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张PPT)
守株待兔
第二部分
学
阐
述
部
分
教
目 录
1
4
5
3
2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基本理念
目标定位
教学重难点
6
过程设计
7
方法与策略
教材分析
《守株待兔》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寓言故事,它改编自《韩非子》中一文,讲的是古时候一个种田人,偶然得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守在树桩旁边等着,结果再也没有得到野兔,地也荒了。通过学习要让学生懂得不要把一件偶然发生的事情,看成是会不断发生的事情,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学情分析
分析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我所面对的学生是三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在不断发展,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讨论中理解文本。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种方式,结合文本,创设情境,比如,在讲解文本时,可以播放相应的图画,这种直观的形象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让学生劝一劝这位农夫,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激发学生的思维。
基本理念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用故事来寄寓道理的文学体裁。它既能启发学生探索又能帮助学生了解人情世故。寓言故事以学生读懂故事为表,理解寓意为里,联系实际为真。所以,我这节课,不是单为了教这则寓言,而是通过对这则寓言的学习,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途径去思考问题,去认识生活;利用寓言寓意的多面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利用寓言形象的可塑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目标定位
0 1
认识等9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能借助注释了解语句的大意,尝试背诵全文。
明白故事寓意,懂得只有付出劳动,才会有收获,对意外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0 2
0 3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注释读懂课文,能够背诵全文。
重点
明白故事寓意,懂得只有付出劳动,才会有收获,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难点
过程设计
激趣导入:
(1)看图猜成语
同学们,上课之前先来个猜成语游戏做个热身吧?
展示图片,同学抢答并回答(揠苗助长、乌鸦喝水、亡羊补牢)
(2)师:这些成语都是寓言故事,今天我们也学习一个寓言故事:守株待兔。
检查字词:
(1)这些是我们本节课的生字词(出示词语),课前同学们都预习过了,哪些字音你想提醒大家的?
(2)读生字(指名读、齐读)
(3)播放写生字的正确笔顺,同时让学生跟写练习,做到会写。
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
(2)老师范读,说明读文言文的停顿。
(2)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借助工具书和课本中的注释,理解词和句子的意思,尝试着用自己的话翻译课文。
过程设计
逐句学习:
(1)在逐句学习中,指导朗读,启发想象
(2)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A.课文写的是谁的故事 (一个宋国种田的人)
B.理解“走”在课文中的意思是“跑”,与我们现在常说的意思不一样
C.想象“野兔为什么会跑来撞死在树桩上 ”(“有一个猎人在追赶它,跑得不知方向了,撞死。”“和乌龟赛跑,不能再输,光想赢没看见树桩。”“它的儿女受到了伤害,一时想不开”……)
D.这个宋国人为什么要“守株待兔” (因为他尝到了不劳而获的甜头,就不想再付出劳动了)
E.故事的最后,这个宋国人为什么会“身为宋国笑” (因为农夫只想着不劳而获,守着树护等着免子送上门,这种贪婪的想法引人发笑,所以会被笑话。)
F.你以这个故事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做事不能想着不劳而获,天上没有掉馅饼的事情,要靠劳动和付出获得最真实的汗水,这样的果实才是最甜美的。)
方法与策略
教法:
(1)设境想象法。本课是一篇寓言故事,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师的语言,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如临其境,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2)重点字词剖析法。通过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使学生明白文中所讲的意思,学有收获,学有所得。
(3)以读促思法。“读”是理解课文的有效方法,通过多种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逐步将学生引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的状态中去。
学法:
(1)读书方法的指导: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来学习课文,初读课文,尝试理解不懂的词语,提出问题,细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的思考理解,体会感情。
(2)品词析句法:这是学习语文最基本常用的方法,能切实有效地让学生进行语文文字训练,理解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