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响水县中2023年春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1.本试题共8页。2.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简称“通语”,是一个国家规定在全国范围内普遍使用的语言和文字,在
当代中国就是普通话和简体汉字。通语是相对于少数族群使用的语言文字而言的,在现实社会
中,通语使用范围和程度往往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总体上来看,通语普及程度高
的地方,往往市场经济发达。
通语普及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这种线性相关关系,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社会根
源。早在1966年,有语言学家就观察到:“一个语言极度繁杂的国家,总是不发达的或半发达
的;而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总是具有高度的语言统一性。”有学者在基于统计数据作实证分析
后发现,劳动者语言能力对劳动者收入的影响程度在11.62%至15.60%之间,其内在逻辑主要
在于语言能力的提升增加了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语言文字不只是语言文
字,更是一种文化资本,是一种身体化的资本形式,它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本。劳动者
语言文字能力的提升,也就意味着劳动力资源质量的提升,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水
平,促进经济繁荣发展与社会进步。
通语普及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有相关关系,也与人们的日常经验深度契合。在城市中
从事着环卫、保洁、保安等收入相对较低的职业的人们,许多都操着较为浓重的乡音。在收入越
高的职业中掌握通语的劳动者比例通常也更高,总体上呈现通语掌握程度与职业薪酬回报之间
的正比例关系。
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在脱贫攻坚战中,语言扶贫被当作是“一项具有先导性、全局性
和基础性的扶贫措施”。早在2016年,国务院就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提出了“加强民
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特困群体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等语言扶贫举措。当前,我们已经实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同时也迎来了乡村全
面振兴的艰巨任务,更需要充分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巩固拓展脱
贫攻坚成果,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素质,修筑乡村振兴的“‘通语’大道”,实现从“输血”到
“造血”的转变。
当然,在做好通语推广普及的同时,还应处理好通语与少数民族语言、方言的关系,促进少
数民族语言和地方方言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形成通语推广普及与少数民族和地方方言保护
的有机统一,促进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这本身也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摘编自《修筑乡村振兴的“‘通语’大道”》)
材料二: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人口流动日益频繁,普通话得以更广泛地应用,而方言的使用人
【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232676Z江苏省响水县中2023年春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都操若乡音”错,以偏概全。原文是“许多都操着较为浓重的乡音”。)
2.A(“实现了对乡村…的转变”错,未然与已然混淆。原文是“更需要充分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乡村振
兴中的积极作用…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对乡村劳动力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错,偷换概
念。原文是为了实现“乡村振兴”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故选A项。)
3.B(A项表述能支撑材料二的“方言的使用人群和使用范围则不断缩减”的观点。C项表述能支撑“保护好方
言,还离不开新科技、新手段”这个观点。D项表述能支撑“民间层面的传承与保护必不可少,相关职能部门
的主动作为同样不可或缺”。B项表述为挑选方言进行保护,不能支撑材料二的观点。故选B项。)
4.①首先诠释通语的概念并提出通语使用与地区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中心观点:②接着从理论和社会根源以
及人们的日常经验等三个方面论证了本文中心观点:③然后论述通语在脱贫攻坚战及未来乡村全面振兴中
的作用:④最后指明普及通语的同时应处理好通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地方方言的关系。(每点1分,共4分)
5.不矛盾。①通语普及对区域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有重要意义:保护方言是保护地方文化资源,对乡土风俗、文
化的传承有重要意义。两者并不矛盾。②通语推广普及与方言保护的有机统一,可以促进各地区文化的繁
荣。③通语普及有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素质;保护好方言有利于拉近人
们情感、凝聚文化认同,更好地赓续关于乡愁的记忆,这对乡村振兴有百利而无一害。所以说两者并不矛盾。
(每点1分,答出三点给4分)
6.B(“他想用黄三爷的名头来刺激蓝眼,以期蓝眼能够花高价买下画作”错误,卖画人说此话确实是故意为之,
但并非是刺激蓝眼,让他高价买画,而是刻意提醒,为后文假画的出现作铺垫。)
7.C(“此处的三道光与最初买画时的一道光形成对比”错误,并没有对比,从一道蓝光、两道蓝光到三道蓝光,是
故事情节的层层递进。)
8.①明线是蓝眼的一系列活动:买其画、被流言闲语困扰、买假画、发现上当、离开裕成公。暗线是黄三爷精心
策划使蓝眼上当:卖真画、散布谣言、卖假画。②明暗两条线索互相交织,使小说情节更加紧凑,也使小说内
容更加丰富。同时两条线索形成对照,突出了蓝眼和黄三爷不同的形象特征,能引起读者对人物的思考。
(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9.①使用方言词汇,符合小说故事背景。如“听赛没听”“嘛能耐”“转天”“打眼”等天津方言的运用,符合小说故
事发生于天津卫的背景。②运用修辞,富有表现力。如“捏着这造假的家伙没藏好的尾巴尖儿”,运用比喻手
法,把造假的人的破绽比喻为没藏好的尾巴尖儿,生动形象,具体可感。③内涵丰富,语言有意蕴。如“可就
是神气不同瞧,这幅真的是神气”,写出当时的蓝眼被流言闲语所扰,已然失去了自我判断,以致误把假
画当真画,引人深思。(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0,C(原文标点为: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
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
11,A(A项中的两个“常”意义不同,前者意为“经常”;后者意为“固定的”。B项前者指同一类人;后者引申为
劝酒。)
12.B(“貂勃去后故意多日不返”错,文中没有体现出貂勃是“故意”不回去。)
13.(1)楚王派将军率领万人来帮助齐国(抵抗燕军),如今国家已经安定了,为什么不派使者向楚王表示谢意
呢?(第二个“将”“谢”、状语后置句各1分,语意通顺1分)
(2)(他)在国内治理百姓,安抚民心,救济穷困的人,弥补不足的人,对百姓广施恩惠。(“牧”“循抚”“振”各
1分,语意通顺1分)
14.①先将周文王礼待吕尚、齐桓公礼待管仲与齐王不敬田单做对比,凸显齐王之错。②然后动之以情,列举田
单诸多功劳,说明齐王做法欠妥。③最后晓之以害,不杀九子将危及国家。(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酌情
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貂勃经常中伤田单,说:“安平君是个小人。”安平君知道后,故意摆设酒宴来招待貂勃,说:“我是怎么得罪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232676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