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赣州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12 10:41: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填写在试卷上无效。 2.考试期间考生不得向监考老师提出任何与试卷内容相关问题, 若有违反一律按考试舞弊处理(本场考试 科目记做 0 分)。
3. 请勿在草稿纸上做任何标记,考试结束后请立即停止作答,由监考老师回收试卷、答题卡、草稿纸, 期间考生不得离开考场。
一. 选择题: 本题共 16 小题, 每小题 3 分, 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1 .“她虽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但她在文学、史学、科学、哲学等方面都独领风骚, 而且还 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的一切胚胎”。文中的“她”指的是( )
A.古代中国 B.古代希腊
C.古代罗马 D.古代雅典
2 .“王权自天而降”是古代两河流域的一个基本思想,每当改朝换代之际, 国王总要重新编撰新的创世神 话, 比如苏美尔时期创世主是恩利勒, 巴比伦时期变成了马尔杜克, 亚述时期则是阿淑尔。国王这样做的 主要目的是( )
A.获得政权的合法性 B.延续神话的传统
C.加强对祖先的崇拜 D.增强文化的认同
3.下列能较好反映欧洲封建社会统治情况的语句是( )
A .“条条大道通罗马”
B .“我的附庸的附庸, 不是我的附庸”
C .“别子(庶子) 为祖,继别为宗, 继(祢: 诸弟)者为小宗”
D .“罗马城不是一日而建的”
4.中古时期西欧大学的基础课程包括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学生学完基础课程 以后再学习专业课程,有法学、医学、神学。上述材料说明西欧早期大学
A.起源于欧洲的基督教会学校和神学院 B.已经完全摆脱了基督教会的控制
C.完全受控于基督教会 D.一定程度体现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
5.有学者研究指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取舍标准主要是依据伊斯兰意识对外来文化筛选和加工的, 适 合帝国统治和宗教发展的会予以保留,而那些非伊斯兰文化的会被排斥。该学者认为阿拉伯文化
A.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B.展现了充分的糅合性
C .充满了专制的特性 D.兼具保守性和开放性
6.玉米作为一种高产农作物,在中国北方广泛种植。它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对人口的承载力。在世界历史 上有“玉米文明”之誉的是
A.古代埃及文明 B.古代中国文明 C.美洲玛雅文明 D.古代希腊文明
7.历史学者认为“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识”是对历史是非曲直的观察、鉴别和判 断能力。下列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迪亚士在远洋航行中成功到达了“好望角”
B.西班牙王室支持的麦哲伦实现了环球航行
C.航海家远洋航行中的勇敢精神仍有现实意义
D.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对印第安人来说是一种灾难
8 .“他们在控制了马六甲海峡、打开了西下印度洋的门户的有利态势下,长驱直入,步步紧逼。 1650 年 夺取好望角,1654 年占领锡兰。当年的葡萄牙人由西向东蔓延而来,今日的他们由东往西席卷而去, 控 制马六甲海峡成为两个殖民帝国确立形成的终点和起点。 ”这里的“他们”指的应是
A .西班牙
B .荷兰
C .英国
D .法国
9 .卢梭曾说过:“理性欺骗我们的时候是太多了, 我们有充分的权利对它表示怀疑:人类一旦成为理性 的奴隶,和受神权摆布一样可悲。我决定在我的一生中选择情感这个东西。 ”这表明他( )
A.完全背离人文主义精神 B.对理性主义提出了质疑
C.已经摆脱了神学的束缚 D.科学地道出启蒙的真谛
10 .有学者把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启蒙哲人比喻成最爱吵架的战友, 下列主张能体现他们共同性 的是
A .提倡开明专制
B .主张三权分立
C .反对封建专制
D .主张暴力革命
11 .“农民和地主之间存在敌对情绪, 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在随后的改革中, 化解农民敌对情绪的措施是
A.农民要接受村社的严格管理
B.农民只有支付高额赎金才能获得土地
C.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块土地
D.宣布农民无条件获得法律上的自由
12 .1830 年, 英国活动家托马斯· 阿特伍德创立伯明翰政治同盟,要求改变“工业和商业的利益几乎全无 代表的状况”,其他一些城市的组织也提出类似要求。由此可以推测出英国
A.应严格限制国王权力 B.应扩大无产阶级权力
C.责任内阁制开始出现 D.亟须调整议席的分配
13.如下图所示,19 世纪英国与美国的产品平均年出口值(百万镑) 经历了不断变化的过程。从这幅图中, 我们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A.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发展成为“世界工厂” B.英美两国出口总额占据世界总量的多数
C.美国凭借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外贸领域反超英国 D.英国并未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获益
14.马克思一生多次发表文章, 谋求全人类解放, 下面是马克思在不同阶段发表的文章及其相关观点和 评价, 其中阐述不正确的有
A.《神圣家族》发展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B.《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德意志意识形态》发展了黑格尔的辩证法
D.《资本论》揭示资本家对剥削工人的秘密
15.据统计,在非洲国家的边界中, 仅有 26%是由河流、湖泊和山脉构成的自然边界, 其余都是人为划定,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非洲国家之间经常爆发战争 B.欧洲殖民者的侵略所造成
C.非洲各民族是一种杂居的方式 D.非洲大陆的经济具有分散性
16 .“他只是个瘦骨嶙峋的秃头印度教徒, 没有兵卒,也没有正式权力, 但是他的一句话却可以使印度瘫 痪,因为只主张用一种革命性武器: 和平的不服从。”下列对“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 .是印度资产阶级政党国民大会党的领袖
B .他的思想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指导思想
C .他对英国殖民统治者从不抱有任何幻想
D .他的斗争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
17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阿拉伯国家成立之初, 穆罕默德就注重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因此, 历代都比较注重先进 文化的摄取。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 的文化典籍与著作。经过长期的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被整 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
——摘编自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
材料二 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以前, 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 产技术。隋唐时期, 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 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 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 筑、雕塑、诗歌等方面。
——摘编自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 (1) 根据材料一, 概括阿拉伯统治者在文化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
(2) 根据材料二, 归纳隋唐时期中日交流的变化, 并概括日本民族的主要特点。
18 .根据材料及所学,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随着传教士东来, 中西文化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接触和碰撞。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先后进入 中国, 他们学习中国文化,采取适合中国习俗的传教方式,与士大夫相交,他们相当一部分人精通天文历 法、炮术等知识,而这又是崇祯、康熙等皇帝所赏识并需要的。在经济发展和政治变革的呼唤下,王学末流 崇尚清谈的思想受到批判,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兴起,在那稣会士引导下, 以徐光启、李之藻为代表的一些 思想开明的士大夫开始研究和介绍西方的学术、科技,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意大利教士熊三 拔著《泰西水法》,介绍西方水利学知识, 部分内容为徐光启《农政全书》所采用。利玛窦绘制、李之藻刻 印的《坤典万国全图》,介绍了五大洲知识、全球概念的划分。但绝大部分士大夫仍然固守传统思想, 对西 方科技知识视为奇技淫巧,或当作奇谈怪论, 没有予以充分的重视。
——摘编自骆丽红《明末清初. “西学东渐”论述》
材料二 19 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掀起了一个翻译、引介、学习西方的“西学东渐”的热潮。这时的“西 学”并非特指一科一门之学,而是囊括各种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总汇。鸦片战争之后,魏源倡导“师 夷之长技以制夷”,清末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实质上旨在采纳西学为我所用。严复倡导“中西体用一 致”,并大量翻译西方近代哲学、逻辑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各种社会科学学说,引入“天赋人权 论”“进化论”等近代西方思潮,提出“统新故而观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其目的在于推行变法维新。
——摘编自张允熠《东学西传、西学东渐和中西融合》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现象产生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西学东渐”与明末清初相比 有哪些发展变化。
1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艺复兴关心的是今世而不是来世;它关注的是非宗教的古典文化而不是基督教神学。大多数文艺 复兴时期的艺术和文学关注的中心都是人文艺复兴时期的新人,他或她是自身命运的塑造者,而不是超自然 力量的玩物。人们不需要专心于超自然的力量,相反,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自身所固有的潜能。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中国的人文主义, 意思是中庸之道,也可称作“庸见的崇拜”。中国的人文主义者认为自己找到了 人生的真谛,即享受淳朴的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的欢乐和社会诸关系的和睦。中国与欧洲的不同, 似乎在 于西方人有更大的能力去获取和创造,享受事物的能力则较小,而中国人享受仅有一点东西的决心和能力都
比较大。刻画中国人的性格不能不提及保守性,否则就不完整了。
——摘编自林语堂《吾国吾民》 材料三 西方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是教会神学, 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 理性觉醒了,那么神学的东西不管 多么貌似强大, 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 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管辖 世俗界,教权管辖精神界。儒家的圣贤主张经世致用,相信可以把现实世界治理成为一一个具有良好秩序 的、合理的世界,正因这样,儒家经学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之深是罕见的。封建时代中国的皇帝, 既是君,又 是神, 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得多。
——摘编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1) 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新人”在文学领域的代表作品。
(2) 据材料一、二,概括中西方人文主义的相同主张。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中西方人文主义对各自近代社 会转型产生的影响。
(3) 据材料三,简要解释“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得多”的原因。
20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欧洲历史未进入海洋时期以前, 西方没有一个国家把提倡海外发展当作政府大事业。到葡萄 牙人发现好望角的时候, 欧洲的局势就不同了。这些国家的国王无不以提倡海外发展为政府及民族的大事 业。那帮在海外掠财夺土的半海盗半官商居然成了民族的英雄。文学家又从而赞扬之。在 16 、17 世纪的欧 洲人眼里, 国家的富强得靠海外事业的成败。个人冒险而到海外去奋斗的, 不但可以发大财,而且可以成为 国王的忠臣、民族的志士和上帝的忠实信徒。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 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 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大。 ”1860— 1913 年世界工业生产的增长 超过了 6 倍, 1851—1913 年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 12 倍。两次工业革命后,大量各式各样的工业产品和机器 成品纷纷进入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的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不仅存在着商品销售市场,而且还出现了资 本、投资、货币、全融市场等流通形式。 20 世纪初,世界范围内还出现了大量商品证券交易市场。这些商 品交易场所日趋大型化并分布于欧、亚、美、非等各大洲。而正是“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 驱使资产阶 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 到处建立联系。 ”
——摘编自陈晓霞《关于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其教学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析当时欧洲开展海外贸易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世界市场的特点。
1 .B
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中“她虽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 是指它由众多的城邦组成,并且古代希腊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是西方文化的发祥地。故选 B 。 2 .A
根据材料“‘王权自天而降’是古代两河流域的一个基本思想”可知, 两河流域的国王宣扬君权神授, 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政权的合法性,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 A 项正确; BCD 三项均不是国王这 样做的主要目的,排除 BCD 项。故选 A 项。
3 .B
8 世纪前期,查理.马特任宫相时,实行改革, 这次改革, 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 度.国王以下各级封建主也层层分封,形成不同等级的封建主,通常情况下下一级封建主只对他 的直接领主负责,形成了所谓“我的附庸的附庸, 不是我的附庸”的原则,B 项正确; “条条大道通 罗马”主要指罗马帝国为了加强其统治,修建了以罗马为中心, 通向四面八方的大道,不能反映欧 洲封建社会统治情况,排除 A 项; “别子(庶子)为祖,继别为宗, 继(祢: 诸弟) 者为小宗”体 现的是古代中国的分封制,排除 C 项; “罗马城不是一日而建的”反映不出欧洲封建社会统治情 况,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4 .D
结合所学可知, 中古时期的西欧于 12 世纪兴起了城市,随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展, 大学中的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法学、医学、神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 时社会发展的要求, D 项正确; 材料现象起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非基督教会学校和神学院,排除 A 项;根据材料可知, 西欧大学的专业课程依然有神学, 并没有完全摆脱基督教会控制,排除 B 项; C 项“完全”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5 .D
根据材料信息“适合帝国统治和宗教发展的会予以保留,而那些非伊斯兰文化的会被排斥”可知, 阿 拉伯文化一方面吸收外来文化, 另一方面又排斥无用的非本族文化,这说明其兼具开放性和保守 性, D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创新性,排除 A 项;糅合性和专制性不是材料所述主旨, 排除 B 、C 两项。故选 D 项。
6 .C
结合所学可知, 玛雅文明有“玉米文明”之誉, C 项正确; 玉米原产地在美洲,排除 ABD。故选
C。
7 .C
“史识”是对历史是非曲直的观察、鉴别和判断能力,“航海家远洋航行中的勇敢精神仍有现实意义” 是对航海家远洋航行的评价判断,属于“史识”,故选 C;A 、B 属于“史实” ,D 属于“史论”,排除 A 、B 、D。
8 .B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 1650 、1654 是在 17 世纪, 殖民地包括非洲的好望角,亚洲的马六甲海峡、锡 兰可以判断应该是荷兰, 故 B 项正确; 17 世纪的西班牙已经走向衰落, 故 A 项错误;英国确立世 界殖民霸主的地位是在 18 世纪中期, 与题目时间不符, 故 C 项错误; 法国的殖民地主要在印度和 北美大陆, 不符合题意, 故 D 项错误。
9 .B
根据材料“人类一旦成为理性的奴隶, 和受神权摆布一样可悲, 我决定在我的一生中选择情感这个 东西”可知卢梭认为理性容易使人产生谬论,应该重视人自身的情感,是对理性主义提出了质疑, 故答案为 B ;材料并没有背离启蒙运动的宗旨,A 错误; 材料中没有涉及神学方面的内容, C 错 误;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主张用理性取代专制和愚昧,建立自由和平等的理想社会,材料中 卢梭的主张并不能科学地诠释启蒙思想, 属于过度推断, D 错误。
10 .C
启蒙思想家的共同主张是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 故 C 项正确;A 项是伏尔泰的主张;B 项是孟德斯鸠的主张;D项均不是他们的思想主张。
11 .D
宣布农民无条件获得法律上的自由, 农民获得人身自由, 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有利化解农民敌对 情绪, D 项正确; 使农民处于村社的严格控制下, 激化矛盾, 排除 A 项; “农民只有支付高额赎金 才能获得土地”实际上是对农民的掠夺,不利矛盾的化解, 排除 B 项; 地主仍占有土地, 不能解决 农民对土地的需求, 不能化解农民敌对情绪, 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2 .D
根据题意可知, 当时英国的工业资产阶级提出参与政权的要求,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时的英国亟 需调整议会的议席分配以满足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故选 D 项;严格限制国王权力在《权利法 案》颁布后就已经实现, 排除 A;扩大无产阶级权力的说法明显错误, 排除 B;责任内阁制在 1721 就开始形成, 排除 C 项。故选 D。
13 .C
试题分析: 根据图表可知,反映的是 19 世纪中后期,英国与美国的产品平均年出口值的变化,A 在表中没有体现,排除; B 项在材料无法体现, 排除;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国把握机遇,大力 提高了生产力, 涌现了爱迪生等大批科学人才,在产品平均年出口值方面逐渐反超了的英国,从 图中数据可以看出, 美国的外贸实力逐渐超越英国,C 项正确; D 项表述错误,排除。所以选 C 。 14 .A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和清算了费尔巴哈哲学体系,发展了费尔巴哈的唯物 主义, A 项表述错误, 符合题意,故 A 正确; 1848 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 诞生;《德意志意识形态》发展了黑格尔的辩证法, 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资本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秘密, 所以 B 、C 、D 三项表述均正 确,故不符合题意, 都排除。
15 .B
根据所学可知, 非洲的各国的边界因受到殖民主义的影响,被人为地划分开来, 故 B 项正确。
16 .C
依据题干信息“印度教徒”“和平的不服从”可以判断出此人是甘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甘地是印度 资产阶级政党国民大会党的领袖;领导了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其斗争方式局限于非暴力, 一直对英国殖民者抱有幻想。故 ABD 三项排除, C 项符合题意。
17.(1)重视人才; 翻译、研究、摄取东西方文化;整合东西方文化。
(2) 变化:形式上: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 隋唐时互派使节来往;内容上: 隋唐之前向日 本传播生产工具和技术, 隋唐后以学习中国制度文化为主。特点: 善于学习,改革创新;与时俱 进,锐意进取。
(1) 阿拉伯统治者在文化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根据材料一信息归纳即可。即重视人才; 翻译、研 究、摄取东西方文化;整合东西方文化。
(2) 变化:根据“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 术。隋唐时期, 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 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 来华, ……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等内容可从交流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总结其变化。 特点: 根据“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 ……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 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等内容可知体现了日本民族善于学习,改 革创新、与时俱进和锐意进取的特点。
18.
(1) 原因: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奠定基础; 皇帝的支持;传教士的推动; 有识之士的推广。
(2) 变化:伴随列强侵略,西学传播以开眼看世界,救亡图存,科学启蒙为主题; 学习深入到政 治制度、思想文化领域; 西学传播主体范围更广泛;西学影响更加广泛。
(1)据“随着传教士东来,中西文化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接触和碰撞”可得出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奠定 基础; 据“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先后进入中国”可得出传教士的推动;据“是崇祯、康熙等皇帝所赏识 并需要的”可知出皇帝的支持;据“以徐光启、李之藻为代表的一些思想开明的士大夫开始研究和介 绍西方的学术”可得出有识之士的推广。
(2)据“19 世纪中叶以后”“这时的“西学”并非特指一科一门之学,而是囊括各种西方思想文化和科
学技术的总汇”及所学知识可知, 伴随列强侵略,西学传播以开眼看世界,救亡图存,科学启蒙为 主题; 据“严复倡导“中西体用一致””可得出学习深入到政治制度、思想文化领域; 据“大量翻译西 方近代哲学、逻辑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各种社会科学学说”可得出西学传播主体范围更广 泛;据“其目的在于推行变法维新”可得出西学影响更加广泛。
19.(1)作品:《神曲》、《十日谈》、《歌集》。
(2) 主张:都关注人及人自身的现实生活。影响: 中国人文主义禁锢了思想,制约中国近代社会 转型; 西方人文主义解放了思想,推动欧洲近代社会转型。
(3) 原因:教会神学比较脆弱, 儒学影响根深蒂固;西方君权与教权平列, 中国君神合一(君权 强大)。
(1) “文艺复兴时期的新人”在文学领域的代表作品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有《神曲》、《十日谈》、 《歌集》等。
(2) 根据“人们不需要专心于超自然的力量, 相反,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自身所固有的潜能” 、 “享受淳朴的生活, 尤其是家庭生活的欢乐和社会诸关系的和睦”可知中西方人文主义的相同主张是 都关注人及人自身的现实生活。影响: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 中国的人文主义对思想形 成了禁锢, 最终制约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而西方的人文主义则起到了解放思想,推动欧洲近代社 会转型的作用。
(3) 根据“儒家经学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之深是罕见的。封建时代中国的皇帝,既是君, 又是神, 君 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中国儒学影响根深蒂固, 君神合一;根据“神学的东西不管多么貌 似强大,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 、“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可知西方教会神学比较脆弱, 西方 君权与教权平列,由此导致“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得多”。
20 .(1)原因: 新航路的开辟;政府的鼓励;资本原始积累的需求; 文艺复兴使欧洲人的思想得到 解放。(答出三点即可)
(2)特点: 形成时间长; 商品流通范围广; 商品种类多;流通形式多样; 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商品 交易场所日趋大型化;等等。(答出四点即可)
(1) 原因:根据材料一“在欧洲历史未进入海洋时期以前,西方没有一个国家把提倡海外发展当作 政府大事业。到葡萄牙人发现好望角的时候, 欧洲的局势就不同了……”,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新 航路的开辟;根据材料一“……这些国家的国王无不以提倡海外发展为政府及民族的大事业。那帮 在海外掠财夺土的半海盗半官商居然成了民族的英雄……”,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政府的鼓励;根 据材料一“……在 16 、17 世纪的欧洲人眼里, 国家的富强得靠海外事业的成败……”,并结合所学 可得出,资本原始积累的需求; 根据材料一“……个人冒险而到海外去奋斗的,不但可以发大财, 而且可以成为国王的忠臣、民族的志士和上帝的忠实信徒”,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文艺复兴使欧洲 人的思想得到解放。
(2) 特点:根据材料二“……1851— 1913 年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 12 倍……20 世纪初, 世界范围内 还出现了大量商品证券交易市场……”,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形成时间长;根据材料二“……这些商 品交易场所日趋大型化并分布于欧、亚、美、非等各大洲……”,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商品流通范 围广; 商品交易场所日趋大型化;根据材料二“……两次工业革命后,大量各式各样的工业产品和 机器成品纷纷进入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不仅存在着商品销售市场,而 且还出现了资本、投资、货币、全融市场等流通形式。 20 世纪初,世界范围内还出现了大量商品 证券交易市场……”,并结合所学可得出, 商品种类多;流通形式多样; 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