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5 《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1 20:05:3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5、《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孕育(yùn) 连翘(qiáo) 萌发(méng) 销声匿迹(nì)
B. 繁衍(yǎn) 差异 (chā) 两栖(qī) 风雪载途(zài)
C. 遗骸(hái) 追溯(shuò) 翩然(piān) 五彩斑斓(lán)
D. 褶皱(zhě) 归咎(jiù) 纬度(wěi) 天衣无缝(fèng)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苏醒 悬殊 次第 淋漓尽至 B. 区域 调察 避免 北雁南飞
C. 榆树 丘陵 海堂 周而复始 D. 瑰丽 显著 损害 割麦插禾
3. 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历代的国画创作者不惜笔墨描绘花开的胜景,让人们在艺术品中感受花香鸟语的氛围。
B. 寒冬腊月,屋外衰草连天,蔬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却是绿意融融。
C. 在百年风雪载途的历史记忆里,只有建筑始终用最直白的语言诉说着城市的源远流长。
D. 每年暑假,有关部门都会加大对游泳池卫生的管理力度,变化一年比一年大,年年如是。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继美国、法国和芬兰之后,我国成为第四个拥有“生物航油”自主研发技术的国家。
B.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团委今年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C. 最近,阿尔法狗与围棋世界冠军柯洁的对战,连胜三局,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D. 相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及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
5. 依次填在横线上的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寒来暑往是气候,鸟语花香是物候。____________小满是最“接地气”的节气。
①古书称“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②这时,北方冬小麦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叫“小满”。
③小满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
④其关注点不在气,而在物。
A. ③①④② B. ④③②① C. ③④①② D. ②①④③
6. 本文《大自然的语言》在介绍“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运用的说明顺序是(  )
A. 由时间到空间 B. 由空间到时间
C. 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 D. 由时间到空间、由主要到次要
7. 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自然的语言》作者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B. 文中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比作大自然的语言。
C. 本文是事理性说明文,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现象及物候学。
D. 结合文中介绍的影响物候来临的四大因素,“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的产生是由于纬度的差异。
二、语言表达
8. 下面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都有语病,请加以修改。
①地势升高,空气层变薄,空气密度变小,在5000米的高度,1升干燥空气的质量大约0.7克左右。②由于空气的密度和压力适宜,使低海拔的平原地区成为人口密集的地方。③在极高海拔地区,空气十分稀薄,气压非常低,人类难以生存,也感到不适。④比如说,登山运动员攀登海拔8千多米高的珠穆朗玛峰,在到达一定高度后,吸入携带的氧气,补充氧气奇缺带来的不适,正是这个道理。
(1)第①句语义重复,应删去“____”。
(2)第②句成分残缺,应删去“____”。
(3)第③句语序不当,应将“_____”与“_____”互换位置。
(4)第④句搭配不当,应将“____”改为“____”。
9. 文章《大自然的语言》开头一段把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给读者展现一幅风景画,请你写一个片段来描写一下“春天”的美丽。(200字左右)
三、综合性学习
10. 请你参加“走近二十四节气”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下面这首诗反映了“惊蛰”怎样的时令特征?(请用两个四字主谓短语表达)
诗歌:“大地春又回,长空裂惊雷。万物生欲动,无为自有为。”
特征: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2)阅读故事,用节气名补全对联。
传说明代有一位学士,在浙江天台山游览时,夜宿山中茅屋。次日晨起,见茅屋一片白霜,心有所感,随口吟出上联:昨夜大寒,霜降茅屋如_________。联中嵌有三个节气,一时成为绝对。直至近代,才由浙江的赵恭沛先生对出下联:今朝惊蛰,_________时雨到清明。
(3)活动中,一位同学分享了一段有关“立春”的资料,其中有一些错误,请你帮助修改。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甲】春意味着风和日暖,鸟语花香,春也意味着万物生长,农家播种。【乙】立春是中国民间最重要的传统节气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丙】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年左右。立春时,天子亲自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
①【甲】处画线句子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请提出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乙】处画线句子不合逻辑,应将“_________”删去。
③【丙】处画线句子成分残缺,请提出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节气对我们已经没有意义了。请结合下列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的先民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随着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季节更替、物候现象和气候变化。从西汉起,二十四节气历代沿用,指导农业生产。
材料二 墨迹天气作为气象服务的领军者,借助与专业气象机构合作和“时景社区”的上传功能,每天搜集到海量的数据,为量身定制气象服务提供了可能。另外,在“AI+大数据”的支持下,短时预报功能可以让许多场景智能化,比如“穿衣指数”会告诉你出行适宜穿什么样的衣服;“钓鱼指数”会告诉钓鱼爱好者何时适合钓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
11.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选文,回答以下各题。
①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②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③北京的物候记录, 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④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⑤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着,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 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⑥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 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⑦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⑧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 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 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______
A.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
B.选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主要说明了什么是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及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几个方面的内容。
C.选文最后一段文字中“后者”是指“开花日期”,“前者”是指“抽青日期”。
D.“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2) 请你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①段中加点词“许多”的表达作用。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3)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4) 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⑥段中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择其一简析其作用。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5) 某同学搜集到了唐代诗人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其一)》一诗,并摘录了其中四句:“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联系从《大自然的语言》中学到的物候学知识,分析“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的原因。
12. 同样的纬度,我国为何更冷?
唐 淼
①现在的冬天越来越暖和了,但与世界上同纬度的地区比较起来,我国的冬天仍然是最寒冷的。
②冬季,东北地区平均气温低至-20℃,其中最冷的地区,非漠河莫属。英国西海岸利物浦和我国漠河纬度基本相同,可是利物浦即使在冬季,每天清晨最低气温大都在0℃以上,港口也终年不冻,跟我国杭州、长沙温度相似,而漠河同时期气温竟然低至-30.9℃!
③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越小,所以温度越低。莫斯科位于北纬55度到56度,1月平均气温为-9.3℃,而我国沈阳位于北纬41度48分,纬度比莫斯科低得多,1月平均气温却是-11.5℃。
④北方地区是如此,那么南方地区呢?古巴首都哈瓦那与我国广州市的纬度相似,而且两地都是冬季不下雪、四季常开花。但哈瓦那基本全年都是夏天,最强寒潮来临时也都还有9℃.而广州1月平均气温比哈瓦那低了8℃左右,且还有2.8天的有霜期,最低气温可以下降到0℃。
⑤以此看来,我国冬季确实比世界同纬度上其他国家要寒冷。
⑥事实上,在同样的纬度上,世界各地的温度往往不尽相同。把全球纬圈上各点的温度加以平均,叫作纬圈平均温度。冬季,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比纬圈平均温度大约要低14℃~18℃;黄河中下游偏低10℃~14℃;长江以南偏低8℃;就连华南沿海地区也偏低5℃左右。
⑦处在同样的纬度范围内,为何我国的冬季温度比较低呢?
⑧这一“祸首”就是频频南下的寒潮。冷空气最早大都来自北冰洋,然后经过西伯利亚得到加强。西伯利亚高原不但纬度高,而且海拔高,地处大陆内部,获得热量少,散热快,成为北半球寒冷中心。这里的盆地地形使气流不通畅,湍流交换弱,冬季,地面散热快,又处于周围山坡的环绕之中,冷气流沿着山坡下沉至盆地底部,使盆地底部更加寒冷。在高空西北气流的引导下,寒潮就会大爆发,并不断积累入侵我国。
⑨寒潮来临时究竟有多强,对我国影响有多大呢?以上海为例,百年来曾经有两次大的寒潮来袭。第一次是1908年的4月,24日气温还高达31.6℃,人们纷纷身着短袖出行,第二天,经过冷空气的“洗礼”,气温居然下降到7.7℃.后来,温度降至6℃,在短短的两天中,人们经历了从夏季到冬季的转换。
⑩第二次是1961年1月,21日气温为19.9℃,傍晚冷空气来袭,第二天气温降到10.1℃,第三天寒潮势头强劲,最低温降至-2.1℃,24日早晨,气温再创新低,达到-10.6℃。
寒潮来临往往引发多种严重的气象灾害。可以说它对工农业生产和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很大,对农业、牧业、交通、电力甚至人们的健康都有一定影响。
(选自《北京日报》2017年2月9日)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
(2)文章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冬季,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比纬圈平均温度大约要低14℃~18℃。
(4)选文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请简要分析。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理解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本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解答】
ABD.正确;
C.错误,“追溯”的“溯”应读“sù”;
故选C。
2.【答案】D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形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解答】
A项,“淋漓尽至”应为“淋漓尽致”;
B项,“调察”应为“调查”;
C项,“海堂”应为“海棠”。
故选D。
3.【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辨析同义词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从词语含义、程度、对象、范围、色彩等方面加以比较辨别。
【解答】
A.花香鸟语:形容春天动人的景象。符合语境,运用正确。
B.衰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荒凉的样子。形容冬天景象,运用正确。
C.风雪载途: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符合语境,运用正确。
D.年年如是:每年都是像这样。表示大自然气候有很强的规律性,有时含有抱怨,情绪低落的意思。句子语境形容年年变化大,和词语意思不符合。故D项错误。
故选D。
4.【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的辨析,注意把握常见类型及修改方法,平时在语言表达中,要注意病句的发生。
【解答】
A.正确;
B.缺少宾语中心语,句末加“的活动”;
C.“连胜三局”表意不明,可以在“连胜三局”之前加上“阿尔法狗”,“再次”不合逻辑,句中没有“第一次”。
D.语序不当,应调整为“发现、干预和制止”。
故选A。
5.【答案】C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解答】
此题可通过读,结合逻辑顺序排列。语境中提到气候与物候两个名词,再结合空格后提到的“小满”可知空格中要以“小满”为描述重点,③为第一句;结合上句中的“节气”一词进一步阐释,④为第二句;结合“物”这一语境理解①为第三句;②对以上描述作了小结,是尾句。由上分析,可排序为:③④①②。故C排序正确。
6.【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说明顺序。常用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顺序的判断,首选应该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一般事物说明文多采用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而事理说明文多采用逻辑顺序。其次,寻找语言标志。时间顺序多有表示时间的推移、事物各个阶段的标志词;空间顺序的标志是方位词;逻辑顺序的标志往往有“首先”“其次”“为什么”“因此”等。最后分清主次,综合归纳。
【解答】
《大自然的语言》介绍了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这是一种逻辑顺序。
故选C。
7.【答案】D
【解析】该自然现象的产生是由于高下的差异。
8.【答案】(1)大约(或“左右”)
(2)由于(或“使”)
(3)难以生存 感到不适
(4)补充 缓解(或“消除”)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及修改病句的能力。明确病句的原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学生平时只要多交流,多做题,就会掌握其中的规律。(1)第①处语意重复,删去“大约”或“左右”。(2)第②处成分残缺,应把“由于”或“使”删去。(3)第③处语序不当,应将“难以生存”与“感到不适”互换位置。(4)第④处搭配不当,应将“补充”改为缓解”(或“减少”“消除”等)。
9.【答案】答案示例:
春天来了,看!小燕子从南方赶回来,在湛蓝的天空中飞来飞去;小鸟站在枝头,唱起了动听的歌儿;柳枝摇着长长的辫子,摆来摆去;五颜六色的蝴蝶在美丽的花朵上,跳起了优美的舞蹈;清凉的河水欢快地流着,在叮咚叮咚地弹琴。春天的景色真美啊!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由题意可知,本题要求学生写一段话,来描写一下“春天”的美丽。(200字左右)。春天的景物描写注意抓住燕子、小鸟、花儿、柳枝、河水等动植物的特点,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一下春天美丽的景色,
语言的运用是我们日常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能够简明、连贯、得体地表达我们的见解,不仅是中招考试的要求,更是我们交往能力的一种体现。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对待这方面的训练。
10.【答案】(1)①春雷始鸣 ②万物复苏
(2)小雪 春分
(3)①将第二个逗号改为分号 ②最 ③在“左右”后面加“的历史”
(4)示例一:我认为节气对我们仍有意义。因为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同时节气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所以我们仍需要了解节气。
示例二:我认为节气对我们意义不大。因为现代科技的发展能让天气预报更加及时、便捷、准确,所以即使不了解节气,对我们的生活影响也不大。
【解析】(2)首先要了解对联的特点:①字数相等;②句式一致;③词性相对;④结构相应;⑤内容相关。结合语境,想象场景,可知白霜落在茅屋上,就像下了一场小雪,所以上联应补填“小雪”;下联中,惊蛰和清明之间的节气是春分,所以应补填“春分”。
11.【答案】【小题1】C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小题5】
【解析】(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BD.正确;
C.有误,“后者”指的是:1921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前者”指的是: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
故选:C。
(2)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的语言。联系语境可知,“许多”在这句话中表示大多数农谚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但并不排除有的农谚里没有农业知识的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本题考查段落安排的理解分析。由“首先”“第二个”“第三个”“此外”可知,本文是按照逻辑顺序介绍这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再次之,古今最次,体现了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另外,前三个因素是空间因素,后一个因素是时间因素。这样安排条理清晰,易于读者接受。
(4)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句中的“又如”,可见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又把济南和烟台对比,又很明显可见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以此来具体准确地说明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5)本题考查物候知识的积累。根据《大自然的语言》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影响物候来临早迟的因素有经度、纬度、高下和古今四个方面。“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意思是说天山顶上五月还很冷,这明显表现的是物候的高下差异,同一个地区,越往高处,气温越低。
答案:
(1)C
(2)“许多”表示大多数,说明了并不是所有,而是大多数的农谚就包含了物候知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逻辑顺序;这样安排是考虑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按照决定因素由大到小、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依次排列。
(4)举例子、作比较,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经度差异对物候来临的影响。
(5)从物候方面来讲,这是由于高下的差异。天山海拔高,气温自然偏低。
本文先介绍什么是“物候”及“物候学”;然后介绍物候观测的工具;其次介绍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最后介绍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
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地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就是运用比喻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12.【答案】(1)同样纬度,我国更冷的具体情况与原因。
(2)列数字、作比较。列出具体的气温度数,把我国冬季漠河的温度与英国冬季利物浦的温度进行比较,说明虽然纬度基本相同,但两地气温相差巨大,表明我国更冷,也为了引出下文“处在同样的纬度范围内,为何我国的冬季温度比较低”这一问题。
(3)不能删去,“大约”表明是大部分而不是全部,如果删掉,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冬季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一定比纬圈平均温度低14℃~18℃,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大约”一词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4)主要运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由因到果的逻辑顺序。作者先列举我国无论北方还是南方,与同纬度的其他国家相比都更冷,然后说明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运用这样的顺序进行说理,符合大众的逻辑,更便于读者的理解。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说明内容的理解掌握。细读文本可知,第一段引出说明内容。第二段第五段介绍了我国比同纬度地区冬天冷的现状。第六段到第十段介绍了其中的原因。最后一段点明了寒潮的危害。所以本文的说明内容是同样纬度,我国更冷的具体情况与原因。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细读第二段可知,本段中的准确的数字,并把我国漠河与英国冬季利物浦的温度进行了比较,所以是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两种说明方法综合运用,准确突出地介绍了我国冬天的冷,同时也引出下文对“处在同样的纬度范围内,为何我国的冬季温度比较低“的解释。
(3)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为了说明的更加准确,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表示修饰和限制的词语。这句话中的大约表示范围,说明是其中的大部分,而不是全部,如果删去,则语气过于绝对,与事实也不相符,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删去。
(4)本题考查说明顺序,常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根据第一小题的分析可知,本文先介绍了我国冬天比同纬度地区冷的现象,然后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这是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符合读者的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也便于读者的理解。这是一篇说明文,第一段引出说明内容。第二段第五段介绍了我国比同纬度地区冬天冷的现状。第六段到第十段介绍了其中的原因。最后一段点明了寒潮的危害。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说明的顺序:有条有理地说明,才能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程序顺序也是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按照瞻仰的路线由远及近、由低到高,先四周后正中,先台阶后碑身、碑座等依次进行介绍。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基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等等。
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