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物质的除杂、鉴别知识清单
一、除杂原则
1.不增:不引入新的杂质。
2.不减:提纯或分离的物质不能转变成其他物质,不减少被提纯的物质。
3.易分:杂质易分离。
4.复原:被保留的物质应能恢复原状。
二、除杂方法
1.物理方法
(1)过滤:适用于固体与液体混合物的分离,可溶性固体与不溶性固体混合物的分离。如:粗盐提纯。
(2)结晶:
①蒸发:适用分离溶质与溶剂,除去可挥发的杂质,从含有HCl的NaCl 溶液中分离出固体NaCl。
②降温:可溶性固体溶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小不同,从含NaCl杂质的KNO3中提纯KNO3。
2.化学方法
(1)转化法:将固、液、气体中的杂质转化为被提纯物质。
(2)沉淀法:将杂质转变为沉淀而除去。
(3)气化法:将固、液体中的杂质转变为气体而除去。
(4)加热法:杂质受热易分解,通过加热将杂质除去。
(5)溶解法:将固体中的杂质转变为可溶物而除去。
(6)置换法:类似于转化法,选用合适的试剂将杂质置换出来而除去。
3.除杂示例
(1)除去CuO中的C:在氧气流中灼烧。
(2)除去CO中的CO2:使混合气体通过氢氧化钠溶液2NaOH+CO2=Na2CO3+H2O。
(3)除去CO2中的CO:使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4)除去CaO中的CaCO3:高温煅烧。
【注意】不能加稀盐酸,因为CaO能与稀盐酸中的水反应生成Ca(OH)2。
(5)除去Cu中少量的Fe:物理方法——用磁铁反复吸引。化学方法——滴加稀盐酸或稀硫酸,然后过滤。【注意】不能加硫酸铜溶液,否则容易导致除杂不彻底。
(6)除去FeSO4溶液中的CuSO4:① 加入铁粉(铁丝);② 过滤。
总结:
(1)除去可溶物中的不溶物:① 溶解;② 过滤;③ 蒸发结晶。
(2)除去不溶物中的可溶物:① 溶解;② 过滤。
(3)将两种可溶物分离:见“溶液”单元的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和蒸发溶剂结晶法。
(4)在溶液中,杂质有盐的时候,可以考虑把盐变成水、气体、沉淀。
三、除杂清单
1.气体的除杂
2.固体的除杂
3.液体的除杂
四、鉴定的常见方法
1. 氧气的鉴定方法:把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2. 氢气:点燃,气体会发出淡蓝色火焰。如果气体较纯,气体将会安静地燃烧,并发出“噗”声;如果气体不纯,会发出尖锐爆鸣声。
3. 二氧化碳:把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就证明收集的气体是CO2。
4. 三大可燃性气体的鉴定:点燃,通过无水硫酸铜CuSO4,再通过澄清的石灰水(顺序不能颠倒!)
H2:生成物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但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生成物不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但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H4:生成物既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又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注意】不可以根据气体燃烧时的火焰颜色来鉴别气体。
5.水的鉴定:如果液体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液体中含有水。
6. 碳酸根的鉴定:加盐酸,然后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如果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碳酸根离子。
7.鉴定CaO是否含CaCO3 加盐酸。
8. 鉴定Cl-:先加入AgNO3溶液,再加入稀硝酸。如果有沉淀生成,说明含有Cl-。
9.鉴定SO42-:先加入Ba(NO3)2溶液,再加入稀硝酸。如果有沉淀生成,说明含有SO42-。
10.鉴定CO32-:加入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含有CO32-。
11. 鉴定HCO3-:同上。
12. 鉴定Cu2+:加入NaOH溶液,如果有蓝色沉淀,说明含有Cu2+。
13. 鉴定Fe3+:加入NaOH溶液,如果有红褐色沉淀,说明含有Fe3+。
14. 鉴定H+:
①借助石蕊或pH试纸。如果石蕊变红或用pH试纸测出的pH值小于7,说明含有H+。
②加入碳酸盐(如CaCO3),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含有H+。
③加入活泼金属,如果金属表面产生气泡,并且产生一种可燃性气体(点燃之后安静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如果气体不纯,会发出尖锐的爆鸣声),说明含有H+。
④加入Fe2O3(铁锈),如果铁锈逐渐溶解消失,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说明含有H+。
⑤加入难溶碱,如果逐渐溶解消失(如果加入Fe(OH)2、Fe(OH)3、Cu(OH)2,溶液的颜色还会发生变化),说明含有H+。
15.鉴定OH-:
①借助石蕊、酚酞或pH试纸。如果石蕊变蓝、酚酞变红或用pH试纸测出的pH值大于7,说明含有OH-。
②加入CuSO4,如果出现蓝色沉淀,说明含有OH-。
③加入Fe2(SO4)3,如果出现红褐色沉淀,说明含有OH-。
④可以参考“碱的通性”中的第四条,使溶液中有气体或沉淀生成。
16.鉴定水:通过白色的硫酸铜,如果硫酸铜变蓝,说明有水(CuSO4+ 5H2O = CuSO4·5H2O)如果要鉴定多种物质,必须把鉴定水放在第一步。如果除水,必须放在最后一步。
17.鉴定CO: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如果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并且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气体是CO。
18.鉴定NH4+:以氯化铵(NH4Cl)为例, 把NH4Cl和Ca(OH)2混在一起研磨。如果闻到刺激性的氨味,或者能使红色的石蕊试纸变蓝,说明是铵态氮肥。
19. 蛋白质的鉴定:点燃,如果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就说明有蛋白质。
20. 鉴别聚乙烯塑料和聚氯烯塑料(聚氯烯塑料袋有毒,不能装食品):点燃后闻气味,有刺激性气味的为聚氯烯塑料。
21. 鉴别羊毛线和合成纤维线:物理方法:用力拉,易断的为羊毛线,不易断的为合成纤维线;化学方法:点燃,产生焦羽毛气味,不易结球的为羊毛线;无气味,易结球的为合成纤维线。
模拟预测
1.下列实验方案能够达到目的的是( )
A. 用点燃的方法除去二氧化碳中的少量一氧化碳
B. 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从粗盐中提取纯净的氯化钠
C. 分别加入熟石灰研磨、闻气味,鉴别化肥氯化钾和氯化铵
D. 分别将镁片、锌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验证镁、锌、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2.下列试剂中,能将稀H2SO4和Na2SO4溶液鉴别出来的是( )
A. 酚酞溶液 B. 稀盐酸 C. NaCl溶液 D. K2CO3溶液
3.下列有关物质的鉴别方法错误的是( )
A.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鉴别棉纤维和羊毛纤维
B.用澄清石灰水鉴别二氧化碳和氮气
C.用滴加等量的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D.通过观察外观鉴别黄铜和黄金
4.下列物质的鉴别方法不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
A.氧气和二氧化硫气体——闻气味
B.K2SO4溶液和Na2SO4溶液——分别滴加Ba(OH)2溶液,观察现象
C.NaCl溶液和Na2CO3溶液——分别滴加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
D.木炭粉和二氧化锰粉末——分别加入H2O2溶液,观察现象
5.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鉴别和H2O和H2O2溶液——加入二氧化锰固体,观察现象
B.检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加入无色酚酞溶液
C.除去氮气中的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网
D.鉴别木炭和铁粉——磁铁吸引
6.为区分硫酸钾、氯化铵、硫酸铵、磷矿粉四种固体物质,以下方案及结论有误的是( )
A. 观察固体颜色能区分出磷矿粉 B. 取样,加熟石灰研磨闻到氨味的物质有两种
C. 取样,溶解后加硝酸钡溶液能区分出硫酸铵 D. 用水和氢氧化钡溶液能区分出四种物质
7.下列四组物质的溶液,使用一种试剂仅通过一次反应就能将他们鉴别开来的是( )
A. HCl、NaOH、Na2CO3 B. NaCl、Na2CO3、NaNO3
C. NaCl、BaCl2、K2CO3 D. NaOH、BaCl2、Ba(NO3)2
8.为确定某溶液中含有以下离子H+、Mg2+、Ba2+、Cl-、CO32-、NO3-中的几种,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经测定,溶液pH=1;
②取部分未知溶液加入过量NaOH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③取②中部分溶液加入Na2CO3溶液,无明显现象。
分析上述实验,下面对溶液中含有离子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一定含有H+、Mg2+、Ba2+、Cl-、NO3-
B.一定含有H+、Mg2+、Cl-,一定不含有CO32-
C.一定含有H+、Ba2+、NO3-,一定不含有Cl-
D.一定含有H+、Mg2+,可能同时含有Cl-、NO3-
9.有一白色固体,可能含有Ca(OH)2、CaCO3、NaCl、NH4HCO3中的一种或多种物质:
(1)取一定量的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微微加热一段时间,无氨味生成,则白色固体中一定没有 。
(2)另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振荡后,仍有部分固体没有溶解,则白色固体中一定还含有 。
(3)取(2)中试管中的上层清液,向其中通入CO2气体,清液立即变浑浊,则白色固体中一定还含有 ,可能含有 。
10.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实验室常用药品对“NaOH溶液与稀盐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进行探究。取2 mL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滴入一定量的稀盐酸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
实验1:取烧杯中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硫酸铜溶液_________________,证明溶液中没有氢氧化钠;实验2:另取烧杯中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镁条有气泡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没有恰好完全反应。
【实验反思】
(1)下列哪些物质单独使用,能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______(填字母)。
A.铜片 B.碳酸钠 C.硝酸银溶液 D.紫色石蕊溶液 E.硫酸铜溶液 F.pH试纸
(2)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以下事例没有涉及到中和反应的有______(填字母)。
A.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B.被蚊虫叮咬后涂肥皂水减轻痛痒
C.熟石灰和硫酸铜配制波尔多液 D.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专题一 物质的除杂、鉴别知识清单
一、除杂原则
1.不增:不引入新的杂质。
2.不减:提纯或分离的物质不能转变成其他物质,不减少被提纯的物质。
3.易分:杂质易分离。
4.复原:被保留的物质应能恢复原状。
二、除杂方法
1.物理方法
(1)过滤:适用于固体与液体混合物的分离,可溶性固体与不溶性固体混合物的分离。如:粗盐提纯。
(2)结晶:
①蒸发:适用分离溶质与溶剂,除去可挥发的杂质,从含有HCl的NaCl 溶液中分离出固体NaCl。
②降温:可溶性固体溶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小不同,从含NaCl杂质的KNO3中提纯KNO3。
2.化学方法
(1)转化法:将固、液、气体中的杂质转化为被提纯物质。
(2)沉淀法:将杂质转变为沉淀而除去。
(3)气化法:将固、液体中的杂质转变为气体而除去。
(4)加热法:杂质受热易分解,通过加热将杂质除去。
(5)溶解法:将固体中的杂质转变为可溶物而除去。
(6)置换法:类似于转化法,选用合适的试剂将杂质置换出来而除去。
3.除杂示例
(1)除去CuO中的C:在氧气流中灼烧。
(2)除去CO中的CO2:使混合气体通过氢氧化钠溶液2NaOH+CO2=Na2CO3+H2O。
(3)除去CO2中的CO:使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4)除去CaO中的CaCO3:高温煅烧。
【注意】不能加稀盐酸,因为CaO能与稀盐酸中的水反应生成Ca(OH)2。
(5)除去Cu中少量的Fe:物理方法——用磁铁反复吸引。化学方法——滴加稀盐酸或稀硫酸,然后过滤。【注意】不能加硫酸铜溶液,否则容易导致除杂不彻底。
(6)除去FeSO4溶液中的CuSO4:① 加入铁粉(铁丝);② 过滤。
总结:
(1)除去可溶物中的不溶物:① 溶解;② 过滤;③ 蒸发结晶。
(2)除去不溶物中的可溶物:① 溶解;② 过滤。
(3)将两种可溶物分离:见“溶液”单元的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和蒸发溶剂结晶法。
(4)在溶液中,杂质有盐的时候,可以考虑把盐变成水、气体、沉淀。
三、除杂清单
1.气体的除杂
2.固体的除杂
3.液体的除杂
四、鉴定的常见方法
1. 氧气的鉴定方法:把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2. 氢气:点燃,气体会发出淡蓝色火焰。如果气体较纯,气体将会安静地燃烧,并发出“噗”声;如果气体不纯,会发出尖锐爆鸣声。
3. 二氧化碳:把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就证明收集的气体是CO2。
4. 三大可燃性气体的鉴定:点燃,通过无水硫酸铜CuSO4,再通过澄清的石灰水(顺序不能颠倒!)
H2:生成物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但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生成物不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但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H4:生成物既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又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注意】不可以根据气体燃烧时的火焰颜色来鉴别气体。
5.水的鉴定:如果液体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液体中含有水。
6. 碳酸根的鉴定:加盐酸,然后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如果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碳酸根离子。
7.鉴定CaO是否含CaCO3 加盐酸。
8. 鉴定Cl-:先加入AgNO3溶液,再加入稀硝酸。如果有沉淀生成,说明含有Cl-。
9.鉴定SO42-:先加入Ba(NO3)2溶液,再加入稀硝酸。如果有沉淀生成,说明含有SO42-。
10.鉴定CO32-:加入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含有CO32-。
11. 鉴定HCO3-:同上。
12. 鉴定Cu2+:加入NaOH溶液,如果有蓝色沉淀,说明含有Cu2+。
13. 鉴定Fe3+:加入NaOH溶液,如果有红褐色沉淀,说明含有Fe3+。
14. 鉴定H+:
①借助石蕊或pH试纸。如果石蕊变红或用pH试纸测出的pH值小于7,说明含有H+。
②加入碳酸盐(如CaCO3),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含有H+。
③加入活泼金属,如果金属表面产生气泡,并且产生一种可燃性气体(点燃之后安静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如果气体不纯,会发出尖锐的爆鸣声),说明含有H+。
④加入Fe2O3(铁锈),如果铁锈逐渐溶解消失,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说明含有H+。
⑤加入难溶碱,如果逐渐溶解消失(如果加入Fe(OH)2、Fe(OH)3、Cu(OH)2,溶液的颜色还会发生变化),说明含有H+。
15.鉴定OH-:
①借助石蕊、酚酞或pH试纸。如果石蕊变蓝、酚酞变红或用pH试纸测出的pH值大于7,说明含有OH-。
②加入CuSO4,如果出现蓝色沉淀,说明含有OH-。
③加入Fe2(SO4)3,如果出现红褐色沉淀,说明含有OH-。
④可以参考“碱的通性”中的第四条,使溶液中有气体或沉淀生成。
16.鉴定水:通过白色的硫酸铜,如果硫酸铜变蓝,说明有水(CuSO4+ 5H2O = CuSO4·5H2O)如果要鉴定多种物质,必须把鉴定水放在第一步。如果除水,必须放在最后一步。
17.鉴定CO: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如果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并且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气体是CO。
18.鉴定NH4+:以氯化铵(NH4Cl)为例, 把NH4Cl和Ca(OH)2混在一起研磨。如果闻到刺激性的氨味,或者能使红色的石蕊试纸变蓝,说明是铵态氮肥。
19. 蛋白质的鉴定:点燃,如果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就说明有蛋白质。
20. 鉴别聚乙烯塑料和聚氯烯塑料(聚氯烯塑料袋有毒,不能装食品):点燃后闻气味,有刺激性气味的为聚氯烯塑料。
21. 鉴别羊毛线和合成纤维线:物理方法:用力拉,易断的为羊毛线,不易断的为合成纤维线;化学方法:点燃,产生焦羽毛气味,不易结球的为羊毛线;无气味,易结球的为合成纤维线。
模拟预测
1.下列实验方案能够达到目的的是( )
A. 用点燃的方法除去二氧化碳中的少量一氧化碳
B. 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从粗盐中提取纯净的氯化钠
C. 分别加入熟石灰研磨、闻气味,鉴别化肥氯化钾和氯化铵
D. 分别将镁片、锌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验证镁、锌、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答案】C
【解析】A、在二氧化碳的环境下一氧化碳不能燃烧,错误;
B、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只能除去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还有可溶性杂质存在,错误;
C、熟石灰能与氯化铵反应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氨气,与氯化钾不反应无现象,正确;
D、将镁片、锌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两种金属都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都比银的活动性强,但镁、锌的活动性无法比较,错误;故选C。
2.下列试剂中,能将稀H2SO4和Na2SO4溶液鉴别出来的是( )
A. 酚酞溶液 B. 稀盐酸 C. NaCl溶液 D. K2CO3溶液
【答案】D
【解析】A、酚酞试液遇稀H2SO4和Na2SO4溶液都不变色,无法鉴别,错误;
B、稀盐酸与稀H2SO4和Na2SO4溶液都不反应,无现象,错误;
C、NaCl溶液与稀H2SO4和Na2SO4溶液都不反应,无现象,错误;
D、K2CO3溶液与稀H2SO4反应产生气泡,与Na2SO4溶液不反应,无现象,正确;故选D。
3.下列有关物质的鉴别方法错误的是( )
A.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鉴别棉纤维和羊毛纤维
B.用澄清石灰水鉴别二氧化碳和氮气
C.用滴加等量的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D.通过观察外观鉴别黄铜和黄金
【答案】D
【解析】A、羊毛纤维属于蛋白质,灼烧有烧焦羽毛的特殊气味,正确;
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正确;
C、用滴加等量的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泡沫多的是软水,少的是硬水,正确;
D、黄铜和黄金外观颜色相同,观察外观无法鉴别,错误;故选D。
4.下列物质的鉴别方法不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
A.氧气和二氧化硫气体——闻气味
B.K2SO4溶液和Na2SO4溶液——分别滴加Ba(OH)2溶液,观察现象
C.NaCl溶液和Na2CO3溶液——分别滴加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
D.木炭粉和二氧化锰粉末——分别加入H2O2溶液,观察现象
【答案】B
【解析】A、二氧化硫有刺激性气味,正确;
B、Ba(OH)2 溶液与K2SO4溶液和Na2SO4溶液都能反应生成白色硫酸钡沉淀,错误;
C、Na2CO3溶液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NaCl溶液不反应,正确;
D、二氧化锰具有催化作用,能使H2O2溶液迅速分解产生气泡,正确;故选B。
5.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鉴别和H2O和H2O2溶液——加入二氧化锰固体,观察现象
B.检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加入无色酚酞溶液
C.除去氮气中的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网
D.鉴别木炭和铁粉——磁铁吸引
【答案】B
【解析】A、二氧化锰具有催化作用,能使H2O2溶液迅速分解产生气泡,正确;
B、氢氧化钠变质生成碳酸钠,两者都显碱性,都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错误;
C、氧气能与铜网反应生成固体氧化铜,剩余氮气,正确;
D、铁粉能被磁铁吸引,木炭不能,正确;故选B。
6.为区分硫酸钾、氯化铵、硫酸铵、磷矿粉四种固体物质,以下方案及结论有误的是( )
A. 观察固体颜色能区分出磷矿粉 B. 取样,加熟石灰研磨闻到氨味的物质有两种
C. 取样,溶解后加硝酸钡溶液能区分出硫酸铵 D. 用水和氢氧化钡溶液能区分出四种物质
【答案】C
【解析】A、碳矿粉灰白色,硫酸钾、氫化被、该酸铵白色,观察固体色能区分出成矿粉,正确;
B、氯化按,氯化铵与硫酸铵和熟石灰反应生成氨气,取样,加熟石灰研磨闻到氯味的物质有两种,正确;
C、硫酸钾与硫酸铵都能与硝酸钡溶液都能生成沉淀,错误;
D、观察固体颜色能区分出磷矿粉,剩余固体加水溶解,再加入氢氧化钡洛液,硫酸铵和和氢氧化钡生成硫酸钡沉淀和刺激性味氯气和水,鉴出硫酸铵,氯化铵和氢氧化钡生成氯化钡、氨气和水,只生成刺激性气味气体,不生成沉淀,鉴别出氯化铵,硫酸钾和氢氧化钡生成氢氧化钾和酸钡沉淀,只生成沉淀,不生成气体,鉴别出硫酸钾,正确,故选C。
7.下列四组物质的溶液,使用一种试剂仅通过一次反应就能将他们鉴别开来的是( )
A. HCl、NaOH、Na2CO3 B. NaCl、Na2CO3、NaNO3
C. NaCl、BaCl2、K2CO3 D. NaOH、BaCl2、Ba(NO3)2
【答案】B
【解析】A、碳酸钠能和酸生成气体,但是酸和氢氧化钠反应无现象,和盐酸不反应,错误;
B、气化钠能和银离子生成沉淀,但是碳酸钠也和银离子生成沉淀碳酸钠能和酸生成气体,加入酸,氢化钠、硝酸钠均无现象,错误;
C、加入硫酸,和氯化钠不反应,和氢化钡生成白色沉淀,和碳酸钾生成气体,可以鉴别,正确;
D、氯化钡,硝酸钡鉴别只能从酸根离子入手,加入硝酸银会和氯化钡,氢氧化钠均反应,不能鉴别,错误,故选C。
8.为确定某溶液中含有以下离子H+、Mg2+、Ba2+、Cl-、CO32-、NO3-中的几种,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经测定,溶液pH=1;
②取部分未知溶液加入过量NaOH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③取②中部分溶液加入Na2CO3溶液,无明显现象。
分析上述实验,下面对溶液中含有离子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一定含有H+、Mg2+、Ba2+、Cl-、NO3-
B.一定含有H+、Mg2+、Cl-,一定不含有CO32-
C.一定含有H+、Ba2+、NO3-,一定不含有Cl-
D.一定含有H+、Mg2+,可能同时含有Cl-、NO3-
【答案】D
【解析】
①测得该溶液pH为1,则溶液显酸性,一定含有H+,一定不含CO32-;
②取部分未知溶液加入过量NaOH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则溶液中一定存在Mg2+;
③取②中部分溶液加入过量的Na2CO3溶液,没有明显现象,则原溶液中一定不存在Ba2+。
所以溶液中一定存在H+、Mg2+,一定不存在Ba2+、CO32-,可能同时含有Cl-、NO3-。
9. 10. 有一白色固体,可能含有Ca(OH)2、CaCO3、NaCl、NH4HCO3中的一种或多种物质:
(1)取一定量的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微微加热一段时间,无氨味生成,则白色固体中一定没有 。
(2)另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振荡后,仍有部分固体没有溶解,则白色固体中一定还含有 。
(3)取(2)中试管中的上层清液,向其中通入CO2气体,清液立即变浑浊,则白色固体中一定还含有 ,可能含有 。
【答案】(1)NH4HCO3 (2)CaCO3 (3)Ca(OH)2 NaCl
【解析】
(1)碳酸氢铵受热分解会放出氨气,碳酸钙难溶于水,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取一定量的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微微加热一段时间,无氨味生成,白色固体中一定没有NH4HCO3;
(2)另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振荡后,仍有部分固体没有溶解,则白色固体中一定还含有CaCO3;
(3)取(2)中试管中的上层清液,向其中通入CO2气体,清液立即变浑浊,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白色固体中一定还含有Ca(OH)2,可能含有NaCl。
10.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实验室常用药品对“NaOH溶液与稀盐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进行探究。取2 mL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滴入一定量的稀盐酸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
实验1:取烧杯中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硫酸铜溶液_________________,证明溶液中没有氢氧化钠;实验2:另取烧杯中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镁条有气泡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没有恰好完全反应。
【实验反思】
(1)下列哪些物质单独使用,能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______(填字母)。
A.铜片 B.碳酸钠 C.硝酸银溶液 D.紫色石蕊溶液 E.硫酸铜溶液 F.pH试纸
(2)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以下事例没有涉及到中和反应的有______(填字母)。
A.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B.被蚊虫叮咬后涂肥皂水减轻痛痒
C.熟石灰和硫酸铜配制波尔多液 D.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
【答案】实验1:无明显现象(或无蓝色沉淀生成) 实验2:证明溶液中有稀盐酸
【实验反思】(1)DF (2)C
【解析】实验1:硫酸铜溶液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无明显现象(或无蓝色沉淀生成)证明溶液中没有氢氧化钠;
实验2:金属镁是活泼金属,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加入镁条有气泡产生证明溶液中有稀盐酸。
【实验反思】(1)A、铜是不活泼金属,与稀盐酸和氢氧化钠都不反应,无明显现象,错误;
B、碳酸钠能与稀盐酸反应,证明稀盐酸的存在,但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不能证明氢氧化钠是否存在,错误;
C、硝酸银溶液与稀盐酸和氯化钠都能反应生成白色的氯化银沉淀,不能证明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错误;
D、紫色石蕊溶液遇稀盐酸变红色,遇中性不变色,遇碱性变蓝色,能证明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正确;
E、硫酸铜溶液只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与稀盐酸不反应,无法证明是否恰好完全反应,错误;
F、pH试纸遇稀盐酸小于7,遇中性等于7,遇碱性大于7,能证明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正确。故选DF。
(2)A、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氢氧化钙与酸反应,是中和反应;
B、蚊虫叮咬的毒液是酸性,肥皂水是碱性,被蚊虫叮咬后涂肥皂水减轻痛痒是中和反应;
C、熟石灰和硫酸铜配制波尔多液,是碱和盐的反应,不是中和反应;
D、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是氢氧化铝和盐酸反应,是中和反应。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