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考前知识完善:13、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生物考前知识完善:13、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7.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5-10 23:11: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生物考前知识完善
十三、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中,除生物成分之外,还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3.生产者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此外,消费者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因此,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若题中画出多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图解,两个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箭头一般优先理解为同化量(同化量中不含本级粪便量),若题中画出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详细能量流动图解,要特别注意,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箭头可能是表示摄入量(摄入量中含有本级粪便量)。
2.处于生长期的森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光合作用产生的ATP的量大于全部生物消耗的ATP的量。
3.若是人工生态系统,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总量和人工输入的能量之和,若是自然生态系统,则不考虑人工输入能量。
4.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5.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6.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意义
(1)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沼气池和“桑基鱼塘”都体现了这个原理;(2)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7.生态系统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是生态学的一条基本原理。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主要是通过食物链来完成的。食物链既是一条能量转换链,也是一条物质传递链,从经济上看还是一条价值增值链。因此,遵循这一原理,就可以合理设计食物链,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被分层次多级利用,使生产一种产品时产生的有机废弃物,成为生产另一种产品的投入,也就是使废物资源化,以便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1.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因此,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2.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3.生态系统中传递的信息种类有物理、化学和行为信息。
4.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例如,在草原上,当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森林中,狼能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兔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
5.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大致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点,但是目前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的生物防治。
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当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河流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2.生态系统的营养级数越多,其稳定性不一定(填“一定”或“不一定”)越高(应综合分析生物种类数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一般能被捕食的生产者种类越多越稳定,食物链数越多越稳定,或假设其中每一种生物全部死亡对其他生物的影响越小,则该生态系统越稳定)。
3.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4.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5.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6.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此实验中,观察并评判其稳定性的指标是生态缸内生物种类和数量变化。
7.封上生态缸盖。将生态缸放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五、生态环境的保护
1.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可以概括为共同进化。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一是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潜在价值;二是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间接价值(也叫做生态功能,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三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3.猴类在小儿麻痹疫苗的研制中起着重要作用,这利用了生物的直接价值。
4.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易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例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这是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此外,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等,也是对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要措施。近些年来,我国科学家还利用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生物技术,加强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