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件:八上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课件(36页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复习课件:八上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课件(36页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12 01:37: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主题12: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中国近代史一轮复习
一·单元主题概述
大主题概念:救亡图存下的国共两党的“合”与“分”
背景概述:辛亥革命之后成立的民国有名无实,中国依旧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民国初年,相继出现了两次复辟帝制的闹剧,孙中山等人领导的几次革命先后失败,国内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此时正直欧战,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在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下,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更多的青年知识分子开始探寻救亡图存的新道路。五四运动的爆发,展示出了人民大众的伟大力量,从此中国的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面貌。面对强大的国内外反动势力,共产党和国民党都认识到单凭自身的力量无法将其战胜,于是两党开始的第一次合作,推动着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
内容概述:1924年,国共两党开展合作,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又称“大革命”),然而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1927年,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随后在井冈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1934年,红军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经历千难险阻到达陕北,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二·时空线索
1924年——1936年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1924年1月
1927年
1927年9月
1934年10月
1936年10月
1924年5月
1927年8月
1928年4月
1935年1月
1926年7月
1927年10月
国民党“一大”召开
黄埔军校创办
北伐战争开始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
井冈山
革命根
据地创建
井冈山
会师
长征开始
遵义会议召开
长征结束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
经济大危机爆发
苏联模式形成
第一次国共合作
国共对立(十年内战)
苏联实施两个五年计划
世界
1926年
1928年
1929年
1936年
1937年
1933年
罗斯福新政开始
一·国共为什么要合作
(一)国共合作的背景
辛亥革命以来的中国,徒有民国之名,毫无民国之实,实在是一个假民国。
——孙中山
史实:袁世凯、张勋复辟,军阀混战,封建礼教思想根深蒂固,中国依旧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孙中山为什么说民国徒有虚名?请用史实说明。为此孙中山、先进知识分子、共产党做了哪些努力?结果如何?
努力:孙中山先后发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先进知识分子发起新文化运动,传播先进思想;
共产党成立后组织多次工人运动(如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运动)
结果: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取得一定的成效,其他政治、军事活动都惨遭失败
一·国共为什么要合作
(一)国共合作的背景
迫切需要新的力量补充……认识到依靠军阀打军阀是没有出路的。
京汉铁路大罢工的失败,使中共认识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二·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二)国共合作的史实
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时期 标志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1924年1月) 目标 合作开展国民革命运动(又称“国民大革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合作方式 党内合作 合作基础 新三民主义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合作成果 结果 ①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黄埔军校”
②1926年7月开始,国共两党合作领导北伐战争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成立南京国民政府;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二·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二)国共合作的史实
全称:
时间:
地点:
人物:
黄埔军校——国共合作的产物
1924年5月
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广州黄埔
孙中山任总理 蒋介石任校长
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第一期毕业证书
当今在这地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孙中山
性质:
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作用:
特点:
政治教育(爱国主义)和军事训练并重
课目分类 课目名称 军事学 战术学、军制学、兵器学、筑城学、交通学、地形学、马学、卫生学、经理学 军事训练 教练课目 制式教练、阵中勤务、典范令、服务提要、技术、马术
演习课目 野外演习、战术实行、野营学习
政治党务 中国国民党史、三民主义、帝国主义侵略史、世界革命、帝国主义、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进化史、社会问题、社会主义原理、苏联研究、党的组织问题、军队政治工作等。 是国共合作的学校
二·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二)国共合作的史实
黄埔军校——国共合作的产物
二·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二)国共合作的史实
北伐战争
中国人民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帝国主义者之侵略及其工具卖国军阀之暴虐。中国人民之唯一的需要,在建设一人民的统一政府。
中国国民党为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宣言(摘录)
广州人民欢送北伐军出师
台上左一为蒋介石,任总司令
国民革命军为何要北伐?
目的:打倒列强,驱除军阀;统一全国
北伐战争中,他率部长驱直进,连战皆捷,屡建奇功,被誉为“北伐名将”,所部被称为“叶挺独立团”,为第4军赢得“铁军”称号。
叶挺
时间
目的
概况 北伐对象:
北伐总司令:
主要战场:
先锋:
意义
局限
1926年7月开始
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
蒋介石
两湖战场
叶挺率领的第四军独立团(铁军)
(汀泗桥、贺胜桥,武昌等战役)
①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
②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各地的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③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吴佩孚主力被基本消灭
江西战场:歼灭孙传芳的主力
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
二·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二)国共合作的史实
北伐战争
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
标志着北伐的结束、北洋政府时期的正式结束、南京国民政府名义上统一全国。
二·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二)国共合作的史实
北伐战争
注:此时,国共第一次合作已于1927年破裂。
随堂检测
1.下表是1926——1927年部分地区工会和农民协会的发展情况
地点 工会会员发展情况
湖北 全省共计成立工会约 500 个,会员达四五十万人
湖南 1926年农民协会会员达 107 万人;次年1 月,会员增加到了 200 万人
湖北 农民协会会员由 3 万多人猛增到 20 万人左右。
江西 农民协会会员从 600 多人发展到 5万多人
——数据来源:王煜《北伐战争:大革命浪潮席卷神州》
据此可知
A.北伐战争取得完全胜利 B.农民是北伐战争的主力
C.北伐推动工农运动发展 D.共产党在主导北伐战争
C
一·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一)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反革命政变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召开武汉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以“分共”的名义,正式同共产党决裂,公开背叛孙中山制定的国共合作政策和反帝反封建纲领。随后,汪精卫集团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实行大逮捕、大屠杀。
在北伐战争顺利发展,工农运动不断高涨的形势下,国民党内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右派集团加紧勾结帝国主义和大资产阶级,准备背叛革命。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的反革命政变。
一·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一)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时间:1927年4月18日
人物:蒋介石
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影响:标志着国民党专制统治的建立(1927-1949年);国民革命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进入国共对峙)。
二·中国共产党走向独立武装斗争
(一)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 时间
地点
领导人
经过
意义
1927年8月1日
江西南昌
占领南昌——攻下广州——受阻后转战湘南
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被誉为“军旗升起的地方”“人民军队的摇篮”
二·中国共产党走向独立武装斗争
(二)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形成
1.秋收起义
1927年,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目标是攻占长沙,受挫严重,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进军途中,毛泽东在三湾进行军队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2.井冈山会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湘南的工农武装,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两军会师后,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3.井冈山会师的意义:拉开了中国革命由城市转向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中国革命逐步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
二·中国共产党走向独立武装斗争
(二)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形成
1929年 古田会议
1931年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工农武装割据
概况
经济上: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
政治上:共产党人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军事上:领导工农群众开展游击战;召开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二·中国共产党走向独立武装斗争
(二)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形成
中国共产党为何能在农村建立并巩固革命根据地?
怎么理解工农武装割据?
原因:(1)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反动势力在农村的力量比较薄弱,同时农村经济比较封闭,自给自足,提供了物质基础。(2)共产党在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得到农民的支持。
理解:它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
到1930年,全国各地创建了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结论: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二·中国共产党走向独立武装斗争
(二)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形成
井冈山精神
“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餐餐吃得精打光。”
井冈山精神:1. 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2. 坚持党的绝对领导。3. 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4.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5. 艰苦奋斗的作风。6.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大无畏精神。
纪念堂二楼的吊唁大厅,黑色大理石墙壁上镌刻着密密麻麻的姓名,大厅正中,矗立着一块洁白的汉白玉无字碑。整个井冈山革命斗争期间,共有 4.8 万多名烈士长眠在这片土地上。其中留下姓名的,只有 15744 人。
“我天天跑路,钱也没有用,衣也没有穿,但是精神非常的愉快,较之从前过优美生活的时代好多了。因为是自由的,绝不受任何人的压迫。”
——陈毅安烈士写给妻子的信
“为革命而牺牲死当欢笑,救工农出水火我应勤劳。”
——遂川县草林镇万寿宫墙上的红军楹联
二·中国共产党走向独立武装斗争
(三)红军长征——战略转移
结合长征路线示意图,说出红军长征的基本路线。
二·中国共产党走向独立武装斗争
(三)红军长征——战略转移
红军 长征 时间 目的
原因 红一路线 结果 战略转移
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瑞金出发→冲破四道封锁线、渡湘江→强渡乌江,攻克遵义→四渡赤水,佯攻贵阳(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跳出敌人的重重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翻雪山、过草地、突破腊子口→陕北吴起镇会师 →甘肃会宁会师
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二·中国共产党走向独立武装斗争
(三)红军长征——战略转移
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会址
时间:1935年
目的: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
主要内容: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的军事主张,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等人的军事最高指挥权;成立了由王稼祥、周恩来、毛泽东三人组成的军事指挥小组。
意义: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1年)
遵义会议
(1935年)
14年
新中国成立
(1949年)
14年
转折点
出现了很多错误,如大革命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由失利走向胜利,建立新中国
幼稚
成熟
为什么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二·中国共产党走向独立武装斗争
(三)红军长征——战略转移
二·中国共产党走向独立武装斗争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创作背景:
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后红军继续长征,经娄山关北上,准备于泸州与宜宾之间渡过长江;但遇到阻碍,毛泽东果断地决定二渡赤水,折回遵义,于是再次跨越娄山关。
2月25日凌晨,红军向娄山关挺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傍晚时分终于把这座雄关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队顺利通过,迈向胜利的前程。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所以诗人心情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此词。
表现了红军革命的豪迈和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胸怀。
二·中国共产党走向独立武装斗争
(三)红军长征——战略转移
红军长征的胜利的历史意义
①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红军长征播下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革命的中心从南方转移到北方
1.长征年龄: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5岁,战斗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0岁,14-18岁的战士至少占40%
2.长征路线:长征跨越11个省,长驱2.5万公里,转战地域面积的总和比许多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都大;翻越20多座巨大的山脉,其中五座位于世界屋脊之上且终年积雪;渡过30多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凶险的峡谷大江。
3.长征行军:在370多天的征途中,红军只休整了44天,其余330多天都是在行军和战斗中度过的。除了在少数地区短暂停留之外,在饥饿,寒冷,伤病和死亡的威胁下,需要每天急行军50公里以上。
4.长征战斗:红军始终在数倍于己的敌人的追击,堵截和合围中,遭遇的战斗在400场以上,平均每三天就会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
5.长征损伤:红一方面军作战部队8.6万人踏上长征之路,到达陕北吴起镇时全军仅为8000人;红四方面军近10万大军到达甘肃会宁时仅为3.3万人;红二方面军2.1万人到达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时仅剩1.1万人。平均每走300米就有一个红军战士牺牲。
体会长征精神
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
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务实精神;
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拓展: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形成
1840年-1919年,走西方的道路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学习美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1921年-1927年,走俄国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学习俄国的“中心城市暴动”道路,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1927年-1949年,走自己的道路
1927年,毛泽东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将马克思原理中国化,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失败
失败
走向成功
中考链接
(2022·四川)1.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出现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包括香港海员罢工、京汉铁路工人大哭工等。但在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残酷镇压下,运动遭受挫折。为此中国共产党决定( )
A.加人共产国际 B.开展土地革命
C.创建人民军队 D.建立统一战线
D
(2022·苏州)2.国民党一大选出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或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共产党员李大钊、毛泽东 、林伯渠等10人当选,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一。这反映了( )
A.共产党取得国民革命领导权
B.新三民主义中三大政策的要求
C.共产党掌握独立的革命武装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B
中考链接
(2022·河南模拟)3.起义有三个亮点:一是打出了一面党旗,二是闯出了一条新路,三是走出了一个伟人。下面符合这一起义的是( )
A.武昌起义 B.广州起义 C.南昌起义 D.秋收起义
4.下图分别是1927年和192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成分比例的情况,
从左图到右图中国共产党成员比例变化是因为( )
D
A.国民革命的展开 B.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行
C.国共两党的对立 D.全面抗战路线的推动
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