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2 人口迁移
【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学习目标】
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通过实例,明确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与国内人口迁移的区别。
3.结合具体案例,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4.运用图文资料,分析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时空分布特点,培养区域认知核心素养。
【重点难点】
重点:说明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难点:运用人口迁移的相关原理,说明某区域人口迁移的现象。
【知识梳理】
人口迁移
(1)定义:人口 发生 或 改变的人口移动。
(2)判定标准: 位移——迁出地到迁入地
变更——跨越行政区域界线
限度——永久性或长期性
(3)分类: 人口迁移(跨越国界)、 人口迁移(未跨越国界)。
(4)人口机械增长:人口机械增长率(%)=×100%
=迁入率(%)-迁出率(%)
2、人口迁移的影响
影响 迁入地 迁出地
正面 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促进城镇化水平提高。 青壮年劳动力的迁入,延缓老龄化进程 加强了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环境; 有利于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负面 加强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加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 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经济进一步发展;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突出
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推拉理论:
迁出地的
自然灾害、环境污染、贫困、战争、气候恶劣、居住条件差、社会经济落后、就业困难、收入水平低等
迁入地的
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收入、良好的教育条件、完善的医疗设施、理想的生活方式、稳定的社会环境、充足的食物、适宜的气候、廉价的土地、水源、矿产等
(2)自然因素:环境破坏、自然灾害;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日水源、土壤
(3)人文因素:经济因素、政策、政治、军事、文化、交通
4、国际人口迁移
特点 迁移方向
19世纪前 以 、 的移民为主 从亚、欧、非“旧大陆”到美洲、大洋洲“新大陆
二战后 发展中国家→ ; 永久性移民比例减少,短期外籍工人流动增多,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从亚、非、拉到欧、北美、大洋洲
5、我国人口迁移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
古代 农业经济的脆弱、战争、自然灾害 大批迁移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新中国成立后 改革开放前 计划经济的影响、国家政策 有计划、有组织的迁移 由东部迁往西部和东北
改革开放后 改革开放政策、地区发展不平衡 迁移的流动量增大,自发流动 由中、西部迁往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课堂探究1】
人口迁移的影响
从明清初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华北大批的迫于生计的穷苦百姓历尽艰辛,闯荡到东北大地谋求生存,其中尤以山东人为多。这股移民大潮,是我国近代最大的一次移民浪潮,被称为“闯关东”。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黑龙江,由此导致了两地人口迁移的方向出现反转,出现了“雁南飞”的现象。这两次人口迁移对东北地区产生了不一样的影响。
(1)阅读上述材料结合课本内容,思考“闯关东”对东北地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阅读上述材料结合课本内容,思考“雁南飞”对东北地区有什么影响。
【课堂探究2】
影响美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课本12)
美国本土人口迁移非常频繁,曾出现几次迁移的高潮。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造成人口大规模西移;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伴随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人口由乡村大量流向城市;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由于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等原因,南部人口大量迁往北部;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油气资源丰富、新兴工业兴起的“阳光地带”。
阅读上述资料,归纳美国不同阶段国内大规模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并结合课本内容,试着总结形成大规模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阶段 流向 影响因素
【习题演练】
1.人户分离人口是指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人户分离人口比2010年增长88.52%,,并且东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2.15%。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中、西部发展政策的吸引 B.人们的生育观念改变
C.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D.人均耕地面积在减少
2.以下属于人口迁移的有( )
A.韩国人到中国长期工作 B.北京学生组团参观上海世博会
C.美国中学生到中国参加夏令营 D.广州市民到海南免税店购物
3.下表为联合国预测的2001~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万人/年)。表中反映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 )
迁出国 中国 墨西哥 印度 印度尼西亚 菲律宾
数量 30.3 26.7 22.2 18.0 14.4
迁入国 美国 德国 加拿大 英国 澳大利亚
数量 110.0 21.1 17.3 13.6 8.3
A.从北半球向南半球 B.从人口密集区向人口稀少区
C.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 D.从气候寒冷国家向温暖国家
4.目前,北京市人口密度远大于河北省人口密度,2000多万北京常住人口中有近一半是无北京户籍的外地常住人口,这是人口迁移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外地人口迁移至北京市主要是因为( )
A.较高的工资待遇 B.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C.家庭成员异地居住 D.迁入区优美的环境
读“农民工回流地点选择的推力、拉力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农民工回流对城市产生的影响是( )
A.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B.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
C.缓解了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D.出现劳动力供应紧张的状况
6.在农民工回流的推力和拉力中( )
A.拉力Ⅰ可能表示较好的医疗卫生条件 B.拉力Ⅱ可能表示完善的基础设施
C.推力可能表示环境质量日趋恶化 D.推力可能表示高昂的生活成本
参考答案
知识梳理:
1.居住地、长期、永久性;空间、居住地、时间;国际、国内
3. 推力因素、拉力因素
4. 集团性、大批;发达国家
课堂探究:
1.
(1)“闯关东”增加了东北地区的劳动力,利于东北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经济发展。但由于人口大量迁入,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社会问题突出。
(2)“雁南飞”使人口迁出,缓解了东北地区的人地矛盾,利于生态环境改善,同时因劳动力减少,影响了地区产业开发和经济发展。
2.
阶段 流向 影响因素
南北战争时期 东→西 战争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 乡村→城市 工业化和城镇化,城市就业机会更多,工资水平更高
20世纪20年代~60年代 南部→北部 农业和自然灾害
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 东北部老工业区→南部和西部 气候宜人,资源开发
习题演练:
1.C
【详解】根据材料“人户分离人口是指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可知人户分离主要由于人口迁移、流动造成的。由于我国中西部和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中西部人口大量向东部迁移流动,从而使人户分离人口比2010年增长,并且东部地区人口占比上升,ABD错误,C正确。故选C。
2.A
【详解】人口迁移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判断人口迁移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发生居住地的变更,二是跨越了行政区的界线,三是时间限度,一般一年以上。韩国人到中国长期工作,符合人口迁移的条件,A正确;北京学生组团参观上海世博会、美国中学生到中国参加夏令营、广州市民到海南免税店购物,属于短期的旅游或购物,不符合人口迁移的条件,BCD错误。故选A。
3.C
【详解】从表中可以看出2001~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迁出国都发展中国家,迁入国都是发达国家,故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是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C正确。迁入国既有北半球也有南半球,且北半球居多,A错误。人口迁入的地区中,欧洲西部、北美洲东部都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表中反映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不是从人口密集区向人口稀少区,B错误。迁出国中,墨西哥、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所处纬度低,气温高;迁入国中,加拿大大部分及美国的阿拉斯加州所处纬度高,气候寒冷,D错误。故选C。
4.A
【详解】北京市经济水平高,工资待遇高,吸引了大量外地人口迁入,A正确;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不利于人口迁入,B错误;由于北京生活成本较高,家庭成员异地居住、迁入区优美的环境难以成为外地人口迁移至北京的主要原因,C、D错误。故选A。
5.C 6.D
【分析】
5.由所学知识可知,农民工由于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在城市主要从事工厂流水作业、服务业和建筑业等,所以农民工回流可能导致这些产业受影响,使其出现"用工荒"现象,但不会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A 错误。农民工回流不会促进城市经济发展,B错误。农民工回流,使城市人口减少,会使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就业困难等城市问题得以缓解和改善,C正确。农民工回流与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外迁等有很大关系,不会导致城市劳动力供应紧张,D 错误。故选 C。
6.由所学知识可知,虽然镇、农村的生活水平、医疗卫生条件与过去相比得到了改善,但与城市相比仍没有优越性,所以这并不是导致农民工回流的拉力,A 错误。虽然镇、农村的生活水平、基础设施与过去相比得到了改善,但与城市相比仍没有优越性,所以这并不是导致农民工回流的拉力,B 错误。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越来越好,不可能日趋恶化,经济因素是导致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C错误。由于城市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优于农村,大量的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住房、子女教育等生活成本提高,使这些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压力增大,导致农民工回流,D正确。故选D。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