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课时作业(含答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课时作业(含答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12 09:26: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三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中原地区盛产粮食、麻、丝及手工制品,而农业的发展则需要大量的畜力(牛、马等);北方草原地区盛产牛、马、羊及皮、毛、肉、乳等畜产品,而缺少粮食、纺织品、手工制品等。草原丝绸之路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这可以用来说明(  )
A.草原丝绸之路的基础条件 B.皮毛等商品被北方草原地区垄断
C.草原地区最早形成茶马互市 D.农耕文化剧烈地冲击了游牧文化
2、“一带一路”已发展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并充分借助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与有意向的国家和地区一起规划,共同协商。6年时间先后推动126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参与签署170多份合作协议。据此可知,“一带一路”( )
A.体现了中国的国与国一律平等的外交理念
B.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外交理念
C.开拓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新篇章
D.经济辅助成为中国外交主要手段
3、《后汉书·西域传》载:“其(古罗马)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东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古罗马)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越南海路)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这是中西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对上述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海上丝绸之路从此开辟 B.大秦遣使旨在传播基督教
C.西亚成为陆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 D.罗马共和国和东汉并峙东西
4、佛教最初传入中原时关于“剃度”并无明确限制。但东晋高僧慧远却指出,凡是尚在朝廷效力的人,尤其是士兵,或者还没有征得父母同意的人都不能受戒剃度。这一变化表明当时
A.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B.儒家统治地位动摇
C.佛教主动适应现实 D.三教合一开始出现
5、16世纪初,葡萄牙人带到欧洲的第一批中国瓷器花瓶引起了欧洲人的浓厚兴趣,各国的君主和达官显贵纷纷用黄金购买,并收藏起来。葡萄牙人此举主要得益于( )
A.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B.西印度公司和股份公司的出现
C.海上丝绸之路不断扩展和延伸 D.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形成
6、据考古发现,西汉政府在长安到玉门关(属敦煌郡)之间设置了45个驿置,驿置内有官卒、传马、传车等。这些驿置的设置( )
A.消除了匈奴的威胁 B.推动了中欧间直接往来
C.有效的管辖了西域 D.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畅通
7、明代后期,士大夫王徵和德国传教土邓玉函共同编译了《奇器图说》。王徵强调西方机械“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赞述。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重实用轻理论的科技理念盛行 B.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
C.科技交流缩小了中外技术差距 D.中西科技都以服务民生为目标
8、康熙时期,中国官员樊守义随传教士出使欧洲,著有《身见录》,记载了欧洲政治、建筑、风俗等;乾隆年间,商人谢清高游欧后所著的《海录》,介绍了西方的风土人情。由此推知康乾时期(  )
A.闭关自守阻碍对外交往 B.中西方存在一定的交流
C.“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 D.师夷长技思想逐渐兴起
9、元朝时,政府除设学校教授汉语、蒙古语外,又设回回国子学教授“亦思替非文字”即波斯文,设立“回回药物院”“回回司天台”,学习使用阿拉伯、波斯的知识技术。元朝的做法
A.有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 B.体现了大众教育的色彩
C.有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 D.适应了科举取士的需要
10、埃及出土的纸草文书表明,公元2世纪时,埃及与印度次大陆的海上贸易较为频繁,往来商人已学会利用北印度洋季风来安排航线。这( )
A.推动了“地圆说”的广泛传播 B.源于亚欧陆上贸易通道受阻
C.有利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扩展 D.得益于阿拉伯人的中介作用
11、下列图片所示的有角神兽是我国北方和欧亚草原地区常见的一种装饰题材。有学者认为,这种“鸟兽合一”的虚幻动物与先秦文献记载的赢秦飞廉族的风神形象相吻合。这可用于说明( )
A.秦国崛起的精神动力 B.草原丝路的文化影响
C.不同物种的交流融合 D.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12、宋代瓷器造型简洁,色调优雅,充满温文尔雅的韵味;元代青花瓷则以蓝白两色为主,纹饰极其繁复,器型硕大,带有明显的阿拉伯文化色彩。这种变化说明元代(  )
A.对外贸易的发展影响制瓷业 B.制瓷技术的不断进步
C.阿拉伯文化在中国广泛传播 D.民众审美观念发生变化
13、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国后,历朝历代前往印度求法的僧人络绎不绝,他们不但为订正中华佛学的谬误而翻译经典,也留下了丝绸之路及有关印度历史、地理知识的不朽文献。法显、玄奘便是他们的代表。这些事迹彰显了中华文化的( )
①本土性 ②包容性 ③开放性 ④连续性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4、从公元751年造纸术西传开始到1799年长网造纸机发明,在这1048年的时光里,亚洲、欧洲、北美洲各国所使用的造纸方法,就其基本工艺原理来说,一直沿用了中国的造纸术。材料旨在说明
A.造纸术在传播中影响世界 B.西方造纸技术已超中国
C.纸张对文化交流的贡献大 D.中国造纸术向外传播快
15、有学者认为,大陆轴线(下图所示)的走向关乎农作物的传播速度和其他发明的传播。新航路开辟前,农作物从两河流域向西到欧洲和埃及(由埃及向南到了埃塞俄比亚后就此打住)、向东到印度河流域,传播平均每年约0.7英里,但墨西哥3500年前被驯化的玉米北上美国东部则是在公元900年,每年传播不到0.3英里。据此可知( )
A.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 B.欧亚文明高于非洲美洲
C.全球已初步建立起联系 D.农作物在各大洲间传播
16、据史料记载,汉武帝时汉使已率领官方船队,携带黄金、丝绸等物品,从番禺(今广州)出发到达了东南亚等地。公元前1世纪,外国的香料、金银器、奇珍异宝等亦从海路运抵番禺。据此可知,当时的广州( )
A.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B.航海技术相当高超
C.发展成南方的经济中心 D.引领汉朝对外贸易
17、下图是分别在埃及、阿富汗和中国出土的罗马搅胎玻璃瓶,有学者指出它们是罗乌工匠制作的。这可用于佐证
A.大月氏成为丝绸之路的中心 B.丝绸之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C.罗马搅胎玻璃瓶技术沿丝绸之路东传 D.东汉与罗马帝国建立了官方直接往来
18、据《史记》记载,乌氏(今甘肃平凉县)倮(人名)以畜牧起家,后来贩卖丝货,与关外戎王贸易,竟成巨富。秦始皇让其位同封君,列朝议事。这则材料可以佐证秦代
A.跨境丝绸贸易显现雏形 B.政府鼓励民众经商贸易
C.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并存 D.畜牧业为国民经济基础
19、19世纪,有关行政事务方面的国际机构根据行业需要建立起来,如国际电讯联盟、万国邮政联盟等,到1914年这类组织已增加到30多个。此外,一些非官方的国际团体也建立起来,如各国议会联盟、国际工会联合会以及有关宗教、科学、文学、体育的团体。这反映了( )
A.世界物质文明的巨大发展 B.世界各国依存度不断加深
C.国际法的权威性不断增强 D.国际争端得到了和平解决
20、贵霜帝国的版图西起伊朗东境,北起锡尔河、葱岭,南至纳巴达河,曾为佛教的东传创造了有利条件。2012年10月,位于古丝绸之路东道北段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出土了17枚铜币,经鉴定为贵霜帝国的钱币。这表明贵霜帝国( )
A.促进了南亚与中国之间经济文化交往 B.沟通了西欧与亚洲非洲之间商贸联系
C.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枢纽和中转站 D.保存和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
21、明朝中后期,出现了大量关于商路知识的“商书”。如《一统路程图记》、《商程一览》、《水陆路程》等,详细记载了由南北二京至各地、十三布政司至各地,以及各布政司之间的交通路线、所经站名、里程等内容。这表明当时( )
A.区域性商人群体产生 B.对外贸易日益发达
C.全国性市场网络形成 D.地理学知识的进步
22、外来农作物进入古代中国有三次高潮,其中前两次传入的农作物命名多带“胡”字,如“胡麻”“胡萝卜”,第三次传入的农作物命名则多带“蕃”字,如“蕃茄”“蕃豆”。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国(  )
A.对外贸易对象的变化 B.传统华夷观念的转变
C.综合国力呈下降趋势 D.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23、如图是在广西合浦汉墓出土的汉朝全球,它的特色是中空,在空心的黄全球上面,焊接上了一颗颗黄金做的小圆点,这是古代地中海地区的焊接技术,在西方史籍中也有记载。据此可知,汉代
A.中欧开始了直接的经济联系 B.丝绸之路促进了文化交融
C.丝绸之路的重心发生了转移 D.手工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24、丝绸之路见证了亚、欧、非等大洲彼此从孤立隔绝到交流、汇合的过程,沿线的文化遗存承载着东西方物质和精神交流的记忆。以下出土文物与此相关的有(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5、史学家齐世荣说,亚历山大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他意在强调( )
A.帝国扩张推动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 B.战争成为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C.和平交往是人类交往的主流 D.新航路开辟促进文明的传播
二、解答题:
26、文献资料、实物资料是我们探究历史的载体,是我们论从史出的依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
材料二 开凿于初唐的莫高窟第323窟绘有张骞出使西域图。该图讲述了汉朝军队击败匈奴,获得两尊金人,皇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寻访金人来历的故事。
——摘编自沙武田《角色转换与历史记忆
(1)材料一中的“天子”指的是谁 “骞以郎应募,使月氏”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张骞出使西域有哪些历史意义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朝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
“宋元时代,海上丝绸之路上展开了四通八达并且前所未有的商品及其技术交流。与此同时,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思想艺术的交流也空前提升。”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虽然古代丝绸之路在不同历史时期有起有伏,但通过贯穿东西方的陆海通道,最终实现了人类文明史上商品物产大流通、科学技术大传播、多元文化大交融。
从历史上看,丝绸之路兴盛之时大都是古代中国最强盛之时。从汉唐到宋元,从明代到清中叶,我国综合国力强盛,为丝绸之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可能。经济社会的高度繁荣,使我国成为丝绸之路发展史上当之无愧的引领者。历代政府通过设置官职、制定规则、出台政策,为丝绸之路贸易提供了制度支持;稳定边疆、建立驿站,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安全保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离不开政府引导和参与主体的有机结合、相互协调,只有使两者形成合力,才能激发出持续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活力。汉唐宋元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先后与沿线上百个国家或民族和睦相处。古罗马、波斯、大食等国“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丝绸之路赢得了大发展、大繁荣。历史表明,和平稳定的政治局面和共同发展的共赢理念,是推动丝绸之路走向繁荣的关键因素,也是丝绸之路的本质属性。开放包容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支撑。多种文明汇聚而成的价值底蕴,是古代丝绸之路充满活力的动力源泉,也是丝绸之路魅力永恒的精髓所在。
——摘编自《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及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古代丝绸之路对世界发展的作用。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丝绸之路对今天我们共建“路”的历史启示。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有效地切断。它的西南面和西面,乃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东面,是直到近代方能逾越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则为沙漠和大草原,它们起着很大的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中国人又进一步加强了:他们为了防止凶险可怕的游牧部落入侵,在那里筑了一道长达1400里的长城。这种与世隔绝的意义就在于,它使中国人能在较中东或印度诸民族更少面临外来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文明。……农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土地是否适宜耕种这一点,确定了中国文明的分布范围……中国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种书面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各地区的中国人,尽管各自操的方言不同,但都懂得这种书面语……与共同的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近二千年之久;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征召有才能的人较之西方特有的、进行法律和制度方面的改革,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的种种问题。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公元前后,佛教东来,开异族文化侵入之端。五胡乱华,露异族入主中国之兆。然二者虽促成政治、社会、宗教、哲学各方面之骚动与进步,而未曾引起政治思想之转变。盖佛教为宗教而非政治思想,其消极出世之人生观又适与老庄思想有相近之处,其不能对政治思想有所贡献,亦意中事。至于晋代乱华之诸朝,其文化均低,占据中原以后,文化则自动“用夏变夷”。明清海通之后,欧洲文明随传教士而播于中土。加以闭关自守之局即破,昔日大一统之“天下”突然变为世界上列国之一。而积弱之余,更屡为外国所侵侮。如此空前之剧变,自不免激起之革命。此殆为转变时期见于明清之主要原因。然则蒙古入主中国,人民备受异族之欺凌荼毒,儒家之仁义礼乐,法家之尊君重国,明法饬令,道家之知白守黑、任天无为,以及一切中国固有之政理治术,均经历史之事实证明,不足以保民族之自存,则穷极生变,明清政治思想不得不另辟蹊径,向新方面以前进矣。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明保持连续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外来思想传入中国时呈现出哪些特点。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C 3、 C 4、C 5、 A
6、D 7、A 8、 B 9、A 10、C
11、B 12、A 13、B 14、A 15、B
16、A 17、B 18、A 19、B 20、A
21、C 22、A 23、B 24、A 25、C
二、解答题:
26、 (1)天子:汉武帝。目的:联合大月氏等政权共击匈奴。
(2)目的:寻访金人的来历。意义: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政权的联系。
27、 (1)特征;航线四通八达,东西兼顾,同步发展;以中国东部沿海为中心,分布较广;交易的种类多,既有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也有技术交流;带动了生活习俗、宗教、思想艺术的交往。
(2)作用:促进了世界商品物产的流通;加强了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
启示:经济社会的繁荣是基本动因;政府引导与主体参与有机统一是客观要求;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是必要前提;开放包容的心态是重要支撑;多种文明汇聚而成的价值底蕴,是古代丝绸之路充满活力的动力源泉。
28、(1)原因:①古代中国地理条件优越,东西走向的山川地形易于形成稳定的社会体系。②古代中国以小农经济为主,较早形成了相对封闭,发展缓慢的农耕文明。③古代中国以儒家学说为统治思想,儒学具有较强的包容性。④古代中国在隋唐时期便确立了科举制度,形成了高效公正的选官体系。⑤历代王朝均重视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防范,兴修了万里长城。⑥中国较早形成了成熟的汉字体系,确保了文化的稳定传承。⑦古代中国很早便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⑧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发达,四大发明增强了文明的张力。
(2)特点①渐近性,无论是佛教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均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演变。②逐渐本土化,例如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吸收了更多的中国元素。③明清以前,未能对中国的社会体制产生根本性改变。④明清以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颠覆性改变。⑤对中国的影响领域十分广泛,渗透进社会各个领域。⑥重视借助宗教思想的传播来实现对中国文化的冲击。⑦外来文化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与中国文化既有冲突也有融合。⑧中国人对待外来文化总是经历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