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考前知识完善:2、细胞的结构基础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生物考前知识完善:2、细胞的结构基础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2.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5-10 23:04: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生物考前知识完善
二、细胞的结构基础
一、细胞结构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作为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它的边界就是细胞膜。
2.细胞膜具有的功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等。
3.癌细胞的恶性增殖和转移与癌细胞膜成分的改变有关。细胞在癌变的过程中,细胞膜的成分发生改变,有的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等物质。因此,在检查癌症的验血报告单上,有AFP、CEA等检测项目。如果这些指标超过正常值,应做进一步检查,以确定体内是否出现了癌细胞。
4.真核细胞的核仁的功能是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5.经内质网加工的蛋白质一般是分泌蛋白,如抗体、某些激素和消化酶等。
6.分泌蛋白在加工、转运和分泌过程中,膜面积减少的是内质网,膜面积增大的是细胞膜,膜面积基本不变,但在转运中起交通枢纽作用的是高尔基体。
7.真核生物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其中能与内质网直接相连的有核膜和细胞膜。
8.内质网与核膜在结构上相连通,使细胞质与核内物质联系更紧密。
9.细胞内膜面积最大的细胞器是内质网。
10.染色体的常用染色剂是龙胆紫溶液、醋酸洋红液。
11.线粒体的常用染色剂是健那绿染液(活体染色剂,将活细胞的线粒体染成蓝绿色)。
12.核糖体的形成不一定与核仁有关(原核细胞没有核仁也能形成核糖体)。
13.制备细胞膜最常用的细胞是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14.核糖体有的附着在内质网上,有的游离分布在细胞质中,是“生产蛋白质的机器”。溶酶体是“消化车间”,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和病菌。被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如果是对细胞有用的物质,细胞可以再利用,废物则被排出细胞外。
15.液泡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中,内有细胞液,含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物质,可以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还可以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中心体见于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的细胞,由两个互相垂直排列的中心粒及周围物质组成,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16.科学家发现有 40 种以上的疾病是由于溶酶体内缺乏某种酶产生的,如矿工中常见的职业病——硅肺。当肺部吸入硅尘(SiO2)后,硅尘被吞噬细胞吞噬,吞噬细胞中的溶酶体缺乏分解硅尘的酶,而硅尘却能破坏溶酶体膜,使其中的水解酶释放出来,破坏细胞结构,使细胞死亡,最终导致肺的功能受损。
17.分泌蛋白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然后进入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
18.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如激素),随血液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相邻两个细胞之间形成通道,携带信息的物质通过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例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也有信息交流的作用。
19.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叶绿体,能看到叶绿体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
20.核膜上的核孔不可以让蛋白质和RNA自由进出(也具有选择透过性)。
21.模型大致分为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和DNA双螺旋结构模型都属于物理模型。拍摄的细胞显微照片不属于细胞的物理模型,而根据照片所作的细胞图画属于物理模型。种群数量的“J”型和“S”型增长曲线及“J”型增长的公式都属于数学模型。
22.除了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等极少数细胞外,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对细胞核功能的较为全面的阐述应该是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23.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未经染色的动物细胞,在明亮的视野下很难看清细胞的边缘和细胞核。如果把视野调暗,可以看得比较清晰。操作方法:一是转动反光镜使进光量减少;二是选择小的光圈,减少进光量。
二、物质出入
1.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是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的液泡是无色。
2.mRNA合成后进入细胞质要跨过0层磷脂双分子层;胞吞、胞吐中物质跨膜的层数是0层。
3.当活的植物细胞放在与细胞液等渗的溶液中,渗透作用停止,水分子进出依然进行并达到动态平衡。
4.动物性激素进出细胞方式为自由扩散,植物生长素能逆浓度积累,其跨膜运输方式一般是主动运输。
5.人工磷脂双分子层含有磷脂等物质,但不能利用ATP,所以其能进行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有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
6.生物膜系统中,含糖量最高的膜一般是细胞膜,这与它的细胞识别功能相适应。
7.发生质壁分离的内因:成熟的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中央大液泡,且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外因: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质量浓度为0.3 g/mL(约30%)的蔗糖溶液可让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如果把外界溶液替换成清水,可发生复原。质量浓度为0.5 g/
mL(约50%)的蔗糖溶液浓度过高,一般认为此浓度会让植物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导致可观察到质壁分离但不能观察到复原。硝酸钾或尿素溶液可让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原因是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或自由扩散主动吸收外界溶质,使细胞液浓度增大后促使细胞吸水膨胀。
8.物质跨膜的三种方式中,随运输物质浓度(或胞内外浓度差)增大而不会达到饱和点的是自由扩散;其中,协助扩散会达到饱和点的制约因素是载体蛋白;主动运输会达到饱和点的制约因素有载体蛋白和能量。
9.Na+、K+和 Ca2+等离子,都不能自由地通过磷脂双分子层,它们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主动运输普遍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细胞中,保证了活细胞能够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
10.通道蛋白是一类跨越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的蛋白质。它包含两大类:水通道蛋白和离子通道蛋白。
11.磷脂双分子层内部是疏水的,几乎阻碍所有水溶性分子通过。1988 年,美国科学家阿格雷成功地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水通道与人体体液平衡的维持密切相关,例如,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都与水通道的结构和功能有直接关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