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后训练
一、单选题
1.依据如图中的信息判断,该地图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欧洲 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
C.欧洲联盟成员国的分布图 D.苏联解体后的东西欧洲图
2.丘吉尔发表演讲指出:“我们在经历着一场彻底的、全面的失败,而法国所遭受的打击可能比我们更甚……德国独裁者并未直接从桌子上抢走自己的食物,而是满意于被人一道菜一道菜地伺候……我们不要再对此视而不见了”。其演讲针对的事件是
A.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 B.慕尼黑协定签订
C.德国法西斯全面进攻法国 D.美国出台中立法案
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现代欧洲联合思想之父”库登霍夫—卡莱基倡导建立“欧洲合众国”并发起了“泛欧运动”,在欧洲引起了强烈回响。这是因为
A.战争削弱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B.凡尔赛体系缓和了欧洲各国矛盾
C.美国联邦制为欧洲提供了借鉴 D.国际联盟奠定了欧洲合作的基础
4.读图阅史。下图为二战期间出现的一张宣传海报。结合所学判断,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
A.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B.中国曾经积极倡导这一国际组织的建立
C.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D.反映国际新秩序雅尔塔体系的初步形成
5.二战时期某文件称:“在纳粹暴政被最后消灭之后,他们希望建立和平,使所有国家能够在它们境内安然自存,并保障所有地方的所有人在免于恐惧和不虞匮乏的自由中,安度他们的一生。”这一文件
A.标志着二战达到真正的世界规模
B.促进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
C.说明英法等国开始放弃绥靖政策
D.大大加强国际反法西斯整体力量
6.1942年元旦,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在宣言签字前,确定了美、英、苏、中在前,其他国家按字母顺序排列的原则。这一原则意味着
A.承认四大国在反法西斯同盟中的特殊作用
B.这个联盟实际上被四大国所控制
C.四大国在所有问题上均达成了共识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7.“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社会主义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化危机为转机,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材料表明两种社会制度( )
A.没有本质的区别 B.需要互相借鉴与完善
C.需要发展和完善 D.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8.二战时期,某次国际会议宣告:“……(8)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吾人通告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并以此种行动诚意实行予以适当之各项保证,除此一途,日本即将迅速完全毁灭。”发表该宣告的国际会议
A.开罗会议 B.德黑兰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波茨坦会议
9.请欣赏漫画《祸水东引》,漫画中英法两国旁观希特勒占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并打算“让他去进攻苏联”。这反映出英法一直都在推行
A.门户开放政策 B.闭关锁国政策 C.绥靖政策 D.不抵抗政策
10.据统计,1866年至1941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法律中,涉及授予总统处理经济问题自由裁决权的条款共计110条,其中1933年前有32条,1933年后达到78条。这反映出美国
A.制衡总统机制逐步健全 B.总统取得了部分立法权
C.行政权力扩张趋势明显 D.三权分立体制受到冲击
11.“本宣言签字国政府正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各自保证对与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材料中的“宣言”签署于
A.1939年 B.1940
C.1941年 D.1942年
12.某次会议指出:“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这次会议的内容属于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雅尔塔体系
C.《马关条约》 D.《九国公约》
13.1940年12月,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话”时说:“两年来的经验已毫无疑问地证明,任何国家都不能姑息……我们确信,一个国家要和纳粹讲和,只有以彻底投降为代价。”下列哪个国家的史实能够证明罗斯福的这一论断
A.英国 B.法国 C.意大利 D.苏联
14.据保守估计,二战中苏联死亡人数达2000万。在苏联人的眼中,正是由于英国和美国延迟增援欧洲第二前线,没有减轻德军对苏联造成的压力,才使苏联的损失加剧、苏联领导人也对美国的动机持怀疑态度。苏联人上述印象的形成( )
A.推动了战后苏联对东欧的控制 B.导致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
C.成为两大阵营形成的重要诱因 D.使苏联在冷战中占据道义优势
15.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无产阶级政党在革命进程的“过渡”时期,要提出群众愿意接受的口号,并通过宣传影响群众,以夺取苏维埃的领导权。这一思想
A.瓦解了临时政府的统治基础 B.号召群众以暴力革命夺取政权
C.表明布尔什维克政党逐渐成熟 D.为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作了准备
16.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希特勒宣称:“我一生之中从来没有像这些日子这么舒坦,内心感到这么满意过。因为残酷的形势打开了千百万德国人的眼睛,使他们看清楚欺骗人民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史无前例的欺骗、撒谎和背叛行为。"这表明
A.经济危机对德国的影响不严重 B.希特勒要利用人民的苦难和不满
C.希特勒反对马克思主义当权者 D.希特勒积极宣传极端民族主义思想
17.雅尔塔会议中,丘吉尔和斯大林只用半张纸上的百分比协议就决定了罗马尼亚、希腊、匈牙利等国家的命运,以致连丘吉尔当时都担心这种做法会受到指责而想把这张纸条烧毁。这反映出
A.雅尔塔体系具有强权政治色彩 B.英国反对大国干涉巴尔干事务
C.英苏共同维护巴尔干地区和平 D.丘吉尔的行为违背了英国利益
18.德军占领了克里米亚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然后渡过顿河……德军尽管已攻到了城市的中心,但却陷入了困境。苏军在朱可夫将军的指挥下开始了冬季大反攻。最终苏军发起总攻,保罗斯元帅率部12万人投降,德国第6集团军全军覆没。此时的战争态势是
A.德国陆军在二战中遭受第一次重大失败 B.宣告了德军“空中闪电战”的破产
C.德军失去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 D.苏德战场局势发生了根本转折
19.1933年3月,罗斯福下令禁止黄金自由输出,禁止美国人持有黄金;1934年1月,在罗斯福要求下,美国国会通过了《黄金储备法令》:由财政部掌握全国黄金,禁止金币流通,但黄金仍用于国际贸易,充当联邦储备银行和存款的准备金。上述政策( )
A.稳定了国际货币体系 B.强化了金本位的货币制度
C.刺激了美国经济复苏 D.使美国经济迅速度过危机
20.一位英国学者回忆道:“从德国电台中我起先只听到欢呼胜利的大喊大叫和恶毒的咒骂。希特勒相信宣传的力量,战争头两年里的成功超出了最大胆的期望。”德国在战争头两年之所以能如此成功,主要是因为
A.希特勒的宣传所产生的巨大力量
B.德国狂热的民族主义所产生的力量
C.德国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D.主要的反法西斯国家尚未联合起来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8年9月28日,法国总理达拉第一改过去曾表现出来的较为强硬的态度,欣然接受了要他去慕尼黑的邀请。对此,法国公众舆论狂热地表示赞成,并竞相表达喜悦之情。一些知识分子在《黎明报》为慕尼黑会议欢呼“希望复活了”,并呼吁说,必要时可以向希特勒作出进一步的让步。9月30日达拉第在签署了《慕尼黑协定》回国途中,一度担心巴黎人民会耻笑他出卖了一个忠实的盟国(捷克斯洛伐克)。没想到迎来的却是狂热的欢呼声“和平万岁”“达拉第万岁",50万巴黎人民聚集在机场到总理府的大道上夹道欢迎,达拉第被当做英雄般对待。巴黎的报刊都在狂热地称颂达拉第和张伯伦、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一起“拯教”了和平。10月4日,法国议会以535票对75票批准了《慕尼黑协定》。
——摘编自吕一民《法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公众舆论支持《慕尼黑协定》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国议会批准《慕尼黑协定》的影响。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82年5月6日美国国会通过了排华法案,它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移民制限立法。1942年2月,以介绍亚洲为主的《亚洲与美洲周刊》杂志上登载了一篇题为《废除排华法》的文章,揭开了废除排华法运动的第一幕。该文作者明确提出了排华法严重威胁美国自由和平等的理念,呼吁美国政府即刻废除对美国的最大盟友——中国人歧视的排华法。事实表明,排华法的废除,给予中国年间105名的移民配额,并没有真正把中国移民放在同欧洲移民平等的地位。然而,这一象征性的外交姿势却在美国东亚政策的形成和演变中起了不可否认的作用。1943年排华法的废除不仅是美国战时所需,也是对战后战略深思熟虑的结果,即废除排华法,进一步消除种族间的隔离,从而为美国在战后世界霸权的角逐中寻求最大的政治资本。
——摘编自马晓华《移民与中美关系——从排华法的废除看战时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
(1)根据材料,概括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美国对华政策转变的原因并说明理由。
23.材料 二战爆发后,希特勒采取出奇制胜的战略进攻法国。在法国和比利时之间集中的大量英法军队, 全部陷入德国的包围,造成敦刻尔克大撤退。1940年6月,德军攻陷巴黎,之后,积极准备进攻英国。 1940年8月,德军向英国进行狂轰滥炸。面对法西斯德国的进攻,丘吉尔极力寻找对策。此时,希特勒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发动了苏德战争。苏德战争的初期,苏联实力引起美国的极大关注,为了摸清情况,罗斯福派人访问莫斯科,并就美国援助苏联武器交换了意见。斯大林在1941年7月发表演说时说:“我们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的自由、民主进行战争,将同欧洲、美洲各国人民结成统一战线”。1941年12月,美国倡议,由所有对轴心国家作战的同盟国家签署一项共同宣言,即《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摘编自杨春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概括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意义。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英占区、美占区”苏占区西德“东德“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可知,该地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B项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欧洲没有苏联,排除A项;欧盟成立时,苏联已经不存在,排除C项;苏联解体后,地图上不会再出现苏联,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由“德国独裁者并未直接从桌子上抢走自己的食物,而是满意于被人一道菜一道菜地伺候”可知这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之前,先干涉西班牙内战成功,之后武装吞并了奥地利,又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通过慕尼黑阴谋而占领,丘吉尔认识到了这一点,说出了上述言论,故选B;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时,德国还没有开始对外侵略,故排除A;由“法国所遭受的打击可能比我们更甚”可以看出,法国还没有遭到德国侵略,故排除C;美国出台中立法案是在1935年8月,在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时,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故排除。
点睛:时间和空间是历史学习中面临的重要历史要素。任何历史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年代)和一定的空间(地点或者区域),学习历史,如果没有时间和空间观念,则无从分析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无从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因此,标志历史发展的重要年代(包括朝代)以及空间(或者地图)是需要重点关注的,而这恰恰是目前模块学习中同学们不容易掌握的薄弱之处,这一题提醒大家,要关注历史事件发生的时空因素。
3.A
【详解】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在欧洲进行,战争削弱了英法德等西欧国家实力,而美国在战争中实力大增,成为战后世界经济霸主,国际格局发生了变化,欧洲国际地位遭受挑战,正是在此背景下,库登霍夫—卡来基倡导建立“欧洲合众国”,A正确;凡尔赛体系激化了法德矛盾,排除B;美国联邦制确立时间是在1787年,与库登霍夫—卡来基的倡议提出时间相隔久远,而且“欧洲合众国”的构建模式不是联邦制模式,排除C;国际联盟中不仅仅有欧洲国家,而且德国在1926年才加入国联,排除D。
4.D
【详解】根据材料中“二战期间出现的一张宣传海报”图片中从左到右分别是英国、美国、中国(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苏联等国的国旗,加上图中的英文信息,再结合所学可知,该海报所反映的主题是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但是“国际新秩序雅尔塔体系的初步形成”发生在二战结束后初期,时间不符合,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二战爆发后,法西斯国家不断展开进攻,把战争推到最大规模,反法西斯力量处于战略防御阶段,逐渐联合起来,组成了反法西斯同盟,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图片中中国和其他英美苏等国都曾积极倡导这一国际组织的建立,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根据图片中多国国旗、图中文字信息再结合所学可知,该海报所反映的主题正是1942年1月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这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大西洋宪章》是1941年由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签署的联合宣言,该宣言提出了建立新的国际性组织的设想,反映了英美两国联合反对法西斯暴政、重建世界和平的决心,促进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故B符合题意;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日本发动了太平洋战争,美国和英国向日本宣战,后来,德国和意大利向美国宣战,二战达到全世界规模,而美国参战大大加强国际反法西斯整体力量,故AD项不符合题意;苏德战争爆发后,英国人却对苏联进行了大力的援助,宣告英法等国开始放弃绥靖政策,故C项不符合题意。
6.A
【详解】试题分析:美、英、苏、中在宣言中签字排序的特殊性,反映了其他各国承认四大国在反法西斯同盟中的作用,故选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四大国在反法西斯同盟中的作用
7.B
【详解】罗斯福新政借鉴社会主义的计划性创立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一经济新模式,“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社会主义的氧气面罩”,中国借鉴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提出并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两国解决旧问题,化危机为转机的改革,表明两种社会制度需要互相借鉴与完善,B项正确;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A项错误;两种社会制度“需要发展和完善”只是部分信息,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两种社会制度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D项错误。
8.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45年5月8日德国法西斯无条件投降,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但在远东对日作战还在激烈进行。为了商讨对战后德国的处置问题和解决战后欧洲问题的安排,以及争取苏联尽早对日作战,美、英、苏3国首脑召开了波茨坦会议。与材料的主旨相符,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
9.C
【详解】由材料“漫画中英法两国旁观希特勒占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并打算‘让他去进攻苏联’”可知,英法两国在二战爆发之前,一直在推行绥靖政策,企图将祸水东引,故选C;门户开放是美国针对如何瓜分中国的问题提出的政策,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闭关锁国政策是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是典型的孤立主义,显然这与漫画内容无关,排除B;英法两国并非不抵抗,它们只是想以牺牲小国利益为代价,以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故排除D。
10.C
【详解】19世纪后期以后,特别是罗斯福新政时期,国会通过授权法案,大大加强了总统处理经济的权力,反映出美国行政权力扩张趋势明显,C项正确;国会通过授权法案扩大总统对经济问题的裁决权,不能说明“制衡总统”的机制逐步健全,A项错误;国会通过授权法案,增加总统权力,不能说明总统获得了立法权,B项错误;国会授权总统对经济问题自由裁决,没有冲击三权分立的体制,D项错误。
11.D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所以材料中的“宣言”签署于1942年而非1939年、1940以及 1941年,所以本题只有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2.B
【详解】根据“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可得出这次会议是开罗会议,发表的《开罗宣言》中强调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中国东北,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必须归还中国,而这次会议是属于雅尔塔体系的会议之一,B项正确;A项是一战后的,与材料中的二战无关,排除A项;《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而不是归还,排除C项;《九国公约》是一战后的,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3.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前后,实行“绥靖政策”,纵容法西斯德国侵略,最终付出彻底投降代价的是法国,B项正确;英国在二战期间并未投降,A项错误;早在1922年秋,意大利就建立了法西斯专政,与德国同属法西斯国家,C项错误;1940年苏德战争还未爆发,并且苏联在二战期间未向纳粹德国投降,D项错误。
14.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美延迟增援欧洲第二前线,使苏联在二战中损失严重,导致苏联人对美国产生疑虑和防范,推动了战后苏联对东欧的控制,A项正确;材料并未分析二战后美苏利益的冲突和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排除B项;两大阵营形成的重要诱因即冷战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苏联在冷战中占据道义优势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根据材料“通过宣传影响群众,以夺取苏维埃的领导权”可知,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之间列宁认为先要把工兵代表苏维埃权力控制在布尔什维克手中,为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政权作了准备,故D项正确;十月革命后,《土地法令》的颁布消灭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这才瓦解了临时政府的统治基础,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出群众斗争的方式,故B项错误;列宁主义的形成表明布尔什维克政党逐步成熟,故C项错误。
16.B
【详解】材料“因为残酷的形势打开了千百万德国人的眼睛,使他们看清楚欺骗人民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史无前例的欺骗、撒谎和背叛行为”体现的是希特勒借助经济大危机的有利时机来为自己政治投机服务,B正确;经济大危机对德国经济产生巨大的破坏,A排除;当时马克思主义者并未掌权,C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17.A
【详解】据题意可知,英国和苏联通过召开会议决定了其他小国和弱国的命运,说明雅尔塔体系中具有明显的强权政治,故选A;材料中并没有体现英国的反对态度,排除B;英苏是决定了其他国家的命运,但并不是为了维护巴尔干地区的和平,排除C;丘吉尔的行为维护了英国利益,排除D。
18.D
【详解】根据“冬季大反攻”“保罗斯元帅率部12万人投降,德国第6集团军全军覆没”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故选D;A是莫斯科战役,B是大不列颠之战,C是库尔斯克战役,排除ABC。
19.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时期,进行金融改革,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这项措施恢复了银行信用,刺激了美国经济复苏,C项正确;罗斯福政府的金融措施并未稳定当时的国际货币体系,排除A项;罗斯福政府的金融措施是放弃金本位的货币制度,排除B项;“使美国经济迅速度过危机”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0.D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二战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德国在战争头两年之所以能如此成功,主要是因为反法西斯国家尚未联合起来,所以选D选项。A选项没有注意到“战争头两年里的成功超出了最大胆的期望”的含义;B选项不是主要原因;C选项说法错误,当时美国的军事力量比德国要强大。
考点:20世纪的和平与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21.(1)原因:一战给欧洲带来的心理阴影;盛行的和平主义思潮;孤立主义外交和恐战情绪的影响;长期反苏反社会主义宣传的影响;绥靖政策的欺骗性。(任答四点)
(2)影响:助长了德意法西斯的侵略野心;使法国上下产生麻痹心理,消极备战;无视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法国企图祸水东引,转嫁战争危机,影响了苏联外交政策的选择。(任答三点)
【详解】(1)原因:依据材料“法国公众舆论狂热地表示赞成,并竞相表达喜悦之情”得出盛行的和平主义思潮;依据材料“必要时可以向希特勒作出进一步的让步”得出绥靖政策的欺骗性;依据材料“50万巴黎人民聚集在机场到总理府的大道上夹道欢迎”得出一战给欧洲带来的心理阴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孤立主义外交和恐战情绪的影响;长期反苏反社会主义宣传的影响。
(2)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助长了德意法西斯的侵略野心;使法国上下产生麻痹心理,消极备战;无视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法国企图祸水东引,转嫁战争危机,影响了苏联外交政策的选择。
22.(1)变化:由排华到废除排华。原因:二战的需要,消除种族隔离,为战后角逐世界霸权寻求政治资本。
(2)原因:需要中国抵抗日本法西斯。理由:中国是二战中的东方主战场,牵制了大量的日军。美国转变对华政策是为了让中国对日本形成牵制。
【详解】(1)变化:根据“1882年5月6日美国国会通过了排华法案,它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移民制限立法”、“该文作者明确提出了排华法严重威胁美国自由和平等的理念,呼吁美国政府即刻废除对美国的最大盟友——中国人歧视的排华法”等信息可知是由排华到废除排华。原因根据“1943年排华法的废除不仅是美国战时所需,也是对战后战略深思熟虑的结果,即废除排华法,进一步消除种族间的隔离,从而为美国在战后世界霸权的角逐中寻求最大的政治资本”得出是美国二战的需要,消除种族隔离,为战后角逐世界霸权寻求政治资本。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原因是需要中国抵抗日本法西斯。理由则是中国是二战中的东方主战场,牵制了大量的日军。美国转变对华政策是为了让中国对日本形成牵制。
23.(1)原因:德军进攻英、法两国;德国发动对苏联的战争,德、意、日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及对世界的战争。过程:英法结盟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开端;英、美、苏三国结盟进一步奠定基础:《联合国家宣言》签订,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2)意义:团结了一切反法西斯力量,对于孤立和打击德、意、日法西斯侵略者有巨大的历史意义;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彻底胜利奠定了基础;加快了二战结束的步伐;也为后来联合国组织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在法国和比利时之间集中的大量英法军队, 全部陷入德国的包围”可归纳出德军进攻英、法两国;根据材料“希特勒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发动了苏德战争”“即《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可归纳出德国发动对苏联的战争,德、意、日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及对世界的战争。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法结盟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开端;英、美、苏三国结盟进一步奠定基础;《联合国家宣言》签订,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2)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意义主要有团结了一切反法西斯力量,对于孤立和打击德、意、日法西斯侵略者有巨大的历史意义;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彻底胜利奠定了基础;加快了二战结束的步伐;也为后来联合国组织的建立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