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一年级下册数学
《分扣子》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好玩“分扣子”。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上学期学生初步学习了分类的知识之后安排的,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综合运用,又是以后学习简单统计的基础。实践活动《分扣子》旨在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标准给扣子分类,并在分类的基础上比较交流,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让学生经历分类活动的过程,学会有条理的思考、表达,逐步提高实践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习了按不同标准进行次分类,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选择多个标准进行分类,进而感知分类顺序不同,结果一样,所以需要学生思考、操作、交流、表达,充分感悟后发现结论。
教学目标:
1.结合分扣子的实践活动,了解分类是需要标准的,在不同的分类标准下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2.经历实际操作的过程,初步提高把握图形特征、抽象出多个图形共性的能力以及整理数据的能力。
3.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在回顾、整理、交流活动中,初步学会全面合理的评价活动过程和方法等,发展自我反思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分扣子活动,使学生掌握分类方法,体验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把握图形特征、抽象出多个图形共性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扣子、学习卡
教学过程:
一、绘本引入。
凯莉换衣服的时候,一颗扣子掉在了地上。于是,她想到了外婆的纽扣宝盒。盒子放在高架子上,凯莉使劲去够,盒子一歪,盒盖“啪嗒”一声打开了,扣子撒了一地。“哎呀”这可怎么办呢?让我们一起帮凯莉给扣子重新分分类吧!
(板书:分扣子)
设计意图:利用绘本《外婆的纽扣宝盒》帮凯莉分扣子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二、互助探究 交流展示
探究一:观察扣子的特征,说一说。
1.明确任务
活动要求:同桌合作,在1号学具袋中选择一个分类标准,再在操作区分一分。
2.动手操作:同桌议定好分类标准,然后按标准分一分(师巡视)
3.汇报展示:选两种不同的分法在黑板上展示分类过程,其余同学补充。
4.小结:形状和扣眼数是分扣子的标准,按不同的标准分,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5.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类扣子是否可以继续分,学生说出分类的标准,然后继续进行分类。
6.分好后再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类是否可以继续分,为什么?先小声和同桌说一说观察的结果,再全班汇报。
7.回顾分扣子的过程,比较两种分法最后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①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②小结:按照“先形状后扣眼数”分类和按照“先扣眼数后形状”的顺序进行分类,只是分的顺序发生了变化,最后分得的结果都一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活动之后回顾活动过程,比较两种分类的结果,直观感受分类的结果相同,总结活动方法。
活动二:
你们真了不起,帮助凯莉解决了分扣子的问题。看到你们的出色表现,数学魔术师也跃跃欲试,想挑战一下大家,你们愿意接受他的挑战吗?仔细观察魔术师让扣子发生了哪些变化?
1. 请你猜一猜,一直分下去,结果是否一样?
2. 小组说一说分类的标准再动手分一分验证你的猜测。
3. 汇报展示。
4. 小结:分类标准的顺序不同,分到最后的结果都一样。
设计意图:在第一个活动的基础上,提高活动的难度,按不同的标准分更多样的扣子,猜想一直分下去,结果是否一样;再通过实际分一分验证。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意义。
三、回顾反思,总结收获。
1.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连续分类?
2.在本次活动中,你表现得怎么样呢?自我评价。你认为谁本节课的表现最好,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以上两个问题的设置,实现了从关注“知识”到关注“人”的转变,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平台,学会欣赏他人,客观评价他人。
四、作业设计
1.继续分一分2号资源包,看看你有多少种分法?
2.阅读数学绘本《外婆的纽扣宝盒》、《青蛙三剑客与纽扣小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