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叙事视角(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叙事视角(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0 22:03: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叙事视角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表白
朱红娜
被漂亮的静静看上,着实让我激动了一阵子,在她填写资料的时候,我看到,她是一个90后,未婚。
这么年轻充满文艺气质的美女,一定是坐在高档的写字楼里,最好是上海的黄浦江边,或者广州的珠江边,又或者深圳的前海,总之是让人梦寐以求的时尚大都市。我跟着她,奔跑在路面宽敞的柏油路上,两边高楼林立,夜晚霓虹闪烁,是多么美妙的享受。
理想有多丰满,现实就有多骨感。静静没带我去大都市,而是回到了落后的乡镇。更可气的是,我一个大城市来的帅气小哥哥,第一次就被她往山里拉。那个山路哦,何止九十九道弯,路面狭窄,一边是高山,一边是溪涧,稍不留意,就会坠入溪涧,碰得头破血流,运气不好就要命丧黄泉。我从未到过这样的山道,可她胆子大,肆意妄为,全然不顾我的感受,我只能打起十二分精神,陪她疯跑。好在我们要去的筀竹村并不遥远,山路只有十公里,半个小时就到了。
静静把我带到一个废弃的破房子前,房子还是泥土墙,摇摇欲坠,散发出一种古董的味道。房子正在修建,听说这里要做一个书屋。妈呀,一个乡村建书屋干嘛?房子的主人是个大胡子,六十岁的样子,有种仙风道骨的味道,静静叫他本哥。他退休前在深圳工作,退休后云游四方,还在云南开设了一家民宿,后来喜欢上了这里,静静就力邀他在村子修建本真书屋。真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简直是异想天开,有人来看书才怪。
静静不顾我的厌烦,隔三岔五就往村里跑,可害苦了我。因为这些山路,我受了好几次伤,不是脸被刮花了,就是手脚碰破皮了。
这段时间镇里接了好几单项目,静静每天忙得脚跟打背囊,好长一段时间没往村里跑了。这天中午,静静忙完工作对我说,最近太累了,我们去筀竹村放松一下绷紧的颈椎腰椎吧。我拉长了脸,怀着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心情,非常不情愿地跟着她走。到了山路,一条彩道铺在面前,原来狭窄的山道拓宽了,坑坑洼洼的路面全部铺上了柏油,中间由红黄蓝三条线组成的双向行驶分隔线,仿佛一条彩练,飘向山中。静静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我的心情也好了起来,脚下是光滑的路面,两边是葱葱的树林,不一会儿,我们就到了村里。
更让我意外的是,村里建了停车场,停了不少豪车,有些是广州车牌,有些是深圳车牌。本真书屋已建好,依然是黃泥墙,一大面墙的书橱,摆满了整齐的书籍,让我很震撼。今天适逢周末,虽是中午,书屋还是聚了很多人,小孩子特别多,静静在里面喝了一杯茶,吃了一点点心,很满足的样子。这些画面静静都发到了朋友圈,引来无数的点赞。好吧,我错了,我目光短浅。
走,我让你见识见识筀竹的美。下午,静静带着我,徜徉在筀竹村。筀竹的山是自然的,筀竹的河水是清澈泛绿的,围绕村子一圈,如一条绿色的绸带缠绕在村庄的腰上,筀竹的竹子浓密,微风一吹,轻轻摇曳。现在是夏天,筀竹村感觉像一个天然的大空调,清爽舒适。这个是从江西来这里定居的老板,一家五口;这个叫李斯,从美国随夫人来的,一家四口;这是龙哥开的乡村小酒吧……一路上,静静不断跟我介绍筀竹吸引来的外地人。
途中,我们邂逅一位老农,他牵着一头牛。静静问他,大爷,您老还耕田啊?大爷微笑着点点头说,是啊,身子骨还行,出来活动活动。他牵着牛往路边靠,让我们过去。我突然发现,筀竹就像一个未经俗世的村姑,淳朴素雅,怪不得静静这么喜欢筀竹,被筀竹山水浸染的静静,自然便有了一股超凡脱俗的魅力。看来是到了该我表白的时候了,我大声说,静静,我喜欢你!声音在筀竹山间回响。
可惜我只是静静的座驾,不能拥她入怀。
(有删改)
1.小说的叙事视角独特巧妙,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和奶牛们的旅行
【意】伊塔洛·卡尔维诺
这样的一天夜晚,马科瓦尔多挤在睡梦中出着大汗的妻子和四个孩子中间,闭着眼睛,听这粒细弱声响的微尘中,会有多少声音能从那人行道的路面上,穿过矮矮的窗户,渗入到底下,到他这个半地下室的尽头。他听见晚到女人们欢乐而快速的鞋跟声,听见捡烟头人那破旧鞋底无规则滞留的摩擦声,听见一阵因自感孤独而吹起来的口哨……在每一个人类形象中,马科瓦尔多都能伤心地识别出什么弟兄的模样,他们好像自己一样,就连在假期中,也会被债务,被家庭负担,被不足或缺失的工资钉在那个被烧焦而覆满灰尘的水泥炉灶上。
就好像是那个不可能的假期的想法,反倒立刻给他打开了梦想之门,他感觉自己听到在远处有牲口的颈铃声,狗吠声,还有牛哞哞叫的声音。
马科瓦尔多爬起来,穿上衬衫、裤子。“你去哪里?”妻子说,她睡觉时只闭着一只眼睛。
“有一群牲口正从路上经过。我去看看。”
“我也去!我也去!”总是会挑时候醒来的三个孩子嚷嚷道。
那是一群像其他那些会在初夏夜间穿过城市,走向高山牧区的牲口。孩子们来到街上,眼睛仍被睡意粘在一起,看着这似河流一般灰色而有斑纹的脊背,涌入了人行道,贴着铺满广告的围墙,贴着放下的金属门帘,贴着禁止通行的广告牌,贴着加油泵擦身而过。
然而,一些烦躁的放牛人出现在眼前,他们就像是被城市压得阴郁不堪,在那一列牲口旁小步徒劳地跑着,忙前忙后,举着棍棒,吼出一些送气且切断的音节。
“爸爸,奶牛就跟电车一样吗?也会停站吗?奶牛们的终点站在哪里?”
“它们去滑雪吗?”卡尔来托问道。
“它们破坏草坪不会被罚款吗?”
没问问题的米凯利诺,在他们中最大,对奶牛早已有了概念,现在只是专心去核实自己的想法。于是他跟着牲口群,就像牧羊人的狗一般,跟在它们身边小跑着。
当最后一队牲口经过后,马科瓦尔多牵上孩子们的手准备回家睡觉,却找不到了米凯利诺。他下到房间里,问妻子:“米凯利诺已经回来了?”
“米凯利诺?他不是和你在一起吗?”
“如果他跟上了牲口群,谁知道能上哪里去,”马科瓦尔多找到并追上一群队伍,然后才发现这不是刚才的牛群……为了给儿子走失报案,马科瓦尔多求助了警察,一个警官说:“混进了一群牲口里?那肯定是去山里了,去度假了,他真有福。你会看见的,他回家的时候将又肥又黑。”
几天以后,和马科瓦尔多同公司的一个职员证实了警官的意见。马科瓦尔多在那个多尘酷热的小城里,用思绪跟着自己幸运的儿子,儿子现下肯定在一棵冷杉的荫翳下消磨时光,嘴里含着一片草叶,吹着口哨,望着底下草地。上缓缓移动的奶牛,在山谷的阴影中听着溪水潺潺流动。
妈妈却等不及他回来:“他会乘火车回来吗?还是公共汽车?已经一个星期……已经一个月了……天气会不好……”她怎么都平静不下来。
“他好得很,正凉快着呢,肚子里满是黄油和奶酪,”马科瓦尔多说,每当他站在路的尽头,而那稍稍被酷热覆盖住、如浮雕般的白灰色群山出现在他面前时,他就感到自己好像是沉入了一口井里,井口上方的光线,就让他觉得是看见了槭树和栗树枝叶间的闪烁,让他听见了野生蜜蜂的嗡嗡作响,而米凯利诺就在那上面,在牛奶、蜜汁、成排的黑莓中间,慵懒而幸福。
但他也在夜夜期盼着儿子的到来,就像儿子的母亲一样,夜里他聆听着路上的脚步声,就好像房间里的小窗户是海螺的开口,荡漾着回声,可以把耳朵贴在上面听取大山里的声响。
这天夜里,马科瓦尔多突然从床上坐起来,这不是幻觉,他听见路上那无法混淆的踏步声正在靠近,那种伴随着颈铃声响的分趾蹄的脚步声。
他们跑到路上。牲口群回来了,缓慢而庄重。在牲口群的中央,骑在一头牛的脊背上,双手紧握在轭上,牛每走一步他的头就跟着跳一下的正是米凯利诺,都快睡着了。
他们把他接下来,又是抱他,又是亲他。
“你怎么样?漂亮吗?”
“哦……漂亮……”
“你有没有想过要回家?”
“想过……”
“山里漂亮吗?”
“我就像骡子一样地工作,”他说,往前吐了一口痰。他已经是一副男人般的脸膛。“每天晚上都要把奶桶搬给挤奶人……一大早,就要把大桶滚到卡车边,他们会把这些大桶带进城的……数,总是要数:牲口,大桶,数错可就糟了……”
“可你在草地上待过吗?当牲畜去吃草的时候?……”
“根本就没时间。总有什么活要干。挤奶,备草,收粪。这都是为什么?就因为我没有劳动合同,他们付了我多少钱?真是少得可怜。”
他耸了耸肩,吸了吸鼻子,进家去了。
带着干草那迷惑人而无精打采的味道,携着颈铃的声响,牲口群继续在路上远去了。
(有删改)
2.小说在叙事中不断地转换叙事视角,请结合原文分析作品是如何体现孩子视角、母亲视角和父亲视角的。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坝上(节选)
李凤群
①开了年,唐松源整整七十四岁了,如果不是因为春节那个回乡的年轻人偶然尝到他的煎饼,并且把他的信息发到网上,关于他的姓名和年龄,知者甚寥。正月初五的傍晚,这个在上海打拼的年轻人,临时起意,到坝上的节制闸口来寻找童年的印记,他东走走、西逛逛,并用手机拍拍乡村风景。在闸口的水泥墩边,他遇到了一个煎饼摊。煎饼的老人静静地伫立在节制闸口。看到有客来,老人起身搓搓手,开始倒油做煎饼。年轻人尝了一口,直喊“童年味道”,他举起自拍杆,直播老人制作煎饼以及他本人品尝的全过程。不经意间,这个年轻人用手机把寂寞安详的“闸口老汉”送上了全国数亿用户的某音热门。
②小视频的传播速度简直难以估算,仅仅两三天,从异地返乡的节制闸附近的年轻人蜂拥而至,他们把这里当成“打卡地”。渐渐地,这座古老的、早就被弃之不用的节制闸,因其陈年无用、水泥斑驳的年代感,反而被镜头拍出了时髦感。摊子周围的人气陡增。到了正月十五,简陋的节制闸口附近被大大小小的各种车辆堵住了,人们不约而同地走到老人的煎饼摊边,花二块五毛钱买一个热乎乎的鸡蛋煎饼,沐浴着暖洋洋的春日阳光,站在堤坝上三五口吃掉,顺便欣赏堤坝下面安详的青草地和江水,何其自在。直到最后一枚鸡蛋用完,老人收拾好摊子,车轮滑动的声音响起来,人群才渐散去。
③小视频拍摄者返回了上海,可是那些被闸口老汉吊起胃口的粉丝兴趣不减:这位老人为何大过年的摆摊?生活无保障?儿女不孝敬?有什么难言之隐?为了流量和情怀的年轻人不得不再次返回故乡寻找谜底。排长龙的热度在假期结束,打工人返城后已经全部消散。寂寥的瘠地上伫立着唐松源老人,高个子,背有点儿驼,灰色的毛领羽绒帽裹住半个脑袋,脑门光秃秃的,他靠在水泥桥墩上,对于突然增多又突然消失的客人,竟无惆怅之意,甚至几乎可以说完全无所谓。“老人家,对我们的观众说几句吧!”闸口老汉置若罔闻。
④“说说吧,老人家,您为什么不离开坝上?缺钱吗?您的孩子们不赠养您吗?”年轻人问完,煞有介事地等着。老人嘴角轻微咧了咧,算是回答。现在,扫兴的是这个年轻人了。天色渐晚,老人家收拾起摊子,摇晃着骑上三轮离去了。
⑤为什么不离开呢?他想起儿子、媳妇多次动员他进城,又想起那个举着手机的年轻人皱起的眉头,因为得不到答案而夸张的失落的脸,他暗自发笑:哪里有那么复杂,这里可是我的家。在这里,我参与过这坝上热火朝天的生产和建设,我的亲人埋在这里。你瞧瞧,凝固在春天枝条上的淤泥,夏天月季上的水珠,秋后无燕的空巢,冬天脱了叶的野藤,多好的地方!他在这里,见证过大洪水;见证了房屋盖起来,人们倒下去;见证了孩子们出生、长大、去了别处……骨头越来越硬,心肠越来越软。他不走。
⑥一开始他并没有做煎饼的手艺。闸口小学里全都是些附近拼凑起来的留守儿童,他去学校里帮着砌过一个食堂,好心人捐款,让孩子们中午能免费吃一顿饭。他发现,就算有一顿免费的饭,到了傍晚,许多孩子仍然要饥肠辘辘地走上回家的路,有的还小,要等到天黑父母收工了才来接回去。无论多冷多饿,他们只能干饿着,直到天黑也吃不上一口热饭。一开始,他免费提供给每个孩子一个煎饼,确保他们在回家之前不那么饥饿——他很快狼狈地发现,操作起来太难,免费的东西吸引贪婪的人,甚至有些老年人,怂恿不上学的孩子跑过来要。他急得直跺脚,三个月不到,他的积蓄亏光了,差点儿就要打退堂鼓了,但他坚持了下来,渐渐掌握了规律和技巧,把免费改成了小盈利生意,再把一点儿盈余放到学校食堂费中,给孩子午餐加点儿菜。他凭着老年人的智慧和耐心把煎饼送到了真正需要的孩子口中——这一做,快十年了。
⑦闸口逐渐隐匿在暮色中,天光黯淡之后,野地里的小动物消停了,远处的屋顶开始模糊,稀稀拉拉的路灯亮了起来。一阵疲倦席上来,饥饿的感觉像是一个号令,催促他别忘记回家的路。他有条不紊地收拾摊子。他直起腰的时候,右手习惯地握成拳,在腰上捶几下,坐上三轮。三轮链条转动的时候咯着了挡板,咯吱咯吱地响。路两旁刚刚饱受霜打的乌青的树,沉寂的灰色沟渠,以及余晖消逝的褐色天边,一切那么熟悉而安稳。看到沉寂的村子里有零星的灯光,看到自家的房子了,他会踏踏实实地躺平,在暗夜里长出一口气,他感觉笃定而心安,良夜尽头,温柔的黎明在等候。
(摘编自《人民文学》,2021年9月期)
3.这篇小说的叙事视角发生了变化,由拍摄视频的年轻人转变为闸口老汉,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叙事安排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
参考答案:
1.①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我”的叙事视角。
②“我”是一台车,小说采用拟人手法让一台车成为乡村变化的见证者,透过车的视角、借助车的心理变化和情感体验,表现乡村振兴的时代主题,显得独特巧妙。
③小说独特的叙事视角给读者带来新奇的阅读体验,读者最初并未意识到“我”是一台车,而在结尾读到“可惜我只是静静的座驾”时才恍然大悟,产生一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阅读体验。
①孩子视角: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没有见识过田园生活,对于奶牛群的疑问,恰恰体现了孩子们的天真,孩子与父亲的对话符合城市孩子的生活经历,也反映了城市孩子们对田园生活的陌生。(或者答米凯利诺对田园生活的感慨,他对辛苦的定义和理解,反映孩子第一次接触现实生活的直观感受)②母亲视角:母亲虽然忧心家庭困境,对于“少掉一套餐具”内心有小波动,但是依然时刻关心着孩子的处境,不断地问孩子的境况。③父亲视角: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是以父亲的视角展开的,以此来凸显父亲在生活重担压力下对自然田园的渴望。
3.①以视频拍摄者的视角叙事,借助旁观者的视角,能够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为后文的老汉袒露心迹做铺垫;②以闸口老汉的视角讲述留在坝上的原因,更能突显老汉淡泊名利、热爱家乡、善良热心的形象,也能更突出表现主题;③由拍摄视频的年轻人到闸口老汉的转换,也是内容上的自然衔接,由设置悬念到解开答案,前后呼应,使得结构圆融完整;④人物视角转换,使得叙事更加灵活多样,使得作品的表现更有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