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安塞腰鼓》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晦暗(huì) 闭塞(sāi) 亢奋(kàng) 飞溅(jiàn)
B. 恬静(tián) 羁绊(jī) 烧灼(zhuó) 冗杂(róng)
C. 颤栗(chàn) 骤雨(zhòu) 震撼(hàn) 磅礴(bàng)
D. 瞳仁(tóng) 戛然(jiá) 辐射(fú) 蓦然(mò)
2. 下列句子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鱼的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B. 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幅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C. 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幕着的。
D.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3.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被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圣人”孔子,不仅在中国 家喻户晓,也为世界许多国家和人民所推崇.
B. 不少学者认为,《襄阳好风日》地方教材对中小学生的影响将是 潜移默化的.
C. 学校合唱团的同学们正 严阵以待,迎接“红歌传唱”大赛的到来.
D. 我国多位外交官 临危受命,奔赴战火纷飞的利比亚,成功解救了我国在利公民.
4. 对下列句子中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运用比喻,把他们比作高粱,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朴实,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B.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运用设问,先提出疑问,再回答“我”是因喜悦而“常含泪水”,强烈地表达了“我”的激动之情。)
C. 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运用拟人,将薄雪人格化,形象地写出了阳光斜射下薄雪呈现出淡粉色的美丽情态。)
D.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运用反复,使用两个“好一个”,强烈地表达了对黄土高原和安塞腰鼓赞美之情。)
5. 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骤雨一样,是__________的鼓点;旋风一样,是__________的流苏;乱蛙一样,是__________的脚步;火花一样,是__________的瞳仁;斗虎一样,是__________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A. 强健 飞扬 急促 蹦跳 闪射 B. 急促 飞扬 蹦跳 闪射 强健
C. 强健 飞扬 急促 闪射 蹦跳 D. 飞扬 强健 急促 闪射 蹦跳
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B. (这腰鼓)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却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C. 三班能够流畅背诵《安塞腰鼓》的同学超过30多人,比起四班来可是强多了。
D. 通过观看腰鼓表演,使我领略到了陕西汉子的豪迈激情。
7. 下列句子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这句话运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赞颂了安塞腰鼓充满着活跃、强盛的生命力。
B.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两句话赞颂了安塞腰鼓的壮阔场面、豪放情感和火烈气氛。
C.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柔美风情的赞美。
D.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这句话采用了以动写静的写作手法,突出了安塞腰鼓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8. 下列对课文《安塞腰鼓》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对陕北人生命活力的颂歌,是对黄土高原厚重内蕴的礼赞。
B. 文章运用铿锵有力的短句和大量的排比句,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和一泻千里的气势,表现了安塞腰鼓的神韵。
C.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段话是对上文“大彻大悟”的诠释。
D.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两句,运用对偶的手法表现安塞腰鼓使人产生的联想。
二、语言表达
9. 根据示例仿写语句,所写语句要符合语境,并与上下文衔接顺畅。
示例:“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安塞腰鼓》)
仿写:火焰一样,是挥舞的红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好一场激烈的运动会!
三、综合性学习
10. 学习了《安塞腰鼓》,班里将开展“中国鼓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活动一] 写出两个含“鼓”的成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 据说,近年来许多外国人专门跑到安塞学腰鼓,想从中挖掘出奥秘来,但得其真传者无几。请根据课文内容和下面的资料,推测“得其真传者无几”的原因。
资料 安塞位于陕北高原。安塞腰鼓起源于春秋以前,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后来逐步发展为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打腰鼓主要是打情绪,打耐力。鼓手打到兴头上,往往忘乎所以,随心所欲地发挥鼓点的节奏,脚步随情绪腾空而起,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悍勇威猛的艺术个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
1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安塞腰鼓
刘成章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
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 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好一个安塞腰鼓!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好一个安塞腰鼓!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黄土高原哪,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好一个黄土高原! 好一个安塞腰鼓!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与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之中,使人叹为观止。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愈捶愈烈! 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 思绪中不存在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 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
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1) 安塞腰鼓有怎样的特点?为了展现这一特点,文章是如何描写的?请举例进行分析。
(2) 画线句“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3) 文章以“热闹”开头,最后又归之为“静”,这样的结构安排有什么妙处?
(4) “安塞腰鼓”被誉为天下第一鼓,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如何发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请你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谈一谈传承安塞腰鼓的意义和建议。
12. 安塞听鼓声
霍竹山
①何其雄壮威风哉!走进节日的安塞,走进世界上最厚实的黄土地,便走进了鼓声的欢快与激烈。
②世界上哪有如此豪放热烈的鼓声——气势磅礴,刚劲奔放,令闻鼓者热血沸腾,手舞足蹈。恨不能有千万只耳朵,听鼓点的激情;恨不能长千万双眼睛,看鼓槌的狂热。在腾腾沓沓的鼓声中,山峦开始扭动身姿,树木开始舒展筋骨,河水开始倒流,天空开始旋转。
③静谧。平日里,黄土地就像一幅贴在窗口的窗花,恬静得不发一丁点的声息。一朵山丹丹花儿在背坡上,静静悄悄开了,又悄悄静静谢了;一只羊儿默默地啃着无言的地皮,犄角上升起了太阳,又落下了月亮。静谧的山线,静谧的草木,静谧的窑洞……
④但在节日里,当一杆丈余长的铜唢呐闪亮地举向天穹,高亢地轰鸣时,一切顿时变了。
⑤一声山崩地裂的吼声,八百个拢羊肚肚手巾,身着羊皮大褂,腰系红绸,腿扎绑带,英姿勃勃的汉子在雄壮的鼓声中,潮水一样涌出。打、踢、跨、跺,虎虎生威;收、放、弛、张,刚柔相济。鼓人合一,人随鼓舞;人鼓一体,鼓随人欢。鼓声急促,人似骏马奔腾;鼓声沉缓,人若雁落平沙。节奏清亮时,好像游鱼戏水,鼓手是那样的潇洒自如;节奏浑沉时,仿佛风卷落叶,鼓声是如此的刚劲激昂。过裆鼓阳刚雄劲,若鹰击长空;缠腰鼓优美大方,若燕语绕梁;下岔鼓豪迈粗犷,若平地滚雷;飞燕鼓气贯长虹,若鱼跃龙门……在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上,这气吞山河的安塞腰鼓,这八百剽悍的陕北汉子,让我们体验“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英雄气概。
⑥在黄土高坡上,场地的限制,打腰鼓的汉子只有百八十人。鼓声野野的,在空阔的高原上荡来荡去,声传百里,这自然是另一番情趣的了。鼓声时而飞瀑跌谷,震人心魄;时而鸟鸣林间,悦耳动听;时而雾锁荒山,无声有声;时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时而“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十字步、劳动步、平侧蹬、双腿蹬,鼓点清脆,好似金鸡三点头;单过街、双过街、正八字、倒八字,鼓声密集,恰如骤雨扫屋檐——这野野的鼓声,让我们领略“尘埃遮高山,甲兵怒冲天”的征伐场面。
⑦鼓声凝时,若雪落高原,若古道幽情,使听者如醉如痴。
⑧鼓手动时,似惊蛇飞舞,似午夜狂欢,令观者激情满怀。
⑨鼓声让人忘记烦恼与不幸。在安塞我曾听说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因失恋而准备寻短见的姑娘,是村里闹社火的鼓声,点燃了她本已冷却的青春,她毅然擦去最后的泪水,走出心灵的阴影,在鼓声的激励下,最终成为一位颇有名气的私营企业家。“鼓手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腾跳有股虎劲,听了给人鼓劲。”果真有应验啊!
⑩鼓声让人回味无穷。在安塞这块贫瘠而富有的黄土地上,鼓声更像是农人们的一种思念和向往。日常生活中的苦累,他们一肚子都装了,不跟天计较,不与地计较,一家一户和睦相处,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理解和关爱,这便是鼓声给予的力量!鼓声其实时时回响在他们的心头,鼓声里他们默默地走向荒塬,开始一天沉重的劳作,完成一年又一年的庄稼;鼓声也是他们精神的一部分,是他们释然困惑的根本所在,他们愉快地迎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他们将一年中的沉默和对新的一年的期许,毫不保留地释放在节日的鼓声中……
鼓声带我们走进历史。嗵嗵嗵——嗵嗵——在鼓声卷起的快乐旋风里,一队手挥皂旗、身着皂甲的将士,从山上呼啸而下掠入敌阵,鼓助人威,鼓进人进,黑衣将士让侵略者狼狈逃窜……那鼓声桀骜、刚猛,令入侵者胆战心惊;那鼓声残酷、沉闷,让天地为之失色……征杀的鼓声远去了,消失在箭镞与断剑的斑斑锈迹里了。但是,前进的鼓声不会消失,并将永远嗵嗵地响下去。
这就是振奋人心的安塞的鼓声!
(1) 根据课文内容,用文中的短语填空。
西北的黄土高原,平日里静谧得如同一幅________;一旦铜唢呐闪亮地举向天穹,八百个汉子如________涌出;那鼓声野野的,让人____________,让人回味无穷,带我们走进历史深处,领略那“________”的征伐场面。
(2) 阅读第②段,自选角度来赏析文中画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两篇文章都写安塞腰鼓,内容有相似之处,但结尾的表达方式截然不同。课文以“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作结,本文以“这就是振奋人心的安塞的鼓声!”收尾,你更喜欢哪一个结尾?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道题考查学生对多音字和同音字的掌握程度,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课文中的字词,踏踏实实地读、写,把握不准的要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更要注意根据积累做出判断。
【解答】
A.有误,“闭塞”应读作“sè”;
B.有误,“冗杂”应读作“rǒng”;
C.有误,“颤栗”应读作“zhàn”,“磅礴”应读作“páng”;
D.正确。
故选D。
2.【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准确辨析能力。对汉字的书写,最常见的错误是形近致错,音近致错,形、音相近致错,随意简化字致错,意义相近而致错。字典是最好的老师,不会的字词,一定要查字典,多多练习,注意积累,避免读错写错。
【解答】
A.“夜鱼”正确书写是“夜渔”,“喝采”应为“喝彩”。故A字形不完全正确。
B.“幅射”正确书写是“辐射”。故B字形不完全正确。
C.“思幕”正确书写是“思慕”。故C字形不完全正确。
D.字形完全正确。
故选D。
3.【答案】C
【解析】“严阵以待”指摆好架势迎接来犯的敌人,用在同学们这里是不对的
4.【答案】B
【解析】A把茂腾腾的后生比喻高粱,形象生动的写出了对后生的赞美,故正确。B诗中的“泪水”是因为见到被蹂躏的土地,这是悲愤的泪水,故题干中“因喜悦”的激动之情错误;故错误。C“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雪人的动作和情感,写出了薄雪呈现出淡粉色的美丽情态,故正确。
D“好一个”“好一个”反复修辞的运用,写出来自己的赞美之情。故正确。
故选:B。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解答此题一方面要结合修辞本身的特点,还要具体分析句子的情景意义。
掌握基本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结合具体句子的意义进行分析即可。难度不大。
5.【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做题时,首先要把句子的意思看懂,其次注意词语的语言环境,最后理解词语意思。
【解答】
明确词语的含义,注意结合句子的语境,分别填写。如“骤雨”应和“急促”对应;“旋风”应和“飞扬”对应;“乱蛙”应和“蹦跳”对应等。
故选B。
6.【答案】A
【解析】 B.没有转折关系,应删去“却”。C.成分赘余,可删去“30”后的“多”。D.成分残缺,缺乏主语,可删去“使”。
7.【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意;然后细读相关词句,品味分析文本的内容、主题、重点语句、写法等。熟读原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做题时要注意结合题中语句的特点分析。最后根据题目要求,与题中的各个选项逐一地对照、分析、甄别、判断、选择即可。
【解答】
ABD分析正确。
C这句话运用了对比手法,拿柔弱的江南与粗犷豪放的西北对比,衬托大西北的雄伟气势。原题分析错误。
故选C。
8.【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首先要认真回忆课文的大概内容,然后具体分析细节的有关手法、作用等,根据选项逐一分析。
【解答】
ABC表述正确;
D.有误,“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两句运用的是引用的手法,写出了人们的联想和感受。
故选D。
9.【答案】响雷一样,是整齐的呐喊,闪电一样,是健儿的身姿
【解析】答案:
响雷一样 是整齐的呐喊 闪电一样 是健儿的身姿
本题考查句子的仿写。解答此题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选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加以仿写即可。
仿写句子: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写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
10.【答案】 [活动一] (示例)一鼓作气 重整旗鼓
[活动二] ①没有黄土高原的滋养,欠缺黄土高原人特有的性格与个性;②未能达到忘我的境界;③安塞腰鼓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而且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展现的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象征了民族激扬的精神,仅靠学习难以挖掘出其中的奥秘。
【解析】 [活动一]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课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材料内容,再根据题目要求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答题即可。本题较为简单,调动积累写出含“鼓”的成语即可,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活动二] 本题要紧密结合课文内容和资料中的关键信息作答。资料中指出安塞腰鼓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打腰鼓主要是“打情绪”,“忘乎所以”“随心所欲”;打腰鼓展示了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和悍勇威猛的个性。课文歌颂的是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表现了西北汉子的阳刚美。两者结合起来可以探究出外国人来安塞学习腰鼓“得其真传者无几”的原因。
11.【答案】【小题1】安塞腰鼓有粗犷豪放、刚健雄浑的力之美。比如,写腰鼓表演临近高潮,用“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等一连串动词,写得写出西北汉子们热情奔放的表演,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汪洋恣肆,慷慨激昂,令人仿佛置身于沸腾的群舞中,应接不暇。
【小题2】将多水的江南比作易碎的玻璃,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着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将婉约柔和的江南与黄土高原形成对比,突出黄土高原的厚重和生命元气,表达作者对豪放雄浑的鼓声的赞美,尤其是对黄土高原的文化底蕴的盛赞。
【小题3】一开始就写“茂腾腾”,极力描写安塞腰鼓的热烈奔放、激越亢奋以及它所蕴含的蓬勃的生命力。结尾写静,其实是以声衬静,炽热后的沉寂,写人们的思绪和感受仍然沉浸在鼓声带来的亢奋和激情之中,是为了反衬安塞腰鼓的气势和震撼力。“鸡啼”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和希望。
【小题4】意义:安塞腰鼓场面宏伟、声响雄壮,表现了后生们磅礴生命力,凸显力之美,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审美。建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让世界了解安塞腰鼓;鼓励从业者的传承与创新等。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提取、概括和分析能力。审题后首先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然后从前向后精读相关课文,根据理解概括出切题的答案。注意语句要通顺,语意要明确。整体感知文章可知,从“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可知,安塞腰鼓有粗犷豪放、刚健雄浑的力之美。比如,写腰鼓表演临近高潮,用“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等一连串动词,写得写出西北汉子们热情奔放的表演,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汪洋恣肆,慷慨激昂,令人仿佛置身于沸腾的群舞中,应接不暇。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线索;然后按照题干中的内容,确定答题范围,细读相关语段,从中筛选出符合题意的词语,或根据相关语句进行分析概括。阅读原文内容,本题答案示例如下:句子将多水的江南比作易碎的玻璃,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着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将婉约柔和的江南与黄土高原形成对比,突出黄土高原的厚重和生命元气,表达作者对豪放雄浑的鼓声的赞美,尤其是对黄土高原的文化底蕴的盛赞。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衬托写作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阅读文章内容可知,一开始就写“茂腾腾”,极力描写安塞腰鼓的热烈奔放、激越亢奋以及它所蕴含的蓬勃的生命力。结尾写静,其实是以声衬静,炽热后的沉寂,写人们的思绪和感受仍然沉浸在鼓声带来的亢奋和激情之中,是为了反衬安塞腰鼓的气势和震撼力。“鸡啼”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和希望。
4.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能力。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即不论从何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从文本中提炼观点,切不可空发议论。阅读原文,传承安塞腰鼓的意义和建议分别是:意义:安塞腰鼓场面宏伟、声响雄壮,表现了后生们磅礴生命力,凸显力之美,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审美。建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让世界了解安塞腰鼓;鼓励从业者的传承与创新等。
12.【答案】【小题1】贴在窗口的窗花 潮水 忘记烦恼和不幸 尘埃遮高山,甲兵怒冲天
【小题2】【示例1】使用多个短句,列举了“山峦”“树木”“河水”“天空”,显得短促有力,体现出鼓声巨大的感染力,表现了安塞腰鼓豪放热烈的特点。【示例2】运用夸张/拟人/排比的手法,将“山峦”“树木”“河水”拟人化,写出了鼓声巨大的感染力,体现安塞腰鼓的豪放热烈的特点。
【小题3】【示例1】我更喜欢课文的结尾。课文中以描写结尾,在喧嚣与静谧的对比中,营造出一种悠远的意境,令人回味;而本文以直接抒情结尾,显得雄浑有力,但戛然而止,余味不足。【示例2】我更喜欢本文的结尾,以直接抒情结尾,很有气势和力度,符合安塞腰鼓雄浑热烈的特点;而课文以描写结尾,意境悠远,显得平和宁静,会减弱前文安塞腰鼓给人带来的震撼感。
【解析】1.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的句子或段落去概括。仔细阅读文章,抓住“平日里,黄土地就像一幅贴在窗口的窗花”“潮水一样涌出”“鼓声让人忘记烦恼与不幸”等句分析概括。
2. 此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重点句子的能力。这类题型应先找准赏析的角度,如修辞、描写方法、写作手法、重点词语等;再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其答题格式为:修辞(重点词语、描写方法、写作手法等)+表达效果+表现了/赞美了什么。【示例1】使用多个短句,列举了“山峦”“树木”“河水”“天空”,显得短促有力,体现出鼓声巨大的感染力,表现了安塞腰鼓豪放热烈的特点。【示例2】运用夸张/拟人/排比的手法,将“山峦”“树木”“河水”拟人化,写出了鼓声巨大的感染力,体现安塞腰鼓的豪放热烈的特点。
3.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先要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仔细阅读文章,结合结尾段的作用分析,【示例1】我更喜欢课文的结尾。课文中以描写结尾,在喧嚣与静谧的对比中,营造出一种悠远的意境,令人回味;而本文以直接抒情结尾,显得雄浑有力,但戛然而止,余味不足。【示例2】我更喜欢本文的结尾,以直接抒情结尾,很有气势和力度,符合安塞腰鼓雄浑热烈的特点;而课文以描写结尾,意境悠远,显得平和宁静,会减弱前文安塞腰鼓给人带来的震撼感。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