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回民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上海市回民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12 09:17:53

文档简介

历史学科期中测试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50分)
1.A 2.A 3.D 4.B 5.B 6.A 7.A 8.A 9.A 10.C 11.B 12.B 13.C 14.A 15.C 16.B 17.C 18.A 19.A 20.A 21.C 22.B 23.C 24.B 25.C
二、综合题(共50分)
(一)“狼狈西逃”还是“微服西狩”? (23分)
1. 1897(丁酉年)、1898(戉戌年)以来(或维新运动以来,或表述90年代中期以来)(2分)
2.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每小问2分,共6分 义和团运动(义和拳或农民起义)农民起义
3.北宋初年因为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强干弱枝(法)而导致“三冗”现象(弊),而为改变因“三冗”(弊)而导致的财政危机和军队战斗力削弱,而进行的北宋中期庆历新政和王安石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变法(更)。(4分)
.北宋初年因为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强干弱枝(法)(制度得2分)而导致“三冗“现象(弊)(积弊得2分)而为改变因“三冗”(弊)而导致的财政危机和军队战斗力削弱,而进行的北宋中期庆历新政和王安石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变法(更)。(写任一变法或北宋中期变法皆可得2分)(4分)
4. 材料1,作为旁观者记录,对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中国首都,以及清廷仓皇出京避祸,有重要的价值。但毕竟是艺术作品,在证史时需要与文献等其它史实相配合。(写艺术作品或者主观态度或与其他史料印证皆可得1分)
材料3,亲见者口述史,乃第一手史料,有重要证史价值,(2分)但此处口述史乃受到征用的臣下讲述“蒙难”时君上,多有隐丑溢美(“巡幸”是托词,“西狩”或“微服”均是对狼狈行为的美化)之言,其证史价值当大打折扣。(1分,答时人主观态度也可以得1分)(6分)。
5. “蒙尘”或仓皇出逃(亮明观点2分)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并提出要惩治支持义和团的首要分子,清政府核心成员因避祸而出逃,后因签订屈辱性《辛丑条约》才得以返回可以佐证。(从2个方面说明, 3分)
若直接从否定“西狩”“微服”的角度展开,而未正面回答,最多得2分
(二)“体”“用”之变(27分)
1. 分别简述李鸿章、康有为提交函奏的时代背景。(8 分)
李鸿章亲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看到西方坚船利炮(科技先进,)触发变革之意(4分);西学东渐进一步深入,康有为亲见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到《马关条约》,洋务运动破产,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因此要求“变法图存”。(其它言之有理即可, 4 分)
2 分别概括材料一、材料二的表达的主要观点。(6 分)
材料一:中国制度优于外国,外国器物优于中国;要学习外国器物巩固中国制度,或“中体西用”;材料二: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或立宪法,开国会,)国家才能富强。(其它言之成理表述也可, 6 分)
3 洋务派,维新派(4 分)
4.答题思路:能基于作者的身份、经历和诉求等视角解释,并基于唯物史观加以评判。如两人身份不同:李鸿章是洋务派,康有为是维新派;所处时代与个人经历不同:中华民族面临的危机程度不同,西学传入中国情况不同,康有为已看到了李鸿章主导的洋务运动失败;政治诉求不同:李鸿章主要是为了巩固清朝专制统治,康有为主要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两人的不同观点反映了西方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的加深,对国情认识的不断深入,选择的不同自强救过道路。应该历史的、发展的看待他们观点的不同。(其它言之成理也可,9 分)上海市回民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试卷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50分)
1.……签订,不仅打破了大清帝国的天朝体制,而且还开启了近代不平等的条约制度。文前省略的是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
2.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作为开始的标志,主要是因为这场战争使中国
A.主权不再完整,自然经济渐趋解体 B.独立遭到破坏,工业社会正式形成
C.资产阶级出现,民主革命成为潮流 D.专制统治崩溃,西方文化向东渗透
3.“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中国被迫接受他们的“条件”后发生的变化有①中国开始丧失内河航运权②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设厂权利③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④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咸丰帝在逃亡路上,曾谕令奕 “与该夷将本年所议续约,画押盖印,并将八年天津和约互换”。文中所言的“续约”是指
A.《天津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5.2020年据媒体报道,“圆明园马首铜像划拨入藏仪式”在北京圆明园正觉寺举行。据此推算圆明园马首铜像(右图)流失时间约
A.150年B.160年C.170年 D.180年
6. “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
A.奕?、李鸿章 B.康有为、梁启超 C.孙中山、宋教仁 D.陈独秀、李大钊
7.“这场持续了约35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方面—如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哲学、文学和艺术等却被完全忽略了”。“这场运动”是
A.洋务运动B.清末新政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8.右侧史料中所评述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清末新政
D.辛亥革命
9.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许多中国著作中把西方人称“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这一变化折射出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10.图是中国近代哪一场战争的形势图?
A.1840年鸦片战争
B.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C.1894年甲午战争
D.1900年八国联军战争
11. “窃闻与日本议和……伏乞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而已”。此材料应出自以下哪一事件
A.甲午海战 B.公车上书
C.戊戌变法D.瓜分狂潮
12.“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为流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可能属于
A. 鸦片战争时期抵抗派 B. 洋务运动中的洋务派
C. 维新运动中的维新派 D. 辛亥革命中的革命派
13.下图反映的内容出自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
14.《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君臣的态度是
A.“从此万年和好,两国无争矣。惟贵国所定条款,期于永久遵行。”
B.“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C.“今诚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
D.“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15.“由平民革命建立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这一主张体现了
A.洪秀全的财富平均思想 B.维新派的社会改良措施
C.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 D.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16.下列选项中,能全面反映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特点的是
A.东西互动、共同发展 B.源源而入、节节嬗变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制度救国、文化西化
17.陈独秀曾号召青年道:“以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塞绝与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这一主张
A.摈弃儒学传统思想,在任何时代看来都是正确的
B.否定儒学传统思想,意在号召青年参加辛亥革命
C.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以此来进行思想改造运动
D.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完全忽视了文化的民族性
18.与右侧所列史事相符合的历史时期是
A. 新旧民主革命的转折 B. 国共分裂与抗战开始
C. 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 D. 两种命运的决战时期
19.“1921—2021”,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起点在
A.上海 B.南昌 C.武昌 D.遵义
20.下列关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史功绩,表述正确的是
A.确定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纲领
B.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
C.确定建立独立、自由、富强新中国
D.确立了与国民党开展合作的方针政策
21. 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为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处应填入
A. 中共一大 B. 遵义会议 C. 中共二大 D. 中共三大
22. 某事件发生后,事主通电全国,表示从那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南京国民政府,将北洋政府五色旗换成国民政府旗帜。该事件发生在
A. 上海 B. 东北 C. 南京 D. 武汉
23.下列一组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南昌起义(油画) 八七会议旧址 井冈山会师
A.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B.国共合作与大革命运动
C.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D.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24.观察右图,此种场景最早出现于
A.1910年代末 B.1920年代末
C.1930年代末 D.1940年代末
25.某电视台策划一部纪录片,在“寻访地”的安排上有以下五个地名:瑞金→遵义→赤水→泸定桥→会宁,据此判断纪录片主题是:
北伐战争B.四次反围剿C.红军长征D.全面抗战
二、综合题(共50分)
(一)“狼狈西逃”还是“微服西狩”?(23分)
注:“西狩”一词,出自《左传·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说的是鲁哀公去西边打猎,猎获了麒麟。
材料1:《狼狈西逃的慈禧》(1900年8月29日法国画报《笨拙》)
材料2:1901年1月29日,在西安“蒙尘巡幸”的慈禧太后以朝廷名义颁布一道上谕,内称:“世有万祀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大抵法积则弊,法弊则更,惟归于强国利民而已。……自丁戊以还,伪辩纵横,妄分新旧,康逆之祸,殆更胜于红巾……
——余丽芬《清末新政评议》(浙江学刊,1991年04期)
材料3:庚子之役,国家以乱民肇衅,外国连衡而入京师。两宫微服出狩,行二日,至榆林堡。怀来县知县吴永具衣冠恭迓于道旁。于是帝后始得进饘粥、备供帐。……丁卯之秋,余与公相遇客邸。有以前事询者,公为述其大略,乃与外间所传迥异。同坐刘治襄先生,瑰奇人也,因就公所述,草具其事,立成数万言……
——《庚子西狩丛谈 序》
材料4:《庚子西狩丛谈》封面
1.干支纪年法中“丁”和“戊”均属天干,是不能相互搭配来纪年的,那材料2中的“自丁戊以还”大意是什么?(2分)
2.材料2中的“康逆之祸”、材料3中的“乱民肇衅”指代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材料2中“红巾”指代哪一类历史现象?(6分)
3.以北宋时期的改革为例,说说 “法积则弊,法弊则更” 是如何体现的?(4分)
4.慈禧及皇室西安之行,材料1、材料3有着完全不同的记录。如何看待材料1、材料3的证史价值 (6分)
5.慈禧及皇室西安之行, “微服西狩”“蒙尘巡幸”“仓皇出逃”说法都有。你认为该称作什么?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5分)
(二)“体”“用”之变(27分)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1864 年)
材料二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治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 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会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1898年)
问题:
1.分别简述李鸿章、康有为提交函奏的时代背景。(8 分)
2.分别概括材料一、材料二的表达的主要观点。(6 分)
3.上述材料所反映的观点分属晚清历史上的 和 (政治派别)4分)
4.你怎样看待李鸿章与康有为的不同观点?(9 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