的典型代表,她的悲惨命运是封建社会中具有一定反抗精神下层妇女共同命运的真实写照。
5.请仿照横线句式,运用例子再写一个分句,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式。
答:如果没有对“三个时代”底层生活的深刻观照和普通百姓的同情,老舍就不可能创作出《茶馆》这样如明珠般耀眼的佳作来。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答:她是封建社会一个勤劳能干的劳动妇女,最后凄惨地死去是黑暗的封建制度导致的。
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A.她是封建社会一个不幸的劳动妇女
B.她的人生悲剧给我们提供了多方面的思考
C.我们对她的人生悲剧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
D.她是一个很值得大家同情的人
【解析】 所要填写的文句是第一段的结尾句,在内容上和结构上既有总结上文和领起下文的作用,还应和结尾段相呼应。首先,补写时要注意与下文的“悲剧历程”相照应。A、D两项虽然能总结上文,但和后文没有关联,故可先排除;C项陈述的对象“我们”和语段表述的主体不一致,依据结尾段“祥林嫂是旧社会广大劳动妇女的典型代表,她的悲惨命运是封建社会中缺乏反抗精神的下层妇女共同命运的真实写照”分析可知,B项内容和结尾段相照应,故可排除C项。
8.依次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精明强干____沸反盈天____冷嘲热讽____百无聊赖
9.请结合祥林嫂的人生遭遇,为她写一副对联,字数不限,不用完全跟示例相仿,但要求能概括出该人物的命运或形象特点。
示例:上联:不言不语,忍人间难忍之痛;下联:至勤至苦,做世上难做之工。
答:上联:勤比牛马,苦似黄连,有心问灵魂;下联:生如草芥,死若浮尘,无人怜生死。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祝 福(节选)
鲁 迅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纹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壽”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
但是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记忆起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豫感;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福兴楼的清燉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毕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的陪着。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我从他俨然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便立刻告诉他明天要离开鲁镇,进城去,趁早放宽了他的心。他也不很留。这样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10.对选文两次提到“我明天决计要走了”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鲁镇旧习陈俗“年年如此”,“我”回到故乡面对的社会环境几乎一成不变。
B.“我”暂住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与他谈话不投机,他对“我”也不冷不热。
C.与祥林嫂偶遇之后有关魂灵有无的对话,让“我”的惶惑不安之情难以排遣。
D.价廉物美的福兴楼清燉鱼翅,令人难忘,“我”觉得不可不吃,因而要进城。
【解析】 “我”想回城去吃价廉物美的福兴楼清燉鱼翅是自己对祥林嫂问题的逃避,并不是“我”真正想要进城的原因。
1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
A.小说将祥林嫂的悲剧结局放在前面叙述,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这种悬念式的笔法吸引了读者注意,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B.“间或一轮”精准地捕捉和再现了祥林嫂处于崩溃边缘的精神状态,小说中类似的心理描写有效地凸显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C.祥林嫂对“究竟有没有魂灵”的询问,贴合其性格特点,反映她对神权的否定与反抗,这也是小说人物语言个性化的鲜明体现。
D.小说注重展现社会环境,如对短工两次没有抬头看“我”的描写,暗示了鲁镇浓重的礼教氛围,成为影响祥林嫂命运的因素。
【解析】 B.“心理描写”错误。“间或一轮”属于神态描写,而不是心理描写。C.“反映她对神权的否定与反抗”错误。祥林嫂一生经受了封建礼教、道德的摧残,临死前受着极大的精神折磨,怀着无法解脱的巨大矛盾和疑惑,所以反映了她对神权的疑惑。D.“鲁镇浓重的礼教氛围”错误。短工在讲述祥林嫂的死时并没有抬头看“我”,体现出短工对祥林嫂的死的麻木。
12.小说多处运用对比艺术,结合选文分析其艺术效果。
答:(1)悲与喜的对比:文章的开头就描写了年节的喜悦气氛,不久,消息传来,祥林嫂死了。喜悦的年节气氛和祥林嫂的凄苦之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力地烘托了小说的悲剧气氛。(2)人物自身的对比:五年前的祥林嫂头发是花白的,如今变成了全白,以前的祥林嫂脸上还有悲哀的神色,而现在确实瘦削不堪,黄中带黑,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的一样。(3)一个人物和另一个人物的对比:文中的“我”是一个受过新思想教育的知识分子,并且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而鲁四老爷是冷酷的,是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
13.选文两次写到雪景,分别简析其作用。
答:第一处,有烘托和渲染的作用。作者用“阴暗”“竟”“乱成”等词语,很好地营造了一种悲凄的氛围,为祥林嫂悲惨的死作了环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第二处,烘托“我”的心情。作者借此来表现自己孤寂的心情。因为“我”听到祥林嫂死后,表现出的雪一样冰冷的心情——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说的愤懑。
?阅读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镇的黑夜与白天
①我是迈过鲁迅故居的门槛的,我不敢踩它,怕那像历史卷轴一样的门槛会被踏碎了。只记得它很大,门是一重接着一重的,所有的房间都陈设着古旧的家具和器皿,它们就像老人们历经沧桑的眼睛一样,沉静而又略嫌冷淡地望着我们。我注意到屋子没有大窗口,那栗色的窗子又一律是木格的。木格很细碎,就仿佛是横在窗上的一把把剪刀一样,把射进屋的阳光给凭空剪得零落而黯淡,所以几乎很难看到一间阳光充足的屋子。当年的“迅哥儿”流连在这样的深宅大院里,住在永远暮气沉沉的房子里,他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就会更为迫切。而由这寂静和昏暗生发出的幻想,也会像河里游荡的小鱼一样活跃。
②这是绍兴,而绍兴在我的心目中就是鲁镇。已是子夜时分了。没有星星,也没有月亮,大排档正在高潮上。那排档是南北向的一条长巷,有些歪斜,而正是这歪斜,使它显出了随意、世俗和浪漫的气息。巷子里湿漉漉的,这当然不是雨的滋润,而是摊主洗菜时泼出的水。摊位一座连着一座,清一色的塑料棚顶,每个棚子大约放四五张圆桌,每张桌都能容七八个人。摊前的煤火通红通红的,炒菜的声音和着摊主招徕客人的声音,让人觉得亲切和温暖。这种时刻,我心中鲁镇的影子一闪一闪地呈现了。我仿佛看到了孔乙己穿着长衫站着喝酒的情形,我还看到了吕纬甫在酒楼上讲述两朵剪绒花故事时怅惘的神情。我甚至想,如果不远处的护城河下泊着一条船,我们登得船上,在夜色中划桨而行,一定能够看到真正的社戏,喝到戏台下卖的豆浆。如果碰到一个老旦坐在椅子上咿咿呀呀地唱个不休,我也一样会烦得撑船就走。如果偷不成别家的豆子在船上煮着吃,就姑且偷一缕月光来当发带,束着我随风飘扬的长发。夜越来越深了,是凌晨时分了,我们却毫无睡意。
③次日,我起得很迟。沿着绍兴广场的护城河北走,没有多远,老街就呈现出来了。见到它,我的眼睛蓦然一亮,感觉它仿佛扭着身子活跃地动了几下。在狭窄的老街上闲走,我会无限地放松和陶醉。这种时刻,你觉得那街分明像河流一样,它潺潺地流动着,等着你的脚踏出阵阵水花。这街只有两米左右的宽度,它的两侧是层层叠叠的老房子。房前的门楼各具特色,有的高而窄,有的矮而阔。房子多数是两层的小楼,但也有三层的。它们的色彩以栗色和苍灰为基调,屋顶的瓦却基本是深灰的,灰得年头久了,就泛黑了。不过它们与天色是极为协调的,仿佛它们就是天的底座。你不要小觑了这老街,看着它不长,走起来就长了,长得仿佛没有尽头。而且也不是笔直的,略略地弯着,它这种弯不是老人的那种透出暮气的驼背,而是一个少女笑得不能自持时妖娆的弯腰,风情万种。
④街上很少有行人,石板路上干干净净的,给人以明净、妥帖之感。我推开了几处门楼,进得院子,更想直接地接近老房子,真正的老屋比比皆是,它们保持房屋原来的状态,格局是老格局,窗户也是老窗户。如果不是有现代的人影闪现在房子里,我会误以为回到了一百年前的鲁镇,听见了单四嫂子在空虚寂静的夜晚呼唤宝儿的哭声,嗅到了华老栓买来的人血馒头被火焰舔舐过所发出的奇怪的香味,看到了在祝福声中被主人呵斥后凄凉地放下烛台的眼神呆滞的祥林嫂。这是鲁镇,是鲁迅笔下那个永远不会消失的鲁镇。那屋檐上的荒草,那窗棂上所弥漫的蒙昧天光,那院子中的桂花树,那天井中放置的杂物,似乎都透着旧时代的气息,它让人有某种伤感和惆怅,又让人有某种辛酸后的喜悦。
⑤在那条老街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着白衣的盲人。他用一根细而长的竹竿探着走路,走得不急不躁,有板有眼。看来他对这老街熟稔之极,老街也许是他的眼睛仅能看到的一道光。当我们走完老街在一家茶楼坐下时,透过拉起的窗户,我能望见护城河上的拱形石桥。那桥是灰色的,上面匍匐着一些绿色藤萝,有棵高高的柳树越过石桥,它仿佛是一个淘气的少年,赤脚站在水里,笑嘻嘻地看着流水。把目光放得远一些,再远一些,便可望见老街上的房屋,看见灰瓦和飞檐,它们像飘浮在鲁镇上空的凝重的浮云,让我陷于回忆和思索之中。
⑥我总想鲁迅在骨子里其实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从他的故居到老街,我感受到的是栩栩如生的鲁镇,它闲适、恬静、慵懒、舒缓,这是能让人的想象力急遽飞翔的地方。孔乙己是现实的,但也是浪漫的,只不过那是被苦难压榨出的辛酸的浪漫:他赊账喝酒,他偷了书被人打断腿时为自己的辩解,都体现了鲁迅在其身上倾注的浪漫主义的热情。还有那个让人过目不忘的阿Q,他对革命的无知的游戏态度,他自甘其辱的精神上的自我安慰,直至他为自己生命的终结而努力画上的那个圆圈时,都仿佛是神秘的、可爱的,让人憎恨而又同情。而在《故事新编》中鲁迅的浪漫主义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挥洒自如。《出关》里骑着青牛的老子,还有《铸剑》里在滚烫的大金鼎里那颗如泣如诉的报仇的人头,不都是些有光彩、有魅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浪漫主义人物么!
⑦绍兴似乎总是阴气沉沉的,我心目中的鲁镇因了这特定的天色而一直伫立在眼前。它的白天和黑夜仿佛是没有界限的,白天有暗夜的气象,而黑夜又有白天隐约的影子,一如鲁迅作品带给我的气息。待我把目光再转到石桥上时,竟然又看见了先前在老街里遇见的那个盲人,他怀抱着竹竿,坐在石桥上。但他不是沉静地坐着,他不时地转身,用竹竿去抚弄柳树,于是就有一些微黄的柳叶天女散花般地被打落。它们落在水里,向下游荡来,渐渐地接近我们所坐的茶楼。我多想在它们经过的一瞬间泼一杯清茶在它们身上,可我怕同行者笑我痴狂,而且我也不敢肯定,它们确乎能够领受茶的芬芳之气,于是只是静看着它们一摇一摆地远去。
(取材于迟子建同名散文)
14.本文中提到很多与鲁迅小说集《呐喊》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吕纬甫是小说集《呐喊》中《在酒楼上》的主人公,文中内容指的是小说中他同“我”在酒楼上不期而遇,旧友相聚,互通长短的情景。
B.“看社戏”“偷豆煮”“老旦唱戏”等内容都是《呐喊》中《社戏》里的情节,“它们”描写了乡村少年夏天的生活,充满自由的童趣。
C.单四嫂子是小说集《呐喊》中《明天》的主人公,作品通过寡妇痛失独子的描写,抨击了黑暗社会吃人的本质和没落社会人们的无情冷漠。
D.《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小说向人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以及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实面貌。
【解析】 “小说集《呐喊》中《在酒楼上》”错。《在酒楼上》出自鲁迅的《彷徨》。《在酒楼上》是文学家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最初发表于1924年5月10日的《小说月报》上,后收录在鲁迅的小说集《彷徨》中。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作者将所见之景、之人逐一渲染,在字里行间注入自己对绍兴深沉的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使文章极具感染力。
B.“巷子里湿漉漉的,这当然不是雨的滋润,而是摊主洗菜时泼出的水”一句,反映了绍兴不够浪漫,让人失望。
C.老街上的白衣盲人给作者很深的印象,他“不急不躁,有板有眼”的步态,让作者感受到老街生活的从容平静。
D.这篇散文,作者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展开描写,呈现出浓厚的历史感和想象力,渗透着作者独到的情感体验。
【解析】 “反映了绍兴不够浪漫,让人失望”错误,是写它“随意、世俗”的特点。
16.作者对鲁迅先生的认识是怎样的?从全文来看,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
答:作者认为鲁迅在骨子里其实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作者在鲁镇排档感受到的是亲切温暖,在老街上感受到闲适、恬静、慵懒、舒缓,作者认为鲁迅的家乡是一个让人想象力急遽飞翔的地方;作者在孔乙己、阿Q等人物身上感受到苦难、辛酸的浪漫,他笔下人物那些神秘、可爱、令人憎恨而又同情的行为,都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17.文章结尾处画线语句运用了多种手法,产生了良好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答:(1)动作描写。盲人并不是“沉静地坐着”,“不时地转身,用竹竿去抚弄柳树”,通过对盲人轻柔而无意的动作描写,表现出他在闲适中的一份慵懒。(2)比喻。作者将“微黄的柳叶被打落”的状态比作“天女散花”,使画面充满恬静之美。(3)比拟。“落在水里,向下游荡来”,表现出落叶顺水而流——既舒缓又带着一种慵懒的味道。这样写,令人如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鲁镇特有的浪漫与诗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石 榴
玄 月
七月,太阳把大地晒得热热的,石榴的花红红艳艳,小石榴即将诞生了。
在枫丹园,一棵石榴树兀自立着。和周边的香樟、朴树、红叶李、桂花树不同,石榴树大热天开花,到了秋天就挂满红灯笼般的石榴。石榴籽抱团,又甜得很,小区人路过,都会仰头看上几眼,畅想一阵子。
石榴是麻叔栽下的。麻叔住一楼,向南的门前是空地,空地植了草坪,他就在这草坪上栽了石榴树,和其他的树隔空相望。
石榴树栽下时,也就手指头粗细,没人注意它,倒是一些宠物狗发现了,常对着它撒上几滴尿。几年过去,树长大了,花开得旺了,小区物业找上门,说绿地是大家共有的,不能乱栽树。麻叔据理力争,说,树不是乱栽的,也不是自己的,有阴凉儿大家乘,有花大家看,好事一桩。围观的人打圆场,物业也就得过且过,石榴树算是有了小区的“户口”,安顿了下来。
叫麻叔为“麻叔”有点儿不恭敬,他小时得过天花,人活下来了,落了一脸的麻子。什么时候、什么人喊了第一声“麻叔”不可考,但既已喊出了,小区人就不分老幼地喊,麻叔也应得脆生生的。
麻叔人好,和石榴树一样好。石榴树在枫丹园是唯一的,一旦开花就诱人得很。做父母的会对孩子说,这红红的花是石榴花。孩子们记下了,实际上做父母的也是想多望几眼的,石榴花多美呀!麻叔多半这时是坐在石榴树下的,含着笑,把粒粒麻子都挣开了。石榴挂果了,孩子们闹着父母要摘了玩儿。父母不允,麻叔就会救急,摘上一枚,把孩子哄笑了。麻叔的理论是,让孩子知道不熟的果子涩,是好事。如此,到秋天石榴熟时,往往就只剩下树梢的几颗石榴了。
树梢上的石榴熟得裂开了嘴,是采摘的时候了,麻叔就找来保安,要他们帮忙,把石榴摘下。这日子一定是在周末,孩子们聚在石榴树下玩的时候。摘三个是三个,摘五个是五个,掰开了让孩子们品尝。孩子们图个新鲜你抢我抢,麻叔在一边乐。
不过麻叔有讲究,不论石榴大小年,麻叔总会让保安留一个在树上。保安也不问为什么,留就留吧,一棵树上挂一个果子,远远地望,还挺好看。
麻叔望着树上仅剩的一个石榴,似有千言万语。
麻叔一个人过日子,儿子买的房子,平时来看望得少,来了也是风一阵雨一阵,匆匆地就过去了。麻叔平时和人说,儿子是好儿子,不容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也没有人多过问。
算算麻叔住枫丹园已有十年了,人们再算,石榴树也在枫丹园草坪上长十年了。十年树木,石榴树已蔚为大观了。
连年石榴都结得多,树长高了,枝头的石榴就难摘到了,又吸引了一批人拿着手机拍照,把拍好的照片发在微信朋友圈,石榴多子(籽)多福,赚了不少的赞。有时拍照片的人还将麻叔拍了进去,多在不经意间,麻叔笑得灿烂,笑容浮在脸上,一粒麻子也看不到。
石榴树大,挂果多,麻叔请人摘下,放在门卫室,见人就送上一个,派送得均匀。这样的日子,枫丹园像过节,人人的嘴都是甜的。
不知为什么,今年六七月间雨水大,不停地下,下得天昏地暗。石榴树起先怀了一树的蕾,麻叔欢喜,心想又是石榴的大年。
雨不停,石榴花还是开了,但开得短命,和雨滴一样的滴落,落得麻叔的心一阵阵绞痛,树上的花都落地上了,还了得!
好不容易天晴了,麻叔看到树上挂了小石榴,心中窃喜,尽管比往年少,还是数不过来。麻叔天天拎把椅子坐在树下,拿了棍棒,怕鸟把石榴踩落了。
没喜上几天,挂枝的石榴开始脱落,成批地落。麻叔想制止,可又有什么办法制止呢?
麻叔仰着头,心中猫抓样难受。
麻叔少有地打电话让儿子回来。儿子进门,麻叔劈头盖脸一句话:“石榴都落了。”儿子问麻叔:“就为这事?”麻叔说:“天大的事。”
麻叔拉着儿子去石榴树下,让儿子找树上的石榴。石榴树上空得很,原本挂满石榴的枝头只剩下了叶片。还是儿子眼尖,一声惊呼:“爸,有一个,有一个!”
麻叔顺着儿子的指示,果然看到一个石榴,周周正正,红彤彤的像张笑脸。
枫丹园的秋天少了一次节庆,本该甜一次的嘴消停了一天。
秋深了,一树黄黄的石榴叶落尽了,只剩下一颗硕大的石榴,裂着嘴挂在枝头。石榴树美,一颗果夺目,还是引来了许多人驻足观望。
下雪了,石榴树上覆了一层雪,那颗独一的石榴仍挂在高高的枝头。一只灰喜鹊盯着红红的石榴籽,半天没下嘴。
麻叔病了,躺在床上,窗口正对着石榴树,独自的石榴灌满了他的眼睛。儿子看到了灰喜鹊,挥手去赶,麻叔忙抬起艰难的手制止了。
灰喜鹊还是飞走了,麻叔突然鼓足了劲儿,喊了声:“石——榴。”声音乘着灰喜鹊的翅膀,飘进茫茫风雪里。
儿子热泪奔涌,父亲喊的是一个人的名字。母亲去世二十年了,她的名字叫作石榴……
枫丹园的石榴成了一景,只是少了麻叔。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文章开篇扣题,点明在枫丹园里红艳艳的石榴花和红灯笼般的石榴与众不同,并引出了对麻叔的介绍。
B.石榴在枫丹园获得了大人孩子的一致喜爱,善解人意的麻叔还会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小区里的孩子们。
C.麻叔的儿子来得少,麻叔认为石榴脱落是天大的事,他却不以为意,意在表现麻叔的儿子不孝顺。
D.石榴,是小说的行文线索,起到了组织全篇的作用;石榴还具有象征意义,象征了麻叔的生命状态。
【解析】 “意在表现麻叔的儿子不孝顺”错,小说主题并非表现儿子不孝顺。麻叔说“儿子是好儿子,不容易”,且儿子到底还是来了,只是到最后才理解父亲种石榴树是为了纪念母亲。
19.文中关于灰喜鹊这一意象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灰喜鹊盯着红红的石榴,半天没有下嘴,不忍吃下这夺目的果实,这一画面赋予灰喜鹊人性化色彩。
B.麻叔在病床上,制止了儿子赶走灰喜鹊的行为,表现了麻叔顺应生命、顺应自然的心理状态。
C.灰喜鹊飞走时麻叔鼓足了劲儿喊出亡妻的名字,他把灰喜鹊当作了亡妻的化身,寄托了自己的思念。
D.喜鹊在民间是代表吉祥的鸟,灰喜鹊的出现赋予小说浪漫主义色彩,反衬了小说结局的凄恻哀婉。
【解析】 “他把灰喜鹊当作了亡妻的化身”错。“一只灰喜鹊盯着红红的石榴籽,半天没下嘴”,灰喜鹊与石榴让麻叔想起了自己与亡妻的过去,“石榴”代表的是亡妻。
20.文章结尾两段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请简要赏析。
答:①读者本以为麻叔喜爱的是石榴,结尾却点出麻叔的妻子叫石榴,由物到人的变化,出人意料。②全文有多处伏笔,如“麻叔总会让保安留一个在树上”“麻叔望着树上仅剩的一个石榴,似有千言万语”,使得结尾在情理之中,表现了麻叔对妻子深深地思念。③这样写,能使故事情节波澜有致,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主题进一步升华。
21.《祝福》多次写到祥林嫂的眼睛,这篇小说多次写到麻叔的麻子,请赏析这种手法。
答:①这是外貌上的细节描写,突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给读者留下鲜明直观的印象。②《祝福》通过祥林嫂的眼睛,表现了祥林嫂一步一步走向麻木的精神状态,形象地展现了祥林嫂的人生轨迹和悲惨命运。③麻叔的麻子是人们称呼他为“麻叔”的原因,表现他的性情随和;麻叔在石榴树下麻子“挣开了”“看不到”,表现麻叔的幸福与心满意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人世间(节选)
梁晓声
四年里,他这位从“大三线”退休的老建筑工人,似乎把光字片当成了“小三线”,把自己家所在那条被违章建筑搞成了锯齿状的小街当成了主要工程。如何让自己的家看上去还有点儿家样,理所当然成了他心目中的重点工程——他似乎要独自承担起改良的神圣使命。在春夏秋三季,人们经常见到他在抹墙,既抹自家的墙,也抹街坊邻居家临街的墙。他抹墙似乎有瘾,四年抹薄了几把抹板。有一年,街道选举先进居民,他毫无争议地当选了,区委副书记亲自奖给他一把系着红绸的抹板。他舍不得用,钉了个钉挂在墙上。他依然是个重视荣誉的人。
他的工具不仅是抹板,还有铁锨。人们也常见他修路,铲铲这儿的高,垫垫那儿的低,填填某处的坑,像在平整自家门前的地方。见到他那么做的人有过意不去的,也有心疼他那么大年纪的,常常劝他,“拉倒吧!一条小破街,弄不弄有什么意思呢?下场雨又稀里哗啦踏烂了。”他却说:“弄弄总归好点儿,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或说:“我往土里掺了炉灰,再下雨不会那么泥泞不堪了。”
四年一晃过去,周志刚更老了。汉字的微妙之处是别国文字没法比的,只有中国才有“一字师”的说法。一晃多少年的“晃”字虽属民间口头语,但把那种如变脸般快的无奈感传达得淋漓尽致。周志刚完全秃顶了,脑壳左右稀疏的头发全白了。他渐渐蓄起了一尺来长的胡子,胡子倒有些许灰色,估计继续灰下去的日子肯定不会太多了。他的腿脚已不灵活,有点儿步履蹒跚,浑身经常这里痛那里酸的。
不论对自家房屋的维修,还是对街坊家临街墙面的义务抹平,他都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抹墙需几道工序,先得备下黄泥,还得有足够的麦秸或谷秸往泥里掺。和好一堆抹墙的泥很需要力气,他和不动了。黄泥也稀缺了,可挖到黄泥的地方越来越少,那种地方往往很快便出现了就地取材建起的土坯或干砸垒的黄泥小屋。当那些小屋住进了人家,如果谁还去周边挖取黄泥,常常引发严重冲突。那些人家会形成一种占山为王的领地意识,攻守同盟,态度凶悍,让企图分享公共资源者望黄泥而却步。
周志刚是洁身自爱的人,当然避免自取其辱。缺少了黄泥,不论他对自家房屋的维修,还是对他们那条脏街所进行的面子工程,都只好停顿下来。毕竟他只是一个老迈的改良者,也只有点儿人生余力做改良者。倘要彻底改造自己家及那条脏街的面貌,需动用推土机和铲车,需有充足的建材,还需有一支建筑队——而单枪匹马的他只有一把抹板,街坊们心劲儿又不齐。对他们而言,维修自家房屋是分内之事,至于那条脏街已经那样了,可以怎样改良一下不在自己考虑范围。他们认为那纯属政府的事,如果政府不觉得有失面子,他们则是特能忍受的,住在那么脏乱差的地方的人家还有面子值得在乎吗?还讲得起面子吗?讲面子起码也得有黄泥呀,连黄泥都稀缺了,就只得让面子见鬼去了。墙皮掉得太不成样子了,才趁夜到这里那里去偷黄泥。倘谁家的男人或大男孩天黑后挑着水桶走往与水站相反的方向,那么准是到什么地方偷黄泥去了,用水桶往回挑是为了掩人耳目,街坊们对此心照不宣。偷黄泥往往引发人身伤害事件,但由于是刚性需求,也就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周志刚断不会做那种勾当。他连自家墙上掉下的墙皮也宝贵地留存起来,积少成多,以备用时。他不敢放在门外,怕被偷,专门放在家中一角。
星期日或年节假日,儿女们回来看望他和老伴时,他嘴里常常会忽然蹦出一句话:“你们谁知道哪儿有黄泥吗?”
儿女们便都装聋作哑。
他是在儿女面前自尊心极强的父亲,不会问第二次的,总用自言自语缓解自己的担忧:“这个家再不修修抹抹,那就不像个家了。”
(有删改)
文本二:在社会和时代面前,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人世间》是对‘好人文化观’的形象表述。它从价值取向上,彰显了梁晓声的现实主义高度。作者写出了时代的变迁与个人命运的交集,这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同时《人世间》并不仅仅满足于此。人是这样的,但可以是那样的,应该是那样的,这是梁晓声提出“好人文化观”的前提。
在《人世间》里,作者善于挖掘人物身上所闪现的正直善良和情义担当。即便生活再艰辛,也要将心比心,为他人着想;就是深陷困境,也要互帮互助,自立自强。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迁,做一个好人,是对人性、人心的内在要求。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作为人本身,更应该向善、向上、向美。《人世间》里无时无处不在体现这种思想的光辉。以周志刚为例,在没有见到女儿周蓉之前,他对女儿不管不顾跑到贵州山区投奔“右派”诗人一事,怒不可遏。等到他见到了这位诗人,看到了女儿的生活现状,他原谅了女儿,理解了女儿,一场潜在的冲突并没有发生。同样,当他得知自己的小儿子与怀着他人骨肉的郑娟相爱时,周志刚也是愤怒至极。他了解到郑娟的付出之后,他帮小儿子整理行李和洗漱用品,把他送往郑娟家里。他对周秉昆说过这样一段话:“有恩不报,那是不义。你和人家郑娟早都把生米煮成熟饭了,如果你不与人家结婚,那是双重的不义。……再愁再难的日子,你都要为那边三口把日子给我撑住,而且让他们觉得有了你就有了希望,不仅仅是多了一口混日子的人!”而周秉昆原以为是父亲要赶他出门。这个时候的他,泪如泉涌。
正是这样,梁晓声把自己的思考和认知,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小说的人物形象上,让人物立起来说话。呈现现实,同时从理想向度上引导现实,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起到了内在的支撑作用。
梁晓声说过的四句话,被广为流传:“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一些人以为这是他对文明、文化的定义,其实这是他从文明、文化的角度,为“好人”定下的标准。从这样的好人标准出发,希望人性向上、向善,社会向美、向好。这是梁晓声“好人文化观”的深厚内涵,同时也是《人世间》的深刻魅力。
(选自李师东《梁晓声?人世间?:
现实主义的新高度》)
22.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周志刚独自承担起小街的环境整治工程,是因为他想让自家以及小街看上去更有家样。
B.文中多次将周志刚和街坊们进行对比,来衬托周志刚“改良”工作未得到邻里的支持。
C.儿女们“装聋作哑”,因他们虽理解父亲的做法,但并不想帮助父亲继续治理那条脏街。
D.对“晃”字的解释,强化了作者对周志刚心有余力不足、很快老去的无奈与感伤之情。
【解析】 “来衬托周志刚‘改良’工作未得到邻里的支持”错,对比作用分析错误,应是为了衬托周志刚的无私。
23.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梁晓声提出“好人文化观”,《人世间》形象地表述了人是什么样的,但可以、应该是什么样的。
B.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人更应该向善、向上、向美,这是《人世间》传递出来的一种人性光辉。
C.《人世间》既呈现现实,又从理想向度上引导现实,这种引导正是梁晓声“好人文化观”的投射。
D.作者认为《人世间》的深刻魅力在于,小说为文明和文化进行定义,并以此为“好人”定下了标准。
【解析】 “《人世间》的深刻魅力在于,小说为文明和文化进行定义,并以此……”错误。原文信息是“一些人以为这是他对文明、文化的定义,其实这是他从文明、文化的角度,为‘好人’定下的标准。从这样的好人标准出发,希望人性向上、向善、社会向美、向好。这是梁晓声‘好人文化观’的深厚内涵,同时也是《人世间》的深刻魅力”,可见深刻魅力所在为“从这样的好人标准出发,希望人性向上、向善,社会向美、向好”,小说并非为文明和文化进行定义。
24.小说中周志刚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①有大爱,无私善良:退休后为大家抹墙补路,不计个人得失。②有担当,高尚自觉:主动改良小街环境,有责任与担当。③有原则,洁身自爱:当黄泥“有主”,便不再去挖泥,不争不抢。④有修养,不强人所难:儿女对黄泥问题装聋作哑,他便不再强求。
25.《祝福》中的“我”虽然有软弱逃避、不敢担责的一面,但对祥林嫂也有同情。请以《祝福》中的“我”为例,并结合现实,谈谈你对“为他人着想的善良”的理解。
答:以“我”为例:当祥林嫂问“我”“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时候,“我”不想“增添末路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的回答,表现了“我”对祥林嫂的同情,不想让她痛苦。虽然后来又含糊其词,体现了“我”软弱逃避、不敢担责的一面,但对祥林嫂的悲悯之心和得知祥林嫂死讯之后的内疚之感,还是体现了“为他人着想的善良”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