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朝阳北票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朝阳北票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1 06:36:36

文档简介

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敢端其愿,而君不肯听,故使使者陈愚意,君
试论之。语日:仁不轻绝,智不轻怒'君之于先王也,世之所明知也。塞人塑有非则君拖盖之
有过则君教诲之:不度君之明罪之也:县寒人之罪国人奖不知君:出明怨以弃赛人事人必有罪
矣虽然恐君之未尽厚地国之有封疆,犹家之有短墙,所以合好艳恶也。室不能相和,出语尔家;
未为通计也。寡人虽不省乎,未知如般纣之乱也:君虽不得意乎,未如商容、其子之累也。然则不
内盖寨人,而明怨于外,恐其适足以伤于高而薄于行也,非然也。昔者,柳下惠吏于鲁,三黜而不
去。或谓之日:‘可以去。’柳下患曰:‘苟与人之异,恶往而不黜乎?犹且融乎,宁于故国尔。’柳
下惠不以三黜自累,故前业不忘;不以去为心,故远近无议。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
此寡人之愚意也,敬以书谒之。”乐间怨不用其计,卒留赵,不报。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
B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
C.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
D.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赵孝成王寿”的“寿”,即敬酒祝人长寿,与“(项)庄则入为寿”的“寿”含义基本相同。
B.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文中是燕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C.封疆,指分封的疆界,作为界域的标记,是当时被分封的各个诸侯国之间的边境
D.所以,此处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用法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国在长平之战中受到挫败,燕人便想趁机人侵。昌国君乐间表示反对,他认为纵然兵
力强盛,但如此趁火打劫实属不义之举,终难取胜。
B.燕王出兵攻打赵国之前,前往赵国的栗腹进行了错误的判断,栗腹认为赵国缺少壮丁,将
对燕国十分有利。燕王最终听从了他的建议。
C.乐间的反对引发了燕王之怒,然而燕王身边的人仍然认为可以攻打赵国,不料赵国人骁
勇善战,仅出兵十三万,仍能以少胜多,大败燕国人。
D.燕王对兵败一事主动承担责任,他承认了自己错在当时没有听从乐间的劝告,但也借柳
下惠三黜而不去之事,对乐间离燕人赵表达了不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寡人望有非则君掩盖之,有过则君教海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4分)
(2)苟与人之异,恶往而不黜乎?犹且黜乎,宁于故国尔。(4分)
14.燕王写信给乐间的目的是什么?乐间为什么最终留在了赵国?(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①。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BPGZ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D项,“新时期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我国城市化率较新中国成立时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我国乡
村文化日渐衰落”强加因果关系。“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城市化率大幅提高”与“乡村文化日渐衰落”不构成
必然的因果关系。)
2.B(A项,“是从1840年开始的”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可以追溯到近代”。C项,“又要融入现代文化气息”错
误,材料二中“特色小镇的建筑规划和城镇建设要注意有文化特色”中的“文化特色”是指传统文化特色,不是
“现代文化气息”。D项,“非遗保护要利用好数字化技术,从而使特色小镇的建筑规划和建设更有文化特色,
更体现出地方风情、风俗和历史文化”曲解文意,原文是“特色小镇的建筑规划和城镇建设要注意有文化特
色,要能体现出地方风情,风俗和当地的历史文化。同时,非遗保护要利用好数字化技术”。)
3.C(由材料二开头第一句“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亟须推行‘乡村记忆工程”可知,材料二的观点是“推行乡村
记忆工程”。C项强调的是新乡贤文化建设的问题,而非“推行乡村记忆工程”,故C项不能证明材料二的
观点。)
4.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1分)文章先提出“要被解传统村落保护‘最后一公里’的难题,须发挥好新乡贤的作
用”的观点,(1分)然后从三方面论述新乡贤保护传统村落的作用:启蒙、引导和指导作用,“燎原”作用,“聚
合”作用。(2分)
5.①国家(政府)要把振兴乡村文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农村公共
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走中国特色的乡村文化发展之路。②做好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大力推行“乡村
记忆工程”。③发挥新乡贤的作用,保护好传统村落。④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以反哺和助力振兴乡村文化,每
个公民要以振兴乡村文化为已任,积极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6.B(B项,“衬托了他宁静的心境”错误。此处环境描写能衬托他愉悦的心情。他前往碾坊,内心是激动的,加
上行夜路有些害怕,他的心境不可能是宁静的。)
7.C(C项,“刻画出一个不苟言笑的严父形象”于文无据。这时候茂儿的爹刚吃完饭,在抽烟休息,不能根据他
“不说什么”就认为他是一个严厉的父亲。)
8.①聪明机灵。他懂得察言观色:他走夜路害怕,说自己担心路上有蛇,五叔把他背上了:他想自己举火把照烛
一切,却对五叔说把火把给他,背他更方便。②顽皮骄恣。他嫌碧霞姑妈洗的鸡肚子不干净,不要婆姨给他
的鸡肚子,还把鸡肚子扔到碧霞姑妈的碗里。③天真活泼,好奇心强。他认为碾坊那儿好玩,愿意去守碾坊:
他对夜渔感兴趣,希望加入夜渔的队伍,感受那种热闹。(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
9.①描写彩霞变化的过程,并多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了小说的美感和文学色彩。②为人物活动提供了
美好的背景。③以美好的景象衬托了人们获得丰收的喜悦心情。(每点2分,酌情给分)
10.C(“君微出”中“君”作本句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A、D两项;“恐君之未尽厚也”中“君之未尽厚也”作
“恐”的宾语,“君”作这个主渭结构的主语,“之”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未尽厚”作谓语,本句不可断
开,排除B项。)
11.D(D项,“所以,此处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错误。“所以合好掩恶也”的“所以”,表目的,可译为“用
来…”:句意:是用来敦睦感情、掩饰内丑的。“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表目的,可译为“用来
…”:句意: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12.A(A项,“但如此趁火打劫实属不义之举”错误。原文的表述是“赵,四达之国也,其民皆习于兵,不可与
战”,昌国君乐间认为赵国是四通八达的国家,他们的民众都通晓作战,不能与赵国开战,选项无中生有。)
13.(1)我希望如果我有不当之处,那么您能为我掩盖过失,如果有错误则您能教海我,没想到您公开怪罪了我
(“望”“虞”“罪”各1分,句意1分)
(2)如果与一般人不同,到哪儿不会被罢官呢?既然一样被罢官,我宁愿在本国被罢官罢了。(“苟”“恶”
“宁”各1分,句意1分)
14.目的:燕王希望劝说乐间留在燕国。(1分)原因:乐间怨恨燕王当初没有采纳自己的意见。(2分)
【参考译文】
燕王喜派相国栗腹拿出金百斤向赵孝成王献礼祝寿,饮酒三日,他返回燕国回复说:“赵国的壮年老百姓都
死于长平之战,年幼的一代还未长大,可以乘机攻打。”燕王于是召见昌国君乐间,问他:“攻打赵国怎么样?”乐
间回答说:“赵国是四通八达的国家,他们的民众都通晓作战,不能与赵国开战。”燕王说:“我用多一倍的兵力攻
打赵国,可以吗?”乐间回答说:“不可以。”燕王说:“我用三倍的兵力,可以吗?”乐间回答说:“不可以”燕王大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3475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