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1 06:37:28

文档简介

2022一2023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试题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小题。
①在文学报道领域,舒晋瑜的名字是一块响亮的招牌。从业二十多年来,舒晋瑜坚守在文学现
场,与作家、诗人、学者交心,同时又如猫头鹰般冷静而敏锐地洞察着文坛冷暖,写出了众多脍
炙人口的人物特写、深度访谈和新闻报道。她把视线从作家延展到学者这一更具写作难度的对象
上,描摹还原出周有光、马识途等29位名家大家的人生旅痕、思想历程与文化情怀,结集成《风
骨:当代学人的追忆与思索》(下称“《风骨》”)。
②写人难,写学者、作家更难。舒晋瑜面临的挑战有三:他们的著述体大思精,如何理清其中
脉络,并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呈现?除了早年的曲折经历,他们的生活多是静态的书斋求索,如
何写得生动可感?不同于对话体的你来我往,作为单篇文章,人、事、思想、情怀等如何在叙述中
有机呈现,让各种要素如盐入水?这些都考验着作者的叙事艺术。
③在《风骨》中,舒晋瑜通过精准地点题、巧妙地设置篇章体例、合理地剪裁写作素材,克服
了这些困难。
④拿到书后翻看目录,一眼可见的不仅是那些灿若星辰的名字,更有名字后舒晋瑜颇费思量
的标题。如“我的观点在人家看来太新潮”,写出了百岁老人周有光“苟日新,日日新”的特点;
“我的生活字典里没有投降二字”,写出了马识途既是作家学者,又是战士;“即使像蚂蚁爬,也要
写下去”,凸显宗璞对写作《野葫芦引》的执着不弃;“全天候的诗歌爱好者和习作者”,强调邵
燕祥与诗歌的须臾不可分离…作者没有从写作对象的学术成就和创作实绩入手,而是从他们的
性格特质和精神气质入手,这就把与普通人颇有距离的名家大家拉到了读者面前。
⑤在每一章开头,作者用采访手记的形式记叙了自己与采访对象的交往,并以第一视角呈现
出对其特质的观察。如在“草婴:像小草,更像战士”一章的采访手记中,舒晋瑜写2015年8月
自己冒雨到上海华东医院看望草婴:“他正熟睡,面容苍白平静。我心里突然有一种冲动,想握住
老人露在薄被外的双手。正是这双手,自1942年起陆续为中国读者介绍了众多苏俄作品,从肖洛
霍夫到托尔斯泰,这双手,为中国读者推开了俄罗斯文学的窗户。”短短几句话,勾勒出时间的景
深,一位饱经沧桑的俄罗斯文学盗火者的形象呼之欲出。《风骨》中涉及的主人公有29位,如何
执牛耳而抓要害,写出千人千面,而非千人一面?舒晋瑜恐怕是受到《世说新语》的启发。书中
记载,人问顾恺之,为何画人不,点睛?答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
中。”而章节的标题和采访手记,正是《风骨》一书的点睛之笔。
⑥在编织素材和记述行文上,舒晋瑜做到了三重“互见”,一是同异互见,二是文史互见,三是
生熟互见。
⑦所谓“同异互见”,是说书中人物的刻画摹写是于同中见异,于异中见同。譬如都是翻译
家,许渊冲、草婴、屠岸等人,在作者笔下,既有个性,又有相同的一面。许渊冲的特点是追求极
高二语文,·共·(8)页第1页2022—2023 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答案
1、答案 D。解析:“两个成语概括了《风骨》中人物的阅历”理解错误,“空谷足音”和“光风霁月”概括
的是《风骨》中人物的精神。
2、答案 C。解析:“对 29 位知名人物轶闻趣事的穿插”扩大范围,文章说“时而穿插一段轶闻趣事”,并没有
说写 29 位知名人物时都穿插了轶闻趣事。“体现人物学术精神的一个侧面”缩小范围,文章说“在讲述书中
人物的生活史、学术史、创作史的过程中”,那么穿插的轶闻趣事有的是生活方面的,有的是学术方面的,有的
是写作方面的。
3、答案 A。解析:B.“从《世说新语》中顾恺之画人不点睛一事中得到启发”错误。原文“舒晋瑜恐怕是受
到《世说新语》的启发。”这是本文作者的猜想,并未坐实。C.“现实中许渊冲等翻译家无法异中见同”错
误,文章第 7 段,明确的说出了许渊冲等人各自的特点,以及“他们又都以真善美为最高的价值追求……”
的共同特点。D.“根本原因”错。
4、答案:蒋子龙 1975 年《机电局长的一天》发表后遭遇的“检查风波”能够体现本段开始所说“时而穿
插一段历史史实”,体现了《风骨》“历史还原”的写作原则;(2 分)写蒋子龙“并未平铺直叙,从他的少年时
代讲起,而是如异峰突起般上来先讲了……”,能够体现本段所论《风骨》“又有散文、小说之笔法,具有一
般人物特写所没有的文学性”的写作特点。(2 分)(能够将原文理论与事例的内容对应,如有其他说法合理
可酌情给分。)
5、答案:①拟一个精准的、能够体现校长性格特质和精神气质的标题。②在文章开头以第一视角设置一段
采访手记,体现对校长的独特观察。③文章主体注意穿插校长的真实经历或轶闻趣事等,体现文章的真实性。
④运用散文、小说笔法,以体现文章的文学性。⑤挖掘知名校长不为人知的、有价值的事例,以彰显校长某
方面的精神特质。(每点 2 分,答出任意 3 点,意思相近即可。)
6、答案 B。解析:“此后也一直切实地加以践行”不正确。从知县嘱他作画,他“本不想参与,奈何心里又着
实放之不下。百般思之,觉得自己沉寂多年,是该东山再起了”可知,他仍未放下名利之心。
7、答案 C。解析:A 项,“雪中蜡梅香气馥郁”不正确。原文说“平日,花香馥郁”,而雪后“凝寒锁香”“花
香竟躲藏在了蕊里,不肯轻易地发散出来”。B 项,“化具体为抽象”不正确。D 项,“读者无从知晓答案”不
正确。第一个问题的答案,读者从上文中可以推知。
8、答案:①小说中的物象梅、雪、竹等均为传统文人画的常见题材,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底
蕴。②小说中所表现的不慕名利、注重操守、洁身自好的主旨,属于优秀传统道德的范畴。③小说语言凝练
典雅、人名古色古香,写景富有诗意,颇有中国传统小说的文化韵味。(每点 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如有
其他答案,符合文意、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答案:①巧妙设置叙述线索。以蜡梅为线索贯穿全文,从蜡梅花开写到蜡梅来历再到梅、竹二人画梅,
一步步推动情节发展。②运用插叙。在叙述梅山石醒后赏梅、画梅过程中插叙蜡梅来历、与师傅断绝师徒
关系的经历、画梅缘由,既清晰地交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也凸显了人物形象。③叙述与描写水乳交融。在
叙述中融入了对蜡梅花、画等描写,烘托了人物形象,增添了小说的美感。④有伏笔、悬念设置。交代梅山
石了解师父收了关门弟子,为后文竹一叟出场埋下伏笔,竹一叟出场时其身份很有悬念,非常吸引读者阅读。
(每点 2 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符合文意、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0、D。
11、A。解析:文中的“相”是互相,《孔雀东南飞》中的“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态度。
12、B。解析:“三鼓传来消息”概述错误,三鼓是狄青夺取昆仑关的时辰,从“至晓未得退”看,传来消息时
已是拂晓。
13、(1)等到太阳升高时,狄青身边的军吏疑惑,立刻进入营帐环视,却不知道狄青在哪里。(“迨至”“遽”
“周视”各 1 分,句意 1 分)
(2)命令军中将士听到敲钲一声就停止,(听到)两声就摆好严整的阵势假装后退,钲声停止就大声呐喊冲
锋。(“再”“阳”“却”各 1 分,句意 1 分)
1
14、答案:①善于出奇制胜。②善于迷惑敌人。③面对好处利益懂得取舍分寸。(面临好处能警惕)(每点 1
分)
参考译文:
狄青征讨侬智高的时候,亲自(带兵)经过桂林,就在黎明时让先锋前行。先锋已经出发,狄青才走出营帐。
到衙府后,命令众将坐下,饮酒一杯,随便吃点东西,然后让中军出发,这成为经常的事情。等到在昆仑关下驻
军。第二天将过昆仑关。早晨起来,众将站立等候已经很长时间,可狄青还没出来。等到太阳升高时,狄青身
边的军吏疑惑(他为什么还不出来),立刻进入营帐环视,却不知道狄青在哪里。众将正面面相觑、惊恐不已,
不一会儿有军候来到说:“宣徽使传话众将,请过关吃早餐。”众将才知道狄青已经改变行装与先锋出关了。
侬智高据守昆仑关,狄青到达宾州。恰逢元宵节,狄青下令军中大张灯火。第一夜宴请军中将领及佐吏,
第二夜宴请从属军官,第三夜犒劳军校。第一夜饮宴奏乐通宵达旦。第二夜二鼓时分,狄青忽然称病,即刻起
来进入内帐。过了很久,狄青派人告诉孙元规暂且主持宴席劝酒,并说自己稍微服点药就出来。狄青多次派
人劝酒慰问宾客,到了拂晓,将校们都不敢擅自退席。(这时)忽然有人飞马前来报告说,当天晚上三鼓时,狄
青已夺取了昆仑关。
宝元年间,党项侵犯边寨。当时刚招募的万胜军没经过作战的阵势,遇到敌人大多败逃。狄青担任将领,
一天,将万胜军的旗帜都取过来交给虎翼军,让虎翼军出战。敌人看到旗帜都换了,全军径直奔来,(最终)被
虎翼军打败,几乎不留一人。又一次,狄青在泾原,曾经以少敌众,估计一定凭借奇计取胜,事先告诫军中把弓
弩全部舍弃,都拿着短兵器。命令军中将士听到敲钲一声就停止,(听到)两声就摆好严整的阵势假装退却,钲
声停止就大声呐喊冲锋。士卒都按照狄青的指教(去做),刚遇到敌人,还没有交战,立刻敲响钲,士兵都停止
下来,(敲)两声(士兵)都退却。敌兵大笑,互相说:“谁说狄天使勇武 ”钲声停止,士兵忽然向前冲击,敌
兵大乱,互相踩踏而死的士卒不计其数。又一次,狄青曾经与敌人作战,大获全胜。追击敌人几里,敌人忽然
挡住山路,士兵知道他们前面遇到险阻,都想着进击。狄青立刻敲钲阻止,敌人得以带兵逃离,查验刚才敌人
阻挡的地方,果然临近深涧,将佐都后悔没有追击。只有狄青说:“不能追击敌人,奔跑逃亡的敌人,忽然停下
阻拦我们,怎么知道不是阴谋 我军已大获全胜,残敌不值得当作好处去获取,得到它不增加什么,万一失利,
就会毁掉前面的胜利果实了!”后来平定岭寇侬智高,也不乘危深入,狄青用兵,重要的是取胜罢了,面临好
处却能警惕,这是他过人的地方。
15、答案:C。解析:“虚写”不对。五、六句意为栽种不久的白菜渐渐地有一把大了,应季的韭菜日见其茂
盛,这是诗人眼前所见之景,故为实写。
16、答案:本诗写景主要运用的是赋。(2 分)诗歌描述了园中的各种蔬果,从垄上寒瓜到累累高梨,一一细数,
向读者描绘了一幅充满层次感的“秋园蔬果图”(简单说明铺陈内容 2 分),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之情。(2 分)
17、(1)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2)烟柳画桥;风帘翠幕(3)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18、①触目惊心 ②不相上下(相差无几、不分伯仲、不差上下、不分高下)③脱颖而出
19、当努力与收获不成正比时,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放弃;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总是格外倔强(总有非
同一般的倔强)。(语病有二:一是“努力与耕耘不成正比”不合逻辑,应为“努力与收获不成正比”;二是重
复赘余。每一处修改正确得 2分)
20、答案:不好。原句强调了马成龙刻苦训练的拼命精神,表达了对他的肯定与赞许。(2 分)改后的句子则
强调的是马成龙基础差,虽拼命训练也难以提高水平,表达的是遗憾和失望,与文意不符。(2 分)
21. 答案:D。(D 项,借指体态轻盈的美女或旧爱,诗句中指唐婉;A 项,形容轻盈优美的舞姿;B 项,指惊飞的
鸿鸟;C 项,以惊飞鸿雁喻指马动作迅捷。)
22. ①一般来说有三种解释 ②“惊鸿”成为女子代称 ③浪漫初见的代名词(每句话 2 分,关键词出现即
可得分。)
23. 立意指导:①以入世的积极姿态做事,以出世的恬淡心性做人;②入世有担当,出世得从容;③入世、出
世皆可为,消极遁世不可取;等等
2
评分标准:
作文平均分 43 分(只要符合立意要求,无大问题的 43 分起评);
文章只从“入世”、“出世”、“遁世”中的一个角度立意,不是最佳,没有体现思辨性,可以按照符合
立意要求给分,但是最高不能超过 45 分。
文章能够分析“入世与出世”、“出世与遁世”或三种人生姿态的关系,符合要求,亮点突出的,可以
给 50 分以上;
作文符合要求,有小瑕疵 40-42(字迹潦草、语言过于平淡、全文空洞);
全文内容围绕“出世”“入世”“遁世”的意思去写,但是关键词替换成其他 35-40 分;
其他扣分项评定
发现错别字,1个错别字扣 1分,重复不计,扣完 5 分为止;标点符号出现 3 处以上错误的酌情扣分;不足字
数者,每少 50 字扣 1 分;无标题扣 2 分。
残篇评定:600 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 50 个字扣 1 分)
600 字以下的文章,30 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400 字以下的文章,20 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200 字以下的文章,10 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全文随意写一篇,或完全照抄前面阅读内容,给 1-5 分,不评 0分。
只写一两句话的,给 1分或 2 分,不评 0分。
只写标题的,给 2分,不评 0 分。
完全空白的,评 0分。
材料解读:材料给出“入世”“出世”“遁世”三种人生姿态并对其内涵加以阐释,引导考生思考“以怎样
的姿态面对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大千世界”。结合材料与学习生活实际来看,“入世”是一种勇担重任、努
力拼搏,将个人与国家、社会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积极进取的人生姿态,“出世”是一种善于反省自身涵养精
神、淡泊名利,从而达到从容洒脱境界的人生姿态,而“遁世”则是一种消极逃避的人生姿态。我们应积
极“入世”,投身于时代发展与国家建设之中,保持奋发风貌,也要从容“出世”,注重心灵上的修行,保持
淡泊的心境,还要把握好“出世的度以免消极“遁世”,要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机遇和挑战。
3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