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的四大误区
学生接触数学这门学科比较早,长期的学习使许多学生形成了自己的学习习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在与学生交流、接触过程中发现:在数学学习中有以下几个学生普遍涉及的误区。
误区一:重例题,轻概念
现象:学生对数学老师在新课引入、剖析概念时,往往重视不够、兴趣不浓;而对老师讲解例题则极为关注。
这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观念,他们认为:数学课关键是学几个例题,借此了解几种解法、明确几种类型,至于概念,书上用黑体字印得很清楚,自己看看就行了!殊不知,这样学习数学与打造“空中楼阁”并无两样。许许多多题目往往因概念不清而寸步难行,因歪曲理解而误入歧途;相反,有些题目凭借概念清晰即可轻松口答,这在当今的高考中体现甚为明显。2003年的数学高考卷中有一道解析几何的解答题中涉及到方向向量这一概念,因为这个概念在教材的阅读材料中出现,所以许多同学(包括有的老师)对这个概念重视不够,理解不透,甚至根本不知道,导致该题得分率极低。事实上,突破了这一关,此题是一个较常规的解析几何题!
友情提醒:概念与例题并重!
误区二:重方法,轻运算
最近我新接到一个班级,平时课上学生思维很活跃,应该说课堂效率抓得不错,但考试结果出乎意料的差!我仔细分析并与学生交流,研究了其中几个平时思维较活跃、但此次考糟的学生试卷后发现:填空、选择题失分严重,解答题思路基本正确,但结论大部分算不出来,尤其涉及字母运算的,更是惨不忍睹!普遍性的问题:运算水平差!
确实,学生大都喜欢一题多解,方法多多益善,而对运算不重视,加之中考中还可以请计算器帮忙,平时更不当回事。现在学生的运算能力差的令人称奇,就连“12-5=?,4+8=?”都要按了计算器心里才踏实。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到高考时算得认真点、仔细点就行了,事实上平时训练不到位,到高考时再紧张点,反而会出现平时算对的到时会算错,最终必然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考试中最容易影响心态的是:感觉会做的选择题,算了两遍仍找不到备选答案!
友情提醒:方法与运算并重!
误区三:重“广博”,轻“专一”
现象一:在与家长交流过程中,经常会听到家长苦恼地提到:最近这次假期他小孩去书店买了很多参考书,家长全力支持,怎么数学成绩还不行?
现象二:有些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喜欢拿了一本其他学生没有的参考书来问问题,而被反问时往往连最基本的内容都没掌握!
这又是许多学生共有的心理,参考书越多越好(最好是人家没有的)!能博览群书当然好,但大前提是要消化!实际上,每个学生除了教科书外,都有一本老师选定的参考书,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另选一本。而有的学生则往往放弃教科书及指定的参考书,自己去书店挑选各种资料,结果是“劳命伤财”。
友情提醒:先“专一”,后“广博”!
误区四:重解题,轻回顾
现象一:离期末考试还剩半个月了,老师组织学生进行系统复习,而此时学生往往抓紧时间做更多的题目,很是辛苦!
现象二:有一次在期末考试前十天,我在课上提到本学期我们连期中试卷在内共有几张练习卷?学生都傻眼了,没有一个能回答,给了他们10分钟时间整理试卷,大部分学生手忙脚乱,有试卷夹在书里的,有夹在其他学科试卷中的,有放在家里的,还有的是找不到。10分钟后,有学生说10份,有学生说11份,还有学生说只有3份!实际上有11份!
相当多的学生认为:数学只要多做题目,文科只要死记硬背!数学果然需要做足够的题目,有利于概念的理解,有利于运算的熟练,有利于方法的领悟,有利于思维的训练。但光做题是不够的,你不可能记住你所做的所有题目,你记得的只是最近个把月做过的题目,因此复习、回顾、理解显得至关重要。
友情提醒:解题果然重要,但回顾决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