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下模拟冲刺语文试题(四)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红楼梦》中,那可说而未经人说的就是那悲剧之演成。悲剧为什么演成?辛酸泪的解说在哪里?曰:一在人生见地之冲突,一在兴亡盛衰之无常。我们先说第一个。“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余者皆无大异。”仁者秉天地之正气,恶者秉天地之邪气,至于那第三种却是正邪夹攻中的结晶品。《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便是这第三种人的基型。普通分三种人为善恶与灰色。悲剧之演成常以这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惟《红楼梦》之悲剧,不是如此。《红楼梦》里边,没有大凶大恶的角色,也没有投机骑墙的灰色人。悲剧之演成,既然不是善恶之攻伐,然则是由于什么?曰:这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在为人上说,都是好人,都是可爱,都有可原谅可同情之处,惟所爱各有不同,而各人性格与思想又各互不了解,各人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说话,不能反躬,不能设身处地,遂至情有未通,而欲亦未遂。悲剧就在这未通未遂上各人饮泣以终。这是最悲惨的结局。在当事人,固然不能无所恨,然在旁观者看来,他们又何所恨?希腊悲剧正与此同。国王因国法而处之于死地,公主因其为情人而犯罪而自杀,其妹因其为兄长而犯罪而自杀。发于情,尽于义,求仁而得仁,将何所怨?是谓真正之悲剧。善恶对抗的悲剧是直线的,显然的;这种冲突矛盾所造成的悲剧是曲线的,令人失望的。《红楼梦》写悲剧已奇了,复写成思想冲突的真正悲剧更奇,《红楼梦》感人之深即在这一点。
(摘编自牟宗三《<红楼梦>悲剧之演成》)
材料二:
鲁迅先生曾经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意义的人生一定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正因为如此,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以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为例,她们认同不同的价值,选择不同的生活,但所有的这些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红楼梦》描述的毁灭,针对的不是某一种价值或人生,而是几乎所有的价值和人生;不是某一个人的毁灭,而是大观园的灰飞烟灭。《红楼梦》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悲剧作品,原因正在于这种彻底的毁灭。
构成悲剧的诸要素中,不幸和死亡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在欧洲,最早的古希腊悲剧表现了命运的不可抗拒,基于神的意志和人的性格,无奈或者悲惨的结局都无法避免。同时,其中蕴含的人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让悲剧充满了崇高的意味。而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人世间内在于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无一例外把罗密欧和朱丽叶、奥赛罗、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等主人公带入死亡。比较起来,《红楼梦》似乎更接近于莎士比亚作品。虽然有一个神话的背景,但整部小说描述的不过是处在欲望、情感、秩序、伦理、宗教之间的心灵冲突和生命挣扎,不幸和死亡贯穿其中。十二钗中,元春、迎春、秦可卿、王熙凤、林黛玉的生命各个不同,却都无法躲过香消玉殒的结局。而在十二钗之外,作者不断地安排着冯渊、贾瑞、林如海、宝珠、秦钟、秦业、金钏儿、尤三姐、尤二姐、晴雯等的死亡,让那些刻意营造的成功或者欢乐显得非常苍白和脆弱。每个人的悲剧被安放得自然而然又合情合理,更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
(摘编自王博《<红楼梦>的悲剧让美好的东西获得根基》)
材料三:
我认为《红楼梦》是康、雍、乾三朝的社会生活、社会矛盾、历史趋向的一个艺术的总概括和总反映。《红楼梦》里写了两种毁灭,一种是新生事物的毁灭,这就是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毁灭;另一种是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的毁灭。前者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于它还未成熟,经不起狂风恶浪的摧折而毁灭,但它健壮的根系和茁壮的幼芽仍在适宜的土壤里保存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有适当的气候,它会继续生长,最终长成大树;而后一种毁灭,是腐朽加腐烂,是生命的尽头,最终是化为粪壤,永远成为过去、不可能再生。
所以这两种毁灭,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意义。前者反映的是历史前进的客观趋势,后者反映的是由荣、宁二府象征的那种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
曹雪芹的笔是非常狡狯的,他一再声称此书“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表面上说得非常好听,都是对封建皇帝和朝廷的歌功颂德,但一开头他就写了一桩贪赃枉法的人命案,同时带出了炙手可热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此开头,也就开始了他对封建社会的大揭露,大批判。贪赃枉法的贪官贾雨村,是全靠贾府一手提拔起来的,他枉断了薛蟠所犯的人命案以后,还直接向贾府和王子腾报告,这说明一切横行不法的事,都与“四大家族”有关。通过对这个具体的“贾”府的描写,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具体情况,而且“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这就是封建社会政治势力的一张关系网。所以“葫芦僧乱判”一案,实际上是对封建社会、封建官场的一个总揭露和总批判。
当然《红楼梦》最最动人之处,是贾宝玉、林黛玉的生死不渝的爱情和他们的爱情悲剧,《红楼梦》是以宝、黛的爱情悲剧来贯通全局的。这个爱情悲剧的内涵是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权,主张爱情和婚姻的自由。
(摘编自冯其庸《读<红楼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悲剧之演成常以善恶与灰色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惟《红楼梦》之悲剧,不只如此,还在兴亡盛衰之无常。
B.鲁迅认为,因为价值的毁灭才能构成真正的悲剧,所以有意义的人生一定要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
C.金陵十二钗认同的价值不同,选择的生活不同,但她们追求的价值最后尽都落空,这体现了小说的悲剧性。
D.《红楼梦》虽然有一个神话的背景,但小说描述心灵冲突和生命的挣扎,并贯穿不幸与死亡,这与莎士比亚作品是完全相同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雪芹一再声称《红楼梦》是对封建皇帝和朝廷的歌功颂德,实际上《红楼梦》却包含着对封建社会的大揭露、大批判。
B.最早的古希腊悲剧蕴含着人在面对不可抗拒的命运时表现出的对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赋予悲剧崇高的意味。
C.十二钗生命各个不同,结局也各不相同,但其悲剧都自然而然合情合理,从根本上看都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
D.宝黛爱情的毁灭,反映了历史前进的客观趋势;荣宁两府的毁灭,象征着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两种毁灭的社会意义不同。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与《红楼梦》所体现的“真正之悲剧”不同的一项是( )
A.《祝福》 B.《窦娥冤》 C.《雷雨》 D.《边城》
4.材料二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找春天
叶惠娟
从紫荆花树到石板凳的小路,他来来回回地走了好几趟,可是依旧没有找到他那双心爱的手套。丢哪儿了呢?丢哪儿了呢?他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他快要急哭了,可他不敢哭,他得再找找。
手套是过年前新买的,除了手套还有新衣服、新鞋子,他最喜欢的就是这双手套了。手套背面有定制图案——他和妈妈的照片,图案上的妈妈正对着他甜甜地笑。手套是他盼了很久才盼来的。大娘说,每次考试成绩得了优,又或是老师点名表扬,帮爷爷做家务等,就能在墙上的奖赏表中贴一颗小星星。他积满50颗星星才换来了这一双手套。手套是大娘买的,这个奖励机制也是大娘给他设置的,只要按照这个奖励办法实施下去,他就能得到很多自己想要的东西,可是他并不想要东西。大娘还和他约定,如果积满很多很多的星星就能实现一个超级大的愿望。这个超级大的愿望才是他最想要的,虽然到目前为止他还一直没跟大娘说过。大娘给他戴上新手套那天还特地嘱咐他说,手套就只有这一双,要是弄丢了就再也没有了。大娘此刻正在不远处支着帐篷。年刚过,大娘说春天来了,就带他和堂哥来湿地公园找春天。可是春天还没有找到,自己却把手套弄丢了。他又走了一趟从紫荆花树到石板凳的小路,依旧没有他那双心爱的手套。
难道手套长脚自己跑了?他环顾了一下四周,长脚的只有和他一样的小孩在周围跑动,还有大人在开满紫荆花的树下散步。他在石凳上坐了下来,紫粉色的紫荆花瓣落在他身旁,他看了一眼,问,紫荆花啊紫荆花,你可看见了我的手套?花瓣没回答。他又问了问脚下的小草、路过的小狗,依旧没有得到任何回复。他叹了口气,起身继续去寻找他的手套。
紫荆花他并不陌生,紫荆花树下这片空地他也不陌生,那一年妈妈带着他从乡下来城里大伯大娘家,大娘就把他们带到了这里。第一次见到这片四周都是绿树红花的草地时,他开心地打起了滚儿,和与他年龄相仿的堂哥一起撒欢,妈妈和大娘则在不远处的紫荆花树下说事。他猛地回头看到了妈妈在花树下揉眼睛,他跑过来问妈妈怎么了,妈妈把他支开,只说是风大眯了眼。回家时妈妈依旧红着眼,他踮起脚想帮妈妈吹一吹,就听见大娘说,你看,这紫荆花从冬天开始绽放,到第二年春天依旧美丽,春天来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那一年,他知道了这叫紫荆花。那一年,他才只有五岁。
后来,他才知道妈妈得了重病。妈妈随爸爸去了几次更远的大城市治病,妈妈答应过他治好病会回来,妈妈还说大娘就是他的妈妈。后来,妈妈再也没有回来。大人也有说话不算话的时候啊,想到这里,他小声地啜泣起来。他踢了踢脚下的草,默默地想着,妈妈只能是在紫荆花树下抹泪的那个,他踮起脚也够不着她眼睛的那个。
爸爸去了很远很远的城市打工,说是要还妈妈治病欠下的债,爸爸好久都没有回来了,连过年也没有回来。他从未叫过大娘一声妈妈,因为他叫不出口;他也不愿意到城里和大娘一起住,他要在家里等妈妈,他好想念紫荆花树下的妈妈。大娘常常从城里回去看望他和爷爷,有时也把他带到城里小住几天,就像现在。
他小声地哭着,妈妈,妈妈,你看见我的手套了吗?妈妈,你听见了吗?
没有等来妈妈的回答,却听见不远处大娘的喊叫声,娃儿,快来帮忙。
风吹过紫荆花树梢沙沙作响,他慢慢地仰起头,沉默着,努力地让眼眶里的泪水往回流。花辨落到了他的脸上,他趁机用手抹去了脸上的花瓣和泪水,脸上被泪水沾湿了的花瓣随着他的手又无声无息地飘落到了他身旁的土地上。
傻孩子,你这是怎么了?大娘放下手中的野餐毯蹲下身子,双手搭在他稚嫩的肩膀上。
我……我的……我的手套,不见了。说到这里,他再也忍不住内心的悲伤,大声哭了起来。眼泪就像被风吹落的紫荆花的花瓣,扑簌簌地落下来。
一旁的堂哥却笑了起来,他看见堂哥笑的样子哭得更伤心了。
大娘给他擦干了脸上的泪水,抱着他说,傻孩子,快别哭了,快别哭了,我们一起找找。
堂哥像变戏法一样从口袋里翻出手套,正是他那双有着他和妈妈照片图案的手套,此刻,图案上的妈妈正对着他甜甜地笑。
原来,这是堂哥的一场恶作剧。
手套失而复得,他把它抱在怀里哭得更加伤心了。
大娘轻轻地摸了摸他的头,没再说什么,只是让堂哥将功补过,牵着他的手一起去找春天。
他问大娘,春天在哪里?大娘说,春天就在那紫荆花盛开的地方,紫荆花就是希望,只要坚信,哪儿都有紫荆花开,哪儿都是春天。
他虽然听不懂大娘这句话的意思,不过他最期盼的是能积满很多很多颗星星,兑现那个深藏在心中超级大的愿望,对他来说,那才是紫荆花盛开的春天啊。
(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手套丢失后,他反复寻找,可是始终找不到;他虽然快要哭了,但是他“不敢哭”,因为他怕别人嘲笑自己懦弱。
B.他问紫荆花、小草、小狗有没有见到手套,均没得到答案;他“叹了口气”,这叹气中包含着惋惜、无奈与悲伤。
C.五岁那年,母亲带他来城里大娘家;紫荆花树下他开心地打滚和下文母亲离开后他的痛苦悲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本文运用了不同的描写手法,如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立体且多方位地刻画了“他”这一令人同情的人物形象。
6.关于文中堂哥搞恶作剧、大娘哄他这一部分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以乐衬哀,以堂哥的笑来衬托他的哀伤,从而突出了他内心的悲痛。
B.堂哥藏起来的手套是他最喜欢的,主要因为手套承载着大娘对他的关爱。
C.大娘给他擦泪、抱他,从举止行动中可以看出大娘和蔼、善良的品质。
D.堂哥恶作剧惹哭了他,大娘让堂哥领他去找春天,以便堂哥将功补过。
7.本文的标题为“找春天”,请结合全文分析“春天”的多重意蕴。
8.“紫荆花”这一物象在全文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①。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伍员②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伍员再拜受赐,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石,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伍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为矣,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百金与抟黍③以示儿子④,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选自《吕氏春秋·异宝》)
【注释】①禨(jī):事神求福的习俗。②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人。父兄均被楚平王杀害,后奔吴,佐吴王阖闾伐楚。③抟黍(tuán shǔ):捏成的饭团。④儿子:指小孩。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
B.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
C.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D
D.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名甚恶,意思是地名很不好,“恶”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娇儿恶卧踏里裂”的“恶”字含义相同。
B.去郑,意思是离开郑国,“去”,与《烛之武退秦师》“吾其还也,亦去之”的“去”含义相同。
C.再拜,意思是再拜一次,“再”与《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再”字含义相同。
D.每食,意思是每次进食,“食”与《马说》“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的“食”字含义不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叔敖临终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意,请求君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丘”,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
B.伍员从楚国逃亡到吴国的途中曾到过许国,许公不用语言而用唾的方向为伍员指路,伍员心领神会。
C.江上打渔老人不肯接受伍子胥酬赠的千金之剑,司城子罕不肯接受宋国野人献上的出土宝玉,都是因为他们“所宝者异也”。
D.除了历史事实,本文还以生活实例等为论据,用小孩和贤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精”,用鄙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粗”。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2)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13.文章中伍员要在吃饭前祭祀江上老人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段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金谷无烟宫树绿
金谷①无烟宫树绿,嫩寒生怕春风。博山微透暖薰笼。小楼春色里,幽梦雨声中。
别浦鲤鱼何日到,锦书封恨重重。海棠花下去年逢。也应随分瘦,忍泪觅残红。
【注】①金谷:金谷园,本为晋代石崇的别墅,这里代指宅第。②博山:指香炉。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金谷无烟”表明是寒食节气,“嫩寒”是微寒之意,写出了春寒料峭的时节特征。
B.“博山”句转入了楼内香闺,渲染出女主人公居处的环境特点,熏香缭绕,朦胧而静谧温馨。
C.“小楼春色里,幽梦雨声中”与“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异曲同工,含蓄而情韵丰富。
D.“去年逢”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追忆去年此时海棠花下相会情景,写出记忆之深刻与美好。
15.这首词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曾谈到“积土成山”的结果,这就是:“__________ ”之后,又谈到了“积水成渊”的结果,这就是“___________”。
(2)《屈原列传》中说屈原写《离骚》是因为心中有怨恨,而心中有怨恨,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3)梦境是现实的投射,更是内心真实情感的具象化表达,古代文人擅长借“梦”寄托情思,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六、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纷纷扬扬从空中飘下,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雪花手挽着手,肩并着肩,悄无声息地飘落大地,犹如花朵般盛开在寒冬。我的灵魂深处泛起丝丝涟漪,脑海里浮现出一幕幕温馨而又遥远的记忆。
当入冬的第一场雪降临时,我便会与一群小伙伴投入雪的怀抱。站在雪地里,任一朵朵雪花落在自己的发梢和衣襟上。我们在雪地里肆无忌惮地奔跑欢呼着,玩着 ① 的游戏,最喜欢的是打雪仗。刚开始,我们分成两伙,快速将雪捏成一团,掷向对方。雪团打在对方的身上、脸上,渐渐地大家都成了“雪人”。我们的脸和手都冻成了“红萝卜”,但也不觉得冷。大家玩得 ② ,就瘫坐在地上,而笑容却在嘴角盛开,欢笑声在空中久久回荡。清脆的笑声打破了冬日的沉寂。大人们也受到感染,从屋内的火塘边起身,走进漫天雪花里,看着我们在雪地里尽情追逐嬉戏,就再也禁不住诱惑,放下矜持,和我们一起玩耍起来。
儿时的快乐,就像雪花一样简单而又淳朴,遵循着本性的呼唤,让最天真烂漫的时光,与雪花一起绽放。欢笑声中,一切烦恼都被抛到了 ③ 。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受到感染的大人们从屋内的火塘边起身后就走进漫天雪花里”,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分析。
19.请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它们的效果。
七、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毕竟是研究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学问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是全人类的事。每门学问到了现在的阶段,是全人类分工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被湮没, ① 。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我们就现阶段的文化学术求前进,必定以过去人类已得的成就为出发点。如果 ② ,我们说不定要把出发点移回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纵然能前进,也还是开倒车落伍。
( ),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 ③ ,譬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读书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而不在多
B.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C.读书最重要的是读得彻底,选得精,而不在多
D.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读得彻底,选得精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八、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①人不是有希望了才拼,而是拼了才有希望。——电视剧《爱拼会赢》
②想到和得到中间还有两个字,那就是“做到”,只有做到才能得到。
——电视剧《士兵突击》
③时间太瘦,指缝太宽。——电视剧《我的青春谁做主》
以上三部电视剧中的经典台词意蕴深远,启人心智,它们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感悟?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C 3.B 4.①综合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如开篇引用鲁迅对悲剧的阐述,论证有力。②论证语言严谨。如“几乎所有的”“似乎更接近于”等,表述严谨。③论据选择典型,文中选择了莎士比亚悲剧和《红楼梦》以及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为论据,说服力强。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惟《红楼梦》之悲剧,不只如此”错,由原文“惟《红楼梦》之悲剧,不是如此。《红楼梦》里边,没有大凶大恶的角色,也没有投机骑墙的灰色人。悲剧之演成,既然不是善恶之攻伐,然则是由于什么?曰:这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可知,《红楼梦》的悲剧,不是这样,选项改变逻辑关系。
B.“因为价值的毁灭才能构成真正的悲剧,所以有意义的人生一定要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错误。由原文“有意义的人生一定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正因为如此,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可知,选项因果倒置。
D.“这与莎士比亚作品是完全相同的”错误。由原文“《红楼梦》似乎更接近于莎士比亚作品。虽然有一个神话的背景,但整部小说描述的不过是处在欲望、情感、秩序、伦理、宗教之间的心灵冲突和生命挣扎,不幸和死亡贯穿其中”可知,《红楼梦》更接近莎士比亚的作品,但不完全相同。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十二钗生命各个不同,结局也各不相同”错误。由原文“十二钗中,元春、迎春、秦可卿、王熙凤、林黛玉的生命各个不同,却都无法躲过香消玉殒的结局”可知,选项扩大了范围。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概念含义的能力。
原文的表述是“《红楼梦》里边,没有大凶大恶的角色,也没有投机骑墙的灰色人。悲剧之演成,既然不是善恶之攻伐,然则是由于什么?曰:这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
B.《窦娥冤》中有大凶大恶之人,即张驴儿父子。这是与《红楼梦》不同的善恶对抗的悲剧。其余三项都没有大凶大恶的角色,都是各人性格、思想、立场上的冲突矛盾所造成的悲剧。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从论证方法来看,文章开篇引用鲁迅对悲剧的看法“鲁迅先生曾经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利的论证了“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这一观点;然后举《红楼梦》的例子“以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为例,她们认同不同的价值,选择不同的生活,但所有的这些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来佐证,论证有力。
从论证的语言来看,用语严谨,如“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几乎所有的”“似乎更接近于”等词语的使用,表述严谨。
从论据的选择来看,文中选择了莎上比亚悲剧来论证“在欧洲,最早的古希腊悲剧表现了命运的不可抗拒,基于神的意志和人的性格,无奈或者悲惨的结局都无法避免。同时,其中蕴含的人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让悲剧充满了崇高的意味”。选择《红楼梦》以及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为论据,说服力强。论据与论点高度统一,论证有力。
5.A 6.B 7.①表层义指紫荆花盛开的春天——四季中的一个季节;
②深层义之一指生活的希望,在艰难与不幸中坚信的美好的希望;
③深层义之二指他心中超级大的愿望—深深思念母亲的他能够与母亲相见的愿望。 8.①结构上,“紫荆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的情节由它串联起来,使情节更加集中,结构更加紧凑;
②情感上,“紫荆花”是情感的载体,承载了孤苦无依、痛苦悲伤的他对母亲的回忆与思念;
③主题上,“紫荆花”寄寓了文章主题,象征了希望与愿望——美好的生活希望和他与母亲相见的甜美愿望。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因为他怕别人嘲笑自己懦弱”错误,于文无据。由“可他不敢哭,他得再找找”可知,他此时“不敢哭”是因为他要赶紧去找丢失的手套。
故选A。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主要因为手套承载着大娘对他的关爱”错误,由原文“正是他那双有着他和妈妈照片图案的手套,此刻,图案上的妈妈正对着他甜甜地笑”可知,主要是因为那双手套上有他和妈妈照片的图案,图案上的妈妈正对着他甜甜地笑。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形象意蕴的能力。
结合“大娘此刻正在不远处支着帐篷。年刚过,大娘说春天来了,就带他和堂哥来湿地公园找春天”“他在石凳上坐了下来,紫粉色的紫荆花瓣落在他身旁,他看了一眼,问,紫荆花啊紫荆花,你可看见了我的手套”可知,他和堂哥来湿地公园找春天,紫粉色的紫荆花瓣落在他身旁,表层义指紫荆花盛开的春天——四季中的一个季节;
结合“他猛地回头看到了妈妈在花树下揉眼睛,他跑过来问妈妈怎么了,妈妈把他支开,只说是风大眯了眼。回家时妈妈依旧红着眼,他踮起脚想帮妈妈吹一吹,就听见大娘说,你看,这紫荆花从冬天开始绽放,到第二年春天依旧美丽,春天来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那一年,他知道了这叫紫荆花。那一年,他才只有五岁”“大娘说,春天就在那紫荆花盛开的地方,紫荆花就是希望,只要坚信,哪儿都有紫荆花开,哪儿都是春天。”可知,妈妈得了重病想把我托付给大娘,大娘说这紫荆花从冬天开始绽放,到第二年春天依旧美丽,春天来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妈妈的病也会好起来的;大娘又说紫荆花就是希望,只要坚信,哪儿都有紫荆花开,哪儿都是春天。深层义之一指生活的希望,在艰难与不幸中坚信的美好的希望;
结合“他积满50颗星星才换来了这一双手套。手套是大娘买的,这个奖励机制也是大娘给他设置的,只要按照这个奖励办法实施下去,他就能得到很多自己想要的东西,可是他并不想要东西。大娘还和他约定,如果积满很多很多的星星就能实现一个超级大的愿望。这个超级大的愿望才是他最想要的,虽然到目前为止他还一直没跟大娘说过”“他虽然听不懂大娘这句话的意思,不过他最期盼的是能积满很多很多颗星星,兑现那个深藏在心中超级大的愿望,对他来说,那才是紫荆花盛开的春天啊”可知,那个深藏在心中超级大的愿望,对他来说,那才是紫荆花盛开的春天。深层义之二指他心中超级大的愿望——深深思念母亲的他能够与母亲相见的愿望。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物象的作用的能力。
结构上,结合“从紫荆花树到石板凳的小路,他来来回回地走了好几趟,可是依旧没有找到他那双心爱的手套”可知,文章开篇写在紫荆花树下找手套;结合“紫荆花他并不陌生,紫荆花树下这片空地他也不陌生,那一年妈妈带着他从乡下来城里大伯大娘家,大娘就把他们带到了这里”可知,妈妈带他从乡下来城里大伯大娘家,大娘就把他们带到了紫荆花下;结合“风吹过紫荆花树梢沙沙作响,他慢慢地仰起头,沉默着,努力地让眼眶里的泪水往回流。花辨落到了他的脸上,他趁机用手抹去了脸上的花瓣和泪水,脸上被泪水沾湿了的花瓣随着他的手又无声无息地飘落到了他身旁的土地上”可知,因为找不到心爱的手套,我坐在紫荆花下流泪。“紫荆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的情节由它串联起来,使情节更加集中,结构更加紧凑;
情感上,结合“他在石凳上坐了下来,紫粉色的紫荆花瓣落在他身旁,他看了一眼,问,紫荆花啊紫荆花,你可看见了我的手套?花瓣没回答”“他踢了踢脚下的草,默默地想着,妈妈只能是在紫荆花树下抹泪的那个,他踮起脚也够不着她眼睛的那个”“他也不愿意到城里和大娘一起住,他要在家里等妈妈,他好想念紫荆花树下的妈妈”可知,妈妈只能是在紫荆花树下抹泪的那个,他不愿意到城里和大娘一起住,他好想念紫荆花树下的妈妈。“紫荆花”是情感的载体,承载了孤苦无依、痛苦悲伤的他对母亲的回忆与思念。
主题上,结合“他问大娘,春天在哪里?大娘说,春天就在那紫荆花盛开的地方,紫荆花就是希望,只要坚信,哪儿都有紫荆花开,哪儿都是春天。他虽然听不懂大娘这句话的意思,不过他最期盼的是能积满很多很多颗星星,兑现那个深藏在心中超级大的愿望,对他来说,那才是紫荆花盛开的春天啊”可知,大娘说,紫荆花就是希望,只要坚信,哪儿都有紫荆花开,对他来说,深藏在心中超级大的愿望才是紫荆花盛开的春天。“紫荆花”寄寓了文章主题,象征了希望与愿望——美好的生活希望和他与母亲相见的甜美愿望。
9.C 10.C 11.D 12.(1)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道之人和世俗之人不同的原因。
(2)他们的智慧越精深,追求的东西就越珍贵;他们的智慧越低下,追求的东西就越粗陋。 13.①对江上老人帮助自己行为的感激,②对老人拒绝高官厚禄诱惑精神的赞美,③再寻老人不得的思念之情。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宋国的一位农夫在耕田时得到了一块玉,献给司城子罕,子罕不接受。农夫请求说:“这是我这个乡下人的宝贝,希望相国赏我个脸,收下它吧。”
“耕而得玉”是指“耕田时得到了一块玉”,“耕”为状语,其后不应断开,排除AD;
“野人”是“请曰”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B。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正确。“恶”,不好。句意:地名很不好听/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B. 正确。“去”,离开。 句意:离开郑国/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也离开了郑国。
C.错误。“再”,前者意思是两次;后者意思是第二次。句意:拜了两次/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二者含义不同。
D. 正确。“食”,前者是进食的意思;后者是喂养的意思。句意:每次进食/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用小孩和贤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精’错误”,文中“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是用来证明“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的。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恶”,厌恶;“所恶”,所字结构,所厌恶的东西;“所以”, ……的原因;“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判断句式。
(2)“知”,同“智”,智慧;“弥”,越;“所取”,所字结构,追求的东西。
1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丈人度之,绝江”可知,江上老人帮助伍员渡江,祭祀他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由“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可知,江上老人虽然帮助了伍员,却不肯接受他的馈赠,因此通过祭祀来表达对老人拒绝高官厚禄诱惑精神的赞美。
由“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可知,伍员再也找不到江上老人,因此通过祭祀来表达再寻老人不得的思念之情。
参考译文:
古代的人不是没有宝物,只是他们看作宝物的东西与今人不同。孙叔敖病了,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是因为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好听。楚人畏惧鬼魅,而越人迷信神灵。因此,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道之人和世俗之人不同的原因。伍员逃亡,楚国紧急追捕他。他登上太行山,遥望郑国说:“这个国家,地势险要而人民多有智慧;但是它的国君是个凡庸的君主,不足以跟他谋划大事。”伍员离开郑国,到了许国,拜见许公并询问自己宜去的国家。许公不回答,向东南方面吐了一口唾沫。伍员拜了两次,接受赐教说:“我知道该去的国家了。”于是往吴国进发。路过楚国,到了长江岸边,想要渡江。他看到一位老人,撑着小船,正要打鱼,于是走过去请求老人送他过江。老人把他送过江去。伍员问老人的姓名,老人却不肯告诉他。伍员解下自己的宝剑送给老人,说:“这是价值千金的宝剑,我愿意把它送给您。”老人不肯接受,说:“按照楚国的法令,捉到伍员的,授予执圭爵位,享受万石俸禄,赐给黄金千镒。从前伍子胥从这里经过,我尚且不捉他去领赏,如今我接受你的价值千金的宝剑做什么呢?”(此江上丈人伪言也,因揣知必伍员,故作此言以拒之耳)伍员到了吴国,派人到江边去寻找老人,却无法找到了。此后伍员每次吃饭一定要祭祀那位老人,祝告说:“江上的老人!做了有利于别人的事,却毫无所求,名字无法得知,身影无法得见,达到这种境界的恐怕只有江边的老人吧!”宋国的一位农夫在耕田时得到了一块玉,献给司城子罕,子罕不接受。农夫请求说:“这是我这个乡下人的宝贝,希望相国赏我个脸,收下它吧。”子罕说:“您把玉当成宝,我把不接受它作为宝。”所以宋国有德行的人说:“子罕不是没有宝,而是他认为的宝与众不同啊。”假如现在把百金和黄米饭团摆在小孩的面前,小孩一定去抓黄米饭团了;把和氏之璧和百金摆在鄙陋无知的人面前,鄙陋无知的人一定拿走百金;把和氏之璧和关于道德的至理名言摆在贤人面前,贤人一定听取至理名言了。他们的智慧越精深,追求的东西就越珍贵;他们的智慧越低下,追求的东西就越粗陋。
14.D 15.①借景抒情,通过写寒食节气的寒意未减、宫树嫩绿、所居小楼中熏香缭绕,用景物的朦胧惆怅写出了女子伤春怀人的愁苦之情。
②直接抒情,写等不到离人的书信而“恨重重”,直抒胸臆,传达出对离人的无限思念和埋怨之意。
③“幽梦雨声中”借梦怀人,“海棠花下去年逢”借回忆怀人,“也应随分瘦,忍泪觅残红”借细节描写怀人,婉转细腻,深沉含蓄。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虚实结合”错,这一句是对去年海棠花下相逢的回忆,属于“虚写”。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抒情手法的能力。
“金谷无烟宫树绿”是不举烟火的寒食节,名贵的树木在园子里隐隐透出绿色,“宫树绿”一语,加深了景物朦胧暗碧的效果,起一种伤感的感情引诱作用,这与女子的脆弱多情的伤春感情正相融。“嫩寒生怕春风”嫩生生的寒意,在春风中瑟瑟抖动着,以倒装句式突出春寒恻恻,给予未出场的女主人公带来的生理和心理的不适。“生怕春风”,写得细,写得透,仿佛作者与她通感着似的。“博山微透暖薰笼”薰笼内,焚烧香料的博山炉还微微透出暖气,转入楼内,渲染出女子居处的温馨气氛,并为她创造出一个典型的怀人环境。这几句都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渲染女子伤春怀人的愁苦之情,属于借景抒情的手法。
“锦书封恨重重”它捎来的,该是一封包裹着千愁万恨的信吧,上两句言分手之后就一直没有音信,不由得叫人怨恨重重了,怨书信不来,怨书信即是怨人。“恨重重”,直抒胸臆,传达出对离人的无限思念和埋怨之意。
“幽梦雨声中”在轻柔的雨声里,我们做着温馨的梦。这首词怨春怀人,却不直说,而说“小楼春色里,幽梦雨声中”,婉转细腻,深沉含蓄,其怨春怀人之情愈为深切。
“海棠花下去年逢”,海棠花又开了,自己只能流连树下,追忆去年这个时候与情人在此相会的情景了。这一句写得温馨香软,足见对初相遇的记忆之深、之美好,甚至连他写到的那海棠,似乎也都成了伊人风采的暗示。
“也应随分瘦,忍泪觅残红”细节化的猜测,猜测她的必然消瘦,想像她在觅残红,这样的猜测,无疑显示出对伊人的极度钟情。
16. 风雨兴焉 蛟龙生焉 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夜深忽梦少年事 梦啼妆泪红阑干(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度镜湖月)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蛟”“谤”“妆”“阑”“尊”“酹”“鹃”“度”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17.①各式各样 ②筋疲力尽 ③九霄云外 18.①原文是三个短句,与上下文的语言特点相吻合,而改写后的句子是长句,不合语境。
②原文强调了“受到感染”“起身”“走进”等内容,动作感强,更能给人深刻的印象。而改写后的句子是长句,把前两个动作隐在句子成分中,动作感弱,生动性差。 19.①拟人。“手挽着手”“肩并着肩”,把人的动作特征赋予雪花,生动地写出了雪花飘落的特点,也使所写画面具有亲切感。
②比喻。以花朵盛开喻雪花飘落,写出了雪花的舒展之状、艳丽之姿,能让读者充分感受到雪花之美。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后文“最喜欢的是打雪仗”中的“最”可知,前文的意思是我们玩儿的游戏种类非常多,所以可用成语“各式各样”,解释为:指许多不同的样式或方式。
第二空,根据后文“瘫坐在地上”可知,大家此时的状态是非常疲劳的,所以才会瘫坐在地上,所以可用成语“筋疲力尽”,解释为:形容非常疲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第三空,根据语境可知,此处的意思是在“欢笑声中”,所有的烦恼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所以可用成语“九霄云外”,解释为:比喻非常遥远的地方或远得无影无踪。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从句式特点上:原句“大人们也受到感染,从屋内的火塘边起身,走进漫天雪花里”是由三个短句构成的;而改句则是一个长句。根据上下文“就瘫坐在地上,而笑容却在嘴角盛开,欢笑声在空中久久回荡”“就再也禁不住诱惑,放下矜持,和我们一起玩耍起来”来看,短句的句式结构更符合文段的语言特点,而改写后的长句不合语境。
从内容表达上:原文的三个分句分别强调了“受到感染”“起身”“走进”这三个动作,通过这三个连贯的动作仿佛让人看到了屋里的大人们走到雪地里玩耍的情景,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更能给人深刻的印象。而改写后的句子是长句,把“受到感染”“起身”这两个动作变成了句子的修饰语隐在句子成分中,动作感被减弱了,生动性也随之变差。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雪花手挽着手,肩并着肩”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手挽着手”“肩并着肩”赋予了雪花人的动作,生动地写出了雪花飘落的特点,形象地展现了雪花一片连着一片、纷纷扬扬飘落的景象;同时也使画面更具亲切感和欢快感。
“犹如花朵般盛开在寒冬”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雪花的飘落,喻体是花朵的盛开。比喻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使所描写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所以作者借花朵盛开的样子形象地写出了雪花的舒展之状和艳丽之姿,让读者更加充分地感受到了雪花之美。
20.B 21.①全靠书籍记载才流传下来 ②抹杀过去人类已取得的成就 ③多读而不求甚解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根据后文,应该是先“选得精”后“读得彻底”,排除CD;
根据后文“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文意,要强调“选得精,读得彻底”的问题,应该把这两个短语放在后边,与下文衔接更紧密,排除A。
故选B。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从前文“而这成就还没有被湮没”和后文“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可知,成就还没有被湮没,是书籍起到记载的作用,推知应填“全靠书籍记载才流传下来”。
②处,前文“我们就现阶段的文化学术求前进,必定以过去人类已得的成就为出发点”强调人类已得的成就是基础,后文“我们说不定要……”是假设抹杀人类已得的成就的后果,此处应填:“抹杀过去人类已取得的成就”。
③处,分号前后为并列关系,前文强调“少读如果彻底”的好处,“譬如驰骋十里洋场……”说的是多读而不彻底的坏处,推知应填“多读而不求甚解”。
22.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三则台词强调的重点不一样。第一则强调“拼搏”对于人的重要意义,唯有拼搏才能看到希望,也唯有拼搏才能让希望成真。第二则,强调“做”的重要性,“想到”是一切的开始,只有想到才会有追求的欲望,人的成就不会超出人的信念和欲望、理想和目标,很多时候,我们能够站得多高,全看我们想到的有多高;“得到”意味着实现了人生的梦想和追求,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做到”实际上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如果只有想法,只有理想,却不去执行,不去努力,那么无论如何都是无法得到的。想要最终得到,就必须坚持做下去,坚持走下去,一切付出才有可能有回报。只有做到了,才可能得到,人生的价值和自我的认同才会实现。第三则强调时间的易逝,时间太小了,手指缝太宽,时光轻易地从手指缝流走。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所谓的事情上,利用有限时间学好技术及本领,对个人,对家庭,对国家,甚至对世界作出贡献。写作时,可以任选一种展开论述,也可以把三个材料任意组合,构成二元、三元关系型思辨话题,综合论述。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珍惜时光,努力拼搏。年轻时候的努力是有益终身的大事,对着匆匆逝去的光阴,不要丝毫放松自己的努力。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常思进取和努力,带上笑容迎接每一个挑战。二、以行动践行想法,就是对未来最好的成全。三、科学管理时间,高效利用时间,让拼搏事半功倍。
立意:
1.为了理想,努力拼搏,才能梦想成真。
2.珍惜时间,努力拼搏。
3.为了实现理想和信念,必须珍惜时间。
4.为了实现理想和信念,必须努力拼搏,珍惜时间。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