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课件(北师版)
第二单元 比例
第四课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目 录
情景导学
1
探索与发现
2
学以致用
3
课后作业
4
情景导学
01
情景导学
一个零件实际长度为2 mm,在设计图纸上量得长10 cm,则设计实际图选用的比例是( ),该图与实际长度相比是( )(“变大”或“变小”)。
填一填。
1∶50
变大
探索与发现
02
探索与发现
知识点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巨人”的身高与普通人的身高的比是4∶1。六年级兴趣小组准备为“巨人”设计一间教室,按相同的比放大,该如何设计呢?想一想,说一说。
探索与发现
图片上有谁?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有“巨人”图六年级的学生,还有淘气,“巨人”比淘气大很多。
“巨人”相对于淘气来说就是放大,淘气相对于“巨人”来说就是缩小。
探索与发现
“巨人”的身高与普通人的身高的比是4∶1,“巨人”教室与普通教室的比也应该是4∶1,因此要把普通教室及教室内的课桌、椅子、黑板等均按4∶1放大。
探索与发现
知识提炼
把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后得到的图形与原图形相比,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探索与发现
小试牛刀
(1)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 ( )发生了变化,( )没有发生变化。(后一空选填“形状”或“面积”)
大小
填空题
形状
(2)把一个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也就是把各边
放大到原来的( )倍。
2
探索与发现
知识点
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的方法
如果右图中的长方形表示我们教室的大小,你能按4∶1的比将图形放大,画出“巨人”教室的大小吗?试一试,与同伴交流。
探索与发现
仔细观察平面图,你发现了什么?
观察普通教室的平面图的长和宽,发现长占 5 个格,宽占 3 个格。
探索与发现
按4∶1的比放大后,长占5×4=20(个)格,宽占3×4=12(个)格。
按计算出的“巨人”教室的长和宽所占的格数,在方格纸上画出放大后的图形,如下图:
探索与发现
如果下图中的三角形表示“巨人”用的三角尺,你能将这个三角形按1∶4缩小,画出我们用的三角尺吗?
观察左边的图片,你发现了什么?和老师同学们分享一下吧!
探索与发现
按1∶4缩小后,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都占 8÷4=2(个)格。
我发现了这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并且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都占8个格。
探索与发现
按计算出的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所占的格数,在方格纸上先画出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再连接斜边,即可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如下图:
探索与发现
知识提炼
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图形放大或缩小分为三步:一看、二算、三画。一看,即看原图形各边各占几格;二算,计算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或缩小后得到的新图形的各边各占几格;三画,按计算后得到的新图形的各边长画出新图形。
探索与发现
小试牛刀
(1)图( )是图B放大后的图形,它是按 ( )∶( )的比放大的。
看图填一填。
2
(2)图( )是图A缩小后的图形,它是按( )∶( )的比缩小的。
1
D
1
2
C
学以致用
03
学以致用
1.下面哪个图形是图A按2:1的比例放大后的图形?
哪个图形是图A按1:2缩小后的图形?(选自教材P25 T1)
图E是图A按2:1的比放大后的图形,图C是图A按1:2的比缩小后的图形。
学以致用
2.下面的每个方格表示 1cm2。先按要求将图形放大
或缩小,再回答问题。(选自教材P25 T2)
(1)将下面的正方形缩小,使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对应线段长的比为1:3。
想一想,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面积比也是1:3吗?
1:9
学以致用
(2)将下面的长方形放大,使放大后的图形与
原图形对应线段长的比为2:1。
4:1
想一想,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面积比
也是2:1吗?
学以致用
3.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把图形或物体按比例放大或缩小的现象,并与同伴交流。
4.将下面的图形按比例放大或缩小,比一比谁画得像?
同学们动手做一做吧,你是最棒的。
学以致用
5.判断题。
×
(1)把三角形按 1∶2 的比缩小后,其内角
和就成 90°。 ( )
(2)一个等腰梯形按1∶3的比缩小后,这个梯
形仍旧是等腰梯形。 ( )
(3)把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按1∶4缩小,
斜边也就按1∶4缩小了。 ( )
√
√
学以致用
1.把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后得到的图形与原图形
相比,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2.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图形放大或缩小分为
三步:一看、二算、三画。一看,即看原图形
各边各占几格;二算,计算按一定的比把图形
放大或缩小后得到的新图形的各边各占几格;
三画,按计算后得到的新图形的各边长画出新
图形。
课后作业
04
感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