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3(湖北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3(湖北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12 00:00: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历史-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3(湖北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面是先秦时期关于龙凤玉器的出土文物,据此可知( )
A.先秦龙凤形象大体一致 B.玉器加工技术有所退步
C.玉石文化具有承袭特征 D.玉饰品越发注重实用性
2.唐初基本沿袭隋朝制度,三省分立,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之职。玄宗时期,任命亲信文人为翰林学士,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参与朝政决策。宪宗时期,由宦官出任枢密使,在皇帝与宰相、翰林学士之间宣旨传奏。唐朝中枢机构的演变( )
A.说明了三省六部制度名存实亡 B.反映中枢大权逐渐向内廷转移
C.说明君主权力受到一定的制约 D.导致唐朝政治黑暗和朝政混乱
3.元代王祯在《农书》中总结南方水田的耕作方式,“其法:起拔为疄(田垄),两疄之间,自成一畎(田间小沟),一段耕毕,以锄横截其疄,泄利其水,谓之腰沟,二麦既收,然后平沟畎,蓄水深耕,俗谓之再熟田也。”该耕作方式( )
A.有利于保苗抗旱排水防涝 B.促使南北农业发展趋向平衡
C.在元朝时开始出现并推广 D.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地矛盾
4.学者颜元曾评论道:“朱子遗风至今日,衣冠文士羞与武夫齿,秀才挟弓矢出,乡人皆惊,甚至子弟骑射武装,父兄便以不才目之,长此不返,四海溃弱。”“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据此可知,颜元( )
A.倡导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 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C.反对理学对士人的消极影响 D.赞同宋代重文轻武政策
5.如表为清初成都城市景观修建情况表,如表反映清初成都城市景观修建( )
修建时间 修建景观 修建人
顺治十八年(1661年) 成才文庙 四川巡抚佟凤彩
康熙七年(1668年) 捐修青羊宫三清殿 四川巡抚张德地
康熙七年(1668年) 修建了武侯祠的三绝碑亭、惠陵版坊 四川巡抚张德地
康熙十年(1671年) 杜甫草堂 巡抚罗森、布政使司金携、按察使司宋可发、成都县令戴宏烈等,还有二寺僧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 锦江书院 按察使刘德芳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 重建二仙庵 按察使赵良壁
A.广泛调动了社会参与 B.蕴含了政治社会意图
C.奠定了后世城市形态 D.推动了城市经济发展
6.论及李鸿章的外交,梁启超说: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若今日之中国,而言联某国联某国,无论人未必联我。即使联我,亦不啻为其国之奴隶而已矣、鱼肉而已矣……以中国今日之国势,虽才十倍于李鸿章者,其对外之策,固不得不隐忍迁就于一时也。……此吾以深为李鸿章怜也。据此可知,梁启超( )
A.赞赏李鸿章“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 B.强调国家实力在外交中起决定作用
C.认为外交策略要与时俱进、因时而变 D.主张唯有实行变法才能救亡图存
7.如表为1864—1869年汉口茶叶出口统计表,如表反映( )
A.茶叶成为中外贸易的大宗商品 B.开埠后汉口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C.汉口在全国商业中心地位确立 D.与世界市场联系的区域化差异
8.1919年3月,李大钊、蔡元培等人成立了北京工读互助团,帮助北京的青年通过半工半读的方式达到教育和职业合一的理想。五四前夕,诸多知识青年通过学校、工厂、报刊、社团等多种平台聚集在一起,传播信息,交流思想。这些现象( )
A.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与发展 B.为中共的成立提供了实践基础
C.直接促成了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 D.体现了国人探索国家发展道路
9.1951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农业互助合作会议,明确提出发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政策,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把农民“组织起来”,以克服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至1952年底,互助组已发展到802.6万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3600多个。这一运动( )
A.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 B.将农业纳入计划经济的轨道
C.确立了集体经济的优势地位 D.激发了农民生产建设的热情
10.下图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物周转量的变化情况。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水运增长反映出开放的深入 B.南方谈话促成公路运输飞跃发展
C.高铁的发展冲击了铁路货运 D.民航的发展导致其货运量增长低
11.公元前406年,因与斯巴达作战,雅典迫切地需要扩充海军,因此对任何愿意在海军中服役的人,都授予他们公民身份,一些奴隶也因参加与斯巴达的战争而获得公民身份。这表明当时雅典
A.城邦内的居民均能够成为公民 B.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C.享有民主权利的主体有所扩大 D.公民的城邦意识较强
12.下表是中世纪欧洲黑死病肆虐期间,英国社会各群体的应对举措。据此可知
教会 展开了一系列以忏悔、祷告等宗教仪式为主的防治活动,宗教医学是防疫的主要途径
政府 加强福利,减税应灾;加强隔离,安置患者;净化空气,清扫街道
民间 世俗医学大行其道,具有外科特性的理发师、铁匠和少数专门的外科医生以及形形色色的江湖游医发挥重要作用
A.民众抗疫的决心仍有待提高 B.教会对欧洲的控制出现动摇
C.疫病防治发挥多元参与作用 D.公共卫生医疗体系全面建立
13.1883—1907年,埃及棉花出口总值由800万英镑增加到3000万英镑。正因如此,1882—1914年埃及的经济被称为“农业经济专业化”时期。英国驻埃及领事克罗默说英国对埃及的政策首先是要求埃及向英国出口棉花,然后再从英国进口棉织品。这反映( )
A.全球化生产分工的发展 B.埃及农业经济的专业化
C.经济殖民的进一步强化 D.国际贸易持续不断发展
14.如图为世界物种交流过程中两种作物的传播路线示意图,两种作物是
A.小麦、玉米 B.玉米、水稻 C.小麦、甘蔗 D.水稻、甘蔗
15.苏联的托洛茨基指出,由于商品买卖的恢复,“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增长和发展的时代开始了,而且这只野兽正在大步跃进,因此谁能知道我们是否会被迫用一切力量去反对私人资本主义势力的离心倾向,捍卫我们脚下每一寸土地呢?”这说明托洛茨基
A.对社会主义理论存在教条化认识 B.主张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C.强调恢复经济以稳定苏维埃政权 D.意在加速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16.1971年,美国与英、法、苏在柏林签订了《西柏林协定》,保证今后不在西柏林地区使用武力威胁;1973年,美国与苏联讨论了包括欧洲安全、经济合作、人道主义合作等问题,推动了欧安会的顺利召开。这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
A.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B.美国霸权主义的破产
C.合作共赢成为各国共识 D.美苏关系的有限缓和
二、材料分析题
17.【中国古代的地方治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地方管理方面,(北宋)初设诸路转运使监管地方财政,兼及行政监察,号为“监司”。但以后又增设多种名目的路级监司:提点刑狱司主管司法,提举常平司主管仓储,安抚使司主管军事、治安,合称“四监司”。他们互不统属,路之辖境划分不尽相同,或虽相同而治所未必一地。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大明政权建立之初,地方上承袭了元代的行中书省制度。明初承袭了元代行省权大且集中的基本特点,“举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朱元璋认为这无疑会对其新王朝构成潜在的威胁,便把元代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即以承宣布政使司管理地方政务,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狱政,都指挥使司掌地方军权。但其不可克服的缺陷也日益凸显:地方最高权力向三司分流,从而使地方明显缺乏自己的政治“中枢”,严重影响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力,并且过于分权与钳制也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督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监察官的面目出现,并在实际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迅速成为地方政权的最高中枢,弥补了这一“真空”,并凌驾于“三司”之上,总领一省、数省的军政、民政,从而日益走向封疆大吏。
——搞编自史云贵《承袭与变异:明清督抚制度述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加强地方治理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实行督抚制的原因。
18.【组织领导与反帝爱国运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20世纪早期中国三次大规模反帝爱国运动的相关情况
1915年反“二十一条” 1919年五四运动 1925年五卅运动
组织领导 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组织化程度低 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具有一定的组织性 中共组织领导,国民党协助,组织化程度高
参与群体 城市士绅、商人为主 青年学生为主,商人、工人声援参与 学生、商人、工人共同参与,难分主次
基本形式 集会通电、抵制日货、救国储金 集会通电、示威游行、抵制日货、罢课、罢市、罢工 集会通电、示威游行、抵制外货、罢课、罢市、罢工
中心口号 “救国”“勿忘国耻”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
运动规模 波及全国30多个省会城市和商埠 波及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 波及全国约600个城镇
——摘自王奇生《1915-1925年中国民族主义运动之演进》材料二 我以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以中国现在的情形看来,须先组织他,然后工团、合作社,才能发生有力的组织。革命运动、劳动运动,才有神经中枢。
——蔡和森致毛泽东的信(1920年8月13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三次反帝爱国运动在组织领导方面的变化,并简述组织领导与反帝爱国运动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三次反帝爱国运动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
19.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山东涌现出无数的先进人物,朱富胜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朱富胜主要事迹简表
1939年 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抗日救国会
1940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1年 被日军抓获,虽受尽酷刑,仍只字不吐,保住了公粮、枪支和学生
1943年 带领村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开荒40亩,所在村被评为拥军生产模范村
1944年 先后动员86名青年参军,被评为拥军模范
1947年 率领支前队伍参加孟良等战役的支前工作,多次立功受奖
1948年 率3500人的担架团奔赴淮海战场,后被授予“华东第一模范担架团”称号
1949年 随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开国大典
1950年 任华东土地改革委员会委员
1953年 任省农业试验场场长,带领职工搞科学实验
1954年 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55年 任临沂专署农业试验场场长,再次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56年 参加全国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被授予锦旗1面、奖章1枚
——据《沂南县大事记》等材料二 1961年,朱富胜任沂南县县长,图7为朱富胜与社员一起劳动的照片。
(1)假如让你为朱富胜纪念馆设计多个展区,说说各个展区的主题并作简要介绍。
(2)说明将材料二中的照片作为纪念馆展品的重要价值。
三、未知
20.【世界棉花产业演变】
材料在人类历史上,棉花产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历程。其中,世界棉花种植者、制造商和消费者之间的空间关系不断变化,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世界棉花种植者、制造商和消费者之间不断变化的空间安排。第一阶段:公元钱2000年-公元1600年,多级,分离。第二阶段;1600年以后,网络越来越集中在欧洲,但生产仍然分散。第三阶段;工业革命后,生产网络集中在欧洲,一个多中心的棉花产业变成单极世界。
——摘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关于棉花产业演变趋势的论题,并予以说明。(要求:分析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图中不同时期雕琢的龙凤玉石的造型具有相似的特征,即首尾呼应,盘成圆形。因此,先秦时期,我国的玉石文化具有承袭的特征,C项正确;龙和凤是两种不同的祥瑞物,各有造型,另外玉石的造型不能完全等于龙和凤的形象,排除A项;战国玉龙表面上的加工工艺虽然不如前者,但不能因个例就断定玉器加工技术退步了,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它们有何功用,脱离文字说明而只从图片观察,不能得出其注重实用性,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材料“唐初基本沿袭隋朝制度,三省分立,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之职”“宪宗时期,由宦官出任枢密使,在皇帝与宰相、翰林学士之间宣旨传奏”体现的是唐朝时期的中枢大权逐渐由皇帝的亲信控制,中枢大权逐渐向内廷转移,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的说法不符合当时的史实,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排除C项;唐朝政治黑暗的根源是君主专制的加强,排除 D项。故选B项。
3.D
【详解】从材料中的南方水田耕作方式来看,南方的水田采取多种经营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粮食产量,缓解了人地矛盾,D项正确;材料与排水防涝无关,排除A项;我国农业发展自古以来就不平衡,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这种耕作方式出现的时间,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详解】根据材料“朱子遗风……冠文土羞与武夫齿……四海溃弱......儒者,却习成妇女态”可知,颜元认为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表现了其反对理学对士人的消极影响,C项正确;宋明理学主张以纲常名教来束缚人性,且女性地位无论在家庭还是社会中都较低,排除A项;材料中未提及“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排除B项;赞同宋代重文轻武政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推动城市景观修建的主体是官方,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清王朝,通过修建武侯祠、杜甫草堂等符合汉人认同的城市景观来缓和民族矛盾,以达到维护政治统治、推动社会教化的目的,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出社会的广泛参与,排除A项;材料没有显示对后世的城市建设产生影响,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城市景观建筑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根据材料“以中国今日之国势,虽才十倍于李鸿章者,其对外之策,固不得不隐忍迁就于一时也。……此吾以深为李鸿章怜也”可知,梁启超认为鉴于中国的国力,即便才能胜过李鸿章十倍的人在外交上也不得不委曲求全,李鸿章的联合某国制某国也是国力不济的反映,即国家实力在外交中起决定作用,B项正确;根据材料“此吾以深为李鸿章怜也”可知,梁启超只是理解李鸿章的身不由己,并未对其赞赏,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梁启超主要强调了国家实力在外交中的影响,并未涉及外交策略要与时俱进,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梁启超主要强调了国家实力与外交的关系,并未涉及变法图强,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4—1869年(中国)。大量汉口商品经上海中转运往国外,说明汉口和上海与世界经济联系紧密程度存在差异,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其他出口货物种类的信息,无比较,无法得出茶叶成为中外贸易的大宗,排除A项;材料统计的是汉口地区茶叶的出口量,无法得出整个工商业的发展情况,排除B项;C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五四运动爆发前,李大钊、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成立北京工读互助团,帮助青年学生实现教育和职业合一的理想,而广大知识青年则积极传播和交流新思想,这都是新文化运动发展的表现,A项正确;中共成立的实践基础是工人运动的发展,排除B项;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排除C项;国人探索国家发展道路的涵盖范围比较广泛,而材料主旨为新文化运动的深入与发展,材料主旨更为具体,所以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把农民组织起来,组建农业生产互助组和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有助于克服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激发了农民生产建设的热情,D项正确;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1951-1952年时我国尚未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排除A项;1953年,国家对农业实行了统购统销政策,逐步将农业纳入计划经济的轨道,题干强调的是国家在农村的生产互助合作政策,而不是统购统销政策,排除B项;三大改造后确立了集体经济的优势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物周转量的变化情况”可知水运的货物周转量最大,尤其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增长更快,这反映出中国不断发展海洋运输,扩大世界市场,即水运增长反映出开放的深入,A项正确;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但图中的起飞点是2008年,与时间不符,排除B项;高铁主要负责客运,与货运不冲突,排除C项;航空运输载货量低,与民航的发展无制约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材料反映了由于战争的需要,雅典对愿意在海军服役的人、甚至一些参战奴隶被授予公民身份,说明当时雅典享有公民权利的主体有所扩大,故C符合题意;城邦内的居民均能够成为公民,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伯里克利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故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公民的城邦意识,故排除D。
12.C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教会的影响和作用独占鳌头,但其在疾病防治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而作为统领一国民众之政府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出台救济政策和维持社会秩序都体现了政府职能的发挥,民众也开始自我拯救,这反映出在黑死病防治中不同社会群体的参与,即疫病防治发挥多元参与作用,C项正确;民众决心在材料中未体现出,排除A项;文艺复兴,尤其是宗教改革后教会对欧洲的控制动摇,排除B项;D项与题意无关,且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英国的经济殖民主义。根据材料“1883—1907年,埃及棉花出口总值由800万英镑增加到3000万英镑。正因如此,1882—1914年埃及的经济被称为‘农业经济专业化’时期。英国驻埃及领事克罗默说英国对埃及的政策首先是要求埃及向英国出口棉花,然后再从英国进口棉织品。”可知,英国驻埃及领事要求埃及向英国出口棉花,然后再从英国进口棉织品,是典型的经济殖民主义,C项正确。“要求埃及向英国出口棉花,然后再从英国进口棉织品”这不是中性的全球化生产分工,排除A项;埃及农业的专业化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与材料中英国的经济殖民信息不符,排除B项和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白色箭头所代表的的农作物以西亚北非为中心,向其他大洲传播,结合所学可知,小麦是人类最早种植的粮食作物,小麦原产于北非或者西亚;黑色箭头所代表的的农作物以东南亚和印度地区为中心,向其他地区传播,结合所学可知,甘蔗原产地可能是新几内亚或印度,后来传播到南洋群岛。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玉米的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进而向其他地区传播,与图示传播起源地不符,排除AB项;水稻起源于中国和印度,与与图示传播起源地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5.A
【详解】根据材料“由于商品买卖的恢复”可知,这一时期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托洛茨基担心利用商品和市场关系,资本主义会破坏国家政权,这说明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在党内尤其在中上层干部中仍然存在,这种观念实质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A项正确;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反映了托洛茨基担心新经济政策会破坏苏维埃政权,认为这种经济体制改革存在风险,不是加速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排除D项。故选A项。
16.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柏林地区原先为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控制,而20世纪70年代美国寻求与苏联合作,共同推动欧洲局势的缓和,这反映出当时美苏之间由对抗转为缓和性的谈判与合作,D项正确;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出现在两极格局瓦解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美国霸权主义的破产”说法错误,这一时期美国实力只是相对衰落,但仍居于世界霸主地位,排除B项;“成为各国共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7.(1)措施:中央派文官到地方做知州;各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设立包括转运使在内的“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督;将地方的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并定期轮换。(任答3 点即可)
(2)原因:废行省设三司的弊端凸显;地方权力分散且弱化,严重影响了地方的行政效率;地方过于分权也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监察和管理地方的需要。(任答3点即可)
【详解】(1)措施:根据材料“在地方管理方面,(北宋)初设诸路转运使监管地方财政,兼及行政监察”和“提点刑狱司主管司法,提举常平司主管仓储,安抚使司主管军事、治安,合称‘四监司’”等信息可知措施是设立包括转运使在内的“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督;根据所学北宋重文轻武,多以文人任地方官,可知措施是中央派文官到地方做知州;根据所学北宋为了分化事权,又增设通判和知州彼此制约,可知措施是各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根据所学北宋在军事上是收精兵,可知措施是将地方的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并定期轮换。
(2)原因:根据材料“但其不可克服的缺陷也日益凸显”可知原因是废行省设三司的弊端凸显;根据材料“地方最高权力向三司分流,从而使地方明显缺乏自己的政治‘中枢’,严重影响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力”可知原因是地方权力分散且弱化,严重影响了地方的行政效率;根据材料“严重影响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力,并且过于分权与钳制也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可知原因是地方过于分权也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根据材料“督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监察官的面目出现,并在实际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迅速成为地方政权的最高中枢”可知原因是监察和管理地方的需要。
18.(1)变化:组织化程度由低到高,从自发行动到有政党领导。
关系:反帝爱国运动促进了社会各界的组织联合和中国共产党的产生。社会各界的联合和党的领导促进了反帝爱国运动更高水平的发展。二者密切关联,相互促进。
(2)原因:①时代背景:西方侵略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救亡图存民族意识的不断增强;②经济阶级:民族工业不断发展,新兴社会阶级的壮大;③思想文化:进步思想的传播,民众得到启蒙;④政党组织:新型政党的建立,尤其在中国共产党建立、领导下,社会组织、动员能力不断提高。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组织化程度低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具有一定的组织性;中共组织领导,国民党协助,组织化程度高”可知由自发性,组织化程度较低到由政党找领导,组织程度较高。
关系: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二者是相互影响的关系,组织领导能够推动反帝爱国运动的发展,反帝爱国运动的发展也会促进组织的壮大,领导能力的提升。
(2)原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可从必要性和可能性两方面去思考,主要从民族危机、思想、经济、阶级、组织等角度分析,具体分析可得: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主革命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不断传播;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革命运动有了强有力的组织和领导。
19.(1)主题一:抗日英雄
简介:抗日战争期间,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斗争和开展大生产运动,体现了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推动了敌后根据地的建设。
主题二:支前模范
简介:解放战争期间,率领支前队伍参加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等,为保卫解放区和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主题三:劳动榜样
简介: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带领职工搞科学实验,积极投身农业劳动,两次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国家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2)照片属于图像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照片直观形象,是朱富胜作为劳动榜样的真实写照;与社员一起劳动的场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根据“被日军抓获,虽受尽酷刑,仍只字不吐,保住了公粮、枪支和学生”可设计抗日英雄展区,在抗日战争期间,他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斗争和开展大生产运动,体现了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推动了敌后根据地的建设。如根据“率领支前队伍参加孟良等战役的支前工作,多次立功受奖”可设计支前模范展区,在解放战争期间,他率领支前队伍参加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等,为保卫解放区和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根据“任省农业试验场场长,带领职工搞科学实验”、“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可设计劳动榜样展区,新中国成立后,他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带领职工搞科学实验,积极投身农业劳动,两次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国家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照片属于图像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照片直观形象,是朱富胜作为劳动榜样的真实写照;图示内容展现了朱富胜与社员一起劳动的场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
20.论题:世界棉花产业由多极分散走向以欧洲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阐释:近代以前,亚洲、中美洲、东非三大地区各自独立地发展了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并在区域范围内进行商贸流通。棉花在寒冷的欧洲大陆不易生长,因此欧洲被摈弃在三大中心之外。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棉花生产网络逐渐集中在欧洲,欧洲商人通过大型商业公司如东印度公司加强了对印度棉纺织生产的控制,从印度购买棉纺织品带回欧洲消费,或运往非洲购买劳动力运往美洲种植园中工作。欧洲用棉花联接了一个横跨三大洲的贸易体系。
工业革命后,技术上的革新和蒸汽动力的应用大幅度提升了棉纺织业的效率,欧洲从商人角色变成最大的制造者。欧洲棉纺织品销往世界,冲击了当地棉纺织业。
总结:原来多极分散的棉花生产和销售网络,变成了欧洲主导的单极世界。
其他趋势:印度从独立的棉花产业地沦为欧洲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详解】首先,分析材料内容,提炼一个关于棉花产业演变的趋势。分析材料内容可知,公元前2000-1600年世界棉花主要分布在亚洲、中美洲、东非,是各自独立发展的;1600-1780年世界棉花生产网络逐渐集中在欧洲,欧洲从印度购买棉纺织品带回欧洲消费,或运往非洲购买劳动力运往美洲种植园中工作;1780-1860年世界棉花产业变成了欧洲主导的单极世界。根据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可知,棉花产业演变的趋势有世界棉花产业由多极分散走向以欧洲为主导的单极世界;印度从独立的棉花产业地沦为欧洲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等。选择一个容易论证的观点即可。例如,世界棉花产业由多极分散走向以欧洲为主导的单极世界。其次,对所提炼的趋势进行说明、解释,要注意结合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理由要充分、明确,紧扣所提炼的趋势。最后,对所说明的内容进行总结,以呼应所提炼的趋势。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