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五校2022-2023学年高三5月模拟冲刺语文试题(三)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知行合一”作为阳明心学的思想核心,进一步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强调了身体力行,知行合一,不可离开亲躬实践而空谈的重要性,对后世进步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影响深远。明清时期思想家王夫之从唯物论角度阐发知行合一,主张“行可兼知”,“知行相资以为用”。孙中山结合中国革命需要,提出了“知难行易”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知行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同志则进一步发展了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思想,坚持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提出了“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反复强调“知行合一”,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号召我们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投身于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阳明心学的“知行”思想主要有三层涵义:首先,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一体两面。“知”和“行”的实现过程互为表里,不可偏废。其次,真知必行,不行假知,注重躬行实践,即真正的“知”必须付诸实行,要在事上磨练、在实学中求知。再次,以知促行,为善去恶,对善恶有高度自觉,在道德上防微杜渐。
“知”与“行”,实际上就是认识与实践的问题,要从科学的角度加深对知、行的认识。知知:即认识再认识,反映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及发展过程的无限性,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行行:即实践再实践,在认识的指导下,遵循其特有的逻辑,推动实践活动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知与行两者相互作用,辩证统一。具体来看,一方面是知行:即认识指导实践,确保方向与目标的正确性;反之是行知:即实践决定认识,检验理论与制度的正确性。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没有实践就不会有认识,不能正确理解实践也不能正确理解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人类实践发展的无止境,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无止境。反之,认识对于实践也有巨大的反作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
“知行合一”遵循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理念。知与行,高度统一,同心同体,互为前提,互为因果。知行合一,深刻体现了传统文化“以天为则,以民为本,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和哲学内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思想,所谓“天人合一”,就是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之间的协调统一关系。“天人合一”的精髓,体现为一种物我之间的通汇贯通,既是一种宇宙观,也是一种价值观,是客观环境与人的生存、人的心态、人的力量相互包容、相互协调的一种平衡。“知行合一”重在强调认识与实践相统一,具有思想与行动、心性与修为、意愿与实践的高度一致性。这与中华人文精神的基本价值取向高度契合,同时,也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理念高度一致。
毫无疑问,阳明心学的思想核心,在于知行合一。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项实践活动,高度需要中国传统文化中学做结合、知行合一的精神指引。我们倡导“知行合一”思想,强调的是建立在传统哲学理论基础上,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核心是将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实际国情的深厚土壤,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这既是对传统知行观的创造性转化,也是对科学实践观的丰富和发展。
(摘编自王离湘《要正确理解“知行合一”思想的科学内涵》)
材料二:
“知行合一”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口诀,叫做“事上磨”。
《传习录》记载了王阳明和弟子的一段对话。弟子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生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碰到事,不怕事,这颗心要到事上去磨炼,就像一把兵刃,要在磨刀石上磨炼才能锋利一样。
王阳明被朝廷任命为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知县。上任第一天,“蓦有乡民千数拥入县门,号呼动地,一时不辨所言,大意欲求宽贷”。原来乡民们鸣冤,是因为庐陵这个地方不生产葛布,却要缴纳繁重的葛布税。王阳明表态:既然朝廷派我来庐陵县做父母官,如果确有不平、不是之处,我一定为大家做主。他立刻召集县府有关人员开会,了解到这葛布税并非国家应收的税种,而是宦官搜刮民财的一种恶劣手段。于是,他宣布,免去今年的葛布税。手下人都吓坏了:这得要担多大的责任与风险?王阳明给上级政府写了封信,言之凿凿,陈明利弊,既不卑不亢晓之以理,又不动声色摆出态度,最后以人情动之,面对奸宦,软硬兼施,竟然就这么轻松圆满地把事情解决了。
知行合一,事上磨炼。首先是具备调查、洞悉全局的能力,然后就是敢于担当,碰到事不怕事,而且敢于迎难而上。
神奇的是,他越是迎难而上,越是敢于担当,后来他遇到的困难越是迎刃而解。这就是阳明心学的力量,强大的“知行合一”的智慧。
(摘编自《王阳明:知行合一,事上磨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夫之主张“行可兼知”,孙中山提出“知难行易”,均受到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影响。
B.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体现了对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认同与发展。
C.王阳明认为真知必行,不行假知,注重在实学中求知,显然把“行”放在比“知”更重要的地位之上。
D.知知即认识再认识,行行即实践再实践,这说明认识过程和实践活动都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提出的“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是对“知行合一“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B.从科学的角度认识知与行,就是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认识知与行的辩证关系。
C.“知行合一”的思想内涵与中华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高度契合。
D.当下倡导的“知行合一”思想,是对中国传统知行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对科学实践观的丰富、发展。
3.下列选项,不能支撑“知行合一”观点的一项是( )
A.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B.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C.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D.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了“知行合一”,论述的侧重点和论证方法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我们从“知行合一“的思想中能汲取怎样的智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以书易书
毕淑敏
她被一位中年男子拦住,中年男子说:“你就是那个拥有很多书的女兵吗?”她迟疑着斟酌道:“我只有很少的书,都是和别人交换着读的。”有些人把借给她的书送给她,这样,她就有了少许书的“积蓄”。
那男子有在高原工作过多年的烙印——极疲、极枯,肤色红赤干瘪,像一根锈铁丝编缀而成,声音里也带着铁锈般的粗涩质和渣滓感。
“铁丝男”说:“我想向你借书。我知道你的规矩,借你的书,必要拿一本书和你交换。看完了,彼此再换回来。”
她安静地说:“是。”
“铁丝男”说:“我带来一本书,想借你的童话书看看,不知你可有?”她恰好有一本童话书。
此刻,她无声无息地等待“铁丝男”拿出拟交换的书。“铁丝男”却无端地踌躇了。
她轻声催促;“你的书呢?拿出来让我看看。”
“铁丝男”缓缓地把手从衣兜掏出来,手里摆着的,是……一卷纸。他轻轻地将纸卷展开,再展开,继续展开……原本折叠的纸片,居然变成了两巴掌宽、约有半米长的惊人面积。
她愕然,心里嘀咕着:这模样,难道真是一本书?
“铁丝男”将纸片小心翼翼地举起来,她满腹狐疑地盯着看——因为还有最后一层折叠尚未打开,如同藏起的谜底。她想象不出这陈旧泛黄的纸片,究竟是什么书?当最后一层折叠打开后,真相大白——一张标准对数视力表。“它……我想,应该也算广义的书了。”“铁丝男”略带不好意思地说。
她不知如何回答。这能算书吗?如果这也算书,那真正的书,情何以堪?
她决定为书正名,便轻轻吞下高原一口凛冽的寒风,说:“它……有人看吗?”边说边把视力表拿过来,抖动着。
“有。很多人看过它。”“铁丝男”笃定地回答。
这问话甫一出口,她就发现了自己的失策。视力表曾贴在墙上,当然有很多人看它。“首战”失败,她并不气馁,接着问:“它算印刷品吗?”“铁丝男”的脸上简直容光焕发起来,说:“它当然算印刷品了。”她发现自己又失策了。视力表的确是印刷品,绝不是手抄本或油印本。她轻舔了一下干裂的嘴唇,不甘心败下阵来,继续发问:“它有内容吗?”“铁丝男”反攻说:“它难道没有内容吗?!”
她悲哀地发现,自己挖了一个个坑,然后又傻乎乎地跳进去。不过,她很快找到了杀手锏,问:“就算有内容,那么它……有作者吗?”
正当她以为胜券在握时,“铁丝男”低下头,面有惭色道:“对不起。”她一时想不明白,这声道歉,针对的人到底是谁?
“铁丝男”说:“这个视力表是有作者的,我记得是中国的一位教授。可惜我不是眼科医生,把他的名字忘记了。”
这一番关于书的较量,她只能承认,自己彻底败下阵来。
视力表是“一本书”——有内容,二是用纸张印刷的,三有作者,四是它千真万确被很多人看过……
她没法不同意“铁丝男”以书易书的请求。
“喏,给你。”她恋恋不舍地用双手平端着童话书,递给了“铁丝男”。
“铁丝男”接过童话书,将书夹在腋下,然后把视力表双手举着递给她。视力表边缘下垂,好似一条白色哈达。之后,两个人不约而同地仰望高原湛蓝的天空和刺目的阳光,各自长舒了一口气,大有钱货两讫的终结感。
她想了想,说:“咱们俩的书,何时再换回来?”
“铁丝男”思忖着说:“我们那里山高水远,少则一个月,多则半年。”
她知道“铁丝男”说的是事实,只得认命,叮嘱道:“尽早还来。再有,千万别弄坏我的童话书。”
“铁丝男”说:“第一件事,我答应你,会用最快的速度。第二件事,可不一定。我把书带回去,假如别人知道了,脚前脚后来跟我借,我无法不借,只得提醒他们爱惜。但你能想象,不一定管得住。”
她心知肚明,不再叮嘱,便追加了一个问题,好奇道:“你为什么喜欢童话书?”“铁丝男”沉吟了一下,说:“在万丈冰峰雪岭之间读童话,能找到一个温暖的地方。”她还年轻,对此话半懂不懂,只是在心里做好了和这本童话书永诀的打算。“铁丝男”小心地收好童话书,说:“告辞了。”
“铁丝男”走了。时间过去很久很久,那本童话书再也没还回来。她哀叹自己损失了一本书。这书她只略翻过,毕竟很少有军人会来借读。保家卫国和公主王子的故事,相去甚远;晶莹的水晶鞋和沾满泥污的战靴,天鹅蛋和寸草不生的旷野,也几乎毫不相干。
这件真实的小事,发生在五十多年前的西藏阿里高原。文中的那个“她”,就是我,时任西藏阿里军分区卫生员。
(选自2022年19期《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准备拿出拟交换的书时,“铁丝男”却“无端地踌躇”了,这一细节暗示他担心别人并不认同手中的“标准对数视力表”为真正的书,因此动作犹豫迟缓。
B.“极瘦、极枯”“红赤干瘪”等词语从侧面表现了高原自然环境的恶劣严酷,也写出了异常恶劣的高原气候让高原军人饱受肉体的磨砺。
C.“我把书带回去,假如别人知道了,即前脚后来跟我借,我无法不借。”这说明渴望用书籍来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不止“我”一人,而是以“铁丝男”为代表的一群人。
D.“时间过去很久很久,那本童话书再也没还回来。她哀叹自己损失了一本书。”这强调“铁丝男”有借不还,暗含“她”对铁丝男的抱怨。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的对话,一“多”一“少”,一问一答,突出高原书籍的稀贵及我热爱读书的形象,自然引出下文“一番关于书的较量”这一情节。
B.小说把中年男子称作“铁丝男”,使用了比喻手法,引人联想,使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突出,语言更富幽默感。
C.文中将边缘下垂的视力表比作一条“白色哈达”,使“以书易书”活动充满了仪式感,同时也象征一种纯洁美好的人际关系。
D.“铁丝男”借走童话故事书之后再也没有还回来,文章没有交代书本未归还的缘由,使小说具有“留白”的艺术效果。
8.“视力表”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有人评价毕淑敏的作品“冷静中蕴有温暖”,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材料二:
初,选人李公义陈言,请为铁龙爪以浚河。其法用铁数斤为龙爪形沈之水底系絙以船曳之而行。宫官黄怀信以为铁爪,只列干木下如耙状,以石压之,两旁系大絙,两端钉大船,相距八十步,各用革车绞之,去来挠荡泥沙,已,又移船而浚之。事下大名安抚司,安抚司命金提司管勾官范子渊与通判、知县共试验之,皆言不可用。会子渊入京师,王介甫问子渊:“浚川铁耙、龙爪法甚善,何故不可用?”子渊因变言:“此诚善法,但当时同官议不合耳。”介甫大喜,即除子渊都水外监丞,置浚川司,使行其法。子渊乃于河上令指使分督役卒,用二物疏浚,书其课曰:“某日以扫疏若干步,深若干尺。”其实水深则耙不能及底,虚曳去来,水浅则齿碍泥沙,曳之不动。会都水监丞程昉于大名河曲开直河,子渊属昉称直河浅,牒浚川司使用耙泼之,昉从之。是时,天下皆言浚川耙如儿戏,适足以资谈笑,王介甫亦颇闻之,更下河北安抚司,令保奏。会介甫罢相,文潞公上言:“河水浩大,非耙可浚,秋涸故其常理,虽河滨甚愚之人,皆知浚川耙无益于事。臣不敢雷同保奏,共为欺罔。”奏上,上不悦,命知制诰熊本与都水、转运司共按视。诸扫人言:“水皆夏溢秋复,不惟此一年。”乃奏:“水落实非耙所致。”上又命内供奉官冯宗道试浚川耙于汴水。每料测量,有深于旧者,有不增不减者,大率三分各居其一。宗道每日据实奏闻,上意稍悟。会荥泽河堤涨急,诏判都水监俞充往治之,河危将决,赖用浚川耙疏导得免,具图以闻。上嘉之。
(节选自《涑水记闻》)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A法B用C铁D数E斤F为G龙H爪I形J沈K之L水M底N系O絙P以Q船R曳S之T而U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已,又移船而浚之”的“已”,意为停止,与成语“无法自己”的“已”意思不同。
B.课,原意为根据一定标准对官吏进行考核,文中指范子渊记录下来以备考核的业绩。
C.“资谈笑”的“资”,意为供给,与《谏逐客书》中“逐客以资敌国”的“资”意思相同。
D.“共为欺罔”的“罔”,意为欺骗,与《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的“罔”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候补官员李公义提议用铁龙爪疏浚黄河河道,宰相王安石认为这种浚河的方法很好,于是他设置浚川司,并派范子渊前去依法施行。
B.宫官黄怀信在铁龙爪的基础上,以铁、木、石为材料,制作了更为大型的浚川耙,配合绞车同时使用,可以高效地疏浚黄河河道。
C.王安石推行使用浚川耙,但是百姓都认为这并不奏效,王安石又把浚川之事交由河北安抚司负责,要求推荐有能力的官员去实施。
D.荥泽河的水位上涨,情势危急,判都水监俞充前往治理,他使用浚川耙疏通河道,成功地避免了决堤,上报朝廷后受到皇上赞赏。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
(2)子渊属昉称直河浅,牒浚川司使用耙浚之,昉从之。
14.对于新工具浚川耙效用的争议,皇上体现出明君应有的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①,平海夕漫漫。
[注]①语出《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
15.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襄水曲”表明作者家住襄水之滨,“楚云端”则表现出对家乡的仰望。句意平淡却情感含蓄而浓烈。
B.“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作者所在地方距离家乡遥远,还表明此时与家乡两地隔绝,不能归去,用词贴切。
C.“孤帆天际看”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站在客船上,朝着家乡的方向极目远眺,内心充满难以诉说的悲凉。
D.“迷津欲有问”运用典故,表现出作者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又想求官做事、以展宏图的矛盾心理。
16.该诗尾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雕刻金石为喻,论证了坚持学习的重要性。
(2)李商隐在《锦瑟》中借用庄周和杜宇的典故,表达自己迷惘又失落的内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古典诗词中“东风”一般指春风或者代指春天。该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窗外, ① 的沙海在秋风和阳光中翻滚巨浪。数十公里后,当我们穿越大片的红柳和芨芨草,突然一片金黄的巨大屏障出现在我们面前。“胡杨,传说中的胡杨!”同行的朋友从 ② 的西子湖畔奔赴万里边疆来看我,见到眼前胡杨林的阵势,忍不住叫了起来。一棵、两棵、三棵……大片胡杨排列整齐,如勇士披上耀眼的铠甲,在秋风中金光闪闪、 ③ 。
眼前的这棵胡杨树,长满了密密麻麻的叶片,仿佛要在一瞬间把所有的生命力都展示给我们。为了在大漠生存下去,胡杨可以让根系深入到几十米以下的地层中吸收水分。在这片茫茫大漠,胡杨悄无声息地站立于天地之间,绽放着炽热的生命,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谱写着生生不息的传奇。
这时候,我们才明白了胡杨为什么被叫作“英雄之树”。我们身后的这座南疆军垦新城阿拉尔在三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迎来的近五万名各地青年投身到开发塔里木的队伍中。他们响应祖国建设边疆的号召,几十年默默奉献,成为边疆大地那一棵棵沉默无言又金光闪闪的胡杨……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七、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同是朝九晚五,有人下班后只想躺平,看综艺都觉得累,也有人还能去学编程、做兼职……人和人之间的精力差别,有时候可以大到离谱。为什么会这样呢?
最新研究表明,精力差别的原因, ① ,剩余多半来自疾病、生活和工作状态等。双胞胎研究显示,同卵双胞胎两人之间的精力差别明显低于异卵双胞胎,由于两种双胞胎的成长环境类似,区别只在于同卵双胞胎的基因更相近。但即使是基因非常接近的一对同卵双胞胎, ② ,这部分差异主要来自后天环境和状态影响,如受到很多疾病的影响,包括心脑血管病、焦虑症等。最后,精力水平还与生活和工作状态密切相关,如近年来,因“996工作制”积劳成疾的新闻并不鲜见。
如何改善精力水平?运动或许是很好的选择。研究证实,相对于经常运动的同龄人,运动不足的成年人感觉疲劳的可能性增加了64%。其实 ③ ,精力充足的人更有可能去运动,后天的锻炼通常又能改善精力。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与文中引号相同的一项是( )
A.在外国地摊上卖的书,到了国内摇身一变,被捧成了“传世经典”,读者一再受愚弄,这种现象的蔓延是发人深思的。
B.这些带工就亲自或者派人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
C.关于文学作品的多义性,《文心雕龙·隐秀篇》说:“隐以复意为工。”
D.“五四运动”在一代代中国青年心目中,就像是熊熊燃烧的火炬,激励着他们的斗志。
八、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广袤田畴里,农民耕耘、农机驰骑,全年粮食实现丰收;山巅深壑间,桥吊挥臂、机械轰鸣,更多实物量正在形成……每个人是基石,筑就了祖国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每个人是浪花,汇成了祖国奔腾不息的浩荡江河;亿万奋斗者、追梦人,正汇聚起世界上最深厚、最伟大的筑梦力量。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由每一个“我”打拼出来;新征程是追梦人的征程,由每一个“你”创造奇迹!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C 3.B 4.①材料一主要论述了知行合一的内涵、影响以及实践意义,材料二则论述了怎样做到知行合一;②材料一侧重于理论论证(理论分析),材料二侧重于事实论证(例证)。 5.①要正确理解“知行合一”思想的科学内涵并指导自己行动;②遇到困难和问题,要善于调查研究,了解症结所在并洞察全局;③要敢于担当,勇于面对,迎难而上;④勤于磨练,善于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显然把‘行’放在比‘知’更重要的地位之上”错误,原为相关内容为“真知必行,不行假知,注重躬行实践,即真正的‘知’必须付诸实行,要在事上磨练、在实学中求知”,没有说明谁更重要,选项于文无据,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内涵高度契合”错误,原文为“‘知行合一,深刻体现了传统文化‘以天为则,以民为本,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和哲学内涵”,是“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和哲学内涵,不是“内涵高度契合”。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该项是知行的区别,表现知行分离。不能支撑“知行合一”观点。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并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知行合一’作为阳明心学的思想核心,进一步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强调了身体力行,知行合一,不可离开亲躬实践而空谈的重要性,对后世进步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影响深远……孙中山结合中国革命需要,提出了‘知难行易’说……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同志则进一步发展了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思想,坚持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提出了‘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知与行两者相互作用,辩证统一。具体来看,一方面是知行:即认识指导实践,确保方向与目标的正确性;反之是行知:即实践决定认识,检验理论与制度的正确性。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没有实践就不会有认识,不能正确理解实践也不能正确理解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项实践活动,高度需要中国传统文化中学做结合、知行合一的精神指引”,主要论述了知行合一的内涵、影响以及实践意义;
材料二,“‘知行合一’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口诀,叫做‘事上磨’……事上磨炼。首先是具备调查、洞悉全局的能力,然后就是敢于担当,碰到事不怕事,而且敢于迎难而上”,论述了怎样做到知行合一。
材料一,结合“阳明心学的‘知行’思想主要有三层涵义:首先,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一体两面……‘知’与‘行’,实际上就是认识与实践的问题,要从科学的角度加深对知、行的认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没有实践就不会有认识,不能正确理解实践也不能正确理解认识”等内容可知,侧重于用道理分析,是理论论证;
材料二,“王阳明被朝廷任命为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知县。上任第一天……他越是迎难而上,越是敢于担当,后来他遇到的困难越是迎刃而解。这就是阳明心学的力量”,举例证明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意义,侧重于事实论证。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结合“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人类实践发展的无止境,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无止境。反之,认识对于实践也有巨大的反作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可知,要正确理解“知行合一”思想的科学内涵并指导自己行动;
结合“知行合一,事上磨炼。首先是具备调查、洞悉全局的能力”可知,遇到困难和问题,要善于调查研究,了解症结所在并洞察全局;
结合“敢于担当,碰到事不怕事,而且敢于迎难而上”可知,要敢于担当,勇于面对,迎难而上;
结合“越是迎难而上,越是敢于担当,后来他遇到的困难越是迎刃而解。这就是阳明心学的力量,强大的‘知行合一’的智慧”可知,勤于磨练,善于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6.D 7.B 8.①烘托人物形象,“铁丝男”巧妙地用一张视力表换取了一本童话书,体现了他聪明机智和求知若渴的形象。②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小说中“她”和“铁丝男”围绕“视力表是不是书”的问题进行了四次较量,情节一波三折,悬念迭起,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③揭示主题,小说通过以“视力表”交换书的情节,歌颂了在书本匮乏的年代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和热爱。 9.①“冷静”指小说叙事风格、语言风格客观冷静: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情节,隐匿作者的声音和感受,很多语句都体现了职业医者的逻辑和冷静。②“温暖”体现在西藏高原的守边军人于高寒环境中对童话温暖世界的向往,热爱读书、追求上进的情感尤其温暖。③“冷静中蕴有温暖”,体现出作者以冷静客观的语言、零度写作的叙事风格,对生活在苦难环境中的小人物倾注精神生命的关怀,呈现出温暖人心的故事蕴意。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暗含‘她’对铁丝男的抱怨”错。并不是对“铁丝男”的抱怨,而是对书没还回来的失落。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小说把中年男子称作“铁丝男”,使用了比喻手法”错。把中年男子称作“铁丝男”,使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不是“比喻”。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①烘托人物形象,“我带来一本书,想借你的童话书看看,不知你可有?”“当最后一层折叠打开后,真相大白——一张标准对数视力表”,“铁丝男”巧妙地用一张视力表换取了一本童话书,体现了他聪明机智和求知若渴的形象。同时,细腻地展现“铁丝男”没有真正的书,只能拿视力表来换书的窘迫、不好意思的心理。
②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小说中“她”和“铁丝男”围绕“视力表是不是书”的问题进行了四次较量,“它……有人看吗?”“有。很多人看过它”,“它算印刷品吗?”“它当然算印刷品了”,“它有内容吗?”“它难道没有内容吗?!”,“就算有内容,那么它……有作者吗?”“这个视力表是有作者的,我记得是中国的一位教授。可惜我不是眼科医生,把他的名字忘记了”,情节一波三折,悬念迭起,详写了“铁丝男”取出、展开“书”的过程,插入了“她”的语言、心理描写,层层铺垫,层层蓄势,激发读者强烈的好奇心,引起强烈的阅读期待。
③揭示主题,“铁丝男”说,“第一件事,我答应你,会用最快的速度。第二件事,可不一定。我把书带回去,假如别人知道了,脚前脚后来跟我借,我无法不借,只得提醒他们爱惜。但你能想象,不一定管得住”,可见在高原上还有很多“铁丝男”们渴望读书。小说通过以“视力表”交换书的情节,写了“铁丝男”们,没有书的他们渴望读书,他们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歌颂了在书本匮乏的年代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和热爱。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写作特色和审美风格的能力。
①“冷静”指小说叙事风格、语言风格客观冷静。文章写来神闲气定,字里行间流露的是她的冷静与善意,让人感觉这是一位有着大智慧的女子,她用己之笔,言己之心。“她决定为书正名,便轻轻吞下高原一口凛冽的寒风,说:‘它……有人看吗?’边说边把视力表拿过来,抖动着。‘有。很多人看过它。’‘铁丝男’笃定地回答……”,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情节,隐匿作者的声音和感受,很多语句都体现了职业医者的逻辑和冷静。
②“温暖”体现在西藏高原的守边军人于高寒环境中对童话温暖世界的向往,“铁丝男”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生活,万丈冰峰雪岭,生活艰苦,他们穿着沾满泥污的战靴保家卫国。他们渴望读书,童话书描绘的美好世界,给他们带来温暖和慰藉,表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文中热爱读书、追求上进的情感尤其温暖。
③“冷静中蕴有温暖”,体现出作者以冷静客观的语言、零度写作的叙事风格,对生活在苦难环境中的小人物倾注精神生命的关怀,她敬重理解边防军人,心地善良,懂得他们的艰苦、对书的渴望、对美好的向往,明知书可能有去无回,还是答应了“铁丝男”的易书请求,呈现出温暖人心的故事蕴意。
10.JNP 11.A 12.B 13.(1)君主广泛地听取和接纳意见,那么权臣就不能堵塞蒙蔽君主的耳目,下面的情况就能够到达君主那里。(2)范子渊告诉程昉说直河水浅,可上报文书给浚川司,用浚川耙疏通河道,程昉听从了他的建议。 14.①皇上既没有偏信王安石的保奏,也没有偏信文潞公的上奏;②他先安排了熊本去视察,又派遣冯宗道去汴水做试验。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这个方法是用几斤铁铸成龙爪的形状,把它沉到水底,系上大绳索,用船拖拽它前行。
“其法”是主语,“用铁数斤”是状语,“为”是谓语,“龙爪形”是宾语,结构完整,后面断开,即J处断开;
“沈之水底”是“沈之(于)水底”的省略句,“水底”后断开,即N处断开;
“系絙”是动宾结构,后面断开,即P处断开。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意为停止”错,应为时间词“不久”,句意:过一段时间,再移动船只疏浚其他地方。/“无法自已”的“已”是“停止”,句意:指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
B.正确。
C.正确,“资”,意为供给,句意:正适合供人们谈笑。/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
D.正确,“罔”,意为欺骗,句意:共同做欺骗君王的事。/“罔”,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句意: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以铁、木、石为材料”错,原文“以石压之”,可见“石”不是制作材料;“可以高效地疏浚黄河河道”无中生有,原文“宫官黄怀信以为铁爪,只列干木下如耙状,以石压之,两旁系大絙,两端钉大船,相距八十步,各用革车绞之,去来挠荡泥沙,已,又移船而浚之”只是介绍了制作和使用方法,没有谈到效果。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兼听广纳”,广泛地听取和接纳意见;“拥蔽”,堵塞蒙蔽;“通”,通达。
(2)“属”,通“嘱”,告诉;“牒”,文书;“从”,听从。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王介甫亦颇闻之,更下河北安抚司,令保奏。会介甫罢相,文潞公上言:‘河水浩大,非耙可浚,秋涸故其常理,虽河滨甚愚之人,皆知浚川耙无益于事。臣不敢雷同保奏,共为欺罔。’奏上,上不悦,命知制诰熊本与都水、转运司共按视”“上又命内供奉官冯宗道试浚川耙于汴水”可知,皇上既没有偏信王安石的保奏,也没有偏信文潞公的上奏;他先安排了熊本去视察,又派遣冯宗道去汴水做试验。
参考译文:
唐太宗问魏征:“君主怎样能够明辨是非,怎样叫昏庸糊涂?”魏征答:“广泛地听取意见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个人就会昏庸糊涂。君主广泛地听取和接纳意见,那么权臣就不能堵塞蒙蔽君主的耳目,下面的情况就能够到达君主那里。”唐太宗说:“好啊!”
当初,有个叫李公义的选人陈述,请求以铁龙爪疏浚黄河。这个方法是用几斤铁铸成龙爪的形状,把它沉到水底,系上大绳索,用船拖拽它前行。宦官黄怀信承袭铁龙爪的做法,只在干木下做成像耙子的形状,用石头压着它,两旁系上大绳索,两端钉在大船上,相距八十步,各自用革车绞它,来来去去抓挠荡起泥沙,过一段时间,再移动船只疏浚其他地方。这件事交给大名安抚司去核实,安抚司命金提司管勾官范子渊与通判、知县共同试验这件东西,都说不能用。恰好范子渊回京,王安石问范子渊:“疏浚河道的铁耙、龙爪法很好,是什么缘故说不可用?”范子渊于是改变了先前的话说:“这的确是很好的方法,只是当时一起试验的官员意见不合罢了。”王安石非常高兴,立即任命范子渊为都水外监丞,设置了浚川司,让他推行这个方法。子渊于是在河上发令指使分管督察的役卒,用这两件东西疏浚河道,写上政绩说:“某日用它疏通若干步,深若干尺。”实际情况是水太深那么耙不能到底,空拽着来回,水太浅那么耙齿被泥沙阻碍,根本拽不动。恰逢都水监丞程昉要在大名河迂曲开通直河,范子渊告诉程昉说直河水浅,可上报文书给浚川司,用浚川耙疏通河道,程昉听从了他的建议。这时,天下都说浚川耙如同儿戏,正适合供人们谈笑,王安石也听到了不少,重新下令给河北安抚司,让他们向朝廷推荐人并予担保。恰逢王安石罢相,文潞公上奏说:“河水水势很大,不是耙子可以疏浚的,秋天河水干涸原本就是常理,即使是河边很愚蠢的人,都知道浚川耙对事情没有帮助。臣不敢像他们一样担保上奏,共同做欺骗君王的事。”奏章递上,皇上不高兴,命令知制诰熊本与都水、转运司共同去巡视。各个疏浚河道的人都说:“水都是夏天涨水秋天又下降,不只这一年。”于是上奏:“水位下落实在不是耙的效果。”皇上又命令内供奉官冯宗道在汴水试浚川耙。每次料位测量,有的比原来深,有的不增不减,大概各占三分之一。冯宗道每天根据实情上奏,皇上的内心逐渐醒悟。恰逢荥泽河堤水涨得很急,下诏判都水监俞充前往治理,河堤很危险即将决口,依赖用浚川耙疏导得意幸免,全部画图来禀告皇上。皇上嘉奖了他。
15.C 16.①尾联通过化用典故和借景抒情巧妙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迷茫(矛盾)与愁苦之情。②“迷津欲有问”用孔子使子路问路的典故,生动点出内心的迷茫,即从政与归隐的心理矛盾。③“平海夕漫漫”写景,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诗人以这样的景色恰到好处地烘托出自己的愁苦心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站在客船上”错,此处应是诗人想象家人们也在思念自己,因而遥望着天际的孤帆,期盼着自己的归去。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意思是:我想找人问一问,迷路渡口在哪边?暮色苍茫无所见,只见江海水漫漫。
“迷津欲有问”,结合注释可知,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化用典故,借孔子与隐士间关于从政与隐居的冲突,表达了自己隐居与从政难以抉择的矛盾心理。
如今孟浩然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境况颇与孔子相似,瞻念前途渺茫,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平海夕漫漫”最后又以景作结,写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作者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
17.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锲,镂,鹃,雀。
18.①一望无际;②云蒸霞蔚;③威风八面 19.我们身后的阿拉尔是一座南疆军垦新城,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它迎来了近五万名各地青年,他们投身到开发塔里木的队伍中。
20.“站立于天地之间,绽放着炽热的生命,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谱写着生生不息的传奇”运用排比手法,从站立姿态到精神气质,歌颂了胡杨顽强的生命力,表达了对胡杨的崇敬和赞美;排比句式整齐,便于抒发对胡杨的情感,且节奏感强,音韵和谐。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此处形容海沙广阔无边,可填“一望无际”。一望无际:一眼望不到边。形容非常辽阔。
②此处形容西子湖畔景色灿烂美丽,可填“云蒸霞蔚”。云蒸霞蔚:像云霞升腾聚集起来。形容景物灿烂绚丽。
③前面说“胡杨排列整齐,如勇士披上耀眼的铠甲”,这是将胡杨比喻为战士,突出它们的威风,可填“威风八面”。威风八面:形容神气十足,声势慑人。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长句变短句,可以先提取出句子主干,再将其他成分变成分句;或者找出句子中有几个叙述主体,再找出对应内容,变成短句。本题适合采用第二种方法。
划线句中有两个叙述主体,一个是南疆军垦新城阿拉尔,与之对应的内容是,它是一座南疆军垦新城,在三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迎来近五万名各地青年。可将这些内容改成两个句子:一个是我们身后的阿拉尔是一座南疆军垦新城;一个是它在三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迎来近五万名各地青年,可将时间提到最前面做状语,改成: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它迎来了近五万名各地青年;
第二个叙述主体是青年,与之对应的内容是投身到开发塔里木的队伍中,“青年”可以承接前句改成“他们”,句子改成:他们投身到开发塔里木的队伍中。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划线句“绽放着炽热的生命,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谱写着生生不息的传奇”三个句子全部采用动宾结构,宾语采用偏正结构,构成排比。
“绽放着炽热的生命”“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从精神气质方面描写,“谱写着生生不息的传奇”从生命顽强角度描写,从站立姿态到精神气质,歌颂了胡杨顽强的生命力,表达了对胡杨的崇敬和赞美;
排比结构一致,显得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增强了感染力。
21.①有一小半来自遗传因素 ②精力水平也可能出现很大差别 ③运动与精力相互作用 22.D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由前句“精力差别的原因”可知,空缺处是对前文进行解释说明,结合后文“剩余多半来自疾病、生活和工作状态等”可知,前文是“有一小半”;根据对双胞胎的解释可以推断出一个原因是基因或者遗传,再根据句式的一致性,谓语应用“来自”,因此填写“有一小半来自遗传因素”。
第二处,由“但即使是基因非常接近的一对同卵双胞胎”可知,关联词是“也”;根据“这部分差异主要来自后天环境和状态影响”可知,即使是基因非常接近的一对同卵双胞胎精力也会有很大不同,因此填写“精力水平也可能出现很大差别”。
第三处,是复句内的总括句,概括后面两句的内容。后文说“精力充足的人更有可能去运动,后天的锻炼通常又能改善精力”,可见运动和精力是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的,因此填写“运动与精力相互作用”一类的句子。
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引号“996工作制”表示特定称谓。
A.表示讽刺否定意味;
B.为特殊含义;
C.表示直接引用;
D.表示特定称谓;
故选D。
2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本题由两段材料组成。第一段主要列举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第二段强调新时代、新征程离不开每一个“我”和“你”。由此不难发现,材料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另外,有几个关键词值得注意:“奋斗”“追梦”。作为新时代青年,要把自己融入亿万奋斗者中去,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助力实现“中国梦”。
考生要抓住关键词“奋斗”“追梦”,无论是个人的成长,还是社会的进步、乃至于新时代的伟大成就,都是敢拼敢干奋斗出来的。由此可见,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并思考奋斗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当代青年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不要被社会上或者网络上一些错误思想诱导,贪图享受、不愿奋斗的青春注定要遗憾终生。要将个人的青春与奋斗结合起来,用奋斗创造幸福的生活,成就美好的未来,这样的青春才更有创造力,才不辜负这段美好年华;要将青春的奋斗和梦想与国家发展、时代进步融合,让青春在奋斗中绽放光彩。
行文构思时,可运用引申论证,由个人到国家,层层深入,可以论述“奋斗”之于青年人的成长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 “奋斗”与“追梦”之间的辩证关系,说明“追梦”不是空喊口号,需要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在论述中可运用例证法,如“太空出差”创造历史,“中国饭碗”端稳端牢,“国之重器”砥柱中流,中国建造遍布大地,核心技术加快攻关,生态文明引领潮流......共和国的大厦由一块块砖垒起来,历史性成就靠撸起袖子干出来。从而深化中心,强化论点,让论证更有说服力。
立意:
1.躬身奋进,筑梦新时代。
2.把个人奋斗融入时代大潮。
3.筑梦新征程,离不开每一个“你”和“我”。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