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后训练(含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后训练(含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5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12 09:2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后训练
一、单选题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体现当时国际关系的实质是
A.战后需建立新的世界秩序
B.是一次反苏的国际会议
C.国际社会要求维护世界和平
D.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
2.从印度教徒到穆斯林,从英印殖民地到土邦王公,在战争之初均团结一致支持英国。战后不久,许多印度人就认识到,“1914年前的一种莫明荣耀感,现在看起来多少是一种羞辱”。据此可知,这场战争
A.激发了民族主义意识 B.导致着印度走向分裂
C.中断了全球化的进程 D.宣告了西方文明破产
3.历史学习可以多样化,漫画可以拓宽学习历史的途径。达到“以图证史”的目的,能够更直接鲜明地感受历史。如图所示漫画揭示了
A.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勾结与争夺
B.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C.萨拉热窝事件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战
D.绥靖政策助长法西斯的扩张野心
4.英美两国有着特殊关系,共享基本价值观,几乎同文同宗,美国一向把英国视为亲密盟友和精神导师,但在下列国际事务中,英美态度存在突出冲突的是
A.国际联盟领导权问题 B.日本归还中国山东的问题
C.限制德国海军军备问题 D.德国赔款问题
5.某一时期,德国人宣称“我们的未来在海上”、法国人高唱“不要忘记色当之役”、俄国人扬言“保卫斯拉夫兄弟”。这些冲动的口号与行动,最后导致哪场战争?
A.普法战争 B.克里米亚战争
C.俄土战争 D.第一次世界大战
6.严复在评价某次战争时指出,“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严复这一评价的主要依据是
A.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B.交战双方的目的
C.战争持续的时间 D.战场形势的变化
7.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共同之处有
①少数帝国主义国家操纵会议
②是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
③会议暂时协调了矛盾,又埋下了新的隐患
④会议均损害了中国的利益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④
8.有一种观点认为,粗看一战后的全球,它显示出的变化相当少,欧洲的霸权比大战前更完整。但实际上,从全球史观点来看,一战的主要意义恰恰在于它开始了欧洲霸权的削弱。粗看一战后“欧洲霸权比大战前更完整”的主要依据是( )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以欧洲为中心
B.国联由英法操纵
C.欧洲的帝国主义阵营更巩固
D.欧洲的海外殖民体系进一步扩大
9.一战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各国政府为应付群众的心理需要及缓和沉重的军备竞赛,开始宣扬签订一系列“控军裁军非战”公约。在世界现代史上大国间签订的第一个裁军协约是
A.《凡尔赛和约》 B.《五国条约》 C.《布列斯特和约》 D.《非战公约》
10.有学者认为,《凡尔赛和约》是“女巫调制的适应人口味的什么成分都有一点的药剂……不仅保留了旧的邪恶的世界秩序,而且使这一秩序变得更坏,构成一个名副其实的潘多拉的盒子”。下列各项中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①战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②战胜国声称以“民族自决”原则来处理领土问题
③以“委任统治”原则分割战败国殖民地④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1.《国际联盟盟约》规定:“缔约各国,为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持各国间公平、公正、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公法之规定,以为今后各国政府间行为之规范,在有组织之民族间彼此关系中维持正义……”该项规定表明国联
A.维护欧洲均势 B.有效遏制战争 C.实现各国平等 D.力求维护和平
12.毛元佑所著《世纪初的列强混战》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敌军在火炮的数量上占强大优势··敌机机群完全控制了天空,当代不可战胜的战斗大象-坦克的出现······军队对领导的信任和对胜利的信心发生了动摇。”这里描述的战役最有可能是( )
A.马恩河战役 B.索姆河战役
C.中途岛海战 D.日德兰海战
13.“(它)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材料中的“战争”指的是( )
A.克里米亚战争 B.普法战争 C.一战 D.二战
14.下面是一战后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原则”的内容节选
据此可推断
A.美国致力于维护公理与和平 B.战后世界贸易空前繁荣
C.世界殖民体系日趋崩溃瓦解 D.美国积极谋求世界霸权
15.“作为一个将使德国的一代人处于奴役状态、降低千百万人的生活水平、剥夺整个国家幸福的政策,即使它可能使我们更加富裕,并且不会撒播令整个欧洲的文明生活衰退的种子,这种政策也是令人憎恶的。”该“政策”出自
A.《凡尔赛和约》
B.《九国公约》
C.《四国条约》
D.《开罗宣言》
16.华盛顿会议召开期间,中国收回了山东主权与胶济铁路路权。这一外交成果( )
①是中国人民反帝运动高涨和推动的结果 ②英美对日本施加了一定压力
③是对《凡尔赛和约》关于山东问题的修正 ④说明北洋政府摆脱了列强的控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17.下图是一幅反映近代国际形势的政治漫画,其中的含义显示的时代背景是:
A.普法战争时两方的针锋相对
B.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军事结盟集团的对立
C.瓜分殖民地时各国的利害冲突
D.两大集团形成后,内部完全没有了利害冲突,并结成了稳固的集团利益
18.德国“在1918年11月,代表过去的政府被推翻了。一年后,旧势力又成了当权者”。造成旧势力重新当权的原因是
A.《德意志帝国宪法》封建专制主义浓厚
B.没有摧毁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基础
C.皇帝和宰相真正掌握了帝国的权力
D.法西斯势力重新抬头
19.下表是列强在一战期间签订的部分和约.
以上和约反映了一战
A.是世界史上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 B.具有侵略性和掠夺性
C.所有参战国的行为都是非正义的 D.以欧洲战场为主战场
20.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说:“深深植根于整个历史的阴暗土壤之中,渊源于人类的本性,渊源于人类领导者的弱点,自负、唯利是图和优柔寡断。”这一观点(  )
A.深刻揭示了战争爆发的根源 B.委婉地批评了欧洲的绥靖政策
C.力图为美国开脱战争的罪责 D.有利于全面分析战争爆发原因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战结后,为了瓜分殖民利益和维护地区与世界和平,1919年,在英法主导下,国际联盟成立。1931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英、法、美、苏对日本侵略行为保持沉默或者仅仅予以口头上的谴责。1933年,国联关于中国东北问题的《李顿报告》中虽宣布九一八事变是侵略行为,但并未对日本采取有力的制裁措施,之后日本退出了国际联盟。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国联宣布意大利为侵略者,对意大利采取了财政和经济制载,但并未对意大利实行石油禁运,使得意大利可以继续发动侵略战争,1937年,意大利退出国联。德国法西新头子希特勒无视凡尔赛体系的有关规定,公然破坏《凡尔赛和约》,派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进行大规模的扩军备战行动,1933年,德国退出国联。对于德国破坏和平的行为,国联仅仅对德国采取口头上而非强制性的手段制止。
——摘编自王新《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国联在应对法西斯侵略方面的作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国联的历史作用。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过去的这次大战的历史表明,现代战争必须在三个战线展开:军事战线、经济战线、宣传战线。经济封锁遏制敌人,宣传迷惑敌人,军事カ量给予敌人最后一击。正如美国军事情报局对宣传作用的描述:宣传可以攻击整个军队的根基,造成其脱离军队的危险,并阻止增援、补给品、弹药、栽备、食品和慰问品的流动,最重要的是,削弱在艰苦与残酷的战争中支撑着远离家乡的军队的精神支柱。“人们怎么想军队就怎么打”,这是英国将军阿普林的名言。或许可以进一步扩展为“军队怎么想就怎么打”。在已过去的大战的那些著名的胜利中,宣传都发挥了重要的并且可能是决定性的作用。在1917年卡波雷托痛击意大利人之前的那场足智多谋的宣传攻势中,意大利人的意志被击垮了,他们的战线也就随之破裂并崩溃了。
——摘自哈罗德D 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作者关注宣传用于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宣传技巧在世界大战中的作用。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9 年,德国政府宣称德国是“为了自卫而战斗”,为“民族生存”而战,并且把兴登堡、鲁登道夫等战犯奉为为祖国而战的“民族英雄”,抵制对他们的审判。1924 年德国加入国联的四大条件之一,就是必须不再以任何方式使德国承认战争罪责。民族主义者继续宣扬“德意志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有权支配世界。德国的军队、大中学校成了梦想通过战争实现复仇、恢复昔日荣耀的精神家园。军方“宣称德国军队从未被真正打败过”,军事家伯恩哈迪构建了“总体战”理论,认为在和平时期必须做好战争准备,特别是民众的战争准备,泽克特、古德里安等将领提出机动灵活原则是军队作战的关键。
——摘编自张国臣《试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对一战的反思》
(1)根据材料,指出一战后德国对战争反思的特点,并概述其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后德国对战争反思的特点形成的原因。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所学可以知道,《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做出了规定,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实际上使得中国回到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通过凡尔赛会议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新秩序.但这一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只是缓和了列强间相互争夺的尖锐矛盾,其实质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体现当时国际关系的实质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而不是战后需建立新的世界秩序,故A选项错误;巴黎和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产物,是帝国主义国家安排战后世界秩序的会议,实质是一次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而不是一次反苏的国际会议,故B选项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新崛起的帝国主义与老牌帝国主义争夺势力范围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产物,因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体现当时国际关系的实质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而不是维护世界和平,故C选项错误。
2.A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印度人从支持英国进行一战到以支持英国为耻,这说明更多的印度人通过一战认识到英国殖民统治的本质,民族意识觉醒,故A项正确;印度分裂是英国分而治之政策的结果,故排除B项;一战中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在战后促进了世界各地的交往,对一战的反思也有利于全球化发展,故排除C项;D项中的“破产”不成立,西方文明受到冲击,故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根据漫画中涉及的国家塞尔维亚、奥匈帝国、俄国、德国、法国等信息以及各国之间的串联结构可知,这一漫画揭示的是塞尔维亚发生的萨拉热窝事件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C项正确;漫画主旨是一战前的国际关系,A项与漫画内容不符,排除A项;漫画主旨是一战前的国际关系而非巴尔干半岛的地位,排除B项;奥匈帝国在一战后解体,而绥靖政策是在二战前英法采取的举措,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试题分析:在国联成立的时候,美国希望能操纵和控制国联,而英国则最终与法国获得了国联的领导权,美国因此没有参加国联,这恰恰是两国存在突出冲突的典型事例,故选A。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5.D
【详解】一战前的巴尔干是火药桶,俄、德、奥匈等再次激烈争夺,而这一地区的主要民族是斯拉夫民族,故俄国人扬言“保卫斯拉夫兄弟”。故D正确;普法战争不符合材料中俄国人,排除A;克里米亚战争不涉及德国人,排除B;俄土战争不涉及法国和德国,排除C。故选D。
6.B
【详解】 “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利己杀人,寡廉鲜耻”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都是非正义的,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交战双方的目的是为了争夺殖民地,故选B;战争爆发的导火线是莎拉热窝事件,是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枪杀,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并成为列强借口发动战争的导火索,无法体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排除A;CD无法体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排除。
【点睛】
7.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由英法美操纵,华盛顿会议由美国操纵,故①符合题意;两次会议分别确立了战后列强在欧洲和远东地区的统治秩序,暂时协调了列强之间的关系,同时埋下了新的隐患,故②③符合题意;巴黎和会将德国原在山东的权利转让给日本,华盛顿会议使中国恢复到被几个帝国主义大国共同支配的局面,故④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A项,BCD项排除。
8.A
【详解】试题分析:俄国退出帝国主义阵营,所以欧洲的帝国主义阵营缩小,排除C项;海外殖民体系受到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冲击,排除D项;A项包含B项,故选A。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9.B
【分析】
【详解】限制海军军备是华盛顿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于1922年2月6日签订了《五国公约》即《美英法意日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五国条约》是大国间订立的第一个裁军协议,故B正确;A是处理德国的条约;C是一战时期俄国和德国签订条约;D属于一战后和平条约。
10.C
【详解】从材料可知该学者对《凡尔赛和约》是否定的。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并非《凡尔赛和约》造成的结果,而是大战造成的巨大伤亡和破坏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长久的阴影导致的,①不符合题意;②和③能体现“女巫调制的适应人口味的什么成分都有一点的药剂”,符合题意;④能体现“不仅保留了旧的邪恶的世界秩序,而且使这一秩序变得更坏,构成一个名副其实的潘多拉的盒子”,符合题意。所以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根据材料“……为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持各国间公平、公正、荣誉之邦交,……维持正义”可知《国际联盟盟约》力求维护和平,D项正确;材料与维护欧洲均势无关,排除A项;通过材料无法判断战争的遏制程度,排除B项;依据史实,并没有实现各国平等,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2.B
【详解】“世纪初列强混战”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根据“当代不可战胜的战斗大象——坦克的出现”,结合所学可知坦克在索姆河战役,B项正确,马恩河战役尚未出现坦克,排除A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坦克已经不是不可战胜,排除C项;日德兰海战属于海战,不涉及坦克,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等,题干材料内容的核心,即强调在战争契机下,实现了社会制度的转变,从资本主义制度向社会主义制度转变。可知,本题实际上考查俄国十月革命,故选C。ABD三项明显不正确,故排除。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十月革命·十月革命胜利及其意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退出“一战”
14.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结束后,美国提出了称霸世界的宣言书“十四点原则”,“十四点原则”表面上倡导民族自决,反对秘密外交,倡导世界和平,实际上美国企图利用战争期间增长起来的实力,来削弱英法两国的实力,孤立苏俄,重新瓜分世界,因此D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战后世界的贸易问题,B选项排除;世界殖民体系日趋崩溃瓦解是在二战后,C选项排除。
15.A
【详解】由材料“作为一个将使德国的一代人处于奴役状态……这种政策也是令人憎恶的”反映德国人对宰割德国的条约的不满,结合所学,《凡尔赛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宰割战败国的和约,主要目的是削弱德国的势力,故A符合题意;《九国公约》实质上是在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帝国主义列强建立的对中国的联合统治,故B不符合题意;《四国条约》主要是瓦解英日同盟,结束了日本和英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合作状态,故C不符合题意;《开罗宣言》协同中美英对日作战的宗旨,承诺了处置日本侵略者的安排,故D不符合题意。
16.C
【详解】据所学知识,巴黎和会上列强决定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国内的“五四运动”,反帝爱国斗争日益高涨,中国代表团作为战胜国据理力争,最终未在和约上签字。到华盛顿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强烈要求收回山东主权和废除“二十一条”。在英美的斡旋下,中日两国于1922年2月4日在会外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其附约,规定恢复中国对山东的主权,日本将胶州湾德国旧租借地交还中国,山东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此时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且中国收回山东主权和胶济铁路路权,英美的斡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说北洋政府摆脱列强的控制不符合史实。①②③正确,④错误,故C选项正确,排除ABD选项。
17.B
【分析】漫画反映的是一战前欧洲军事集团的形成与对立。A项体现的是漫画的表面现象,仅是两大集团对立的一个小方面;C项所说也是两大集团对立的一方面,A、C两项都包含于B项。D项说法错误,集团内部仍有利害冲突,故排除。因此B正确。
【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
18.B
【详解】1919年魏玛共和国建立的的主要原因是德国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基础依然存在,B项正确;魏玛共和国建立的依据不是《德意志帝国宪法》,排除A项;1918年取消了皇帝制度,排除C项;这一时期法西斯尚未崛起,排除D项。故选B项。
19.B
【详解】根据“瓜分土耳其领土”、“牺牲奥地利和土耳其的领土”、“承认日本有权继承德国战前在山东享有的特权”等信息可知,一战是帝国主义列强之间争夺利益的一场不正义的战争,具有侵略性和掠夺性,故选B;“第一次”的说法有误,排除A;C项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根据和约内容不能看出以欧洲为主战场,排除D。
20.D
【详解】威尔逊的观点虽然没有解释“一战”爆发的根源,但毕竟是对战争爆发原因的分析,有助于人们全面的、多角度的分析战争发生的原因,D项正确,排除A项;欧洲的绥靖政策出现于二战前夕,排除B项;材料并不涉及美国承担的战争罪责,排除C项。故选D项。
21.(1)作为:对日本侵略东北的行为仅仅予以书面和道义上的谴责,未采取强有力的制裁措施;对意大利实行经济制裁但不够彻底;对德国破坏凡尔赛体系的行为仅发出口头警告。
(2)历史作用: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为以后联合国提供了多方面有益的经验;它在恢复一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和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英法操纵国际联盟,激化了列强间的矛盾;但是其具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对法西斯侵略采取了默许和纵容的态度,未能有效制止侵略,埋下了战争隐患,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详解】(1)根据材料“英、法、美、苏对日本侵略行为保持沉默或者仅仅予以口头上的谴责”“虽宣布九一八事变是侵略行为,但并未对日本采取有力的制裁措施”可知,对日本侵略东北的行为仅仅予以书面和道义上的谴责,未采取强有力制裁措施;根据材料“对意大利采取了财政和经济制裁,但并未对意大利实行石油禁运,使得意大利可以继续发动侵略战争”可知,对意大利实行经济制裁但不够彻底;根据材料“对于德国破破坏和平的行为,国联仅仅对德国采取口头上而非强制性的手段制止”可知,对德国破坏凡尔赛体系的行为仅发出口头警告。
(2)根据材料中20世纪30年代国联在应对法西斯侵略方面的作为,结合所学知识,从国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为联合国提供了有益经验;在恢复一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和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等角度分析其积极作用。此外,根据材料“在英法主导下”“日本退出了国际联盟”“德国退出国联”等信息可知,英法操纵国际联盟,激化了列强间的矛盾;具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根据材料“但并未对日本采取有力的制裁措施”“并未对意大利实行石油禁运,使得意大利可以继续发动侵略战争”“对于德国破坏和平的行为,国联仅仅对德国采取口头上而非强制性的手段制止”等信息可知,对法西斯侵略采取了默许和纵容态度,未能有效制止侵略,埋下了战争隐患,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22.(1)原因:战争中的宣传体现政治,并且已经成为现代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宣传具有强大的效果;史实证明宣传对战争的作用。
(2)作用:激起人们对敌人的仇恨;维系与盟国以及中立国的友谊;瓦解敌方斗志。
【详解】(1)原因:根据“过去的这次大战的历史表明,现代战争必须在三个战线展开:军事战线、经济战线、宣传战线。”得出战争中的宣传体现政治,并且已经成为现代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宣传可以攻击整个军队的根基,造成其脱离军队的危险,并阻止增援、补给品、弹药、栽备、食品和慰问品的流动”得出宣传具有强大的效果;根据“在已过去的大战的那些著名的胜利中,宣传都发挥了重要的并且可能是决定性的作用。”得出事实证明宣传对战争的作用。
(2)作用:根据“在1917年卡波雷托痛击意大利人之前的那场足智多谋的宣传攻势中,意大利人的意志被击垮了,他们的战线也就随之破裂并崩溃了。”可概括得出激起人们对敌人的仇恨;维系与盟国以及中立国的友谊;瓦解敌方斗志等方面。
23.(1)特点:没有正确理智反思。
表现:不承认争霸战争,推卸战争罪责;没有清算军国主义,奉战犯为“民族英雄”;煽动极端民族主义;不承认军事失败,发展新的军事理论。
(2)原因:一战后出现和平主义思潮;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处理过于严苛;德国国内民旗复仇主义情绪高涨;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英法等战胜国之间矛盾。
【详解】(1)特点:根据“为了自卫而战斗”可知德国对战争的反思是不正确,不理智的。表现:综合材料内容可知,德国没有正确理智反思战争的表现主要是不承认争霸战争,推卸战争罪责;没有清算军国主义,奉战犯为“民族英雄”;煽动极端民族主义;不承认军事失败,发展新的军事理论。
(2)结合所学内容,可从一战后和平主义思潮的出现、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压制、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和英法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来分析一战后德国对战争反思的特点形成的原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