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考前知识完善
九、育种与进化
一、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
1.若研究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相关性状,对其进行杂交产生完全杂合子,然后单倍体育种,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若研究一对基因时,只写染色体变异)。
2.与正常植株相比,单倍体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但是,利用单倍体植株培育新品种却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3.育种工作者常常采用花药(花粉)离体培养的方法来获得单倍体植株,然后经过人工诱导使染色体数目加倍,重新恢复到正常植株的染色体数目。用这种方法培育得到的植株,不仅能够正常生殖,而且每对染色体上的成对的基因都是纯合的,自交产生的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
4.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5.要想把高产、不抗病和低产、抗病两个小麦品种的优良性状组合在一起,育种上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把这两个品种杂交,使基因重组。从第二代中挑选高产、抗病的个体,将它们的种子留下来,下一年播种。再从后代中挑选出符合高产抗病条件的植株,采收种子留下来做种。如此经过几代汰劣留良的选择过程,就可以得到新的优良品种了。
6.诱变育种就是利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用这种方法可以提高突变率,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
7.改良动植物品种,最古老的育种方法是选择育种:从每一代的变异个体中选出最好的类型进行繁殖、培育。但是选择育种周期长,可选择的范围也有限。
二、现代生物进化论
1.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
2.自然界中种群某个基因的基因频率要稳定不变(不进化),必须满足以下几点:(1)该种群非常大;(2)所有的雌雄个体都能自由交配;(3)没有迁入和迁出;(4)自然选择对不同表现型的个体没有作用;(5)这对基因不发生突变,并且携带这对基因的染色体不发生变异。
3.由于突变和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因此它们只是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5.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基因多样性。
6.自然选择通过直接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7.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杀虫剂会使病菌或害虫接受自然选择而抗药性增大。
8.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9.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是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某个种群只具有其中的基因多样性。
10.原核生物比真核生物进化速度慢得多的原因主要是无性生殖一般只能发生基因突变。
11.真核生物出现之后,生物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这就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明显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
12.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个体,这就为数量少的被捕食者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13.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1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