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考前知识完善
十、个体稳态与调节(1)
一、内环境及稳态
1.细胞内液约占体液的三分之二,细胞外液约占三分之一。
2.组织水肿后,可通过注射适量的蛋白质溶液增大血浆浓度,促进组织液的水回流至血浆,再随尿液排出体外(无机盐会进入组织液,起不到效果,而蛋白质是大分子,可增大血浆浓度而又不容易进入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4.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
5.人体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6.正常人体在剧烈运动产生较多乳酸后,血浆pH依旧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参与该稳态调节的主要离子有HCO、HPO等。
7.高温工作的人应及时补充水和盐。
8.果汁的pH难以调整的原因是生物组织样液中含有稳定pH的缓冲物质。
9.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
10.健康人的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11.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机体的调节系统主要由三个,即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三者具有共同的“语言”信息分子。
12.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13.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二、动物神经调节
1.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任何环节在结构和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膝跳反射需要两个神经元即可完成,而绝大多数反射活动都需要多个神经元参与;而且反射活动越复杂,参与的神经元越多。
2.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3.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4.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5.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6.经过突触的兴奋传递,递质是较小分子却未通过主动运输分泌,而通过胞吐的方式分泌,这样有利于加快兴奋传递的速度。
7.突触小体可完成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8.神经递质释放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9.神经元受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膜内的电位变化是由负变正。
10.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时,膜外电流方向为未兴奋区至兴奋区。
11.某种麻醉止痛药物可阻断神经兴奋的传导,它作用于传入神经。
12.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耗能,神经元上的静息电位的维持耗能。
13.某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后,经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并产生兴奋。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是信息交流。
14.低钠外界溶液中的神经元,与正常外界溶液相比,静息电位不变,动作电位峰值变小。(静息电位主要与钾离子外流有关,动作电位主要与钠离子内流有关,当外界溶液钠离子浓度降低,会引起胞内外钠离子浓度差减小,引起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15.不管静息还是动作电位,Na+浓度总是胞外高于胞内,K+则反之。
16.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17.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18.在特定情况下,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也能使肌肉收缩和某些腺体分泌。
19.目前已知的神经递质种类很多,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氨基酸类、一氧化氮等。
20.位于大脑表层的大脑皮层,有140多亿个神经元,组成许多神经中枢,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