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考前知识完善:6、遗传规律与伴性遗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生物考前知识完善:6、遗传规律与伴性遗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5.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5-10 23:08: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生物考前知识完善
六、遗传规律与伴性遗传
一、孟德尔定律
1.一对相对性状的两杂合子杂交,后代产生隐性纯合子的原因是基因分离。
2.高茎(Dd)豌豆产生的雄配子与雌配子的比例远大于1,不管是雄配子还是雌配子中D与d配子比为1∶1。
3.两朵花之间的传粉过程叫做异花传粉。孟德尔在做杂交实验时,先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这叫做去雄。然后,套上纸袋。待雌蕊成熟时,釆集另一植株的花粉,撒在去雄花的雌蕊的柱头上,再套上纸袋。
4.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5.孟德尔用测交实验验证了其“分离假说”是正确的。
6.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结果及其解释,后人把它归纳为孟德尔第一定律,又称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7.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二、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若某雌性动物减数第二次分裂时细胞均等分裂,则该细胞产生的子细胞最终去向是退化消失。
3.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三、基因在染色体上
1.若已知某染色体为X染色体,书写该染色体上的相关基因的基因型时,必须要带上X染色体,如BbXaXa。
2.萨顿的推理,也是类比推理。他将看不见的基因与看得见的染色体的行为进行类比,根据其惊人的一致性,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
3.果蝇易饲养,繁殖快,10 多天就繁殖一代,一只雌果蝇一生能产生几百个后代,所以生物学家常用它作为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
4.摩尔根把一个特定的基因和一条特定的染色体——X 染色体联系起来,从而用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假说—演绎法)。
5.摩尔根和他的学生们绘出了第一个果蝇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相对位置的图,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四、伴性遗传与人类遗传病
1.高等植物产生的种子,种皮和果皮是由当代母方基因决定的,种子中的胚是下一代,由父方和母方共同决定,种皮和果皮的性状遗传属于细胞核遗传。
2.某男子体细胞内来自其祖父的染色体数至少有1条(Y染色体)(来自其祖父的22条常染色体在其父亲的精原细胞减数分裂时与来自祖母的22条常染色体随机组合,以致该男子体细胞常染色体来自祖父的范围是0~22条)。
3.男性的X染色体上的基因(如红绿色盲基因)只能来自其母亲,以后只能传给其女儿。这种遗传特点,在遗传学上叫做交叉遗传。
4.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若要在幼年就根据某伴Z遗传的性状识别雌雄,杂交的亲本可以是隐性的雄性和显性的雌性。
5.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中总是与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称为伴性遗传。
6.抗维生素D 佝偻病就是一种显性伴性遗传病。这种病受显性基因(D)控制,当女性的基因型为 XDXD、XDXd 时, 都是患者,但后者比前者发病轻。男性患者的基因型只有一种情况,即XDY,发病程度与XDXD 相似。
7.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大类。
8.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手段,对遗传病进行监测和预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9.禁止近亲结婚可显著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