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回延安》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糜子(mí) 延安(yán) 柳林铺(pù) 树梢(shāo)
B. 心窝(wō) 白羊肚(dù) 油馍(mó) 脑畔(pàn)
C. 肩膀(bǎng) 眼眶(kuāng) 登时(dēng) 赤卫军(chì)
D. 气喘(chuǎn) 浪花(làng) 明镜(jìng) 高潮(cháo)
2.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心口呀莫要这么历害地跳 B. 红旗飘飘把手招
C. 满窖里围得不透风 D. 保卫延安你们废了心
3. 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当代劳动者奋斗在各自领域中,用 精益求精的职业品质,彰显着“工匠精神”。
B. 漫画往往用让人 忍俊不禁的画面暗寓犀利的讽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C. 峨眉山的猴子,或相依相偎,或交头接耳,或追逐嬉戏,情态各异, 栩栩如生。
D. 林清玄在浪漫至真的文字中融入超然的禅趣,创作出的文化散文 耐人寻味。
4. 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比喻)
B. 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夸张)
C. 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比喻)
D.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拟人)
5. 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
诗句以景起兴,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萧索凄迷的氛围,烘托了所思不见的惆怅心情。
B.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贺敬之《回延安》)
诗句用用比兴的表现手法,强调了“我”与延安母亲之间养育与被养育的关系,表达了诗人对延安的感激之情。
C.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句写风定云起、天色昏暗的情景,暗示了大雨即将来临,给人压抑之感,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D.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白居易《卖炭翁》) 诗句中“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
6.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国内外大型展会成为柳州螺蛳粉拓展市场的重要舞台,实现产业化发展的柳州螺蛳粉正朝着百亿元“名小吃”的目标迈步前行。
B. 我市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研发迈出了新步伐,跨上了新台阶,其中由广大消费者参与试驾的宝骏E100在大街小巷风头正健。
C. 三江县林溪镇平岩村荣获2016年度“中国十大最美乡村”,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个获此荣誉的乡村。
D. 柳江区挂牌成立,极大地拓展了柳州城市发展空间和城市布局,为打造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增添新的动力。
7. 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诗歌,以诗人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分为五个部分: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赞延安、祝延安。
B. “一头扑在亲人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回到延安时的无比激动的心情,可以从一个“扑”字看出来。
C. 诗人描绘团聚场面时,突出了带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事物,如米酒、油馍、木炭火、土炕、窑洞、白窗纸、红窗花等等,烘托了热闹的气氛。
D.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是排比,表明变化之大,看也看不过来。“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几句排比,在数量上运用叠词,有陕北方言的特色。“披彩虹”“迎春风”“换新衣”是拟人手法,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8.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小说《社戏》向我们展示了少年时期的鲁迅和农家伙伴的一段难忘生活,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归航偷豆都铭记在作者心里。
B.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感情、发表主张,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和《核舟记》。
C.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运用比兴手法,表现了延安对我的养育之恩,我与延安的至诚至爱之情。
D. “世外桃源”“不为五斗米折腰”等,表现了陶渊明远离社会黑暗,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二、语言表达
9.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是《回延安》一诗的特色之一,特别是夸张手法的运用,精彩传神。请你也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100字左右)
三、综合性学习
10. 请你参与以“民间山歌节”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1)在“民间山歌节”的舞台上,年届七旬的“山歌王”倾情放歌。请你把他唱的山歌的特点总结出来。
“松树顶上鹧鸪鸣,松树底下好谈情。老妹有情应一句,省得阿哥满岭寻。”“劝妹老成要在家,莫去上家过下家,上家有个二流子,下家有个懒西妈①,学坏身子害自家②。”
[注]①懒西妈:懒惰的女人。②自家: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为“民间山歌节”的志愿者,小明同学写了一份关于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倡议书,下面是倡议书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些问题,请你按提示帮助修改。
保护传统文化,人人有责。广大青少年朋友们,【甲】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衷于追随流行文化,而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后辈赖以生存的精神力量!【乙】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我们的精神世界,丰富我们的精神力量,促进我们的全面发展!为此,我想向大家发起如下倡议……
①【甲】处画线句子成分残缺,应将“_________”删去。
②【乙】处画线句子搭配不当,请提出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在网络平台上留言说:“现在年轻人喜欢的是流行歌曲,山歌早就过时了,搞这样的活动有什么意义?”如果你看到了这条留言,你打算如何反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
11.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山川秀美的延安
①今年4月间,我来到延安。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一路走来一路看,一路看来一路想,边看边想,那种发自内心的对延安的热爱和崇敬油然而生。徜徉在延水之滨,环视身边颇有些局促的延安城,我不由得感慨万千:延安,你虽然没有海滨城市的秀丽景色而只有浅浅的延河,虽然没有枢纽都市的磅礴气势而只有长长的沟壑,虽然没有繁华特区的五彩斑斓而只有厚重的底色,但是,你真的是一个无比伟大而传奇的城市。在我的眼里,延安是古老的,也是现代的;延安是庄严的,也是鲜活的;延安是沉稳的,也是昂扬的;延安是华美的,也是朴实的。在我泱泱文明古国五千年浩瀚宏大的历史和地理坐标系中,延安注定有着自己璀璨夺目的位置。
②地质学家曾考证,今天苍凉雄浑的黄土高原,在一亿多年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随着地质运动、地壳抬升,经过数千万年的演变,终于成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梁塬逶迤的辽阔高原。远古时期,这里也曾雨水充沛、湖泊密布、草木繁茂。只是到后来,单调苍凉的黄色成为这片土地的主色,闭塞的交通、落后的生产,特别是频繁的战乱……千百年间,除了边关战事、连绵烽火,这片曾经被叫作西河、上郡、延州、肤施的土地,只剩下荒凉和贫瘠。
③延安是红色的。从1935年10月,一支长途跋涉、衣衫褴褛却高举红旗、精神抖擞的队伍到达吴起后,红色就成了延安的主色调。火热的激情、火红的党旗、火红的延安、火红的年代……这是红色延安给世界的印象。在那个时期,它被称作“中国的红都”。无数的作家、诗人、音乐家赞美过延安,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够从著名诗人贺敬之离开延安十年后抒写的那一首脍炙人口的《回延安》中,体味“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的深情眷念;仍然能够从当年风靡一时的歌曲《回延安》的壮美旋律中,感受到“曾记得延水河边饮战马,宝塔山下把兵练;曾记得军号阵阵上征途,东渡黄河把敌歼”的壮怀激烈……红色的延安是令人热血沸腾的延安,给民族以希望的延安,团结胜利的延安。
④而今天,延安呈现出一种漫山遍野的绿色,一种迸发着勃勃生机和活力的绿色,一种把黄土深深地掩埋在身躯下的绿色,一种让宝塔山更显峻伟、让延河水更显妩媚的绿色。
⑤4月初的陕北,山河初绿。从机场一出来,我们就能看到远山已经被绿色点染,近处的街道两侧,挺拔的白杨和婀娜的杨柳已经生机盎然。更让我惊奇的是,那座雄立的宝塔四周早已被蓬勃的绿色拥抱环绕,葱绿的植被一直延伸到塔后的峰顶……我看过这座“名山”的历史照片,更在20世纪90年代作为记者登上过此山,那时,用“荒山秃岭”来形容它,应该是恰如其分的。而如今,仅仅二十几年,为何就发生了如此巨变?我当然知道,从自然和生态环境变化的总体规律来看,这不会是大自然的恩赐,只能是勤劳而又智慧的延安人民的杰作。
⑥延安人民是智慧的,又是坚忍的。改革开放后二十年的时间内,绿色地毯铺就延安大地,使黄河水质由浊变清,天下闻名的壶口瀑布每年竟有两个月出现“清流飞瀑”的奇观。
⑦黄色是沙漠、戈壁的颜色,隐喻着荒凉和凋敝;红色代表着旗帜,是由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染红的;而绿色则是生命与和平的象征,是春天的秧苗、夏日的莲池和郁郁葱葱的原野的基色。七十多年前的延安,是红旗漫卷的延安;而今日延安,是绿波荡漾、山川秀美的延安。
(1) 作者说“延安是红色的”,又说“而今天,延安呈现出一种漫山遍野的绿色”,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2) 作者在第②段交代黄土高原历史的目的是什么
(3) 从修辞的角度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4) 为了突出延安的“山川秀美”,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诗歌鉴赏
12.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三
米酒油馍木炭火,
团团围定炕头坐。
满窑里围的不透风,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亲人见了亲人面,
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
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
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
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四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
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1) 诗中使用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描摹了当地的生活细节和场景,请概括这两节中具有陕北地域特点的风俗习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品味第四节诗(节选部分),说说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及产生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信天游长于抒情,感情浓烈。试从抒情的角度,分析画线句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析能力。教师必须在平时多强调,并注意收集学生容易读错、写错的字。同时注意一些形似字、多音字、变声字的读音。这类题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的语感,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解答】
A.错误,“糜子”的“糜”应读“méi”;
B.错误,“白羊肚”的“肚”应读“dǔ”;
C.错误,“眼眶”的“眶”应读“kuàng”;
D.正确;
故选D。
2.【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识记及书写词语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解答】
A.“历害”应写作“厉害”;
B.字形全部正确;
C.“窖”应写作“窑”;
D.“废”应写作“费”。
故选B。
3.【答案】C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到、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A.“精益求精”:(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符合语境。故A项正确。
B.“忍俊不禁”:是指忍不住笑出来。符合语境。故B项正确。
C“栩栩如生”是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不能用来形容峨眉山的猴子。故C错误。
D.“耐人寻味”其中的意味经得起人们反复地体会、琢磨。形容意味深长。故D项正确。
故选C。
4.【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但中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做题时对要求掌握的修辞,要熟记其定义,要理解其要点。知道了这些,回答这道题就不难了。
【解答】
本句“喊”赋予了延河人的行为,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故选A。
5.【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解答】
D“‘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错。故D错误。
ABC正确。
故选D。
6.【答案】A
【解析】A.正确;
B.语序不当,应将“研发”与“生产”互换位置;
C.成分残缺,在“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后加上“称号”;
D.搭配不当,可将“和城市布局”删去。
故选:A。
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的辨析,注意把握常见类型及修改方法,平时在语言表达中,要注意病句的发生。
7.【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回延安》内容的把握。《回延安》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新诗。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回忆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延安的巨变,展望延安的未来,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心中对母亲延安的眷恋。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的语言和写作手法,一般难度较大。需要学生多做中考题,多反思,多总结,才能在自省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
【解答】
ABC.正确;
D.有误,“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不是排比,是夸张。
故选D。
8.【答案】A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家作品及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关键在于熟悉作品内容,熟记文学常识,抓住各选项表述的要点判断正误即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解答】
A.小说《社戏》中的“我”并不是指鲁迅自己。故A错误。
BCD正确。
故选A。
9.【答案】示例:那一天,我们三人一起去游乐场。后来相互鼓励上了之前望而却步的“波浪翻滚”。一个翻转之后,我的牙齿开始跳起踢踏舞,心都要蹦出来了,耳畔只有自己的尖叫声,但连这都带着颤音。我发誓,再也不玩这么刺激的项目了。
【解析】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要根据题干要求,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夸张就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也就是可以把事物夸大,也可以缩小。
10.【答案】(1)①幽默(或:风趣、浪漫);②口语化,通俗易懂,便于记忆;③押韵,朗朗上口;④贴近生活实际;⑤有教育(劝诫)意义;⑥体现地方语言特点,有浓厚的地方特色;⑦运用比兴手法。(答出三点即可)
(2)①随着(或:导致)②将“增强”与“丰富”对调
(3)示例:你好,其实喜欢当代流行歌曲和听传统山歌并不矛盾,有些流行歌曲中也含有传统文化的因素。山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富有民族特色,不论是唱腔还是歌词,都是很有韵味的,正因为现在的年轻人不了解山歌,我们才更应该搞这样的活动来弘扬它呀!
【解析】略
11.【答案】【小题1】示例:说“延安是红色的”,是因为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火热的激情、火红的党旗、火红的延安、火红的年代……这是红色延安给世界的印象。说延安是绿色的,是因为在改革开放后二十年的时间内,智慧、坚忍的延安人民用自己的勤劳,让绿色地毯铺满了延安大地。(意思对即可)
【小题2】表明延安历史悠久,将延安曾经的荒凉贫瘠与日后发生的巨变进行对比,同时也表明历史悠久的延安曾经也是绿色的,雨水充沛、湖泊密布、草木繁茂,为后文写改革开放后二十年内延安铺满绿色做铺垫。
【小题3】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延安既“古老”又“现代”、既“庄严”又“鲜活”、既“沉稳”又“昂扬”、既“华美”又“朴实”的特点,节奏和谐,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意思对即可)
【小题4】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用历史上延安“单调苍凉的黄色”与现在延安“漫山遍野的绿色”进行对比,突出了延安变化之大,讴歌了延安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表达了作者对延安及延安人民的赞美之情。
【解析】1.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注意快速锁定答题区域。阅读选文可知,文章第③段说“延安是红色的”,这是因为延安是“中国的红都”,是革命圣地。第④段说延安是绿色的,第⑤⑥段做了具体解说:那是改革开放后延安发生的巨变,是延安人民勤劳和智慧的杰作。
2. 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可结合全文内容推断写作本段落的目的。这一段写黄土高原历史悠久,但到后来只剩下荒凉和贫瘠,与第④~⑥段写改革开放后的延安巨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起到了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
3.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重点句子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型应先找准赏析的角度,如修辞、描写方法、写作手法、重点词语等;再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这里要求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其答题格式为:修辞+表达效果+表现了/赞美了什么。如这个句子连用四个“延安是……,也是……”句式,这是典型的排比,结合排比手法的作用谈对句子的理解即可。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对比这一写作手法及其作用和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然后再结合句子和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情感。通过分析可知,第②段和第④~⑥段的内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可以看出作者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用历史上延安“单调苍凉的黄色”与现在延安“漫山遍野的绿色”进行对比,突出了延安变化之大,讴歌了延安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表达了作者对延安及延安人民的赞美之情。
12.【答案】【小题1】1.食用小米饭,吃糜子面,喝米酒,坐炕头,贴窗花
【小题2】2.该句使用了夸张的手法,以“千万条”“千万只”来突出自己对延安十年巨变的惊喜之情。
【小题3】3.画线句为间接抒情,通过描绘回延安时乡亲们热情的招待,激动的神情和饱满深情的语言,表现了作者与乡亲们深厚的情感,表达作者对延安这片土地的深切怀念。
【解析】1.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再结合重点句子和题目要求答题即可。通过分析可知,两节中具有陕北地域特点的风俗习惯是:食用小米饭,吃糜子面,喝米酒,坐炕头,贴窗花。
2. 此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重点句子的能力。这类题型应先找准赏析的角度,如修辞、描写方法、写作手法、重点词语等;再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这里可以从描写方法和修辞的角度赏析,其答题格式为:修辞(描写方法)+表达效果+表现了/赞美了什么。如这个句子使用了夸张的手法,以“千万条”“千万只”来突出自己对延安十年巨变的惊喜之情。
3.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人情感的能力。间接抒情一般可以通过叙述抒情,作者在叙述时加上自己主观感彩,根据感情的流动来叙述,使读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题型,先读懂诗歌,再从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和关键的字词等方面来理解即可。如画线句为间接抒情,通过描绘回延安时乡亲们热情的招待,激动的神情和饱满深情的语言,表现了作者与乡亲们深厚的情感,表达作者对延安这片土地的深切怀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