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下模拟冲刺语文试题(一)(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下模拟冲刺语文试题(一)(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1 09:57: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河北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下模拟冲刺语文试题(一)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社会结构影响着文化存在的表达形态,社会结构转变了,其外在的文化形态自然也会随之改变。随着技术对人们生活空间的不断介入,人们的整体行为模式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由此而来的必然会是基于价值观念的文化向度的改变。
费孝通先生曾极为形象地将其比喻为乡村发展的“三级两跳”:从农业化到工业化,从工业化到信息化或者后工业化。第一跳的转型还没有真正完全实现,作为第二跳的由工业化向信息化的转变就紧随其后发生了,并叠加在了原有的乡村工业化的基础上,以极为迅捷的发展步伐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生活模态。
从乡土中国到工业化中国的转变,根本上还属于物质层面的工业下乡,是实际生活的物质改变;而到了第二跳,便更多的是观念性或精神性的文化下乡了,即从曾经的物质性的“实”的层面转换到了精神性、文化性的“虚”的层面上来,这对人自身的存在而言显然意味着一种根本性的转变。这一转变可以说构成了理解中国当下文化转型的一个新的维度,也意味着在乡村生活中要有更多价值和观念层面的新变化。
最值得强调的是,工业或者机器、技术以及产业的下乡,更多还是属于经济或生计意义上的。此时,乡村生活的基调或其基本结构仍旧还是以农业为主、辅之以工业的。只是先前的那种“工”的存在会更多地体现在农业以外的手工劳作上,而现在的“工”则更多是机器大生产的模式。乡村中的家庭结构依旧是相对稳固的,而乡村的工业化生产则是离土不离乡的模式,人们在农业的基底上借助乡村工业化去实现物质生活面貌的根本改观。
而一旦到了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那便无可避免地触及到人们的观念、价值、精神和意义诸层次。那些从城市落入乡村的事物更多会属于人的精神观念或思想意识上的,因此它显然更多地触及到了人们对于新出现的生活方式的认同与选择。一方面,留存在村里的人会因为更多精神性意义的触动而尝试生活样式的改变;另一方面,外部世界的种种观念或思考会对乡村自身构造出来的新发展模式产生驱动和影响,使得乡村从精神意义上被重新塑造,成为有似于陶渊明所描述的“桃花源”意义上的理想生活之地,甚至让能够在乡村的环境中生活也成了人们在精神意义上追求的对象,这种不同于农工相辅的“牛郎织女”模式的新式乡村发展模式,我们不妨称之为“桃花源模式”。这种模式更注重于精神性意义的追求,这显然也是在我们的文化观念中所旧有的、从来都不缺乏的另一种对于乡村生活的想象。它是富有艺术以及审美情趣的,同时也无形地跟更多人所选择的闲暇生活的乡村旅游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甚至更成为新时代里一种艺术以及艺术家的乡村介入的意义引领。而所有这些从根本上而言,也是当下的人们在一种文化自觉意识的牵引之下的新乡村发展道路的选择。由此使得文化进入到了乡村,附带着城市人的休闲旅游进入到了乡村,同时那些艺术家们也因此而介入到了乡村的生活和建设之中来。
(摘编自赵旭东《从工业下乡到文化下乡》)
材料二:
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这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从农业本身看,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需的。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多在男女间有一些分工,就像女的插秧、男的锄地等。这种合作与其说是为了增加效率,不如说是因为在某一时间里忙不过来,家里人出来帮帮忙。耕种活动中不向分工专业方面充分发展,农业本身也就没有许多人住在一起的必要了。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而大多的农民是聚村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沿相接的邻舍。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结构与文化样态互为影响,后者会随着前者的改变而改变,前者会基于价值观念的文化向度而做出相应改变。
B.“三级两跳”是费孝通先生对我国乡村社会发展观察分析后做出的判断,是对从农业化到工业化再到信息化的形象概括。
C.属于观念性或精神性的文化下乡现象与属于物质层面的工业下乡现象有本质的区别,对人类的贡献也有根本性的不同。
D.乡土性中国体现的不流动是从人与空间的关系着眼,孤立隔膜是从社区之间的关系着眼,这两个特点都是相对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过去的工业下乡到现在的文化下乡,农村经历了一个极大的质的转变,这也成为理解中国当下文化转型的新维度。
B.材料一认为工业下乡前乡土中国生活方式的模式类似于“牛郎织女”模式,这种模式较少注重于精神性意义的追求。
C.在乡土社会,家庭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但在四川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却很常见。
D.费孝通所说的乡土社会的乡土性是指老根不常动,人们的活动范围有限,住在一处的集团与其他集团之间是有隔膜的。
3.下列描述,最符合材料所界定的“桃花源模式”生活的一项是( )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B.一轮满月升起来,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秋日的败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香雪手中那只发光的小盒子。(《哦,香雪》)
C.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沿相接的邻舍,保持着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乡土中国》)
D.夜幕降下、灯光亮起,与空中的明月交相辉映。民宿中的人们三三两两,或坐或躺,或闲聊或赏景,惬意极了!(《乡村月夜》)
4.费孝通将乡村发展喻为“三级两跳”,请简要说明“两跳”及其转变特征。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请依据材料观点,为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建议。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安家
葛亮
荣瑞红倒记得清清楚楚。那年夏天,蓝花楹开得正盛。黄昏时候,村里头来了一个人,敲开他们家的门。荣瑞红应了门,见是高个儿中年人,穿着青布衫子。蜡黄脸,满脸胡须。这人操官话,有两湖口音,口气温和,问荣瑞红家里头有没有要出租的屋子。荣瑞红就喊她爷爷。荣昌德老汉走出来,敲着烟袋锅,眯眼看来人胳膊底下夹着两本书,就问,先生,你是昆明城里来的教授吧?
那人点点头,说,小姓闻。荣老爹回,我们家的耳房刚租了出去。最近来我们镇上问的,都是昆明城里的教授和学生。日本人的飞机把读书人都折腾坏了。全城都在跑警报。走,我陪你去问一问。
荣老爹带着这个先生,顺着金汁河畔的小路,挨家挨户一路问过来。天擦黑了,这先生在一户人家门口停下,抬头看看说,这房子好。“三间两耳倒八尺”。荣老爹说,可不,正正经经的“一颗印”。
敲开了门,一看,小院干净开阔,房子也通透。用的石材、木料都考究得很,楼板和隔墙板还未装完,眼见是新起的房子。闻先生怕人家不舍得,但还是说了来意。屋主说,好。钱不打紧,您看着给。这屋子刚建好,您不嫌弃,下周就能住进来。
闻先生看他爽快,也很高兴。屋主说,我们云南历来爱重读书人。都说昆明城里造了新大学,来了许多教授。北方要是不打仗,我们请也请不来你们。
荣瑞红才知道,这个闻先生,不是替自己找房子,是要替他们大学找个地方,盖个研究所。
要装修这个房子,镇上不缺人手。这些年,昆明城里闹得慌,人都不怕多走个十几里,往北郊来。有住下做长远打算的,也有那过一天算一天的。滇越铁路一开通,又多了来往的工人。可这闻先生,一个瓦匠窑工也不请。他和另一个姓朱的先生,撸起袖子,带着几个年轻人,自己干。
荣老汉就说,他们开不了伙。囡儿,新烧的饵块,给他们送些去。
荣瑞红就拎着一只篮子,装几只碗给他们送过去。闻先生客气,要给她钱。她躲过去。现在炭火上细细烤了,香味密密地溢出来。年轻人们不客气,拿起来就吃,不用筷子不用碗。
待装修好了,闻先生请村里的木匠刨了一块木板,刨得又平又光,他对一位青年说,怀远,去龙头村的弥陀寺,找冯先生,给咱研究所题个名。
半晌,青年回来了,说,冯先生不在,“史语所”的傅先生给题的。
闻先生便说,也好。他就拿一柄凿子,照着那题字,一点点地镌了上去。黄昏的时候,“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的牌子就挂起来了。
闻先生带着太太孩子,就在这屋子的南厢房落脚。
当晚上,闻太太将冯太太从弥陀寺请过来,说一起包饺子,庆乔迁之喜。见冯教授没有一起来,闻先生就问起所长怎么没来。冯太太就说,抱歉得很。他说近来镇上乔迁得太多,一个个贺不过来,自家人就不拘礼了。由他去吧。写他的《贞元六书》,饭也不吃。写到第四部了,说是停不下。我带了些麻花卷,刚炸出来的,你们趁热吃。
青年们都喜不自胜,说,冯师娘的炸麻花在镇上可有名着呢。冯太太摆摆手道,我是小打小闹,如今钟璞、钟越都长大了,靠他那点工资是不成了。我也是为了补贴家用,好在近旁的小学生喜欢,卖得不错。倒是梅校长家的咏华和潘、袁两家的三位太太,制的“定胜糕”名头越来越大,现在都进了“冠生园”了。
闻先生在旁边叹口气道,也真是为难您。惭愧得很,如今持家,要靠你们这些教授太太十八般武艺,也真是巾帼不让须眉。
冯太太便说,我们既肯跟了你们来,这些都算不得苦。
说话间,一锅饺子翻滚上来,熟了。闻太太盛上了一大碗,看着热腾腾的水汽袅袅升起,又在屋子里头弥散开来,也很感叹。她声音咽咽地说,东奔西走这些年,囫囵总算是有个家了。
冯太太说,大普吉还住着许多人呢,都说那附近不太平,闹狼。走回城里上课都胆战心惊的。闻先生先前也是龙院村住着?
闻先生说,对,先住在惠我春家里。后来舍弟家驷来了,到大普吉,两家太挤,又搬去了陈家营。今年初,听说华罗庚在昆华农校的房子给炸了。他腿脚不方便,孩子又小,日本人飞机来了,跑不了警报。我就邀他们一家同住。
冯太太说,唉,也真是不容易。好在是过来了。
闻太太将一簸包好的饺子又下到锅里,说,你那边住得可好?等我这忙完了也去看看。冯太太说,我本来不信鬼神,可那山坡上孤零零一座庙,住着总是不踏实。我们住的北房是个仓库,东厢住一对德国犹太人,说是男的以前在德国外交部当官,被希特勒赶出来的。我们相处得不错,最近也搬走了。他们临走,把护院的狗送给我了。白天孩子上学,家里就我一个人。这个“玛丽”也算陪陪我。
闻太太说,你还是常来走动,跟我做伴,也多个照应。
冯太太叹口气道,不是我迷信。我倒听说,这村里的房子除了庙,都要请尊瓦猫,才算清净了。我刚一进门,看见你们房梁上坐了一尊,那叫个威风。
闻太太便将荣瑞红推到跟前。冯太太说,呦,这是哪一家的姑娘,这俊俏,眼熟得很。闻太太便笑说,我们家的瓦猫啊,就是从她爷爷那请来的。荣瑞红也笑,说,这整村的瓦猫,都是我爷爷制的呢。
(选自中篇小说《瓦猫》,有删节,题目为选者所加)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年夏天,蓝花楹开得正盛”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环境,“日本人的飞机把读书人都折腾坏了”则点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B.“挨家挨户一路问过来”,“天擦黑了”,闻先生才找到了中意的屋子,重在表现闻先生对当地建筑很了解,对住的地方很讲究。
C.“三间两耳倒八尺”“一颗印”“饵块”“瓦猫”等称谓,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体现出云南建筑、饮食的独特风格。
D.荣瑞红这一人物贯穿全文,见证了闻先生的安家过程,也领略了国难当头之时以闻先生为代表的爱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和风采。
7.下列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及效果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先生,主要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从外貌、语言、动作、细节等方面入手,使闻先生这一人物形象丰满,特征鲜明。
B.冯先生,主要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借助他人之口来展示人物形象。使冯先生如龙在云中,虽只现一鳞半爪,却见风骨。
C.闻太太、冯太太,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二人的话语,风格不同,体现出性格的差异,但话语中都透露出一种身处乱世时的坚韧。
D.荣老爹、屋主,主要运用语言描写,话语不多,却颇具精神,从话语中能感受到两个人都热情、爽快、乐于助人,让人温暖。
8.小说中闻先生的原型是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著名学者、诗人闻一多,小说中不称闻一多却称闻先生,这样处理的原因与好处是什么?
9.“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西南联大教育成果辉煌,与那一大批教授、学者的努力付出分不开。从文本中涉及到的教授、学者身上,我们能体会到哪些优秀品质?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五年,晋献公灭虞、虢,虏虞君与其大夫百里奚,以璧马赂于虞故也。既虏百里奚,以为秦缪公夫人媵于秦。百里奚亡秦走宛,楚鄙人执之。缪公闻百里奚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人遂许与之。当是时,百里奚年已七十余。缪公释其囚,与语国事。谢曰:“臣亡国之臣,何足问!”缪公曰:“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固问,语三日,缪公大说,授之国政,号曰五羖大夫。百里奚让曰:“臣不及臣友蹇叔,蹇叔贤而世莫知。”於是缪公使人厚币迎蹇叔,以为上大夫。
---《史记·秦本纪》
文本二
缪公兴师以袭郑,蹇叔谏曰:“不可。臣闻之袭国邑以车不过百里以人不过三十里,皆以其力之盛至,是以犯敌能灭,去之能速,今行数千里,又绝诸侯之地以袭国,臣不知其可也。君其重图之。”缪公不听也。蹇叔送师於门外而哭曰:“师乎!见其出而不见其入也。”蹇叔有子曰申与视,与师偕行。蹇叔谓其子曰:“晋若遏师必於淆。”缪公闻之,使人让蹇叔曰:“寡人兴师,未知何如。今哭而送之,是哭吾师也。”蹇叔对曰:“臣不敢哭师也。臣老矣,有子二人,皆与师行。比其反也,非彼死,则臣必死矣,是故哭。”
郑贾人弦高、奚施将西市於周,道遇秦师,曰:“嘻!师所从来者远矣。此必袭郑。”遽使奚施归告,乃矫郑伯之命以劳之,曰:“寡君固闻大国之将至久矣。大国不至,寡君与士卒窃为大国忧,日无所与焉,惟恐士卒罢弊与糗粮匮乏。何其久也!使人臣犒劳以璧,膳以十二牛。”秦三帅不敢固辞,再拜稽首受之。三帅乃惧而谋曰:“我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以袭人,未至而人已先知之矣,此其备必已盛矣。”还师去之。
当是时也,晋文公适薨,未葬。先轸言于襄公,曰:“秦师不可不击也,臣请击之。”襄公许之。先轸遏秦师于觳而击之,大败之,获其三帅以归。
(节选自《吕氏春秋》)
10.文中画破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涂黑。
臣A闻B之C袭D国E邑F以G车H不I过J百K里L以M人N不O过P三Q十R里S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恐楚人不与”中的“与”是给的意思,与《离骚》中的“恐年岁之不吾与”“与”字意思相同。
B.“晋文公适薨”中的“适”是刚刚的意思,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始适还家门”中的“适”字意思不同。
C.稽首,指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行礼时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缪公听说百里奚有才能,想用重金赎买他,但又担心楚国不给,最后用五张黑色公羊皮赎回他。
B.秦穆公袭击郑国一事,蹇叔持反对意见,他深知不会成功,同时他预见了晋军会在崤山进攻秦军的可能性,认为秦军的失败不可避免。
C.秦穆公认为蹇叔在军队出征的时候哭,是在为军队哭丧,十分不吉利;实际上蹇叔只是因为自己或儿子必有一方会死去而哭。
D.秦军三个主帅听到弦高的话,料想郑国已有准备,就率军回秦,结果半路上遭到晋军攻击,三个主帅都被俘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百里奚亡秦走宛,楚鄙人执之。
②遽使奚施归告,乃矫郑伯之命以劳之。
14.在文本一中,百里奚认为“蹇叔贤而世莫知”,请根据文本二概括蹇叔的“贤”体现在哪些方面。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
辛弃疾
序:用些语再题瓢泉①,歌以饮客,声韵甚谐,客为之釂。
听兮清珮琼瑶些。明兮镜秋毫些。君无去此,流昏涨腻,生蓬蒿些。虎豹甘人②,渴而饮汝,宁猿猱些。大而流江海,覆舟如芥,君无助、狂涛些。
路险兮山高些。块予独处无聊些。冬槽春盎,归来为我,制松醪些。其外芳芬,团龙片凤,煮云膏些③。古人兮既往,嗟予之乐,乐箪瓢些。
【注】①瓢泉在江西铅山县东二十五里,泉水清冽,风景幽美。作者在这里有处旧居。光宗绍熙五年(1194)七月作者被解除知福州兼福建路安抚使的职务后闲居于此,这首词大致写于此时。②宋玉《招魂》:“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甘人,食人以为甘美。③团龙、片凤,茶名。云膏,雨水。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听兮……秋毫些”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形象地描绘了瓢泉,表现了瓢泉清澈明净的特点。
B.词人劝说瓢泉不要离开,不要与虎豹猿猱为伍,免得被其他山泉玷污,被虎豹猿猱所伤。
C.“君无去此……狂涛些”描述了泉水所处的三种状态,想象合理,和词人当时所处的社会现实相符。
D.这首词用《楚辞》语尾字“些”作后缀的尾字,使全词的格律声韵具有和谐回应之美。
16.作者在词的下阕由“无聊”写到“三乐”,是哪三种乐?有人说“三乐”是词人愤世嫉俗的变相发泄。你对此有何理解?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劝学》中荀子用登高望远、顺风而呼、坐车行千里、行船渡江河等四个类比,推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2)李商隐《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青春往事的追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手法,表明天姥山远远高于天台山。
六、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些年,一部剧带火一件商品、一个景点乃至一座城市的例子_______①________。《狂飙》带火了肠粉、猪脚面和《孙子兵法》,《梦华录》热播让人们对象征传统文化的汉服和茶饮心向往之……
热播剧为啥能成“带货王”?影视作品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从而带动文化产品和一般商品的消费热潮。如何让电视剧更好地为消费市场再添一把火?在这方面,影视工业更为成熟的国家有比较丰富的经验。比如,韩国电视剧就是通过有意识地策划,为韩国的旅游、服装、化妆品、食品、手机等行业带来巨大品牌溢出效应,电视剧不仅输出了韩国文化,还培养了“韩国制造”的消费市场,达到_______②________的传播效果。
不过,一些电视剧一味_______③________,过度植入或“硬”植入广告内容,让消费者的观剧体验大打折扣。尽管这些剧因为满足了品牌方的广告宣传而获利,却因剧情拉胯而翻车,品牌最终也没有获得良好的期待已久的传播效果。如果作品本身是浮夸的、空洞的,观众就很难认同剧中植入的价值理念,更不会为其想带的“货”埋单。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0.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七、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岁末,有许多贺年片飞来飞去,像候鸟一样。从我手上飞走的鸟儿,却是小小一袭素羽,千篇一律写的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我的鸟儿太___①___,一点都没有奢华风和富贵气。我让它就这样飞向你,愿你明白这一种真挚。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我向往的画面,我迷恋的音乐,把它送给你,你会明白吗?给你,聪明而不安定的女孩。人生不可能有太多的狂喜大悲,在这里找不到的浪漫爱情,在别处、在远方也依然是海市蜃楼。真要把所有的青春___②___,作一次豪赌吗?为什么不回到起始的单纯?一切的一切,听其自然,如松间明月朗朗地照,如石上清泉涓涓地流,不好吗?
对你,这句诗是一种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你喜欢吗?
给你,我朝夕共事的朋友。我们原该相知很深的,但也许太熟悉了,反而无法真正沟通。一棘柳树与一株水杉,栽得再近也无法彼此了解。( )真想让你明白:我无意于与人竞争什么,也不想在某个光圈中成为聚光点,我只想在自己的围墙之内,让我的心灵自由生长,迎风开出素淡的花。可我不能解释,因为那也许低看了你。
对你,这句诗是一种无须防范、__③___的默契。你会珍惜吗?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但我们之间却这样,像草木一样陌生。
B.但我们不是草木,我们为什么这样?
C.但我们之间却这样,怎能像草木一样陌生?
D.但我们不是草木,我们是不能这样子。
23.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八、材料作文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增辉日月。
(曹植)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詹天佑)
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崔卫平 著名学者,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学校拟于5月4日举行“强国有我”主题演讲活动,你将作为选手参加比赛,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2.C 3.D 4.①乡村发展的“第一跳”,指从农业化到工业化,作为农业辅助的手工劳作被机器大生产代替;“第二跳”指从工业化到信息化或者后工业化。
②第一跳属于物质上的转变,是实际生活水平的提升;第二跳侧重思想观念与精神意识等文化上的转变,更多触及人们对于新生活方式的认同与选择。 5.①新农村建设应以实现信息化为目标,注重思想观念、精神价值等文化意义上的追求。
②新农村建设中,留存在村里的人应以精神性意义上的追求为指引,尝试改变生活样式。
③要借鉴外来文化观念,积极构造新式乡村发展模式,使乡村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生活之地。
④要吸引更多的艺术家介入农村建设,提升乡村艺术和审美情趣,打造乡村休闲旅游胜地。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互为影响”错误,根据材料一“社会结构影响着文化存在的表达形态,社会结构转变了,其外在的文化形态自然也会随之改变”可知,社会结构不会基于文化样态而做出改变。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C.“四川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却很常见”表述绝对化。根据材料二“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而大多的农民是聚村居”可知,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在四川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中界定的“桃花源模式”生活是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的农村,强调的是精神意义上追求的对象。
A.该项是纯粹的“桃花源”生活情形,据原文“……成为有似于陶渊明所描述的‘桃花源’意义上的理想生活之地……我们不妨称之为‘桃花源模式’”可知,“桃花源模式”并不等于真实的“桃花源”,故该项不符合材料所界定的“桃花源模式”。
B.该项描写香雪拿着换得的铅笔盒夜晚回家的地方,显然不是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的农村。
C.说的是外国人的精神追求,更不能反映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的农村。
D.民宿中的人们先月色下享受生活,反映了新的发展阶段的农村人们精神意义上追求,所以最符合材料所界定的“桃花源模式”生活。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1)根据“费孝通先生曾极为形象地将其比喻为乡村发展的‘三级两跳’:从农业化到工业化,从工业化到信息化或者后工业化。第一跳的转型还没有真正完全实现,作为第二跳的由工业化向信息化的转变就紧随其后发生了……”可知:乡村发展的“第一跳”,指从农业化到工业化,作为农业辅助的手工劳作被机器大生产代替;“第二跳”指从工业化到信息化。
(2)根据“从乡土中国到工业化中国的转变,根本上还属于物质层面的工业下乡,是实际生活的物质改变;而到了第二跳,便更多的是观念性或精神性的文化下乡了,即从曾经的物质性的“实”的层面转换到了精神性、文化性的“虚”的层面上来,这对人自身的存在而言显然意味着一种根本性的转变。这一转变可以说构成了理解中国当下文化转型的一个新的维度,也意味着在乡村生活中要有更多价值和观念层面的新变化”可知:第一跳属于物质上的转变,是实际生活水平的提升;第二跳侧重思想观念与精神意识等文化上的转变,更多触及人们对于新生活方式的认同与选择。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1)根据“第二跳,便更多的是观念性或精神性的文化下乡了,即从曾经的物质性的‘实’的层面转换到了精神性、文化性的‘虚’的层面上来,这对人自身的存在而言显然意味着一种根本性的转变。这一转变可以说构成了理解中国当下文化转型的一个新的维度,也意味着在乡村生活中要有更多价值和观念层面的新变化”可知,新农村建设应以实现信息化为目标,注重思想观念、精神价值等文化意义上的追求。
(2)根据“而一旦到了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那便无可避免地触及到人们的观念、价值、精神和意义诸层次。那些从城市落入乡村的事物更多会属于人的精神观念或思想意识上的,因此它显然更多地触及到了人们对于新出现的生活方式的认同与选择。一方面,留存在村里的人会因为更多精神性意义的触动而尝试生活样式的改变;另一方面,外部世界的种种观念或思考会对乡村自身构造出来的新发展模式产生驱动和影响,使得乡村从精神意义上被重新塑造,成为有似于陶渊明所描述的‘桃花源’意义上的理想生活之地,甚至让能够在乡村的环境中生活也成了人们在精神意义上追求的对象……这种模式更注重于精神性意义的追求,这显然也是在我们的文化观念中所旧有的、从来都不缺乏的另一种对于乡村生活的想象”可知,新农村建设中,留存在村里的人应以精神性意义上的追求为指引,尝试改变生活样式。
(3)根据“一旦到了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那便无可避免地触及到人们的观念、价值、精神和意义诸层次。那些从城市落入乡村的事物更多会属于人的精神观念或思想意识上的,因此它显然更多地触及到了人们对于新出现的生活方式的认同与选择”“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沿相接的邻舍。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可知,要借鉴外来文化观念,积极构造新式乡村发展模式,使乡村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生活之地。
(4)根据“那些从城市落入乡村的事物更多会属于人的精神观念或思想意识上的,因此它显然更多地触及到了人们对于新出现的生活方式的认同与选择”“而所有这些从根本上而言,也是当下的人们在一种文化自觉意识的牵引之下的新乡村发展道路的选择。由此使得文化进入到了乡村,附带着城市人的休闲旅游进入到了乡村,同时那些艺术家们也因此而介入到了乡村的生活和建设之中来”“它是富有艺术以及审美情趣的,同时也无形地跟更多人所选择的闲暇生活的乡村旅游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甚至更成为新时代里一种艺术以及艺术家的乡村介入的意义引领”可知,要吸引更多的艺术家介入农村建设,提升乡村艺术和审美情趣,打造乡村休闲旅游胜地。
6.B 7.D 8.①小说原为虚构,小说中的人物不能与现实中的人物完全等同起来。②明明写的是闻一多,却说是闻先生,虚虚实实,留给读者思考判断的空间。③称闻先生,体现出对闻一多的尊重与敬仰。 9.①做事细致认真,不辞劳苦,亲力亲为。这从闻先生选屋,闻先生、朱先生等人亲自动手装修可以看出。②虽说条件艰苦,却能醉心学术,废寝忘食。冯先生庙里栖身,写《贞元六书》,饭都不吃,老友的乔迁之喜也不参加。③对朋友热情真诚,慷慨相助。闻先生自己居住条件不好,可听说华罗庚住所被炸,便邀请他来同住。④热爱祖国,不屈服于外敌,有傲骨无傲气。日寇入侵,这些教授甘于辛苦,不向敌人屈服;一身傲骨,待人却谦逊有礼。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重在表现闻先生对当地建筑很了解,对住的地方很讲究” 错误。从前文“最近来我们镇上问的,都是昆明城里的教授和学生”可知,租房的人多,找得久是为表现房子不好找。并非重在表现了解建筑,对住所讲究。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D.“从话语中能感受到两个人都热情、爽快、乐于助人,让人温暖” 错误。根据原文“屋主说,好。钱不打紧,您看着给。这屋子刚建好,您不嫌弃,下周就能住进来”可知屋主身上体现出来的才是爽快。荣老爹身上体现出来的是热情,乐于助人。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①《安家》选自葛亮的中篇小说《瓦猫》,所以闻先生是小说中的人物,具有虚构性;而闻一多是我国的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著名学者、诗人,是现实中的真实人物,不能将两者等同来看。
②读了文本内容,再结合我们对历史人物闻一多事迹的了解,不难看出小说写的人物是闻一多,文中却称“闻先生”,这样就和现实中的人物拉开了距离,虚虚实实,实实虚虚,在虚实中留给读者思考判断的空间。
③“先生”在古时或民国时期经常用到,是对知识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的尊称。所以文中称闻先生,也体现出对闻一多的尊重与敬仰。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原文“可这闻先生,一个瓦匠窑工也不请。他和另一个姓朱的先生,撸起袖子,带着几个年轻人,自己干。”“闻先生便说,也好。他就拿一柄凿子,照着那题字,一点点地镌了上去。黄昏的时候,“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的牌子就挂起来了。”等可知闻先生选屋,闻先生、朱先生等人亲自动手装修,体现了他们做事细致认真,不辞劳苦,亲力亲为的好品质。
②原文“他说近来镇上乔迁得太多,一个个贺不过来,自家人就不拘礼了。写他的《贞元六书》,饭也不吃。写到第四部了,说是停不下”可知冯先生庙里栖身,写《贞元六书》,饭都不吃,老友的乔迁之喜也不参加,体现了虽说条件艰苦,却能醉心学术,废寝忘食的精神品质。
③原文“今年初,听说华罗庚在昆华农校的房子给炸了。他腿脚不方便,孩子又小,日本人飞机来了,跑不了警报。我就邀他们一家同住。”可知体现了对朋友热情真诚,慷慨相助的美好品质。
④原文“这个闻先生,不是替自己找房子,是要替他们大学找个地方,盖个研究所。”“黄昏的时候,“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的牌子就挂起来了。”“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可知这些人热爱祖国,不向敌人屈服,日寇入侵,这些教授甘于辛苦,不向敌人屈服;对待朋友国人却谦逊有礼。
10.CFL 11.A 12.C 13.①百里奚逃离秦国跑到宛地,楚国边境的人捉住了他。
②于是立即让奚施回郑国报告,自己就假托郑国国君的命令云慰劳秦军。 14.①远见卓识(老谋深算、料事如神);
②忠心耿耿(爱国心切)。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听说过,偷袭他国城邑,用战车不能超过百里,用步兵不能超过三十里。
“臣闻之”,“臣”主语,“闻”谓语,“之”宾语,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故C处断开;
“袭国邑”,“国邑”作“袭”的宾语,其后断开,故F处断开;
“以车不过百里”“以人不过三十里”句式对称,各自成句,故L处断开。
1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以及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
A.“意思相同”错误。
“恐楚人不与”句意:担心楚国不给。
“恐年岁之不吾与”中的“与”,等待;句意:岁月不等待人令我心慌。
B.正确。
“晋文公适薨”句意:正赶上晋文公去世。
“始适还家门”中的“适”,旧时指女子出嫁;句意:刚出嫁不久便被赶回家里。
C.正确。
D.正确。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实际上蹇叔只是因为自己或儿子必有一方会死去而哭”错误。他也是用这种方式委婉劝谏。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亡”,逃离;“鄙人”,边境的人;“执”,捉拿;
②“遽”,立即;“矫”,假托;“劳”,慰劳。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由“蹇叔谓其子曰:‘晋若遏师必於淆。’”“先轸遏秦师于觳而击之,大败之,获其三帅以归”可知,蹇叔有远见卓识(老谋深算、料事如神);
由“缪公兴师以袭郑,蹇叔谏曰:‘不可……’”可知,蹇叔忠心耿耿(爱国心切)。
参考译文:
文本一:
五年,晋献公灭了虞国和虢国,俘虏了虞君和他的大夫百里奚,这是由于事先晋献公送给虞君白玉和良马以借道伐虢,虞君答应了。俘获了百里奚之后,用他做秦缪公夫人出嫁时陪嫁的奴隶送到秦国。百里傒逃离秦国跑到宛地,楚国边境的人捉住了他。缪公听说百里奚有才能,想用重金赎买他,但又担心楚国不给,就派人对楚王说:“我家的陪嫁奴隶百里奚逃到这里,请允许我用五张黑色公羊皮赎回他。”楚国就答应了,交出百里傒。在这时,百里奚已经七十多岁。缪公解除了对他的禁锢,跟他谈论国家大事。百里奚推辞说:“我是亡国之臣,哪里值得您来询问?”缪公说:“虞国国君不任用您,所以亡国了。这不是您的罪过。”缪公坚决询问。谈了三天,缪公非常高兴,把国家政事交给了他,号称五羖大夫。百里奚谦让说:“我比不上我的朋友蹇叔,蹇叔有才能,可是世人没有人知道。”于是缪公派人带着厚重的礼物去迎请蹇叔,让他当了上大夫。
文本二
从前,秦穆公发兵偷袭郑国,蹇叔劝阻说:“不可以。我听说过,偷袭他国城邑,用战车不能超过百里,用步兵不能超过三十里,都是凭着士兵士气旺盛和力量强盛时到达,因此进攻敌人能够消灭他们,撤离战场能够迅速离去。现在行军几千里,又要穿越其他诸侯国的领土去时袭他国,我不知道那怎么可以呢!您还是仔细慎重地考虑考虑吧。”穆公不听从他的意见。蹇叔送军队出征送到城门外,哭着说;“将士们啊,我看到你们出去却看不到你们回来啦!”蹇叔的两个儿子申和视跟军队一起出征。蹇叔对他的儿子们说:“晋国如果阻击我军,一定在崤山。穆公听说了这件事,派人责备蹇叔说:“我发兵出征,还不知道胜负如何。现在你却哭着送行,这是给我的军队哭丧啊。”蹇叔回答说:“我不敢给军队哭丧啊。我老了,有两个儿子都和军队一起出征。等到军队回来的时候,不是他们战死,就一定是我死了,因此我才哭。”
郑国商人弦高、奚施西行到周的都城去做买卖,在路上遇到秦国军队,弦高说;“啊!这支军队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这一定是去偷袭郑国。”于是立即让奚施回郑国报告,自己就假托郑国国君的命令云慰劳秦军。弦高说:“我们国君本来很早就听说贵国军队要来了。贵军没有来,我们国君和士兵私下替贵军担忧,每天都为此而心情不愉快,惟恐责军士兵羸弱疲困,干粮缺乏。怎么这么久才到啊!我们国君派我用璧犒劳贵军,并献给贵军十二头牛作为膳食。”秦军三个主帅不敢执意不收,拜而又拜,叩头于地,接受了犒劳的东西。秦军的三个主帅很担心,商议说:“我们行军几千里,多次穿越其他诸侯国的土地去偷袭人家,还没到,人家就已经先知道了,这样看来,他们的准备一定已经很充分了。”于是回师离开了郑国。
在这时,正赶上晋文公去世,还没有安葬。先轸对襄公说:“秦军不可不袭击,我情您允许我去袭击它。”襄公答应了他。先轸在崤山截住并攻击秦军,把它打得大败,俘获了秦军的三个主帅而回。
15.B 16.①“冬槽春盈,归来为我,制松醪些”写饮酒之乐。“其外芳芬,团龙片凤,煮云膏些”写品茶之乐。“古人兮既往,嗟予之乐,乐箪瓢些”化用典故写安贫之乐。②“流昏涨腻,生蓬蒿些”“虎豹甘人,渴而饮汝”“路险兮,山高些”隐喻了词人处于污浊险恶的官场环境,加上词人被解职归家的境况,可见词人写“乐”更是为了表达他不被世用的愤懑。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B.“不要与虎豹猿猱为伍,免得被其他山泉玷污,被虎豹猿猱所伤”错。“虎豹甘人,渴而饮汝,宁猿猱些”意为与其给吃人的虎豹用你解渴,倒不如留给只吃野果的猿猴为好。虎豹伤人,但猿猱于人无害。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三乐:
“冬槽春盈,归来为我,制松醪些”意为到了冬春酿酒的季节,你可别忘了回来,帮助我酿制松醪酒啊!表现了作者的饮酒之乐。
“其外芳芬,团龙片凤,煮云膏些”意为另外软滑可口的香茶我也很喜欢,因此还要请你常常为我煮上一壶“团龙”和“片凤”才好,表现了作者的品茶之乐。
“古人兮既往,嗟予之乐,乐箪瓢些”意为颜回这位乐道安贫的古人已经永远逝去了,多可叹啊!让我也像他那样,一箪食,一瓢饮,自得其乐吧!借典故表现了作者的安贫之乐。
②“流昏涨腻,生蓬蒿些”指水流昏暗充满油腻,水旁生满蓬蒿;“虎豹甘人,渴而饮汝”指虎豹吃人而以为甘美,渴了会喝水;“路险兮,山高些”指道路艰险,山岭高峻。这些表面看指泉水奔向大海一路面临的艰苦凶险环境,其实都是暗指词人所处的污浊险恶的官场环境,再结合注释可知,作者被解职居家,本来胸怀大志,却被打压,可见词人的“乐”实为无奈之举,被重用为朝廷效劳才是作者所盼,所以词人写“乐”更是为了表达他不被世用的愤懑。
17. 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天台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生”“假”“倾”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18.①屡见不鲜 ②两全其美 ③急功近利 19.①使用自问自答的设问句式。②以问句的形式提出,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③强调了热播剧成为“带货王”的原因,突出了影视作品对消费市场的影响。 20.这些剧尽管因为满足了品牌方的广告宣传需求而获利,却因剧情拉胯而翻车,品牌最终也没有获得预期的传播效果。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根据空后句“《狂飙》带火了肠粉、猪脚面和《孙子兵法》,《梦华录》热播让人们对象征传统文化的汉服和茶饮心向往之”可知,这些年,一部剧带火一件商品、一个景点乃至一座城市的例子并不新奇,所以可用“屡见不鲜”。
屡见不鲜:常常见到,并不新奇。
②处,根据空前句“电视剧不仅输出了韩国文化,还培养了‘韩国制造’的消费市场”可知,韩国电视剧通过有意识地策划,为韩国的旅游、服装、化妆品、食品、手机等行业带来巨大品牌溢出效应,使韩国文化和“韩国制造”的消费市场两方面都得到了发展,所以可用“两全其美”。
两全其美:指做一件事顾全到双方,使两方面都得到好处。
③处,根据“不过”一词可知,下文内容发生转折,根据空后句“过度植入或‘硬’植入广告内容,让消费者的观剧体验大打折扣”可知,下面的内容是说一些电视剧在播出时的不当做法,他们为了追求消费市场,不顾及观众的管局体验,所以可用“急功近利”。
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贪图眼前利益。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这是一个自问自答的设问句。
设问本身就具有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以起到强调突出作用的效果,“影视作品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从而带动文化产品和一般商品的消费热潮”,强调了热播剧成为“带货王”的原因,突出了影视作品对消费市场的影响。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存在三处语病:
①“尽管这些剧”语序不当,“尽管……却……”所引领句子的主语都是“这些剧”,所以“尽管”应在主语后边;
②“满足了品牌方的广告宣传而获利”缺少“满足”的宾语中心词,应在“广告宣传”后边加上“需求”;
③“良好的期待已久”语义啰嗦,可改为“预期”。
21.①朴素无华(朴实无华)②孤注一掷 ③不存芥蒂(心照不宣) 22.B 23.拟物(比拟)。构成:用“自由生长”“开出素淡的花”这些形容植物的词语修饰心灵,构成一组拟物。
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赋予了心灵淡泊自赏、与世无争的形象特质,表达了作者对无须防范、恬淡两安的朋友关系的向往追求。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处,根据第一段“素羽”和后一句“一点都没有奢华风和富贵气”的提示,此处可填“朴素(实)无华”。朴素(实)无华:指质朴而不浮华。
第②处,根据原文“把所有的青春”“一次豪赌”语境的提示,此处可填写“孤注一掷”。孤注一掷:把所有的钱一次押上去,决一输赢。比喻在危急时用尽所有力量做最后一次冒险。
第③处,根据原文“真想让你明白:我无意于与人竞争什么,也不想在某个光圈中成为聚光点”,还有“无须防范”的提示,此处可填写“不存芥蒂”“心照不宣”等。不存芥蒂:心里不积存怨恨和不快。形容人心地宽,气量大。心照不宣:彼此心里明白,而不公开说出来。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
承前文内容,草木在先,排除AC;问句表强烈情感,更契合原文语境强烈抒情的需要,排除D。
故选B。
2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画横线句子以“自由生长”“开出素淡的花”写“我的心灵”,属于以A物饰B物,这是“拟物”的修辞。
结合前文“我无意于与人竞争什么”“也不想在某个光圈中成为聚光点”、后文的“你,这句诗是一种无须防范、__③___的默契。你会珍惜吗?”可知,“自由生长”“开出素淡的花”将抽象的内心形象化, 赋予了心灵淡泊自赏、与世无争的形象特质,表达了作者对无须防范、恬淡两安的朋友关系的向往追求。
24.例文:
强国为我擎方天,强国有我把梦圆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强国为我擎方天,强国有我把梦圆”。
一百年前的那场民族浩劫,让炎黄子孙明白落后要挨打、弱国举步艰的事实,于是流淌在青年心中的热血再次沸腾起来,一辈辈传承至今,从未冷却,最后汇聚成爱的海洋,托举起满目疮痍的祖国,让她从积贫积弱的泥潭中摆脱出来,最后驶入强国的港湾。
我辈青年,何其有幸,生得恰当时,活得有尊严,遇风雨有祖国遮挡,逢灾难有同胞与共,辽阔美丽、富饶强大的祖国为我们擎起了一方阳光灿烂的天空。哪怕身在海外,当危险来临时,祖国就在我们身后,从利比亚撤侨,到也门撤侨,再到苏丹撤侨,祖国用自己强有力的臂膀揽同胞入怀,让我们出发有底气,归来有温暖。就算飞来横祸,当灾难袭来时,祖国就在我的身边,从九八洪水,到SARS病毒,到汶川地震,再到新冠疫情,祖国以超有爱的团队助子民以力,让我们受难能化吉,遭灾不绝望。
我们享受着强国带来的时代红利,在亘古未有的和平与安宁中,是安之若素,坐享其成,还是守成发展,继往开来?正所谓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流淌着同样血液的我辈青年,自然不能躺在前人的功劳簿上睡大觉,而应手握接力棒,回报恩情,让强国梦圆,令前辈欣慰,为后人造福。
我们可以是杨扬、马龙,用奥运精神为圆梦助跑;我们可以是刘洋、王亚平,用航天精神为圆梦助力;我们可以是江梦南、张梦秋,用自强不息为圆梦自砺;我们可以是张京、张璐,用执着专注为圆梦护航;我们可以是秦玥飞、杨宁,用满腔热忱为圆梦开路……我们可以做祖国圆梦途中的中流砥柱,我们可以是祖国圆梦途中的精英翘楚,用我们的扛鼎之力,将美丽的中国梦变现。
当然,“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浩瀚的星空,除了璀璨耀眼的星星之外,更多的是由肉眼不可见的星星汇聚而成。如果我们做不了圆梦途中的引领者、先导者和开创者,那就做圆梦途中的追随者、出力者和践行者:我们可以是上九天揽月的航天器中的一个螺丝钉,我们可以是下九洋捉鳖的潜水艇上的一个助推器,我们可以是课堂上眼中有光的学子,我们可以是工作中恪尽职守的员工,我们可以是田野里躬自劳作的农民……我们可以做祖国圆梦途中的沧海一粟,我们可以是祖国圆梦途中的无名小卒,用我们的微弱光亮,汇成炫目的光束,让美丽的中国梦日渐清晰。
放眼当下,我辈青年,生在强国,当自豪;为国圆梦,要自觉。我们,今生无悔入华夏,尽享强国为我们擎起的万里晴空;我们,来生还做中国人,见证我们为祖国实现的强国梦。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题目由三则材料组成,分别是来自不同历史时期的名人名言。第一则材料是曹植的一句话,意思是希望用微薄的尘雾去补益山海,用微弱的烛光给日月增辉。第二则材料是詹天佑的一句话,意思是每个人都用自己学得的知识,尽力建设国家,使我们的国家富强不受外国列强欺负,那么我们的国家就可以立足于这个世界。第三则材料是著名学者崔卫平的一句话,强调了你怎样,中国便怎样,你与中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综合起来看,三则材料体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跳出小我,心怀大家(国家)。其中具体的精神内涵是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演讲活动的主题是“强国有我”,要从“我”的角度进行写作,体现当今青年一代对家国观念的理解、传承。我们或许很平凡、很渺小,很微不足道,但也要有一分热,发一分光,通过劳动的坚实付出,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而我们每个人都与自己的祖国紧密相连,休戚与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尤其是我们青年一代的一言一行、精神面貌、价值追求等等,都决定着国家的发展,体现着国家的形象,代表着民族的素养。所以,在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时,我们要承担起对国家应尽的义务,把自己的知识、智慧、才能都贡献出来,这样国家就会富强,不会受到外国的侵略和侮辱、欺压,我们就能凭自己的力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需要我们青年一代刻苦学习,牢记国耻,不忘使命,继往开来,在祖国需要的时候,献出自己的力量与汗水。因为祖国的富强有我的责任,祖国的富强也应有我的功劳。
题目要求写演讲稿,“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考生可以在正文部分运用层进式结构,谈作为青年一代应该怀有怎样的家国情怀,用怎样的思想和行动来体现自己的责任与担当;也可以单纯运用并列式结构,谈青年一代如何承担使命,圆强国之梦。同时要注意演讲稿的格式:标题、称呼语、开篇语、正文、结束语。
立意:
1.强国有我,勇于担当。
2.国家复兴,吾辈责任。
3.心怀家国,勇毅前行。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