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白居易
24 卖炭翁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并称“元白”。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新乐府运动:
是一场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诗歌主张。
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反映时事,也就是白居易在《秦中吟序》所谓“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另一方面是为现实而作,也就是白居易在《与元九书》所谓“裨补时阙”。反映的事情不一定是时事,但目的是为了现实。
背景资料:
《卖炭翁》是白居易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其题下作者自注云:“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白居易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
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bìn)/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niǎn)冰辙(zhé)。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jì/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chì),回车/叱(chì)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jiāng/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línɡ),系jì向/牛头/充炭直。
结合注释和所学知识,了解大意。
南山:城南之山,诗中指的是长安终南山。
烟火色:烟熏色的脸。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何所营:做什么用。
晓:天亮。
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牵向北:指牵向宫中。
译文
一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好价钱,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赏卖炭翁伐薪烧炭之难
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南山:终南山,在长安城南。
认识终南山
终南山地形险阻、道路崎岖,大谷有五,小谷过百,连绵数百里。《左传》称终南山“九州之险”,《史记》载秦岭是“天下之阻”。宋人所撰《长安县志》载:“终南横亘关中南面,西起秦陇,东至蓝田,相距八百里,昔人言山之大者,太行而外,莫如终南。”
总的地貌特征为北仰南俯,山大沟深,山岭与河谷、台地相间。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高山大壑,荒远幽深。
山深林密,杳无人迹,
豺狼虎豹,人迹罕至。
卖炭翁伐薪不易。
伐薪烧炭南山中
“南山中”,就是南山中心、南山深处,与南山上、南山内、南山里有差别。
终南山,离长安城并不远,约45.5公里。是当时都城能源供应基地。到终南山伐薪烧炭的人很多,竞争激烈。
卖炭翁是弱势群体,好的资源难得有他的份儿,他只好选择人少路远、陡峭难行的山深处。“日以高”时他才到达市南门外,可见路很远,很难走。
了解一项技术:烧炭
将树木枝干烧制为炭。
大致流程:烧炭,对于山里人来说并不陌生。先是择址挖窑孔,然后是砍树锯木、装窑、烧窑、封窑(封窑一星期后方可开窑透气,再冷却三天,就基本告成,估摸烧一窑木炭前后需半月之多。)和出炭(取窑出炭,打开窑门,一股呛人的烟气扑面而来,使人咳嗽不止,这时须赶紧把嘴闭住,然后弓背屈膝,在挥汗如雨中把一段一段乌黑发亮的木炭从窑内捞出来。)等几个环节。
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外貌描写。抓住卖炭翁三个部位(脸、鬓、手)的三种颜色(烟火色、灰白色、黑色),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卖炭翁烟尘满面、十指熏黑的形象,表现其年纪之大和劳作之苦。
由此得知,卖炭翁伐薪烧炭极为不易:终南山山高路险,行走不易,山高树长,砍伐不易;烧炭过程长,极费人力,可卖炭翁一人做完所有工作,以一残余之年、朽木之躯只身在大山中烧炭。更莫说,“一车炭,千余斤”。更莫说“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翁之炭,来之,得之,实属不易!
析卖炭翁身世之苦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姓名:卖炭翁
家庭状况:
经济状况:
职业:
生产规模:
有无其他收入所得:
单身一人
衣正单——贫困家庭
自主创业卖炭
员工兼老板,一人经营
无。无土地。属于脱产自由工作者。
无立锥之力,别无衣食来源。
孤身一人以卖炭为生。
观卖炭翁卖炭之艰
结合全诗,思考以下问题:
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
市南门外泥中歇。
伐薪烧炭地点:
烧炭季节:
卖炭地点:
天气状况:
货物重量:
运输方式:
运输时长:
伐薪烧炭地点:
烧炭季节:
卖炭地点:
天气状况:
运输方式:
运输时长:
天下之阻 九州之险——终南山
凛冽寒冬
集市南门外
深冬大雪——夜来城外一尺雪
牛车一人,不包饭、不休息
冰天雪地,有一老人、深夜烧炭千余斤、终在天亮时完成。却又连忙赶一牛车碾冰辙,奔向集市。他,是为了什么?
身上衣裳口中食
终南山到集市,约45.5公里。成年男子大致要走至少8小时。
如何理解“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生活窘迫,衣服单薄,在这寒冬瑟瑟发抖,希望天气暖和一点。这是一般逻辑。可卖炭翁马上不这么想,他希望天气再冷一点,这样他烧的炭才能好卖出去,挣得生存的钱粮。
诗人深刻解读了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可怜”二字更是表达了诗人对卖炭翁的无限同情。
观刈麦(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这样的卖炭翁,走至集市,已是: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可这是却来了一群人,让老翁一切的努力和希望成梦幻泡影: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盘算着卖炭得钱换衣食。然而结果呢?他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声,卖炭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我们再来看看这几句话的意思
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
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
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
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
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
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
“半匹红纱一丈绫”价值几许呢?
半匹红纱一丈绫:
中唐时期,交易买卖钱帛并用。
在那时,用于交易的绢帛主要是像绢、帛、锦、绣、绮、罗之类绣工复杂、耗时耗力的高端丝织品。文中所提的绡和绫,其实并不值钱。就按照最高了算,半匹红绡八百文,一丈绫四百文,加起来也只有一千二百文。老翁千斤的炭,又逢寒冬,实际上能抵当时普通底层工人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收入,少说有三、四千文之多。
且,红纱和绫,宫使常用,但底层劳动人民拿来却无用。这一场交易无论怎么算,卖炭翁都是一分没赚,倒搭不少。
从“南山中”到长安,路那么遇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的时候,又想些什么呢?当把炭宋进皇宫时,牛车还是属于自己的吗?他往后的日子,又怎么过活呢?
这是一个怎样的卖炭翁
蓬头垢面 老态龙钟 穷困悲苦
忍气吞声 无可奈何
处在受压迫受剥削且无力反抗的地位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困悲苦的穷苦老百姓
以无用之用强买有用之用,这是一群怎样的宫使?
评宫使之恶
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
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
仗势欺人 专横跋扈
蛮不讲理 霸道凶残
强买强卖 强取豪夺
探黑暗之根源
宫使蛮不讲理的原因
统治者的罪恶
导致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主旨
《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诗。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诗人记叙了卖炭翁烧炭、卖炭及炭被掠夺的经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卖炭翁真的有原型
韩愈《顺宗实录》云:“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街史擒以闻,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
卖炭翁真的有原型
曾经有个农民用驴驼了木柴去城里卖,遇到自称"宫市"的宦官取走了木柴,才给了他几尺绢,又要索取给看门人的进门费,而且要用驴送到宫内.农民哭泣起来,把所得的绢给了这些宦官,他们不肯接受,说:"必须用你的驴送到宫内."农民说:"我有父母妻子儿女,等我用驴驼东西赚钱然后才能买东西吃饭.如今把木柴给了你们,不要钱而回家,你们还不肯,我只有死路一条罢了!"于是就殴打宦官.街上的官吏抓到他,然后把他的事报给了朝廷,皇上上诏书开除了这位官员,而且赐给了农民十匹绢,然而"宫市"这种做法也没有因此而改变。谏官和御史多次上奏折提意见,皇上不听从。
吊白居易
唐·李忱(唐宣宗)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谢 谢 赏 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