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灯笼》同步练习(含解析)2022-2023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

文档属性

名称 4、《灯笼》同步练习(含解析)2022-2023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1 17:13: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灯笼》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 下列选项中加下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燎原(liáo) 领 域(yù) 焰火(yàn)
B. 皎洁(jiǎo) 褪色(tuì) 斡旋(wò)
C. 点 缀(zhuì) 锵然(qiāng) 马前 卒(zú)
D. 怅 惘(wǎng) 幽 悄(qiāo) 焚身(fén)
2. 下面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诚然!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浮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
B.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
C.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D. 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3.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 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
B. 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
C. 现在想,当时该并不是传统思想,或羡慕什么富贵荣华,而是根本就爱那种玩意。
D. 元宵节,“低头族”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的方寸屏幕上,他们往往对身边挂满灯笼的世界不以为然。
4. 结合语境,在下列句中横线处填写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年代,却是人们生活的__________品,__________着厚重的文化内涵。手中灯笼点亮,指引人们返回温暖的家中;村口红灯高照,__________着孤行客“四面虚惊”的心;宅第红灯高挂,则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
A. 必需 记载 慰劳 B. 必须 承载 慰劳 C. 必需 承载 慰藉 D. 必须 记载 慰藉
5. 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过“中考百日誓师”活动,使河源市一中的同学们更加努力学习了。(删除“通过”)
B. 一项好的政策照理会带来好的效果,但必须强化阳光操作、民主监督等制约措施,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强化阳光操作”、“民主监督”调换位置)
C. 网购之所以让那么多网友着迷的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在下单后输入帐号密码时基本没有感觉到是在花钱。(删去“的重要原因”)
D. 两会期间,广东代表认真领会并阅读广大群众提出的建议意见,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提案。(“领会”与“阅读”调换位置)
6.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A. 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B. 手中灯笼点亮,指引人们返回温暖的家中;村口红灯高照,慰藉着孤行客“四面虚惊”的心;宅第红灯高挂,则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
C. 《灯笼》一文中,作者顺着自己的思绪写来,孩童心性,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自然流淌出来,意绪纷繁,结尾处,情绪陡然一扬,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D. 在《灯笼》一文,作者从不同的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自己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其中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
7. 下列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社戏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社”在绍兴指一种居住区域。古代社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礼,如春社、秋社、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用以借指百姓)等。
B. “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出自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C.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省”指对尊长探望、问候。古时“归”指女子出嫁。《大道之行也》中有“男有分,女有归”,《诗经·桃夭》中有“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句。
D. 灯笼从古至今不仅仅是宫廷官员们的普通用品,而且也是普通百姓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古时正月十五元宵节,朝廷会开放夜禁,允许人们终夜观灯。辛弃疾词作《青玉案·元夕》“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即是对元宵佳节盛大场景的描写。
8. 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连贯的话,排序合理的一项是()
①入夜,华灯齐放,礼花飞舞,广场上空一片辉煌。
②每当国庆节到来,天安门广场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③鲜花、彩灯、礼花,映衬着人们的歌舞,天安门广场沸腾起来了。
④无数盆鲜花组成一个个大花坛,把广场装点得五彩缤纷。
A. ①④②③ B. ②④①③ C. ①③④② D. ②①④③
二、语言表达
9. 吴伯箫的文字富有生活的气息,多用具体名词将童年往事,风俗人情娓娓道来。请选择一个物品,参考以下语段,仿写一段话。
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斗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性学习
10. 八年级(1)班开展“身边的文化遗产”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请按提示修改“活动注意事项”。
活动注意事项 同学们: 为保证本次活动顺利开展,请注意以下事项。 1.在考察身边的文化遗产时,要重视自我保护,确保人身、财物安全。 2.遵守有关单位制定的文化遗产保护规矩。 3.分组活动时,要服从组长的安排,合作互助。 4.对收集到的身边的文化遗产资料进行分类整理。 2021年4月15日 八年级(1)班班委会
①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注意事项的格式有一处不规范,请提出修改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活动中的三道题,请你回答。
①在整理相关资料时,小刚写了一段话,请你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人物姓名。
考察文庙时,看到了_________的巨大青铜雕像,感受到儒家文化的源远流长;走进白云观,迎面是_________骑青牛的巨幅图片,顿生艳羡仰慕之情;参观灰砖碧瓦、气势恢宏的孙武祠,不由得想起他被誉为“兵学圣典”的军事思想结晶《_________》。
②戏曲文化遗产小组展示时,显示屏上有一道经典戏曲与戏曲种类的搭配题,请你将正确选项填入表格。
经典戏曲 霸王别姬 天仙配 牡丹亭
戏曲种类
戏曲种类:A.黄梅戏 B.京剧 C.昆曲
③下列含有“灯”的对联中,与元宵节无关的一项是 ( )
A.春夜灯花,几处笙歌腾朗月
良宵美景,万家箫管乐丰年
B.玉树银花,万户当门观瑞雪
欢歌笑靥,千家把酒赏花灯
C.有能有热,小小晶球点燃万家灯火
利国利民,支支虹管放出满室光明
D.乐事无边,万户春灯传五夜
太平有象,一天晴雪兆三丰
四、现代文阅读
11. 灯笼
吴伯箫
①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几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②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斗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③记得,做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晚年来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回家总是很晚的。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长工李老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的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④“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的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母亲给留着的宵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⑤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作点缀。挂红灯,自然同盛伏舍茶,腊八施粥一样,有着行好的意思;松柏枝叶的点缀,用意却不甚了然。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⑥想起来,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衔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⑦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嫖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⑧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有删减)
(1) 作者说“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请说说在第③④⑤段中结的“缘”有哪些?
(2) 题目是《灯笼》文章开头却没有写灯笼,第一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 请简要说说“灯笼”在文章中的作用?
(4) 品析下列语句的深刻内涵:
(1)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2)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12. 永远的红灯笼
杨轶晨
①春节又到了。因为禁止燃放爆竹,街上院里干干净净。路上几乎空寂无人,彩灯孤寂地闪烁着,无声地诉说着没有红灯笼的春节的荒谬可笑。严峻的高楼高高在上地俯视着,似乎在嘲笑这古老的节日。
②逃离。是的,我几乎是逃离这座城市的。我在秦岭脚下沣河旁的奶奶家寻回我的春节,寻回我的红灯笼。车子掠过一个个村镇,乡村的集市,红艳艳的大灯笼,长长的对联在风中摇曳,小孩子玩的彩灯挂成长长一排。彩灯近些年愈加精致,塑料的外壳色泽艳丽,闪烁的灯泡发出明亮的光。儿时的彩灯不过是纸壳上用彩笔涂绘,在灯笼中间插根蜡烛,不似如今的精致,却给了我无尽的欢乐。而今,我再不会牵着爷爷的手挑选我喜欢的彩灯,再不会小心翼翼地举着彩灯,担心蜡烛倾倒,而纸质的彩灯也随之消失在喧闹中了。
③“吱呀”,古拙的黑色木门颤巍巍地打开,跨过齐膝高的门槛,走进中庭,庭中有些朦胧,充盈着浓郁而熟悉的烟火气息。奶奶一定在蒸包子。走进厨房,大铁锅中腾起的白雾和炊烟纠缠着旋转而上,模糊了视线,只隐约看见奶奶坐在那沉重而古老的小木凳上,悠悠地拉着那风尘满面的、古老得不知年代的风箱,不时弯腰抓起一把柴草或几根木棍添入灶膛中。炉火缓缓腾起,舔着大铁锅的锅底,红润了奶奶的脸。舒缓而有节奏的风箱“咣当咣当”声混杂着柴草的“噼噼啪啪”声,吟唱着重复千年的古老曲调。恍惚中,我记起儿时在玉米收获的时节,亲手掰下当年第一根玉米,扔进大铁锅里煮。我眼巴巴地趴在锅边,当锅盖揭开的一瞬,雾气升腾,甜甜的香气在厨房中弥漫开来。而如今,再名贵的玉米也没有了当年的香甜,也许是失去了柴火铁锅的味道吧。
④邻居端着一个粗瓷碗站在门口,两三米长的大对联已写好摆在桌上。我接过碗,里面是用最原始的植物纤维泡成的乳白色黏稠的糨糊,我用棕毛刷蘸了蘸,刷在对联背面,递给高高站在梯子上的父亲。梯子被邻居稳稳地扶着,另一个邻居远远站着,高声指挥着对联的高低左右,不时玩笑几句,大红灯笼在欢笑声中高悬在门前。然后父亲又去加入邻居家的帮忙大军中去了。一会儿工夫,整条街上家家贴上了对联,门前飘起大红灯笼,昭告着一年的欢乐幸福,笑声祝福声充满了整条街道。
⑤爷爷到祖坟祭祖回来,把写着世代祖辈名讳的“中堂”挂在墙上,供品、蜡烛、香炉依次摆在桌上,香烟袅袅,清幽的檀香气息又在欢快的节日气氛中增添了对祖先怀念的肃穆。
⑥院子的棕榈树高高地直立着,儿时被我燃放爆竹失手点着的棕毛已悄然长回,那件被爆竹烧了大洞的新衣早已穿不上了,而我也不再是拿着小花炮满院子跑的小丫头了。奶奶站在木门边:“来,比比,今年长高了多少。”木门的边缘,一道道刻痕记录着我长大的轨迹。垂眸,几代人踏过的木门槛斑斑驳驳,恍惚看到曾经那个小小的身影摇摇晃晃地站在门槛上,冲着爷爷骄傲地比画:“我要长到这么高!”一弹指,小小的人已比奶奶高了。是的,我已经长大了。大红灯笼被风微微吹起,抬头望着一年年挂在门口的红灯笼,我舒心地笑了,还好,红灯笼一直在这里。
⑦当我穿行在城市灰蒙蒙的街道,当我走过炫目而庸俗的彩灯,我知道,这不是我的春节。我的春节,永远是那个样子:黑夜中,火红的灯笼照亮了大红的春联,映红了厚厚的白雪。笑声、祝福声填满了整条街。爆竹为人们铺出一条长长的红地毯,地毯尽头,依然闪烁着暖人心脾的红灯笼。
(1) 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作者逃离了城市,回到了向往已久的乡村,都看到了哪些乡村春节所特有的景象?有怎样的感受?结合全文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景 象 感 受
奶奶拉着风箱蒸包子 ①
② 欢乐、幸福
③ ④
(3) 根据提示赏析下面的句子。
(1)路上几乎空寂无人,彩灯孤寂地闪烁着,无声地诉说着没有红灯笼的春节的荒谬可笑。严峻的高楼高高在上地俯视着,似乎在嘲笑这古老的节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接过碗,里面是用最原始的植物纤维泡成的乳白色黏稠的糨糊,我用棕毛刷蘸了蘸,刷在对联背面,递给高高站在梯子上的父亲。梯子被邻居稳稳地扶着,另一个邻居远远站着,高声指挥着对联的高低左右,不时玩笑几句,大红灯笼在欢笑声中高悬在门前。(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谈谈你对文章标题“永远的红灯笼”的作用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从文中你能找到哪些有关春节的习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幽悄”的“悄”应读“qiǎo”。
2.【答案】A
【解析】略
3.【答案】D
【解析】A.怅惘:惆怅迷惘。B.张灯结彩: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C.富贵荣华:形容富有、显贵。D.“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与语境不符。“不以为意”表示不放在心上,不重视。建议改成“不以为意”。
4.【答案】C
【解析】 注意结合语境做出判断。必须: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一定要。必需:一定要有;不可少。根据句意,“灯笼”在那个年代是不可少,故第一空应选“必需”。记载:把事情写下来。承载:托着物体,承受它的重量。根据句意,第二空应选“承载”。慰劳:慰问(有功绩并很辛苦的人)。慰藉:安慰。根据句意,第三空应选“慰藉”。故选C。
5.【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
ACD正确;
B.有误,不合逻辑,“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应去掉“不”;
故选B。
6.【答案】C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对于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需要认真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特别要注意典型例句中的标点符号的典型用法。逗号是句子之间的停顿;句号是句子结束;问号是有疑问的句子;冒号有提示下文和总结上文的作用;说的话要用引号。
【解答】
C应为:《灯笼》一文中,作者顺着自己的思绪写来,孩童心性,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自然流淌出来,意绪纷繁。结尾处,情绪陡然一扬,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故C使用错误。
ABD使用正确。
故选C。
7.【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这类题型,关键在平时的识记与积累。文学文化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解答】
BCD选项的说法都是正确的。
A项说法有误,“社稷”后用以借指国家。故A项说法错误。
故选A。
8.【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语句的排序。解答此题,要在对文段意思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排序,首先确定首尾句,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语句排序题解决方法:1.寻头断尾,确定首尾句。2.把握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3.把握关联词的搭配。4.把握话题衔接尤其是重复出现的词语。
【解答】
解答此题,首先要确定中心句,通过读这四个句子,可知本语段介绍的是“国庆节放烟花的场景”,按照空间关系来写,所以确定②是首句交代地点,紧接着写了④承接第②句,接着介绍夜景第①句,最后第③句陈述结果。所以顺序为②④①③,据此可知答案为B。
故选B。
9.【答案】符合要求,语句通顺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仿写的能力。仿写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句式,二是注意修辞,三是注意字数,语意连贯。如果给出的示例字数都相同,那么就要在字数保持相同的情况下做严格的仿写。注意例句中排比手法的运用,做题时符合要求,语句通顺合理即可。
10.【答案】(1)①将“规矩”改成“规定”
②将日期和署名调换位置
(2)①孔子 老子 孙子兵法
②B A C
③C
【解析】(3)③C项为灯店的对联,与元宵节无关。
11.【答案】【小题1】第③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讲进京赶考的掌故;第④段母亲接过纱灯,递给宵夜食品;第⑤段村头挂红灯,慰藉孤行客。
【小题2】叙写了小孩子喜欢火、光的情景,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回忆灯笼往事做铺垫。
【小题3】文章的线索,串起文章材料;寄托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引发作者对国家的责任担当意识。
【小题4】
(1)表面是写族姊家华贵的朱门颜色变暗淡了,不再鲜艳了,实际上是写族姊的家族早已衰败。
(2)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理解文章一定要有一个整体意识,任何一个句子或语段都不是空设的,都与前后文内容息息相关。揣摩原因时更要这样,不仅在理解清故事的来龙去脉,还要找到相关的关键语句,根据理解提取概括出切题的答案。注意分析要全面,拟答尽量周全,不遗漏。阅读文本可知第③④⑤段中结的“缘”有:第③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讲进京赶考的掌故;第④段母亲接过纱灯,递给宵夜食品;第⑤段村头挂红灯,慰藉孤行客。
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段落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时,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作答。一般情况下,记叙文开头段落的作用有:总领全文;开篇点题;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答题格式可固定为:在内容上,起到……作用;在结构上,起到……作用(省略号内容再具体到上一步去相对应)。内容上的作用包括“含义、思想情感”;结构上的作用包括“呼应、过渡、铺垫、总结”等。依据以上分析,文章开头叙写了小孩子喜欢火、光的情景,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回忆灯笼往事做铺垫。
3.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中的“物象”的作用的分析能力。“物象”对人物的作用:交代人物背景,烘托人物情感,烘托人物性格,衬托人物形象,暗示人物命运;对情节的作用:预示情节走势,推动情节发展;显示线索,作铺垫,构成对比,(开头) 引起下文,(结尾) 总结上文,前后呼应;创造美感,创造意境;对环境的作用:营造氛围,衬托环境,暗示社会环境;对主题的作用:暗示主题,揭示主题,深化主题,触发情思,寄托感情,象征意义。答题格式为:自身作用十环境作用十人物作用十情节结构作用十主题作用十艺术手法作用。结合文本内容可知:“灯笼”是文章的线索,串起文章材料;寄托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引发作者对国家的责任担当意识。
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做题时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到依据和理由。结合语境可知:(1)句表面是写族姊家华贵的朱门颜色变暗淡了,不再鲜艳了,实际上是写族姊的家族早已衰败。(2)句写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12.【答案】【小题1】内容上,写城市春节的孤寂,与下文家乡春节的热闹形成对比;结构上,引出下文对家乡春节的描写。
【小题2】①温暖、熟悉  ②“我”和父亲与邻居互助贴春联  ③爷爷祭祖 ④清幽、肃穆
【小题3】(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城市中没有红灯笼的春节的索然无味,表现了作者对红灯笼的珍视以及对家乡的春节的向往和喜爱之情。
(2)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过春节时邻里互相帮助贴春联的情景,表现了家乡人的纯朴和相处的融洽。
【小题4】标题中的“红灯笼”,作为线索贯穿全文;“红灯笼”是家乡春节的象征,用“永远的”来修饰,揭示了“我”珍视红灯笼、热爱家乡的主题。
【小题5】放鞭炮、挂灯笼、贴春联、蒸包子、祭祖先等。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开头段落作用的能力。开头段落的作用有:总起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开篇点题,照应题目(照应下文);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渲染气氛;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通过分析可知,内容上,写城市春节的孤寂,下文家乡春节的热闹形成对比;结构上,引出下文对家乡春节的描写。
2.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熟读全文,锁定相关段落,然后概括作答。从“走进中庭,庭中有些朦胧,充盈着浓郁而熟悉的烟火气息”中可以得出:①处应填“温暖、熟悉”;②③处可根据第④⑤段来概括;从“清幽的檀香气息又在欢快的节日气氛中增添了对祖先怀念的肃穆”中提取“清幽”和“肃穆”两个关键词语,作为④处的答案。
3. 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解答这类题型应先找准赏析的角度,如修辞、描写方法、写作手法、重点词语等;再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这里要求从描写方法和修辞的角度赏析,其答题格式为:修辞(描写方法)+表达效果+表现了/赞美了什么。如(1)题,首先从句子中“诉说”“俯视”“嘲笑”等词语可以看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然后结合句子分析该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从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作者不喜欢城市中的春节,觉得这样的春节十分可笑,从而突出了作者对家乡的春节的向往和喜爱。答题格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现了……(情感)。(2)题,这段话运用了细节描写,“我”蘸糨糊刷对联递给父亲,父亲贴对联,邻居扶梯子,另一个邻居远远地看对联的位置,描绘了和谐温馨的一幕。
4. 本题考查对标题作用的理解。标题常见的作用有:概括文章所叙述的事件;点明文章的主旨;指出文章的主要人物;是文章行文的线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等。“红灯笼”是全文的叙事线索,也是家乡春节的象征。用“永远的”来修饰,揭示了“我”珍视红灯笼、热爱家乡的主题。
5. 本题考查拓展运用能力。解答这类题型,先要读懂文章的内容,再结合重点句子和题目要求答题即可。这里从文中找到有关春节的习俗即可。如放鞭炮、挂灯笼、贴春联、蒸包子、祭祖先等。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