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名校2022-2023学年下期高2021级高二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
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
是悲剧的主人公。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
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
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治”,即
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
的原因。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
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
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
坠入深渊。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
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
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
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
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民主革命时
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
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
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
才能实现。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
距离。不仅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就是很近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使人
不陷入现实。这里还有一个空间的间隔,悲剧艺术展现的毕竞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陌生的
第1页,共11页
空间,这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当然,在欣赏中审美主体可以
“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体验悲刷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
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悲剧表现的不是人生的欢乐或全然的幸福,而是悲剧主体对待痛苦和死亡的方式,这是人
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中十分重要、严肃的一面。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
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
(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奥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具备了冲突、抗争与毁灭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就产生了,并具有了审美价值。
B.在罗丹的《马身人首》雕塑中,人首和人臂是人、灵和人性的象征,马身和马足则是兽、
肉和兽性的象征,兽性和人性的矛盾构成了人间的悲剧。
C.在悲剧冲突中,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总是以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
剧的主人公,即悲剧主体,而其对立面则是悲剧客体。
D.悲剧主体的死亡意味着肉体力量的失败,却并不意味精神力量的失败,所以说悲剧在表现
伟大和崇高的人被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人的无法摧毁的伟大和崇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悲剧的产生,悲剧的主要构成要素,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等角度逐层深入分析了
悲剧美的奥秘。
B.文章列举古希腊神话中人物普罗米修斯和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的例子,是为了
论证说明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
C.文章列举歌剧《白毛女》的演出过程中,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激愤的观众殴打的事件,
论证说明了悲剧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
D.文章最后一段总结阐述了悲剧的核心内涵,它表现的是人类社会活动中十分重要严肃的一
面,也反映了悲剧主体在面对痛苦和毁灭时,无法摧毁的崇高和伟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
最后被鱼雷击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这震撼人心的悲剧足以成为一个直接的审美对象。
B.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具有“净化”作用。他所说的“净化”,不是指受众在生理上的发泄,
如呼喊、哭泣等,而是指他们道德、精神和情感的提升。
C.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在饱受旧社会、旧制度
第2页,共11页雅安名校2022-2023学年下期高2021级高二月考
语文答案
【答案】1.A
2.C
3.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具备了冲突、抗争与毁灭三个主要因素,悲剧就产生了,并具有了审美价值”错误,从“冲突、
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可知,冲突、抗争与毁灭只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是
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论证说明了悲剧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错,从“曾多次出现扮演
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可知,列
举歌剧《白毛女》的例子,只是说明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是不可能把现实的悲剧
作为审美对象的。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甲午海战中的致远舰,还只是一个现实的悲剧,没有成为文学艺术作品,而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
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
故选A。
【答案】4.B5.D
6.①学生与鲁迅作品的心理距离过大。鲁迅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和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体会吻合
度太小,作品思想深刻,语言表达的习惯也有隔膜,从而导致学生与作品之间心理距离过大,导致学
生无法体会作品情感。②教育和阅历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因为学生自身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
高,他们开始能在鲁迅尖锐冷峻、深刻睿智的思想中找到共鸣。
(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反映的是同样的问题”错误,前者反映的是艺术作品与实际生活距离太近,容易把读者由美感的
世界引回到实用的世界。后者反映的是教育能培养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理想的审美心理距离就是将事物摆到适当位置,不能太近,否则就容易和审美对象混为一谈,甚至陷
入其中不能自拔:太远则不能领会精髓。
AB项都是把作品的艺术世界与自身的生活经历混为一谈,深陷其中而受其害:
第1页,共7页
C.是实用心理。
D.因为有最佳审美心理,所以既能心态从容,又能领略到美景。体现了理想的审美心理距离。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运用文中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是存在内在矛盾的。一方面,艺术作品能否感动我们,引起我们的
共鸣,这与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跟我们自身独特的生活经验、体会相吻合的程度成正比。艺术
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个人经历愈是吻合,我们对艺术作品的领会就愈是深切入微,艺术
作品就愈是能打动我们”分析,鲁迅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和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体会吻合度太小,
作品思想深刻,语言表达的习惯也有隔膜,从而导致学生与作品之间心理距离过大,导致学生无法体
会作品情感。所以,学生与鲁迅作品的心理距离过大,导致学生无法体会作品情感。
根据“所需要的,不是有意识地拉开与生活和实用的距离,而是一种对生活美的发现”“这种发现美
的能力,是可以通过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来培养的”分析,教育和阅历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
生自身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他们开始能在鲁迅尖锐冷峻、深刻睿智的思想中找到共鸣。
【答案】7.B8.荒诞的情节:①司机对“我”态度有颠覆性转变;②司机在汽车抛锚后的反常举
动;③多人明目张胆抢劫苹果;④司机对抢劫者的无动于衷:⑤司机也加入了抢劫者的队伍。
作用:①荒诞情节揭示了现实人生残酷和人性的丑陋;②荒诞情节所折射的阴暗丑陋与我的善良单纯
形成强烈对比,启发人思考成长与社会认知的问题:③荒诞情节给读者带来巨大冲击,能引起读者对
小说现实意义的深度思考。
9.①旅店是“我”寻找的栖身地,象征了希望和力量,是成长中必需的动力:
②旅店应该是一个暖和的所在,象征“我”的向往和憧憬,希望这个社会是一个温暖有爱的世界:
③旅店只是在“我”出行兴奋快乐之余才想到的临时停靠点,象征着生活中未经规划临时确定的目标。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这是一场失去所有的、失败的旅程”错,原文“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
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由
此可以看出,这次的经历,“我”是有认识和收获的,是对“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
的世界了”的呼应。这并不是一次失去所有的、失败的旅程。最后对家的回忆是在思考父亲让他出门
的目的。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和作用的能力。
小说的“荒诞”色彩初露端倪,首先表现在司机突然转变的态度上,到后来,种种“不合情理”的场
景不断出现,给整篇小说蒙上一层荒诞的色彩。
司机的举动成为“荒诞”的先兆,他在汽车抛锚后在公路中央“很认真”地做起了广播体操。接着,
五个骑自行车的人到来,他们似乎是毫无理由地抢劫车上的苹果,并把试图阻拦的“我”打倒在地。
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那个司机却无动于衷,小说的荒诞色彩越来越浓。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当“我”
被第二批来抢苹果的人打得坐在地上再也爬不起来时,司机也参加到抢劫者的行列中去,把“我”的
第2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