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参考答案
1.【答案】B
【必备知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关键能力】理解能力
【核心素养】生命观念
【难度】2
【详解】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营养结构和组成成分,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及非生
物的物质和能量,A错误;B、消费者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CO2、水、氨等),
这些无机物排出体外后又可以被生产者重新利用,故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
正确;C、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般指的是通过不是关系建立起来的,以生产者为起点,最高营养级为终点,
C错误;D、次级消费者为肉食性动物,属于第三营养级,D错误。
2.【答案】B
【必备知识】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关键能力】理解能力
【核心素养】生命观念
【难度】1
【详解】A、诗句 3中没有分解者,A错误;B、诗句 1、2、3中均体现了捕食的种间关系,B正确;C、
诗句 2的君是人,属于生物因素,C错误;D、选项中诗句 2中没有体现种间关系,D错误。
3.【答案】C
【必备知识】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以及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
【关键能力】理解能力
【核心素养】生命观念
【难度】3
【详解】A、一种蜣螂专以大象粪为食,大象粪所含的能量不属于大象所同化的能量,属于生产者的能量,
A错误;B、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大部分能量流入到狼的体内,10%~20%是相邻两个
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B错误;C、在农田中锄草,灭虫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
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更多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C正确;D、对于自然生态系统来说,输入某生态系
统的能量等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而对于人工生态系统来说,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该生态系
统中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和人工输入的能量,D错误。
4.【答案】B
【必备知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关键能力】理解能力
【核心素养】生命观念
【难度】2
【详解】A、荒漠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恶劣,其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弱,A错误;B、生态系
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B正确;C、落叶阔叶林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状态,原因是其恢复力稳定
性较低,但落叶阔叶林的抵抗力稳定性相对较高,C错误;D、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
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因自然灾害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互作用
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属于恢复力稳定性,D错误。
5.【答案】C
【必备知识】种群的概念及特征;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特点;
【关键能力】理解能力
【核心素养】生命观念
【难度】2
高二生物月考 答案第 1页,共 6页
【详解】A、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的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A错误;B、大熊猫依赖肠道中
细菌群消化纤维素,细菌则吸收营养物质,因此两者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B错误;C、纤维素分解
菌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进行,C正确;D、能量流动的方向是竹子→大熊猫,或者
竹子→纤维素分解菌,D错误。
6.【答案】D
【必备知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工程的特点及基本原理;
【关键能力】理解能力
【核心素养】生命观念
【难度】3
【详解】A、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总和,植物、蘑菇、黑水虻、东风螺只包括该生态系统中
的部分生物不能构成生态系统,A错误;B、蘑菇属于真菌,以秸秆、玉米芯、甘蔗渣等农林废弃物作
为营养来源,属于分解者,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构成,因此没有营养级别,B错误;C、该农业模式
实现了废弃物的充分利用,主要遵循循环原理,C错误;D、由“ 用秸杆、玉米芯、甘蔗渣等农林废弃
物做成的菌包来培育蘑菇,精品菇供人类食用,次品菇用来喂养黑水虻,经过加工的黑水虻,又成了东
风螺的饲料”可知,该农业模式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D正确。
7.【答案】B
【必备知识】群落的演替及其影响因素;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
【关键能力】理解能力
【核心素养】生命观念
【难度】2
【详解】A、生态系统持续恢复的过程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
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B、易地保护就是改变生物活体原来生存的地理位置进行的保护,建立种子库、
基因库属于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B错误;C、“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刻
揭示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也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C正确;D、生
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
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8.【答案】A
【必备知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综合;
【关键能力】实验探究能力
【核心素养】科学探究
【难度】3
【详解】A、茎尖组织含病毒极少,甚至无病毒,因此利用茎尖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实现作物脱毒,即作物
脱毒一般选择茎尖进行组织培养,A错误;B、快速繁殖技术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属于无性繁
殖,因此,能够保持植物优良品种的遗传特性,B正确;C、紫草宁是利用细胞产物工厂化生产出的一
种药物和色素,具有抗菌、消炎和抗肿瘤等活性,C正确;D、单倍体育种通常需要花药离体培养获得
单倍体幼苗,而后通过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获得纯合体植株,因而能够缩短育种年限,D正确。
9.【答案】D
【必备知识】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果酒和果醋的制作流程及实验分析;
【关键能力】实验探究能力
【核心素养】科学探究
【难度】2
【详解】A、醋酸菌是一种好氧菌,属于原核生物,A正确;B、当糖源不足时,醋酸菌先将乙醇变为乙醛,
再将乙醛变为醋酸,B正确;C、当氧气和糖源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C正确;D、
醋酸菌属于好氧型细菌,在制作果醋的过程中不能密封发酵,D错误。
10.【答案】A
高二生物月考 答案第 2页,共 6页
【必备知识】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综合;腐乳制作的原理;发酵工程的基本环节;发酵工程的应用;
【关键能力】实验探究能力
【核心素养】科学探究
【难度】2
【详解】A、传统饮食中的酱油、醋、泡菜等都可以是传统发酵的产物,A正确;B、家庭制作果酒、果醋
和泡菜(传统发酵)通常都不是纯种发酵,而发酵工程一般是单一菌种发酵,B错误;C、发酵工程需
要根据工程菌所需的营养精确地配制出培养基并进行严格地灭菌处理,C错误;D、腐乳的制作过程中
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如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制作过程中
不需要严格灭菌,D错误。
11.【答案】A
【必备知识】无菌技术;
【关键能力】理解能力
【核心素养】生命观念
【难度】3
【详解】A、对培养基灭菌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法,A错误;B、为避免杂菌污染,实验中应避免已灭菌
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物品接触,B正确;C、为了防止杂菌污染,每次接种前后,接种环都要进行灼
烧灭菌,C正确;D、紫外线能破坏 DNA 结构,密闭空间内的空气常采用紫外线照射消毒,实验室可定
期采用药物熏蒸并配合紫外线照射进行灭菌或消毒,D正确。
12.【答案】B
【必备知识】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关键能力】理解能力
【核心素养】生命观念
【难度】2
【详解】A、离体的植物体细胞经过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植物体细胞的分化能力小于愈伤组织,A错误;
B、植物细胞融合包括原生质体的制备、原生质体之间的融合、杂种细胞的筛选和培养,以及植株的再
生和鉴定等环节,植物体细胞融合的关键是植物原生质体之间的融合,B正确;C、灭活病毒是动物细
胞的融合方法,不能用于植物体细胞的融合,C错误;D、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打破了不同物种之间的
生殖隔离,实现了远缘杂交,D错误。
13.【答案】A
【必备知识】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关键能力】理解能力
【核心素养】生命观念
【难度】2
【详解】A、细胞融合后获得的融合细胞具有两个细胞的遗传物质,可将两种细胞的特性集中于一种细胞,
A正确;B、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一细胞产生的能识别特定抗原的特异性抗体, B错误;C、只有两种不
同细胞融合成的杂交瘤细胞才能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上生长,而未融合细胞及同种细胞融合成的细胞均
不能生长,C错误;D、杂交瘤细胞需先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再进行
克隆化培养才可获取大量的单克隆抗体,D错误。
14.【答案】ACD
【必备知识】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特点;碳循环;生物富集;
【关键能力】理解能力
【核心素养】生命观念
【难度】3
【详解】A、碳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的形式是 CO2,在生物群落内传递的形式是有机物,A
正确;B、由于有害物质可以通过大气、水和生物迁移等途径扩散到世界各地,因此有害物质的循环也
高二生物月考 答案第 3页,共 6页
具有全球性,B错误;C、某些物质具有生物富集的特点是因为其形成脂溶性物质,进入到细胞中不易
被生物体排出从而不易被降解,C正确;D、生态系统中使 CO2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主要是光合作用,
其对应的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D正确。
15.【答案】BC
【必备知识】人口增长对全球环境的影响;生态工程的特点及基本原理;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
【关键能力】理解能力
【核心素养】生命观念
【难度】2
【详解】A、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
地和水域面积。故人类活动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生态足迹越大,A正确;B、生物多样性是指遗传
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B错误;C、外来物种可能会造成生物入侵,C错误;D、生
态工程的协调原理是指在生态工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和生态环境的整
体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故建立人工植被时要考虑植物与环境是否相适应,D正确。
16.【答案】AC
【必备知识】培养基的制备;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发酵工程的基本环节;
【关键能力】理解能力
【核心素养】生命观念
【难度】2
【详解】A、制备培养基过程中,pH的调节应在灭菌前进行,A错误;B、制作果酒时适当加大接种量,
酵母菌菌体的基数增大,可使其快速形成优势菌群,抑制杂菌生长,提高发酵速率,B正确;C、现代
发酵工程选育出性状优良的菌种后,为满足发酵过程的需要,还要对菌种进行扩大培养,之后才可进行
发酵罐内的发酵,C错误;D、醋酸菌能够氧化酒精产生醋酸,造成葡萄酒的败坏。首先,乙醇被氧化
生成乙醛,然后乙醛再被氧化生成醋酸(乙酸),故夏天开瓶后的红酒容易变酸,D正确。
17.【答案】AB
【必备知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综合;
【关键能力】实验探究能力
【核心素养】科学探究
【难度】3
【详解】A、在外植体的选择上,一般选择分裂旺盛,带有分生区的部位,因为分生区细胞分化程度程低,
容易诱导形成愈伤组织,A错误;B、愈伤组织是高度液泡化,无定形状态的薄壁细胞组成的排列疏松、
无规则的组织,B错误;C、①脱分化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过诱导后,失去其特有的结构和功能而转变
成未分化细胞的过程,②过程为再分化,其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正确;D、植物组织培养过程
中,可能获得突变体,经过筛选可能获得有用的突变体,突变体产生的原因是在培养过程中,培养细胞
一直处于分裂状态,因此容易受到培养条件和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突变,D正确。
18.【答案】ACD
【必备知识】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关键能力】理解能力
【核心素养】生命观念
【难度】3
【详解】A、在进行细胞培养时,首先要对新鲜取材的动物组织进行处理,或用机械的方法,或用胰蛋白
酶、胶原蛋白酶等处理一段时间,将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A错误;B、过程②为原代培养,培养细胞 1
分裂生长到表面相互接触时,细胞通常会停止分裂增殖出现接触抑制现象,B正确;C、培养细胞 2需
要重新用胰蛋白酶处理,使之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再用离心法收集,C错误;D、进行动物细胞培养
的过程中,也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D错误。
19.(11分,除标注外,每空 2分)
高二生物月考 答案第 4页,共 6页
【答案】(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1 分) 三、四(1 分) (2)单向流动,逐级递减(1
分) 16000 (3)草 鼠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4)增大
【必备知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能量流动的特点以及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
【关键能力】理解能力
【核心素养】生命观念
【难度】3
【详解】(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该食物网含 3条食物链,分别是:草
→食草昆虫→青蛙→蛇→鹰、草→鼠→蛇→鹰、草→鼠→鹰,蛇处于第三、四营养级。(2)能量流动的
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由题干可知,蛇的食物来自鼠的食物链,需要的植物量为:
1 3
80× 4 ÷20%÷10%=1000(kg),蛇的食物来自青蛙的食物链,需要植物量为:80× 4 ÷20%÷20%÷10%=15000
(kg),一共需要植物量为 1000+15000=16000(kg)(3)分析乙图可得:A表示粪便量,B表示鼠的同
化量,C表示用于鼠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表示遗体残骸被分解者分解。(4)农田生态系统
中间种套作、蔬菜大棚中的多层育苗、稻—萍—蛙等立体农业,体现研究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将生物
在时间、空间上进行合理配置,增大流入某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20.(12分,每空 2分)
【答案】(1)防止杂菌的污染 酒精灯火焰 (2)塑料粉 若培养基中含有葡萄糖,能分解塑料粉和
不能分解塑料粉的细菌都能利用葡萄糖,则该培养基不能起到筛选作用 (3)高压蒸汽灭菌(湿热灭菌)
(4)在稀释度足够高的菌液里,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被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菌落
【必备知识】培养基的成分及其功能;无菌技术;微生物的接种方法;
【关键能力】实验探究能力
【核心素养】科学探究
【难度】2
【详解】(1)微生物接种技术的核心是无菌操作,为避免杂菌污染,保证培养物的纯度,故操作应在酒精
灯火焰旁或无菌台上完成。(2)若培养基的碳源中含有葡萄糖,由于能分解塑料粉和不能分解塑料粉的
细菌都能利用葡萄糖,则该培养基不能起到筛选作用,因此在筛选降解塑料的细菌时,配制的培养基应
选择塑料粉作为唯一碳源。(3)培养基灭菌一般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4)梯度稀释的目的是在稀
释度足够高的菌液里,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被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菌落。
21.(12分,每空 2分)
【答案】(1)打破生殖隔离,实现远缘杂交育种,培育植物新品种 (2)红色荧光和绿色荧光基本(大致)
上均匀分布于细胞膜表面 是 (3)植物组织培养 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4)144
【必备知识】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
【关键能力】实验探究能力
【核心素养】科学探究
【难度】3
【详解】(1)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意义是打破生殖隔离,实现远缘杂交育种,培育植物新品种。(2)番
茄原生质体用红色荧光标记,马铃薯原生质体用绿色荧光标记,杂种细胞的细胞膜上含有两种颜色的荧
光标记,且均匀分布于细胞膜表面。温度能影响细胞膜的流动速度,因此细胞融合过程受温度的影响。
(3)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其过程为:离体的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经过脱分
化过程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经过再分化过程形成胚状体,进一步发育成为植株,因此,过程③和④
利用的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4)若番茄细胞内有 24条染色体,马铃薯细胞内有 48条染色体,则在“番
茄-马铃薯”细胞染色体数目为 72,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因而可以观察到 144
条染色体。
22.(12分,每空 2分)
【答案】(1)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然后从脾脏中分离出淋巴细胞 (2)PEG融合法、电融合法和灭活病毒
高二生物月考 答案第 5页,共 6页
诱导法等 3 (3)在该培养基上,未融合的亲本细胞和融合的具有同种核的细胞都会死亡,只有融
合的杂交瘤细胞才能生长 (4)阳性 腹腔
【必备知识】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关键能力】理解能力
【核心素养】生命观念
【难度】2
【详解】(1)特定的抗原可以引起机体产生特定的淋巴细胞,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然后从脾脏中分离出
淋巴细胞,即可获得脾 B淋巴细胞。(2)PEG 融合法、电融合法和灭活病毒诱导法等方法都可以促进
动物细胞的融合。仅考虑两两细胞融合,可产生 B细胞和 B细胞融合、B细胞和瘤细胞融合、瘤细胞和
瘤细胞融合 3种融合细胞。(3)根据所要选择细胞的不同,可制作不同的选择培养基,在杂交瘤细胞的
选择培养基上,未融合的亲本细胞和融合的具有同种核的细胞都会死亡,只有融合的杂交瘤细胞才能生
长。(4)用抗原-抗体检测单抗时,有阳性反应时能产生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获得的杂交瘤细胞可在
体外培养,也可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从小鼠腹水中提取抗体。
23.(12分,每空 2分)
【答案】(1)增加培养液中的氧含量(或答增加溶解氧、或答使空气和发酵液充分混合),使菌种和培养液混
匀 (或答提高原料利用率) (2)稀释涂布平板 2.2×108 小 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
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 (3)因失水过多而死亡,酶变性失活
【必备知识】培养基的成分及其功能;无菌技术;微生物的接种方法;其他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
【关键能力】实验探究能力
【核心素养】科学探究
【难度】2
【详解】(1)该装置是一个开放式发酵系统,说明该菌种为好氧菌,此时搅拌器的作用是增加培养液中的
氧含量,使菌种和培养液混匀。(2)根据题意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提高菌株 H对蔗糖的耐受能力和利
用效率,结合微生物的代谢需求,其液体培养基应该以蔗糖作为唯一碳源 。稀释涂布平板法可以通过
系列稀释和涂布平板最终获得由单个细胞繁殖来的菌落,因此培养过程中可定期取样并用稀释涂布平板
法将菌液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待形成菌落后进行菌落计数,评估菌株增殖状况;菌液中 H菌的细胞数
为 220/0.1×105=2.2×108个/ml,用这种方法统计的结果往往较实际值小,原因是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
起平板上看到的只是一个菌落;菌落数目需要每隔一段时间统计一次,选取菌落数目稳定时的记录作为
结果,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因培养时间不足而导致遗漏菌落的数目。(3)已知菌株 H具有嗜盐、酸碱耐
受能力强等特性,因此当培养基盐浓度为 60g/L,pH为 10时, 菌株 H可正常持续发酵 60d以上,而盐
浓度为 60g/L的条件下,其他杂菌因失水过多而死亡;pH为 10的条件下,其他杂菌的酶变性失活,生
长繁殖受抑制,故该系统不需要灭菌。
高二生物月考 答案第 6页,共 6页2022-2023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生物试题
说明:本试题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一、选择题:本题共 13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6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要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不仅要分析其组成成分,还要理清各组分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
A.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者组成
B.消费者的存在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食物链和食物网都以生产者为起点,分解者为终点
D.次级消费者为肉食性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
2.我国的古诗词蕴含了很多生态学的原理。下列诗句中对所涉及的生态学原理的叙述,正确的 是( )
选 项 诗句 1 诗句 2 诗句 3 生态学原理
A 种田无它巧, 粪是庄稼宝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 又生 都强调了生态系统中分解 者的作用
B 雪衣雪发青玉嘴, 群捕鱼儿溪影中 螟蛉有子,蜾赢负 之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描述的种间关系都是捕食
C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劝君莫打枝头鸟, 子在巢中望母归 更无柳絮因风起, 惟有葵花向日倾 都反映非生物因素对生物 的影响
D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一片西塞山前白鹭 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都强调了生态系统中信息 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 系
3.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说法正确的是( )
A.一种蜣螂专以大象粪为食,则该种蜣螂最多能获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 20%
B.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 10%~20%的能量流入到狼的体内
C.农民在农田中锄草,灭虫的主要目的的之一是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
D.输入某生态系统的能量等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要远大于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 能量之和
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荒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弱,因此其恢复力稳定性一定较强
B.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C.落叶阔叶林遭到严重破坏时,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原因是其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D.因自然灾害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各种成分相互作用达到新的平衡状态,这属于抵抗力 稳定性
5.竹子中纤维素含量很高,一般在动物体内很难消化,但大熊猫可依靠肠道中的多种纤维素分 解菌将纤维素分解,从而实现对竹子中少部分纤维素的利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熊猫肠道中的多种纤维素分解菌构成一个种群
B.大熊猫与其肠道内某种纤维素分解菌的关系是种间竞争 C.纤维素分解菌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能量流动方向是竹子→大熊猫→ 纤维素分解菌
高二生物月考
第 1页,共 5页
6 .某科研团队打造了“以小蘑菇串起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用秸杆、玉米芯、甘蔗渣等农林废 弃物做成的菌包来培育蘑菇,精品菇供人类食用,次品菇用来喂养黑水虻,经过加工的黑水 虻,又成了东风螺的饲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植物、蘑菇、黑水虻和东风螺构成一个微型生态系统
B .在该农业模式中,蘑菇处于第二营养级
C .该农业模式主要遵循了协调和整体原理
D .该农业模式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7 .每年的 5 月 22 日为“生物多样性国际日” ,2022 年的主题是“为所有生命构建共同的未来” 。 该主题与当下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的背景相符,强调生物多样性是应对若干可持续发展 挑战的答案。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生态系统持续恢复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B .建立种子库、基因库属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易地保护
C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
D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
(
.
.
(
)
)8 .植物细胞工程在很多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作物脱毒一般选择植物叶肉细胞进行组织培养
B .快速繁殖技术能够保持植物优良品种的遗传特性
C .紫草宁是利用细胞产物工厂化生产出的一种药物和色素
D .单倍体育种通常需要花药离体培养,能够缩短育种年限
9 .下列有关果醋制作的原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果醋制作利用的是醋酸菌,它是一种能进行有氧呼吸的原核生物
B .当糖源不足时,醋酸菌先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C .当氧气和糖源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
D .利用醋酸菌制作果醋的过程中,先通气培养,后密封发酵
10.下列关于传统发酵技术和发酵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传统饮食中的酱油、醋、泡菜等都可以是传统发酵的产物
B .传统发酵和发酵工程一样通常都需要纯种发酵
C .发酵工程的操作过程中,要根据工程菌所需的营养精确地配制出合成培养基并进行严格 地灭菌处理
D .传统发酵腐乳等制作过程中存在的杂菌情况不明,因此必须严格灭菌
11.微生物培养时常利用无菌技术避免杂菌的污染,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配制好的培养基应放入干热灭菌箱中进行干热灭菌
B .实验中要避免已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物品接触
C .接种前后的接种环都要在酒精灯火焰上进行灼烧
D .实验室可定期采用药物熏蒸并配合紫外线照射进行灭菌或消毒
12.自 1985 年科学家获得首例柑橘体细胞杂种以来,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应用就得到了迅速 发展。下列关于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植物体细胞的分化能力大于愈伤组织
B .植物体细胞融合的关键是植物原生质体之间的融合
C .植物体细胞融合方法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灭活病毒等
D .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打破了地理隔离,从而实现远缘杂交育种
13.近些年,单克隆抗体药物在医药领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通过细胞融合技术可将两种细胞的特性集中于一种细胞
B .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一细胞产生的能识别多种抗原的非特异性抗体
C .融合细胞均能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上生长,而未融合细胞则不能生长
D .对杂交瘤细胞直接进行克隆化培养即可获取大量的单克隆抗体
高二生物月考
第 2页,共 5页
二、多选题:本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 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 3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1 分,有选错的得 0 分。
14.人类活动向环境中排放了很多有害物质,如重金属铅、镉等。这些有害物质一进入环境便 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但是它们的循环过程却与碳、氮等元素的循环过程不同。下列关 于碳循环与有害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碳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的形式是 CO
B .生物富集的现象说明有害物质的循环不具有全球性
C .某些重金属可能具有与细胞膜结合的特点而不易被降解
D .生态系统中使 CO 进入生物群落的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
15.人类的过度放牧等活动会导致土地退化甚至完全荒漠化,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用麦草 和芦苇等材料在流动的沙丘上扎成草方格、建立人工植被等是控制流沙、遏制荒漠化最根本 且经济有效的措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人类活动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生态足迹越大
B .生物多样性是指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C .建立人工植被时可大量引进在沙层中生存能力更强的外来物种
D .建立人工植被时需遵循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16.下列关于微生物发酵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制备培养基过程中,需要在灭菌后进行 pH 的调节
B .制作果酒时适当加大接种量可以提高发酵速率,抑制杂菌生长
C .现代发酵工程选育出性状优良的菌种后即可进行发酵罐内的发酵
D .醋酸菌能将乙醇变成乙醛而后变为乙酸,故夏天开瓶后的红酒容易变酸
17.水竹是单子叶禾本科植物,易管理和培植,干净而雅致。如图为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大量获 得水竹幼苗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选择水竹的叶和根尖分生区作为外植体诱导形成愈伤组织的难度相同
B .愈伤组织是一团排列疏松而无规则、高度液泡化、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薄壁细胞
C .①过程为脱分化,②过程为再分化,②过程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D .在水竹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经过筛选可能获得有用的突变体
18.如图表示某学习小组利用正常的小鼠细胞进行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①~④表示相关过程。
(
.
.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过程①可以使用机械法或酶解法改变细胞的通透性
B .过程②为原代培养,培养细胞 1 一般会发生接触抑制现象
C .培养细胞 2 需要贴附于基质表面生长,直接用离心法进行收集
D .进行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中,不会发生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 5 小题,共 59 分。
19.(11分) 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关系图;图乙为该生态系统中与鼠相关的能量 流动过程,图中字母代表能量值,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
高
二生物月考
)第 3页,共 5页
(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 。图甲中蛇处于第___营养级。
(2)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具有___ 的特点,图甲中若蛇的食物来自鼠, 来自青蛙,且该生 态系统的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 10% ,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20% ,如果蛇种群增加的能量为 80kJ ,若不考虑其他变化的影响,则消耗植物的能量是
(
___
) (
k
)J。
(3)图乙中的 A 属于图甲中___ 的同化量,C 表示______。
(4)农田生态系统中间种套作、蔬菜大棚中的多层育苗、稻—萍—蛙等立体农业,体现研究能 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将生物在时间、空间上进行合理配置,___(填“增大”或“减小”)流入 某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20.(12 分) 如今“白色污染”成为人们面临的一个棘手难题,而各种合成塑料因为应用广泛且 很难降解成为其“主要元凶”。利用自然界存在的或者是进化产生的微生物降解合成塑料是一 种环境友好型的策略。下图是某科研机构从蜡瞑 ( 一种昆虫) 消化道中分离能高效降解塑料 的细菌的操作流程,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 1)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___________ ,故操作应在___________旁或无菌台上完成。
(2)在筛选降解塑料的细菌时,配制的培养基应选择___________ (填“塑料粉”或“塑料粉+葡 萄糖”或“葡萄糖”) 作为碳源,理由是___________。
(3)要分离高效降解塑料的细菌,一般应对配制好的培养基用___________法灭菌。
(4)上图中,梯度稀释的目的是___________。
21.(12 分) 科学家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成功获得了番茄一马铃薯杂种植株,为了便于杂 种细胞的筛选和鉴定,科学家利用红色荧光和绿色荧光分别标记番茄和马铃薯的原生质体膜 上的蛋白质,其培育过程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1)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胞融合完成后,杂种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荧光分布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细胞融合过程是否受温度的影响?__________ (填“是”或“否”)。
(3)过程③和④利用的植物细胞工程技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技术依据的生物学 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番茄细胞内有 12 对同源染色体,马铃薯细胞内共 48 条染色体,则在“番茄一马铃薯”
高二生物月考
第 4页,共 5页
细胞分裂过程中最多可以观察到__________条染色体。
22.(12 分) 单克隆抗体能准确地识别抗原的细微差异,与特定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因此在 多种疾病的诊断和病原体鉴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下图为科研人员利用小鼠制备单克隆抗体 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 1)图中脾 B 淋巴细胞获得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2)诱导脾 B 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常用的具体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两种)。 所形成的融合细胞 (仅考虑两两融合) 有_________种。
(3)图中细胞筛选是从多种细胞中筛选出杂交瘤细胞,筛选过程需要用到特定的选择培养基, 该培养基能筛选出杂交瘤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
(4)单抗检测时可用抗原—抗体实验鉴定:取培养液滴加相应抗原,出现__________ (填“阳 性”或“阴性”) 反应为目标细胞。获得的杂交瘤细胞可在体外条件下做大规模培养,或注
射到__________ 内增殖。
23.(12 分) 中国科学家运用合成生物学方法构建了一株嗜盐单胞菌 H ,以糖蜜 (甘蔗榨糖后 的废弃液 ,含 较多蔗糖) 为原料 ,在实验室发酵生产 PHA 等新型高附加值可降解材料 , 期望提高甘蔗的整体利用价值 ,工艺流程如图。请回答问题。
( 1)发酵装置中搅拌器的作用是_________。
(2)为提高菌株 H 对蔗糖的耐受能力和利用效率 ,可在液体培养基中将蔗糖作为唯一的碳 源,并不断提高其浓度 ,经多次传代培养 (指培养一段时间后 ,将部分培养物转入新 配的培养基中继 续培养) 以获得目标菌株。培养过程中宜采用________法对样品中的活 菌进行接种和计数 ,以评估菌株增殖状况。若某次取样中 ,对菌液稀释了 105 倍后 , 在每个平板上涂布菌液的体积为 0. 1ml ,平板上的平均菌落数为 220 个 ,则菌液中 H 菌的细胞数为_________个/ml 。用这种方法统 计的结果往往较实际值______ ,原因是
。
_________
(3)基于菌株 H 嗜盐 、酸碱耐受能力强等特性 ,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不需要灭菌的发酵系 统 ,其 培养基盐浓度设为 60g/L ,pH 为 10 ,菌株 H 可正常持续发酵 60d 以上。 分析该系统不需要灭菌的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二生物月考
第 5页,共 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