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余姚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余姚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5-12 15:16:40

文档简介

2022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生物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ACBDA CADCD DADAD DDAD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60分)
21.(11分)
(1)副交感 胃腺细胞和G细胞(2分) 兴奋性 条件
该反射是在后天生活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2)体液 胃腺细胞选择性表达促胃液素受体基因(2分) 负反馈
(3)神经-体液
22.(10分)
(1)毛竹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以及茶渣、笋壳等废料中有机质所蕴含的能量(两点写全给分) 生长发育和繁殖(或流入下一营养级、分解者分解、未利用,三个写全给分)
(2)垂直 上升
①竹林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而食用菌属于异氧生物,生长过程中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②竹林占据林地上层空间,充分利用光照的同时形成了阴凉、潮湿的林下空间,适合喜潮湿、阴凉的食用菌生存;
③竹林占据林地上层空间,食用菌占据下层空间,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④毛竹落叶等为食用菌提供了有机质,食用菌将有机质分解后为毛竹提供无机盐。等等。(共2分,写1点给1分。若多写只看前2点。其它答案合理可给分)
(3)降低种间竞争(或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方向,或减少杂木对阳光、水分、养分等的竞争); 年龄结构 种群密度
(4)直接使用
23.(12 分)
(1)红色荧光灯的光谱主要成分是红橙光和蓝紫光,草莓光合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高浓度的乙醇和丙酮会破坏细胞,光合色素是一类脂溶性物质,溶于有机溶剂
(2)促进 光合色素含量高,吸收光能的增加,加快光反应速率(1 分);气孔导度大, 增加 CO2 的吸收,加快碳反应速率(1 分)
(3)五碳糖 氢和能量(或物质和能量) 细胞溶胶(或叶绿体外) 淀粉
(4)T2 单株草莓总产量高,草莓成熟时间早(每点 1 分,共 2 分)
24.(14分)
(1)逆转录 相同 不同 琼脂糖凝胶电泳(或电泳)
(2)Ⅰ. DNA连接酶 复制起点
Ⅱ. T-DNA 促进正、反向目的片段(干扰片段)的转录,得到足量的相应RNA分子(体现出足量(超表达)给1分,答出RNA给1分。共2分)
(3)使携带干扰片段(目的片段)的T-DNA 整合到受体细胞(黑麦草愈伤组织细胞)染色体DNA上 (只写农杆菌侵染给1分。2分) 再分化
(4)野生型(或非转基因) 降低
25.(13分)
(1)隐性 常 残翅雄性:长翅雌性=1:1(2 分) 不可遗传
(2)二 一 黑体 雄性 (3)能
(4)两对基因自由组合(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1 分) 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不发生交叉互换(2 分)余姚中学 2022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生物试卷
命题人:郑重 审题人: 张扬洋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 每小题 2 分, 共 40 分)
1. 在 2022 年的北京冬奥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运动员的科学训练和比赛期间需要
(

..
)监测一些相关指标, 下列指标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 血红蛋白 B. 血糖 C. 肾上腺素 D. 睾酮
2. λ 噬菌体的线性双链 DNA 两端各有一段单链序列。这种噬菌体在侵染大肠杆菌后其 DNA 会自连环化 (如图), 该线性分子两端能够相连的主要原因是( )
A. 单链序列脱氧核苷酸数量相等 B. 分子骨架同为脱氧核糖与磷酸
C. 单链序列的碱基能够互补配对 D. 自连环化后两条单链方向相同
3. 研究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机制, 可为帕金森病(老年人多发性神经系统疾病)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 最近研究发现在小鼠体内多巴胺的释放可受乙酰胆碱调控,该调控方式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来
(
..
)实现(如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
A. 乙释放的多巴胺可使丙膜的电位发生改变
B. 多巴胺可在甲与乙、乙与丙之间传递信息
C. 从功能角度看, 乙膜既是突触前膜也是突触后膜
D. 乙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异常可能影响多巴胺的释放
4. 将苍蝇养在培养瓶中,瓶内放有捕蝇纸, 其余实验条件皆适宜。8 天后,瓶内仅无翅的苍蝇存活, 捕蝇 纸上皆是有翅的死苍蝇。将瓶内苍蝇视为一个种群,无新生个体。下列对此解释或推论不合理的是( )
A. 培养瓶的环境不利于有翅苍蝇的生存 B. 捕蝇纸对苍蝇进行了定向的自然选择
C. 8 天后,该种群发生了进化 D. 控制翅形的全部等位基因总和称为基因库
1 / 8
5. 白菜型油菜(2n=20) 的种子可以榨取食用油(菜籽油),为了培育高产新品种,科学家诱导该油菜未受 精的卵细胞发育形成完整植株 Bc。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Bc 成熟叶肉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B.将 Bc 作为育种材料,能缩短育种年限
C.秋水仙素处理 Bc 幼苗可以培育出纯合植株 D.自然状态下 Bc 因配子发育异常而高度不育
6. 下列关于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捕食链中所有生物共同构成了群落
B. 荒漠群落中植被稀疏生长缓慢,几乎完全依靠营养繁殖
C. 达到顶极群落后,群落的净初级生产量较之前会略有下降
D. 农田形成森林的过程中,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都发生了改变, 这种变化称为时间结构
7. 液泡是植物细胞中储存 Ca2+ 的主要细胞器,液泡膜上的 H+焦磷酸酶可利用水解无机焦磷酸释放的能 量跨膜运输 H+ ,建立液泡膜两侧 H+浓度梯度。该浓度梯度驱动 H+通过液泡膜上载体蛋白 CAX 完成 跨膜运输, 从而使 Ca2+ 以与 H+相反方向同时通过 CAX 进行进入液泡并储存。下列错误的是( ) A.Ca2+通过 CAX 的跨膜运输方式属于协助扩散
B.Ca2+通过 CAX 的运输有利于植物细胞保持坚挺
C.加入 H+焦磷酸酶抑制剂,Ca2+通过 CAX 的运输速率变慢
D.H+从细胞质基质转运到液泡的跨膜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8. 吞噬细胞内相应核酸受体能识别病毒的核酸组分, 引起吞噬细胞产生干扰素。干扰素几乎能抵抗所有 病毒引起的感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吞噬细胞产生干扰素的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B.吞噬细胞的溶酶体分解病毒与效应 T 细胞抵抗病毒的机制相同
C.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吞噬细胞参与免疫反应的速度明显加快
D.上述过程中吞噬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9. 某种干细胞中, 进入细胞核的蛋白 APOE 可作用于细胞核骨架和异染色质蛋白,诱导这些蛋白发生自 噬性降解, 影响异染色质上的基因的表达,促进该种干细胞的衰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细胞核中的 APOE 可改变细胞核的形态
B. 敲除 APOE 基因可延缓该种干细胞的衰老
C. 异染色质蛋白在细胞核内发生自噬性降解
D. 异染色质蛋白的自噬性降解产物可被再利用
10. 图 1 表示某种哺乳动物(2n=6)个体甲某一细胞正常分裂的图像。图2 是同种动物个体乙的一个精原细 胞进行减数分裂时不同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 DNA 的数量(该细胞分裂过程仅发生了一次 染色体异常分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 1 为次级精母细胞, 含有两套遗传信息, 两个染色体组
B. 图 2 中处于 T3 时期的细胞中 Y 染色体数量可能为 0 、1 、2
C. 图 1 细胞所处时期与图 2 的 T2 时期相同, 该细胞中可能含有等位基因
D. 该精原细胞最终形成的 4 个精细胞中染色体数分别为 4 、4 、2、2
2 / 8
11. 家蝇 Y 染色体由于某种影响断成两段,含 s 基因的小片段移接到常染色体获得 XY'个体,不含 s 基因 的大片段丢失。含 s 基因的家蝇发育为雄性, 只含一条 X 染色体的雌蝇胚胎致死, 其他均可存活且繁 殖力相同。 M 、m 是控制家蝇体色的基因,灰色基因M 对黑色基因 m 为完全显性。如图所示的两亲 本杂交获得 F1 ,从 F1 开始逐代随机交配获得 Fn 。不考虑交换和其他突变,关于 F1 至 Fn ,下列说法错 误的是( )
A. 所有个体均可由体色判断性别 B. 各代均无基因型为 MM 的个体
C. 雄性个体中 XY'所占比例逐代降低 D. 雌性个体所占比例逐代降低
12. 下列有关动物成纤维细胞培养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培养过程出现接触抑制后, 细胞停止增殖
B .传代培养后得到的细胞与接种的细胞的遗传信息一定相同
C.需采用固体培养基培养
D.胰蛋白酶处理可使细胞分散成单层利于传代
13. 石蒜地下鳞茎的产量与鳞茎内淀粉的积累量呈正相关。为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石蒜鳞茎产量的影 响,将适量赤霉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的粉末分别溶于少量甲醇后用清水稀释,处理长势相同的 石蒜幼苗, 鳞茎中合成淀粉的关键酶 AGPase 的活性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多效唑通过增强 AGPase 活性直接参与细胞代谢
B. 对照组应使用等量清水处理与实验组长势相同的石蒜幼苗
C. 喷施赤霉素能促进石蒜植株的生长,提高鳞茎产量
D. 该实验设计遵循了实验变量控制中的“加法原理”
14. 某地长期稳定运行稻田养鸭模式,运行过程中不投放鸭饲料, 鸭取食水稻老黄叶、害虫和杂草等,鸭 粪可作为有机肥料还田。该稻田的水稻产量显著高于普通稻田,且养鸭还会产生额外的经济效益。若 该稻田与普通稻田的秸秆均还田且其他影响因素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与普通稻田相比, 该稻田需要施加更多的肥料
B. 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稻田需要使用更多的农药
C. 该稻田与普通稻田的群落空间结构完全相同
D. 该稻田比普通稻田的能量的利用率低
3 / 8
15. 如图所示, 将由 2 种不同的抗原分别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分子, 在体外解偶联后重新偶联可制备双特异 性抗体,简称双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双抗可同时与 2 种抗原结合
B. 利用双抗可以将蛋白类药物运送至靶细胞
C. 筛选双抗时需使用制备单克隆抗体时所使用的 2 种抗原
D. 同时注射 2 种抗原可刺激 B 细胞分化为产双抗的浆细胞
16. 下图为真核细胞内某生理活动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在真核细胞中此过程只能发生在细胞核中
B. 在②链和④链杂交区域中含两个氢键的碱基对只有 A 和 U
C. 图中③表示 DNA 聚合酶,认读 DNA 上的启动部位
D. 图中箭头表示 DNA 双螺旋重新形成
17. 液泡膜蛋白 TOM2A 的合成过程与分泌蛋白相同, 该蛋白影响烟草花叶病毒(TMV)核酸复制酶的活 性。与易感病烟草品种相比,烟草品种 TI203 中 TOM2A 的编码序列缺失 2 个碱基对,被 TMV 侵染 后,易感病烟草品种有感病症状,TI203 无感病症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TOM2A 的合成需要核酸起到运输作用
B. TI203 中 TOM2A 基因表达的蛋白与易感病烟草品种中的不同
C. TMV 核酸复制酶可催化 TMV 核糖核酸的合成
D. TMV 侵染后,TI203 中的 TMV 数量比易感病烟草品种中的多
18. 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线粒体基质中的还原型辅酶脱去氢并释放电子, 电子经线粒体内膜最终传递给 O2 ,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的能量驱动 H+从线粒体基质移至内外膜间隙中,随后 H+经 ATP 合酶返回线 粒体基质并促使 ATP 合成,然后与接受了电子的 O2 结合生成水。为研究短时低温对该阶段的影响, 将长势相同的黄瓜幼苗在不同条件下处理,分组情况及结果如图所示。已知 DNP 可使 H+进入线粒体 基质时不经过 ATP 合酶。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4℃时线粒体内膜上的电子传递受阻 B. 与 25℃时相比,4℃时有氧呼吸产热多
C. 与 25℃时相比, 4℃时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多
D. DNP 导致线粒体内外膜间隙中 H+浓度降低,生成的 ATP 减少
4 / 8
19. 人体通过多种调节机制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寒冷环境下, 参与体温调节的传出神经是躯体运动神经
B. 寒冷环境下,肾上腺皮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 使代谢活动增强,产热增加
C. 炎热环境下,皮肤血管收缩, 汗腺分泌增多,从而增加散热
D. 炎热环境下, 若呼吸运动频率和幅度增加过高且持续过久, 可能导致内环境 pH 上升
20. 一个繁殖周期后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该种群的补充量。某实验水域中定期投入适量饲料,其他因素稳 定。图中曲线Ⅰ为该实验水域中某种水生动物的亲体数量与补充量关系, 曲线Ⅱ表示亲体数量与补充量 相等。下列正确的是( )
A. 亲体数量约为 1000 个时,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
B. 亲体数量约为 500 个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
C. 亲体数量大于 1000 个时,补充量与亲体数量相等,种群达到稳定状态
D. 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其制约强度与种群密度无关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除标注外每空 1 分, 共 60 分)
21. (11分) 胃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 在进食时,胃液分泌量明显增多。回答下列问题:
(1)进食时,多种感受器在食物的刺激下产生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到位于延髓、下丘脑等处的反射中枢, 再由植物性神经中的 神经传至胃腺细胞和胃窦部的G细胞,促进前者分泌胃液, 后者分泌 促胃液素。上述反射弧的效应器是 (2分) ,其发生去极化是因传出神经 释放的 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而打开Na+通道。该过程中食物颜色刺激视觉感受器引起的 是 反射,判断依据是 。
(2)促胃液素是一种多肽类激素, 其通过 运输作用于胃部的若干种细胞, 如胃腺细胞。从分子水 平上分析, 人体内胃腺细胞能接受促胃液素调节的根本原因是 (2分) 。 盐酸是胃腺的分泌物之一。实验证明,当胃内幽门部的pH降至1.2~1.5时,盐酸会抑制G细胞释放促胃液素 ,从而减少胃的排酸量, 该 调节机制对稳定胃酸水平有重要意义。
(3)上述过程食物刺激引起G细胞释放促胃液素从而引起胃腺细胞分泌胃液的方式属于 调节。
22. (10 分) 为了提高某毛竹林地的经济效益,在林下挖畦,覆盖茶渣、笋壳等废料, 栽培食用菌。
(1) 输入该竹林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毛竹同化 的能量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其余部分用于 。
(2)食用菌栽培后群落的 结构更加丰富,同时会使林地土壤中的 N 、K、P 等营养元素的含 量 。竹子和食用菌在生长空间和生长条件上具有互补性,请尝试从该角度分析林下栽培食用菌
5 / 8
能显著提高经济效益的原因(答出 2 点即可): (2 分)。
(3)竹林管理中,一方面需定期清除林内杂木,其原因是 ;另一方面需定期间伐老竹, 从种群特征分析,这改变了种群的 、 ,促使竹林更好地发展。
(4) 食用菌可以食用, 不同大小的竹子可制作成家具、工艺品和筷子等,这些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23. (12分) 大棚草莓主要在秋冬季生长,但棚内光照不足, 需要进行人工补光。市面上的补光灯种类繁 多,有红光荧光灯(T1) 、LED灯A(T2)、LED灯B(T3)、高压钠灯(T4)等,其中T1的光谱主要成分为红橙光 和蓝紫光。为帮助草莓种植园选择合适的补光灯, 某科研组于12月1日起展开相关实验, 测定了在补光条
件下草莓的生理和产量指标,其中气孔导度表示气孔的开放程度, 结果如下表所示。
处理 指 标
Pn/(μmol ·m- ·s-') 叶绿素含 量 /(mg/g) 类胡萝卜 素含量 /(mg/g) Gs/(mmol ·m-2 ·s- ) 单果质量 /(g) 结果数/ (个 · 株 ) 果实成 熟日期
对照 16.04 1.13 0.08 307.99 12.11 9.90 02-05
T1 16.32 2.31 0.15 343.09 14.51 13.20 02-04
T2 17.03 1.93 0.14 330.91 18.33 13.60 01-31
T3 15.39 1.79 0.11 340.53 18.07 12.70 02-01
T4 14.06 1.99 0.14 333.74 12.30 13.90 01-31
注: Pn代表净光合速率:Gs代表气孔导度
(1)该科研小组选择红光荧光灯进行实验的原因是 。 补光74天后,他们将草莓叶片置于浸提液(无水乙醇、丙酮体积比为1:1 的混合液)中, 36h后取3mL浸提液 直接在紫外分光光度仪中测定光合色素的含量。选择上述混合液作为浸提液的依据是

(2)T1处理 (填“促进”或“抑制”)草莓的净光合速率。据表分析,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
(3)补光期间, 草莓吸收的CO 在叶绿体中与 发生反应而被固定,并在光反应产物提 供 的作用下形成3-磷酸甘油醛(三碳糖)。白天,离开循环的三碳糖部分进入 转变成蔗糖,运至果实等非光合器官,同时产生的 Pi则运回叶绿体。剩余部分则在叶绿体内转变成过渡性 大分子 ,故草莓叶肉细胞夜间也可产生蔗糖并输出。
(4)由表,草莓种植园应选择 灯补光,主要依据是 (2分) (答出2点即可)。
6 / 8
24. (14 分) 野生型黑麦草细胞壁中较高的木质素含量会降低其作为青储饲料的品质。D 蛋白是催化木质素 合成的关键酶, 某研究小组通过构建含 D 基因部分序列正、反向片段的表达干扰载体(如下图所示),在细
胞内产生双链 RNA 分子,诱导 D 基因的 mRNA 持续降解, 培育得到低木质素含量的黑麦草。
(1) D 基因的正、反向目的片段的克隆:提取野生型黑麦草叶片全部 mRNA , 成 cDNA。根据 cDNA 序列选取合适的片段, 分别设计正、反向目的片段的上下游引物,正向片段和反向片段引物的扩增序 列 (相同/不同) ,酶切位点 (相同/不同),以使目的片段定向插入载体的特定位置。扩 增产物经 ,切下目的条带回收后与载体连接,形成克隆载体以用于正、反目的片段的扩增。 (2) 构建 D 基因的表达干扰载体:
I.对含有正向片段的克隆载体和反向片段的克隆载体分别进行双酶切,将回收片段与经相同酶切的中间载体 用 酶进行连接,获得含有干扰片段的重组中间载体;为使干扰片段能在受体细胞中复制, 中间载体需有 。
Ⅱ.将干扰片段和超表达启动子插入 Ti 质粒的 得到 D 基因的表达干扰载体,插入超表达启 动子的目的是 (2 分)。
(3) 导入和培养:将 D 基因的表达干扰载体导入农杆菌。黑麦草愈伤组织在菌液中浸没 5min,先置于无菌 滤纸上吸去多余的菌液, 再转入无菌水浸润的滤纸上共培养 3 天, 共培养的目的是
(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分)。筛选得到的愈伤组织经 过程,培育得到再生植株。
(4)鉴定和筛选:对转基因植株与 植株进行木质素含量测定与分析, 筛选保留
木质素含量显著 的植株。
25. (13分) 果蝇繁殖能力强、易饲养,是一种很好的遗传学研究材料。某实验室对从野外采集的果蝇进行 了多年的纯化培养, 已连续多代全为灰体长翅,因此确认此果蝇为纯种。两个小组用此果蝇继续扩大培养 时,一个小组发现了1只灰体残翅(未交配过的雌果蝇) ,另一小组发现了1只黑体长翅雄果蝇。两个小组欲
利用这2只特殊果蝇研究相关性状变化的本质及其遗传方式。已知体色和翅型都确定分别受一对等位基因 控制, 且都不在Y染色体上。回答下列问题: (1)把灰体残翅雌果蝇和黑体长翅雄果蝇放入同一容器中培养, 使其交配并产生后代。 F 全是灰体长翅。 这说明:一、残翅或黑体的出现可能是 (填“显性”或“隐性”)突变,且残翅基因位于 染
7 / 8
色体上,否则F1 的表型和比例为 (2 分) ;二、残翅或黑 体出现也可能是 变异。
(2)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得到F2 ,若F2没有黑体和残翅个体,则该现象说明黑体和残翅的出现都符合(1)中第 种推论; 若F2 出现灰体:黑体=3:1 ,长翅:残翅=3:1,则支持了(1)中第 种推论, 且 若 均为 ,则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若雌、雄皆有,则位 于常染色体上。 (3)最终的实验结论是残翅和黑体的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若将两个变异亲本分别与野生型杂交,再分别 将其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产生F2 ,通过观察这两组实验的F1和F2 的性别和性状, (填“能”或“不能”) 得到该结论。
(4)若(2)中F2 的表型及比例为灰体长翅:灰体残翅:黑体长翅:黑体残翅为9:3 :3 :1 ,则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F2 的表型及比例为灰体长翅:灰体残翅:黑体长翅为2:1 :1 ,则 说明 (2分) 。
8 / 8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