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创新班)试卷(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创新班)试卷(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1 06:35:02

文档简介

江苏省响水县中2023年春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1.本试题共8页。2.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孔乙己》《药》《明天》凤波》《阿Q正传》等篇都是对旧中国灰色人生的写照。尤其是出世
在后的《阿Q正传》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现在差不多没有一个爱好文艺的青年口里
不曾说过“阿Q”这两个字。我们在接触灰色的人物的时候,或听得了他们的什么“故事”的时
候,《阿Q正传》里的片断便浮现在眼前了。我们不断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遇见“阿Q相”的人
物。我们有时自己反省,常常疑惑自己身上是否也免不了带着一些“阿Q相”的分子,但或者是
由于怠于饰非的。同理,我又觉得“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的,似乎这也是人类的
普通弱点的一种。至少在“色厉内荏”这一点上,作者写出了人性的普遍弱点。
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辛亥革命,反映在《阿Q正传》里的,是怎样的叫人气短呀!乐
观的读者或不免要非难作者的形容过甚,近乎故意轻薄“神圣的革命”,但是谁若亲身在“县里”
遇到这样的大事,一定会觉得《阿Q正传》里的描写是写实的。我们现在看了七八两章,大概会
仿佛醒悟似的知道十二年来政乱的根因罢!鲁迅君或许是个悲观主义者,在《呐贼》中他对劝他
做文章的朋友说道:“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
都要闷死了,然而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
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朋友回答他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了,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
因为“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林杀的”,所以鲁迅君便答应他朋友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
篇《狂人日记》。后来,在《故乡》中他又明白地说出他对于“希望”的怀疑。
但是《阿Q正传》于辛亥苹命之侧面的讽刺,我觉得并不是因为作者抱悲观主义的缘故。
这正是一幅极忠实的写照,极准确地依着当时的印象写出来的。作者不曾把最近的感想加进他
的回忆里去,他决不是因为感慨目前的时局而戴了悲观主义的眼镜去写他的回忆;作者的主意
似乎只在刻画出隐伏在中华民族骨髓里的不长进的性质一“阿Q相”。我以为这就是《阿Q
正传》之所以可贵、流行极广的主要原因。不过同时,也不免有许多人因为刻画“阿Q相”过甚
而不满意这篇小说,这正如俄国人之非难梭罗·古勃的《小鬼》里的“丕垒陀诺夫相”不足为盛名
之累。
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
一篇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丹麦
【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232676Z-1江苏省响水县中2023年春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A项,“因此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阿Q相'的人物时,会不自觉地自我反省”错,原文是“我们有时自己反
省”,且前后没有因果关系C项,“侧重于反映人类精神状况的艺术形象”错,原文是“阿Q、堂·吉河德、哈姆
雷特等偏重反映人类精神状况的艺术典型就是一种讽世的镜子”;D项,“他的这种性格是人类荒谬性的象
征”错,原文是“这种性格是世界非文明时代人类荒谬性的象征”。)
2.D(“材料二运用对比论证”错,是类比论证。)
3.C(C项说的是对《阿Q正传》的阅读、论争和回归的过程,不是《阿Q正传》的意义,因此不能作为《阿Q正传》
具有重要意义的论据。)
4.①《呐喊》中对旧中国灰色人生的写照以及对人性的普遍弱点的揭示等,能够唤醒人们精神,引发人们自省:
②《呐喊中的十多篇小说儿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这些新形式对青年作者有极大的启示意义。(每点2
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5.①材料一侧重于论述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原因及其流行的原因,以及其在艺术形式上的创新。②材料二
侧重于从哲学角度阐述了《阿Q正传的意义。(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6.B(“和与会者的犹豫不决”理解错误,乔光朴和霍大道没有犹豫不决。)
7.D(“是为了表达他的不满”错,乔光朴用嘲讽的口吻指出区县干部缩手畏尾的状况,是为了说服石敢和他一
起出山,去电机厂任党委书记。)
8.(1)努力:①立下“军令状”,如电机厂完成不了国家计划,请求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②极力邀请石敢一起赴
任,并让他担任党委书记。(2)作用:既反映了“四化”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又丰富并赞美了乔光朴勇于担责、
果敢坚毅的改革者形象,深化文章主题。(“努力”4分,“作用”2分,意对即可,酌情给分)
9.①主旨上的人民性。《出山以改革开放为背景,塑造了乔光朴这一不计个人名利得失、一心只为实现“四化”
建设的改革家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对勇敢,坚强、忠心耿耿、有魄力、有才干的领导干部,带领人
民群众向着宏伟目标前进的迫切需求。②艺术手法上的创新性。《出山》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乔光朴的形
象。乔光朴主动请求出山,而石敢开始时是退缩的,后在乔光朴的极力邀请下才答应出山,二者同样是“出
山”,但表现出人物不同的形象特征,使乔光朴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更为突出。(每点3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
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10.B(“外恐诸侯之救”与“内恶赵之守”对应,应在“救”后断开,且“秦”是“受”的主语,“秦”后面不可断开,故排
除A,D两项。根据文意,是崤山以东的诸侯恐慌,害怕赵国灭亡危及自身,应在“恐”后和“诸侯”前面断开,
故排除C.D两项。)
11.C(C项中的两个“觞”字含义不同,第一个“觞”是动词,敬酒:第二个“觞”是名词,酒杯。)
12.D(“接着恳求韩仓能够理解自己”错误,原文是“愿公入明之”,意为希望韩仓能人官向赵王说明一切。)
13.(1)(如果)合纵联盟成功,(那么)大王名义上失去了半个赵国,实际上却得到了崤山以东各诸侯国的援助来
抵挡秦国,秦国也就不能灭亡(赵国)了。(“从事”“敌”“不足”各1分,句意1分)
(2)他又认为,司空马被秦所放逐并非由于不聪明:离开赵国并非由于无能。(“不知”“不肖”各1分,被动句
1分,句意1分)
14,①人才是国家的立命之本。②国家要立于不败之地,国君必须要亲贤臣远小人。③贤臣要选择明君才能有
所作为。(答出一点给1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文意也可的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文信侯吕不韦被罢免相国回到封地,他的党羽司空马逃往赵国,赵王让他代理相国。秦国调集军队正准备
进攻赵国。司空马说:“假如大王分出一半的国土来贿略秦国,秦国兵不血刃便获得半个赵国,必定高兴。秦国
担心赵国内有守备,外有诸侯救接,秦王必定接受献地。秦国获得土地,便会退兵,赵国守着半壁河山,还足以
自存。秦国收到贿略日益强大,山东诸侯必然十分恐慌,假如赵国灭亡就会危及他们自己,他们一定会害怕,害
怕就会出兵救赵。这样,合纵阵线就可以形成。臣请求为大王约合各路诸侯。(如果)合纵联盟成功,(那么)大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232676Z-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