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孔子是个言行一致的人,他不仅注重“言必信,行必果”(《子路》),而且强调“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论语》虽非孔子亲笔著述,但从弟子记载其话语中,仍能明显感到他是落实自己重视文采主张的力行者。
比喻作为文学的常用修辞法,孔子一出手就技惊四方。“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以“北辰”比“为政以德”的统治者,以“众星”比诸侯国和大夫,譬喻形象而意蕴丰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前者由感慨河水川流不息而提醒珍惜宝贵时光,后者以松柏后凋景象喻人要经得起严酷环境的考验,言简意赅而启人深思。“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孔子由水的川流灵动,想到智者敏锐聪慧,由山的沉稳安静,想到仁者厚重不迁,设喻奇妙,表意隽永,且气象博大。
孔子擅于比喻,也妙于夸张。“朝闻道,夕可死矣”(《里仁》),不这样夸饰,怎能凸显他把“闻道”看得比性命还重要!“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这是以婉曲夸张法,将他在齐国痴迷韶乐而难以自拔的情景,传达得惟妙惟肖而意蕴悠长。“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此处的“浮云”,既是比喻又是夸张,把他作为百世圣哲“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高尚情操和洒脱情怀,刻画得栩栩如生又感人至深。
相对于上述显在的文学表现,我更欣赏《论语》处处隐含内蕴的文学意味。请看似乎平淡无奇的开篇第一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且不说将此段分行排列,颇有诗的形式和意韵,就看三句话皆以亲切的反问语气出之,即为有意无意地运用文学笔法,活画出孔子作为师长对弟子循循善诱的情状。此段首言不仅要勤学更要经常练习,强调知行合一之道;次言欢迎各位远来学习,表达孔子善待弟子及朋友的处世之道;再言弟子初次相聚不因互不了解而闹矛盾,申述大家反求诸己,和睦相处的君子之道。这段话音调委婉动听,意蕴淳厚绵长,大有“始正而未奇,内明而外润,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矣”(《文心雕龙·隐秀》)的神采。这三句话并非彼此独立的教诲,而是气脉相互连贯的意群,是孔子在杏坛开学典礼上的致辞或曰开场白,故被弟子置放卷首。
(摘编自钱念孙《孔子谈“诗”说“文”及践行》)
材料二:
总体而言,儒家以人伦教化为己任,圣贤是全民之师,绝不把自己与众生隔绝。但从文辞的表达特征来讲,同为儒家经典,《论语》与《中庸》和《大学》相比,传递出的是更加平实温暖的生活气息。如开篇《学而》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交友、日常交往,讲的都是来自百姓日常的生活场景和生活体验,是起居行事、待人接物,同时又是安身立命、政通人和,读来亲和惬意,循循善诱,明白通畅,从容不迫,令人顿生如沐春风之感。正所谓“圣人语人不语神,语常不语怪”。
虽说如此,《论语》在遣词用句上却从不粗陋,通篇可见精巧的句子结构,精辟而富有哲理的对句、排句。如《雍也》篇中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述而》篇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泰伯》篇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也与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诗教观高度统一,极具韵律和美感。
文学的核心是人。作为言行录,《论语》中对孔子在不同情境中的神态描写虽然简约,却十分生动可感。
《阳货》篇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子游的一段对话——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孔门弟子子游做了武城的邑宰,实施库序教化,学习礼乐的人很多,小城中弦歌不辍。孔子到了武城,听到弹琴和歌唱的声音,有感于当时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联想到许多大国的民众都没有这般对礼乐的喜好,而在武城这个小地方却能如此成功地化民成俗,其实是有些喜出望外的,因此“莞尔一笑”,用了一种玩笑的口吻说“割鸡焉用牛刀”。这表现了夫子少见的诙谐轻松、和蔼有趣的一面。子游回答:“以前我听老师说过:‘君子学习了道,知了礼乐就会爱人;老百姓学习了道,知了礼乐就容易引导和管理。”听到这段话,孔子马上正色道:“学生们,言偃(子游)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不过是同他开玩笑罢了。”这一段文字很有戏剧性,孔子从轻松诙谐到深沉肃穆,前后的转变,氛围感很强,反映出孔子的真实亲切,也体现了他对于“治国安邦”之事的在意和敬畏。
上述内容,不是围绕“义理”展开的,而是在具体的事件中呈现孔子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倾向,因此会给读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事实上,后世对孔子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境界的认知,也正是来源于《论语》中许多段落呈现出的“氛围感”和戏剧感。
(摘编自车凤《〈论语〉中的以“文”化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论语》中有不少语句体现了孔子的主张,如“朝闻道,夕可死矣”运用夸张的手法凸显了孔子对道的追求。
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强调知行合一之道,用亲切的反问语气道出了学习不但要勤奋,而且要多加练习的道理。
C.儒家注重人伦教化,视自己与众生为一体,其作品内容也大多是叙述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人和常见事,叙事说理融为一体。
D.“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精辟而富有哲理的排句,其与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诗教观高度契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的很多思想在当代仍能给人们深刻启示,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句言简意赅地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
B.“学而时习之”三句音调委婉动听,意蕴淳厚绵长,体现了孔子作为师长对弟子的循循善诱,故被置于《论语》卷首。
C.《阳货》篇中,孔子听到弦歌先“莞尔而笑”,后听子游的对答后,转而正色道歉。前后的转变,体现了他对“治国安邦”的敬畏。
D.后世对孔子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境界的认知,正是来源于《论语》中对孔子在不同情境中详细的神态描写。
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巧言令色,鲜矣仁。 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C.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D.民无信不立。
4.两则材料都提到《论语》开篇《学而》,其作用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说明。(4分)
5.《论语》是如何表现文学性的 请综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书易书
毕淑敏
她被一位中年男子拦住,中年男子说:“你就是那个拥有很多书的女兵吗 ”她迟疑着斟酌道:“我只有很少的书,都是和别人交换着读的。”有些人把借给她的书送给她,这样,她就有了少许书的“积蓄”。
那男子有在高原从军多年的烙印——极疲、极枯,肤色红赤干瘪,像一根锈铁丝编缀而成,声音里也带着铁锈般的粗涩质和渣滓感。
“铁丝男”说:“我想向你借书。我知道你的规矩,借你的书,必要拿一本书和你交换。看完了,彼此再换回来。”
她安静地说:“是。”
“铁丝男”说:“我带来一本书,想借你的童话书看看,不知你可有 ”她恰好有一本童话书。
此刻,她无声无息地等待“铁丝男”拿出拟交换的书。“铁丝男”却无端地踌躇了。
她轻声催促:“你的书呢 拿出来让我看看。”
“铁丝男”缓缓地把手从衣兜掏出来,手里摆着的,是……一卷纸。他轻轻地将纸卷展开,再展开,继续展开……原本折叠的纸片,居然变成了两巴掌宽、约有半米长的惊人面积。
她愕然,心里嘀咕着:这模样,难道真是一本书
“铁丝男”将纸片小心翼翼地举起来,她满腹狐疑地盯着看——因为还有最后一层折叠尚未打开,如同藏起的谜底。她想象不出这陈旧泛黄的纸片,究竟是什么书 当最后一层折叠打开后,真相大白——一张标准对数视力表。“它 我想,应该也算广义的书了。”“铁丝男”略带不好意思地说。
高二语文 第 3 页 共8 页
她不知如何回答。这能算书吗 如果这也算书,那真正的书,情何以堪
她决定为书正名,便轻轻吞下高原一口凛冽的寒风,说:“它 有人看吗 ”边说边把视力表拿过来,抖动着。
“有。很多人看过它。”“铁丝男”笃定地回答。
这问话甫一出口,她就发现了自己的失策。视力表曾贴在墙上,当然有很多人看它。“首战”失败,她并不气馁,接着问:“它算印刷品吗 ”“铁丝男”的脸上简直容光焕发起来,说:“它当然算印刷品了。”她发现自己又失策了。视力表的确是印刷品,绝不是手抄本或油印本。她轻舔了一下干裂的嘴唇,不甘心败下阵来,继续发问:“它有内容吗 ”“铁丝男”反攻说:“它难道没有内容吗 !”
她悲哀地发现,自己挖了一个个坑,然后又傻乎乎地跳进去。不过,她很快找到了杀手锏,问:“就算有内容,那么它 有作者吗 ”
正当她以为胜券在握时,“铁丝男”低下头,面有惭色道:“对不起。”她一时想不明白,这声道歉,针对的人到底是谁
“铁丝男”说:“这个视力表是有作者的,我记得是中国的一位教授。可惜我不是眼科医生,把他的名字忘记了。”
这一番关于书的较量,她只能承认,自己彻底败下阵来。
视力表是“一本书”——有内容,二是用纸张印刷的,三有作者,四是它千真万确被很多人看过……
她没法不同意“铁丝男” 以书易书的请求。
“喏,给你。”她恋恋不舍地用双手平端着童话书,递给了“铁丝男”。
“铁丝男”接过童话书,将书夹在腋下,然后把视力表双手举着递给她。视力表边缘下垂,好似一条白色哈达。之后,两个人不约而同地仰望高原湛蓝的天空和刺目的阳光,各自长舒了一口气,大有钱货两讫的终结感。
她想了想,说:“咱们俩的书,何时再换回来 ”
“铁丝男”思忖着说:“我们那里山高水远,少则一个月,多则半年。”
她知道“铁丝男”说的是事实,只得认命,叮嘱道:“尽早还来。再有,千万别弄坏我的童话书。”
“铁丝男”说:“第一件事,我答应你,会用最快的速度。第二件事,可不一定。我把书带回去,假如别人知道了,脚前脚后来跟我借,我无法不借,只得提醒他们爱惜。但你能想象,不一定管得住。”
她心知肚明,不再叮嘱,便追加了一个问题,好奇道:“你为什么喜欢童话书 ”“铁丝男”沉吟了一下,说:“在万丈冰峰雪岭之间读童话,能找到一个温暖的地方。”她还年轻,对此话半懂不懂,只是在心里做好了和这本童话书永诀的打算。“铁丝男”小心地收好童话书,说:“告辞了。”
“铁丝男”走了。时间过去很久很久,那本童话书再也没还回来。她哀叹自己损失了一本书。这书她只略翻过,毕竟很少有军人会来借读。保家卫国和公主王子的故事,相去甚远;晶莹的水晶鞋和沾满泥污的战靴,天鹅蛋和寸草不生的旷野,也几乎毫不相干。
这件真实的小事,发生在五十多年前的西藏阿里高原。文中的那个“她”,就是我,时任西藏阿里军分区卫生员。 (选自2022年19期《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准备拿出拟交换的书时,“铁丝男”却“无端地踌躇”了,这一细节暗示他担心别人并不认同手中的“标准对数视力表”为真正的书,因此动作犹豫迟缓。
B.“极瘦、极枯” “红赤干瘪”等词语从侧面表现了高原自然环境的恶劣严酷,也写出了异常恶劣的高原气候让高原军人饱受肉体的磨砺。
C.“我把书带回去,假如别人知道了,即前脚后来跟我借,我无法不借。”这说明渴望用书籍来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不止“我”一人,而是以“铁丝男”为代表的一群人。
D.“时间过去很久很久,那本童话书再也没还回来。”这强调“铁丝男”有借不还,暗含“她”对铁丝男的抱怨。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的对话,一“多”一“少”,一问一答,突出高原书籍的稀贵及我热爱读书的形象,自然引出下文“一番关于书的较量”这一情节。
B.小说把中年男子称作“铁丝男”,使用了比喻手法,引人联想,使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突出,语言更富幽默感。
C.文中将边缘下垂的视力表比作一条“白色哈达”,使“以书易书”活动充满了仪式感,同时也象征一种纯洁美好的人际关系。
D.“铁丝男”借走童话故事书之后再也没有还回来,文章没有交代书本未归还的缘由,使小说具有“留白”的艺术效果。
8.“视力表”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有何作用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9.有人评价毕淑敏的作品“冷静中蕴有温暖”,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士君子之有勇而果于行者,不以立节行义,而以妄死求名,岂不痛哉!士有杀身以成仁,触害以立义,倚于节理而不议死地,故能身死名流于来世。非有勇断,孰能行之
楚有士申鸣者,在家而养其父,孝闻于楚国。王欲授之相,申鸣辞不受。其父曰:“王欲相汝,汝何不受乎 ”申鸣对曰:“舍父之孝子而为王之忠臣,何也 ”其父曰:“使有禄于国,有位于庭,汝乐吾无忧矣。吾欲汝之相也。”申鸣曰:“诺。”遂入朝,楚王因授之相。居三年,白公为乱,杀司马子期,申鸣将往死之,父止之曰:“弃父而死其可乎 ”申鸣曰闻夫仕者身归于君而禄归于亲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遂辞而往因以兵围之白公谓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勇士也,今以兵围我,吾为之奈何 ”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孝子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鸣闻之必来,因与之语。”白公曰:“善。”则往取其父,持之以兵,告申鸣曰:“子与吾,吾与子分楚国。子不与吾,子父则死矣。”申鸣流涕而应之曰:“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 ”援桴鼓之,遂杀白公,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申鸣曰:“食君之食,避君之难,非忠臣也。定君之国,杀臣之父,非孝子也。名不可两立,行不可两全也。如是而生,何面目立于天下 ”遂自杀也。
(节选自《说苑》)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地方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需断句处的三个字母写在答题卡上。(3分)
今A既B去C父D事E君F得G无H死I其J难K乎L遂M辞N而O往P因Q以R兵S围T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节,文中指节操,原指竹节,因竹节分段有一定的规律,故引申为节操。
B.“子不与吾”的“与”与《六国论》中“与赢而不助王国也”相同。
C.“因与之语”的“因”与《鸿门宴》中“因击沛公于坐”的“因”相同。
D.“援桴鼓之”的“鼓”与《登泰山记》)中“戊申晦,五鼓”的“鼓”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读书人有杀身成仁的,有舍身取义的,有为坚守气节和伦理而不惧死亡的,他们在死后名声能够传播于后世。
B.申鸣做楚相期间,楚国发生了内乱,申鸣辞别父亲率兵平叛,石乞为白公出主意,劫持申鸣的父亲来对付申鸣。
C.白公用武力劫持了申鸣的父亲后,告知申鸣如果和自己一条心,就可以平分楚国,否则,就会杀掉申鸣的父亲。
D.申鸣面对忠与孝的艰难抉择,最终选择了忠君;他振作精神,指挥作战,最终杀了白公,他的父亲也自杀身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使有禄于国,有位于庭,汝乐吾无忧矣。(4分)
(2)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4分)
14.请分析“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中的“矣”的表达效果。(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洞庭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①一湾纹缬②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释】①红蓼,指生在水边的红色蓼草。②纹缬(xié):有花纹的丝织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楚天阔处数峰青”用楚天广阔、山峰青翠之景衬托洞庭湖之大,描绘出一幅开阔的画面。
B.“旗梢不动晚波平”写出了湖面风平浪静的清幽静态之美,以景写情,表现词人内心平静。
C.“夜凉船影浸疏星”以景结情,耐人寻味,与词人的《念奴娇·过洞庭》结句的描写技巧相同。
D.整首词用清新淡丽的语言,通过时间的转换,呈现出洞庭湖不同的景色之美。
16.赏析“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的精妙之处。(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借鸟儿惊飞,林中悲鸣,渲染蜀道荒寂凄清意境,后以此引出子规的是“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2)《氓》中采用比兴手法,用桑树叶子没有落的时候“ ________________”来比喻女子年轻貌美,用桑树叶子落下时“ ________________”来比喻女子年老色衰。
(3)《离骚(节选)》中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4)《蜀相》中高度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秋天的物候,很容易让人想到芦苇,一句“ _________”,不仅道尽了深秋的( ),也是古往今来咏芦苇诗的祖宗。芦苇,没有袅娜的身姿和妍丽的容颜,只是江边湖畔平凡的存在,对它( )的人实在寥寥。不过,一叶虽小,或可障目,一苇虽轻,有时也能载无量之重。我们熟知的典故“一苇渡江”,流传千年,影响甚广。其大概率是出于民间的传说想象,也一直是中国文学戏曲美术作品中大家( )的题材。它是要赞颂一种所凭藉者微,所承载者大,不畏险阻、坚忍不拔的开拓担当精神。也再次告诉世俗众人:只要有初心恒心决心,一苇也可渡过大江,如果没有勇猛精进的意志,即有朦瞳巨舰也难到光明彼岸。
18.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 )(3分)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B.七月流火,八月蕉苇
C.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D.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19.下列是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A.气象 青睐 喜闻乐见 B.气相 青睐 脍炙人口
C.气象 垂青 脍炙人口 D.气相 垂青 喜闻乐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次教师节前,路上遇到中文系漆教授,他问我:“贵系过节发啥了 ”我说:“发了个通知。”彼此心领神会,哈哈一笑,完成了一次切口。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新的切口,似乎十年前并没有这样的对答。 ① ,主要是指“贵系”的用法。要知道,我和漆教授都是中文系的,按照传统的要求,“贵系”只能用于对其他系的尊称。比如,我可以问我们的邻居——历史系的罗教授:“贵系过节发啥了 ”这种用法对则对矣, ② 。但如果我问罗教授:“ ③ ”哈哈,趣味就又回来了。
(摘自汪锋《您这话是什么意思 》,《读书》2023年1期)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①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21.这段文字选自《您这话是什么意思 》一文,该文是讨论语言交际的。文中还提到一次应聘面试中的对话细节。请指出这位同学面试时说话与常规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妙处。(3分)
有位同学毕业前去另一家大学应聘。面试时,面试官让他提问,他就问:“咱们学校有宿舍给教师吗 ”
四、课内知识(本题共2小题,6分)
2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蜀相》 古体诗 杜甫 现实主义
B 《离骚》 “楚辞” 屈原 叙事诗
C 《氓》 《诗经》 “诗三百” 现实主义
D 《蜀道难》 近体诗 李白 浪漫主义
23.下列加点的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B.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 于是余有叹焉
C.至莫夜月明 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D.而此独以钟名 士 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五、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他人是桥,也是岸,是单数,也是复数,是倾听者,也是诉说者。他人是一种境遇,也是一个镜像。他人是我的延长线,也是我们撬动共同命运的支点。
以上材料给你带来怎样的思考 请结合现实生活和自己的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语文答案
1.C 2.A 3.D
4. ①材料一提到《论语》开篇《学而》,是为了分析其中的文学笔法,证明《论语》处处隐含内的文学意味。
②材料二提到《论语》开篇《学而》,是为了说明《论语》相比《中庸》《大学》,传递的内容更加具有平实温暖的生活气息。
5.①大量运用比喻、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如借松柏后凋景象喻人要经得起严酷环境的考验,②讲究遗词用句,常用结构精巧而又精辟富有哲理的对句、排句。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运用对句说明了“质”与“文”的关系,③注重在不同的情景中运用简约的神态描写来呈现“氛围感”和戏剧感。如《阳货》篇中对孔子的描述。
6.D 7.B
8. ①烘托人物形象,“铁丝男”巧5妙地用一张视力表换取了一本童话书,体现了他聪明机智和求知若渴的形象。
②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小说中“她”和“铁丝男”围绕“视力表是不是书”的问题进行了四次较量,情节一波三折,悬念迭起,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③揭示主题,小说通过以“视力表”交换书的情节,歌颂了在书本匮乏的年代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和热爱。
9.①“冷静”指小说叙事风格、语言风格客观冷静: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情节,隐匿作者的声音和感受,很多语句都体现了职业医者的逻辑和冷静。②“温暖”体现在西藏高原的守边军人于高寒环境中对童话温暖世界的向往,热爱读书、追求上进的情感尤其温暖。(“冷静中蕴有温暖”,体现出作者以冷静客观的语言、零度写作的叙事风格,对生活在苦难环境中的小人物倾注精神生命的关怀,呈现出温暖人心的故事蕴意。
10.DFL 11.B 12.D
13. (1)如果在国家享有俸禄,在朝廷有地位,你快乐我也就没有担忧的了。
(2)我听说,吃国君之食就要为国君的事而死,接受国君的俸禄就要为国君竭尽自己的能力。
14.略 15. C
16.①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一条水湾倒映出的红蓼图和鱼跃水面的景象相映衬,动静结合,营造出更加鲜活新颖的意境。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水湾处红色的梦草比作纷乱的丝织品,把双尾白鱼比作是耀着光芒的“玉刀”,构思精巧,画面令人神往。③采用对比的手法。“白鱼”和“红”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红白相间,给人强烈的色彩感和视觉冲击,富有画面感和美感。(描摹颜色可)④对仗工整。以“红蓼”与“白鱼”相对,“一湾”与“双尾相对,句式工整,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表现力
17.(1)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2)其叶沃若 其黄而陨(3)被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4)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18.C 19.A
20.①这里的新 ②但感觉少了点儿趣味 ③贵校过节发啥了
21.按照通常的规则,这位同学此时应该用“贵校”,但该同学用了“咱们“,拉近距离,表达愿意成为学校一员的愿望,希望面试官能感受到这一言外之意。
22.C 23.D
24.略