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阶段测试(期中)历史学科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阶段测试(期中)历史学科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12 10:26:12

文档简介

泰州市姜堰区2022-2023学年高一年级阶段测试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B C B B C C B C
题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C D B D D D D D B
题目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B C C D B C C C B
二、非选择题
31. (1)差异:餐桌:周代——低矮餐案;唐代——高足桌椅;形式:周代——分案分餐,
跪坐,礼仪严格;唐代——同桌分餐,垂足而坐,相对自由;(6分)
原因:魏晋以来,民族交融加强,冲击了传统礼制;唐代科举制推动文人士大夫阶层壮大;
唐代民族、对外交往的兴盛,使饮食种类更加多样,饮食习俗发生变化;统治者引领餐饮
新风尚;社会经济繁荣促进饮食习惯变化。(4分)
(2)变化:宋代从同桌分餐到同桌合食。(2分)
时代特征:政治上崇文抑武;经济上坊市制度瓦解、商品经济繁荣、城市发展、市民阶层
兴起;社会领域门第观念淡化、社会身份趋于平等。(4分)
32.(1)特点:选官权集中到中央;分科考试,择优录取,更加公平科学;放宽应试资格限制,
更具开放性。(6分)
(2)背景:经济、文化重心南移;南北相差悬殊的录取格局不利于明朝的统治。(4分)
意义:兼顾地区平衡,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平性;利于加强统治,巩固国家统一;利于为国
家选拔不同类型的人才;利于促进北方及边远落后地区教育的发展;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高
考制度提供借鉴。(4分)
33.(1)图一:第一次鸦片战争;图二:中日甲午战争;图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要求
对应关系正确)。 (3分)
(2)地主阶级:洋务运动(或侵华战争中爱国官兵抗争等);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或
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或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3分)
(3)主要原因:图二:清政府政治腐败,妥协退让;图四:全民族团结一致,建立了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4分)
历史答案 第 1 页 (共 1 页)泰州市姜堰区2022-2023学年高一年级阶段测试
历史学科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 题目要求。
1 .从河南二里头和时间稍后的四川三星堆遗址中,考古发现两地有一些共同特征的器物,都有陶盉 (酒 器)、龙形牙璋 (礼器)、镶嵌绿松石铜牌、海贝等。但三星堆独特的青铜神像、金杖、面具和神树等,显 示其特殊的祭祀行为。解读最准确的是 ( )
A .夏人礼仪在古蜀文明中传承 B .古蜀文明兼收并蓄、个性鲜明
C .两地的区外贸易都相当发达 D .两地文明之间存在着交流互鉴
2 .春秋中期,晋政权逐渐为赵、韩、魏、知、范、中行氏等六卿控制。后来,韩、赵、魏、知四家联合 灭了范氏和中行氏,并瓜分了两家的土地。公元前 453 年,韩、赵、魏三家又联合灭了知氏并瓜分其土地。 公元前 403 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 由此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
A .西周分封制度不断完善 B .封建土地私有制度渐趋确立
C .国家统一进程不断加快 D .周朝传统统治秩序渐遭破坏
3 .春秋时期,诸侯相争,大国肆意僭越礼制。针对这种混乱局面,大批思想家和政治家极力主张以礼治 世。他们活跃于各诸侯国,宣扬礼对政治的作用,或影响当权者的决策,或直接参与政治,由此形成了一 股强大的潮流。据此可知当时 ( )
A .礼乐制度破坏殆尽 B .社会秩序亟待重建
C .儒家思想逐渐成熟 D .思想文化较为繁荣
4 .公元前 212 年,秦始皇特派大将蒙恬率 30 万军队和民夫着手修建一条通道,历时两年半完成,这就是 著名的秦直道。它是世界上人工修建最早、最直、最长、最宽的道路。其所经过的地方,颇为荒芜,起止 地点如图 (从咸阳到九原郡) 。据此推断,秦始皇修建直道的主要目的是
1
A .加快攻灭六国的进程
C .抵御北方匈奴的进攻
B .平定秦朝农民的起义
D .促进北方经济的发展
5 .汉代出土的丝织品按织物组织分类有平纹组织的纱、绢、缣等,有绞经组织的素罗和花罗,有斜纹组 织显花的绮、锦、绒圈锦,这些丝织品在当时世界独树一帜。这表明汉代 ( )
A .具备开辟“丝绸之路”的条件 B .丝织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平
C .政府对商业政策作了极大调整 D .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并迅速发展
6.《新唐书 · 宰相世系表》中明显属于鲜卑、匈奴等族后裔的有刘氏、窦氏、高氏、房氏、宇文氏、长孙氏、 李氏、于氏等十多支,而此时的鲜卑族本身尽管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而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 得到了永生。这主要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 ( )
A .导致姓氏愈加繁杂 B .推动了民族交融
C .直接为唐朝培养了人才 D .使少数民族完全同化
7 .它对中国长期的政治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它把已经分裂了四个世纪的两个各自为政的地区重新纳入到 一个政体当中,南方对北方军事、政治中心的补给也主要依赖它。文中是对哪一重要工程的评价:
A .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B .灵渠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C .隋朝大运河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D .长城防御北方匈奴的侵扰
8 .安史之乱后,唐朝各地方税率“皆由州牧制裁”,各地“征敛多名,且无恒数”,这些非法赋敛多为地 方所有。唐德宗推行两税法时,将地方别出心裁的种种非法赋敛纳人国家“正供”(正式的国家税收) ,使 其合法化。这一举措 ( )
A .解决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B .消除了中央与地方的财税矛盾
C .意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有利于铲除地方藩镇割据势力
9.下图所示是 2022 年 9 月入选江苏人气宝藏的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荣启期是春秋时的隐士)。 据此可得出的合理推测是,南朝时期 ( )
A .道教最受尊崇 B .士族崇尚自然 C .儒学走向衰落 D .佛教传播广泛
10.北宋元丰年间,官僚制度从原来的二府制变成了“三省+枢密院”的体制。也就是说,原来的宰相机 构中书门下分成了三个部门: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这样的设置 ( )
A .与唐代三省制一致 B .政务运行更为高效
2
C .制衡方式更为严密 D .中央集权日趋强化
11.忽必烈即位后.定国号大元、年号中统,并为辽、宋、金修史,“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这表明 元朝 ( )
A .开创了少数民族修史的先例 B .形成了开放平等的民族观念
C .确立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 D .强化了“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12.唐都长安布局对称、规整宏大、道路宽敞;宋都开封人口众多,但不按唐制,布局灵活,城内拥挤街 道较窄、路网密布。引发该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 .宋初加强集权 B .地理位置差异 C .城市商业发展 D .宋朝积贫积弱
13.宋代诗人观察世界时,总显出智心思考的痕迹,如欧阳修《画眉鸟》以林中画眉的随意自在肯定冲开 禁锢的可贵;王安石《登飞来峰》 以峰顶塔上的骋目无碍揭示高屋建瓴的道理;朱熹《观书有感》以半亩 方塘的清澈可鉴强调读书养性的重要。这反映了宋代 ( )
A .思想的多元特征 B .崇文抑武方针的实行
C .世俗文学的兴起 D .诗词创作受理学影响
14.明朝平定云南后,在西南边疆逐渐建立起一套“内边区”与“外边区”差异化的边疆行政区划和管理 模式,并对云南外边政区实行军管性和羁縻性的统治。这些举措 ( )
A .导致中央集权的弱化 B .体现了行政管理上的灵活性
C .导致西南边疆陷人混乱 D .违背了当时的国情
15.下图是一位同学整理的中国古代某王朝加强边疆治理措施的示意图 (部分)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图 中▲处应该填入 ( )
A .册封渤海郡王 B .设立奴儿干都司
C .设立金瓶掣签制度 D .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16.明末清初,西欧传教士在向中国传教的同时也捎带介绍了西方当时的科技知识,甚至还将中国文化介 绍到西方;在 18 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中,儒家经典的某些观点和表述影响了一些启蒙思想家。据此可知, 当时的中外文化交流 ( )
3
A .促进了中欧双方社会的转型 B .配合了中西之间的贸易往来
C .彰显出儒家思想的与时俱进 D .有利于西欧近代思想的发展
17.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商界多次要求英国政府“负起责任”保护其在华利益。战后,英国政府认为,通 过不平等条约“可以用英国极不足道的牺牲来保证眼前巨大的利益和未来更会增大的利益”“可以便利纺 织品输人中国各重要省份”。由此可见,英国发动的侵华战争 ( )
A .表明新的经营方式在中国出现 B .瓦解了清朝朝贡贸易体系
C .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D .适应了其商品输出的要求
18.两次鸦片战争,洋人已让满清士大夫们饱尝到了“利器精兵,百倍中国”的厉害。少数先知先觉者, 发起了一场“自强、求富”运动。这场运动 ( )
A .是清政府变法自强的序幕 B .冲破了封建社会思想束缚
C .展现了中国人民坚强意志 D .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19.19 世纪 90 年代,针对英国各地华侨处境悲惨的现状,驻英公使薛福成“援照公法及各国常例,声明 中国可派领事官公驻英国属境”;并驳斥了英国政府诬陷中国不守万国公约的谣言,称在近 15 年内,中国 已处处“按照万国公法办事”。后来,英国被迫同意了中国派驻领事的要求。这表明,当时 ( )
A .英国在华优势地位的削弱 B .国家主权平等原则的贯彻
C .国际法对各国约束力增强 D .晚清外交近代化转型加速
20.下图阴影部分为近代一场运动的主要活动区域。这场运动 ( )
4
A .缘于《辛丑条约》激化了民族矛盾
C .寄希望于未完全掌握实权的光绪帝
B .对帝国主义的认识还处于感性阶段
D .使清政府政治和权力结构开始改变
21.下表展示了辛亥革命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其中事件与结论相符的是 ( )
选项 重要事件 结论
A 1894 年,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 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诞生
B 1911 年,广州黄花岗起义爆发 辛亥革命全面爆发
C 1911 年,四川保路运动爆发 掀起辛亥革命高潮
D 1912 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确立了责任内阁制
A .A B .B C .C D .D
22.如图为漫画家马星驰创作的时政漫画《国庆日之回顾》,画面中的五色旗代表共和制度。导致图中“今 年”五色旗卷起和倒立的直接原因是 ( )
A .二次革命的失败 B .袁世凯准备称帝
C .段祺瑞出任总理 D .张勋复辟的开始
23.毛泽东曾在《新青年》第三卷第 2 号上发表了著名论文《体育之研究》,文章提出体育目的在于“养 生”、“卫国”;体育效用在于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三育之间的关系为“体育一道,配德育 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毛泽东的体育思想 ( )
A .彰显了党对体育的重视 B .率先提出“全面发展”方针
C .折射出深重的民族危机 D .揭开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序幕
24.1920 年,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秘密成立,19 位发起人中有 16 人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2 年参会的
152 名会员中有超过 1/3 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可以说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
A .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B .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基础
C .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 D .有利于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25.1926 年 9 月《大公报》发表社评说:“武昌之战,可谓民国史上一大事。然吾人所重视者,尚不在于 此后战局如何转移……而在唤醒中外,注意于两种新事实及其结论:第一,孙中山所统率之革命党,今乃
5
有攻到武汉之武力是也。 ……第二,北洋正统之消灭是也。”这一评论反映出 ( )
①武昌之战标志着北伐战争的完成 ②帝国主义在华代理人势力的终结
③北洋军阀政府统治遭到沉重打击 ④革命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6.1932 年 7 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在苏区发行不同面值的纸币、银币和铜币,即“苏币”。纸 币上印有“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政权归苏维埃,土地归农民”等文字。折价收兑国民党区域银行 货币,私人钱庄、商铺土杂钞一律取缔。苏币发行旨在 ( )
A .宣传土地革命思想 B .巩固苏维埃红色政权
C .推动国内货币统一 D .打击地主商人封建剥削
27.1932 年,国民政府颁布《商品检验暂行条例》及《商品检验局暂行组织条例》,同时于上海,汉口、 青岛、天津等重要通商口岸设立商品检验局。1934 年公布的新税则中将糖、烟、纸、小麦粉等 44 种货品免 征出口关税,而进口税率从 7.5%至 50%不等,据此可知,国民政府采取的这些举措 ( )
A .使中国国民经济结构渐趋合理 B .扭转了中国外贸逆差的局面
C .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D .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统制
28.《社会变迁与百年转折丛书》讲述了从 1840 年鸦片战争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年历史, 其中第五册为《1937 年:大灾难与大牵手》。其中“大牵手”是指 ( )
A .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北伐 B .长征时期粉碎国民党消灭红军企图
C .国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 D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29.1940 年秋, 日军侵华大本营在给山西日军的作战命令中说:“此次扫荡,要完全歼灭八路军及八路军 根据地内的人民。”“不问男女老幼,应全部杀死,所有房屋,应一律烧毁,所有粮食,不能运输的,亦一 律烧毁,锅碗要一律打碎,并要一律埋死或投入毒药”。这一作战命令 ( )
A .完成了侵华大本营的作战任务 B .源于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抵抗
C . 旨在摧毁根据地消灭抗日军民 D .给国统区军民造成巨大的灾难
30.1948 年 5 月至 1949 年 3 月间,西柏坡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凝聚形成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之一——西柏坡精神。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 ( )
A .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B .提出“两个务必”的重要主张
C .领导战略决战推翻国民政府 D .形成了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6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题,第 31 题~第 33 题,共 40 分,请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31. (16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代,饮食行为被纳入“礼”的范畴。君臣宴乐之时,按照不同等级、身份配置不同的餐具 以及餐食,一人一案,跪坐而食。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民族交融,给中原传统的礼制带来了冲击。
材料二 唐代,中原地区传统的低矮餐案逐渐被北方游牧地区更为舒适、便捷的高足桌椅取代,传统 的跪姿习惯也逐步变成了更舒适的垂足而坐。以文人士大夫为代表的新兴社会力量,不拘一格,敢于挑战 传统礼制,在饮食生活上饮宴成风,聚会成群。统治阶级也推崇并引领宴会社交之风气,人们渐渐习惯于 围桌而食,同桌不同器,聚食而分餐。
材料三 宋代,文人士大夫可以自由结社、朝堂论争,也可以归隐自然、追求自我。各个阶层的接触 机会增多,社交活动频繁。临安等地“买卖昼夜不绝”。传统的分餐制, 已不符合饮食者对美食和氛围的 热切追求,也不符合经营者多元经营特色和人力物力财力的成本要求。同桌群聚, 同盘而食,各取所需, 满足了官场结党、商业联系、亲朋联谊等各类聚会需求。
——摘编自周扬《“分餐”与“合餐”的衍变》、陈伟明《分餐传统为何在唐宋时期发生改变》、田芬 《唐朝饮食文化中“合食制”流行成因探析》等
(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唐代与周代餐饮习俗的差异,结合所学说明差异的原因。(10 分)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餐饮习俗的变化及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6 分)
32. (14 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空前统一的新王朝出现,高度集中的皇权巩固,需要不断地削弱地方士族势力,选拔新 的文化官僚来接替士族手中的权力,充实国家对地方的控制。隋文帝在吏部收归对地方官吏选举权的同时, 有意打破维护士族利益的察举制,取消“以族取人”的门户界限,充分发掘和利用察举制中试策考试的公 平竞争因素,将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最重要标准,分科选拔和任免治理大一统国家的文官队伍。
——张希清等《中国科举制度通史》 材料二 在建文二年至永乐二十二年 9 科殿试中,明廷共录取进士 1939 人,其中南方 6 直省共 1622
人, 占同期全国进士总数的 83.65%……这种进士地理分布呈现出南北相差悬殊的局面,不仅严重压抑了 落后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脱颖而出,而且不利于明朝加强对全国尤其是边远落后地区的统治,增 强边远落后地区对朝廷的向心力。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洪熙元年 (1425 年) 四月,仁宗谕礼部臣曰:“科举之士,须南北兼取。南人虽 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比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 自今科场取士,以十分论,南士取六 分,北士四分。尔等其定设各布政司名数以闻。”
——郭培费《中国科举制度通史 明代卷》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科举制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朝科举取士“南北兼取”的背景及意义。(8 分)
7
33. (10 分)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屈辱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探索史。阅读下 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近代以来列强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大门。随后西方列强接踵而来,发动了 一系列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然而,面对强敌,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屈服过,各个阶级、各 个阶层前仆后继,不屈不挠英勇反抗外来侵略,积极探索民族复兴的道路。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 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中共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1) 分别指出材料一中与图一、图二和图三相关的列强侵华战争。(3 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近代史上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探索抗争的主要史 实 (各举一例) 。(3 分)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图二和图四两种不同场景的主要原因。(4 分)
8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