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昌县屯昌中学 2022-2023 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一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题
考试时间:90 分钟;总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分为单项选择题 I 和 单项选择题Ⅱ两部分。
单项选择题 I:1-13 题,每题 3 分,共 39 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大约 1 万年前,从采集、渔猎到农业生产,人类逐渐由适应自然转向改造自然,在生产 工具方面,各种金属工具的使用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此后才真正开始了人类社 会的历史。由此可知 ( )
A .农业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分工 B .农业是文明出现的最重要特征
C .文明进步源于生产力的发展 D .人类社会历史起源于阶级分化
2.有人把春秋战国某些学派描述为“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体现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提倡节俭 兼爱的反战派”“主张关爱他人、为政以德的礼仪派” 。下列正确对应描述的是 ( )
A .儒 、道 、墨 、法 B . 墨 、儒 、法 、道
C .法 、儒 、道 、墨 D .道 、法 、墨 、儒
3 .下图为我国古代北方边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中原内地关系的三种模式。以下说法正
确的是 ( )
A .模式一下民族关系一直紧张,战争频繁 B .模式二下少数民族加速汉化,国家统一 C .模式二下少数民族内迁,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模式三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 展
4 .唐太宗年间,上层社会开始流行女扮男装。有学者认为这与唐朝统治者具有少数民族血 统有关。也有学者指出,隋和唐初统治阶层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进而提出这一现象是粟特人
随着唐朝开拓疆域大批入境所致。这反映了 ( )
A .时代背景影响历史解释 B .史观不同引发学术争论
C .前学者解释优于后学者 D .史实拓展推动史论深化
5 .中国历史上,大多以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错作为行政区划的两大原则。从秦代开始,两大 原则同时并用,但到了元明清时期,犬牙交错原则发展到极致,以致部分行政区划与自然地 理区域相背离。这一变化说明 ( )
A .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B .现代中国版图的奠定
C .行政区划层级的变动 D .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6 .民国学者蒋廷黻指出:“中国当初的目的全在禁烟。… … 故鸦片战争的发生,非中、英两 国所预料,更非两者所预谋。战争虽非偶然的,无历史背景的,然初不过因禁烟而起冲突, 继则因冲突而起报复,终乃流为战争。”下列观点与材料一致的是 ( )
A .国人预料到禁烟会导致战争 B .战争的原因是英国预谋已久
C .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的诱因 D .社会制度差异是战争的起因
7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海外史料看庚子事变》中有一幅漫画,这反映了当时 ( )
A .帝国主义列强合谋门户开放 B .列强既合谋出兵又各谋私利
C .帝国主义列强合谋征服中国 D .列强扶植清政府作为代理人
8 .下面为 1927 年创作的漫画《革命歌声》。该漫画反映了 ( )
A .北伐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B .列强支持下的军阀割据混战
C .农民运动配合革命军北伐 D .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9 .1934 年,《红色中华》曾记录了江西兴国的一位女工的发言:“以前女人都是被男人管的, 现在我们女人都不受男人管理。以前女人话事(赣南方言,说话)也不自由,现在我们女人可 以在会场上演说;以前我们女人不能在外面做事,现在我们女人都热烈地参加革命工作。”这表 明在当时 ( )
A .中国共产党积极构建革命统一战线
B .民国时期妇女受西方思想影响较大
C .苏维埃政权积极推进苏区社会变革
D .国民革命引发了妇女解放的新浪潮
10.如图为 1952- 1956 年我国经济成分比重变化统计数据,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
A .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工业现代化
B .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
C .标志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确立
D .开始改变我国工业基础落后面貌
11.观察下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三次建交高潮发生于 ( )
1949— 1950 1955— 1956 1971— 1972
A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际 B .参加万隆会议之际
C .重返联合国之际 D .致力于全方位外交之后
12.1991 年,国家统计局公报,“全年城镇新安排就业 700 多万人,年末城镇待业率为 2.3%。”1994 年公报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 705 万人,年末城镇失业率为 2.6%。”这反映
出 ( )
A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B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 .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
13.学者吕思勉将中国古代社会划分为部落——封建——郡县三个时代,并指出其特定的历 史原因;学者周谷城认为,古封建作为一种制度,是与奴隶制时代的历史发展相始终的;学 者葛志毅提出周天子分封诸侯是国家形成的基本方式。据此可知 ( )
A .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B .不同视角的研究有利于史学的发展
C .史学研究不必拘泥于传统观点 D .综合多种史料即可得出合理的结论
单项选择题Ⅱ:14-15 题,每题 3 分,共 6 分。四个选项中有一个选项为 3 分, 有 2 个选项各为 1 分,错误项为 0 分。选出最佳项,多选不得分。
14.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里,中国共产党得到的最重要的认识是
A .尽快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B .确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
C .建立并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D .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15.英国与清政府签订的一个条约中规定:"英人华民交涉词讼…… ,其英人如何科罪,由 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华民如何科罪,应治以中国之法…… 。"这个规定 最主要的影响是
A .英国人在华犯罪可以逃避制裁
B .按英国法律英人犯法难逃罪责
C .这一规定践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D .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双方都有利
二、非选择题:共 55 分。第 16 题 14 分,第 17 题 12 分,第 18 题 16 分,第 19 题 13 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 高祖令贾人不得蚕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
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汉武帝时,令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 得名田以便农,一人有市籍,则身及家内皆不得有田,犯令者,没入田货 (货指田中所出)。 农商之分,实 自此始。
——据司马迁《史记》等 材料二:凡市, 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 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宋代的“市”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
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也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 …
——吴自牧《梦良录》
(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的主要经济政策及其表现。(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朝相比,宋朝商业发展呈现出哪些新变化? (6 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秦汉到明清,宰相的法定职权日益被分割,地位日益暧昧, 以至于宰相被最 终取消,君权在制度规定层面上却有日益加强之势,君权呈现出很强的内敛性和不断膨胀倾 向。
——摘自袁建强《论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冲突》
材料二
(1)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明、清为例说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是如何在制度规定层面上进 行加强的,并概括其发展趋势。(4 分)
(2) 根据材料二的四幅图片,简要叙述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要求: 列举出列强发动的主要战争的时间、名称,各次战争签订的最主要条约的名称,及产生的最 主要影响。) (8 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 19 世纪 40 年代到 20 世纪初列强侵华的特点。(8 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8 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 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这项政策的实施,对于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革命战争的 推进,起了决定性作用。但在日本促略者步步进逼、中 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形 势下,为了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开始了党的土地政策的重大转变。
-摘编自柳礼泉《抗战时期党的土地政策研究》
材料二 1947 年《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后,各解放区普遍深入展开斗争恶霸地主和没 收、分配地主的土地。至 1948 年底,大约有 1.5 亿人口地区完成土改任务,使得 1 亿无地 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这一胜利,大大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巩固了人民民主政 权,鼓舞了解放军指导员的士气。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共土地政策从土地革命时期到抗战时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 析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4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的意义。(9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