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二4月第三次检测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乡村文化建设既是乡村建设的难点,也是乡村建设的灵魂,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途径。以往一些乡村文化建设项目之所以流于形式或者难以取得理想效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乡村文化知之甚少。提高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性,需要清晰认识三个问题,即乡村有哪些文化,乡村文化保存在哪里,如何建设乡村文化。
乡村是文化的宝库。乡村文化总体而言可分为四大类。一是农耕文化。这是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知识、技术、理念的综合,包括农学思想、栽培方式、耕作制度、农业技术等。二是乡村手艺。像木匠、石匠、蔑匠、刺绣、酿造等技艺,凝结了先人的生存智慧,反映着村民们的精神信仰与心理诉求。三是乡村景观文化。乡村景观以农业活动为基础,以大地景观为背景,由聚落景观、田园景观、社会生活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等共同构成,集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四是乡村节日与习俗。生活习俗作为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包括衣食住行的方式,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的习俗,以及民间信仰与禁忌等广泛内容,也包括乡村艺术和娱乐活动等。
任何文化都需要特定载体,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在乡村。由于传统文化的复杂性,每一类文化的存在空间、呈现形态都不尽相同。以下三个方面对乡村文化建设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乡村的空间形态。乡村空间形态是乡村文化得以存在的物质载体。乡村空间由村落、民居、院落及公共空间等构成。村落空间具有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感化、感染或教育功能。二是乡村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是传承农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农具的使用、地方品种的延续与更新、传统我培措施、特殊的农业制度等都存在于特定农业生产过程之中。三是乡村生活。村民日常生活的人生礼仪、岁时节令、民间信仰以及街谈巷议、饮食习惯等都是传统文化载体。失去了乡村生活,再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会成为“展品”和记忆。农耕文明所孕育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等,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共享、低碳等理念十分契合。在理解乡村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乡村文化建设要特别注意遵守以下两个原则。
一是坚持农民主体原则。农民是乡村的主人,他们既是乡村文化的建设者,也是乡村文化的受益者,只有农民最理解乡村文化与自身生产、生活的关系。任何排斥农民主体地位,试图越姐代庖,把本来的主人变成看客的做法,都必然失败。因此,要尊重农民的创造,如倡导德孝文化、弘扬优秀家风、通过村规民约移风易俗等,均是来自基层行之有效的乡村文化建设经验。
二是坚持保护好村落原则。丰富的农业文化以及尊老爱幼、诚实守信、邻里互助、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存在于乡村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之中,农家院落及其特定的排列方式构成的村落形态、村落公共空间,乡村的劳动与消费方式、节日与交往习俗,以及乡村的家庭、家族、邻里、亲缘关系等,都是乡村文化得以存在和延续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正是要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严格规范村庄撒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的重要原因。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乡村文化建设只有从保护村落开始,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避免出现建设性破坏。
(摘编自朱启臻《乡土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
材料二: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蔬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飙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 下列对材料中关于乡村文化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清晰地认识乡村文化的三个问题是提高乡村文化建设有效性的必要前提。
B.乡村文化总体而言分为四大类,居于首位、最重要的是农耕文化。
C.乡村文化丰富而复杂,如果失去了乡村,就会成为“展品”和记忆。
D.只有农民才是乡村文化的受益者,因为他们最能理解乡村文化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也是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B.今天所提倡的和谐、共享、低碳理念完全契合农耕文明孕育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
C.作者运用史禄国先生所述的例子,证明了中国人不顾条件坚持种地的执拗。
D.土地是种地人赖以生存的资本,但它的不可流动性,也会使之成为种地人的束缚。
3. 下列选项不属于“乡村文化建设”的一项是
A.昂昂溪区水师营满族镇衙门村有辉煌的革命史,是齐齐哈尔市著名的老区之一。2012年,衙门村建成黑龙江省内唯一一座村级革命老区红色展馆。
B.泰来县宁姜乡实施了一村一品、人居环境整治、乡村绿化等项目,把民族特色产业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之中。
C.建华区曙光村集体筹措资金400余万元,建设中谷花卉批发市场,带动就业40余人,农民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D.铁锋区扎龙镇查罕诺村依托资源优势,打造休闲旅游景点,举办了五届冬捕节,让八方来客感受独特的渔猎文化和冰雪魅力。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请结合材料二谈谈具体原因。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终以身死问苍天
孙皓晖
太阳出来了。汨罗江畔晨雾渺渺,青山绿水陷在了无边无际的迷蒙之中。
屈原从茅屋中走出来了,扶着一支青绿的竹杖,消失在弥漫的晨雾里,登上了那座高高的孤峰。晨雾消散,那个身影像一座石刻的雕像,久久地伫立着,久久地仰望着湛蓝深邃的天空。渐渐地,苍翠青山吻住了半边红日,晚霞彤云飞金流彩,天空充满一种深不可测的神秘,一种主宰一切却又永恒地保持着沉默的威严。山下,汨罗江水被霞光照得青绿中透着金红,渔船正在江中缓行晚靠,隐隐有问答酬唱的渔歌传来。
那位圣哲般的老渔夫,依然肩扛鱼叉鱼网,漫不经心地从江畔走来。偶然,他抬头看了一眼那熟悉的茅屋,眼神闪过一丝惊异。那柱像渔火一样准时点燃的炊烟没有了,茅屋上挑着一幅长长的白幡,门前也没有了那个白发苍苍的老人。
老渔夫目光缓缓地向山顶移动着,木然地站住了。
白发飘飘的老人伫立在高高的孤峰顶端,山下是湍急的汨罗江。
老人仰起了高傲而执拗的头颅,凝视着流云飞动的长空,长长叹息一声,沉重极了。上天呵上天,你醒着吧?不!你定然睡着了,睡着了。你有双眼吗?不!你定然没有生得双眼,没有!没有!那你为何要做天?为何要受人的顶礼膜拜?上天呵上天,都说你是太古自生,不是人造,不受人制,洞察奸邪,惩恶扬善。真是这样么?不!你混混沌沌,无边无际,不识人间是非功过,全然没有公平、正义与爱心!你,你还是天么?
天空神秘而沉默,七彩流云的漩涡仿佛积淀着久远的愚昧,平静、麻木而又诡异。
太阳完全沉没于山后了,天际陷入了茫茫昏暗。
老人仰天大笑,笑一阵又大哭一阵,摇着头,拭着泪,释然而又迷惘地喃喃着:“上天呵上天,不要责怪屈原骂你问你。你要有灵魂,有双眼,你可能早早都悲伤死了,激愤死了,对么?是了,你听不见屈原的话,你不过一片流云一汪大气而已!真想让你变成威力无边的神座。你?你答应了?答应了?呵,上天答应屈原了!上天开眼了!啊哈哈……”
老人大笑着,从高高的峰顶跃入了一片幽明的汨罗江。
“屈原大夫,回来了——”老渔人悠长的喊声响彻河谷,“渔哥们,救屈原大夫!屈原大夫投江喽——”顷刻间山鸣谷应,江面上点点渔火竞相而来,渔人们在船上喊成了一片:“屈原大夫,你在哪里——”
山间火把也从四面八方涌来,人们边跑边喊:“快救屈原大夫!快,跳水了!”
茫茫江面上,渔人们的喊声渐渐变成了无边无际的哭声。
鲁仲连与春申君闻讯赶来时,已是三日之后了。
汨罗江的春水静静地流淌着,空旷的山谷唯有大片的水鸟在那座孤零零的茅屋上空盘旋飞舞,嘶哑悠长地嘎嘎鸣叫,弥漫出无尽的悲怆。骤然之间,春申君变得枯瘦苍老,软瘫在茅屋前竟是泣不成声了。
“春申君,屈原大夫不足效法。”鲁仲连平静得有些冰冷。
“没有屈原,黄歇何堪!楚国何堪!”春申君猛然跳起,竟对着鲁仲连大喊起来。
“立国不赖一贤。”鲁伸连依旧平静得冷漠,“屈原之心,已经在放逐岁月中衰朽了。纵是秉政变法,也是刻舟求剑了。君自思之。告辞了。”
春申君大急:“噢呀,仲连,你如何能在此时离开我了?”
“春申君,时也,势也。”鲁仲连笑了一下,分明是无奈地苦笑,“我接到密报:燕国乐毅正在奔走联络,意在灭齐。本想扶楚带齐,不想楚国衰颓如山倒。仲连总得尽力周旋,保住齐国,给天下抗秦留得一线生路。”
春申君惊愕了,良久沉默,低声道:“仲连,黄歇纵然无能,也要拼力撑持住楚国了。齐国若有急难,也好有一片根基。”
“春申君,仲连先行谢过。”鲁仲连叹息了一声,“春申君,临别一言,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君姑妄听之:要撑持楚国,便不能效法屈原。屈原之失,在于愚忠。楚怀王之颟顸昏聩,正是楚国衰落根源,屈原却始终寄予厚望。最终如何?楚王悲惨地死了,屈原也跟着悲惨地死了。仲连以为:谋国良臣,绝非一个‘忠’字所能囊括,忠而无能,照样误国害民!撑持危局,更根本者是胆略,是勇气,是见识!君若奋力振作,联结各方,挺身朝堂,拥立新君,疾呼国难而声讨国贼,昭雎们纵然阴险狡诈,安知不会铲除?但有此举,楚国岂能瘫倒灭亡?若一味效法屈原伸颈等死,非但君身败名裂,楚国又岂能不亡?”
鲁仲连戛然打住,对着春申君深深一躬,飞身上马,风驰电掣般去了。
春申君痴痴地望着鲁仲连的背影,骤然一个激灵,向着茅屋深深一躬,猛然飞身上马,飞出了幽静空旷的汨罗江。
(节选自《大秦帝国》,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屈原登上江边的孤峰,眼前所见天空奇异而神秘,流云繁复变动,也是屈原在投江之前复杂心境的写照。
B.老渔夫从江畔走来,由“漫不经心”到“闪过一丝惊异”,源于熟悉的环境发生变化及他对屈原的关切。
C.“向着茅屋深深一躬”,春申君在茅屋前表达对屈原的歉意,也对自己撑持楚国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
D.小说采用人物独白、对话等多种手法,刻画了不同人物的状态,使表达丰富灵动,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
7. 关于文中谈论屈原之死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春申君认可屈原对楚国的意义与价值,所以他对屈原之死表现得很悲痛,瞬间枯瘦苍老。
B.鲁仲连认为屈原对楚王是愚忠,其行为不值得效法,故对屈原之死“平静得有些冰冷”。
C.渔人们哭喊,春申君对鲁仲连大喊,前后照应,彰显了屈原在楚人心目中地位的崇高。
D.屈原以身死问苍天,渔人们放歌于江上,壮烈,一悠闲,其实质都是对楚国现实不满。
8. 在投江之前,屈原的情绪通过两次问天得到一一宣泄、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9. 司马迁在《史记 屈原列传》中写屈原之死:“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本文增加了渔人搜救、仲连话别等情节,有何文学效果?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二年春,关东诸将以朝廷幼冲,迫于董卓。幽州牧刘虞宗室贤俊,欲共立为主。曹操曰:“ 吾等所以举兵而远近莫不响应者,以义动故也。今幼主微弱,制于奸臣,非有昌邑亡国之衅,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诸君北面,我自西向。”
初,苟淑有孙曰或,闻曹操有雄略,乃去绍从操,曰:“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今义士有存本之思,兆民怀感旧之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操乃遣扬州中郎将曹洪将兵西迎天子,董承等据险拒之,洪不得进。操引董昭并坐,问曰:“今当施何计?”昭曰:“将军诛暴乱,五伯之功也。今留匡弼,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操曰:“善!”遂迁都许。
诏书下袁绍,责以“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但擅相讨伐”。绍上书深自陈诉,患其有不便于己者,欲移天子自近,使说曹操宜徙都鄄城。操拒之。
初,郭嘉往见袁绍,绍甚敬礼之。居数十日,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 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吾将更举而求主子盍去乎?”二人曰:“ 袁氏有恩德于天下,人多归之,且今最强,去将何之?”嘉知其不寤,不复言,遂去之。操召见,与论天下事,喜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曹操以袁绍新破,欲以其间击刘表。荀彧曰:“绍既新败,宜乘其困遂定之;若绍收其余烬,乘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操乃止。十月,董昭言于曹操曰:“自古以来,人臣匡世,未有今日之功;有今日之功,未有久处人臣之势者也。”乃与列侯诸将议,以丞相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荀彧以为:“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不宜如此。”操由是不悦。或以疾留寿春,饮药而卒。
臣光曰:孔子之言仁也重矣,而独称管仲之仁,岂非以其辅佐齐桓,大济生民乎!荀彧佐魏武而兴之,其功岂在管仲之后乎!而杜牧乃以为“或之劝魏武取兖州则比之高、光①,官渡不令还许则比之楚、汉,及事就功毕,乃欲邀名于汉代”。臣以为使魏武为帝,则或为佐命元功,或不利此而利于杀身以邀名,岂人情乎!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第九卷》,有删改)
【注】①高、光:分别指汉高祖刘邦和汉光武帝刘秀。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吾将更举而求主
B.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吾将更举而求主
C.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吾将更举而求主
D.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吾将更举而求主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北面,旧指臣子拜君王,卑幼见尊长,文中是让大家向北方帝王刘虞称臣。
B.盍,文言副词,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则盍反其本矣”的“虚”同义。
C.孤,中国古代王侯的自称。古代常用来表达此意的词语还有“寡”“不毂”。
D.九锡,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中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朝廷下诏责备袁绍,认为他未尽到臣子责任,为此袁绍深感压力,于是上书进行辩解,提出迁都主张以表达忏悔之情,被曹操拒绝。
B.关东诸将欲立幽州牧刘虞为主,曹操却在此时意识到道义的力量,这是他后来接受荀彧等人提出的“奉迎天子”主张的重要原因。
C.曹操主张在击败袁绍之后进攻刘表,但荀彧却认为远征刘表会给袁绍残部喘息之机,因而主张在袁绍尚未摆脱困境时将其一扫而平。
D.董昭建议曹操进爵国公,荀彧却认为曹操应当心存汉室,这才与匡扶朝廷、安定天下的初心不相违背,苟彧因此引起了曹操的不满。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等所以举兵而远近莫不响应者,以义动故也。
②袁氏有恩德于天下,人多归之,且今最强,去将何之?
14. 司马光和杜牧对荀彧分别持什么样的评价态度?请简要说明理由。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15~16题。
八声甘州 寄参寥子①
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②、雅志莫相违。西州路③,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①参寥子:即诗僧道潜,常与苏轼相酬和。元祐六年,苏轼因治理有功被召进京任职,临行作此词赠道潜。②谢公:指谢安。《晋书》记载,他身为重臣,却渴望造一条大船,沿水路归东山,后因病重未如愿。③西州路:谢安去世后,羊昙经过西州时忆及故人,恸哭而去。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词的开头,以风向多变以及潮水涨退等景象暗指世事的无常,表意比较含蓄。
B.“几度斜晖”以转瞬即逝的黄昏,表达诗人对相聚美好却无比短暂的伤感之情。
C.共赏西湖、访春山之雅事,“空翠烟霏”之妙趣,都强化“诗人相得”的意味。
D.诗中的情景涉及古代、往昔、眼前、来年等时间维度,气度恢弘,情感深挚。
16. 古人常以“进”“退”代指官职的升、降。苏轼的这首词与另一首词《念奴娇 赤壁怀古》分别反映“进”和“退”之忧。请结合这两首词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雨霖铃》一词中,“ ______ , ______ ”两句传达出词人与恋人分别之际难舍难分却又相对无言的无限伤感。
②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苏轼用“ ______ , ______ ”的描写,传神的再现了周瑜在战场上克敌制胜的潇洒风姿。
③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______ , ______ ”两句描写刘裕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场面,表达了词人的豪情壮志。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的楹联具有明确的实用性、装饰性和观赏性。其题写处所不同,内容包罗万象,风格上亦呈现出①__________的特点:或凄婉如悲秋箫笛,或飘逸如归牧晚唱,或幽远如山雨游云,或冷峻如孤竹瘦石。 在《红楼梦》的楹联中,体现了作者充分独到的审美情趣和美学追求:
第一,意境上的恬静幽远。“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潇湘馆联):一个“绿”字,一个“凉”字,传神地刻画出竹林馆舍的幽深恬静,碧影沁人。连脂砚斋也不得不叹曰:“‘尚绿’‘犹凉’四字,便犹如置身于森森万竿之中。”第二,情感上的凄婉悲怆。“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太虚幻境薄命司联):是对② __________的哀叹,抑或是对世事艰难的幽恨? 其情其调犹如秋风落叶,凄清悲凉;亦似杨花柳絮,摇曳缠绵。第三,寓意上的隐括蕴藉。《红楼梦》中的楹联,既以它的情趣引人入胜,又以它的寓意耐人寻味。“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太虚幻境联),写出了作者对真真假假、虚虚实实、③__________的社会生活的深切感受,蕴含着发人深省的深刻哲理。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海平面上升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性影响之一。过去 30年内海平面上升了10.25cm,且①_______,预计到2050年将迅速上升25~30cm。
提到海平面为什么会上升,可能大家想到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冰川融化。确实,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格陵兰冰原、南极冰盖以及山地冰川加速融化,这引发了全球海平面的大幅度上升。不过,除了冰川融化,还有一个容易被大众忽视的因素,那就是② _______,其实它才是导致海平面升高的最主要原因。气候变暖会使海水从表层到两千米左右深层的温度增高,而当温度为25℃时,水温每增加1℃,100m厚的海水层就会热膨胀约0.5cm。
当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遭受灭顶之灾,地球气候将会进入“地狱模式”,变得彻底不宜居。到那时,人类将被迫面临流浪“他乡”的命运。
治理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是应对海平面上升问题的根本措施。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它像“毯子”一样围在地球表面,随着二氧化碳的增多,③ _______,那地球气温上升的速度也就越来越快。因此,要想给地球降温,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关键。因此,实施“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战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本题共1题,共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的一生有无数次告别。面对告别,有的人悲观,有的人乐观,有的人达观。每一场告别,都是一次重启。我与旧事归于尽,来年依旧迎花开,保持那一份热爱,奔赴下一场山海,过往虽难忘,未来更可期。即将告别高中生活的你,会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
请结合以上内容,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
1.A
2.D
3.C
4.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总说部分,首先,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指出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继而概括提出提高乡村文化建设有效性需要认识乡村文化的种类、载体和建设原则这三个问题。分说部分,主要围绕中心论点,从这三方面加以具体论述。观点鲜明,思路清晰。
5.①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种地是他们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②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的民族离不开泥土。
③我们的民族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
6.C 7.D、、
8.①屈原斥责上天“不识人间是非功过”,以表达对上天行为的质疑与不满、对现实的悲愤。②屈原意识到上天“没有灵魂”又幻想其有灵魂,以表达对上天行为的释然与不解、对现实的绝望。
9.①使故事情节更丰满,使故事内容更具悲剧效果。②黄、鲁二人对屈原之死的态度对比,使屈原形象更立体。③在感性叙写中融入人物的理性思考,深化了作品主题。④由习惯于扁平人物塑造转向了圆形人物塑造,作品创作别具一格。⑤打破了读者对屈原的传统认知经验,带来新奇的阅读效果。
10.D
11.A
12.A
13.①之所以我们起兵后而远近之人都来响应,是我们用正义感召了天下的缘故。
②袁氏家族对天下有恩德,人们多来归附,而且现在他的势力最强,离开他(我们)还能去投奔谁呢?
14.司马光持肯定态度,杜牧持否定态度。司马光认为荀彧辅佐曹操兴起,功劳可比肩管仲。杜牧认为荀彧因“邀名”之举而牺牲性命,实在有违人情。
15.B、
16.本词:诗人升任京官,却希望自己不要像谢安那样无法归隐、更不要让朋友像羊昙那样痛哭故人,隐含世事难料、身不由己的担忧。
《念奴娇 赤壁怀古》:诗人被贬黄州,以周瑜情场和战场的得意来反衬自身的失意,表达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闷。
17.①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重点字:噎)
②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重点字:橹)
③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重点字:戈)
18.①绚丽多姿
②世事艰难
③错综复杂
19.《红楼梦》的楹联,充分地体现了作者独到的审美情趣和美学追求。
20.本体:“其情其调”;喻体:“秋风落叶”和“杨花柳絮”;比喻词:犹如、似。
表达效果:比喻句化抽象为具体形象,把“情调”这类抽象的事物用生活中的常见场景“秋风落叶”和“杨花柳絮”来描述,语言生动,增强了表现力。、、
21.当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遭受灭顶之灾的时候,地球气候将会进入“地狱模式”,地球变得彻底不宜居。
22.①上升速度正在加速
②海水热膨胀
③这层‘毯子’越来越厚、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