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定远县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4月第三次检测(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定远县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4月第三次检测(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1 11:16: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4月检测卷三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此前的研究中,众多学者支持“青少年的偶像崇拜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这一观点。基于前人研究成果的动态发展,此次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的偶像崇拜现象不是历史某个阶段的产物,而是稳定、持续地发展着的;同时,偶像崇拜是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不是青少年群体特有的行为。不过,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特定人群中有不同的表现。
偶像崇拜根本上源于内心需求。研究发现,周围人的态度会影响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的表现,但并不能决定其崇拜行为。青少年偶像崇拜的起始受他人或环境影响大,是个体选择和周围影响的综合结果,但其结束受自身原因作用更多。
互联网带来的每个社会人的解放,对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互联网环境下,青少年与偶像的接触性活动增多,与其他崇拜者交流、与偶像交互、为偶像宣传,构成了新的偶像崇拜方式。
互联网的普及,促使更多的“后台”信息得以展示,“偶像”成为青少年可“触及”的目标。自媒体的产生,使媒体集团严密把控偶像宣传的局面产生松动,更广阔的渠道带来更丰富的信息,每个人都成为媒体终端的组成部分,青少年崇拜者也得以从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并更多地与偶像进行直接的互动。
在互联网繁荣之前,整个人类社会的交际圈是相对封闭的,尤以青少年的交际圈为典型。青少年受限于自身的行动能力,活动范围受地域限制严重。而互联网带来的人际解放,使青少年的择友从“选择题”变为“填空题”,由此形成的自由的群聚是“志趣相投”的发展,从社会解放的角度而言,无疑是社会良性发展的表现。
随着自媒体的发展,互联网环境中的偶像传播生态阵地,已经从由杂志、记者把控要害的传统时代,转入到在“版主”“粉头”带领下的群体宣传时代。青少年在偶像崇拜活动中,不只扮演着末端消费者的角色,而且成为媒体生态圈中重要的一环。
青少年偶像崇拜因互联网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青少年自身所处的人文环境。近些年来,与青少年崇拜者近距离接触的人群,对于偶像崇拜现象的接受度已经显著提高,这一方面得益于整个社会开放性与容纳性的发展,另一方面必然受到了崇拜者本身行为转变的影响。在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偶像崇拜活动已经不仅是一种消费行为,其对崇拜者能动性的激发,创造力的塑造,责任感的培养,甚至优于传统校园氛围下的素质教育,这是网络环境下偶像崇拜行为由个人向社会化发展的结果。
已有的诸多研究都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偶像崇拜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甚至不分年龄、国家、地区与时代。值得深思的是,到目前为止,很多研究仍然将崇拜偶像的青少年进行特异化处理,例如调查研究中出现“走火入魔”这样具有倾向性的词语。对于有偶像崇拜经历的青少年,在之后的成长过程中有怎样的发展,这样的变化性、动态性研究却寥寥无几。自媒体时代,“特性”是珍贵的个人价值,教育应尊重“差异”。偶像崇拜是否真的对青少年的整个人生产生了负面作用未有定论,但恐怕偶像的缺失要可怕于偶像崇拜。调查显示,各个年龄段都有曾经或者正在崇拜偶像的人群,且比例相对稳定,但崇拜的偶像类型有差异。在面对偶像差异上,青少年对“特性”的尊重常常比教育者表现得更好。教育应当先尊重代际差异和个性差异,之后再谈更好的发展。
此外,青少年对“认同”表现出强烈的需求,并且会发生“认同转移”——对其偶像或同伴的“认同”会被转移为对其自身的认同。反之亦然。而一些媒体往往通过一则恐吓式的报道就一票否决了所有崇拜者的“被认同感”。偶像崇拜是正常且普遍存在的现象,但一个极端的例子可能使整个社会站在崇拜者的对立面,造成环境恐慌和教育者的恐慌,激化不应有的矛盾。解除“妖魔化”的偶像崇拜印象,媒体应报道更多理性崇拜的案例,引导青少年践行理性的偶像崇拜观,同时也引导家长、社会对偶像崇拜现象抱有正确的认识和非负面的态度,营造对青少年文化宽容接纳的氛围,这也将反向作用于已经成为偶像崇拜网络宣传主体的青少年,帮助其建立“被认同感”和更自信的人格。
(摘编自夏晴《移动互联时代青少年偶像崇拜文化的变迁研究》)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研究发现,青少年的偶像崇拜现象在稳定、持续地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B. 在偶像崇拜的整个过程中,自身选择对青少年的影响没有周围人或环境的影响大。
C. 青少年在互联网繁荣下打破地域限制,实现自由群聚,这推动了社会的良性发展。
D. 媒体应多报道理性崇拜案例,帮助青少年建立“被认同感”,健全更自信的人格。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媒体带来的媒体终端的变化,为青少年与偶像进行更多的直接互动创造了条件。
B. 青少年崇拜者周围的人对偶像崇拜接受度提高,是因为受崇拜者行为转变的影响。
C. 社会大众没必要把崇拜偶像的青少年特异化,已有的研究证明偶像崇拜不分年龄。
D. 偶像崇拜中,青少年面对偶像差异表现出来的对“特性”的尊重,值得教育者深思。
3. 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 我们应正确看待青少年偶像崇拜,营造宽容的文化氛围,对青少年偶像崇拜进行变化性、动态化研究。
B. 互联网时代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我们应借助网络帮助青少年确立基本准则和行为规范。
C. 偶像崇拜是普遍现象,互联网的繁荣给青少年偶像崇拜带来了新变化,我们应正确对待青少年偶像崇拜。
D. 互联网与自媒体的发展激发了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这是崇拜行为由个人行为向社会化发展的结果。
4. 互联网时代,青少年偶像崇拜呈现出哪些特征,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 某报上一篇题为《青少年需要什么样的偶像观》的新闻评论,对学生盲目追星的行为进行了批评,并指出任何行业的出类拔萃者都可以成为青少年的偶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则新闻评论的看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北上[注]·1900年—1934年,沉默者说
徐则臣
你永远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事。我从城里回来,半道上遇到蕙嫂的孙子二蛋。十五岁的二蛋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哑巴爷爷哑巴爷爷,每一个字都噎得伸长脖子,出——出事了!我问什么事。二蛋说,如——如——如玉奶奶被日本人的狗咬——咬——咬死了!我头脑嗡地响起来,右腿被坏掉的左腿绊了一跤,摔到地上。二蛋把我扶起来,终于理顺了舌头,哑巴爷爷,咱们先回家再说。我把毛驴和褡裢扔给二蛋,撒开腿就往家里跑。
院子里站满了街坊邻居。如玉的尸体停在院子里的一领草席上,盖着我们家最白的一块白布。儿子、儿媳妇、两个孙子跪在尸体旁边,小孙女被儿媳妇揽在怀里,她不知道哥哥和大人们在干什么,只是惊恐地看着白布呈现出的奶奶的身形。血渗透白布,变成紫黑色,触目惊心。邻居们给我闪开一条路,我两腿一软,跌倒在地上。如玉。我沙哑的嗓子里这辈子都没喊出过如此结实粗壮的声音,我把嗓子都喊破了。如玉。
白布,我只掀开了一个角,惨不忍睹。如玉脸上和身上已经没有一块好皮肉,全被那条狼狗撕烂了。狼狗被放开来去抓小孙女的,如玉拦在中间,狼狗一个跃起扑上来,如玉抓住狼狗两只前腿,同时被撞倒在地上,无论狗怎么咬怎么抓,她始终都没松手。如玉的两手像两把钳子死死地固定在狗腿上,直到她被狗撕烂并抓破内脏,直到死。因为如玉拖住了狼狗,小孙女才得以逃脱,被八岁的小孙子背着跑回了家。
三个日本兵从东岳庙回来,还要渡河到对岸。翻译问村民河工家住哪儿,直接找到我家门上。如玉正带小孙女玩沙包。隔壁儿子家的门开着半扇,儿媳妇当时在堂屋做刺绣。防止节外生枝的最好办法,就是尽快把日本人打发走,如玉决定去给他们摆渡。水不凶猛的时候,如玉经常帮我摆渡,她的两只手因此骨节粗大,东西抓得牢靠。她把小孙女抱进儿子家的院门,然后关上门,跟着日本人和翻译去了渡口。快到码头,小孙女追过来了,身后跟着小孙子,他被他娘派出来看着妹妹。儿媳妇根本不知道日本人找上门要摆渡。
日本人走得快,已经上了船。仁丹小胡子拍起了手,说我小孙女长得像西洋娃娃。后边的日本兵就开始叫唤,翻译官把他们的要求翻译给如玉听,他们想看看生娃娃的女人,肯定是个漂亮的西洋女人。如玉让小孙子赶快带妹妹回家,她要往船上走;船动了,事就没了。小孙子背上妹妹往回走,这时候牵狗的日本兵松开了狗绳,狼狗迅速跳上岸要去追小孙女。如玉一闪身堵住狼狗的路,狼狗受了刺激,一跃而起向如玉扑来。
蛮子营最靠边的住家离河边还有一段距离,邻居们听见有人叫了几声又没了声息,就没当回事。等两个孩子回到家词不达意地叫来我儿子,如玉已经仰面朝天死在荒草里,衣不蔽体,整个人被狼狗撕得稀烂。为了从狗腿上掰下她的手,如玉的十指的骨节被日本人生生折断。日本人自己把船渡到对岸,缆绳都没系,跳上岸就跑。船顺水漂流,搁浅在一个弧形的拐弯处。
我守了如玉两天,白天黑夜地坐在她身边。天热了,不能再不入土。我让儿子、孙子和二蛋把河滩上所有的野花都采回来,放进如玉的墓穴里。她的身底下铺满了花,她的身上盖满了花。我要让她像我第一次闻见她时那样香,让她带着一身的香味离开这个世界。我和儿子在她的墓穴旁边又挖了一个坑。儿子问,挖这个干吗?我说,死了埋我。坟墓在河滩上,儿子和蕙嫂他们都不赞同,发大水了容易被冲掉。我说冲掉了正好顺水漂流,回到风起淀。
葬完如玉,我这一生也可以结束了。马可·波罗说,中国是世界的尽头。我去日本兵小分队驻扎的营地附近仔细转了一圈,回来把如玉埋的坛子从院子里的银杏树下挖出来。左轮手枪还在,三十三年不用还跟新的一样;子弹也一颗颗精神饱满,一点锈迹都没生。吃过晚饭,我把小孙女抱在怀里,跟儿子、儿媳妇和两个孙子说,我去看看你们的娘和你们奶奶。我让儿子、儿媳看好三个孩子,让两个孙子看好妹妹。天太黑,他们以为我去如玉的坟边坐坐。
我的确去了如玉的坟边。我坐在她身旁抽了一袋烟,跟她说了几句话。到头来我竟不知道该跟她说什么了。站起身时我说,如玉,等等我,到那边我还要对你好。我摸摸腰后和裤兜,枪硬邦邦的,子弹哗哗地响。
(有删改)
文本二:
北上·2014年,在门外等你
徐则臣
马思艺三岁那年,日本鬼子越过山海关进犯通州,放狼狗咬死了马思艺的奶奶,她爷爷不干了。马福德对老婆之好,成了传奇和佳话,现在还在蛮子营流传。他要为老婆报仇。孤身一人夜闯日本鬼子小分队的驻地,一口气灭了十几个小日本,那条狼狗更是被他活活撕成两半。那天夜里,如果不是有个小日本好东西吃得太多,消化不了拉肚子,一个活口都不会留下。那小日本在背后给了马福德两枪。蛮子营的老少爷们儿去收尸时,马福德的两只眼还大睁着。那真是个纯爷们儿。蛮子营的男丁从那时候起,就被家人教育,做男人要向马福德学,一定要对老婆好,不惜拿出命来对她好。二蛋就牢记了这个教导,后来二蛋娶了马福德的孙女。
(有删改)
【注】2019年,徐则臣的《北上》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小说叙写了1901年—2014年这个时间段关于京杭大运河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近现代中国史。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开头写二蛋前来给“我”报信,文本二中写二蛋娶了马福德的孙女,前后呼应,可以看出小说结构上的巧妙布局
B. 文本一用较大篇幅描绘如玉被狗撕烂并抓破内脏的惨状,突出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本性,也反衬出如玉铁一般的意志。
C. 文本一中“我”“又挖了一个坑”、“葬完如玉,我这一生也可以结束了”以及挖出手枪等情节,都表明了“我”要去报仇。
D. 文本一对“我”报仇之前的心理和准备的叙写较简略;文本二对报仇进行了详写,清楚地交代了故事的最终结局。
7. 关于文中如玉遇害的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日本兵的狼狗跳上岸要去追小孙女,如玉为了保护小孙女而堵住狼狗的路,日本兵使唤着狼狗向如玉扑来。
B. 无论狗怎么咬怎么抓,如玉抓住狼狗两只前腿的手始终都没松。因为如玉拖住了狼狗,小孙女才得以逃脱。
C. 二蛋告知如玉的死讯,“我”不相信;但“我”回家时,如玉的尸体停在院子里,她脸上和身上已没有一块好皮肉。
D. “我”让儿子、孙子和二蛋把河滩上的野花都采回来,放进如玉的墓穴里,“我”去了如玉的坟边和她畅叙往事。
8. 有评论认为徐则臣的《北上》突出表现了一个“情”字,小说《北上》蕴含了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分析。
9. 同样是叙述马福德报仇之事,文本一和文本二叙述人称不同,作者为什么要运用不同人称来叙述呢?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年十余,丁父忧,每号泣,行人为之流涕。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家贫,无人鸣鼓,每至哭临之时,恒有双鹤警叫,及祥练之夕,复有群雁俱集,时人咸以为孝感所至。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为之悲泣。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解褐辅国功曹,转参征虏军事。寻守廷尉,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 隆安中,以隐之为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假节,领平越中郎将。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 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终始不易。帐下人进鱼,每剔去骨存肉,隐之觉其用意,罚而黜焉。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振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义熙八年,请老致事,优诏许之。九年,卒,追赠左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隐之清操不渝,屡被褒饰,致事及于身没,常蒙优锡显赠,廉士以为荣。初,隐之为奉朝请,谢石请为卫将军主簿。隐之将嫁女,石知其贫素,遣女必当率薄,乃令移厨帐助其经营。使者至,方见婢牵犬卖之,此外萧然无办。后至自番禺,其妻刘氏赍沉香一斤,隐之见之,遂投于湖亭之水。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振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
B.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振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
C.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振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
D.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振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铨衡,衡量轻重的器具,引申为评量品鉴的意思,也指评量人才或执掌铨选的职位。
B.解褐,脱去平民衣服,始任官职。褐是粗布短衣,古时是贫贱的人所穿着的衣服。
C.夷齐,伯夷和叔齐的并称,兄弟二人是历代仁人志士抱节守志、清正廉明的典范。
D.致事,指官员告老辞官,同致仕。古代致事的年龄一般是六十岁,有疾患则可提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吴隐之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不久母亲也去世。他的身世十分可怜,让邻居甚至过路人都不禁为之伤心落泪。
B.吴隐之刚入仕便身居重要职位,这有赖于吏部尚书韩康伯对他的赏识;韩康伯如此器重他,又与韩母有着莫大的关系。
C.吴隐之赴任广州途中,酌“贪泉”而饮,当即赋诗一首,不仅体现出他超凡的见识,更体现出他清廉的志向与信心。
D.吴隐之有着清廉的操守和简朴的生活习惯,因此即便家境贫寒,他也不占便宜,不贪财货,甚至连应得的俸禄也分与他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
②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
14. 吴隐之在广州为官时最能体现其“清操”的事迹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15~16题。
李凭箜篌引
李 贺[注]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注】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 不 正 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以吴地之丝,蜀地之桐,指出箜篌制作材料的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高秋”交代李凭弹箜篌的时间。
B. 第二句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该句以虚写实,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C. 前四句诗人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D. 诗的最后六句,诗人运用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16. 李贺《李凭箜篌引》与白居易《琵琶行》都是描写音乐的名篇,请从艺术手法方面分析它们共同的特点。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孔子所说的“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的意思基本相同。
(2)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志向是暮春时节,换上春天的衣服,和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唱着歌回来。
(3)在《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白萝卜是冬季的时令蔬菜,也是养生的好食材。萝卜根开胃顺气,萝卜叶补钙。白萝卜性凉,味甘辛,对肺胃有热、疾多的人尤为适用。大雪节气,人们需适当调整日常饮食,保证身体获得充足的钙源,因此 ① 。
白菜被誉为“百菜之王”,还有“冬日白菜美如笋”的说法。白菜中维生素C的含量高于苹果和梨,与柑橘类居于同一水平,而且热量还要低得多。除了食用方法多种多样之外, ② 。中医认为,白菜有解热除烦、生津止渴、清肺消疾、通利肠胃之功效。大白菜含有丰富的水、粗纤维及多种维生素,有补水滋润、护肤养颜的效果,常吃白菜可以使皮肤光滑滋润,防止皮肤变得干燥,粗糙,失去光泽。大白菜中所含的膳食纤维及微量的钿,可抑制人体的亚硝酸胺的生成,吸收,起到防癌的作用。白菜建议竖着切, ③ ,水溶性营养素丢失也会减少。
亲爱的朋友们,在时下越来越多的家庭出现高油脂高热量的饮食习惯的时候,为了让咱们的身体更加健康,不妨让萝卜白菜成为餐桌的常客,烹调出各色美食。
18. 下列句子中的“咱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咱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马先生听伊牧师说请温都太太喝茶,心里一动,低声问马威:“咱们的茶叶呢?”
B. 咱们是小药铺,存不住你这根大人参。
C. 老师,您辛苦了,我怀念您带咱们走过的分分秒秒。
D. “啊,累坏了,给咱们做点饭吃。”客人说得很亲切,很像自家人的口吻。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虞姬作为一个_________的历史人物,初载于史籍时便带上了浓厚的文学色彩:追随霸王项羽、自刎于垓下。虽然显得悲壮,但却缺乏足够的细节以凸显其性格深度。随着五四以来对女性的“发现”以及影视文化对历史资源的挖掘和重构,虞姬得以以一种_________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此时的虞姬不再附属于项羽,而是在性格特质、人格尊严等维度获得了_________的细腻刻画,成为一个_________的影视主体。同时,在动漫文化和游戏文化中,虞姬形象与现代文化实现了更深度的融合,在新生代接受者那里形成了一种糅合女性特质和战斗者身份的新形象。可以说, 现代媒介重构的虞姬形象已经朝着更加现代化发展,且日益超越了传统的理解或认知。 尽管其中存在承袭传统与现代重构的平衡问题,但这种新形象实际上折射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生存之道,也相应地反映出现代文化的历史纵深。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22. 请依次分别用一个短语概括虞姬在传统史籍、影视作品、动漫游戏中的形象特征。要求每个短语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本题共1题,共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这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续诗品·尚识》中的名句,讲的是学、才、识三者之间的关系:学问就像弓弩,才能就像箭头,以见识引导弓箭发射,才能命中目标。
以上材料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 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1.D、2.B、3.C 4.①互动方式改变。青少年与偶像的接触活动增多,崇拜方式更新;距离拉近,甚至可直接互动。②限制程度改变。青少年能突破相对封闭的交际圈(或突破自身行动能力及地域限制),实现自由选择、自由群聚。③身份角色改变。青少年不只是末端消费者,而且成为媒体生态圈中的重要一环。④人文素质改变。青少年的能动性得到激发,创造力得到塑造、责任感得到培养。5. ①富有理性。这则评论只“对学生盲目追星的行为”进行了批评,并没有以恐吓式的报道来否决所有追星行为,相对理性,不极端,避免了造成恐慌和激化矛盾。②引导性强。这则评论指出“任何行业的出类拔萃者都可以成为青少年的偶像”,以优秀人物来正面引导,引导性强,有利于偶像崇拜的相关方培育理性态度。
6.D、7.B、
8.①如玉对孙女的守护之情。为了打发日本人,她去给他们摆渡。当日本兵放狗去追小孙女时,她用血肉之躯拖住了狼狗,保护了后代。②马福德和如玉的生死不渝之情。马福德在如玉墓穴旁挖了一个坑,生死相依;他为如玉报仇,一口气杀死了十几个日本兵。③马福德对侵华日军的愤恨之情。马福德夜闯日本鬼子小分队的驻地,一口气灭了十几个小日本,将那条狼狗撕成两半,死后两只眼还大睁着。
9.①文本一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马福德是故事的讲述者,同时又是事件的亲历者、主人公,给人以真实感,便于展示人物内心活动,直接表达马福德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和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②文本二采用第三人称,以马福德的后代马思艺为叙述者,这样一种全知全能的视角,便于客观描述,也便于表达马福德报仇所产生的影响。③这样叙述人称和视角的转化,让文本一与文本二所在的章节紧密联结,构成一个独立的小故事,便于读者了解马福德的后人在当下的生活。
10.A11.D 12.A
13.①以至于冬天没有被子,他曾在洗衣时,(因没有替换衣服)只好披上棉絮,他生活勤苦得与贫寒的庶民一样。
②离广州治所不到二十里处,有一个地方名叫石门,有一道泉水,被称为贪泉,喝下泉水的人就会怀有无尽的贪欲。
14.①食菜及干鱼;②帷帐、用具与衣服等交付外库置办;③处罚进鱼人。
15.B 16.①都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李诗第二句借空山凝云写出李凭弹奏效果的独特魅力,白诗用“唯见江心秋月白”侧面勾勒音乐之奇效。
②都运用了比喻(或通感) 夸张的手法:如李诗中“昆山”两句,白诗中“如急雨”、“如私语”使得音乐的描写更加形象生动等。
③都运用了大胆的想象来描写音乐。李诗中神山、月宫及相关事物,白诗中间关莺语、铁骑等,都属想象,借助这些展现了音乐的魅力。
17.(1)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浴乎沂 风乎舞雩
(3)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18.A19.①萝卜叶是最佳补钙食物之一(或“宜多吃萝卜叶”)②白菜还有相当高的药用价值③菜内的水分会损失减少
20.可歌可泣灿然一新前所未有有血有肉
21.现代媒介重构的虞姬形象已经日益超越了传统的理解或认知,而朝着更加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22.传统史籍:性格悲壮但无深度。影视作品:有血有肉。动漫游戏:女性特质和战斗者。
23.【参考例文】
扎实学问,发展才能,以识致远
清代文学家袁枚在《续诗品 ·尚识》中向我们道明“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之领之,方能中鹄”。这不仅是射箭之术,更是人生至理。只有扎实学问,打好基础;发展才能,充实自我;更兼拓宽视野,见多识广,以不俗之见识指引弓箭发射,才能成就不凡人生。
正如其言,学问如弓弩,我们须得打好基础,扎实学问,才能将弓弩拉满。习近平总书记有言:“人生的扣子必须一个一个好。”读书亦是如此,在学习的阶段中,要静下心来,认真学好每一个知识点,增长学问。站在当下,遥望古今,写下不朽名作《红楼梦》的作家曹雪芹正是扎实学问,研析古书,夜以继日地学习才得以取得不凡成就。又如作家路遥,正是因为他不辞辛劳地访问大山,了解风俗,积累学识,才有《平凡的世界》广为流传。
学识之上,还得发展才能,才能使人生到达一个新的高度。奥运冠军谷爱凌不仅有不俗的体育运动能力,更兼有高智商、大才干。她凭借一已之力拿下多个金牌,迅速“出圈”,火遍大江南北,成为青少年的偶像。谷爱凌用行动向世人证明:才能就像箭头,只有发展才能,方能充实自我,使人生之箭锋锐有力。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学问像弓弩,学问越多,拉弓蓄力的就越多。力量足了,才能拉稳弓弦。学习积累就似拉弓蓄力,积淀越深,学习之弓也就拉得越满。否则,弓箭无法弹出,自然无法击中目标。有了足够的学问,力量汇集于箭簇,才有可能“百步穿杨”,一发即中。
在扎实学问,发展才能的基础上,我们还需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才能谱写更加绚丽的人生华章。《劝学》中有言:“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间者彰。”我们当假于物也,从而拓宽视野,增长识见。回望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不正是因为国家领导人有超前的见识,当今社会才得以繁荣发展吗?由此得之,见识对于人生有重要引导作用,我们须以正确的意识来引导弓箭发射,从而命中目标。
扎实学问,发展才能,以见识致远。《人民日报》有言:“过去的几代青年为中国不懈努力,而今天的我们则有机会把世界当成想象的空间一展拳脚。”由此观之,我们应扎实学问,充实自我以不凡见识之笔,绘就人生蓝图。
第2页,共1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